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油胶质沥青分散解堵剂性能评价与现场应用

合集下载

稠油降粘方法的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

稠油降粘方法的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

稠油降粘方法的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赵文学;韩克江;曾鹤;施岩【摘要】综述了常用稠油降粘方法的作用机理及优缺点。

目前常用的稠油降粘方法主要有加热降粘,掺稀降粘,降凝降粘,加表面活性剂降粘,微生物降粘,改质降粘,油溶性降粘剂降粘,加碱降粘,催化降粘等。

并对以上几种方法进行对比和应用前景的展望。

%Current common heavy oil viscosity reduction methods were reviewed as well as their mechanism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he current common heavy oil viscosity reduction methods include heating method, mixing light oil method, mixing surfactant method, microbial method and so on. And above several methods were compared, and their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future was analyzed.【期刊名称】《当代化工》【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3页(P1365-1367)【关键词】降粘;机理;应用前景【作者】赵文学;韩克江;曾鹤;施岩【作者单位】中国寰球工程公司,北京 100012;中国寰球工程公司,北京 100012;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辽宁抚顺 113001;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辽宁抚顺 113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624稠油是指含有高胶质沥青质,高蜡,高硫等高粘度的原油。

由于稀油消耗量的逐渐增加,难以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1]。

因此,稠油降粘技术是当各国的极大关注的问题。

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稠油分布广泛,其中超稠油,重油主要分布在克拉玛依、新疆、辽河等油田,现在我国的主要任务是开采储量大、埋藏浅、粘度相对较低的油田[2]。

稠油沥青质分散剂

稠油沥青质分散剂

稠油沥青质分散剂
在稠油开采、运输和后处理过程中,由于不同采油助剂的加入和采油手段的实施,或由于稠油开采过程中稠油所处环境的变化,稠油中胶质对沥青质的稳定作用极易被打破,导致稠油沥青质聚沉,严重影响稠油开采,因而,通常需要加入沥青质分散剂来改善稠油的稳定性。

本品是一种多羟基超支化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其极性与稠油中胶质的极性相近,能够与胶质发生作用,并同胶质一起吸附在沥青质表面,同时,吸附在沥青质表面上的该种表面活性剂,能够与沥青质分子中的S、N等杂原子形成氢键,阻碍沥青质分子间的自缔合作用,分散沥青质聚集体从而达到改善稠油胶体稳定性的作用。

使用方法:
将该表面活性剂与异丙醇按1:4~8溶解均匀做成分散剂,然后按3~6%将分散剂加入稠油中。

技术参数
外观:无色至淡黄色液体
活性物:≥99%
小样免费邮寄提供技术支持。

沥青质分散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沥青质分散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沥青质分散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连响;郑延成;吴川;谢谦;元平南;文龙【摘要】针对重质油开采过程中沥青质沉积造成的堵塞及稠油黏度高的问题,以脂肪酸和三乙烯四胺为原料合成了脂肪酸酰胺(FTA),以乙二胺和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原料合成了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2.0G-PAMAM).结合十二胺(DAN)、三乙醇胺(T3A)以及轻质煤焦油的沥青质沉淀实验,通过正交试验选出了最佳分散剂体系,并进行了沥青质分散性能和稠油降黏实验.优化分散剂APD配方为:m(2.0G)∶m(T3A)∶m(DAN)∶m(FTA)=0.4∶0.3∶0.1∶1,该分散剂在加量为0.6 mg/g时可稳定94%的沥青质于正庚烷溶液中.在新疆FC稠油中加入1.6 mg/g优化分散剂,40℃时稠油降黏率为75.6%,80℃时稠油降黏率为78.4%.【期刊名称】《精细石油化工》【年(卷),期】2018(035)005【总页数】6页(P10-15)【关键词】沥青质分散剂;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脂肪酸酰胺;正交试验;降黏【作者】连响;郑延成;吴川;谢谦;元平南;文龙【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荆州434023;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荆州434023;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荆州434023;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荆州434023;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荆州434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9随着轻质油的不断开采和消耗,其储量逐渐减少,稠油和超稠油的开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

我国有非常丰富的稠油资源,但稠油的沥青质含量较高加上开采过程中油藏流体的组成变化、温度和压力等因素破坏了原油体系的相平衡状态,使沥青质析出并沉淀,造成油管、渗流通道堵塞等各种问题,严重影响稠油的开采工作[2-4]。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常用的方法有定期刮管清除、溶剂处理、注入分散剂等,其中注入分散剂由于具有分散效果好、施工安全等特点成为研究的热点[5-7]。

