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广告语言看中西文化在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方面的差异

合集下载

从广告创意中体现中西文化的差异

从广告创意中体现中西文化的差异

从广告创意中体现中西文化的差异第一篇:从广告创意中体现中西文化的差异从广告创意中体现中西文化的差异首先,在表达上因为文化差异的问题,西方广告会比较直观和大胆,国内的则比较含蓄其次,由于民族性问题,一些国外(下面的国外均指西方)广告(以法国,意大利,美国)为代表,会大量使用幽默元素,或者是反语等表达方式,但国内广告则比较少,如一些公益广告,比如说对抗艾滋病使用安全套,国外的可能用讽刺或幽默的手法来引导受众,但国内的90%都会用恐怖的手段来告诫人们。

另外,国外广告中不会忌讳,甚至可以说经常可以看到广告里使用一些性暗示元素,而且使用的不会太恶心,国内的则不常见,或者很恶心。

颜色使用上,西方广告色调比较明快和多样,但国内广告部太重视颜色,色彩使用比较单一。

最后,西方广告类比的比较多,意识流的也不少,但主旨会比较分明,国内的比较少见,有的话其中80%牵强附会。

一:中西广告的差异在哪里?通过研究大量的中西广告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广告目前的主流还是一种创意的表层模式,就事论事,以产品/服务为中心,即使出现消费者,也多是直接推荐,此模式的最大特点是重视合理性,干脆利落,直传信息。

西方广告则不然,它以使用商品/服务的人为中心,往往具备一定的故事情节,重视情感性。

或者重点表现商品对人的影响,人因为拥有这种商品而进行某种改变,达到某种极端的境况;或者是广告中的主角宁可处于某种极端的境况下,也不愿放弃该商品,突出对其喜爱程度之深;或者是对拥有该商品之前和之后进行对比等。

可以说,西方的广告已经超越了产品的概念,它着重传达一种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在广告中,产品已经不是主角,它只是感情的载体。

西方广告已经把信息、娱乐和艺术三种成分在广告作品中进行了完美的组合,这正是人家比我们高明的地方。

通过研究和品位大量的西方广告,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广告,通常把商品的独特价值(信息部分),以一种娱乐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从而达到了一种十分戏剧化的效果。

中西方广告文化差异论文

中西方广告文化差异论文

中西方广告文化差异论文中西方在社会文化背景、社会经济环境、公众文化层次、广告发展阶段等方面的不同是其广告文化差异形成的内在原因。

把握中西方文化广告的差异,并科学理解其成因是高效跨文化广告传播的需要。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广告文化差异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西方广告文化差异论文范文一:试析中西方文化差异看跨文化广告的传播策略论文摘要:中国属于集体主义价值观取向和高语境交际居主导地位的文化;而西方国家则属于个人主义价值观取向和低语境交际居主导地位的文化。

中西方价值观和交际观的巨大差异在各自的广告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本文分析了中西方广告的这些差异,并提出了跨文化广告需要注意的三个传播策略。

论文关键词:集体主义;个人主义;高语境文化;低语境文化;跨文化广告一、引言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跻身国际市场。

而广告是它们推销自己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宣传手段。

然而由于中西方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别,不同文化背景的广告受众往往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为了使跨文化广告能够准确传达信息,吸引消费者,激发其购买欲望,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广告对象的文化背景。

因为“每个消费者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生活与成长,其思想意识和文化理念必然会受到不同文化环境的影响和熏陶,而且这种熏陶是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章礼霞)。

”“跨文化广告”和“跨文化广告传播”在我国的广告业界和学界已经成为重要的词语,许多学者甚至认为,“如何进行跨文化广告传播是当今中国广告界,乃至世界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大课题”(李宏,1999)。

广告研究学者们从语言学、符号学以及传播学等角度探讨了广告传播的过程及其效果。

叶敏,王华莹(2005)认为对跨文化广告影响较大的文化因素有语言、宗教、审美观、民族习俗等。

尧旭华(2002)则从文化差异的影响,语言的限制,法律的约束,生产和成本的限制及媒体的局限分析了跨文化广告的传播策略。

美国广告界的知名人士迪诺.贝蒂.范德努特曾在2000说过,我们应当承认我们确实影响了世界的文化,因为广告工作是当今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

中西文化差异跨文化广告传播

中西文化差异跨文化广告传播

中西文化差异跨文化广告传播一、中西文化差异在广告中的体现中国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西方文化则以基督教文化为主流。

中西文化差异主要表现为: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中国文化以群体为本位。

在广告中具体表现为:1.价值取向不同。

中国文化是典型的以群体主义为重心的价值取向的文化,所以中国的广告大多都强调整体,突出家庭和亲情。

比如“孔府家酒”广告,“孔府家酒,让人想家”的诉求深深打动中国人传统的“思家和叶落归根”的乡愁情绪,从而大获成功。

而西方广告体现的是典型的以个人为重心的价值取向,表现在广告中就是突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重视个性的张扬和表现,如耐克广告,”Justdoit”(想做就做)、“Ican”(我能)。

耐克广告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大的成功,是因为它标榜个人奋斗、突现自我的品牌精神实际上是和西方人骨子里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暗自契合的,所以很容易引起共鸣。

2.思维方式存有差异。

中国文化习惯于含蓄而委婉的表达方式,善于营造写意氛围。

表现在广告中是先做好渲染铺垫,逐步引向主题,最后在高潮中含蓄地升华出中心。

雕牌洗衣粉广告通过描绘母亲下岗后四处找工作渲染出一种生活艰辛的场景,母亲回家看到孩子的字条“妈妈,我能帮您干活了”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直到此时才打出产品的名称“雕牌洗衣粉”。

