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经济增长理论

合集下载

中级经济师全套知识点总结

中级经济师全套知识点总结

中级经济师全套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经济学基础1.1 经济学的定义和范畴经济学是研究人类资源配置和社会财富的学科,它探讨了资源的稀缺性和人们如何利用资源实现最大化的效益。

其研究范畴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方面。

1.2 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市场中的个体经济单位,主要包括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

它分析了市场供求关系、价格决定以及市场运行机制等问题,并通过供给与需求分析,生产成本分析以及市场结构来揭示市场行为。

1.3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关注的是整体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宏观规律,主要研究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总量关系,如国民收入、通货膨胀、失业率等。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国民经济核算、货币与银行、宏观经济政策等。

1.4 经济体系经济体系指经济总体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混合经济三种。

市场经济以市场为基础,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配置;计划经济由政府主导,通过计划制度调整资源配置;混合经济是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结合。

第二章:产业经济学2.1 产业经济学基本概念产业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和市场行为的学科。

其中涵盖了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内容。

2.2 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指整个经济体系中,各种产业在总量上和结构上的相互关系。

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2.3 产业组织产业组织研究产业内部的市场结构,主要包括垄断市场、寡头市场和竞争市场等。

产业组织的状态会对市场竞争和资源配置产生重要影响。

2.4 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了促进产业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等。

政府通过实施产业政策,可引导产业发展方向,促进产业的良性竞争和持续发展。

第三章:国际经济合作3.1 贸易理论贸易理论主要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和国际产品生产要素配置理论。

这些理论揭示了国际贸易的原因和效益,对国际贸易活动和国际分工有重要指导作用。

宏观经济学电子教案

宏观经济学电子教案

宏观经济学电子教案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1.1 宏观经济学的概念与范围1.2 宏观经济学的目标与方法1.3 宏观经济学的历史与发展1.4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1.5 宏观经济学在经济研究中的重要性第二章:宏观经济变量与测量2.1 国内生产总值(GDP)2.2 通货膨胀与失业2.3 利率与汇率2.4 财政与货币政策2.5 经济增长与人口老龄化第三章:需求-供给分析3.1 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3.2 市场均衡与失衡3.3 价格弹性3.4 需求-供给模型在宏观经济中的应用3.5 需求-供给分析的局限性第四章:宏观经济学中的政策分析4.1 财政政策的目标与工具4.2 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与效应4.3 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工具4.4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效应4.5 政策协调与宏观经济稳定第五章:失业与通货膨胀5.1 失业的类型与测量5.2 失业的原因与解决办法5.3 通货膨胀的类型与测量5.4 通货膨胀的原因与影响5.5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及对策第六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6.1 经济增长的概念与衡量6.2 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6.3 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6.4 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源开发6.5 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第七章: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学7.1 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与政策7.2 贸易制度与国际经济组织7.3 汇率决定理论7.4 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7.5 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及其实践第八章:宏观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8.1 经济周期的概念与类型8.2 经济波动的原因与机制8.3 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周期中的作用8.4 经济预测与景气指数8.5 应对经济波动的政策措施第九章:财政与金融市场9.1 金融市场的类型与功能9.2 金融市场的主体与客体9.3 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9.4 金融市场的监管与风险9.5 财政与金融市场的相互关系第十章:宏观经济学与现代经济问题10.1 全球化背景下的宏观经济问题10.2 区域经济发展与合作10.3 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社会福利10.4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障10.5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宏观经济学导论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目标、方法及其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是理解整个学科的基石。

第六章 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

第六章  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国际贸
易只发生相应的数量变化或 规模的变动,国际相对价格 不变,规模收益不变,人均 收入也不会变动;
这样,恩格尔定律将不起作用,
社会需求不会从常用品向奢侈品, 消费结构保持稳定,由于生产可 能性曲线的形式和各个国家的消 费结构不变,国际贸易的格局则 不会改变,但贸易的数量增加了。
经济增长后,该国的生产可能性
曲线外扩,变成A’B’,新的相对价 格线为M’N’,且M’N’//MN,即x,y产 品相对价格在经济增长前、后不 变; M’N’与新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于 与Q’( x+∆x,y+∆y )点,Q’点为 新的生产产品组合点,它随生产 可能性曲线A’B’变化而变化;
在此基础上,我们来讨论经
横坐标轴表示一国具有出口能
力的X产品的产量,纵轴表示可 能进口产品Y的产量; 从供给方面来考虑,一国努力 生产并供给那些可能进口的产 品,就是生产进口替代品,所 以Y产品也称为进口替代品。
原来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为AB,
x、y两种产品的相对价格线为 MN,它与AB线相切于Q(x,y) 点,Q点为该国生产产品的组 合点;
相反,等产量曲线Y离N点更
远,ON>MP,这表明可能进口 的商品Y的产量增加了; 因此,在劳动要素不变,单 方面增加资本要素时,资本 密集型的产业将扩大,劳动 密集型的产业将缩小;
这时,如果出口产业是劳动
密集型的,就会出现超逆贸 易型增长;反之,如果出口 产业是资本密集型的,就会 出现超顺贸易型增长。
这样,在Q点,X商品的等产
量线变为X1 ,Y商品的等产量 线变Y1,这两条曲线的切线与 P点上的切线相互平行,其斜 率相同(资本增长后要素价格 比率相同)。
图6-5显示Q点是容易确定的,