稠油中胶质沥青质的特性及油溶性降粘剂的研究进展

稠油中胶质沥青质的特性及油溶性降粘剂的研究进展

稠油中胶质沥青质的特性及油溶性降粘剂的研究进展石植真【摘要】The current through the findings show that a large number of scholars,asphaltene colloid is the main cause of the high viscosity of heavy oil.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asphaltene colloid for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with polar groups.Such structural features asphaltene colloid,resulting in the role of bigπ bond and a hydrogen bond between the gum asphaltenes,making it easy to tightly packed,and finally to crude oil viscosity and poor fluidity.For heavy oil of its own characteristics,the researchers synthesized the many varieties of oil-soluble viscosity reducer for heavy oil viscosity reduction applications.Summarize large amounts of data,current synthetic oil-soluble reducing agent are mostly small organic molecule functional manner by radical polymerization or condensation-type manner synthesized branched or comb-type polymers,these oil-soluble Viscosity agents on both lipophilic group, another hydrophilic group,and the structure is irregular.The oil added to the heavy oil viscosity reducer,which can damage the structure of closely spaced to achieve viscosity reduction effect.At present oil-soluble synthetic strategies for reducing agent continues to expand,more and more varieties,can be synthesized for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oil-soluble crude oil viscosity reducer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to solve production problems oilfield.%大量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胶质沥青质是导致稠油高粘的主要原因。

曙光油田油井综合解堵增产技术研究与应用

曙光油田油井综合解堵增产技术研究与应用
日产 油 5 8 1 8 t , 综合 含水 6 5 . 4 。随 着 油 田 开 发 的
机 质具有 较强 的分散 作用 、 溶解作 用 , 解 除有 机物 的
堵塞。
( 2 ) 解堵体 系 添加 的 固体气 源 在 注 汽过 程 中产
生 大量 气体 和表面 活性物 质 , 形 成大 量气泡 , 在 注汽 时起到调 整 吸汽剖 面的作 用 , 提 高油 层的动 用程 度 ;
选 了解 堵 剂 配 方 组份 , 室 内测 试 降粘 率 9 2 . 6 以上 , 配伍 性 良好 。现 场 应 用 效 果 表 明 , 措 施 油 井 注 汽 压 力 平 均 下 降 0 . 8 MP a , 周 期 产 油量 较 大幅 度 提 高 , 油 井 生产 效 果 得 到 明显 改 善 。 关键词 : 曙光油田; 稠 油油藏; 综合解堵 ; 增 产技 术
时, 根 据 泥质含量 , 适 当调 整 氢 氟 酸和 盐 酸 的浓 度 ,
当泥质含 量较 高时 , 适 当提 高氢氟 酸浓 度 , 降 低盐 酸 浓度 ; 当碳 酸盐 含 量较 高 时 , 适 当提高 盐 酸 浓度 , 降
低氢 氟酸 浓度 。 ( 2 ) 有机解 堵剂 的筛选 。有机 解堵 剂对 沥青质 、
典型配 方 : ( 6 ~1 5 ) HC 1 +( 0 . 5 ~3 ) HF+ ( 2 ~3 ) 缓 蚀 剂 +( 2 -3 %) 表 面 活 性 剂 +( 1

为解 除 地层伤 害 , 恢 复油 井产 能 , 一 般采 用油层
酸 化解 堵措施 , 常用 的酸化解 堵体 系包 括无机 、 有机
混 合苯作 为有 机解 堵剂 。
2 室 内实 验 及 性 能 评价
2 . 1 技 术 原 理

