专访】于萍老师的美术之路(美术生必看)
美术类高考作文范文精选16篇

美术类高考作文范文精选1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句子大全、作文大全、诗词歌赋、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complete sentences, complete compositions, poems, song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美术类高考作文范文精选16篇美术类高考作文范文第一篇这些天外面风沙漫天,不过人们还是能在风沙的间隙感到明媚的春光。
墨气得氤氲天地之象分——祁海平教授访谈录

墨气得氤氲天地之象分——祁海平教授访谈录任薪雨;李俊伟;陈期凡【摘要】@@ 祁海平,天津美术学院教授、造型艺术学院副院长、油画系主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1991年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画创作研修班.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曾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铜奖,并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广西博物馆等机构收藏.近年有<黑色主题>、<氤氲图>、<庄周梦蝶>系列作品问世.【期刊名称】《天津美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00)001【总页数】7页(P18-23,封3)【作者】任薪雨;李俊伟;陈期凡【作者单位】天津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天津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天津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正文语种】中文采访者:任薪雨李俊伟陈期凡时间:2011年1月3日地点:天津美术学院祁海平,天津美术学院教授、造型艺术学院副院长、油画系主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1991年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画创作研修班。
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曾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铜奖,并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广西博物馆等机构收藏。
近年有《黑色主题》、《氤氲图》、《庄周梦蝶》系列作品问世。
他不受时尚思潮的影响,在探索抽象画纯粹的视觉形式时,注入水墨韵味与书法笔意,在一种音乐般原生的生命状态中,使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底蕴。
虽然他的艺术不追随时尚,却始终渗透着对当代文化的深切感受,围绕创作中中国元素与抽象绘画的关系等一些当下人们比较关心的话题,我们对他进行了采访。
任薪雨(以下简称任):祁教授,我们知道在您的作品中大量地体现了“中国元素”,那么您是如何看待绘画中的“西方抽象”与“东方宇宙观”?祁海平(以下简称祁):我认为“东方宇宙观”是指对宇宙混沌一元的终极认知和自然规律的根本把握,中国人称之为“道”,也是传统中国绘画探求的最高境界。
心存美好 万物皆美

心存美好万物皆美作者:***来源:《走向世界》2022年第08期心存美好,畫才美好。
从一棵树、一朵花前经过,有人视若无睹,有人则深受触动。
对于画家而言,首先是心存美好,才能发现美,才会感动,进而创作出触动心灵的作品。
王玉娟便是一位能够发现美好且心存美好的画家。
作为她的老师,我见证了她的一路成长:先是在青岛大学美术学院接受了从本科到硕士全面系统的美术教育。
近几年为了拓宽视野、寻找创作灵感,她更是到世界多所顶级艺术博物馆走访观摩,继而又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中国国家画院进修,进行了更加系统的油画、丹培拉及综合材料绘画研究学习,从而奠定了更加扎实的艺术创作基础,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语言。
在我眼里,她是一位有思想、有灵气的画家,在专业发展道路上,她对于绘画的热爱,对于艺术的执着追求令人钦佩。
“画如其人”,用在王玉娟身上恰如其分。
走近她的作品,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清雅、质朴的气息,传递给你的是一种纯粹、真挚的情感,这一点在当今社会,我认为是很难得的。
她的画既有自然物象的表达,也有抽象构成的阐述,她的许多作品把东西方的艺术特征做了很好的融合,但她并非刻意为之,而是本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在绘画过程中的自然流露。
我常对学生讲,要好好研习中国画,在中西文化之间搭建桥梁,把中西结合、融会贯通作为长久的研究课题。
几年前,王玉娟将她的国画作品拿给我看,这些作品出手不俗,我认为,这与她在大学时期中国画的学习经历和与生俱来的绘画潜质有着很大的关系。
因此,之后她在进行油画、综合材料绘画及其它艺术创作的时候,中国水墨画所追求的意境之美和画家本身的艺术潜质就不自觉地渗透到了画面中。
生活中,王玉娟喜欢读书,文学与绘画是相通的,因此她的作品更具内涵和底蕴,画面也因此呈现出一种诗意之美。
她的作品,既有女性的温婉细腻,又不乏大刀阔斧之笔,相得益彰,独具一格。
(本文作者系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青岛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青岛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王玉娟,毕业于青岛大学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捕捉心灵之美,共赏艺术人生——访著名工笔人物画家梁波

