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母亲的胎教

合集下载

古代胎教的内容和方法(精选10篇)

古代胎教的内容和方法(精选10篇)

古代胎教的内容和方法(精选10篇)1.古代胎教的内容和方法篇一《新书•胎教》说:“周后妃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歪斜),笑而不諠,独处不倨(散漫),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

”翻译:周后妃怀成王的时候,站立,身体不能不平衡;坐着,身体不歪斜;笑不能大声,独处时肢体也不散漫,虽然生气,但是不恶语相加。

胎教就是这样。

2.古代胎教的内容和方法篇二《古烈女传•周室三母》说:“君子谓大任为能胎教。

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

”;翻译:周文王的母亲太妊,怀文王的时候,就进行了胎教。

古代妇女怀孕时,睡觉的时候不侧着身体,坐着和站立的时候,身体笔直、不倾斜,不吃气味不正常的食物,食物切割的不合于礼数不吃,座位不合于礼数不坐,眼睛不看不正常的情景,不听音律不合礼数的音乐。

到了晚上,则令盲人乐师唱诵诗以道正事。

3.古代胎教的内容和方法篇三凡新生小儿,一月内常饮目乳,大佳。

凡乳母乳儿,当先极挼(ruó),散其热气,勿令汁奔出,令儿噎,輒夺其乳,令得息。

息已,复乳之。

如是十返五返。

视儿饥饱节度,知一日中几乳而足,以为常。

又常捉去宿乳。

翻译:凡是新生的婴儿,一月之内经常饮用母乳,对孩子非常好。

凡是哺乳婴儿的时候,应当先揉搓,令奶的热气散去,不要让乳汁奔出,如果乳汁奔出导致婴儿噎住了,就不能让孩子继续乳吸,让孩子呼吸一会,然后再哺乳。

如此这般,十回八回的,观察孩子饥和饱的分寸在哪里,知道孩子一天当中应该有几次哺乳,就以这个为正常标准。

把晚上那顿哺乳去掉。

4.古代胎教的内容和方法篇四古人认为,孕妇所处的外界环境,对胎儿具有十分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

隋代医书《诸病源候论》说:“妊娠三月,名始胎。

当此时,血不流行,形象始化,未有定义,因感而变。

……欲子美好,宜佩白玉;欲子贤能,宜看诗书。

是谓外象而内感也。

”钱今阳在《钱氏儿科学》中说:“欲子女之清秀者,居山明水秀之乡;欲子女之聪俊者,常资文学艺书。

胎教理论:我国古代胎教理论

胎教理论:我国古代胎教理论

胎教理论:我国古代胎教理论行为一种没有声音的语言,孕妇的行为通过信息传递能够影响到胎儿。

我国古人在这方面就早有论述,古人认为,胎儿在母体内就应该接受母亲言行的感化,所以要求妇女在怀胎时就应该清心养性、循规蹈矩、品行端正,给胎儿以良好的影响。

相传周文王的母亲在怀文王时因为她做到了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拙言、坐立端正、以身胎教,所以文王生而贤明,深得人心。

明代一位医生也认为“妊娠以后,则需行坐端严,性情和悦--常处静室、多听美言,令人诵读诗书,陈说礼乐,耳不闻非言、目不观恶事--如此则生男女福寿敦厚、忠孝贤明、不然则生男女鄙贱不寿而愚顽”。

可见早在古代时人们就已经懂得了母亲的良好行为对后代的影响。

时至今日虽然我们已经进入的高科技时代,但我国的古代胎教学说却一直被中、外学者所重视;他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实践证明了我国古代胎教理论是有科学性的。

就在几年前华盛顿大学医院的精神病科医生罗怕·克洛宁格,经过大量的调查提出一份报告,认为如果父母是罪犯,出生后的男孩即使给别人哺养,成长后比起亲生父母不是罪犯的人来,犯罪的可能要大出4倍之多。

克洛宁格还发现,父母亲如果其中一位是经济犯罪分子,那么他们的儿子很可能也成为经济犯罪分子。

而女儿却并不这样,但迷惑不解的是,女儿往往患有头痛之类的毛病。

美国南加里福尼亚大学一位心理学家梅迪尼克耗时30年专门研究犯罪和家庭成员的关系。

他研究了1447名丹麦男性,发现这批人中如果父母是经济犯罪分子,那么孩子成为经济罪犯的可能性达到20-24.5%。

如果父母是清白公民,那么这个比率将下降为13.5%。

从以上事例说明父母尤其是孕妇行为的好与坏会对胎儿乃至一生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1、学前教育史:古代的胎教

1、学前教育史:古代的胎教

学前教育史:第三节古代的胎教胎教是在母亲怀孕期间所采取的一系列自我调节和外部的措施,有意识地给胎儿以良好的影响,以便生育出聪明、健康的后代,是一种早期教育的措施。

我国古代并未形成一门独立的胎教学,但各种典籍中,散见于哲学、政治、文学、教育、医学之中的胎教论述极其丰富,有些虽然不免包含封建和迷信的内容,但也有宝贵的经验值得研究、借鉴。

一、胎教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古代胎教实践很早就开始了。

据史籍记载,最早是距今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周文王、周成王的母亲曾行胎教。

刘向所著《列女传·周室三母》中记载,周文王的母亲太任怀文王时,不看丑恶的东西,不听邪恶的声音,不说傲慢不逊的话语,能自觉地实行胎教。

西周是我国胎教实践与理论发展的初始阶段,胎教主要实施于宫廷之内,当时统治者对胎教十分重视,对于百姓则是“秘而不宣”的。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学术下移,教育下移,胎教之道开始走出宫廷,渐为民间所知所行。