广告中把感情因素注入到产品中,让人们记住了充满人情味的“雕牌”。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式的,他们表达感情的方式通常也是非常直率的。

如美国贝尔电话公司的广告。

一天晚上,一对老夫妇正在用餐,电话铃响,老妇人去另一个房间接电话。

回来后,老先生问:“谁的电话?”老妇人回答:“女儿打来的,说她爱我们。

”两人顿时相对无言,激动不已。

这时出现旁白:“用电话传递你的爱吧!”西方人这种直接表达感情的方式与中国人含蓄间接的文化特质有着明显不同。

3.思想观点不同。

中国人的观点相对保守传统,而西方人则开放叛逆。

中西文化思想观点不同的最突出表现就在于中西方对“性元素”的使用尺度和性观点的开放水准方面存有很大差别。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广告中的体现: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广告中的体现:

• To me, the past is black and white but the future is always color.
于我而言,纵然过去单调缺乏色彩,但是未来却总是多 姿多彩 ----轩尼诗酒
中西方广告差异的原因
不同的地域 环境与人文 环境 不 同 的 心 理 结 构 思维方式 的差异
结语 : 作为新生代的社会文化形 态的现代 广告,既承担着推动社 会经济发展的重任,也肩负着传 承文化的使命
• 下面我们将以中西广告为例来探讨 广告中所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中的 心理认知差异
心理认知的差异
• 1、一元论与多元论
• 2、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国——先有群体,后有个体
• 主题 —— 家
• 中国文化强调以“家”为中心的群体价值。广告人才会不 约而同地将产品与“家”相结合,力求让目标受众产生共 鸣。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在广告中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 • • • 一是突出诚实信用。 二是突出亲情友爱。 三是突出家庭温馨。 四是突出民间习俗。
经济 因素
市场化 程度
怎样看待中西文化广告的差异
• 不在于创意水平的高明与低劣,而表现为 一种创意方式和创意风格上的不同 。 • 中国广告反映了人们的一种群体观念,强调 整体,非常重视家庭与亲情。而西方广告则 反映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强调个体 的独立和主体作用,重个性的张扬。
• 中国广告需要 了解中西方广 告创意差异的 合理性和客观 性,需要对 “中西广告差 论”进行理性 的思考和深度 的分析。
中西广告文化比较:
-----心理认知差异
• 广告是现代中西方大众生活中必不可 少的信息、文化传播途径。广告语言 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反映。随着广告的 飞速传播和发展,它引发了中西方文化 的冲突、交流与融合

中外广告分析文化差异

中外广告分析文化差异

分析主要是国内外商品广告,选取几个特例来进行分析。

Part1 :Chinese prefer to show the benefits of the products. Westernads prefer to show people enjoy the ads.Reason:中国国民具有强烈的稳固心理,追求安全性,中国经济条件的制约,消费者消费过程中更注重产品的物质利益。

西方国家经济高度发展,人们更注重产品的附加值,心理利益,产品体验Example::香水Analysis:可以看出我们中国的广告特点一般是紧扣产品的特点,将它非常实在、非常直接的展示出来。

西方的广告一般可以跳脱出商品本身,不拘泥于此,但是又能够在准确的把握商品的特性基础上生动形象的的展示出产品的魅力,能够在不经意间征服消费者,给人们推理的空间。

Conclusion:由这些广告我们可以得出,中外的文化不同,导致了中外的思维方式存在着差异,中国的思维更加的偏向直觉性思维,注重感性认识带有强烈的直观性,西方的思维则是更加的偏向逻辑理性思维,更加写实。

Part 2:Chinese ads prefer to show the product can bring benefits to the collective. Western ads pay more attention to personal feelingsExample:多乐士广告Analysis:中国的广告更多描绘的是一个产品能对整个家庭有着良好的作用,强调家庭与集体的概念。

而西方广告则是更多的是采样抽象的手法描述一件商品对个人的影响。

Conclusion:我们从广告表现上出现差异,可以看出中西方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上的文化差异。

中方更看重家庭集体,可以为了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而西方更关注个人,将个体的自由性与独立性放在绝对独立的位子上。

P art 3:中国的送礼广告更多体现出的是对人的尊敬,西方的送礼广告则更多体现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爱。

中美广告标语文化价值观对比研究

中美广告标语文化价值观对比研究

中美广告标语文化价值观对比研究广告标语,作为一种重要的商业工具,在商业活动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它不仅用于推销产品或服务,还通过其字句和隐含的文化价值观影响消费者。

本文将以中美两国的广告标语为例,对其中体现的文化价值观进行对比研究。

从总体上来看,中美两国的广告标语都强调了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

然而,美国的广告标语更强调个体的自由、独立和自我实现,如“做你自己”、“大胆追求”。

而中国的广告标语则更注重家庭、社会和和谐,如“家的感觉”、“社会和谐”。

美国的广告标语往往强调竞争和个人成就。

例如,耐克的“Just Do It”系列广告,强调个人努力和成就。

这种竞争和个人主义精神在中国广告中也有体现,但往往与集体主义精神并存。

例如,“与众不同,但与群同行”,既强调了个体的独特性,也强调了集体协作的重要性。

再者,美国的广告标语往往鼓励消费者追求快乐、享受生活,如麦当劳的“快乐就是麦当劳”。

而在中国的广告标语中,我们更经常看到的是鼓励人们追求品质、努力工作以实现个人价值,如的“不断追求卓越”。

美国的广告标语常常强调自由选择、个性化以及自我表达,如可口可乐的“分享这瓶可乐”。

相比之下,中国的广告标语更注重家庭、友情和社会责任,如百事可乐的“祝大家百事可乐”。

中美两国的广告标语在文化价值观上存在显著差异。

美国的广告标语倾向于强调个人主义、竞争和享乐主义,而中国的广告标语则更注重集体主义精神、工作伦理和对社会责任的承担。

这种差异反映了两种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侧重点的不同。

在理解这些差异时,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各自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中国经济的崛起,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也将继续深化。

