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今译的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抽丝剥茧直入作文教学真髓

——《古文今译》教后感

竹园小学郭妹峰转来竹园七年了,一直对作文教学心怀敬畏。不是没有开过作文课,也不是不喜欢作文,甚至我还被定义为写文章的好手,可就是在作文教学上无法自信起来,因为我梦想的写作自由从来没有在课堂内外实现过。

转机往往就在一转弯、一转念中守候。

袁校长给予我公开教学的机会,并明确表示是作文课。也许她故意要督促我“补补短”吧,我明白她的良苦用心,欣然接受的表面下颇有点“咬咬牙”不成功则成仁的意念。

我是幸运的,袁校长特地请来作文大专家贾志敏老师给我辅导。不过,贾老师越是尽心指导,我内心的压力就又增加一分。万一上砸了,岂不……?

我真的是幸运的,3月8日,沾染着点妇女节的喜气,课上得非常顺利,一环紧扣一环,孩子们合作的精彩文章更是给本次作文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回首从准备到展示的这一过程,简直就是“抽丝剥茧”、“层层蜕皮”——

褪去第一层:多的减少,少的增多。也许是我写文章还不错的缘故吧,有意无意的总喜欢在教案中铺设一系列的精致语言,每每遇到教学问题,第一个反思的就是我为什么抓不住学生学习的思路,总简单的归咎为教师语言不够“有魅力”。于是,修改教案中教师语言成了最重要的“周而复始”。贾老师一针见血:“教师的语言要少之又少。”35分钟,学生从阅读古文、了解古文到扩充古文、交流合作,哪一样不需要展示的时间。教师语言少了,学生的活动就相应的多了。毫不夸张地说,删去一句句精心设计好的语言,就是为学生活动挪时空位置。明白了这层含义,我删改的幅度大了,整句整句地删,一个词一个词地改。教案从两页纸缩成了一页。心里装的少了,也就容易轻松上阵了。

剥去第二层:简的更简,繁的更繁。为什么要上作文课——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写作。我们小学阶段,作文教学纯粹为了“作文”,至于长大后孩子选择当语文教师与否,全与本节课无关。我们不能也无法给学生过早的下定义。贾老师解释“小学作文教学不是为了培养作家,而是为了日常表达的需要”。由此,要求他们说好写精彩,还不如要求他们说清楚写明白。教师的引导语言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迁移。于是,长的复合句,我一分为二。贾老师几次强调:语言要生活化,再简单些,自然些。在课堂教学初对于“古文今译”的解释我一开始颇为得意,背得滚瓜烂熟。试教时张嘴就来,流畅的没有一丝一毫的停顿。我忽略了教师应该庆幸的不是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如何,而是学生如何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成长过程完整地清晰地呈现,否则一切都是徒劳。为了能清晰呈现这一变化发展过程,我尽量地向35分钟挤时间,简化一切课堂教学外的内容,比如ppt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程度,不是我不愿意制作精美的课件,实在是课件的精美程度与学生的作文能力不成正比,不如简化,还可以匀出时间来“干正事”。教师的一头能省的尽量省,在表达上追求对话式的语言交流,尽力营造一股轻松愉悦的写作分为,为“自由写作”打开更大的实现可能性。这样,上起来轻松、听起来轻松,当然教师学生都开心了。

抽去第三层:放的尽管放,收的尽管收。好课并没有唯一的评判标准,但每个人心目中对好课的感觉却是相似的:无论是上课的还是学习的抑或是听课的都舒舒服服。这舒服的感觉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与学的收放自如。本堂课的教学中,需要放手的并不少:自读古文加标点,再读古文解含义,细读古文理层次等,我就是一个旁观者,最多在学生的自主尝试中稍稍点拨提醒。因为古文的感悟是建立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的,而非“填入”似的。本篇古文并不难理解,但一下子解释全文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我点出几个关键的字词,在学生解释不清时给予提醒帮助,比如组词法,联系上下文法等,这样由浅及深,帮助学生化解难点。正确理解古文是合理扩写古文的前提,在巧妙的引导中从扶到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自

主性。直至古文今译,我开始时想当然地认为放手让孩子畅所欲言,营造浓郁的学习探讨的氛围。我的“如意小算盘”打得蛮好,原本期冀将课堂学习推向高潮,却不料两次试教两次出现冷场。袁校长指出:在扩写环节要引导学生找找关键扩写点。扩写点是写好这篇文章的依托,对于第一次接触古文的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根拐杖,是一根扶着他们写好作文的拐杖。我做了一下改变,先采用问答式的方式扩写起因和结果两部分,然后放手学生自主讨论发现扩写内容,这样在“扶”中给予学生学习的例子,在“放”时便有的放矢了。

基于以上几点的改善,展示课进展很顺利。短短三十五分钟,又要学古文,又要完成扩写合作交流,学习——指导——交流——评价,内容充实,节奏紧凑,学生的收获不小,我在轻轻松松执教后,更是受益匪浅。

趁着展示课后的兴奋劲,仔细回顾本堂课的教学,还是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1、交流范围面窄。一堂作文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作文的普遍水平。

虽然由于时间关系,只请了四名学生上台交流,但无法代表整班学生的即时学习能

力,更不能以此判定全班即时写作的实际水平。由此,扩大交流面,扩充交流点,

那么,更多的学生会在展示中受益更多。

2、师生共评不足。写作——交流——评价——修改,写好一篇作文并不容易。在本堂

课中,几乎全是我一人的评价,其余学生全部处在“听”的阶段,听得怎样,效果

如何,都无法一一检测,这一过程便无从谈“高效”。在以后的作文教学中,我要

讲评价与修改的权利尽可能多的下放给学生,教会学生正确合理的评价和修改,提

高作文能力。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更是需要我扎根在作文教学的三尺讲台,作长期的正确的坚持。《古文今译》不是我探索作文教学的开端,更不是一个结尾,它给了我迈向“学生自由写作”的很多很多的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