第六章 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

第六章  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概述
马克思认为,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这里, 马克思认为,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这里,资本是被 看作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看作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这是从资本的生产关系属性即社会属性特征 来定义的。马克思认为,机器、厂房、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本 来定义的。马克思认为,机器、厂房、原材料、 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才变成资本。 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才变成资本。资本的社会属 性是体现在物上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性是体现在物上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这种资本的社会属性决定 了生产要素具有资本的属性,也是资本的本质属性。马克思说:“黑人 了生产要素具有资本的属性,也是资本的本质属性。马克思说:“黑人 就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 就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 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 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 不是资本了” 不是资本了”。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概述
第一,用以获取社会上每年所需使用所需消费的原生产物。 第一,用以获取社会上每年所需使用所需消费的原生产物。 第二,用以制造原生产物,使其适于眼前的使用和消费。 第二,用以制造原生产物,使其适于眼前的使用和消费。 第三,用以运输原生产物或制造品,从有余的地方运往缺乏的地方。 第三,用以运输原生产物或制造品,从有余的地方运往缺乏的地方。 第四,用以分散一定部分的原生产物或制造品,使其成为较小的部 第四,用以分散一定部分的原生产物或制造品, 适于需要者的临时需要。 分,适于需要者的临时需要。 这4种用途中的第一种用途是指农业、矿业、渔业投资;第二种用途 种用途中的第一种用途是指农业、矿业、渔业投资; 是指工业制造业投资;第三种用途是指批发商业投资; 是指工业制造业投资;第三种用途是指批发商业投资;第四种用途是指 零售商业投资。斯密指出, 种用法已经包括了一切投资的方法。 零售商业投资。斯密指出,这4种用法已经包括了一切投资的方法。 历史地看,斯密的这一理论代表了18世纪经济学研究的高度 世纪经济学研究的高度, 历史地看,斯密的这一理论代表了18世纪经济学研究的高度,这既不 同于19—20世纪的资本理论研究, 同于19—20世纪的资本理论研究,也不同于斯密之前的经济学认识水 世纪的资本理论研究 平。

第六章 增长极理论共25页PPT资料

第六章   增长极理论共25页PPT资料
经济学家拉苏恩(J. suen)进一步结束了这一理论的内容。 指出了增长极与组织空间(organization space)之间的关系。其 中心思想是:
• ⅰ增长极是由一系列经济多动组成; • ⅱ这些活动通过投入、产出联系被优化地组成一个整体; • ⅲ通常它们围绕着一个先行部门或者是推进性的行业集群成块; • ⅳ在地理上它们有集群性; • ⅴ一个先行部门和一组先行部门,随后是诱导城市活动的整个
• 他着重分析的是最后一种类型,认为这类经济 空间是增长极的出发点,由一些极组成。各种 向心力或离心力则分别指向或背离这些中心, 每个中心的吸引力和排斥力都拥有一定的场; 它们与 其他中心的场相互交汇。亦即,每个 中心的作用范围相互交叉,不受界限的限制。
• 三、经济增长与增长极 •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从作为受力场或增长中心
• 并且佩鲁认为,产生这种推动作用主要在 于创新能力在经济元素之间的差异,具有 创新能力的增长极将成为发展的核心。增 长极一般表现为具有特殊性质的一个或多 个推进型企业。
• 增长极具有吸收和扩散的作用,具体表现 为四个方面:技术的创新与扩散;产生规 模经济效益;资本的集中和输出;形成聚 集经济效果。
• 支配作用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形式。
• 支配作用可能产生于偶然的原因,也可能产生 于结构性的、制度性的因素。
• 经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支配单位起主导作用的 不平等的动态过程。
• 增长极是一个纯经济概念,与地理空间无 关。因此,在佩鲁看来,增长极是经济空 间中在一定时期起支配和推动作用的经济 部门,它不是一个区位,而是位于经济空 间极点上的一个或者一组推进型经济部门。
的经济空间入手,以非总量的方法来按票发展计划, 将国民经济按地理分为不同的部门、行业和项目, 认为,经济增长是在不同部门、行业或区域。因为 各方面的不同而按不同的速度不平衡增长的。因为 某些有增长能力的主导部门或行业在一些区域的集 聚和优先发展形成了恰似“极”的多功能的经济活 动中心,这些极不仅促进自身发展,而且在所在的 部门或区域中发挥支配作用,并以其推动效应即吸 引和扩散能力进一步推动所在部门、周边地区甚至 其他地区的发展从而形成经济区域和经济网络。

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

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




从 1948年开始,刘易斯到曼彻斯特大学任教授,并主持该 校杰文斯经济学讲座。开始有系统地讲授发展经济学。他 的研究就集中于经济发展问题。他的工作既有理论研究又 有实际工作。 曼彻斯特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与象征,它为一些有志 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的学者和经济学家提供了一 个富有刺激性和诱惑力的环境。在50年代中期,《曼彻斯 特学报》上曾发表过不少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重要文章。 在曼彻斯特大学的执教与研究,是刘易斯学术生涯中具有 决定性意义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他发表著名论文《劳动 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曼彻斯特学报,1954年) 和重要著作《经济增长理论》(1955年)。 这篇论文和著作对发展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奠定 了刘易斯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理论开拓者与奠基人的地位。
启示

对象的,这种经济具有完善和统 一的要素市场。二者之间的差别在于新古典主义 的理论是在充分就业的假定下研究资源的配置效 率,而凯恩斯则是面对非充分就业的事实,探讨 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对策。 刘易斯认为,古典主义的经济理论更适用于发展 中国家。刘易斯经济发展理论的产生,可以看成 是古典主义的理论在现代经济发展研究中的复活。
D3′ D3
D2′
D2 D1′ D1 K3>K2>K1
姜磊(2009):现代部门劳动分配 比例下降的直接原因是劳动生产率 的增长速度快于劳均劳动报酬的增 长速度,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大量 农业剩余劳动力对现代部门产生了 沉重的就业压力,导致劳均劳动报 酬增长缓慢,而劳均资本存量、劳 动者的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的 提高导致劳动生产率快速提升。这 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现代部 门的劳动分配比例不断下降。