因此,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的广告标语可能会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同时也会更加重视跨文化传播和接受度。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文化的交融,中美两国的公益广告在很多方面有着共通之处。

它们都旨在培养文明市民,提高公众意识,教育人们如何保持人与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关系,以保证所有人生存与发展的权利。

中西方国家广告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国家广告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国家广告的文化差异【摘要】文化差异无处不在,本文将从广告的角度分析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

广告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无论在哪个国家,广告都吸引着并引导着消费者,因此它们也反应了各个国家所独有的文化。

本文将在从四个方面阐述中西方广告创作与语言中体现出的文化差异,旨在帮助读者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差异,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差异;广告;中西方文化thomas o’ guinnet曾在《广告学》一书中指出,“文化就是人们的行为,一个民族总的生活方式或是个体从群体中获取的社会遗产”。

广告是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桥梁。

通过广告,生产者可以建立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认可,信心与尊重,从而牢牢地抓住消费者。

广告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产品,脱离文化,它便一无是处。

在不同的文化中,不同的语言与方式,广告对消费者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因此,聪明的广告商绝对不会忽视文化差异这一重要因素。

本文接下来将从中西方广告中的文化差异进行展开。

一、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价值观是文化的重要体现。

通常那些最有效的广告总是在传达和肯定一种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广告应该做到尽量与目标人群的价值观保持一致,否则这些广告将会受到排斥。

中国社会奉行集体主义,习惯将多数人或社会的利益放在首位,而西方社会奉行个人主义,更多地追求个体自身的发展与满足。

这些观念塑性经常反映在广告语言中,例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广州好迪(好迪洗发)用了都说好。

(达克宁)在集体主义文化语境中,随大流是最好的决策。

大多数人都相信对其他人有利的也将有利于自己。

因此以上广告在中国得到了广大的认可。

然而,这类似的广告在西方消费者的眼里则会变得愚蠢不堪,因为西方个人主义注重个人的主观意愿与成就,追求个性和自由。

例如:what’s mine is mine. (volkswagen seat car ad)find your own road. (saab car ad)从上面的几则广告,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强调个体的词,如“mine ”,“my own”,“your own”,“only”,“unique”以及“difference”。

透过广告语言看中西文化在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方面的差异

透过广告语言看中西文化在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方面的差异

透过广告语言看中西文化在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方面的差异(一)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致力于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对比方面的研究,以期解决跨文化交流中由于价值观的差异而引发的种种问题,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作为中西方的核心价值观,引起了从事此方面研究的学者们的极大关注。

美国心理学家特里安迪斯(Harry C. Triandis)经过大量的研究,认为,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区别是理解不同文化差异的关键所在。

广告作为一种大众文化,集政治、经济目的与文化形态为一体,具有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多重功能,它的广泛传播性、巨大影响性,使其日益成为现代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广告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是语言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功能变异形式,有其特定的规律和特点,形成了一种新的语言表达方式:广告语言。

广告语言以其承载和反映的不同价值观,随着广告的飞速传播和发展,引发了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交流与融合,成为跨文化传播、交流的重要载体,也为我们提供了从“个人主义—集体主义”角度对中西方文化价值观进行比较研究的有力工具。

一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及其在广告语言中的体现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是首要的价值观,是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

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典哲学、希腊城邦政治,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则对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最终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文艺复兴“发现”了人和人的伟大,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创造力,提出人要获得解放,个性应该自由,重视人的价值,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及创造性潜力,从而在思想和文化的层面确立了个人主义价值观。

个人主义开始渗透于西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哲学上的人本主义、政治上的民主主义、经济上的自由主义以及文化上要求个性独立的自我意识等个人主义表现形式就形成并发展于这一时期。

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出了“信仰纵然不是个人主义式的,其根本也是在人与上帝的个人关系之上”(马丁路德) ,从而解除了传统宗教对个人主义发展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个人主义获得了空前发展。

广告创意中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广告创意中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广告创意中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摘要:人类生存和开展环境的不同形成了文化的多样性,而文化的多样性又反作用于人类的生存和开展方式。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西方商品的互通不得不考虑投放产品地区的文化不同带来的受众差别。

作为为商品代言的广告,以传达产品信息为目的,广告创意需要考虑受众的生活方式、购置习惯而进行选取,而受众的一切行为模式无一不受其所处的文化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差别;广告1840年,中国紧锁的大门被翻开,西方列强进入中国市场,所谓的“洋货〞大量涌入中国市场,西方商人兴致盎然,以为从此可以翻开市场,从中获得暴利。

然而,中国千年的文化犹如一堵厚重的墙,妨碍了“洋货〞在中国的拓展与销售。

商人们渐渐明白,只有将东方文化融入“洋货〞之中,才能在中国开拓出一条道路,于是商品“外乡化〞的意识逐渐生根发芽。

而广告作为最根本的产品宣传形式,起到的作用不可估量。

直至今日,广告人们也没有停止在广告“外乡化〞上的探索,无论是在封建锁国的清朝,还是在日益开放、全球一体化的现今中国,广告的交流对象和受众群体都是社会人,他们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文化、风俗,被其生活的环境影响并且在一刻不停地变化。

如假设要广告有效影响受众的购置行为,就不得不对其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进行研究。