的 传单和 散布 街巷 的大小 字报 。在班 级 的板报 制作 中 ,他 主动 承担 了 “ 美编 ”的工 作 ,并刊 出了全 校第 一期全 漫画 板报 。板
报是 梁波 第一个 公开 展示 的舞 台 ,虽 然那是 学业 停滞 的时代 , 但 专业 的火苗 已在他 心里点燃 。
高 中毕 业后 ,普通 教 师 的父 亲 自然 无法 把 他 推荐 去 上 大 学 。但凭 借父 亲 的身份 ,他在 母校 的小 工厂里做 了 临时 工。老 天还 给 了他 开 了一扇 影响 他一 生 的窗 … 一 爸爸 和学 校 图书馆
起来 不外乎三个 因素 : 毅 、 坚 创新 、 真性情 。 提 到梁波 ,就 不得不 提及 工笔人 物 。工笔人 物作 为中 国画 最 古老 的画种 之一 ,其特 点 主要 在 于写 实意 象的 表现 、表达作 者 的意图 和作 品的意 境 , 由于 工笔 人生 的手法 细腻 、润 泽 、委 婉 ,便有 “ 中壁玉 ” 的美称 。工 笔人物 表现 细致入 微 , 自然 画
捕 捉心 灵之 美 、 , 赏艺 ,共 术人 生
Ca t h e t f oult t l r le p u e t e b au y o r s , o al a t i y f
访 著 名 工笔 人物 画家 梁 波
●赵 宇
梁波近影。
梁 波 ,1 5 年 生 于 山 东 泰 安 , 中 国 美 术 家 协 会 8 9
高考恢复 后 ,梁 波也 开始展 望起他 的 “ 大学 梦” 。在经 历
画 线 ;为 了能有 所突破 ,只要 北京 有画 展 ,他都 前去 观看 ,为
了几度挫 折届 ,他 终于 圆了大 学梦 。大 学毕业 后 ,他回 到了母
校—— 县 一 中任 美术 老师 ,将 自己 的梦想在 学 生心 中延续 ,把
第22课梦回繁华(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22课《梦回繁华》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明确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顺序,梳理“繁华”具体表现。
2.体会文章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领略说明文语言的典雅美。
3.感受《清明上河图》的价值和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1.明确说明文内容,梳理“繁华”的具体表现,感受《清明上河图》的价值。
2.分析文章结构层次的明晰美,领略说明语言的典雅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梦华录》展现了北宋时期汴京城繁华富庶的辉煌场景。
这部电视剧取材于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文《东京梦华录》。
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日,罗绮飘香。
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
八荒争凑,万国咸通。
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有一位画家也用他的画笔生动得再现了这一繁华的市井风情,这幅画就是传世佳作《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高不到一尺,却是一副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名作,它被许多鉴赏家把玩,被无数帝王权贵争夺,曾四次被偷出宫廷,五次又回到宫廷。
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中国国宝级文物。
它数经战火、历尽磨难……就是这样一幅图画,引得无数人为它倾倒。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浙江财经大学艺术系副教授毛宁的笔触去欣赏这幅画作,感受千年前的繁华。
二、知识简介1.了解作者毛宁,浙江舟山人,1975年12月出生。
2003年6月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
浙江财经大学艺术系副教授,主讲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等课程。
研究领域:艺术史及艺术理论。
开设课程:中外美术史、现代设计史、中外建筑史、美术鉴赏、建筑赏析。
代表论著有《龙门石窟天王力士造像——兼论中国佛教艺术的本土化与世俗化》、《梦回繁华》等。
2.作品简介《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名画之一,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绘风俗画,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品记录了我国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
美术个人专访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接受大家的专访。
首先,请允许我对自己进行简单的介绍。
我叫XXX,来自我国某美术院校,主修油画专业。
自幼热爱绘画,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前行,今天能够站在这个舞台上,与大家分享我的艺术心得,我感到无比自豪。
一、艺术之路我的艺术之路始于童年。
小时候,我就对色彩和线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每当看到美丽的风景,我都会拿起画笔,将心中的美好定格在画布上。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明白了艺术的力量,它能够表达情感,传递思想,激发人们的共鸣。
在大学期间,我师从我国著名油画家XXX教授,系统学习了油画理论知识,并参加了多次美术展览和比赛。
在这些活动中,我不仅锻炼了自己的绘画技巧,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正是这些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在艺术道路上继续前行的信念。
二、创作理念在我看来,艺术创作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
首先,要具备扎实的绘画功底,这是基础。
其次,要有独特的审美观和创意,这是灵魂。
最后,要关注社会现实,传递正能量。
在创作过程中,我始终秉持以下理念:1. 坚持原创:在绘画领域,抄袭和模仿是不可取的。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2. 关注生活: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在创作中,我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将生活中的美好融入画作。
3. 情感表达:艺术作品是情感的载体。
在创作过程中,我要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让观者产生共鸣。
4. 社会责任:作为一名美术工作者,我要关注社会现实,传递正能量,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未来展望展望未来,我将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绘画技艺,拓宽艺术视野,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我国美术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最后,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对我的关心和支持。
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迎接每一个挑战,为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而努力拼搏!谢谢大家!。
洗尽铅华,返璞归真