在此期间,刘易斯还担任了许多行政工作。 1951年任联 合国总部不发达国家专家小组成员,1957~1959年任加纳 共和国总理经济顾问,1959~1960年任联合国特别基金的 代理人, 1959~1963年任西印度大学第一副校长。由于这 些贡献,刘易斯在1963年被英国女王晋封为勋爵。 1963年,刘易斯应邀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教。从1968年 起他在该校公共和国际事务的伍德罗· 威尔逊学院担任詹 姆斯· 麦迪逊政治经济学讲座教授,并兼任协调发达国家 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联合国皮尔逊委员会成员。这一时期, 他主要研究国际经济关系,重点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国际经济关系的历史演变。 1986年,刘易斯从普林斯顿大学退休,住在巴巴多斯岛上, 住所就在西印度大学的科维· 希尔校园附近。在这里他继 续从事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并为各国提供发展指导。 1991年,刘易斯在他的住所去世。

银保监会高频考点经济金融基础知识:经济学讲义笔记4(宏观经济现象)

银保监会高频考点经济金融基础知识:经济学讲义笔记4(宏观经济现象)

理论攻坚-经济学4(讲义)第六章宏观经济现象第一节经济周期一、经济周期的含义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循环,是指总体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而出现的有规律地扩张和收缩。

二、经济周期的类型(一)按照周期波动时间的长短1.长周期又称长波循环或康德拉耶夫周期,每个周期的长度平均为50—60年。

2.中周期又称大循环或朱格拉周期,每个周期的长度平均约为8年。

3.短周期又称小循环或基钦周期,它的平均长度为3—5年。

二、经济周期的类型(二)按照经济总量绝对下降或相对下降的不同情况1.古典型周期经济运行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为负增长,即经济总量GDP绝对减少。

2.增长型周期经济运行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率为正值,即经济总量GDP只是相对减少。

三、经济周期的划分和阶段特征(一)经济周期的划分一般来说,可以把经济周期首先分为两个阶段:扩张阶段和收缩阶段。

具体地,经济周期分为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二)经济周期的阶段特征1.复苏和繁荣阶段特征经济增长速度持续提高,投资持续增长,产量不断扩大,市场需求旺盛,就业机会增多,企业利润、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但也常伴随通货膨胀。

2.衰退或萧条阶段特征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投资活动萎缩,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停滞或下降,产品滞销,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率提高,企业利润水平下降,亏损、破产企业增多,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下降。

四、产生经济周期的原因假说(一)外因论1.实际经济周期模型该模型认为引起经济周期的根源是技术冲击。

2.太阳黑子理论太阳黑子理论把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归因于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变化。

3.创新理论提出者:熊彼特。

该理论把周期性的原因归之为科学技术的创新。

4.政治性理论该理论把经济周期性循环的原因归之为政府的周期性的决策。

(二)内因论1.乘数-加速数模型经济发生周期性波动的根源在于乘数原理与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

乘数原理是指投资变动引起的产量的变动。

加速原理指产量变动引起的投资的变动。

第六章习题

第六章习题

概念题1.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2.社会总产品3.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4.竞争性行业和非竞争性行业5.幼稚性产业、传统性产业和支柱性产业6.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概念题答案1.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个别资本指各自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社会资本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所有单个资本所组成的总和。

2.社会总产品:又称社会总商品资本,是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年内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3.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价值补偿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的出售以货币形式回流,用于补偿在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且还要取得剩余价值;实物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转化为货币以后,如何再进一步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产品。

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是社会总产品再生产运动过程中需要补偿的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4.竞争性行业和非竞争性行业:竞争性行业是指供求完全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产业;非竞争性行业是指包括提供公共产品的行业和基础产业。

竞争性行业和非竞争性行业是按照市场机制作用程度的不同对全部产业的一种划分。

5.幼稚性产业、传统性产业和支柱性产业:幼稚性产业是指发展时间不长,还没有成熟,需要政府扶植的产业;传统性产业是指曾经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将逐步弱化或需要用新技术加以改造,或被新兴产业所部分取代的产业;支柱性产业是指支撑一个国家国民经济规模和增长的主要经济生产部门,是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比重,向前、向后和旁侧关联效应较大的产业,其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最终需求诱发系数都比较高。

幼稚性产业、传统性产业和支柱性产业是按照产业的成长阶段和竞争力对全部产业的一种划分。

6.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国或一地区一定时期内社会的产品、产值和劳务总量的持续增加;经济发展是指以经济增长为基础,还包括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经济结构的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生态平衡、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质的变化。

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

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
1963年,刘易斯应邀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教。从1968年 起他在该校公共和国际事务的伍德罗·威尔逊学院担任詹 姆斯·麦迪逊政治经济学讲座教授,并兼任协调发达国家 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联合国皮尔逊委员会成员。这一时期,
他主要研究国际经济关系,重点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国际经济关系的历史演变。
1986年,刘易斯从普林斯顿大学退休,住在巴巴多斯岛上, 住所就在西印度大学的科维·希尔校园附近。在这里他继 续从事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并为各国提供发展指导。 1991年,刘易斯在他的住所去世。
由此可见,凯恩斯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与发展中 国家所面临的课题相差甚远。
启示
新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理论都是以发达的工 业化经济为研究对象的,这种经济具有完善和统 一的要素市场。二者之间的差别在于新古典主义 的理论是在充分就业的假定下研究资源的配置效 率,而凯恩斯则是面对非充分就业的事实,探讨 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对策。
从 1948年开始,刘易斯到曼彻斯特大学任教授,并主持该 校杰文斯经济学讲座。开始有系统地讲授发展经济学。他 的研究就集中于经济发展问题。他的工作既有理论研究又 有实际工作。
曼彻斯特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与象征,它为一些有志 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的学者和经济学家提供了一 个富有刺激性和诱惑力的环境。在50年代中期,《曼彻斯 特学报》上曾发表过不少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重要文章。 在曼彻斯特大学的执教与研究,是刘易斯学术生涯中具有 决定性意义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他发表著名论文《劳动 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曼彻斯特学报,1954年) 和重要著作《经济增长理论》(1955年)。
在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中存在这样一个假定:在维持生存的 工资水平上,经济中存在着无限劳动供给。
古典经济学家要解决的问题是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型过 程中的经济增长或财富增长问题。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李嘉图认为决定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资本积累,资本积累 的唯一来源是利润,而利润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取决 于收入分配。