而中西方文化在源流上就存在巨大的差别,无论是中国的“天人合一〞“大一统〞的思想,还是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都影响着消费者对广告的解读。

本文将从中西方广告创意的不同点出发,浅析中西方受众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风俗文化上的差别,并探讨现今中国在全球化影响下的广告创意的转变和开展。

一、广告创意的思维方式不同2008年“首届中国元素国际创意大赛〞中,广告作品?洁霸——出淤泥而不染荷花篇》获得了中国元素奖项铜奖。

图中是一朵用洁霸洗衣粉材质置换而成的荷花,立意出自中国古文?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的典故,广告诉求抓住了荷花洁白的特别寓意,联系洁霸的功能性“清洁、去污、使衣物变得洁白〞,设计的广告创意可以说是别具匠心。

从广告语的角度看中美文化差异

从广告语的角度看中美文化差异

内容摘要
从交际翻译理论的角度来看,字幕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 和欣赏影视作品。在这种情况下,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需要考虑 文化背景、人物性格、语境等因素,以使观众能够获得与原作一致的信息和感受。 在本次演示中,我们将以“Young”这部作品为例,探讨如何从交际翻译理论的 角度来看待字幕翻译。
四、关系建立与人情世故
综上所述,中美文化差异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 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结构等方面,也深入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 维习惯中。反映在广告语上,我们可以看到两国品牌都试图在适应本土文化的也 在努力突破文化差异的限制,寻求更广泛的市场覆盖和消费者认同。理解和研究 这些文化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两国市场和消费者的特点,为不同 地域的商业活动提供更加精准的指导。
谢谢观看
一、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一、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中国文化崇尚集体主义,注重群体利益和荣誉的维护。在广告中,我们经常 可以看到强调家庭、社会、国家等集体利益的字眼。例如,“家和万事兴”、 “团结就是力量”、“国家荣誉感”等广告语,都表达了这种集体主义精神。
一、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相反,美国文化更注重个人主义。美国人追求个人自由、个人利益,强调个 人潜力的发挥和目标的实现。在广告中,许多品牌都以强调个人体验、个性化服 务以及个性化产品来吸引消费者。例如,“Just Do It”(耐克)、“I Can’t Believe It’s Not Butter”(多芬)等广告语,都强调了个人自主选择和个 性化体验的重要性。
内容摘要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考虑将这些乐队名称翻译成观众熟悉的名称,例如可以 将“Rolling Stones”翻译成“滚石乐队”,将“Beatles”翻译成“披头士乐 队”。

中外广告的差异

中外广告的差异

中外广告的差异信管092 刘林2009003850广告作为一种经济信息与文化信息的传播活动,已成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外在表征。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在广告传播中有充分的体现,本文从思维方式的差异、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区别等方面综合参照了各种广告文本和广告活动中中西价值观念显在的差异。

一、“图形式思维”与“直线式思维”许多人都感觉到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国人强调事物或现象之间的联系性和依赖性方面,习惯于从更大的整体中考察事物和现象,而西方人强调事物的独立性方面l,习惯于从个别的事物和现象去考察和理解整体。

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在科学传统中表现为一个倾向于综合,一个倾向于分析。

这种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在中西方广告中有明显的反映。

一般而言,西方广告对事理的反映比较客观,注重实证经验、强调逻辑推理,较少有直露而强烈的对产品的说明或褒扬,而是让消费者自己去推理,从而达到介绍产品的日的。

比如我们所看到的妇女卫生巾电视广告,中国不同品牌的产品几乎都用相同气质模特进行着实物的功能演示,广告语无一例外地反复运用“有凹槽”、“防侧漏”、“吸水性强”、“干爽舒适”等产品包装的说明语,或者模糊而混沌的感叹:“这几天,再也不用担心了”。

相对比较,我们可看一则国外的卫生巾广告:一名女士装扮完毕准备出门参加晚宴,就在转身离开梳妆台的时候,趴在案上的小猫一个跑动把一瓶香水踢翻.瓶中的液体缓缓流至桌上,慌乱间,女士抽出桌边的一小片东西往桌上一贴.液体立即被吸进,当女士想把吸在片状物中的香水重新挤回瓶里时,却连一滴也无法弄出来。

望着只剩半瓶的昂贵香水,女士无奈地摇摇头,走出了门。

最后画面上出现一行醒目的英文字:某某牌卫生巾。

同样是卫生巾的广告:没有直接的功能性演示和表述,甚至没有女主角的正面镜头,但是通过看似不相关的小猫、香水及踢翻香水的突发性“事件”,再一吸一挤,几乎是用严密的逻辑演绎把广告所要传达的吸收性强、防侧漏等功用点,准确无误地表现了出来。

从公益广告角度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从公益广告角度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从公益广告角度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公益广告是一种通过传递正能量和社会价值观念来引导公众行为改变的广告形式。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公益广告中也可以体现出来。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上存在差异。

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家庭观念和孝道思想,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中国的公益广告往往以弘扬社会正能量和共同利益为主题,强调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统一。

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主义、自由意志和个人权利,在公益广告中更多地突出个人的利益和心理需求。

中西方文化在美学观念上存在差异。

中国文化注重内涵与象征的美学理念,重视情感的表达和寓意的传达。

中国的公益广告往往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和人物形象的深入塑造,通过动人的故事情节和唯美的画面语言来打动观众。

而西方文化注重形式与细节的美学体验,更注重广告的创意和设计,在公益广告中更加注重创意的表现和独特的视觉效果。

中西方文化在传播方式上存在差异。

中国文化注重隐蔽、暗示和间接的方式来进行信息传达,更多地运用象征、隐喻和谜面等手法。

中国的公益广告往往更加含蓄和细腻,通过暗示和间接的方式让观众思考,并激发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而西方文化注重直接、明确和直接的方式来进行信息传达,在公益广告中更加直接地呈现问题和解决方案。