我国古代就有胎教的书籍,最早成书于春秋之季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其中有“胎病”的记叙,其《素问》尤多论及。

但胎教作为一种理论,则初步形成于两汉。

汉代,为维护封建皇权的统治,使之代代相传,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们开始研究对策。

涉及教育时,便提出帝王是否施以胎教,会关系国家之命运,于是便出现了记载和研究胎教的实践与理论的一系列著作,促进了我国胎教理论的初步形成。

这些著作主要有贾谊的《新书》、刘向的《列女传》、戴德的《大戴礼记》、王充的《论衡》等。

三国两晋时期,古代胎教学说有所发展。

张华是西晋的文学家,他在《博物·杂志说》中系统地论述了胎教,并且提出了一些独到见解。

如提出生男生女的方法、孕妇饮食要有所禁忌、要有诗教乐教等,还大胆批评圣人父母无胎教。

其内容观点虽有偏颇,但其勇气难能可贵。

南北朝隋唐至两宋时期,是胎教理论和实践深化发展的阶段。

这以前,谈论胎教者,多为政治家、思想家和文人,他们是从“慎始”的一般概念考虑这个问题的。

胎教——太妊斋庄

胎教——太妊斋庄

太妊斋庄诗曰:文母太妊,惟德之行,能以胎教,笃生圣明。

殷商时期,周朝祖先王季的王妃叫太妊,就是周文王的母亲,品行端庄诚实,一切事情只有合乎德她才去做。

当她怀着文王的时候,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跛;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

所以文王降生后,聪明神圣。

君子说:“这是太妊能够应用胎教的效果。

”[注释]胎教:按古文记载,妇女从受孕的第一天开始,要“寝不侧”,就是睡觉要端正,不随便睡;“坐不边”就是坐的姿势要端正,不要坐一侧或坐歪了;“立不跛”,就是站立时要站好,用现代话来讲,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行住坐卧都要有礼貌,都不可以随便。

做到所谓“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即从身、语、意三方面要保持内心的清静。

非礼勿视:是指凡是不好的,作为一个准妈妈就不能看。

现在电视、电脑等传播媒体非常普及,暴力的镜头相当多,这些不好的画面为什么不能看呢?因为会影响母亲的情绪,母亲的情绪不稳定,当然会影响胎儿。

非礼勿听:是指耳朵所听到的都是好的,善良的,正确的。

对于不好的、不堪入耳的,包括不良的声音也都不去听。

非礼勿言:自己讲话时,好的才讲,不好的就不讲。

非礼勿动:作为一个准妈妈对于自己的言语行为,和内心的起心动念都要非常注意。

以上这些都会影响胎儿将来的性情。

胎儿的性情完全受母亲怀胎时候情绪的影响,母亲的情绪安稳,胎儿就安定。

母亲如果喜欢吃这吃那,也会影响胎儿。

尤其有些孕妇在怀孕的时候,难免身体有些不适,吃东西就没有节制。

古人认为饮食方面也应该有所节制,就是所谓“割不正不食,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的割字,是指宰割,即是杀的意思。

就是用残忍的方法宰杀,做孕妇的也不能吃,要有慈悲心。

“不时不食”是指这个时节不应该吃的食物和不应该吃食物的时间,作为一个准妈妈也不要嘴馋,也不能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什么时间吃就什么时间吃,自己要完全为孩子着想,在没有出生之前,就好好培养儿女的本性,防止在胎儿期受不良的影响,所以古人从怀孕的第一天开始就非常重视胎教。

艺术胎教:文化艺术胎教常识有哪些?

艺术胎教:文化艺术胎教常识有哪些?

艺术胎教:文化艺术胎教常识有哪些?艺术文化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活跃人的思维,那么通过欣赏文化艺术,参加到创造文化艺术的活动中去,会不会对胎儿有协助呢? 早在古代时期,文化艺术胎教已为皇室所用。

所《列女传》记载,周文王之母太任在妊娠期间,“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贾谊也在《新书。

胎教》篇中写到“立而不破,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经过太任胎教,文王生下来就非常的聪明,能举一反三,教一而识百。

古代的君子认为这都是太任胎教的结果。

现在世界各国也都有专家研究了文化艺术胎教是否真有促动宝宝智力发展的效果,结果是肯定的。

当母婴一体的时候,胎儿能够感受到母亲的言行举止,孕妇怀孕期间的所作所为都能够对胎儿出生后的性格、习惯、道德水平、智力等各各方面产生影响。

为了给宝宝一个好的文化艺术熏陶,孕妇需要提升自己在学识、礼仪、审美、情操等各方面的认知水平。

具体的方法有: 1.读书,有位哲人以前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位精神高尚的人对话,那精辟的见解、分析,丰富的哲理,风趣的谈吐,都让人精神振奋,耳目一新。

”书中哪些对世间美好事物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世界美好活力的一面。

在让孕妇身心愉悦的同时,也让宝宝沉浸在美妙的诗词语句环境当中,让宝宝大脑发育优于其他胎儿。

2.画画,画画不但能提升人的审美水平,产生美的感受,还能够通过笔触和线条,释放内心的情感,调节心绪平衡。

画的时候,不要在意是否画得标准,只要尽性就好。

关键是在画画时,感到快乐与满足。

3.剪纸。

孕妇通过剪纸既丰富了自己的生活,又向胎儿传递了“美”的信息。

要想有一个艺术气质的宝宝,实行艺术胎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中国古代胎教

中国古代胎教

我国古代的胎教
我国胎教历史悠扬,早在拘谨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的宫廷中就有胎教实践。