生物酶稠油解堵剂的室内实验研究

生物酶稠油解堵剂的室内实验研究

生物酶稠油解堵剂的室内实验研究庹维志;任今明;钟婷;兰美丽;王鹏;袁泽波【摘要】Heavy oil typically has high resin and asphaltene content.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heavy oil, the plug near wellbore caused by the factors such as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change can easily increase the filtrational resistance, and can short production cycle. The enzyme has good oil-sand separation function and can degrade hydrocarbons. Through heavy oil viscosity reduction experiment by enzyme, washing oil sands experiment by enzyme and heavy oil plug and plug removal simulation experiment, the plug removal effect of biological enzymes was studie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enzymes can reduce the viscosity of crude oil, and has the ability to peel oil film from the rock surface. The indoor experiments show that, when enzyme concentration is 2%, the enzyme has better effect on heavy oil viscosity reduction and washing oil sand, and the cost is relatively low. Indoor plug and plug removal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core permeability has influence on the enzyme plug removal effect, when core permeability is 5×10-3~20×10-3μm2, formation plug caused by heavy component is more serious, the plugging removal effect of biological enzymes is better. In addition, for the core whose produced liquid water content rate is 100%, injecting enzymes can drive a certain residual oil, so it’s proved that the enzyme has the double effect of plug removal and flooding.%稠油通常具有较高的胶质、沥青质含量,在稠油油田开发过程中,由于温度、压力变化等原因容易导致生产井近井地带发生堵塞,渗流阻力增大,生产周期变短,产能降低。

生物酶稠油解堵剂的实验应用研究

生物酶稠油解堵剂的实验应用研究

王 渊 (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研究生部, 北京10 3 0 ) 0 8
[ 要 ] 详 细介 绍 了生 物 酶稠 油 解 堵 剂 的 解 堵机 理 : 该 解 堵 剂 能 够 降 低 油 水 界 面 张 力 , 改 变 岩 石 润 湿 性 , 摘 使 胶 质 、 沥青 质 脱 离 固体 颗 粒 表 面 , 同 时细 粉 砂 也 可 随 着 液 流 排 出 , 在 解 除 有 机 垢 堵 塞 的 同 时也 可 使 固 体 颗 粒 堵 塞 部 分 解 除 。 岩 心 驱 替 实 验 结 果 显示 ,对 于 渗 透 率 小 于 1 m u , 的 岩 心 ,生 物 酶 稠 油 解 堵 剂 的 解 堵
④ 解堵 过程是 生化 催化 反应 ,使 用 过程 中不 损 耗 ;⑤ 能快 速 把 碳氢 化 合 物 和 附 着 可 用任何 矿化 度 的污水 配制 ,不 溶于 油 ;⑦ 产 品为水溶 液 ,沸点 i 0℃ 。 0
对 于稠 油 出砂 井来 说 ,在进 行 了防砂 工艺 以后 ,部分细砂 还 是会 随着油 被采 出来 ,粘 稠 的原 油混着
[ 收稿日期]2 0 — 7 2 08 0 — 3 [ 者简介]陈平中 (9 9 ) 作 1 6 一 ,男 ,19 年江 汉石 油学院 毕业 ,副教授 ,博 士生 ,现 主要从 事油气 田开发 教学 、科研与 学生管理 92
工作。
第 3 第 6期 O卷
陈 平 中 等 :生 物 酶 稠 油 解 堵 剂 的 实 验应 用研 究
效果 并不 理 想 ,而 对 于 渗 透 率 大 于 1 m。的 岩 心 其 解 堵 效果 则 很 明 显 。现 场 应 用 结 果 表 明 , 生 物 酶 稠 油解 堵 剂 能够 有 效 解 除稠 油 油藏 堵 塞 ,提 高 油 井产 量 。

沥青质分散剂的研究进展

沥青质分散剂的研究进展

沥青质分散剂的研究进展LI Jie;JI Lu;MENG Yan【摘要】沥青质沉积对油田生产会造成严重危害.介绍了常用的沥青质清除方法:机械清除、化学清除和微生物清除,其中化学清除的沥青质分散剂是目前广泛采用的一种清除方法.还总结了沥青质分散剂的不同评价方法,包括流体力学参数法、光谱法、压差法等;归纳了近年来研究的沥青质分散剂的种类,主要有含羟基衍生物、烷基苯衍生物类、高分子类、离子液体等,阐述了不同种类的沥青质分散的抑制机理;最后对沥青质分散剂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期刊名称】《精细石油化工进展》【年(卷),期】2018(019)006【总页数】5页(P45-49)【关键词】沥青质;沉积;分散剂;评价方法;作用机理【作者】LI Jie;JI Lu;MENG Yan【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沥青质是原油中的一种可溶的、无规则的有机大分子。

在原油开采、储存、输运、加工等过程中,由于CO2、富气、pH值、有机化学成分、增产措施、剪切能力、压力和温度等因素的改变,沥青质热力学平衡状态会被打破,在储层、井筒、管道或者地面设备中易发生沥青质聚合、沉积、结焦现象[1-2]。