中西方文化在行为规范上存在差异。

中国文化注重礼仪、尊重和人际关系的维护,强调道德和伦理的约束。

中国的公益广告往往以教育、劝诫和规范行为为目的,通过提醒和警示的方式来引导公众行为改变。

而西方文化注重个人自由和个人选择的权利,在公益广告中更多地强调个人权利和选择的自由。

中西方文化在公益广告中存在诸多差异。

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广告创作者更好地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制作出更具有感染力和影响力的公益广告。

通过公益广告的传播,可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理解,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与进步的社会做出贡献。

中西广告文化对比差异

中西广告文化对比差异

中西广告文化对比差异广告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特有的营销手段和传播方式,代表了该地区商业发展的水平和审美观念。

中西广告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这体现了两种文化背景的不同特点和商业理念。

首先,在广告创意方面,中西广告存在差异。

西方广告注重情感表达和创意的张扬,通常采用幽默、悬念和情感化的手法,力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比之下,中国广告更加注重产品本身的介绍和实用性,追求更加直接、明了的表达方式,以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功能和性能的需求。

其次,在文化传承方面,西方广告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思维。

他们常常通过明星代言或者与时下热点话题结合的方式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而中国广告往往更加注重集体主义和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承。

中国广告常常融入传统文化符号和用户喜闻乐见的元素,以吸引大众的关注和共鸣。

另外,在价值观方面,中西广告文化也存在差异。

西方广告常常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选择,注重个体的独立性和追求。

而中国广告则更加注重集体价值观和社会责任。

中国的广告往往以家庭、友情和社会关系为主题,以展示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为目标。

最后,在传媒渠道方面,中西广告文化也有所不同。

西方广告善于利用各种平台和传媒渠道,通过电视、广播、杂志、报纸、网络等多种形式进行广告传播。

而中国广告多以电视广告为主,尤其在大型综艺节目等重要时间段进行推广。

总的来说,中西广告文化在创意、文化传承、价值观和传媒渠道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是由于两种文化背景和商业理念的不同导致的。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并且为广告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参考。

中西广告文化在创意、文化传承、价值观和传媒渠道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是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和商业理念的不同所导致的。

了解这些差异对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至关重要,并为广告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参考。

首先,中西广告在创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西方广告注重情感表达和创意的张扬,经常使用幽默、悬念和情感化的手法,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中西文化视野下的汉英广告语比较

中西文化视野下的汉英广告语比较

传播方式:中文广告语注重口 碑传播,英文广告语注重媒体
传播
受众差异:中文广告语注重家 庭观念,英文广告语注重个人
主义
PART TWO
比喻:汉英广告语中都广泛使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易于理解 拟人:汉英广告语中拟人修辞手法的使用,使广告语更具亲和力,易于引起共鸣 对比:汉英广告语中通过对比手法的使用,突出产品特点,增强广告效果 押韵:汉英广告语中押韵修辞手法的使用,使广告语朗朗上口,易于记忆
审美观念:中文广告语注重含蓄、内敛的 美学风格,英文广告语注重直接、夸张的 美学风格
社会文化背景:中文广告语受到中国传统 文化的影响,英文广告语受到西方现代文 化的影响
中文广告语注重意境和情感表达,强调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英文广告语注重直接和简洁,强调信息传递和效果导向
中西文化差异对广告语的影响:中文广告语注重意境和情感表达,英文广告语注重直 接和简洁
启示:在广告语创作中,要充分考虑中西文化差异,以适应不同市场和受众的需求
PART FOUR
借鉴西方广告语的创意和表现 手法,提升广告语的创意水平 和表现力
融合中西文化元素,增强广 告语的吸引力和传播力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增强 广告语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
融合中西文化价值观,使广告 语更加符合目标受众的文化背
英文广告语:注重逻辑,多 用简单句、并列句等句型
中文广告语:注重意境,多用 四字成语、对仗等修辞手法
中文广告语:注重情感表达, 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英文广告语:注重信息传递, 多用直接、简洁的语言表达方

中文广告语:注重形象、生动、富有诗意,常用成语、典故等 英文广告语:注重简洁、直接、明确,常用短句、动词、形容词等 中文广告语:注重情感表达,常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英文广告语:注重理性表达,常用数据、事实等论证手法 中文广告语:注重文化内涵,常用传统文化元素 英文广告语:注重创新思维,常用现代科技元素

中西广告文化内涵的比较分析

中西广告文化内涵的比较分析

中西广告文化内涵的比较分析广告作为一种重要的宣传手段,在中西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通过对中西广告文化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广告特点和方式。

在西方文化中,广告通常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市场竞争。

西方广告强调个人成就、个人权利和个人满足感,它们通常以个人为中心,强调个体的需求和欲望。

此外,西方广告通常更加直接和明确,强调产品的功能和效果,以吸引潜在消费者。

西方广告也更加注重品牌形象的塑造,通过塑造品牌形象来吸引和留住消费者。

相比之下,在中国文化中,广告更加注重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

中国广告强调家庭、团队和集体的价值观和利益,它们通常更加侧重于传递社会情感、群体认同和共同价值观。

中国广告也经常使用故事、寓言等文化元素,以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和情感认同。

此外,中国广告通常更加间接和含蓄,注重传递文化意义和价值观,以营造品牌的独特魅力和亲和力。

另外,中西广告文化在审美和风格上也存在差异。

西方广告通常更加注重创意和艺术感,追求独特、吸引人和有趣的视觉效果。

西方广告通常采用明亮、多彩的色调,以及大胆、简洁的设计元素。

而中国广告更加注重传统美学和平衡感,在设计上更加谦逊和温和,注重和谐统一的整体感。

总体而言,中西广告文化的差异主要在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强调,以及直接和间接表达的方式。