根据刘向著《烈女传·周氏三母》记载,周文王的母亲太任在身怀文王时,眼睛不看丑恶的东西,耳朵不停邪恶的声音,嘴巴不说傲慢不逊的话语,对文王实施胎教。

古人认为,正因为周文王之母太任“能胎教”,因此,“文王生而圣明,太任教之以一而识百”,最终成为周文王史上的贤明圣君。

周文王之孙周成王的母亲周妃也实施胎教。

贾谊在《新书·胎教》中称:周妃在身怀成王时,很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和道德修养,她不跛足而立,不半倚半躺而坐,不放声大笑,一人独处也不傲慢,虽然生气也不骂人。

上述两例事故中国学前史上最早提出并实施胎教的国家之一。

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

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

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中国古代最为重视女子教育,因为母教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天下之太平。

诚如民国年间印光大师所言:“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

又言:“善教儿女,为治平之本,而教女尤要”。

为什么这样说?印祖特别指出,这是因为人的性情,“资于母者独多”,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受母亲的影响极其深远,母亲的德行决定了这个家庭是否能够培养出孝子贤孙,因此,母教是至关重要的。

一、“周初三太”至德典范在中国的历史上,周朝三太是母教的典范,三太之德为周朝国祚绵长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印祖说:“周之开国,基于三太。

而文王之圣,由于胎教。

”周文王的圣德是源于母亲太任的胎教所感。

许多古圣先王出生之时,都有祥瑞的徵兆。

《说文解字》诠释汉字“姓”的本义时说:“ (姓),人所生也。

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

”这些圣贤人的母亲之所以能够感天生子,是源于其妇德是顺于天道的,因此感召圣贤之子来降生。

据中国历史记载,周文王之母太任,端庄贤淑,有圣德,文王之父王季娶之为妻。

太任助夫成德,以仁施教,治理天下。

史称太任怀孕之时,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以良好的胎教来化育胎儿。

据《尚书》记载,文王姬昌出生时,有一只赤雀衔著丹书飞来,丹书上写道:“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

“枉者废灭,敬者万世”。

这是文王降生时的瑞兆。

由于母亲太任善于教导,因此,文王教一而识百,后奠基于西北。

后来,周文王娶禹后之女太姒为妻,太姒仁明有德,旦夕勤劳,文王治理外政,太姒主理内政,以德政感民,天下归服。

文王的祖母太姜更是一位贤淑而有德的妇人,太王贤明圣德,国家政事都和太姜共同商议。

因此,古贤说,周朝的天下能够传三十七代,历八百七十三年之久,皆是仰赖太姜、太任、太姒三后的教化之功。

(图一:太任是周文王的母亲,她非常仰慕婆婆太姜的美德,侍奉婆婆恪尽孝道。

太任立身端正,使宫廷上下肃穆祥和)。

(图二:周文王的夫人太姒,绍承婆婆太任的徽音,培养出圣贤之子周武王、周公旦。

历史趣谈:周文王姬昌母亲太任 中国史上最早进行胎教的人

历史趣谈:周文王姬昌母亲太任 中国史上最早进行胎教的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周文王姬昌母亲太任中国史上最早进行胎教的人导语:太任,亦称大任,周室三母之一,她是季历(王季)之妻,姬昌(周文王)之母。

周文王是历史上著名的笃行仁义、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具备圣智慈理太任,亦称大任,周室三母之一,她是季历(王季)之妻,姬昌(周文王)之母。

周文王是历史上著名的笃行仁义、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具备圣智慈理的君王,这与太任从小就对姬昌进行的教育分不开。

太任是殷商时期挚国(今河南平舆)国君任侯的二女儿,因生得美丽端庄,聪慧善良,性格温顺典雅,从小就具有高尚的品德,所以芳名远播。

长大后的太任,就嫁给了周先王季历为妻。

为了迎娶她,季历举行了十分浩大的迎亲仪式。

由于人多,东西也多,就干脆把渡船连在一起,搭成了浮桥,让大家赶着车马、抬着东西从上面通过。

这是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婚嫁记载。

太任嫁给季历之后,也像她的婆婆太姜一样,协助丈夫,爱护百姓,凡事遵循礼仪,一心一意只做有德行之事。

不久,太任怀孕。

有了身孕的她对自己要求得更严了。

《列女传·母仪传·周室三母》中记载:“大任(太任)者,文王之母,挚任氏中女也。

王季娶为妃。

大任之性,端一诚庄,惟德之行。

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

溲于豕牢,而生文王。

文王生而明圣,大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卒为周宗。

君子谓大任为能胎教。

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声。

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

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

故妊子之时,必慎所感。

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

人生而肖万物者,皆其母感于物,故形音肖之。

文王母可谓知肖化矣。

”说的是,她在怀孕之时,不看不正经的颜色,不听淫秽的声音,不说生活常识分享。

古代胎教:我国古代对胎教的认识是怎样的

古代胎教:我国古代对胎教的认识是怎样的

古⼈所说的胎教是胎⼉在母体内能感受到各⽅⾯的感化,母体在怀胎期间在精神、饮⾷、⽣活起居等⽅⾯采取有利措施,可使母⼦⾝⼼得到健康发展。

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曾有记载:“太任有妊,⽬不视恶⾊,⽿不听*声,⼝不出*⾔,⾷不进异(⾟、辣、苦、涩)味”。