第六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2018)

第六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2018)

Y AF ( L, K )
• 式中,顺次为总产出、投入的劳动量和投入的资本量, A为技术进 步因子。在增长理论文献中,A的增长率通常被称为全要素生产率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简记为TFP)。
全要素生产率又称为“索罗余值”,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 特.索罗(Robert M.Solow)提出,是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
简称 劳动份额,并记其为α。
MPK K Y
• 表达式 就是资本收益在产出中所占的份额, 简称资本份额,并记其为β。 • 因此,上述方程可以改写为 Y L K A
Y a L K A
• 即:产出增长=(劳动份额×劳动增长)+(资本份额×资 本增长)+技术进步。
• 增长核算方程不仅被用来说明经济增长的源泉,而且还被 用来衡量经济的技术进步。由于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技术 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所以只能间接地进行衡量。由上 述方程式可得:
gz if if Z ( t t ) Z ( t ) , tZ (t ) Z (t 1) Z (t ) t 1, gz Z (t ) t 0,
(6.1)
常规增长率
Z (t t ) Z (t ) dZ (t ) / dt Z (t ) d ln Z (t ) tZ (t ) Z (t ) Z (t ) dt t 0 dZ (t ) Z (t ) dt g z lim
1 n
表6-1
生活水平的国际差异
单位:美元
图6-1 经济增长率的分布,1970-2013
表6-2
不同增长率的累积效果
• 三、经济增长的基本问题 • 收入和经济增长率在世界各国存在着巨大差异,

第六章产业发展理论

第六章产业发展理论
l ②发展中国家应通过扩展工业部门来吸收农业中的过剩劳动 动力,从而促进工业的增长与发展,以便消除,工农业之间以 以及工农业内部的各种结构失衡。
l ③工业的工资水平比农业大约高30%左右。 l ④实现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是利用利润进行投资.
(二)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式
l 3、刘易斯定义的经济发展过程 l 第一阶劳动力,因此,无论劳动力的需求如何扩大, 总能在不变的 的低工资水平上源源不断地得到劳动力的供给。 l 第二阶段: 由于劳动力也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是稀缺的, 而 而不再是无限供给的, 因此工资水平也不再是固定不变的, 经济发展的成果、利益开始在两个部门之间以及资本家和 工人之间分配。
l 他认为,当前发展中国家还处于第一阶段。
l ②地域上的临近
l 地域上的临近便于实现产业转移和传递,易于实现产业结构 构之间的国际性转移和引起连锁型变化及转移。
l ③区域内各国 (地区) 实施外向的发展战略
l 开放经济体制,不仅便于地区内实现产业循环,而且使本,地 地区的产业循环机制呈开放状态。
(二)雁型模式的局限性
l 1、东亚发展中各经济体在资本、技术市场上对于日本与 美国的过度依赖。
人消费,又可做生产要素投入生产。②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即 即劳动力与资本。③资本与产量比率固定不变。④不存在技 技术进步或只有中性技术进步。 l (3)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公式: G=s/V l 式中: G表示收入(或产量)增长率,即经济增长率,即本期收 入(或产量)增量与上期收入(或产量) 之比(Δy/y);s表示 平均储蓄倾向,即总储蓄与总收入之比(s/y);V表示加速系数, 即投资与产量之比( I/Δy)。
l (5)贡献: ①为经济增长理论向动态化、长期化、定量化、 实 用化方向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②该模型因为高度抽象、 简化、便于测算, 已成为经济学家及一些国家用以研究测量 经济增长、制定经济计划的便捷手段。

内生增长理论

内生增长理论

ɺ K (t ) = sY (t ) ɺ L(t ) = nL(t )
(6.2)
可以看出,该模型把生产函数为柯布可以看出,该模型把生产函数为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的索洛模型作为 时的特例, 时的特例,即。如此设计的模型中,出现了两个要由经济系统本身决定其 如此设计的模型中, 存量变化的变量:资本和知识。把技术进步内生化以后, 存量变化的变量:资本和知识。把技术进步内生化以后,经济增长分析 的复杂性增加了。因此,分析和讨论将分两步进行:第一步, 的复杂性增加了。因此,分析和讨论将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假定产出 不受资本影响,考察知识和产出如何增长;第二步, 不受资本影响,考察知识和产出如何增长;第二步,放弃资本不影响产 出的假定,分析这种一般情况下资本、知识和产出如何增长的问题。 出的假定,分析这种一般情况下资本、知识和产出如何增长的问题。
Y ( t ) = F ((1 − a K ) K ( t ), (1 − a L ) A( t ) L( t )) ɺ A( t ) = G (a K ( t ), a L( t ), A( t ) )
K L
产品生产与知识生产具有不同的特点。对于产品生产来说,可以 产品生产与知识生产具有不同的特点。对于产品生产来说, 假定规模稿酬不变。然而对于知识生产来说, 假定规模稿酬不变。然而对于知识生产来说,把生产知识的各种要素 都增加一倍时,如果假定增加的要素也同原来的要素一样, 都增加一倍时,如果假定增加的要素也同原来的要素一样,发挥同样 的作用,就意味着没有新的发现,因此知识没有增加, 的作用,就意味着没有新的发现,因此知识没有增加,假定知识生产 的规模报酬递减是合理的;另一方面,在知识的生产中, 的规模报酬递减是合理的;另一方面,在知识的生产中,研究人员之 间的相互交流、实验仪器及固定设备的投资,都是相当重要的因素, 间的相互交流、实验仪器及固定设备的投资,都是相当重要的因素, 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各种投入要素都增加一倍后, 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各种投入要素都增加一倍后,新增的知识量就 可能高于原来规模上的知识产量, 可能高于原来规模上的知识产量,这意味着知识生产的规模报酬可能 是递增的。所以,知识生产很不同于产品生产, 是递增的。所以,知识生产很不同于产品生产,不能对知识生产作出 规模报酬递减或递增或不变的假设。 规模报酬递减或递增或不变的假设。