洗尽铅华,返璞归真作者:李炎马宁赵星垣朱其来源:《中国美术》2022年第04期于涌,祖籍山东,1957年出生于中国台湾。
云南绿雪斋艺术馆馆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昆明学院客座教授,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校外行业导师。
曾师从台北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李霖灿、台北故宫博物院原书画处处长吴平和中国台湾书画家官大钦等人。
个人专著《于涌丽江艺术创作:木石记》于2013年3月出版。
同年10月,在北京举办个展,作品《宝岛台湾》被人民大会堂收藏。
2019年8月,作品《傩》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2022年3月,作品《傩》《反求诸己》《问道》被云南省文学艺术馆收藏。
同年5月,个人专著《赋形以神·于涌雕塑作品集》出版。
于涌祖籍山东,1957年出生于中国台湾。
得其父亲交友圈之便,于涌从幼时起就得以结识当地文化圈的著名人士且颇受熏陶。
少年时,他师从台北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李霖灿、台北故宫博物院原书画处处长吴平和书画家官大钦等人学习中国美术史、书法、绘画等,尤其从李霖灿处得益良多。
于涌曾为加拿大安大略省中国美术会会员,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云南绿雪斋艺术馆馆长、昆明学院客座教授。
他曾在北京举办个人展览,有作品被人民大会堂所收藏。
2014年,他的作品《梅竹双清》获世界工艺文化节暨第九届中国(东阳)木雕竹编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
2019年,他的作品《儺》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认识于涌并近距离感受于涌的作品是个偶然。
2013年暑期,笔者因参加国家民委民族地区文化调研去到了丽江,在好友的陪同下在绿雪斋艺术馆见到了中国台湾艺术家于涌的作品。
绿雪斋艺术馆位于丽江黑龙潭附近的一个小巧的纳西族院落中。
这个小院的布局虽然采用了典型的纳西族样式,但内部环境却与普通的纳西族院落不一样,充满了禅意味道。
在坐北朝南的厅室和二楼的西厢房,笔者第一次看到了于涌的作品。
这些作品的材料大多是曾经深埋于大地之中的陈旧古木和经过水、火塑形的树根以及在大江大河中淘洗过千百年的奇石。
专访】于萍老师的美术之路(美术生必看)

专访】于萍老师的美术之路(美术生必看)【newmeishu导读】上周我走访了北京于萍画室,并对于萍老师和李江涛老师进行了专访,在专访中,我了解到今年于萍老师的教学理念是极其严谨,科学的。
2013年考出了清华美院造型第一名,2014年中央美院国画第一名以及解放军艺术学院专业第一名。
这样的好成绩,和于萍老师本人的专业素养是分不开的。
于萍老师本人的学画经验也是值得美术生学习的。
今天勇哥带大家看下于萍老师的美术学习之路。
专访结束后,于萍老师特别为我画了张速写。
我还是非常满意的。
专访和示范随后会在勇哥个人微信号:newmeishu 公布给大家观看。
我生命的精灵于萍回忆我的艺术求学之路,尘封的记忆片断闪闪烁烁,有几个词会反复出现,快乐、挚爱、执着、幸运。
多少年走过的路它们都一直伴随着我,没错,它们就是我生命的精灵!在我并不清晰的童年记忆中,一个黑黑的、犟犟的小丫头是那样的平淡无奇,浮光掠影的记忆起6岁时那场缠绵数月的病,恍然发觉不幸也是幸运的开始,在那些被父母倾心关怀的日子里,我拿起了画笔,在白纸上任性的涂抹,那是我每天除了吃药、打针唯一能做的事,那种畅快的满足感,象一棵种子一样深深的埋在我幼小的心田里。
上了小学以后,我也开始了争当好孩子的日常功课,因为家里有一个玩具电子琴,所以在课余时间就混迹于电子琴学习班。
这一学不要紧,玩具琴的两组键盘很快就不够用了。
做为普通工人的父母,养育两个孩子本来就有些困难,但他们见我的努力,还是狠下心决定给我买个“雅玛哈”,那可是当时家里最值钱的东西,我永远都忘不了那个黄昏,我站在门前焦虑的盼着,远方终于出现父母的身影,手里拎着我梦想的琴盘,看见父母那一脸慈爱的笑容,顿时一股电流充盈了我全身,有这么坚强的支持,我还有什么理由练不好呢?后来也拿了一等奖,也差点读了艺校。
现在回想起来,我实现的每步目标和成绩,都是基于父母亲无言而坚决的关爱。
与练琴相比,绘画是我的初恋,当我们再次相遇的时候,我不能自拔的爱上了绘画,并决定付出我的一生,我沉迷于绘画带给我的乐趣,沉迷于每次绘画技艺的提高,再加上小有天赋,很快在当时的青少年国画书法界小有名气,证书一大摞,老师的鼓励、同学的羡慕、父母的欣慰,让我有些飘飘然起来,在当地我可算是头号“种子”了,我的老师建议我去北京考中央美院附中,我也是抱着露一手的心态去的,但是,就是这一次北京之行,改变了我的命运,到了考场一下就傻了,全国各地的头号“种子”一起考试,全国选40人,我居然连初试都没过,这样的打击对我来说真是不轻,但我是幸运的,因为我看到外面好大的一片天。
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与教学漫谈——天津美术学院“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者访谈录

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与教学漫谈时 间:2013年9月30日地 点:张耀来画室访谈人:路洪明Random Talk on Artistic Creation of Historical Themes and Teaching: An Interview with Authors at Tianjin Academy of Fine Arts Participating in the “Project of Artistic Creationof Historical Theme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天津美术学院“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者访谈录2013年9月13日,“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在国家博物馆举行了创作草图观摩展开幕与签约仪式,天津美术学院共有6位教授的5件作品入选,分别是姜陆教授和熊永平副教授的版画作品《孙子兵法》,于世宏教授的雕塑作品《张衡·浑天地动仪》,张耀来教授的壁画作品《宋代画院》,景育民教授的雕塑作品《壮族女英雄瓦氏夫人》,于小冬教授的油画作品《茶马古道》。
“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经中宣部批准,由财政部、中国文联、文化部联合主办,中国美协具体承办。
计划历时5年,用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形式来呈现煌煌五千年的历史文明,集中创作一批具有艺术性、文献性、民族史诗品格,气势恢宏、形式多样、技艺精湛,能够传之久远,并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精品佳作。
“工程”自2011年底正式启动后,天津美术学院积极参与这一工程,学院领导班子非常重视,成立了“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专家指导小组。
学院发挥专业优势,教师积极投入创作,通过专家指导小组精心组织和指导,经过四轮草图修改,共评选出包括油画、版画、雕塑、中国画、壁画等艺术形式的21件作品草图报送全国艺术家们正在交流评审,最终5件作品入选签约。
成绩的取得不是无缘无故的偶然所得,与天津美术学院一贯坚持的教学方向和艺术导向有密切的关系。
美术老师教学心得9篇