是说周⽂王的母亲太任在怀孕的时候,不看不正经的颜⾊,不听**的声⾳,不说狂傲的话语,不吃⾟辣⽣冷等⾷品。

周⽂王在未出⽣前,母亲就给了他如此良好的感化,难怪周⽂王在出⽣后就⾮常聪明,学习时能“举⼀反三”。

孟⼦的母亲怀孕期间也曾说到:“吾怀妊是⼦,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胎之教也。

”因此,孟⼦成为我国儒家的亚圣。

牐犂?代许多医药学家,如孙思邈等,都对胎教进⾏了专门的研究,归纳起来有⼗个⽅⾯:
①调情志。

孕妇宜怕情悦性,静⼼宁欲,⼼胸开阔,遇事乐观。

②慎寒温。

孕妇应避免风寒侵袭、感染疾病。

③节饮⾷。

孕妇宜进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饮⾷,切忌⾟辣⽣冷⾷品。

④慎起居、调劳逸。

孕妇宜起居有序、劳逸适度。

⑤远房事。

孕期节制性⽣活,以免伤胎。

⑥美环境,悦⼦⾝。

《钱⽒⼉科学》说:“欲⼦⼥之清秀,居⼭明⽔秀之乡,欲⼦⼥之聪明俊者,常资⽂学艺术。


⑦戒酒浆。

古⼈指出酒能伤胎,宜戒为佳。

⑧避毒药。

孕期应减少不必要的服药。

⑨慎针剂。

慎针灸⽳位避免引起流产与早产。

⑩安待产。

临产时应安祥、镇静、莫慌恐,以减少难产机会发⽣。

周文王母亲的胎教

周文王母亲的胎教

周文王母亲的胎教我国古代的妇女,已经对婴儿实施了“胎教”.周朝文王的母亲大任就是一位。

她怀孕的时候,眼睛不看邪恶的东西,耳朵不听不健康的音乐,嘴里不说恶语脏话,她认识到,母亲所接触的外界事物都会感应给胎儿,并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接触恶的事物就会产生恶,接触善的事物就会产生善。

所以形象、声音尤为重要。

她晚上就命乐官朗诵诗歌,演奏高雅的音乐给她听。

因此周文王一生下来,就很聪明。

今天看来,大任的胎教是非常科学的,非常的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

周文王姬昌母亲——太任太任,亦称大任,周室三母之一,她是季历(王季)之妻,姬昌(周文王)之母。

周文王是历史上著名的笃行仁义、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具备圣智慈理的君王,这与太任从小就对姬昌进行的教育分不开。

太任是殷商时期挚国(今河南平舆)国君任侯的二女儿,因生得美丽端庄,聪慧善良,性格温顺典雅,从小就具有高尚的品德,所以芳名远播。

长大后的太任,就嫁给了周先王季历为妻。

为了迎娶她,季历举行了十分浩大的迎亲仪式。

由于人多,东西也多,就干脆把渡船连在一起,搭成了浮桥,让大家赶着车马、抬着东西从上面通过。

这是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婚嫁记载。

太任嫁给季历之后,也像她的婆婆太姜一样,协助丈夫,爱护百姓,凡事遵循礼仪,一心一意只做有德行之事。

不久,太任怀孕。

有了身孕的她对自己要求得更严了。

《列女传·母仪传·周室三母》中记载:“大任(太任)者,文王之母,挚任氏中女也。

王季娶为妃。

大任之性,端一诚庄,惟德之行。

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

溲于豕牢,而生文王。

文王生而明圣,大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卒为周宗。

君子谓大任为能胎教。

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声。

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

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

故妊子之时,必慎所感。

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

人生而肖万物者,皆其母感于物,故形音肖之。

中国古代胎教理论的发展与经验借鉴

中国古代胎教理论的发展与经验借鉴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Total.434 September2018(B)总第434期2018年9月(中)摘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实施胎教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胎教主张,其中许多胎教思想和胎教习俗在当代依旧具有重大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中国古代胎教理论借鉴价值The Development and Experience of Antenatal Instruction in Ancient China//Zhang ShipingAbstract China is the first country in the world to put forwardand implement antenatal education.In the long history,a series of propositions of antenatal education have been formed,and manyof them still have great value in the present time.Key words ancient China;antenatal instruction;reference value我国古代的学前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而家庭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胎教。

所谓胎教,是指通过母体食物营养、视听言动乃至情绪等的规范,从而间接影响胎儿身体及心智发展的教育方式。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倡和实施胎教的国家,古人重视胎教,胎教思想源远流长,其中的一些胎教主张至今依旧具有借鉴价值。

1古代胎教理论的源起与发展在古代,虽没形成独立的胎教体系,但是社会一直非常重视胎教,有关胎教的观点主要集中在历史学、哲学、文学和医学等著作中。

原始社会中期,我们的祖先已发现氏族内部通婚或者近亲婚配会导致后代生理缺陷或者智力低下,即“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道理。

古代胎教的起源史

古代胎教的起源史

古代胎教的起源史其实我国早在汉代就相关于胎教的记录了,汉代《史记》中记录周文王之母太任时说:“太任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