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在早期发展经济学中,刘易斯的《经济增长理论》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这部巨著写成于20世纪50年代初,目的是为“研究经济发展提供一个适当的框架”。

在书中,刘易斯提出并研究了至今发展经济学中仍然在讨论的几乎所有问题。

他的许多观点不仅在相当一个时期中成为发展经济学的主流,而且至今仍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经济学界广泛地认为这是“第一部简明扼要地论述了经济发展问题的巨著”。

刘易斯站在相当高的层次上对问题进行整体的鸟瞰式分析,站得高而看得远,在论述时则又把理论、历史、统计融为一体。

在分析每一个问题时,刘易斯都考虑到了发展中国家的特点。

这一特色贯穿于全书的整个内容。

本书的另一个特色是每一章的最后都附有参考书目说明,给出了有关那一章所讨论的问题的主要参考书,以便读者作进一步的研究。

本书共有七章和一个附录,以下内容是对全书的梗概。

第一章“导言”是对全书内容、方法论与章节安排的介绍。

刘易斯强调了本书的主题是人均产量的增长,以集团为研究单位。

他认为这种增长取决于自然资源与人的行为,他所研究的是人的行为。

他又把决定经济发展的人类行为分为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直接原因是从事经济活动的努力、知识的增长与应用以及资本积累。

而决定这些直接原因的原因是观念与制度。

这样,刘易斯在极其广泛的范围内研究了经济发展问题。

其分析方法首先是研究“一致性”问题,即什么样的制度、观念或环境与经济增长相一致。

然后研究了“演变”问题,即各因素如何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他还解释了本书没有遵循可在其他经济演变分析中见到的研究思路的原因。

他的重点是分析一致性问题,全书的内容就是围绕这个中心而安排的。

最后,刘易斯就著作的安排作了说明,使读者对本书的结构和意图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他一再强调,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本书分章讨论各种因素是为了分析的方便。

同时,在某个特定的地方的某个特殊时期内,断言其中的因素比其他所有因素重要或某一种增长的障碍比所有其他的障碍更突出是正确的。

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增加的过程,它对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发展、实现国家富强具有重要意义。

在经济学中,有多种理论来解释经济增长的原因和驱动力。

1. 古典经济学理论古典经济学理论是早期对经济增长的解释,亚当·斯密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古典经济学认为,劳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通过劳动分工和自由贸易可以实现经济增长。

斯密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应该分工合作、互相交换,从而提高整体生产效率,实现经济增长。

2.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在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和发展。

代表人物包括罗伯特·索洛和保罗·罗默等。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关注技术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他们认为,技术进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创新可以改变经济结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3. 新凯恩斯主义理论新凯恩斯主义理论是对凯恩斯经济学的发展和修正。

凯恩斯认为,需求不足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障碍,政府应通过货币和财政政策调控来刺激需求,从而实现经济增长。

新凯恩斯主义理论进一步强调了制度和市场失灵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增加政府干预的观点。

4. 新古典增长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是经济增长理论中的一种重要模型,代表人物是罗伯特·索洛。

该模型将资源、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等因素纳入考虑,并通过资本积累和创新来解释经济增长。

新古典增长模型认为,长期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和创新,通过投资来提高资本积累,并通过教育和人力资本的提升来推动经济增长。

5. 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全要素生产率理论是近年来关注的热点,它强调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

全要素生产率包括技术进步、创新和管理提升等多个方面,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来推动经济增长。

综上所述,经济增长理论包括古典经济学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新凯恩斯主义理论、新古典增长模型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理论等。

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解释了经济增长的原因和驱动力,为研究和实践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参考。

