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一. 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浙江省嘉兴市历史文化悠久,是江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世代流传的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俨然成为嘉兴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据《嘉兴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公布,截至2015 年11 月,嘉兴市已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 项,分别是归属传统技艺类的桐乡蚕桑生产习俗和归属传统戏剧类的海宁皮影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5 项,包括海宁皮影戏、硖石灯彩、嘉善田歌、平湖派琵琶艺术、海盐滚灯、平湖钹子书、含山轧蚕花、网船会、嘉兴端午习俗、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嘉兴灶头画、掼牛、高杆船技、桐乡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和海宁潮神祭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62 项、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40 项。

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且内容丰富,其中传统技艺类项目占比相对较高。传统技艺通过手把手教学,师徒结对等方式,更有利于传授给下一代。但嘉兴目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老龄化趋势较为严重,随着传承人年龄的增长,传承人难觅,非遗技艺出现了不少断层现象,不少非遗技艺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且濒临失传。为解决这一瓶颈,嘉兴市相关部门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做了一定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在个别中小学、社区设立了很多传习基地,但截止日前与大学合作机会较少。而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的

特殊群体,具有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面、较强的学习新事物的能力、主观能动性和执行力,在社会实践方面也充分发挥出了高校大学生的特殊力量。如果高校各个专业的大学生发挥所长投身于非遗的保护工作中,必将对非遗保护事业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二. 嘉兴市高校大学生对嘉兴市非遗的认知、保护和传承意识调查分析

1.调查背景和方式

嘉兴遗存着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如何发挥大学生的力量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起了高校师生们的反思。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调研小组将研究范围具体化,通过数据分析探究高校大学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保护和传承意识以便更好地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为了更加客观地了解嘉兴高校大学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保护与传承意识的现状,我们设计的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对嘉兴非遗的了解程度、对于嘉兴非遗发展状况的态度评价及意见建议三个方向。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 份,分别在浙江省嘉兴市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嘉兴学院、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高校随机发放。其中同济大学浙江学院200 份,有效回收问卷

193 份,回收有效率96.5%;嘉兴学院越秀校区200 份,有效回

收问卷189 份,回收有效率94.5%;嘉兴职业技术学院100 份,有效回收问卷98 份,回收有效率98%。并从其各有效问卷中随机抽

取200 份做统计分析,以此结果作本调查的依据。

2.高校大学生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情况在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嘉兴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时,根据调查数据显示,91%的高校大学生对非遗类别部分了解(例如:口头传述和图达、图演艺术、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社会风俗、礼仪、节庆等),仅9%的大学生了解较为全面,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对于非遗的概念类别认识程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此外,数据显示45%的大学生了解海宁皮影戏、蓝印花布和嘉善宣纸三种,占总比例45%,其他的非遗知之甚少。说明日常宣传起到关键作用,故知名度较低的非遗更需要多方面宣传,宣传更应有侧重点,以优带劣,避免陷入死循环。

在问及平时对嘉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新闻或消息的关注程度,77%的高校大学生表示在碰到非遗新闻或消息时会浏览,11%的大学生对该方面新闻较关注。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于非遗新闻关注度尚可,只要合理利用多种宣传渠道传播非遗的新闻和消息,可以大大增加关注度。

3.高校大学生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状况的态度与评价

在问及喜欢通过哪些渠道了解嘉兴非遗时,建立开办非遗一条街和非遗相关的旅游项目受到了同学高度的青睐,分别占30% 和28%。其次分别是非遗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18%、时尚的非遗宣传报刊杂志14%、非遗进社区项目5%和其他5%。数据说明如何优化非遗宣传渠道是吸引群体目光的重中之重。多样化的宣传渠道更能够多维度多广度地吸引不同阶层的群体,更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

在问及是否愿意参加宣传保护嘉兴非遗活动时,仅11%的大学生表示自己不会参加宣传保护活动,27%的同学表示自己一定会参与宣传保护活动,62%的同学表示看情况来决定是否参加保护活动,这部分仍是需要最大争取的对象。

在问及大学生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97%的大学生都认为有必要保护和传承非遗,继承和发扬中国特色传统文化。问及是否愿意学习嘉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仅10%的大学

生不愿意学习,49%的愿意学习,41%的大学生对学习非遗持随意态度。调查数据说明学习非遗被大多数人所接受,非遗学习的推广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三. 思考与建议

1. 引领高校大学生端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态度许多高校大学生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甚少,更提不上保护与传承。想要增强高校大学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并在宣传保护的基础上得以传承,首先需要引领大学生们端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学会去体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和内涵。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更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传统老艺人们的“匠人精神”,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将中国传统文化通过独特的技艺展示给世人,展示我们文化的独特魅力。

2. 建立多层次的高校非遗项目基地

根据前期的走访与调查问卷数据分析显示,为了响应国家号

召,嘉兴相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目前在中小学校园设立了非遗传承

教学基地,例如在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硖石灯彩非遗传承教学基地,杜鹃小学和泗洲小学设立了剪纸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在个别社区设立了手工坊,例如柳洲社区非遗手工坊。但在嘉兴市五县两区范围内少有在高校中建立非遗教学基地和调研基地。故通过在高校开设非遗课堂传授非遗技艺,建立传承教学基地、实践调研基地、非遗保护与传承社团等措施,将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大学校园,正确引导高校大学生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队伍中,发挥高校大学生不可小觑的力量,才能多面结合、多重保护地把保护和传承非遗的任务落到实处。

3. 充分调动高校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调查问卷中数据显示,虽然嘉兴高校大学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较为浅薄,但对于是否要认知和保护传承非遗的必要性,绝大部分的大学生都认为作为中国特色传统文化有必要继承和发扬,并且就如何保护和传承提出了各自的想法。由此可见,嘉兴市高校大学生对于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意识较强。高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稳定发展,并趋向成熟。同时由于大学教学的开放性,大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创新意识和执行能力较强。相关部门可以充分把握高校大学生群体特点,充分发挥高校大学生具有的思维活跃性和创新性,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高校大学生这一优势群体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之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射出了世世代代劳动人民的生活习惯、民风民俗和农时节令等特点,是民族文化之根,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