美术老师教学心得9篇美术老师教学心得1本学年我担任一二年级的美术教学工作,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世界是天马行空的,他们想象力丰富,天真,富有童真童趣。
但同时他们纪律差,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动手能力也较弱。
如何将低年级课程的教学目标有效的渗透是我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一、好的课堂纪律是上好课的关键每学期第一节课,我都是重点讲解我的课堂要求:课堂纪律、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包括学具准备和课前课本分发。
美术课和其他的课堂不太一样,一旦你的美术工具准备不齐全,不带,那么你的作品就呈现不出来,而且我们的美术工具又特别繁多。
老师的第一节课一定要讲到位,并且和班主任及时做好沟通!其次课堂里的一些引导用于也可以帮助老师组织好课堂纪律,例如:老师说我是小太阳,同学们说我是向日葵。
这是我们课堂的日常用语。
学生在回应老师的同时坐坐好,看向老师。
总而言之,不管高年级还是低年级,一定要讲解好课堂要求。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导入、游戏、谜语、故事、绘本、动画...无疑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最好的`方法了,这些生动形象的画面是引起学生直接兴趣的关键,但是要特别注意的是,方法、内容的选择上,老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更加清晰易懂的。
例如《相同图样排排队》一课,我选择用《乱七八糟的魔女之城》这本绘本导入,通过绘本闯关方式,渐进式的让学生明白排排队的好处,排排队的方法。
这本绘本特别有趣生动,而且一下子帮我解决了本课的大部分教学重难点。
所以,我的结论是,选择围绕教学目标且直观的方式导入,在引导学生兴趣的同时,解决教学重难点。
三、学会观察低年级学生作画,往往都是依靠头脑中的记忆表象作画,粗略的观察后就开始作画。
所以我在日常的教学中特别强调对事物的观察。
上学期的《虾和蟹》,这学期的《动物朋友》、《花儿朵朵》,我都针对性的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形状、颜色、结构、姿态等,并注重在观察中让学生使用多种感官感知,更好的认识客观事物。
当然,观察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老师和同学不断地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去观察。
大美无言——记《画坛名师大讲堂————苏百钧讲工笔花鸟画》(上下册)

策划·读书经过无数次的沟通、调整、修改、打样,苏百钧老师的两本专著总算是下厂印刷了。
大约2015年4月,我给苏老师发了一条短信,大致是介绍《画坛名师大讲堂》如何好,希望他能有兴趣和时间参与。
经历过太多的拒绝,仿佛第101次求婚,当时只是单纯地想试试看,没想到苏老师很爽快地就答应了。
这套书经历的波折甚多,前后3年,在此郑重地对苏老师、雷老师说一声抱歉。
由于我的拖延,这套书错过了2016年苏老师广州美术学院个展的大好推广机会。
还好苏老师足够包容我,无一丝刁难。
关于《画坛名师大讲堂》,已不属新鲜话题。
这几年陆续推出了罗寒蕾老师的《画坛名师大讲堂—罗寒蕾讲工笔人物•等待》(第1版和第2版)、张伟平老师的《画坛名师大讲堂—张伟平讲山水画》,口碑及市场反响皆不俗。
我们总说这个时代太浮躁,缺乏工匠精神,其实,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搁在任何时候都成立。
以偏概全无疑会忽略掉许多细节,再浮躁的时代都会有那么一些人,沉湎于自己的心头好,精心雕琢着从心底流淌出来的巧思,泛溢着音乐般的诗意。
如此一来,便会少一点失望与颓丧,增添几分继续下去的希望与勇气。
2016年11月3日,苏百钧老师于广州美术学院的个人大展开幕。
场面怎么形容呢?就和下饺子般,难有立锥之地。
一到三楼,满坑满谷的作品和观众。
一楼大画,二楼扇面,三楼白描,长卷散布每层。
承蒙苏老师错爱,借给其编辑《画坛名师大讲堂》的便利,我受邀到场,得到了无微不至的款待。
冒充专家,我得以在开展前静静观赏了部分作品。
(作品太多,到离开广州都没法看完、拍完,憾!)仅就目之所及,我的脑海浮现的就是“大美无言”几个字。
无论大画还是小画,都是同样的情真意切,功力深厚,逸气充盈。
画面充满着教养与对生活美好不遗余力的赞颂,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爱,苏家三代不会矢志不移地在花事与绘事上沉醉。
另一件事让我惊讶,苏老师始终兢兢业业地在画工笔花鸟画,没有才子式的寥寥数笔的笔情墨趣,也没有触类旁通地将表现范围拓展到人物与山水。
创作随想——关于没骨花鸟画的学习心得