《某某年《微观经济十八讲》第六章经济增长理论》

《某某年《微观经济十八讲》第六章经济增长理论》

当实际的增长率等于有保障的增长率(即GA=GW) 时,实际的资本—产出比(υ)就等于企业家合意 的资本—产出比(υr),与实际的经济增长相适应 的实际资本增量就等于企业家感到满意的资本增 量,或者说,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资本投资正好等 于企业家愿意进行的资本投资。 由于在这样一种稳定的增长状态下,实际的投资 与企业家计划的投资相一致,所以这一增长率叫 做“有保证的增长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第二节 新古典增长模型
著名经济学家、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罗伯特·索 罗(Robert Solow)于1956年在《经济学季刊》 上发表了“对增长理论的贡献”一文。提出了一 个经济稳定增长的模型(即索罗模型,The Solow model),奠定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二)增长过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y (n+δ) k
y=f(k) y*
sf(k) E
O
k*
k
图6-3 平衡增长的稳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四、储蓄率变化对平衡增长状态的影响
短期来看,在经济从原有平衡态(E1)向新的平 衡态(E2)过渡时期,单位有效劳动的资本量、 产出量增加,总产出、人均产出、人均资本加速 增长。 从长期来看,经济最终将到达新的平衡增长点, 总产出、人均产出和人均资本增长率将逐渐回落 到平衡增长率水平。
c C Y sY Y s Y ysy f (k)sf (k) AL AL AL AL
c* f (k*)sf (k*) f (k*) (n)k*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当GA>GW,实际的资本—产出比就会小于企业家 合意的资本—产出比,即υ<υr,企业的投资增加, 一方面增加总需求,另一方面形成新的生产能力, 增加总供给,其结果将加快经济增长,使实际的 增长率GA与有保证的增长率之间的差距更大,刺 激进一步的投资。 当GA<GW,实际的资本—产出比就会大于企业家 合意的资本—产出比,即υ>υr,企业将减少投资, 以消除过剩的存货或资本。投资的减少将使国民 收入和实际增长率下降,实际的增长率与有保证 的增长率的差距越来越大。

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

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

e. 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可以用 人均生产的函数曲线来表示(见图形);
f. 储蓄率(s)和资本折旧率(δ)均为常数, 资本存量的增量为△K = I - δ K;
g. 两部门经济中,投资 = 储蓄是经济均衡的 条件,即I = S = s · Y
人均生产函数曲线: y y= f(k) 0 y
由于 k = K / N,资本存量必须与劳动一样按人 口增长率n增长,经济稳态公式为: ΔY/Y=ΔN/N=ΔK/K=n 这就是新古典增长理论关于经济稳定增长的基 本公式或经济平衡增长路径公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用图形(新教材P138图)也可说明经济增长 的稳态:
横座标为人均资本量即k,纵座标为人均产量 即y。(n+ δ )k为持平投资或资本广化曲线,y = f (k)为人均生产函数曲线,sf(k)为人均储蓄或 人均投资曲线。
库兹涅茨下的经济增长的定义包含了三方 面含义: 一是经济增长集中表现在生产能力(即经 济实力)的不断增长上(亦指人均GDP增长率的 提高); 二是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三是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是制度意识的相 应的调整上(即建立在相应的制度创新基础上)。
2. 经济增长的衡量: 经济增长常用经济增长率来衡量,其公式为: Gt = ( Yt – Yt-1)/Yt-1 其中Gt为t期经济增长率,Yt为t期总产量, Yt-1为上一期总产量. 3. 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 库兹涅茨提出了经济增长六个方面的特征: a. 按人口计算的产量的高增长率; b. 生产率本身的增长也是迅速的(包括劳动 生产率和其它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在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上,库氏还 提出了“倒U假说”。 这一假说表明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随着非 农业部门的扩大,人们的收入差距或不平等程度 不断加剧;随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由于农 业比例下降而占被支配地位时,部门之间不平等 即收入差距又逐步缩小.这种经济增长过程中出 现的情况反映在图形上(如图所示),如同倒U 形状,故被称为“倒U假说”。

2宏观经济学第六章试题及答案

2宏观经济学第六章试题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及其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是如何决定及其相互关系。

它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已经配置到各个生产部门和企业的经济资源总量的使用情况是如何决定着一国的总产量(国民收入)或就业量;二是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总供求是如何决定着一国的国民收入水平和一般物价水平;三是国民收入水平和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与经济周期及经济增长的关系。

它又称为国民收入决定论或收入分析。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资源的利用问题,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财政与货币政策等。

(一)选择题1. 依据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定义,自然增长率G N与实际增长率G之间的关系是():AG N≥G;BG N≤G; C G N>G;DG N<G。

2. 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分析,如果有保证的增长率G W大于实际增长率G,经济将():A持续高涨;B长期萧条;C均衡增长;D不能确定。

3. 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分析,如果有保证的增长率G W大于自然增长率G N,经济将():A持续高涨;B长期萧条;C均衡增长;D不能确定。

4. 要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必须使():AG=G N;BG=G W;CG=G N= G W;DG W= G N。

5. 在哈罗德—多马模型中,已知有保证的增长率G W小于实际增长率G,如果合意的储蓄率等于实际储蓄率,那么合意的资本—产出比将():A小于实际的资本—产出比;B大于实际的资本—产出比;C等于实际的资本—产出比;D以下情况都有可能。

6. 当合意的资本—产出比大于实际的资本—产出比时,厂商的合理反应是():A增加投资;B减少投资;C保持原有投资水平;D不能确定。

7. 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分析之所以是一种动态分析,是因为它():A从连续的各个时期来分析经济增长;B根据投资和储蓄之间的关系来分析经济增长;C根据有效需求来分析经济增长;D在技术、人口和资本均可发生变化的时期内分析经济增长。

第六章 二元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学》PPT课件) (1)

第六章  二元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学》PPT课件) (1)