沥青质沉积会产生很多危害[3-6]:1)容易使储层表面的大小孔道被填满,储层狭小的缝隙也易被沥青质的碎屑堵塞、缩小甚至堵死喉道,严重破坏储层性质;2)沥青质会随着原油抽提黏附在井筒管柱上,造成原油采出困难,甚至堵井;3)使原油的黏度进一步增大,造成稠油开采和运输困难; 4)在原油输送中,高含沥青的原油输送能耗压力大。

1 沥青质清除方法沥青质常用的清除方法有物理清除法、化学清除法、微生物清除法等。

机械清除技术是利用铣刀和类似的切削工具,在抽油杆或钢丝的带动下上下运动,完成对胶结物的刮削[7]。

TORRES等[8]针对委内瑞拉东部油井管线沥青质堵塞的问题,采用连续油管泵注液体冲刷携带出脱落的沉积物。

机械解堵法优点在于能保证较好的物理清除效果,清除成本较低;缺点是费时,清除有效周期短,清除位置受限,可能堵塞射孔孔眼。

稠油热采技术

稠油热采技术

稠油热采技术1概论稠油亦称重质原油或高粘度原油(英文名为heavy oil),并不是一个严格的范畴。

按粘度分类,把在油层温度下粘度高于100mps,已,的脱气原油称为稠油。

据估计世界常规石油的总资源量为3000亿吨,此外还有稠油、油砂及油页岩等非常规石油资源,它们的储量折合为石油估计有八九千吨之多,这些将成为21世纪石油的重要来源。

据有关资料报道,我国稠油的储量在世界上居第七位,迄今已发现有9个大中型含油盆地和数量众多的稠油油藏区块。

世界各国在石油工业的发展过程中,都是先开采较易开采的、较轻的原油。

国外石油储量大的国家,因其资源丰富且开采稠油成本高、风险大,尚未将开采稠油列入议事日程。

一旦打出稠油井,除部分为满足工业生产进行开采外,一般是采用封井的办法,暂时搁置,不进行开采。

随着较轻原油资源的逐渐减少,不得不开始开采一些较难开采的重质油,因此在世界石油产量中重质油的份额正在逐渐增大。

近年来,我国也加速了稠油的开发,目前稠油的产量已经占全国石油年产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在油田的石油开采中,稠油具有特殊的高粘度和高凝固点特性,在开发和应用的各个方面都遇到一些技术难题。

就开采技术而言,胶质、沥青质和长链石蜡造成原油在储层和井筒中的流动性变差,要求实施高投入的三次采油工艺方法。

高粘、高凝稠油的输送必须采用更大功率的泵送设备,并且为了达到合理的泵送排量,要求对输送系统进行加热处理或者对原油进行稀释处理。

就炼化技术而言,重油中的重金属会迅速降低催化剂的效果,并且为了将稠油转化为燃料油,还需要加入氢,从而导致炼化成本大大增加,渣油量大,硫、氮、金属、酸等难处理组份含量高,也是炼油厂不愿多炼稠油的原因。

可见,稠油的特殊性质决定了稠油的采、输、炼必然是围绕稠油的降粘降凝改性或改质处理进行的。

针对稠油粘度大等特征和各油藏的构造可采取不同的采油工艺。

稠油油藏水驱开采技术主要包括机械降粘、井筒加热、稀释降粘、化学降粘、微生物单井吞吐、抽稠工艺配套等:稠油油藏热采技术主要包括蒸汽吞吐、蒸汽驱、丛式定向井以及水平井、火烧油层以及与稠油热采配套的其它工艺技术等。

降粘剂解堵技术在茨13断块的应用及效果

降粘剂解堵技术在茨13断块的应用及效果

降粘剂解堵技术在茨13断块的应用及效果针对茨13断块存在的油稠,胶质沥青质高,地层易堵塞,产量下降的问题。

采取了用泵车的压力向井内挤入配置好降粘剂,并用两种方法即带管柱挤药方式和空管柱挤入方式,科学的达到了降粘的目的,增油创效168万元。

标签:降粘剂;泵车;挤入;焖井1 概况茨13断块区构造上位于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部的茨榆坨构造带中段,包括茨13块、茨34块和茨4块3个四级断块,动用含油面积9.8km2,石油地质储量1145×104t,可采储量138.2×104t,标定采收率12.1%。

