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总结--理念促合作 活动助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念促合作活动助成长
——李咏琴名师工作室三年工作总结
为期三年的名师工作室教研活动,在“研讨、培训、切磋、引导、交流”中“匆匆”而过,感慨良多。名师工作室于2013年1月教体局授牌成立,2016年8月周期结束,回忆我们艰辛而又不断跋涉的步履,想想工作室以及各位成员所取得的进步及遇到的问题,经过三年地不懈奋斗,我们颇感欣慰:困难与责任同在,奋进与成就共生,我们一直在不断提升自己,也在不断影响他人。针对我工作室开展此项工作的一周期的情况,特梳理如下,向各位汇报。
一、制定计划,明确职责。
及时制定《工作室三年发展规划》及《年度的工作重点》,成员根据要求,随后制定了个人的《三年发展规划》及《年度具体研修计划》等为了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需要又先后制定了《工作室管理制度》《工作室考勤制度》《工作室评价制度》《工作室成员分工及职责》及《师徒磨课安排》等等。有了制度的保障,三年来,使工作室的工作一直顺利进行,届终结集了《团队建设》一册。
二、理论引领,专业阅读。
我们首先制定了《理论学习计划》,采用个人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的办法,并通过相互间的经验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使每位成员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主要阅读的书籍有《新基础教育》,窦桂梅老师的《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做有专业尊严的教师》《窦桂梅的阅读课堂》,王崧舟老师的《课堂语感教学策略》《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语文的文化品格》等多部教育教学论著,这样使工作室成员做到了与新课改同行,适应新课程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使学习成为自己成长的一种内需,通过学习提升师德修养,丰富知识结构,增强理论底蕴。不断探求、感悟、反思,使自己逐步成为研究型、开拓型、全能型的教师。
三、课题研究,促进成长。
工作室的主课题是——语文教学主体性策略研究,学员根据自己所带的年级及自身特点再寻找小型课题进行研究,
(一)“主体阅读”教学研究
2013-2014年,根据当时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我们首先确立了母课题为《语文主体阅读》,成员们根据自己的所带的年级及自身的特长,确立了子课题:“开放性的课堂”、“自主质疑、互动探究、反馈升华课堂教学模式”等,课题研究反复研磨教材,在实践中落实课题理念。重视对有效课堂的研究、实践,及时总结经验,找出了成长的方向。
(二)“类结构”教学研究
2015年,根据语文教学效率低的状况,工作室的课堂研究重点确立在“类结构”上。“类
结构教学”就是按文体将教材进行灵活适时恰当的分散或集中重组成结构教学单元,按相同文体进行长程两段式的教学。类结构教学体现了我们追求“教学结构”的理念,在对教材创造性地重组中,使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都形成特定的结构。这种结构化的过程,除了可以提升语文教学的逻辑性、结构性和学习效率之外,还可以呈现这样的几个价值:一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需要。二是教师发展的需要。三是教研建设的需要等。
董丰迪老师首先展示了一节语文“单元类结构”教学的自读展示课——《莫高窟》。课堂上,董老师以生为本,大胆地开放课堂,放手让学生自学,改变了以往教师领着学生的走的课堂形式,致力于学生的生命体验与成长,短短的一节课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结合这节课,工作室又做了语文“单元类结构”教学经验介绍。
我们选取典型的课文重组一个单元,作为点上的突破,进行研究:
类结构教学设计之一——托物言志类《夹竹桃》《广玉兰》
类结构教学设计之二——“走进古诗词”类《黄鹤楼送别》《清平乐.村居》
类结构教学设计之三——“名著经典”类《三顾茅庐》《黄河的主人》等,所研究的成果在不同的舞台上展示,均受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研究过程中,大家集思广益,还形成了一篇篇的论文。如林伟《关于“开放性”课堂的研究方案及反思》;王莉莉《学生主体性问题研究方案及反思》;李风《问题导读凸现主体》;郑丽霞《阅读教学中的“类结构”教学课题研究方案及反思》等
四、名师引领,研课磨课。
