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谋士排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刘基刘伯温(1311-1375年) 明朝的谋臣,开国元勋。
名基,字伯温。
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
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非常熟悉。
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
元统元年(1339年)中进士,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后又任元帅府都事。
因其建议不被朝廷的采纳,才能受到朝廷的压制,愤然辞职,回故乡青田隐居,潜心著述。
著有《郁离子》一书。
而当此之时,全国各地反元起义风起云涌。
公元1360年,义军统帅朱元璋两次请他出山,经过深思,决定出山辅助朱元璋。
与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相似,向朱元璋提出了时务十八策。
朱元璋从此视其为的心腹和军师。
出山之后,首先制订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
朱元璋依计而行,不久削平江南群雄,而后挥师北上,攻入大都,消灭了元朝政权,建立明朝,改元“洪武”。
刘基作为开国元勋,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九徐茂功徐茂功(594~669):名世绩,字懋功,后赐李姓,又避李世民讳,改单名李绩,离狐人(今山东东明东北)。
17岁随翟让在瓦岗起义。
瓦岗军采用他的计谋,击斩张须陀,屡败宇文化及,声威大振。
瓦岗军失败后归唐,深受李渊赞赏。
随李世民迫降王世充,击灭窦建德、刘黑闼等,累迁左监门大将军。
又从李孝恭攻灭反唐的辅公?。
李世民即位后,任并州都督。
后任通汉道行军总管,率军大败东突厥军于白道。
后与李靖合谋,趁东突厥颉利可汗懈而不备,以精骑奔袭并从背后堵截,歼其部众于阴山。
后又击败薛延陀,其余众逃至漠北,薛延陀屡被唐军所败后请降,徐世绩受命招降薛延陀军。
消除了东突厥、薛延陀对唐的威胁。
累功晋封英国公。
他驻守并州16年,令行禁止,李世民誉其胜于长城。
从李世民征高丽,用其计巧渡辽水,攻克玄菟、盖牟城和重镇辽东,又随李世民攻取白岩、安市等诸城。
因天寒粮将尽,李世民决定退兵,他又和李道宗共同顺利完成了殿军的任务。
高宗李治即位后,授左仆射、司空、太子太师。
666年作
为主帅再征高丽,唐军大胜,高丽全部平定。
669年十二月病卒。
《新唐书》说他“用兵多筹算,料敌应变,皆契事机。
闻人善,抵掌嗟叹。
及战胜,必推功于下。
得金帛,尽散之士卒,无私贮。
然持法严,故人为之用……既没,士皆为流涕。
” 徐世绩从不讳言自己的过去,他常说:“我年十二三为无赖贼,逢人则杀;十四五为难当贼,有所不快者,无不杀之;十七八为好贼,上阵乃杀人;年二十,便为天下大将,用兵以救人死。
”
八张良西汉初大臣,高祖谋士、功臣。
字子房。
其先为韩人,祖与父相继为韩国五个世代之相。
秦灭韩后,他挟仇结交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以铁椎刺秦始皇,惜误中副车未遂。
为避祸,更姓改名逃亡下邳,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
秦末,陈涉起义,他聚众归刘邦,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
刘邦入咸阳,还军霸上,在“鸿门宴”上,使刘邦逃过一劫。
楚汉之争时,刘邦采用张良的计谋,联合英布、彭越,笼络韩信,最后击败项羽,建立汉朝。
张良深受刘邦器重和赞赏,被刘邦赞誉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战略家。
曾与韩信一起整理春秋战国以来各家军事著作。
初封成信侯,高祖六年,高祖请他选择齐国境内三万户为封邑,它不接受,自请封于留,因称留侯。
晚年好黄老之术,习神仙辟谷之事。
死后又追称文成侯。
七李斯
秦朝的大臣。
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人,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
曾从学于荀子,后西仕于秦,向秦王嬴政献《论统一书》,秦王接受其建议,先任命其为长史,后拜为客卿,命其制定并吞六国、统一天下的策略和部署。
秦宗室提出逐客主张,他上《谏逐客书》书劝阻,秦王深受感动,立即取消逐客令,并升任廷尉。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任宰相。
他主张废除封建设立郡县,并提议焚诗书,禁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均得到始皇的采纳实行。
又变仓颉籀文为小篆。
多次陪同始皇巡游郡县,著文刻石。
