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九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渔家傲·秋思》公开课教案

《渔家傲·秋思》公开课教案

《渔家傲·秋思》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渔家傲·秋思》的诗意和文学背景。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解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利用图表、图片等辅助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图像思维和创意表达。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活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渔家傲·秋思》的作者王之涣及其文学地位。

简述诗歌的主题思想和创作背景。

2.2 课文解读: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逐句解读诗歌内容,讲解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或播放秋天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秋天的氛围。

提问学生对秋天的印象和感受,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和引导。

3.3 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意象或修辞手法进行展示和解释。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

评估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讨论的效果。

4.2 作业和测试:布置相关的写作或翻译作业,测试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评估学生的作业质量和完成情况。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采用官方推荐的《渔家傲·秋思》教材,为学生提供权威的学习材料。

5.2 多媒体资源:使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视频,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提供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渔家傲·秋思》的背景和文学价值。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6.2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渔家傲-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渔家傲-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渔家傲-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2.《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感悟情感基调。

2.以“异"立骨,通过品赏异景、解读异情、点评异人,了解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感受诗词悲壮之风,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3.知人论世,与《岳阳楼记》对照互补,更深入地了解范仲淹心怀天下的忧乐观与担当精神。

重难点以“异”立骨,通过品赏异景、解读异情、点评异人,了解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感受诗词悲壮之风,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教学过程一、导入“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的人生抱负,也是他的政治宣言。

今天我们再次走进范仲淹,走进他的一首词《渔家傲·秋思》,来看一看词人是否践行了他的政治宣言,是否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二、读“秋思”,明词作之意(一)析标题,知背景1.这首词的词牌名和题目分别是什么?渔家傲是这首词的词牌,秋思是这首词的题目。

2. 从题目来看,这首词的情感基调可能是什么?“秋思",顾名思义,“关于秋天”的,或者是“在秋天里"的一些思想、思考、情思。

秋天在中国文化里面常常代指着肃杀、凄凉、萧瑟,因此从题目可以看出来,这个作品应该是抒发一种比较低沉的情绪的作品。

3. 这和我们在《岳阳楼记》里认识的范仲淹能相符吗?预设:不太相符,有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胸襟的才是我心目中的范仲淹。

追问:是什么让我们对范仲淹出现了这样的认知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背景。

公元1040年正月,西夏元昊集中十万兵力,目标直指延州,活捉宋将李世彬,又击败了为延州解围的宋将范雍。

面对李元昊的强势侵扰,宋廷调兵遣将,扬声讨伐,但宋自建立以来,就采取重内轻外的政策,对内加紧控制,边疆却长期放弃警戒,所以事起仓促,将不知兵,兵不知战,以致每战辄败。

就在这时期,范仲淹主动请缨,移知延州。

12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教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2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教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2 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教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渔家傲·秋思》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渔家傲·秋思》的词意,掌握词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

2. 学会有感情地吟诵并默写词作。

3. 了解范仲淹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和赏析,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描述,深入理解词中所描绘的边塞风光和作者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词意理解与感情吟诵。

2. 词中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联。

三、教学难点1. 词中难解字词的掌握与运用。

2.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理解和体会。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唤起记忆,激发兴趣通过提问和讨论,回顾学生已学过的边塞诗词,如王之涣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等,唤起他们对边塞诗的初步印象和感受。

利用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边塞的辽阔与壮美,激发他们对新课文的兴趣。

2. 作者介绍,背景铺垫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强调其在政治和文学上的成就,特别是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为学生理解词中情感打下基础。

讲述《渔家傲·秋思》的创作背景,即宋仁宗时期国家面临的边疆危机,以及范仲淹在这一时期的所作所为,帮助学生理解词作背后的历史情境。

3.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教师首先有感情地朗读全词,让学生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注意教师的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投入。

接着,学生跟读,尝试模仿教师的朗读方式,同时注意词句的停顿和情感的表达。

4. 问题引导,激活思维提出开放性问题,如“你们认为‘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分享自己的看法。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指出其思考的角度和深度,同时引入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