”这是关于胎教的最早的文献记载。

文王能成为我国历一代圣主,其母在妊娠期间的这些做法对其成长是不无裨益的。

其后,大量相关胎教的记载和研究在各种书籍中出现,初步形成了胎教学说。

胎教”一词最早被提出是在唐以前成书的《洞玄子》中。

书中要求孕妇做到“勿视恶色,勿听恶语,省淫欲,勿咒诅,勿骂詈,勿惊恐,勿劳倦,勿妄语,勿忧愁,勿生吃醋滑热食,勿乘车马,勿登高,勿临深,勿下坡,勿急行,勿服饵,勿针灸,背须端心正念,常听经书,逐令男女如是,故大智慧,忠义贞良所谓胎教也”。

也就是说孕妇视、听、言、思、动对胎儿有影响,这就要求孕妇的言行各方面都要加以约束,只有这样才能孕育出大明大智、忠义贤良的儿女。

其实这就已经非常准确地阐明了胎教的含义。

北齐的徐之才则是正式从医学角度上提出胎教并对其加以阐述。

他著作的《逐月养胎法》中相关于胎教的论述。

随着对胎教研究的逐步深入,之后很多医学家对胎教实行了专门论述。

例如,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养胎》,宋代陈自明的《妇人良方大全—总论》以及《颅囟经》、《圣济总录》,明代李劫的《医学入门—逐月胎脉所主》,方贤的《奇效良方,形质受胎之始论》等书籍,都对胎教实行了详细的论述和说明,孕妇饮食和一举一动,孕妇情操的良好与否,对后代的智力和性格形成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到了清朝,医学界名家对前人的这些记载又加以整理和发展,使我国古代胎教发展史更加得全面和系统,如陈梦雷等编辑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儿科分卷之首“小儿未生胎养门”,对历代胎教学说实行了总结。

周朝轶事 周文王之母是史上最早进行胎教的人

周朝轶事 周文王之母是史上最早进行胎教的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周朝轶事周文王之母是史上最早进行胎教的人导语:周文王姬昌,又称西伯侯、西伯昌,是周人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周王朝的主要奠基者和缔造者。

周文王一生为人慈善、心胸开阔。

由于他勤政周文王姬昌,又称西伯侯、西伯昌,是周人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周王朝的主要奠基者和缔造者。

周文王一生为人慈善、心胸开阔。

由于他勤政爱民,对百姓广施恩惠,使得他深得民心,为兴周灭纣的大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然而,周文王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性格和工作态度,这与他母亲太任的早期胎教是分不开的。

人们都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

这句话用在周文王身上那是太恰当不过了。

当然,周文王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与两个女人有关的。

一个是他的母亲——太任,一个是他的妻子(也就是周武王的母亲)——太姒。

然而,要说对周文王影响最大的,还当属他的母亲太任。

为何这么说呢?因为周文王那种善良、包容的性格的形成,与他的母亲有很大的关系。

而他的这一良好、积极的性格,又为他以后的仁政和勤政打下了基础。

太任是周国附近挚任氏部落首领的次女。

她为人仁慈虔诚,由于从小受到良好的家教,她做事向来都是思量再三,不仅仅想到自己,而且还会顾忌到别人的感受。

相对于其他女孩来说,太任显得成熟稳重。

嫁给季历(周文王的父亲)之后没多久,她便发现自己有喜了(当然,她还不知道这就是后来周文王),喜悦之情那是溢于言表啊。

而此时,太任就已经意识到:自己在怀孕期间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对自己腹中的胎儿有所影响。

那小家伙极有可能能够感知到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所说的每一句话,并且对它进行最原始的记忆和模仿(很多孩子长大后和自己母亲的性格很相似,原因就在于此)。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古代的胎教

中国古代的胎教

中国古代的胎教胎教-词源于中国古代。

据史料记载。

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就提出了胎教这个问题。

2000 多年以前就有了古胎教理论,中国是世界胎教的最早策源地。

对于胎教的定义,在内容,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胎教指为了促进胎儿身心的健康成长,同时确保孕妇能够顺利地渡过孕期所采取的精神,饮食、环境,劳逸等各方面的保健措施。

狭义上的胎教是指孕妇自身加强精神品德的修养,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根据胎儿各感觉器官发育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积极主动地给予适当合理的信息刺激,以促进胎儿早期智力的发展。

据史书记载,我国早在距今三千多年以前的西周时期,就开始实行胎教。

成书于西汉时期的《列女传》记载:“太任者,文王之母,挚任氏中女也。

王季娶为妃。

太任之性,端一诚庄,惟德之行。

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

...文王生而明圣,太任教之一而识百。

君子谓,太任为能胎教。

”意思是由于周文王的母亲对周文王实行了胎教,因而使周文王聪慧明圣。

这是见于史书记载的我国最早实行的胎教。

不仅周文王之母实行过胎教,而且周文王的后代周成王的母亲也实行过胎教。

西汉戴德在其所著<大戴礼记》中记载:“周后任(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独处不倨,虽怒不詈,抬教之谓也。

”不仅如此,同时还将胎教的方法,“书之玉板,藏之金匮,置之宗庙,为后世戒。

”在我国古代,胎教是作为培养理想的后代而予以重视的。

据《韩诗外传》记载,孟子的母亲在谈到对流子的培养时曾说:“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

”可以看出,孟母为了使孟子成为一个有用之才,也曾实行过胎教。

唐代的著名诗人,宰相元稹,也曾以周成王为例,论证胎教对于培养合格君王的作用。

他指出,“且夫周成王人之中才也。

...然而克终于道者,得不谓敦之然耶。

始为太子也,未生胎教,既生保教。

”元稹也把周成王功绩的一部分归之于受过胎教,强调胎教的作用。

我国古代的一些教育家,则从教育的角度米谈胎教的重要性。

第一章古代的优生胎教思想

第一章古代的优生胎教思想

第一章古代的优生胎教思想第二节胎教思想一、胎教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古代的胎教实践开始得很早。