始皇死,听赵高计矫诏废太子扶苏,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
后赵高居中专权,遭忌被诬陷谋反,腰斩于咸阳。
但他所主张的废封建设郡县、加强中央集权等国家机制一直被后世所沿用
六伍子胥伍子胥,春秋后期吴国大臣。
名员,字子胥,原为楚国人。
有谋略,具胆识。
父伍奢是楚国大夫,曾任辅导楚太子建的太傅。
楚平王七年(前522),楚平王听信佞臣费无极谗言,逼走太子建,杀伍奢及其长子尚。
伍子胥经宋、郑等国逃到吴国。
乃助阖闾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被召为行人(官朝觐聘问的官职),参与国事。
荐著名兵家孙武于吴王阖闾,并助吴王整饬内政,加强武备,使吴国日渐强盛。
自吴王阖闾三年(前512)起,多次率吴军攻楚伐越,屡获胜利。
六年,指挥吴军在豫章(在今安徽境内)击败楚军,攻占居巢。
九年(前506),偕孙武与吴王定破楚之策。
吴军一举攻破楚国郢都,伍子胥掘楚平王之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之仇。
后吴国又相继战败越国与齐国,吴王夫差北上与中原诸侯争霸,成为一方霸主。
伍子胥以功封于申,所以又称申胥。
吴王阖闾死后,夫差即位,伍子胥谏诤,劝其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夫差不听。
后因伯?进谗陷害,吴王夫差赐他属镂剑自刭。
他临死前叮告舍人,死后抉其眼悬于姑苏城东门,以观越国灭吴。
后来,越王勾践果然灭掉吴国。
吴国人怜他之死特立祠于江上,命名为胥山,以示怀念。
五管仲春秋时齐国的大臣,政治思想家。
名夷吾,字仲,一字敬仲,上颖人。
与鲍叔牙为友。
为齐公子纠太傅,佐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后来的齐桓公)争位,曾箭射小白,中带钩而幸免于难。
齐桓公即位,经鲍叔牙推荐,齐桓公捐弃前嫌,任为上卿,相桓公,称“仲父”。
他执政四十年,因势制宜,改进宗周制度,把齐国置为士乡十五,工商乡六,都鄙五,分设官吏管理,改革赋税,发展农业,控制山海之利,从庶民中选拔贤能,使齐国民富兵强。
又提出“尊王攘夷”策略,在他的辅佐下,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霸主。
孔子曾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著有《管子》八十六篇
四姜太公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号飞熊,又称太公望。
系东海人,炎帝的后裔。
因其先人曾封于吕,因此以吕为氏,所以历史上也称为“吕尚”。
殷朝末年,隐于渭水之滨,遇周文王,载与具归,任为太师。
之后他与周文王姬昌结为儿女亲家(即是周武王的岳父,周成王的外祖父),周武王尊为“师尚父”。
助文王“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史记.齐太公世家》)。
文王崩,太公辅佐武王完成翦商大业,建立周朝。
姜尚是建立西周王朝第一位功臣,周王朝在分封宗室贵族和异姓功臣时,以功封于齐国,因此也称他
为“齐太公”。
太公至齐,“因其俗,简其礼,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管蔡作乱后周王室还给齐国专征伐的特权。
姜太公的谋略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太公钓鱼”、“文王拉辇”、“斩将封神”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
三伊尹商朝大臣,名阿衡,尹为官名。
一说名挚,阿衡为官名(相当于后世的宰相)。
是有莘氏在一个叫空桑的地方拾到的弃儿,因在伊水边上,遂以伊为氏。
商汤娶有莘氏女,为陪嫁媵臣。
当时夏桀暴虐残忍,滥用民力,弄得民不聊生。
伊尹看出夏朝气数已尽,於是用自己高超的烹调手艺,接近商汤,并以“调味”比喻治国安邦的道理,很受商汤赏识,擢为宰相,综理国政。
《史记》中说“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干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至于王道”。
商汤在伊尹的辅佐下,力量开始壮大。
不久,伊尹就向商汤建议起兵讨伐夏桀,汤联合诸侯之师在有戎之虚打败夏桀的军队,在鸣条活捉夏桀,并把夏桀流放到南巢,夏王朝从此灭亡,“于是诸侯毕服,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建立商朝。
商汤听取伊尹的建议,励精图治,爱护百姓。
受到百姓的爱戴。
商汤逝世后,伊尹继续辅佐外丙、中任治理国家。
中任死,商汤的嫡孙太甲继位,三年,不遵汤法,暴虐乱德。
伊尹把太甲放逐到桐宫,亲自摄政,以朝诸侯。
帝太甲在桐工住了三年后,悔过自责,反善,於是
伊尹把太甲迎接回来,还政于他,自己告老还乡。
太甲返位之后,修德爱民,诸侯归附,社会安宁。
史称“太宗”。