2 断块开发存在的问题油稠,胶质沥青质高,地层易堵塞,产量下降近年来,针对稠油堵塞问题,我们多采用化学吞吐的方式来解决,既将多种化学剂组成的吞吐液注入油层,可溶解沉积近井地带的重质有机物,达到疏通油流通道,降低流动阻力的目的,恢复和提高近井地带地层渗透率,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提高稠油產量和采收率。

统计2011年到2016年,断块区应用化学吞吐实施33井次,见效28井次,有效率84.8%,平均有效期150天,增油6042t。

虽然措施有效率高,但投入成本也高,33口总投入484.9487万元,单井投入就达17.356万元,平均单井增油产出比为803元/t。

该技术虽然成熟,但投入成本高,在目前低油价高成本的大环境下,给油田开发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

3 管理实施对策及效果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单井产量,尽可能地延长油井生产周期,通过工艺措施效果的启示,我们认为造成该区块周期性堵塞的主要原因,地层温度下降,地层中的胶质、沥青质的析出加剧,原油粘度加大,因此,降低原油粘度,减轻油井负荷是延长油井生产周期的一个重要方法。

2014年起,我们就针对近井地带堵塞的油井开展了降粘剂解堵实验,即用泵车的压力向井内挤入配置好降粘剂,焖井一定时间后开井。

3.1 实验阶段(2013年-2014年)茨21-141井是我们开展试验的第一口井,该井位于茨13块边部,射孔井段1739.4-1787米,33米/7层,渗透率较低仅20.3毫达西,泥质含量、原油粘度、胶质沥青质含量偏高,分别为19.4%、659.18MPa.s、30.77%。

油井井筒沥青质沉积问题及解决办法

油井井筒沥青质沉积问题及解决办法

油井井筒中沥青质沉积现象会影响原油开采的系统效率,同时对地面集输管线也会产生影响[1]。

因此由油井井筒沥青质沉积问题而引发的研究对油田稳产有重要意义。

1 沥青质沉积起因在油井井筒的任意一个高度,如果井筒内温度或压力等条件变化则会使得原油失稳,而原油失稳都会发生沥青质的沉积现象。

导致沥青质沉积的因素主要包括:CO2、富气、pH值、有机化学成分、增产措施、剪切能力、压力和温度。

井筒中沥青质发生絮凝和沉积都取决于原油胶体体系的热力学状态,即温度、压力和原油组成来决定[2]。

正常情况下,沥青质作为分散胶体稳定在原油中,沥青质胶束所受到的引力与斥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CO2主要是通过降低pH值来导致原油胶体体系失去平衡而导致沥青质絮凝和沉积。

除此之外,CO2驱替过程中都会产生腐蚀问题,彻底解决腐蚀问题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方法。

胶质与沥青质的比值越小,沥青质沉积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中轻质原油中,如果胶质相对于沥青质的含量更低的话,那么其出现沥青质沉积的可能性有时候比稠油还要大。

原油在井筒中向上流动,压力和温度都逐渐降低,当压力小于泡点压力以后,原油中的轻烃成分将会以气体的形式分离出来,这会导致轻烃组分的浓度降低,最终导致沥青质的沉积量减少。

但是沥青质的泡点是很难测定的,因为其在压力低于泡点压力时会分解。

采用PVT 2400.150 FV仪器对原油进行高温高压PVT物性研究,在恒定温度的条件下,可以得出可以反应原油物性的压力与体积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原油的泡点压力,充分的说明压力对沥青质沉积的影响。

2 沥青质沉积判定Newberry等提出的SARA方法可以用来判定沥青质在原油体系中能否发生沉积,该方法主要是使用下面的公式来计算胶体的不稳定指数CII:CI=(Saturates+Asphaltenes)/(Resins+Aromatics)如果CI≥0.9,则这种原油易发生沥青质沉积。