第六章 二元经济发展
• 第一节 二元经济发展模型 • 第二节 乡—城人口流动模型 • 第三节 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及其转变
第二节 乡—城人口流动模型
一、托达罗模型
发展中国家存在这样的一种矛盾现 象:一方面城市存在着大量失业, 另一方面农村人口还源源不断流入 城市,导致失业越来越严重。托达 罗 在 在 1969 年 和 1970 年 发 表 论 文 提 出了一个新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 对这一矛盾现象进行了理论解释, 但该模型得出的结论与刘易斯—拉 尼斯—费模型刚好相反。
第六章 二元经济发展
• 第一节 二元经济发展模型 • 第二节 乡—城人口流动模型 • 第三节 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及其转变
第一节 二元经济发展模型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是经济资源不 断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移,从而经济效率不 断提升的过程,是传统部门不断收缩、被改造, 而现代部门不断扩张、生成的过程,亦即二元经 济逐渐转向现代一元经济的过程。
在拉-费模型中,农业剩余是个重要概念,它被定义为农业部门总产出 减去本部门人口消费之后的余额。农业剩余的存在是劳动力转移的基 础和条件。 ➢ 初始时期,农业部门存在剩余人口,但是不存在农业剩余,因为农
业总产量与农业人口总消费量相等。 ➢ 当技术进步的速度高于人口增长速度时,农业剩余出现了。这部分
农业剩余为农业剩余劳动转移到工业部门创造了条件。于是劳动力 转移开始了。
本密集型的特征; ➢ 假定现代部门工资不变是不
符合现实的; ➢ 忽略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的
异质性
贡献: ➢ 刘易斯模型是第一个描述发展中国家
的二元经济特征的发展理论,通过劳 动力在部门之间转移过程,刻画了发 展中国家结构转变过程,把工业化、 城市化和、人口流动、资本积累结合 在一起分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勾勒出了经济发展的蓝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经济增长理论(一)选择题1. 依据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定义,自然增长率G N与实际增长率G之间的关系是():AG N≥G;BG N≤G; C G N>G;DG N<G。

2. 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分析,如果有保证的增长率G W大于实际增长率G,经济将():A持续高涨;B长期萧条;C均衡增长;D不能确定。

3. 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分析,如果有保证的增长率G W大于自然增长率G N,经济将():A持续高涨;B长期萧条;C均衡增长;D不能确定。

4. 要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必须使():AG=G N;BG=G W;CG=G N= G W;DG W= G N。

5. 在哈罗德—多马模型中,已知有保证的增长率G W小于实际增长率G,如果合意的储蓄率等于实际储蓄率,那么合意的资本—产出比将():A小于实际的资本—产出比;B大于实际的资本—产出比;C等于实际的资本—产出比;D以下情况都有可能。

6. 当合意的资本—产出比大于实际的资本—产出比时,厂商的合理反应是():A增加投资;B减少投资;C保持原有投资水平;D不能确定。

7. 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分析之所以是一种动态分析,是因为它():A从连续的各个时期来分析经济增长;B根据投资和储蓄之间的关系来分析经济增长;C根据有效需求来分析经济增长;D在技术、人口和资本均可发生变化的时期内分析经济增长。

8. 假设要使经济增长率从5%提高到8%,在资本—产出比为2时,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储蓄率应该增加():A10%;B16%;C6%;D5%。

9. 哈罗德—多马模型和新古典增长模型中,有些假设是相同的,而有些假设是不同的。

在以下假设中,不同的是( ):A 技术水平不变,都为外生变量;B 规模报酬不变C 人口增长率为常数D 整个社会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进生产,且这两种生产要素可以相互替代。

10. 在新古典增长模型所描述的平衡增长路径上,有( ):A 总资本的增长率、总产出的增长率与人口的增长率相等;B 总资本的增长率等于人口的增长率,但总产出的增长率不等于人口的增长率;C 总产出的增长率等于人口的增长率,但总资本的增长率不等于人口的增长率;D 总资本的增长率、总产出的增长率、人口的增长率三者之间的任意两者均不相等。

11. 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下列说法是正确的( ):A 储蓄率的变化影响短期的经济增长率;B 储蓄率的变化影响长期的经济增长率;C 储蓄率的变化既影响短期的经济增长率,又影响长期的经济增长率;D 人口增长率的变化不影响人均资本水平和人均产出水平。

(二)计算与分析题:1. 已知资本—产出比为4,假设某国某年的国民收入为1000亿美元,消费为800亿美元。

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要使该年的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第二年的增长率应该是多少?2. 假定某国的资本—产出比V=4,消费倾向C/Y=0.8,而G N =%326,按照新古典增长模型,怎样才能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3. 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集约化生产函数为y=f(k)=2k−0.5k 2,人均储蓄率为0.3,设人口增长率为3%,求:(1)使经济均衡增长的k 值;(2)黄金分割律所要求的人均资本量。

4. 如果某国在十年中的经济增长率为9.8%,就业增长率为2.5%,资本增长率为5%,增长公式中的α=0.45,试计算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如果资本增长提高1%,那么产出增长率增加多少?5. 已知集约化生产函数为y=f(k)=k−0.2k 2,其中y 为人均产出,k 为人均资本。

平均储蓄倾向为0.1,人口增长率为5%。

试求:(1)均衡资本—劳动比率;(3)均衡人均产出;(4)均衡人均储蓄;(5)均衡人均消费。

6. (1)某经济社会的资本存量K=200,劳动人口N=200,投资I=20,固定资产折旧率δ=5%,平均消费倾向c=0.6。

求劳动人口人均产出水平,并求资本增长率。

(2)如果劳动人口增长率n=1.2%,储蓄率s=12%,求资本-产出比率(K/L),并求劳动人口人均生产为0.5时的资本—劳动比率。

(三)简答题:1. 哈罗德-多马模型及其主要结论。

2. 在哈罗德-多马模型中,如果实际增长率与均衡增长率不相等,将会出现什么情况?3. 简述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律。