伊尹逝世后,帝沃丁(太甲的儿子)以天子之礼葬于亳。
孟子称他为“圣之任者”。
二裴矩名臣裴矩是个贾诩似的人物(547——627年),是供职于周、隋、唐的三朝元老,为政廉谨,颇负清名。
他先后任民部侍郎、内史侍郎、尚书左丞、史部尚书等职。
隋炀帝时,裴矩受命赴张掖(今甘肃)主管与西域各国开展贸易之事。
在与各国商人接触中,他获得了有关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大量宝贵资料,编撰成《西域图记》3卷。
书中不但以大量的文字介绍了西域44国的国情,还绘制了许多地图,标出了从敦煌到达地中海的3条大道,其中中道和南道,即为历史上有名的“丝绸之路”。
裴矩是今之山西省人,起初他担任了一些次要职务,之后他被派往广州地区平定叛乱,他远征告捷,并在战后的安抚工作中表现突出,因而得到赏赐和擢升。
从此他开始负责隋帝国北部和西部边境事务,在这里他面对帝国的最大外部威胁——极盛时期的突厥帝国,他奉命计划和执行遏制突厥人的军事和外交活动。
裴矩不愧是出类拔萃的外交家和战略家,他仅仅运用传统的计谋,而不是庞大的军事行动,就让突厥实质上分裂为东西两大汗国,这个盛极一时的草原帝国在内耗中被严重削弱了。
这一成就被证明是扎实和持久的,东西突厥之后再没有统一,并在大部分时间确实处于敌对状态,很多年之后唐朝的辉煌胜利便直接得益于裴矩的成就。
裴矩还是一个不知疲倦的地理学家和人种学家,炀帝即位后,裴矩成了他在边境问题和国外民族方面的主要顾问,在履行职责时,裴矩前往今甘肃省的边境贸易站,在那里收集关于亚洲腹地的情报;经过认真研究,他向主公呈献《西域图记》,书中描述了中国西面约40 个“国家”的特点,同时概略地叙述了通往“西洋” 的主要贸易路线。
《图记》附有详图。
在对待西域问题上,他的政策性建议是使用和平方式——主要是中国的财富和威望——以尽量争取这些民族或尽量影响它们的代表人物。
裴矩的一大失误在于他推动了炀帝对高丽进行军事冒险的野心,这之所以说是失误,是因为它的结果是灾难性的,被认为是造成隋帝国崩溃的主要原因之一,宋朝历史学家司马光等遍著的《资治通鉴》对裴矩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卒
令中国疲弊以至于亡,皆矩之唱导也。
”。
然而把责任都推到裴矩头上是有失公正的,作为一个对外战略制定者,裴矩的理论是合理的,高丽地区是农耕地区,其国民是“开化”的,是容易并入帝国的。
但军事上的低能,组织上的混乱,让远征高丽变成一场灾难;另一方面,炀帝杀掉了被证明是隋朝最能干的大臣高颖(高颖是个天才型的人物,他的才能丝毫不逊色于管仲和商鞅,是隋文帝开皇之治的实际执行者,初唐的官员对高颖推崇备至,唐太宗也称赞他“公平正直,尤识政体”)帝国已经没有坚强实干的行政工作负责人,国家行政已经失控,国家的资源被浪费和滥用以致过度消耗,对外实行积极干预扩张政策的基础已经失去。
裴矩只是对外战略的制订者,他专长是外交,他把时间都花在帝国西,北部的地理、民族问题的研究上,而的对帝国内部状况的急转直下是不甚了了的,因此裴矩的失误仅在于他低估了高丽的反抗力量。
而高丽的抵抗力量之强是值得钦佩的,伟大的太宗皇帝在位时期发动的意在征服她的战争也未尽全功。
对于裴矩的人品,透过模糊的史料我们可以说,他似乎是一个比较正直的官员。
隋书评价他“学涉经史,颇有干局,至于恪勤匪懈,夙夜在公,求诸古人,殆未之有。
与闻政事,多历岁年,虽处危乱之中,未亏廉谨之节,美矣。
” 因为裴矩才能卓越,成绩斐然,他所制定实施的外交政策影响深远,竟也引起外国学者的关注,甚至出现了一些介绍他生平的外文专著。
反倒是国人对他知之甚少。
一贾诩贾诩,被人称之为“毒士”,奇谋百出,算无遗策。
李傕郭汜作乱时,在李傕帐中任谋士,后李傕等人失败后,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
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官渡之
战前他劝张绣归降曹操。
曹操在官渡战袁绍、潼关破西凉马超、韩遂,皆有贾诩之谋。
曹操占荆州想乘机顺江东下为贾诩劝阻,说应该安抚百姓等待时机,曹操不从,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
贾诩在曹操立继位人问题上贾诩暗助了曹丕。
曹丕日后称帝封其官为太尉、魏寿亭侯。
曹丕问应先灭蜀还是吴,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果然征吴无功而反。
贾诩认为自己非曹操旧臣,却策谋深长,所以怕曹操猜嫌,于是采取自保策略,闭门自守,不与别人私下交往,他的子女婚嫁也不攀结权贵。
死时七十七岁,谥曰肃候。
注:《谥法考》曰:刚德克就曰肃;执心决断曰肃。
(贾诩字“文和”,因其性格与作为,周泽雄评价其为“乱武”〕。
著名三国评论家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评论到:贾诩能在乱世中审时度势,自己是活得时间最长的,还保全了家人。
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贾诩可能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