西方广告更加注重个人需求和利益,直接宣传产品功能和效果,而中国广告更加注重社会情感和共同价值观,含蓄地传递文化意义和品牌价值。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和社会价值体系的不同,同时也体现了广告在传递文化价值和引导消费观念方面的作用和作用。

广告作为商业传播的重要工具,能够帮助企业建立品牌形象、促进产品销售、引导消费者行为、塑造文化价值观等。

在中西广告文化中,存在着一些共性和差异,这反映了中西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价值观和传播方式。

首先,中西广告文化在价值观上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主义和市场竞争,强调个体的需求和欲望满足。

从广告语言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广告语言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广告语言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文化影响语言,语言反映文化。

文化指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按照地理位置,文化可分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东方文化以中国为代表,西方文化以西欧、北美为代表。

广告语言是广告中所运用的语言,是广告借以传递商品信息和服务信息的各种符号,包括文字语言、声音语言、图画语言和动作语言。

一、广告语言反映了中西方不同的哲学观中国传统哲学观念是天人合一。

大陆农业型经济使先民们意识到丰收离不开风调雨顺,生存离不开自然的恩赐,进而从男女关系、天地交合和日月交替等现象悟出阴阳交感、“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意识,认为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是一个不可分割、互相影响、互相对应的有机整体。

在实践中,人们强调主客一体,实现“尽善尽美”的整体和谐境界。

如:太阳神口服液——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的爱天长地久;保险公司——天有不测风云,我有人生保险;绿得饮料——自然的饮料,自然的选择;爱护绿地——花草有情人有爱。

西方传统哲学观念是天人二分。

西方的海洋工商型的经济模式决定了西方人“主客而分”的思想,他们明确区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

在实践中,承认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同时,重视人对外物的征服和改造。

如:万宝路香烟——横扫美国,再创高峰,万宝路销量第一;取暖器——阳光属于你;灯具——我们愚弄了太阳。

二、广告语言反映了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文化价值观告诫人们什么是值得为之献身的,什么是值得保护的,什么是使人害怕的,什么是应该学习的,什么是应该耻笑的,什么样的事情会使人们团结起来。

价值观是规范人们行为的标准,是人们在选择或评价某一行为时所表现出来的取向原则。

中国文化以“整体”作为价值基础,个体包含在整体之中,整体利益是每个个体所围绕的核心及追求的共同目标。

当代中国尽管国门大开,各种观念纷至沓来,但维护整体利益仍然是主流的价值取向。

如:长虹——产业报国;中华牙膏——四十年风尘岁月, 中华在我心中;脑白金——送爷爷、送奶奶、送外公、送外婆、送叔叔、送阿姨、送哥哥、送姐姐、送弟弟、送妹妹;青岛啤酒——喝了一口青岛啤酒,等于喝了一口家乡水。

从广告语言中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精选

从广告语言中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精选

从广告语言中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精选从广告语言中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精选一、引言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广告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活动已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它不仅仅是一种市场工具,也成为了一种文化商品。

而广告语则是广告的核心内容,其作为社会文化的产物,一方面受社会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蕴含并反映着社会文化。

本文将从现代广告语出发,从多个角度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促进跨文化交际。

二、广告语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1.广告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方不同的哲学观。

中国传统哲学观天人合一是由中国的大陆小农经济模式所决定的。

它认为人与自然、人间秩序与宇宙秩序、个体与社会是一个不可分割、互相影响、互相对应的有机整体。

因此,中国广告语言突出“天人感应”、“物我交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如: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的爱天长地久(早期的太阳神口服液);天有不测风云,我有人生保险(保险公司);自然的饮料,自然的选择(绿得饮料);花草有情人有爱(爱护绿地)。

西方传统哲学观天人二分是由西方的海洋工商型的经济模式决定的。

他们明确区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灵魂与肉体、现象与本质并把二者分离、对立起来。

在实践中,强调二元的并存与对立,承认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同时,重视人对外物的征服和改造。

因此,西方广告语言更多地突出“人是自然的主人”、“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如:横扫美国,再创高峰,万宝路销量第一(万宝路香烟);阳光属于你(取暖器);我们愚弄了太阳(灯具);奥林巴斯,没有限制(奥林巴斯相机)。

2.广告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

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本位和家国一体制,造就了中国文化群体本位的价值观。

中国文化以整体作为其价值基础,个体包含在整体之中,整体利益是每个个体所围绕的核心及追求的共同目标。

因此,中国的广告语言倾向于体现“民族意识”、“大家庭观念”、“乡土情结”。

从公益广告角度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从公益广告角度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从公益广告角度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一、中西方公益广告主题的不同中西方公益广告的主题反映了两种文化在价值观念、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公益广告更加注重个人意识、自我价值的宣传,比如鼓励人们关心环保、关爱动物、保护弱势群体等。

这与西方社会强调个人自由、权利的精神有关,人们更加注重个体的权益和幸福感。

而在中国,公益广告的主题更多地关注社会责任、公共利益,比如倡导勤俭节约、文明礼貌、尊老爱幼等。

这与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价值观有关,人们更加注重社会和谐、家庭美德的弘扬。

如此一来,中西方公益广告的主题差异也就相应体现了两种文化在价值观念上的不同。

二、中西方公益广告创意的不同中西方公益广告的创意反映了两种文化在审美观念、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公益广告更加注重情感宣泄、个性张扬,常常采用激发共鸣、撼动心灵的创意手法,以感染人心、引起关注。