创作随想——关于没骨花鸟画的学习心得
引言
引言
作为一个苏州大学MFA艺术硕士生,在绘画创作历程中和对创作艺术的思考过程 中,一直在思考自己适合“画什么样的画”,“怎样走一条绘画的创新之路”。恽寿平是 我欣赏的没骨花鸟画家,他的绘画题材和绘画风格使我认识到要把生活中的真切感受 用绘画语言描绘出来,努力将绘画语言转变为值得欣赏和品味的视觉图像。
明代是没骨工笔花卉大发展的时期,成绩最突出的有孙隆等人,尤其是孙隆在他 的《花鸟草虫图卷》中用没骨法画鼠、瓜、紫茄、青蛙、睡莲等多组形象,其间杂以 各种野花、野草、昆虫;这些自然物经过艺术家的巧妙设计安排达到了名符其实的形 神兼备、栩栩如生,代表作品有《芙蓉游鹅图》(图2) 。
清代没骨画成就最高应首推恽寿平——恽寿平。他早年从堂伯父恽向学画山水, 后来改攻花鸟,以继承发扬没骨画为已任。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创造了一种新方 法“点染法”,为清初画坛注入了新的生机,《荷花》(图3)是其代表作之一。
1.1 背景介绍..................................................................................................................2 1.1.1 没骨画的起源................................................................................................ 2 1.1.2 没骨画的历史发展........................................................................................2
造型原本(一)

造型原本(一)作者:吕胜中来源:《中国美术》2013年第03期[编者按]一旦你走进吕胜中的课堂,就会引起内心新鲜而强烈的求知欲。
你原有的美术理论知识与他讲授的道理互相博弈,继而产生某些莫名其妙的冲突,他倡导的用“常态的眼睛”观察世界,何谓“常态”?他提倡关注所描绘对象“看不到的内在”,反对千人一面的“可怕的相似”……这一切的一切会使你不由自主地思考,对许多艺术方面固若金汤的法则和习惯产生怀疑。
一段时间下来,你会发现艺术创作本无对错之分,我们是不是应该多了解一些造型本色中的多元景观,修正狭隘、惰性的眼睛,建立较为全面的造型能力,以更丰富的艺术语言给予我们今天和未来的感受以充分表达的可能?吕胜中不是要推翻什么,他只是掀开艺术创作厚重的“棉帘子”,让你走进,看看屋子里还有些什么其他的东西。
《中国美术》杂志开设的教学栏目邀请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些年来我对于实验艺术教学的思考。
由于篇幅的限制,我在这里挑选出在教学过程中反响不错的课程分两期介绍给大家,首先和大家讲讲我的“造型课”。
读者朋友们可能会说:“美术”本身就是“造型艺术”,特别是学习专业美术的读者们,自学习绘画开始,就一直在学习和加强自己的“造型能力”,因此可以说,我们上过的所有课都是造型课。
没错!我和大家一样,自从接受“正规”的美术基础训练开始,老师就教授给我们一种焦点透视、对物写生的方法,这种“科学的方法”经历了多次反复的训练、校正,我们终于掌握了那套方法,于是,成了一个“会画画”的人。
作为一个平常的人,我们都具有平常人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方法并随时可以调整自己的所在位置;而作为一个受过现代美术教育训练的美术工作者,我们观察、认识事物的方法又被框定在“科学”名义下的严格规范之中。
但是,只有掌握了这样的“科学方法”的人才会画画吗?当然不是。
因为古人不是,传统的中国画家不是,传统民间艺术的创作者也不是,儿童更不是——但他们都会画画,而且有许多画得很不错,甚至成为艺术史上的经典。
美术常识篇之基础知识

美术常识篇之基础知识目录一、美术概述 (2)1.1 美术的定义与范畴 (2)1.2 美术的功能与价值 (4)1.3 美术的历史发展 (5)二、绘画基础 (6)2.1 色彩理论 (8)2.1.1 色轮与色彩搭配 (9)2.1.2 色彩的情感与象征 (10)2.2 笔触与纹理 (11)2.2.1 笔触的种类与效果 (12)2.2.2 纹理的运用与表现 (14)2.3 构图与空间 (15)2.3.1 构图的基本原则 (16)2.3.2 空间的营造与表现 (18)三、雕塑基础 (19)3.1 雕塑的定义与分类 (20)3.2 雕塑的材料与技法 (22)3.3 雕塑的设计与表现 (23)四、摄影基础 (24)4.1 摄影的定义与器材 (26)4.2 摄影的技巧与构图 (28)4.3 摄影的后期处理 (29)五、美术鉴赏与批评 (30)5.1 美术鉴赏的方法与意义 (31)5.2 美术批评的流派与标准 (32)5.3 美术作品的分析与评价 (34)六、现代美术发展趋势 (35)6.1 当代美术的创新与变革 (37)6.2 国际美术交流与合作 (38)6.3 现代美术教育与普及 (39)一、美术概述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是表达人类情感、思想和审美观念的重要载体。
它通过色彩、形状、线条、质感等视觉元素,构建出丰富多彩的视觉语言,使观者在欣赏过程中得到愉悦和启迪。
美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初期,最初的形式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并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成就。
在美术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艺术流派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西方美术注重写实和表现,强调光影和透视效果;而东方美术则更注重意境和内涵,强调线条和色彩的和谐统一。
美术的功能不仅限于审美欣赏,它还具有教育、传达信息、表达社会价值观等多种功能。
在现代社会,美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和创造力。
儿童水墨画写生教学的四个突破点