据史籍记载,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文王的母亲太任在妊娠文王期间,“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

”之后,周成王的母亲怀成王时,“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

”意思是,妊成王时,站立时不将身体重心倚在一条腿上,坐着时身子不歪斜,笑时不大声喧哗,独居时也不放纵懈怠,发怒时也不破口骂人。

《韩诗外传》也记载,孟子母亲孕孟子时,“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谓也。

”“席”即坐席,“割”即切肉,要求起居、饮食都须有所注意。

到了汉代,封建王朝建立,为了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学者们纷纷探寻对策,其中涉及教育问题,认为帝王早期胎教与否,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命运。

大量记载胎教问题的《列女传》等文献,都是出现在这一时期,尤其是第一次出现了像贾谊《新书》中《胎教》这样专门论述胎教问题的专论。

魏晋南北朝以后的胎教思想有两个鲜明的趋势:其一,从医学的角度论述胎教;其二,具体阐述胎教如何实施。

因此,使中国传统胎教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意味。

如北齐时期,名医徐之才在其《胎产书》中就曾提出“逐月看胎法”,叙述胎儿在母腹中逐月发生的形态变化。

隋唐时期是我国传统医学的大发展时期,对胎教问题更多的是从医学角度加以论述,形成我国胎教理论的一大特色。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医学名著《千金要方》中专辟《养胎》一篇,系统阐述了妊娠脉象、妊娠阻病、妊娠起居饮食与禁忌等胎教问题,突出地强调了“外象内感”问题。

二、胎教的理论基础中国传统医学的一大特点就是整体观,不仅将人的各个器官、组织及其功能视为一个整体,而且将人与其所处的外界环境也视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反映在胎教理论上,认为胎儿的生长发育与母体及其所处环境息息相关,母体及其所处环境所发生的一切,均会对胎儿产生决定性影响。

1.“外象内感”说中国传统胎教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就是“外象内感”说,这种观点认为,胎儿通过母体与外界事物始终存在着相互感应和交流的过程,外界的刺激通过引发母体身体和心理的变化传导给胎儿,外界和母体对胎儿的作用和影响由此发生。

我国古代女子教育中的胎教观及其影响

我国古代女子教育中的胎教观及其影响

3 我 国古 代胎 教 的历 史地 位及 其影 响
中国古代胎教学说 对于 中国古代女子 只受 家庭教育 的
[ 4 ]黄希庭., 一 N学导论【 ] 民教育 出版社 , 9 : 9 C M. 人 1 14. 9 6 【 贾 谊. 书[ 】 5 ] 新 M . 宁译注 . 文赋全译 【 】 夏汉 贾谊 M . 洲文 艺出版社. 百花
味, 割不正 不食 , 席不 正不 坐 , 目不视邪 色 , 耳不 听淫声 , 夜 则令替诵 诗道正事; 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 , 才过人矣。 故妊子 之时 , 必慎 所感 , 于善则善 , 于恶 则恶 。人生而 肖万物 感 感
者, 皆其 母 感 于物 , 形 音 肖之 , 王母 可 谓 知 肖化 已 。 ”] 故 文 1 6
事 例。广大平民百姓要披星戴月地劳动 , 即便生 活中有过胎
但是古人是建立 主观臆想 的阶段 ,虽反 映了美好 的愿 望 , 中也有不尽科学之处 。如张华也 曾告诫孕妇 “ 娠未 其 妊
满三 月 , 戴好衣 冠 , 穿 平旦左 绕井三 圈 , 映详 影而 去。勿反 顾, 勿令人 知见 , 必生男 ……妊 娠者不 可啖兔 肉, 又不 可见 兔, 令儿缺唇 ; 又不 可啖生姜 , 令儿多指 。”1 国民间至今还 [ 7 我
我 国还是 在受 到影 响 的周 边 国家 仅仅 在王 公 贵族 实行 。 “ 无论如 何, 不可否定 的是韩 、 两 国胎 教文化 , 最初 的导 3 1 在 入阶段带有浓厚 的中国儒教思想色 彩。诚然, 当时其 主 这在
要 内容几乎成 为上流社会的专有 物。” 而 且这种胎教之法 目
大多是文人雅 士根据 同一典 故— —《 大戴 礼记 ・ 保傅》 中记 载 的太任 的胎教 实践引经据典进 行论证 ,缺乏平 民百姓 的

中华10大贤母:母教传家风,感恩慈母心

中华10大贤母:母教传家风,感恩慈母心

中华10大贤母:母教传家风,感恩慈母心孙中山先生说:"天下的太平安危看女人。

家庭的盛衰看母亲。

"母爱,决定孩子一生的幸福;母教,决定孩子一生的成就。

看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几乎每一个有成就的人,都有一位有见识,有美德,伟大的母亲。

母亲是家庭的核心,是家风的主要传承者,母教决定家教,家风影响世风,所以古人又说,"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

01太任:首开胎教,母仪天下太任是周文王的母亲,她性情温和,端庄雅静,在怀胎周文王的时候,注意实行胎教,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

意思是绝不看邪恶的事物,不听淫乱的声音,说话文雅,不出口伤人。

由于胎教,周文王生下来就非常聪明,母亲教他一件事,他能举一反三,会知道上百件事。

首开胎教先河而母仪天下的太任是伟大母爱的化身,她的高尚品德感召着一代代女性。

02仉氏:孟母三迁,成就"亚圣"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儒学大家,被誉为"亚圣",他幼年丧父,是由母亲仉氏养大的。

