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生的一般特点出发浅谈如何做好立德树人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大学生的一般特点出发浅谈如何做好立德树人工作
作者:范琳琳石海英
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35期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当代大学生具有思想开放、接受新事物快等特点。要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就应加强师德建设,深化理想信念,注重传统文化和公民道德教育,以“第二课堂”为主要阵地,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一般特点立德树人
立德是中华民族的国风。古人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1]在人生的三不朽中,立德被认为是最高的。可见,立德对人生价值十分重要。儒家更是以立德作为修身的准则,孔门四科中最先的一门课程便是“德行”。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首次被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对“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当代大学生处于一个中西方文化碰撞、新老观念更迭的时代,由于时代的特殊性和成长环境影响,他们在社会角色、知识结构、专业认知等方面都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这对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大学生的一般特点
1.自我意识和表现欲望强烈。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具体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认识和评价。大学生处在18-22岁期间,是自我意识发展最为活跃的时期,个体将注意力由大千世界转向内心的探询,自我的认知、体验、感受和评价在这一时期最为敏感和细腻。大学生告别了熟悉的生活环境和来自父母、亲人的切身呵护,自由、宽松的生活学习氛围使其独立感、成人感迅速增強。他们开始重视自我观察与自我评价,表现欲越来越强烈,同时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肯定。他们迫切希望承担责任,获得成绩,从而寻求自我肯定和自我满足。他们关心社会现实,希望能够参与其中,发表意见,并希望以自己的努力对社会有所贡献,这一时期的道德品格可塑性最强,应该把握教育时机。然而,有些大学生无法正确地评价自己,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并过分相信自己的判断,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误区。
2.情绪情感丰富并带有较大的波动性。
情绪情感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情感总是与人的需要和动机有着密切关系。进入大学后,伴随生理和心理上的日渐成熟,大学生往往会产生更多新的需要。这些需要一旦得到满足,便会产生正面的肯定的情绪,如愉悦、高兴、热爱等;而如果需要得不到满足,则会产生负面的否定的情绪,如愤怒、忧伤和自卑等。由于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还缺乏完整把握,并且尚未形成全面系统的、客观理性的判断能力,因而当他们用这种不成熟的认识看待外界时,就容易发生矛盾和冲突。同时,大学生的价值观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左右,他们在价值观的选择时常常摇摆不定,从而引起情绪的波动和变化。
3.思想开放,接受新事物快。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时代,东西文化的交融、传媒方式和互动媒介的多样化、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使得大学生具有思想前卫、思维活跃、能够迅速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他们对于新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乐于探索,并且思路开阔,喜欢打破传统。这样的思想特点有利有弊,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开放的眼光有助于大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但在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时,接受信息的过程中难免具有盲目性和片面性,对于一些新鲜事物往往容易全盘接纳,而不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享受主义较明显,经济独立意识差。
出生于20世纪80、90年代的大学生,从小生活在物质条件相对优越的环境中,大部分学生无需为家庭生计担忧,父母持“再穷不能穷孩子”的思想观念,愿为孩子倾其所有。进入大学后,出于自尊心和虚荣心,则更加注重追赶潮流,追求生活质量,甚至与周围的同学攀比吃穿。虽然接受着艰苦奋斗的价值观教育,但在意识上仍然存有享受为先、不劳而获的误区,缺乏金钱概念和理财观念。已经成年的大学生不愿打工吃苦,不想自力更生为自己赚取日常费用,甚至会出现生活费超支的现象,经济独立意识极为薄弱。
5.约束力差,惰性心理严重。
大学的学习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高中时期“保姆式”的督促和管教,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发展个性。大学生刚刚摆脱高中沉重的学业压力不久,渴望彻底的放松。在这种宽松、无拘束的氛围中,有部分自控能力不强的大学生,不思上进,忽视了大学提供的优质学习资源,惰性心理严重,对课业任务和日常工作有明显的懈怠情绪,对自我的未来缺少规划,缺少动力。
二、如何做好立德树人工作
1.加强师德建设。
《三国志》记载:“士有百行,以德为首”。[2]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3]高校教师的道德水平和价值观念直接影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确立。高校教师在创造知识、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将“正身立德”作为首要的职业准则和操守,只有把言传和身教完美结合起来,以身作则,行为示范;仪表端庄,举止文雅;对学生关心、用心、上心并时刻怀有爱心和责任心,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才能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作为教师,孔子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陶行知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徐特立则是“忠贞为教,严谨治学”……这些人为我们树立了典范。高校教师可通过研读十八大报告、学习优秀教师的成功育人经验、参与校内外实践活动、参加骨干教师培训等方式,逐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真正做到“师有百长,以德为先”。
2.深化理想信念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它不仅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坚强的精神支柱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才的需要。作为培养人才的主场,高校可通过开展党史纪念活动、去红色地区参观考察、树立优秀学生典型等方式,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为成为合格的人才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大学教育必须体现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色,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基,是现代文化创新的源泉。中华的崛起,民族的复兴,需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创建传统文化课程体系、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举办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月都可作为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教育的成功不在于培养出多少位科学家、学者、企业家,而是将一般公民培养为优秀的现代公民。我们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有学者曾说:“现代公民意识的养育的重点是责任意识,即必须重点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情怀。”[4]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还是要在受教育者中建立人格培育體系,让更多的大学生拥有健全人格素养和成功人格素养,以使他们成长为现代合格公民。现代公民要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团队合作价值观念、诚信受益价值观念;现代公民素质包括:对社会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对国家具有责任感,对他人富有爱心,善于处理人际关系,遵守社会准则。因此,德育工作要强调抓好基本的公民道德修养,使每位公民学会承担责任,讲诚实信用,懂感恩报恩,善于团结合作。要成为好的接班人,首先要成为好的建设者,要成为好的建设者,首先要成为好的公民。
3.以“第二课堂”为主要阵地,全面做好立德树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