九年级下册第十二课《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第十二课《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第十二课《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1、九年级下册第十二课《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渔家傲(秋思)教学目标: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教学重点: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难点:品味赏析体悟学法指导:诵读品味法。

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的情思。

讨论——质疑——点拨法。

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描述法。

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竞赛法。

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一、导语设计让学生欣赏激昂豪壮和婉转阴柔不同的两首古典音乐,用合适的词形容它们的风格师:古曲可婉约如小桥流水,和风细雨,…也可.豪放如大江东去,暴风骤雨令人品尝回味,词也拥有与古曲同样的艺术特色,让我们通过学习《渔家傲秋思》来进一步体味板书课题:《渔家傲秋思》二:新课(一)读听听1.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感情意境试试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看看解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个人表现读(生品评:…..)理解性的齐读一遍(带着感情读出气势)(二)品3..同学们读的时候抓住了“情”,找找,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完善雁去长烟落日边声千嶂城闭我看见了一幅————————–图(落日归雁,长烟落日边声四起古城落日归雁孤城戍边图)4.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明确:异寒异声异势5.品读上阕说说: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明确:荒凉萧瑟肃杀5.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悲凉寂寞孤独思乡6.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我从—————-中感受到————–(浊酒一杯思乡思亲)(燕然未勒使命责任爱国忧国)(悠悠羌曲无奈凄凉别愁)(人不寐焦虑苦闷悲愤担忧)(白发夫泪悲怆苍凉壮志难酬痛心)教师小结:.在寥寥几十字间,描写了景融入了情,将宏达广博浓缩在咫尺之间,真可谓是:古诗词哪!想让我不爱你可不容易!7.同学们带着此情此意来配乐试背一遍(三)拓根据你对词的理解领悟,用你能想到的句子将《渔家傲》(1)赏析本首词中的任何句子,赏析时要首先注意: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渔家傲秋思》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渔家傲秋思》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渔家傲秋思》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渔家傲秋思》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渔家傲秋思》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一、课前准备1.教师备课(1)阅读《渔家傲秋思》原文,认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根据教材,了解该诗歌的背景知识。

(3)根据教材要求,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学生备课(1)认真阅读该诗歌,理解文章的情感表达和意境。

(2)预习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为后续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3)准备好必要的文具和工具。

二、课堂教学1.引入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用一幅精美绝伦的秋景图片打开本节课堂。

让学生观察图片,诱发学生对秋天的情感表达。

在引导学生欣赏这幅画面的同时,可以简单介绍课文的背景知识。

2.分析(1)讲解古诗的形式结构,以及该诗歌的写作特点。

(2)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景中有人”的意境。

(3)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每个意象的意义,同时指导学生掌握如何在欣赏诗歌时抓住诗歌中的关键情感和思想。

(4)通过个人思考,小组探讨,讨论发言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理解“超然远思”的精神内涵,感悟诗歌的美感和情感。

3.拓展在探究完诗文后,辅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诗人杨万里的生平及其艺术成就,了解杨万里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氛围及文学思潮。

4.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优化了自己的美学素养。

积极感受古诗词艺术的美感和丰富的意蕴,锻炼自己的文学化思维以及文化素养,也就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和拓展了自己的人文视野和国际视野。

这样的课堂状况不仅提高学生的文娱审美水平,也培养了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世界和解决问题。

5.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继续深入思考,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情感表达,增强课堂学习的价值创造性。

同时,排写篇评价该诗歌的读后感并发表于班级微信群中,让同学们共同欣赏、交流、学习。

三、课堂小结通过对《渔家傲秋思》的优质课教学设计,学生们在欣赏古诗时,不仅愉悦情感,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思维的模式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加深,获益匪浅。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推荐(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推荐(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推荐(3)篇2024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第【1】篇〗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三)预习导学1.资料链接★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笺注》。

[★背景透视《渔家傲》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

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春,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

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文体词,是宋代的文学主流。

唐及五代时,已出现词这一形式,但词的成熟与发展在宋代。

词的最初特点是以诗文配上曲调,可以演唱。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依调填词为“倚声”。

