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禅与禅宗 禅与中国文化 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安世高的另一译经 《阴持入经》宣说 禅数。 《阴持入经》 顾名思义,着重分 析的是佛教的阴、 持、入这三个基本 概念。阴、持、入, 后来分别被译为蕴、 处、界。
❖ 通过止息各种杂念和运用智慧观照,就 能明了人在生死轮回中的各种因果关系, 破除对自我的执著,从无明与爱欲中解 脱出来。因此,经中特别强调“止观双 俱行”,这是通过慧观入定的禅法。
❖ 3、禅有让位之义,禅让。
❖ 4、替代之义。同擅。《庄子》言“万物皆 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 莫得其伦, 是为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 显然,意译的禅中,前两义都与通天地 鬼神相关,此大概用禅翻译Dhyāna的重 要原因。汉代以来禅定方法被作为呼吸 吐纳,养身成神之术,即通过修习可以 与道合,得神通,此为禅法流行原因之 一。故与翻译尚可相连。
❖胡适引竺法护译《修行道地经》
❖ 擎钵大臣的故事——定
❖ 二、“禅”的翻译
❖ 汤用彤说,“禅定”一语不见于《四十二章 经》,然经中有“睹天地,念非常,是谓无 常观也。”又言“诵经”“行道”,似行禅 之误,恐为禅定之古译。但禅最早作为译名 见于佛经于何时,未能断言。安世高译《安 般守意经》《阴持入经》时,习禅者已渐多, 这说明,公元2世纪时,印度禅法已在中土流 行。
单那、禅那,东晋庐山慧远记载, 此可能类似胡音Dhyāna,非梵音。
因此,玄奘用“静虑”来翻译Dhyāna, 对其意译而非音译,也可见在读音上 “禅”与梵音不类。
❖ 意译:
❖ 1、《说文解字》解释禅,从示,示者: “天垂象以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三垂,日 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事神事也。”
❖ 2、禅与壇,封土为壇,祭天为禅,因此又 指封禅,是祭祀天地的活动。
慧皎《高僧传》卷十一: 禅也者,妙万物而为言,故能无法不缘,
无境不察。然缘法察境,唯寂乃明。其犹渊 池息浪,则彻见鱼石,心水既澄,则凝 照无隐。
这说明,禅的方法是“寂——明——妙万 物”,定能通慧。这即当时禅法流行的原因 之四。
❖因此,胡适说:“印度的禅都是入 定”、“重在定”;中国的禅重在 慧。
❖ 佛教建立后纳瑜伽于佛法,名之 Dhyāna。
❖ 因此,禅是印度古代宗教中相当普遍的 修行方法,不是佛教独有。根据专一静 虑而关注的对象不同,思维的对象各异, 有大乘、小乘、外道、凡夫禅法的不同。 佛教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方法,使禅修成 为佛教最重要的修行法门之一。
❖ 禅,又常称为“定”,要求修行者保持 头脑专一、清净、安宁,以此生发智慧 觉悟,故又称“思维修”、“静虑”。 修禅者在静虑情况下意识进入深层,反 思人生根本问题,对种种现象进行本质 观照,发展为对西方极乐世界、净土的 观想。这样最终达到一种智慧,这种智 慧是对现象的本质观照,又被称为“般 若”,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 等正觉。
推动了禅学的发展。
❖ 汤用彤分析汉晋禅法流行的原因有四: ❖ 一者,禅定之果能修六神通,得殊胜神力;
❖ 二者,能灭欲去奢,断贪嗔痴三毒,即清心 寡欲之谓;
❖ 三者,能因禅定而得见诸佛,或可生佛国补 处,得寂灭乐;
❖ 四者,能禅智双运,寂(禅)照(智)相济, 穷神返本,洗静心乱。
❖ 故而,坐禅成为汉晋风行之法。
❖ 2、不净观 ❖ 通过观想自身与他身的肉体之肮脏污秽,
以对治贪欲烦恼的一种观法。
❖ 观自身不净、观他身不净、白骨观
❖ 3、念佛
❖ 支娄迦谶译《般舟三昧 经》,般舟即现前、佛 立之义,在一特定期间 (七日至九十日)内, 修行三昧,得见诸佛。 据般舟赞载,以九十日 为一期,常行无休息, 除用食之外,均须经行, 不得休息,步步声声, 念念唯在阿弥陀佛。东 晋庐山慧远甚倡此法。
❖如前所言,以定解释Yoga, Dhyāna 是意译,而将“禅”挖出来,实为一种 创造性翻译。
❖ 安般者,数息,类似吐纳,庄子有云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 通此谓坐忘”。达摩面壁留影的传说当 以此为原形。
❖禅从示,单声,音shan ,以禅翻译 Dhyāna,既与音译,也与意译相关。
❖ 音译:
❖ 三、禅与禅宗 ❖ 楞伽禅
❖ 菩提达摩被称为中国禅宗初祖,于南朝宋时 抵达中土,后度北魏。南天竺人,或说波斯 人。最早见于《洛阳伽蓝记》:
❖ “起自荒裔,来游中土,自云150岁。 ❖ 修梵寺有金刚,鸠鸽不入,鸟雀不栖。 ❖ 菩提达摩云,得其真相也。”
❖ 唐道宣《续高僧传》:
❖ “达摩禅师以四卷《楞伽》授可曰:我 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 世。”当时宣讲四卷《楞伽经》的即为 菩提达摩,跟道 育、僧副等。
第二章 禅宗概要
❖第一节 什么是禅
❖ 一、禅与定
❖ 禅是对梵文Dhyāna的翻译,原意是冥 想、静虑、思维修习。 Dhyāna来源甚 古,与古《奥义书》瑜伽(Yoga)类似。 有枷、驾之义,英文曰牛轭,即管束之 义,也有相应的意思。“三业相应,故 曰瑜伽”。
❖ 瑜伽之法有二:苦行和持心,后者便是 禅定。释迦牟尼菩提证道之前也曾学道 瑜伽师。
❖ 一切禅定、解脱、三昧、神通、如意、无碍、 智慧,皆摄在首楞严中。包括五种名:首楞 严三昧、般若波罗蜜、金刚三昧、狮子吼三 昧、佛性。随其所作,处处得名。
❖ 总之,不论是通过定来发慧,或者止观双修, 或者强调悟也好,戒、定、慧三学必不可少。 首先要守戒,在此基础上坐禅、入定,最后 达到慧。
❖ 佛教传入中国时,正值汉代道教兴起,数息 与道术吐纳相类而得发展,佛教被看作黄老 道之流。魏晋时期,禅数观念与玄学相合, 般若法兴起,慧解并重,禅智双运,
❖ 唐道宣《续高僧传》
❖ 达摩在习禅篇第五:
❖ “菩提达摩者,神化居宗,阐导江洛, 大乘壁观,功业最高。”
❖ 4、首楞严三昧
❖ 三昧: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三昧 即心定于一处的一种安定状态。首楞严者, 健相、勇伏定之义,因威力最大而得名,指 坚固摄持诸法的一种状态。鸠摩罗什译《首 楞严三昧经》说:“首楞严三昧非初地、二 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八地、 九地菩萨所能得。唯有住在十地菩萨乃能 得”,即大乘成佛之金刚心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