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同步练习:3单元 第12课《过秦论》2(人教版必修3)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膏腴.(yú)藩.篱(fān) 召.滑(zhào)蒙恬.(tián)

B.逡.巡(qūn)锋镝.(dí)蹑.足(niè)墨翟.(zhái)

C.谪.戍(zhé)鞭笞.(chī)黔.首(qián)囊.括(nánɡ)

D.隳.名城(huī)户牖.(yǒu)棘.矜(jí)氓.隶(mánɡ)

[答案]C(A“召”应读“shào”。B“翟”作姓氏读“zhái”,此处应读“dí”。D“氓”应读ménɡ)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

B.委命.下吏命:命令

C.才能不及中人

..中人:平常的人

而七庙隳作难:起事、首倡

D.一夫作难

..

[答案]B(“命”意为“生命”,把自己的生命交给秦的下级官吏,而不是命令)

3.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B.北收要害之.郡

C.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D.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答案]A(A是代词,其余三项是结构助词)

4.下列各句中,对“以”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④不同,②与③不同

D.①与④不同,②与③相同

[答案]D(①把,②③用来,④凭)

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②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③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④南.取汉中

⑤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⑥内.立法度⑦序八州而朝.同列⑧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A.①⑤/②⑧/③⑦/④⑥

B.①③⑤/②④⑥/⑦⑧

C.②④⑥⑧/①③⑤⑦

D.①⑤⑦/②⑧/③④⑥

[答案]C(分类依据分别为名词作状语和使动用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窃.怪天下之诸侯窃:私下

B.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咎:责怪

C.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厚:丰厚

D.佐.当寇之韩、魏佐:支持

[答案]C(厚:厚待,优待)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C(C均为“的”。A前为“凭借”,后为“来”。B前为“却”,后为“而且”。D前为“对”,后为“替”)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史论,本意不在悲叹六国的灭亡,而是借古讽今,讽谏当朝统治者要以六国为鉴。

B.对秦国来说,韩、魏之所以重要,在于这两个国家是秦国进攻殽山以东各国的交通要道。

C.在作者看来,六国如能团结一致,共同抗秦,就能得以共存了。

D.本文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增强了文章论辩的力量。

[答案]B(对秦国来说,韩、魏之所以重要,不仅仅在于这两个国家是秦国进攻殽山以东各国的交通要道,

而且在于如果越过韩国、穿过魏国去进攻另一国的国都,韩、魏从背后乘机攻打,就非常危险了)

9.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译文:

(2)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译文:

[答案](1)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之患。

(2)舍弃小小的韩、魏,让它们去抵挡如狼似虎的秦国,它们怎能不屈服而落入秦国手中呢?

【参考译文】

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民众,全力向西攻打殽山西面方圆千里的秦国,最后竟然不能免于灭亡。我常常对这个问题仔细地思考、长远地忧虑,认为一定有可以使他们保全自己的策略。因此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那班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能明察天下的形势。

秦王与诸侯争夺天下的地区,并不在齐、楚、燕、赵,而是在韩、魏的领地;诸侯与秦国争夺天下的地区,也不是在齐、楚、燕、赵,而是在韩、魏的领地。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之患。韩、魏两国阻塞着秦国的往来要冲,掩护着殽山以东的各诸侯国,所以天下最重要的地区,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的了。从前范雎在秦国受到重用时,就建议收抚韩国;商鞅在秦国受到重用时,又建议收抚魏国。秦昭王没有得到韩、魏的归顺,就出兵攻打齐国的刚、寿地区,范雎把这看做是值得担忧的事情。那么秦国所顾忌的是什么,就可以看得清楚了吧!

秦国对燕、赵两国用兵,对它说来是危险的事。因为越过韩国、穿过魏国去进攻另一国的国都,前面将遇到燕、赵的抵抗,而韩、魏又会乘机从背后打来,这是危险的用兵之道。然而秦国进攻燕国、赵国时,不曾担心韩、魏会从后面袭击,这是因为韩、魏都已归附了秦国的缘故。韩国、魏国是各诸侯国的屏障,却让秦国军队能够往来其间,这难道是明了天下的形势吗?舍弃小小的韩、魏,让它们去抵挡如狼似虎的秦国,它们怎能不屈服而落入秦国手中呢?韩、魏两国既已屈服而归附了秦国,然后秦国的军队就能够无所阻挡地向东方各诸侯国用兵,从而使各国遍受它的祸害了。

韩国和魏国不能独自抵挡秦国,然而天下的诸侯却又要凭借韩、魏来掩护自己不受秦国的侵略,因此,不如加强和韩、魏的团结,从而抵制秦国。秦国军队不敢越过韩、魏来觊觎齐、楚、燕、赵四国,那么,齐、楚、燕、赵四国就能凭借这种形势使自己得以保全了。凭借四个没有战争的国家,来支持面对强敌的韩、魏,使韩、魏没有东顾之忧,而为天下的诸侯挺身而出,抵御秦兵。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另外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且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用来应付一切,那个秦国还能做什么呢?不知道出此策略,却贪图边界上的微小利益,背弃、破坏盟约,以至于自相残杀。秦国的大军尚未出动,而天下的诸侯已经把自己搞得困顿不堪了。致使秦人得以钻他们的空子,攻取他们的国家,能不令人悲痛吗?

10.把下面材料中画横线的部分改为三个能形成排比的双重否定句。

阅读教学需要朗读。朗读,方足以体会文章的音韵之美、文字之精、情感之切、意蕴之深、风格之新、手法之巧。朗读时,要调动目、口、耳、心,也就是目观其文,口诵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意,形成目观、口诵、耳闻、心通的综合效应。

答:

[答案]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音韵之美、文字之精;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情感之切、意蕴之深;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风格之新、手法之巧。

11.请用“贾谊”“忠君”“屈原”三个词扩展成一段话(词语顺序可以颠倒),谈谈你对贾谊与屈原异同的认识。(80字左右)

答:

[答案]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贾谊是西汉初人,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忠君思想却十分相似。他们都是忠君被谤,怀才不遇的典型,也都是富有理想的知识分子和具有前瞻眼光的政治家,甚至可以说贾谊继承了屈

原的忠君思想。

12.仿照下列句子,以“陈涉”为中心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的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