立足课堂教学的研究,名师引领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问题探究、研训互动、示范模仿、现场诊断、参与分享等方式,提升了成员课堂教学的综合能力。
(一)发挥主持人的引领作用。
对于主持人来说,承担此项任务也是督促成长的一个平台,不仅仅指导他人,有时示范课更有一定的指导效果。所以每个学期我也开一节示范课,先后指教了《莫高窟》《月光启蒙》《我和祖父的园子》《第一次抱母亲》《渔歌子》等等,工作室全体成员、实验小学的语文老师参加听课、交流活动。他们认为:李老师的课挖掘教材深、透,环节设计紧密,师生互动流畅,为老师们做了示范。
其中,李风老师在听了《渔歌子》一课后写到:就像随李老师攀登诗词教学的顶峰,整节课我臵身于词的情境中,一步一景,领略词人张志和的快乐、洒脱。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声响了,回顾整节课,有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我对李老师那精湛的教学艺术无限仰慕。老百姓中有句话:山有多高水就有多深。观摩了李老师的课,听了李老师的交流,我从心底认识到,老师就像是山,学生就像是水,课堂上,老师引领到哪一个高度,学生的素养就会到达哪个高度。所以,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必定带来学生的精彩。
(二)借助新基础平台,提升自我。
为了提升“新基础研究”的深度,华师大教育专家定期到我校进行课堂教学指导,针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专家们毫不保留的为我们侦查辨析、排忧解难、答疑解惑,并与实验老师们一起分享他们的教育教学经验。我们工作室成员都是我们学校教学的骨干,义不容辞的担起了上课的任务,借此平台,我们工作室人员一起研课、磨课,最后请专家跟实验学校的老师们一起听课、评课,教师们对“新基础”的相关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及时重建了自己的课堂,努力践行着“新基础教育”的理念要求。成员在一次次的活动中不断提升自我。
精彩回顾:
1. 2013年2月26日—27日,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专家到我校指导教学工作,借此机会工作室成员林伟展示了一节作文课《给别人画像》,课中集中体现了工作室成员专题研讨的成果——教结构,用结构。专家们结合课堂教学实例,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和指导。
2. 2014年3月8日,工作室成员董丰迪老师执教《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通过研讨交流,老师们对阅读教学的两课时如何安排有了清晰地认识,对于挖掘文本中的训练明确了方向。
3. 2014年4月24日,华师大“新基础教育”活动的专家吴玉如教授来校指导,工作室成员林伟老师执教了《莫泊桑拜师》一课,课后工作室成员积极参与了评课,主持人李老师把这课的磨课过程及设计理念做了细致的说明,使听课者对每一个环节的安排目的更加清晰。吴教授针对六年级课堂教学就如何落实新基础教学理念做了细致有效的指导。
4. 2015年4月15日,“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李政涛教授到校指导。董丰迪老师出示了叙事抒情单元的精讲导读课《我和祖父的园子》,郑丽霞老师出示了自学展示课《月光启蒙》,林伟老师出示了习作评改课。单元类结构教学的三种课型呈现,体现了我们研究单元类结构教学的成长。课后,李老师把工作室对于单元类结构教学研究的收获和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汇报,随后,三位执教老师进行了说课反思,最后李政涛教授对于单元类结构教学怎样进行整体建构进行了细致的指导,从目标设定、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类文章的评价标准等几个方面展开阐述。
(三)三级教研
2016年4月21日,全省小学语文三级教研协同服务学校活动在崂山区实验小学召开。从省市领导、专家,以及来自全省17地市的小学语文教研员参加了此次活动,工作室成员郑丽霞老师进行了课例《黄河的主人》的呈现。我们在研究中梳理出了建构在单元整体上的三种基本课型:精讲导读课、自学展示课和拓展读写课。郑老师的自学展示课,摒弃了繁琐的课文内容分析,教学目标直指语言文字表达,课上指导学生运用在“精读导读课”上习得的方法,采取自学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将课堂时间真正的还给了学生。得到了各专家的认可。推动了我们类结构研究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