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知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昭平五中曾健凤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阅读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探索获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当前阅读教学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只重智能培养,忽视情意目标;只重教师权威,忽视学生主体;只重讲解分析,忽视体味感悟。在阅读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感知?成为语文阅读教学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感知觉是审美活动的起点,也是一切实践活动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在“耳目”感官的初级体验阶段,要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知觉,为情感体验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怎样解决这一难题呢,笔者在教学工作中,总结出以下几点:

1 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由于阅读活动开始之前的特定的情绪状态,往往会跟随学生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活动的展开,因此,在学习课文之前,要让学生预先蓄积与作品相协调的情感气氛。这样,会增加学生对作品中人物、生活形象、意境的感受和理解的效果。创设情境是最好的方法。创设情境指的是教师采用多种手段创造一个和课文情境相类似的教学场景进行教学的方法。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深入体验课文的情感,做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求知。创设情境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运用语言创设情境

语言具有情感表现和情感交际的功能,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语

言,再现课文所提供的艺术形象和具体画面,使学生的情感沿着作者的思路,进入作品的情境之中,和作者表达的情感相通,达到“物与神游,心与理合”的境界。只有使学生入情入境,才能丰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于漪老师在教学《雨中登泰山》时,是这样导入的:“学生们游览过祖国的名山大川吗?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孕育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千古文明。一想到它们,民族自豪感就会洋溢心头。那具有拔天通地之势、擎天捧日之势的泰山,就是这样一座山!”[6]于老师的这段话气势磅礴,用浓重的情感感染了学生,学生由此联想到了泰山的气势宏伟,很快进入了文本的情境之中,增加了对作品意境的感受。1.2 配乐朗读,创设情境

有些文章可以让音乐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声情并茂地配乐朗读,使他们更深入的理解课文,把握情感,领会内涵。学生的情感是丰富而又善于体验品味的,而这个年龄的他们也总是在积极地探索美、追求美,用音乐的情感来激发他们的情感,这有助于他们对文章的把握和对深层内容的理解;而用音乐的美来激发他们的审美想象和审美创造,就会激发他们去体验,去创造文学作品中的艺术美,在不知不觉中被这种艺术美所震撼,潜移默化地受到艺术美的熏陶感染。例如,有教师曾为《荷塘月色》配以《月光照明曲》,同为恬静优美;《白杨礼赞》配以《小白杨》,同为高亢激昂;《为了忘却的纪念》配以《命运》,同为凝重深沉……在音乐营造的氛围中,学生情绪高昂沃跃,很快能沉浸到文本的特定情境中。

1.3 音像展示,创设情景

电教媒体最能展现光、色、形、声的丰富变化与组合,对于创设审美化的教学情境有着无比的优越性。例如,《凡尔赛宫》一文,由于凡尔赛宫是外国的建筑物,大多学生可能都没有真正见过。但是,如果利用电教媒体,展示凡尔赛宫以及它的内部陈设等图片给学生,学生更易把文字符号具体化,而且感受到的情境之美会更深刻更持久,会真真切切受到美的熏陶感染,进一步提升审美的能力。

1.2 整体感知,把握基调

学生主体在情境气氛的营造下很快进入文本。语文阅读是一个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完整过程,这一过程起始于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对一篇课文的初步感知,不能偏重于对语言符号的肢解割裂,进行就词论词的分析,而应该把握情感基调这一中心环节,发掘分布于各部分的情感因素,重视对贯穿于全文中作者的心理体验和文章深刻内涵的品评,要唤醒学生积淀的情感体验,使之相互对应起来,从而导致触景生情,身临其境,并与作者主人公的情感相互交流,达到共鸣境界。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任务不是把已有的定论教给学生,而是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和时间,让他们自主阅读文本,整体把握作品。此时,教师还要发挥主导作用,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具体来说,教师要给学生感知文本提出任务,要求学生感知文本概貌,领会文本主旨,理清文本思路,把握文本基调。那么,如何使学生有效地感知文本,迈出阅读体验的第一步?有感情的朗读是最有效的办法。

语文阅读教学就是以读为主,加强语感训练,以读来激发情感体验,

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人们常说:“读得好,则不待说,自晓其意。”在读中,学生可以进一步体会课文、体会情感、加深理解。反之,单靠教师的干讲,只孤立地从物的动作、表情、动态去作理性的分析是不够的,更何况课文中往往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人生体验,许多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所以,必须以读来触动情感体验。

感情朗读既有教师的范读又有学生的自读。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带领学生赏析课文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多为学生提供准确、清晰、饱含感情的示范朗读,不仅有助于形成语感,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如《白杨礼赞》一文,如果老师以高亢激昂的基调范读全文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学生会在教师有感情的朗读中,品悟到作者赞美白杨树是为了赞美抗日敌后根据地的北方农民,赞美他们那种坚忍不拔、力争上游的精神和意志。从而产生一种敬佩和赞美之情,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自读。学生在自读时必须调动起心、口、耳、眼、脑等器官来感知课文,所得的表象极为深刻。学生在朗读中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从中能了解作者说什么,与作者心灵相通,又能把文中的人物、情境展现出来,把自己带入文中,受到文中内容的熏陶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