美国的公益广告《互相尊重》通过讲述不同族裔孩子在运动场上友好相处的故事,来宣传种族和谐。

而在中国,公益广告更多地注重情感温暖、文化传承,常常采用感人肺腑、温馨唯美的创意手法,以感动人心、传承文明。

中国的公益广告《爸爸妈妈朋友和我的梦》通过讲述山区孩子梦想成真的故事,来倡导关爱教育。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了中西方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也体现了两种文化对待情感、审美的不同态度。

三、中西方公益广告语言的不同中西方公益广告的语言反映了两种文化在表达方式、语言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公益广告更加注重直白、简练的表达方式,常常采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形象,以吸引目标受众。

美国的公益广告《毒品害人害己害人害社会》中用一句“毒品害人害己害人害社会”来警示人们远离毒品。

而在中国,公益广告更多地注重深沉、含蓄的表达方式,常常采用典故/古诗的语言、形象,以引起目标受众的共鸣。

中国的公益广告《关爱自闭症儿童》中用“行动起来,给爱一个家”来呼唤人们关爱自闭症儿童。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了中西方对待语言表达的不同习惯,也体现了两种文化对待表达方式的不同态度。

广告语中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研究

广告语中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研究

广告语中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研究作者:吴烨来源:《文学教育》 2016年第10期吴烨内容摘要:语言和文化关系紧密。

从广告语中,我们从价值观、世界观、文化氛围和风俗习惯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便更透彻地理解和揭示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

关键词:语言广告中西文化差异一、语言和文化1、语言和文化的概念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就是语言。

人们运用语言进行沟通交流,借助语言保存并传递文明成果。

概括地说,文化既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又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来说,一些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聚集在物质之中又独立于物质之外的东西,我们称之为文化。

2、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首先,语言是部分,文化是整体,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其次,语言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向世人展示着它的具体内容。

最后,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赏析广告语,试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广告语中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二、广告语中,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1.、价值观: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中西文化中一个比较突出的价值观问题就是对待个人与集体的态度。

在中国,集体主义主导着我们的社会。

人们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应服从集体利益,而且人们更倾向于实现集体利益。

除此以外,还认为衡量自我价值的主要依据就是对集体利益的贡献。

相反地,在西方国家,人们认为个人利益大于集体利益,更突出的是“我”而非“我们”,更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

麦当劳广告最能充分体现出中国的集体主义和西方个人主义间的差异。

在中国,麦当劳广告中通常是以家人团聚或朋友聚会为背景,渲染出温馨、和谐的大家庭的氛围。

然而,法国麦当劳广告中,曾以同性恋为内容主题。

在温暖的麦当劳餐厅里坐着一对父子,正进行着交谈,但是在这种氛围下儿子重视的不是眼前的父亲,惦记的却是自己的同性恋情人。

在广告最后出现了一句广告词“做你自己”,这则广告突出地反映了个人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过广告语言看中西文化在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方面的差异(一)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致力于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对比方面的研究,以期解决跨文化交流中由于价值观的差异而引发的种种问题,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作为中西方的核心价值观,引起了从事此方面研究的学者们的极大关注。

美国心理学家特里安迪斯(Harry C. Triandis)经过大量的研究,认为,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区别是理解不同文化差异的关键所在。

广告作为一种大众文化,集政治、经济目的与文化形态为一体,具有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多重功能,它的广泛传播性、巨大影响性,使其日益成为现代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广告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是语言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功能变异形式,有其特定的规律和特点,形成了一种新的语言表达方式:广告语言。

广告语言以其承载和反映的不同价值观,随着广告的飞速传播和发展,引发了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交流与融合,成为跨文化传播、交流的重要载体,也为我们提供了从“个人主义—集体主义”角度对中西方文化价值观进行比较研究的有力工具。

一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及其在广告语言中的体现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是首要的价值观,是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

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典哲学、希腊城邦政治,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则对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最终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文艺复兴“发现”了人和人的伟大,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创造力,提出人要获得解放,个性应该自由,重视人的价值,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及创造性潜力,从而在思想和文化的层面确立了个人主义价值观。

个人主义开始渗透于西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哲学上的人本主义、政治上的民主主义、经济上的自由主义以及文化上要求个性独立的自我意识等个人主义表现形式就形成并发展于这一时期。

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出了“信仰纵然不是个人主义式的,其根本也是在人与上帝的个人关系之上”(马丁路德) ,从而解除了传统宗教对个人主义发展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个人主义获得了空前发展。

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由此形成。

个人主义价值观认为:(一)价值是由人体验的,一切价值均以人为中心,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二)一切个人都是平等的,反对权威主义和对个人的支配,反映在社会生活中,就是要求尊重人的个性及私人空间,承认个人有权不同于他人,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反映在文化层面上的积极意义为高度自信、自强不息、积极进取以及不拘泥于传统而大胆创新的个人奋斗精神;(三)先有个体,后有群体,群体是由一个个单独的个体组成的,没有这些单独的个体,就没有群体。

因此,只有当每个个体都充分自由发展了,群体才会充分自由发展;只有当每个个体的利益都充分满足了,群体的利益才会得到保障(易中天, 1996) 。

因此,在西方,人们通常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而后才考虑集体利益。

90 年代中期,美国跨文化学者Samovar和Porter ( 1985)宣称:“利己”观念是美国主流文化的六大形式之首。

说“个人主义指的是个人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 一切价值,权利与义务均产生于个人⋯⋯”于是,我们可以经常在英美报刊广告中见到“个性”( individuality) 、“个人”(personal)和“隐私”(p rivacy)这样的诉求主题,来激发受众的自豪感,煽动他们的购买欲望。