儿童水墨画写生教学的四个突破点
顾玲霞
【期刊名称】《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
【年(卷),期】2018(000)001
【摘要】目前,儿童水墨画教学大多停留在临摹的层面上,这一方法虽然能让学生了解国画的基本表现手法,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针对这个问题,结合现行的美术教材,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从探索写生方式、摸索笔墨技巧、开发写生课程、改进教材教法四个方面改进水墨画教学,使传统笔墨韵味与儿童的纯真天性、现代审美观念相融合,提升儿童水墨画教学的实效性.
【总页数】4页(P75-78)
【作者】顾玲霞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湖师附小教育集团 31300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改革有四个关键突破点
2.在笔墨游戏中感受水墨画的魅力——浅议儿童水墨画教学
3.水墨画中的心灵徜徉——儿童水墨画兴趣引导初探
4.国有企业党风廉政教育的四个突破点
5.游弋水墨点染童心——以《水墨画鱼》为例谈儿童水墨画教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爱设计,走在修行的路上

爱设计,走在修行的路上
余萍
【期刊名称】《《Show大学》》
【年(卷),期】2012(000)005
【摘要】余萍此商品于1988年问世,典型的80后——密爱生活,喜好阳光,执着挑战;纯种的双鱼座——心思细腻,感性人生,坚守善念。
出产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上架于上海天狐创意设计有限公司,正在继续修行中……
【总页数】2页(P55-56)
【作者】余萍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5-4
【相关文献】
1.爱心奔走在路上——记安康市紫阳县联合镇教师龚孝双的爱心助学之路 [J], 聂蕾;张晓楠
2.一曲爱的旋律——喜读邓玉秀《行走在爱的路上》 [J], 潘清河
3.M仔:走在救助路上的爱心姑娘——腾讯公益项目“关爱生命,善待动物”探访纪实 [J], 蒋静;王冰洁
4.修行,一直在路上——记临沂第三十九中学特级教师朱爱华 [J], 相炜
5.我们走在爱的小路上——幼儿关爱残疾人活动侧记 [J], 万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快乐着忙碌,简单着深刻——青年画家史国娟的艺术之路

快乐着忙碌,简单着深刻——青年画家史国娟的艺术之路杨阳
【期刊名称】《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79)004
【摘要】@@ 吴作人先生说:"我力求在思想境界上要'无我',在艺术观上要'有我'".在艺术的殿堂里,最为推崇的就是这种"无我有我"论.然而,在这个浮躁的物化社会里,能够独守孤冷者实在是少之又少.
【总页数】2页(P61-64,封2,中插1-中插4,封3-封底)
【作者】杨阳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杂协组团参加美国IBM、SAM2007年魔术大会——青年魔术师沈娟在魔术大会上勇夺双冠 [J], 涵訏
2.政采云:让采购更简单、更高效、更快乐——专访政采云有限公司总经理钱国兴[J], 江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谈影像插画