另外,Rogel等成功的将沥青质聚合体的稳定能与分子量和碳氢原子比关联起来,然后研究原油的稳定性,所以原油的稳定性与沥青质絮凝初始点关系重大。

AD22-103暂堵剂的性能实验

AD22-103暂堵剂的性能实验

AD22-103暂堵剂的性能实验赵永红【摘要】河南油田稠油井因砂卡、砂埋导致作业的比重逐渐上升.AD22-103暂堵剂能有效地封堵地层,其油溶性、悬浮稳定性均较好.在应用该暂堵剂的实际施工过程中,应保持适当的搅拌和循环,以避免其发生沉淀.G5816井和L1139井的现场应用表明,对于亏空的地层,在泵压1~2.5MPa,排量25~30 m/h条件下,暂堵剂冲砂返砂率一般为85.4%~91.2%,冲砂较为彻底;暂堵施工过程中的漏失量较小,一般为8.7%~14.7%,对油层污染较小,油井开抽后可迅速排尽洗井液,提高了生产时率.采用AD22~103暂堵剂对河南油田稠油热采井多次冲砂不返的井进行暂堵冲砂,施工成功率、解堵率均达到100%,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期刊名称】《油气田地面工程》【年(卷),期】2012(031)003【总页数】2页(P20-21)【关键词】AD22-103暂堵剂;溶解性能;实验;冲砂作业【作者】赵永红【作者单位】河南油田分公司井下作业处【正文语种】中文河南油田稠油井地层存在“疏、散、浅、薄”的特点,油层砂岩胶结程度差,经多轮次注汽吞吐生产后,部分砂粒被原油携带出地面,导致油层逐渐形成较大孔道。

油井生产时,地层砂随液流沉积在井筒中易砂埋油层,或进入泵筒中造成卡泵;作业冲砂时,由于地层亏空严重,砂粒随冲砂液又重新进入、沉积在大孔道之中,冲砂不返水;油井生产时再次进入泵筒,如此往复,缩短了油井免修期,并增加了作业成本。

目前该油田因砂卡、砂埋导致作业的比重逐渐上升,2008年冲砂352井次,其中冲砂不返42井次;2009年冲砂486井次,其中冲砂不返51井次;2010年冲砂294井次,其中冲砂不返38井次。

反复冲砂作业,大大增加了作业占产时间和作业费用。

对于地层亏空严重的稠油井冲砂施工,目前大多采用传统的热水循环冲砂施工工艺,这种工艺存在地层漏失量较大、生产时排液期较长、携砂能力较差、用水量较大等弊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 西安 7 0 2 ; . 10 1 3 中国石化胜利油 田分公 司 采 油工艺研究 院, 山东 东营 27 0 ) 5 00
摘 要 : 了解决稠 油开采过 程 中由于胶 质 沥青沉 淀析 出堵 塞储层 , 为 造成 蒸汽 吞吐 开采 中注汽压 力 高 以及 井筒举 升和 管 线输送 困难等 问题 , 出了稠 油胶质 沥青分散 解堵技 术 , 对稠 油胶质 沥青 分散 提 并 解堵剂 进行 性 能评价 . 内评 价与 现场 应 用结果表 明 , 分散 解堵 剂 能极 强 地溶 解 、 室 该 分散稠 油 中的