孟子小时候,家住一片坟地附近,他就和小朋友一起学着做哭丧一类的游戏。

仉氏认为,这种环境不适合儿子居住,就迁居到集市旁边,孟子又学着做买卖吆喝的游戏。

仉氏认为那里也不适合儿子居住,最后迁居到学宫(书院、学校)旁边,孟子开始模仿读书人的样子,仉氏感到满意,定居下来,这就是著名的"孟母三迁"。

03陈母:暴得大名,是为不祥秦朝末年,天下大乱,东阳县的年轻人杀掉县令,聚集了两万人,听说陈婴是诚信谨慎的人,大家想拥立他为王。

陈婴的母亲对陈婴说,自从她到了陈家,不曾听说陈家出过地位显赫的人,"今暴得大名,不详",现在突然获得大名声,这是不祥之兆,不如依附于别人,事情成功了,仍然可以封侯,事情失败了,也容易逃亡,因为毕竟不是领头的人。

陈婴听从母亲,带着人马去投靠项梁,被封为上柱国,项梁死后又跟随项羽,项羽死后投降了刘邦,被封为堂邑侯。

中国古代幼儿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中国古代幼儿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中国古代幼儿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中国古代幼儿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作者:如皋高等师范学校祝伟)抚养后代,可以说是出自人类的天性;而教育后代,则出自人类对教育价值的认识。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一些思想家、教育家提出了关于胎教和儿童家庭教育的宝贵的幼儿教育思想,其中的某些思想对现在的幼儿教育仍具有指导意义。

一、中国幼儿教育的发展(一)基本概念中国古代幼儿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

以往的一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就大体上是一部儒家教育思想史;而其他学派的教育思想就被当中依附于儒家教育思想主干之上的一个分枝而得到容纳,或者就干脆被排斥在教育历史发展的主线之外。

这里尽量做到兼蓄并收。

中国古代的“幼儿”与“幼儿教育”与现代的概念不同。

现代由西方传入的“幼儿教育”或者“学前教育”概念特指儿童在3岁以后直至入小学之前所受的教育,并且常指的是正规的学校教育。

中国古代对幼儿年龄的上限规定较晚。

“幼儿”:“人生十年曰幼,学。

”《礼记·曲礼》。

汉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即从初生到10岁出外上学这个年龄段称为“幼”。

但古籍的记载不一致,一般的说法是8岁。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曰:“人生八岁,则至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

”这里所讲的“幼儿”是一个广义概念,是从初生之时到8-10岁外出就学。

“幼学”,即幼儿教育,就是特指外出就学之前所受到的教育。

中国古代的“幼儿教育”,是需要用模糊语言来加以描述的概念,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教育对象广泛,包括社会全体幼儿年龄阶段以内的儿童;第二,教育途径涵盖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把幼儿置身到一个庞大的社会课堂之中,内容十分广泛;第三,在教育方式上,相对地注意到了幼儿的心理特征,包含了一定的自然性和趣味性。

需要注意“相对”一词。

实事求是地来看,中国的教育一向较少地注意个体的自在意识,而片面地强调集体和国家,在教育过程中总是出现“去个性化”。

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有时也考虑到个体之间在水平和能力方面的差异,并提出了“因材施教”等有意义的教学原则,但实际的目的还是取消这种差异,把每个人都塑造成封建统治阶级所规定的标准模式。

胎教的起源

胎教的起源

【胎教的起源】胎教一词源于我国古代。

最早出现在汉朝,那时胎教的基本含义是孕妇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

古人认为,胎儿在母体中能够感受孕妇情绪、言行的感化,所以孕妇必需谨守礼仪,给胎儿以良好的影响,名为胎教。

《大戴礼记·保傅》:“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

”又说“周后妃(即邑姜)任(孕)成王于身,立而不跂(不踮脚尖),坐而不差(身子歪斜),独处而不倨(傲慢),虽怒而不詈(骂),胎教之谓也。

”《列女传》中记载太任怀周文王时讲究胎教事例,一直被奉为胎教典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孕期有关行为、摄养、起居各方面之注意事项。

如除烦恼、禁房劳、戒生冷、慎寒温、服药饵、宜静养等节养方法,以达到保证孕妇身体健康,预防胎儿发育不良,以及防止堕胎、小产、难产等目的。

【胎教的含义】胎儿具有惊人的能力,为开发这一能力而施行胎儿教育,近年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

美国著名的医学专家托马斯的研究结果表明,胎儿在6个月时,大脑细胞的数目已接近成人,各种感觉器官起趋于完善,对母体内外的刺激能做出一定的反应。

这就给胎教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广义胎教指为了促进胎儿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健康发育成长,同时确保孕产妇能够顺利地渡过孕产期所采取的精神、饮食、环境、劳逸等各方面的保健措施。

因为没有健康的母亲,亦将不会出生强壮的胎儿。

有人也把广义胎教称为“间接胎教”。

狭义胎教是根据胎儿各感觉器官发育成长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积极主动地给予适当合理的信息刺激,使胎儿建立起条件反射,进而促进其大脑机能、躯体运动机能、感觉机能及神经系统机能的成熟。

换言之,狭义胎教就是在胎儿发育成长的各时间,科学地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的教育,如光照、音乐、对话、拍打、扶摸等,使胎儿大脑神经细胞不断增殖,神经系统和各个器官的功能得到合理的开发和训练,以最大限度地发掘胎儿的智力潜能,达到提高人类素质的目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狭义胎教亦可称之为“直接胎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文王母亲的胎教
我国古代的妇女,已经对婴儿实施了“胎教”.周朝文王的母亲大任就是一位。