谈影像插画
余萍
【期刊名称】《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00)002
【摘要】本文旨在谈影像插画运用的广泛性和视觉表现手段的变化,从手绘、摄影到今天风靡的计算机插画,扮演着文献与美学传达的双重含义并成为我们文化生活永远记录的符号.
【总页数】2页(P67-68)
【作者】余萍
【作者单位】湖北美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
【相关文献】
1.谈影像插画 [J], 余萍
2.以情入画,画亦有情——谈中职院校水彩插画情境绘制微课设计 [J], 王琳; 尹梓先; 马勇林
3.以图像"叙事"谈插图和插画概念界定 [J], 李楠
4.以图像“叙事”谈插图和插画概念界定 [J], 李楠
5.谈科普插画的创作 [J], 宋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访】于萍老师的美术之路(美术生必看)【newmeishu导读】上周我走访了北京于萍画室,并对于萍老师和李江涛老师进行了专访,在专访中,我了解到今年于萍老师的教学理念是极其严谨,科学的。
2013年考出了清华美院造型第一名,2014年中央美院国画第一名以及解放军艺术学院专业第一名。
这样的好成绩,和于萍老师本人的专业素养是分不开的。
于萍老师本人的学画经验也是值得美术生学习的。
今天勇哥带大家看下于萍老师的美术学习之路。
专访结束后,于萍老师特别为我画了张速写。
我还是非常满意的。
专访和示范随后会在勇哥个人微信号:newmeishu 公布给大家观看。
我生命的精灵于萍回忆我的艺术求学之路,尘封的记忆片断闪闪烁烁,有几个词会反复出现,快乐、挚爱、执着、幸运。
多少年走过的路它们都一直伴随着我,没错,它们就是我生命的精灵!在我并不清晰的童年记忆中,一个黑黑的、犟犟的小丫头是那样的平淡无奇,浮光掠影的记忆起6岁时那场缠绵数月的病,恍然发觉不幸也是幸运的开始,在那些被父母倾心关怀的日子里,我拿起了画笔,在白纸上任性的涂抹,那是我每天除了吃药、打针唯一能做的事,那种畅快的满足感,象一棵种子一样深深的埋在我幼小的心田里。
上了小学以后,我也开始了争当好孩子的日常功课,因为家里有一个玩具电子琴,所以在课余时间就混迹于电子琴学习班。
这一学不要紧,玩具琴的两组键盘很快就不够用了。
做为普通工人的父母,养育两个孩子本来就有些困难,但他们见我的努力,还是狠下心决定给我买个“雅玛哈”,那可是当时家里最值钱的东西,我永远都忘不了那个黄昏,我站在门前焦虑的盼着,远方终于出现父母的身影,手里拎着我梦想的琴盘,看见父母那一脸慈爱的笑容,顿时一股电流充盈了我全身,有这么坚强的支持,我还有什么理由练不好呢?后来也拿了一等奖,也差点读了艺校。
现在回想起来,我实现的每步目标和成绩,都是基于父母亲无言而坚决的关爱。
与练琴相比,绘画是我的初恋,当我们再次相遇的时候,我不能自拔的爱上了绘画,并决定付出我的一生,我沉迷于绘画带给我的乐趣,沉迷于每次绘画技艺的提高,再加上小有天赋,很快在当时的青少年国画书法界小有名气,证书一大摞,老师的鼓励、同学的羡慕、父母的欣慰,让我有些飘飘然起来,在当地我可算是头号“种子”了,我的老师建议我去北京考中央美院附中,我也是抱着露一手的心态去的,但是,就是这一次北京之行,改变了我的命运,到了考场一下就傻了,全国各地的头号“种子”一起考试,全国选40人,我居然连初试都没过,这样的打击对我来说真是不轻,但我是幸运的,因为我看到外面好大的一片天。
我下决心考取中央美院附中,那才是我心目中的舞台。
1996年的8月,我从刚考上的重点高中退学来到北京,这一走我已没有退路,我的执着让父母为难,但这一次我又幸运的被父母的爱所包容,母亲帮我把在北京的一切安顿好,看着她含泪离开的背影,我明白是无奈,更是心疼。
从那时我就懂得了自己选择的路,要自己走,走出点样子,才不会后悔。
但是15岁的孩子,从天之骄子的心态回落到非常人的心态,那么大的心理落差,看着别的同学画的那样轻松,可以得4+,我画得那么认真只能得3-,怎么赶?同样的备考时间,别人都比我起点高,怎么做?我的办法很简单,就是老师要求每周交30张速写,我必须认真的画出70张,然后挑30张好一点的交.即使这样也只能得3分,但差距却在不知不觉中缩小了。
班里的同学个个画得好,这种在同学间相互学习的方式也让我提高很快,那段日子,我的思想及全部的精力完全投入在形体、光影、色彩的空间里,别无杂念。
以至于有一次在隆福寺街上赶路去附中加课,正巧一位附中的师哥迎面看见我,拍了一下我的脑袋说:“你走路眼睛怎么直勾勾的?”,我这才发觉在隆福寺街穿行几十次,却从未在意两边有那么热闹的商铺和小吃,一心就想快点到附中画画了。
天天用比别人成倍的量积累,这样几个月下来,将近寒假,我也算在班里的中等生了,但是这样的水平距附中考试选拔的要求还差得很远,毕竟全国只招40人呀!这时春假来临,十五天的寒假学校安排了两周的头像集训,所有同学都要抓住这次强化训练的机会,只有为数不多几个同学选择回家过年,我天生任性,喜欢凭感觉行事,不喜欢按部就班,学校安排头像,但我感觉画得疲惫,非想突击速写,没安排速写,我就要自己找地方画,我想到了农村的爷爷家,那里有很多亲戚可以画,想去就必须去,谁也拦不住,跟父母匆匆见了一面,借口老师布置了大量作业,就一头扎进了爷爷住的村子,村里的乡亲们忙了一年的活儿,终于能歇几天了,听说萍儿从北京回来了,都很高兴,都得来见见于家的小才女,当然,让我兴奋的是他们既然来看我,就得让我画一张速写才能走,我跟着感觉走,总是没错的,来之前也没想到会是什么情况,可这一下正中了我的意,我每天7点爬起来,除了三顿饭时间,半小时一张,认真画,仔细改,不急不躁,到晚上11点睡觉的时候一数,又画了20多张好画。
白天受着零下几度的寒冬考验,晚上包着头巾,脚蹬着暖水袋香甜入梦,只要能多画点画,只要能再进步一点,只要能考上附中,哪怕再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小小年纪就品尝到了苦中作乐,痛并幸福的滋味。
我是幸运的,当我完成这两百多张速写离开村子的时候,我真心的感谢这些乡亲们。
他们不知道他们付出的一点时间,对我的提高有多大的帮助。
其实我自己也不知道,因为一切是水到渠成的。
当我把这两百多张速写交到老师手里的时候,我的心是踏实的,就像武林中人闭关而出,一种自信由然而生。