4. 假设一个经济体中的总量生产函数为Y t=A t f (L t, K t)。

其中, Y t、L t、K t顺次表示第t 期的总产量、投入的劳动数量和资本量,A t代表技术状况。

试推导经济增长率关于技术进步率、劳动和资本增长率的分解式,并指出其对经济增长问题的意义。

(四)论述题:1. 比较分析哈罗德-多马增长理论和新古典增长理论,并分别指出其可供我们借鉴之处。

2. 写出Solow经济增长模型,求出均衡的资本量与储蓄率之间的关系,并求出资本积累的黄金法则。

标准答案(一)1. A;2. B;3. B;4. C;5. B;6. B;7. A;8. C;9. D;10. A;11. A(二)1. 答:由题意可知,国民收入Y=1000亿美元,消费C=800亿美元,因此有:储蓄S=1000−800=200(亿美元);储蓄率s=S/Y=200/1000=20%。

要使该年200亿美元的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第二年的有保证的增长率G W应为:%54%20—===V S G W 产出比资本储蓄率 此时,如果第二年的增长率达到5%,则:Y 2=1000×(1+5%)=1050(亿美元)ΔY =Y 2−Y 1=50(亿美元)由V=4,可得:投资I=ΔY ×V=50×4=200(亿美元)即该年200亿美元的储蓄正好在第2年全部转化为投资,经济实现均衡增长。

2. 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当G=G W 时,经济活动实现均衡增长;而当G=G N 时,经济活动达到充分就业水平。

只有当G=G W =G N 时,经济活动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

由消费倾向C/Y=0.8可知:储蓄率=(Y −C)/Y=1−0.8=0.2此时,有保证的增长率G W =S/V=0.2/4=5%已知自然增长率G N =%326>G W 根据经济增长模型,G W <G N 时,储蓄不足而导致利率上升,引起使用资本的成本上升,促使厂商以更多的劳动力替代资本,因为资本使用量减少,则资本—产出比下降,这种调整过程一直持续到资本—产出比为:3%36%20===N G s V 此时,V=3,N W G V s G ====%3263%20 即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

3. 答:(1)经济均衡增长时,有:)0()(==+=δδnk •k n sy将s=0.3,n=3%代入得:k k k 03.0)5.02(3.02=-所以,k k k =-2520得8.3=k(2)按资本黄金律水平的要求,对每个人的资本量的选择应使得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即n k f =)('于是,有:2−k=0.03,k=1.97。

4. 答:根据全要素增长率的公式LdL K dK Y dY A dA βα--=,可得: 全要素的增长率=9.8%−0.45×2.5%−(1−0.45)×5%=5.925%。

由劳动的产出弹性α=0.45,可知资本的产出弹性β=0.55。

因此,如果资本增长1%,则产出增长率增加0.55%。

5. 答:(1)在不考虑折旧和技术进步时,在稳定状态有:Δk=sy −nk=s(k−0.2k 2)−nk=0。

因为k>0,故整理得:k=5−5n/s=2.5,因此,均衡的资本—劳动比率为2.5。

(2)将k=2.5代入生产函数中,可得到均衡的人均产出:y=1.25。

(3)均衡人均储蓄sy=0.125。

(4)均衡人均消费c=y −sy=1.125。

6. 答:(1)已知储蓄倾向s=1−c=1−0.6=0.4,投资I 与产出水平Y 的关系满足:I=S=sY所以,Y=I/s=20/0.4=50故劳动人口的人均产出率为:Y/N=50/200=0.25要计算资本增长率ΔK/K ,就需先计算资本存量增加ΔK 。

资本存量的增加等于新增投资I 减去原有资本的折旧δK ,即:ΔK=I−δK=20−0.05×200=10所以,资本增长率ΔK/K=10/200=0.05(2)根据Solow 模型均衡条件k k f s n )(⋅=,将N Y k f =)(,N K k = 代入可得:N KN Ys n ⋅=由此可得出资本—产出比率K/Y 为:10012.012.0===n s Y K同样,由Solow 模型均衡条件整理可得到资本—劳动比率k=K/N 为:nk f s k )(⋅= 已知s=0.12,n=0.012,f(k)=Y/N=0.5,代入得:5012.05.012.0=⨯=k (三)1. 答:(1)该模型主要研究在保持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储蓄和投资的增长与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

(2)模型的假设前提包括:①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②储蓄S 是收入Y 的函数,即S=sY ;③生产过程中只使用两种要素L 和K ;④劳动力按一固定的比例增长;⑤不考虑技术进步和折旧问题;⑥规模报酬不变。

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方程为:vs Y Y G =∆=。

它表明,要实现经济的均衡增长,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必须等于社会储蓄倾向与资本—产出比的比率。

(3)哈罗德—多马模型以凯恩斯关于储蓄—投资分析的理论为基础,即均衡的经济增长能否实现,取决于储蓄率和资本—产出系数的高低,并且要求社会上每一时期的储蓄额必须等于和全部转化为投资。

(4)哈罗德—多马模型在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的模型分析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是新古典学派、新剑桥学派分析经济增长模型的出发点。

2. 答:(1)均衡增长率也称为有保证的增长率(G W ),是指在储蓄率s 和资本—产出比v r 为既定的条件下,使储蓄率转化为投资所需要的产出增长率。

实现增长率G 是指实际上实现了的产出增长率,它取决于有效需求的大小,即一定资本—产出比下的社会实际储蓄率。

(2)如果G>G W ,说明社会总需求超过厂商所合意的生产能力,这时,厂商将增加投资,投资的增加在乘数的作用下使实际投资增长率更高,显得资本存量更加不足,因此,结果是需求膨胀,导致经济累积性持续扩张。

如果G<G W ,说明社会总需求不足,厂商拥有的资本过剩,此时,厂商将削减投资,由于乘数作用,实际增长率将更低,显得资本过剩,结果是收入下降,经济持续收缩。

并且失业率将越来越高。

3. 答: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律是经济增长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结论。

是由经济学家费尔普斯运用新古典增长模型分析得出的。

他认为如果使资本—劳动比率达到使得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则可实现社会人均消费的最大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