她怀孕的时候,眼睛不看邪恶的东西,耳朵不听不健康的音乐,嘴里不说恶语脏话,她认识到,母亲所接触的外界事物都会感应给胎儿,并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接触恶的事物就会产生恶,接触善的事物就会产生善。

所以形象、声音尤为重要。

她晚上就命乐官朗诵诗歌,演奏高雅的音乐给她听。

因此周文王一生下来,就很聪明。

今天看来,大任的胎教是非常科学的,非常的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

周文王姬昌母亲——太任
太任,亦称大任,周室三母之一,她是季历(王季)之妻,姬昌(周文王)之
母。

周文王是历史上著名的笃行仁义、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具备圣智慈理的君王,这与太任从小就对姬昌进行的教育分不开。

太任是殷商时期挚国(今河南平舆)国君任侯的二女儿,因生得美丽端
庄,聪慧善良,性格温顺典雅,从小就具有高尚的品德,所以芳名远播。

长大后的太任,就嫁给了周先王季历为妻。

为了迎娶她,季历举行了十
分浩大的迎亲仪式。

由于人多,东西也多,就干脆把渡船连在一起,搭
成了浮桥,让大家赶着车马、抬着东西从上面通过。

这是历史上最早的
一次婚嫁记载。

太任嫁给季历之后,也像她的婆婆太姜一样,协助丈夫,爱护百姓,凡事遵循礼仪,一心一意只做有德行之事。

不久,太任怀孕。

有了身孕的她对自己要求得更严了。

《列女传〃母仪传〃周室三母》中记载:“大任
(太任)者,文王之母,挚任氏中女也。

王季娶为妃。

大任之性,端一诚庄,惟德之行。

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

溲于豕牢,而生文王。

文王生而明圣,大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卒为周宗。

君子谓大任为能胎教。

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声。

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

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

故妊子之时,必慎所感。

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

人生而肖万物者,皆其母感于物,故形音肖之。

文王母可谓知肖化矣。

”说的是,她在怀孕之时,不看不正经的颜色,不听淫秽的声音,不说狂傲的话语,不吃辛辣生冷的食品,以保持仁爱祥和的心态,让胎儿受到良好的孕育。

公元前1213年(商王祖甲二十八年),周文王姬昌出生。

姬昌一生下来就与众不同,他长着四个乳头,而且天资聪明,学习时能够举一反三。

这当然与太任在他出生前就给了他如此好的胎教有着直接的关系。

从此以后,胎教在我国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后人们说太任是中国胎教第一人。

据史料记载,当时太任还在做家务,想不到动了胎气,回到屋里就生下了姬昌。

姬昌出生之时,屋外有一只红色的小鸟飞来了。

它衔着一封丹书,一直飞到姬昌出生的房门前,放下丹书又飞走了。

人们打开丹书一看,书上意思是说:“恭敬上天而不懈怠者吉祥,怠慢上天而不恭敬者灭亡;奉行道义而克制私欲者天下从之,满足私欲而抛弃道义者终无善果。

任何事情,不努力为之则会枉费心机,不恭敬上天则不能获得正果;枉费心机者最终要灭亡,恭敬上天者则能流传万世。

以仁义取天下,以仁义守天下,则可传之百世;以暴力取天下,而以仁义守天下,则可传之十世;以暴力取天下,又以暴力守天下,则会一世而亡。

”因为姬昌出生之时有此“圣瑞”,加上姬昌慢慢长大,举止应对让人觉得他的确是一个杰出的孩子。

他的爷爷古公和奶奶太姜都感到很高兴,认定他将来一定会成大器,于是就对族里的长老们说:“我们这一族总有一天会兴旺,而这个希望要落在这个孩子的身上。

”并给他取名为“昌”,一心要把王位传给他。

为此,宗周诗人歌颂周的功业,最先想起的总是太任。

如《诗经〃大雅》中的《思齐》篇,一开始就这样向我们介绍:“思齐太任,文王之母。

”用今天的话说:“仪态端庄的太任,就是文王的母亲”。

世乱极矣,人各望治,不知其本,望亦徙劳。

其本所在急宜知之。

家庭母教乃是贤才蔚起。

天下太平之根本。

不于此讲求,治何可得乎。

母教第一是胎教,胎教乃教于禀质之初。

凡女人受孕之后,务必居心动念行事,唯诚唯谨,一举一动,不失于正。

尤宜永断腥荤,日常念佛,令胎儿禀受母之正气,则其生时,必安乐无苦。

所生儿女,必相貌端严,性情慈善,天资聪明。

及至初开知识,即为彼说做人之道理。

如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

及三世因果之罪福,六道轮回之转变。

俾彼心中常常有所恐怖,有所冀慕。

再令念佛、念观世音,以期增福增寿,免灾免难。

不许说谎话,说是非,打人骂人。

不许糟践字纸,糟践五谷,糟践一切东西。

不许乱吃食物。

不许与同里群儿聚戏。

稍长,即令熟读太上感应篇,文昌阴骘文,关帝觉世经,俾知有所师法,有所禁戒。

一一为其略说大意,以为后来读书受益之前导。

幼时如是,愈读书愈贤善,不患不到圣贤地位,光宗耀祖也。

否则任性骄惯,养成败类,纵有天资,亦不知读书为学圣贤,则读的书愈多愈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