例如:“Separate waiting rooms to ensure your privacy. ”( The New York Times, Dec 17,2001)这是一则治疗性病的广告,该广告公开承诺确保性病患者的隐私,充分反映了西方对个人隐私的绝对尊重。

“L ive life in your own lane. ”—Mercury(New Yorker, March 13, 2000) “Welcome to Holiday Inn —Lido Beijingwhere you can just be yourself. ”(NewsWeek,February 22, 1999)“Do you want to believe in yourself? Feel like a winner? Fulfill your potential? If you answered‘Yes’to any of these questions, you need to get an Accord V - 6 Sedan. ”—Honda Accord (AtlanticMonthly, March 2000)以上几则广告则充分体现了西方广告语言中的“个性化”特点,即广告的着眼点在于唤起人们的自我意识和自主精神,突出了“个人”的选择才是最终、最重要的目的这一理念,处处体现了个人主义的价值观。

二中华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及其在广告语言中的体现在中华文化中,集体主义是首要的价值观。

在不同的时代,集体主义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虽有不同,但基本内涵却是完全相同的。

孔子的以“大一统”观念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资产阶级革命先驱孙中山的“天下为公”、以及毛泽东大力倡导的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无不体现了集体主义的思想内涵。

(一)儒家文化中的集体主义思想内涵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得到了全面发展,形成了以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纵横家等为代表的“诸子百家”,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础。

诸子百家中,孔子以其提出的“大一统”思想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核心内容,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

1. 儒家文化中的“国、家”。

儒家文化是以集体为核心(家庭、家族)并逐步扩大到起核心作用的家,自己是自家,别人是人家,全体是大家,全国是国家,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这种“国、家”观念决定了中国人的个人价值在面对“国”、“家”的时候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2. 大一统的思想。

天下一统,中华一体,忠君报国,四海归心,几乎是朝野上下自觉的政治意识,民胞物与,四海之内皆兄弟,成为凝聚全社会的精神力量,以国家统一为乐,以江山分裂为忧,是中华民族天经地义的政治价值取向。

(二)三民主义与天下为公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其所提出的以“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为代表的革命纲领和“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无不闪烁着集体主义的思想光芒。

(三)雷锋精神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亲笔题写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力倡导的雷锋精神,将集体主义精神发扬至极致,使其成为中华文化中首要的价值观。

集体主义价值观认为:1. 价值是由人类所体验和创造的,人的集体价值是社会的最高价值,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毛泽东) ;2. 个人是集体中的一员,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应保护集体利益,反映在文化层面上的积极意义为高度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集体奋斗精神;3. 先有群体,后有个体。

俗话说:“大河有水小河满”,“一根筷子一折就断,一把筷子却拧不弯”,所以,没有群体,个体就不能生存和发展,只有群体利益得到保障,个体利益才会得到满足。

“家本位”是中华文化群体价值观的突出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家庭是社会组织结构中不可再分割的最基本的单位,个人只是这个单位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一个传统社会中的中国人,他的身份、地位、义务和责任都与他的家庭、家族紧密联系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因此,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都是以家庭为轴心,父母子女互相关心,尊老爱幼、和睦相处、患难与共,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极力维护家庭的稳定。

这种群体价值观在广告中有很充分的体现。

(潘克, 2000)比较而言,中华民族表现出更多的群体取向和等级取向,突出国与家的整体利益,尤其注重有血缘关系的家族利益和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与和谐。

因此很多商品广告都采用以展现家庭亲情等画面为背景,再加上一两句祝词的形式,如“妈妈,我能帮您洗衣服了”,“父母的爱心,千百年来永不变”(台湾三洋妈妈乐洗衣机广告)等。

“中华永在我心中”(中华牙膏)这是中华“大一统”观念的直接体现,有效地激发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公德比赛,现在开始”(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这条公益广告大力呼唤人们的公共道德意识,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人民公社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的亲笔题词)这可以称之为是新中国的“公益广告”,因为它随着毛泽东的亲笔题词,传遍了中国的每个角落,为那个时代所有的中国人所熟知,并以其所倡导的集体主义生活方式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可以说这一公益广告是集体主义精神的最高体现。

三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及其在广告语言中的体现改革开放以来,大批的国际广告带着西方的文化和观念涌入中国,其所包含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已经被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广泛接受。

中国的广告也带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和文化进入国际,为中华文化融入世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是广告语言在文化传播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西方文化作为一种“强势文化”,在其广泛传播的同时,对本土文化的冲击也是相当严重的,如受西方广告文化的影响,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就出现了大量以自由和个性为主题的“自我”广告,如“该怎么样,自己喜欢就可以,自己自在”(护舒宝) 、“我选择,我喜欢”(安踏运动鞋) 、“我有,我可以”(佳得乐饮料)等,其广告语言反映了西方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影响了中国的年轻一代。

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形成了极大的冲击。

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并加强对中西方广告语言及文化的研究,创造出更多体现民族特色、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作品,让我们的广告语言也代表一种“强势”的民族文化去影响我们的青年,去影响世界。

总而言之,西方文化宣扬个人至上,强调个人价值,崇尚自我肯定,是以个性解放为立足点的人道主义,认为个人的自由发展是社会和人类自由发展的基础与条件。

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提倡群体价值,注重人际关系,无论是东方的群体取向,还是西方的个人至上,都在他们各自的交流行为方面充分表现出来。

广告自然也不例外。

因此,通过中英文广告语言来研究中西方文化在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方面的差异是有其现实基础,并意义深远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