5 一 2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 版)
1 2 分 散剂作 用原 理 .
的溶解 能力 .0℃条件下 浸泡 15h 分散 剂 可 以将 6 . , 石蜡 全部溶 解.
表 3 分 散 剂 对 石 蜡 的 溶 解 性
水 基分散 剂 的作 用 为 : 分散 剂 由于含 有 沥 青 改 进 剂和 分散 剂 , 它加 入 到 油井 中 , 以将 沥青 分 将 可 散, 使其 晶粒变 细 , 不易互 相结合 而 随油 井采 出液 流 出油井 ; 也可 通过 沥青 块 的缝 隙渗 入 沉 积在 井 壁 上 的沥青 块 中去 , 沥青块 与井壁 的黏 附力减 弱 , 井 使 使
时造成蒸 汽 吞吐 开采 时 注 汽压 力 高 , 在 注 汽 开 采 并
过 程 中由于原 油重 力 分离 , 有胶 质 沥青质 沉 淀析 出 , 所 以井筒 举 升和 管线 输 送 困难 . 目前 稠 油 开 采 中 常
烃能 力 和抗 凝 固防沉 降 能力 , 可有 效 降低 稠 油黏度 ,
提高地层 中原油的流动能力. 其作用机理是 : 溶解一 分散一 混 溶一 形 成 一个 稳 定 的低 黏 度体 系 , 地 在
层 条 件 下和 低温 下不 会 分层析 出 , 降低稠 油 黏度 , 提
高地 层 中原 油 的流 动 能 力 , 超 稠 油 油藏 达 到 有 效 使
开发 .
胶质沥青及杂环芳烃, 并能抗凝 固防沉降 , 在温度低于 1 0℃以下仍具有较好 的溶解分散能力. 注汽 过 程 中添加 该分 散 解堵 剂能有 效 防止胶 质 、 沥青质 沉积 , 通液 体 流动 通道 , 疏 大幅度 降低 注汽压 力 ;
此外还 能有 效 降低稠 油黏 度 , 高原 油在 低 温 下的流动 性 , 提 改善 稠 油在 井 筒的举 升 能力及 地 面的集
分散性 溶 解 性
沥 青 块 分 散 成 半 径 小 于 2mm 的颗 粒
可按任何 比例与水混合
收 稿 日期 : 0 9 1—5 2 0 —11
基金项 目:国家“ 西部开发 ” 科技行动重大攻关计划项 目( 编号 :0 5 A 0 A10 20 B 9 1 3 )
作 者 简 介 :李 永 太 (9 3 ) 男 , 授 , 士 , 16 一 , 教 博 主要 从 事 油 田化 学 方 面 的研 究 . — i: t 1 @ 13 tm E ma l7 8 6 .o ly 5
第2 5卷第 2期
文章编 号 :6 30 4 2 1 ) 20 5 -3 17 -6 X( 0 0 0 -0 1 0
稠 油胶 质 沥 青 分 散 解 堵 剂 性 能 评 价 与现 场 应 用
李 永太 ,范登洲 , 玮平 史 ,金千欢
(. 1西安石油大学 石油工程学院 , 陕西 西 安 7 06 ; . 10 5 2 中国石油长庆 油 田分公司 油气工艺技术研究 院,
输 效果 .
关键 词 : 油 ; 质 沥青 ; 稠 胶 分散 解堵 剂 ; 注汽压 力 ; 油黏 度 稠
中图分 类号 :E 4 T 35 文献 标识 码 : A
由于稠油 、 超稠油 的胶质 、 沥青质含量高, 因而 黏度高 , 密度 大 , 固点高 , 温下流 动性差… ; 凝 低 同
碎 沥青质 、 质结 构 , 成 本 偏 高 , 以大 规 模 推广 胶 且 难
应 用. 为此 , 在吸 收 国 内外 现有 稠油 开采 技术 成果 基
0. 5 ~1 0 0 95 .3
≤ 一1 O
倾点/℃
p H值
7~8
础 上 , 发 了稠油 油藏 胶质 沥青 质 分散剂 . 分散剂 研 该 具 有极 强的 溶解 分散 稠油 中的胶质 沥青 质及 杂环芳
表 1 分 散 剂 主 要 性 能 指 标
项目 密 度/ g・ I。 ) ( CI T 指 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法 混匀 ; 二是 低 含水 时反 而会增 黏 . 油基 降黏 剂存 在 两 大缺 陷 : 稀 释剂 多 为芳 烃 或 轻 柴 , 全性 不 ① 安
高, 施工需要特殊措施 ; ②油溶性降黏剂不能直接破
用 加热 法 、 稀油 法 和化 学降 黏法 等 , 中化 学降 黏 掺 其 法 是常用 的稠油 降 黏方 法 . 常用 的 降 黏剂 包 括水 基
和油基两种 , 水基降黏剂存 在三 大缺陷 : ①分解
温 度低 于 20o 难 以满足 蒸汽 拌 注要求 ; 只能 与 0 C, ②
1 实 验
21 0 0年 3月
西安石油 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Ju a o i nS i uU i r t( a rl ce c dtn or l f hy nv sy N t a S i eE io ) n Xa o ei u n i
Ma .2 1 r 00 Vo . 5 No 2 12 .
1 1 主 要实 验样 品 .
稠油形成乳液 , 不能破坏沥青质 、 胶质结构; 与稠 ③
油 样 品混 合需 要充 分 搅 拌 才 能 分 散 到 稠 油 中 , 由此
给 其实 际应 用带来 了两 大难 题 : 是 地 下 油 层 中无 一
沥青 高 温分 散 稳 定 剂 是 由室 内优 选 分 散剂 , 配 以适 当助 溶 剂 和 cF、 i . S— 面活 性 剂 、 等形 成 , F表 水 其 主要性 能 指标 见 表 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