回京的第二天,正好赶上寒假头像集训的考试,虽然没参加集训,试还是要考的,反正没压力,画不好正常,当时只是感觉画得很像,塑造,效果的把握都很顺利。
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那张画其实就是我经过二百多张速写积累后一个质的飞跃。
成绩出来了,A档第一张!所有人不可思议,包括我自己,有同学偷偷问我是不是找了高人指点,我只是傻笑,说不出是怎么回事!直到老师看了我交上的寒假作业,才一下明白我突破的原因,并专门做了一批画框在学校专门展览了我的作业,以激励同学们,我一下子成了明星。
这一次的突发奇想,让我跻身于优等生的行列。
也是因为这件事的启发,我明白了一些道理,原来问题可以自己主动想办法去解决,按部就班不是唯一的方法。
这一年,我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美院附中,我的自信是自己争取来的,从此我相信只要我努力,一定是最好的!说到这里,大家应该理解我为什么说速写对于我有着特别的意义,我即使失去任何能力,我也要会画速写。
我很荣幸成为97届附中的一员,所以我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附中生活,附中校园虽小,但他却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同学们朝夕相处,团结互助,共同进步!四年间,凝结了多少人生最难忘的回忆,无论时间如何流逝,世事如何变迁,总让人心潮难平,因为我们曾经在这座艺术圣殿里共同经历着成长的历程。
附中严谨又轻松的氛围使我对绘画的热情持续升温,我纵情的在艺术的海洋里遨游,从不放弃任何一次体验生活的机会。
无论是喧器嘈杂的火车站候车大厅,北京胡同里的寻常人家,还是人来人往的公交车站,都是我画速写常去的地方,那些顶着烈日辛勤劳作的民工,地铁站口为了生计卖唱的流浪艺人,还有三联书店里求知的莘莘学子,都是我画速写经常表现的对象。
在央美附中,每年9月的下乡实践,对于我的专业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北京怀柔山西大石门、陕西米脂、还有我的家乡山东临淄,朴实厚道的老乡们让我体验到了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用速写的方式来表现我对他们的感受当然再直接不过了。
在乡下积累了大量的速写,回北京后,我把它发展成为创作稿,反复推敲,最后画成完整的创作。
这样的创作过程,培养了我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积累创作素材,从生活中激发灵感的素质,这一点在我上中央美院之后的学习和创作实践中也显示出了优势。
附中给了我受用一生的财富!在附中,画长期作业的传统,是使我专业稳扎稳打,基本功过硬的关键,长期作业,培养了我对待一幅作品严格要求的态度,在深入研究一幅作品的问题过程中,我的心态,性格都得到了磨练,使我沉下心深入的解决绘画中遇到的难题,反复推敲,而不是一挫而蹴,画画就如同做人、做事,要顾全大局,胆大心细,会抓重点,善于调整。
切勿心胸狭窄,胆小谨慎,面面具到,鼠目寸光,这些道理都是从长期作业中收获到的,把画画明白了更懂得了处事的道理,只有附中的教育才能达到如此的境界!我好象一只自由自在的羚羊,在附中这个活力四射的空间里跳跃,在专业课与文化课之余,我在图书馆浏览画册,捧着自己喜爱的大师作品,仔细的揣摩,也经常去学校旁的三联书店补充知识,周末到中国美术馆看展览,甚至到国子监去发呆…。
有什么能比自由更让人进步呢?我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见识,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在附中四年级的时候,我找到了个人的发展方向,开始了我的雕塑之旅。
学习雕塑需要较强的素描基础,需要全方位的理解形体和空间,老师要求我们看着模特的正面,画出他的四分之三面和侧面,当然,看着侧面也应能画出其它角度,这样的高难度,如果不靠理解而依赖抄光影是没办法做到的,在附中的学习,时刻让人兴奋,新鲜,很多东西在大学也不曾接触到。
四年的附中生活,使我真正的体会到什么叫充实,这样一路走来,我们的专业水平绝对是在高考之上的,所以高考对于我们来说是得心应手的事,只要正常发挥就好了。
但是,如果我是一般考生,我想我还是会拿出考附中时的勇气来备战,绝对不能含糊的。
2001年我也拿了清华美院雕塑第一,但我还是选择延续附中血统,进入中央美院,2001届是新美院的第一批学生,也是新成立的基础部的第一批学生。
新美院让我兴奋,她的硬件设施是一流的,美院的老师都是学校界的权威,艺术界的精英,使我在耳濡目染中收获了高尚的思想,开拓了眼界。
在基础部这一年受益最多的还是结识了附中圈子以外更多的朋友们,虽然大家的学画经历和专业水平各不相同,但是他们有活跃的思想,有区别于科班出身的新画风,我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懂得发现别人的闪光点,来补充自己。
大二分专业,我便顺理成章的进入雕塑系,除了附中时期的雕塑铺垫以外,我想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源自我对罗丹作品的狂热,那是一种超越艺术表现形式的境界,不管是巴尔扎克的狂放激越,还是加莱义民的悲壮惨烈。
罗丹赋予他们的那种澎湃张扬的生命力,仿佛已经穿透冰冷的石面和金属面,深深的扎进我的内心。
在本科的几年学习中,我练就了扎实的雕塑基本功,尝试了多种材料的探索,但还是放不下绘画带给我精神上的愉悦。
我用绘画的方式表达我对生命张力的感受,我用雕塑的语言塑造我对生命内涵的理解,绘画与雕塑对于我是不可分割的情结,我将这两种表现语言统一融入我的每一件作品中去。
我的探索终于有了回报,毕业创作《绽放》系列被华谊兄弟王先生私人收藏。
2006年,我成为中央美院研究生,我的初衷没有变,我的创作得益于我的速写,瞬间的感受、敏锐的观察,即时的捕捉,让我在后来的各种表现形式上倾向于对人物神形的刻画,也力求让生命的精神本质不断注入表现对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