宋词又有曲、杂曲、曲子词、乐府、琴趣、乐章、长短句等称谓。

因曲调节拍的不同,又区分为令、引、近、慢等。

令或称小令,慢词也作长调。

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极少有不分段或分两阕(片)以上的。

宋代许多学者文人喜好填词作曲,对推动词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字词:学诗màn()有惊人句 péng()舟殷勤()嗟日暮()2.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九年级下册语文《渔家傲秋思》优秀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渔家傲秋思》优秀教案

(封面)九年级下册语文《渔家傲秋思》优秀教案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2.掌握吟诵课文的技巧和方法;3.准确概括课文内容。

二、过程和方法1.反复诵读,掌握节奏、停顿和语气;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本文的内容;3.抓住重点词句,赏析本文的语言;4.学会总结,导向写作。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会作者表达出来的思乡和爱国的矛盾情感;2.深刻解读思乡情怀;3.培养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整体感悟课文的方法;2.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对课文的鉴赏的感悟。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2.出示范仲淹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人,北宋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幼年丧父,生活贫苦,但刻苦读书,年少有志,26岁中进士,但因直言进谏而不受重用。

范仲淹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二、听读课文,让情感随文飞扬。

听课文的视频朗读,让学生感悟朗读的节奏、停顿、语气和情感。

并检查重点字音。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你听到朗读者的情感是什么?朗读者为什么这样读?试着找一下理由。

明确:低沉、忧郁、哀伤。

从“风景异”、“浊酒”、“归无计”“人不寐”、“泪”等词句可以看出。

2.重点字音检阅:塞(sài)下浊(zhuó)酒燕(yān)然未勒(lè)羌(qiāng)管寐(mèi)三、朗读课文,让能力精彩展示。

1.让同学配乐朗读。

2.让语文课代表点评。

3.让语文课代表朗读。

《渔家傲·秋思》公开课教案

《渔家傲·秋思》公开课教案

《渔家傲·秋思》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渔家傲·秋思》。

2. 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分析并欣赏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背景。

2. 学会欣赏和分析古典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和体验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2.1.1 作者简介:范仲淹,宋代文学家、政治家。

2.1.2 诗歌创作背景:宋代时期的边塞生活。

2.2 诗歌内容解析2.2.1 诗歌字词解释:边塞、孤城、长烟、落日、孤雁等。

2.2.2 诗歌句式分析:对仗、排比、设问等。

2.3 诗歌意境与情感分析2.3.1 诗歌的意境:荒凉、孤寂、萧瑟秋景。

2.3.2 诗歌的情感:对家乡的思念、对自然的赞美。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教师通过图片或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3.2 朗读诗歌3.2.1 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3.2.2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3 诗歌解析3.3.1 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诗歌的字词和句式。

3.3.2 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学生的疑问。

3.4 情感体验3.4.1 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体验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4.2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第四章:作业与评价4.1 作业4.1.1 学生回家后背诵诗歌,并写一篇简短的心得体会。

4.2 评价4.2.1 教师通过学生的背诵、书写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5.1.1 学生是否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

5.1.2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欣赏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2 教学改进5.2.1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方法和内容的调整和改进。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诗歌欣赏6.1.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描写秋天的诗歌,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

第12课《渔家傲 秋思》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2课《渔家傲 秋思》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渔家傲·秋思》教案执教对象:初中九年级学生课程主题: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文《渔家傲·秋思》一、教材分析《渔家傲·秋思》是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首词,作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

这首词创作于范仲淹镇守西北边疆期间,通过描绘秋天的边塞风光,表达了作者复杂而深沉的情感,既有对边塞壮丽景色的赞美,也有对戍边将士艰苦生活的同情,更有自己功业未成的感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这首词,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词基础,能够初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然而,由于这首词涉及的历史背景较为复杂,且情感深沉,学生可能难以全面、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词作的创作背景,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分析意象等方式,逐步深入理解词作的情感和主旨。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掌握词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含义。

o能够准确、流利地诵读并背诵这首词。

o理解词作的内容,把握词作的情感和主旨。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

o通过品味语言、分析意象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感受边塞风光的壮丽,体会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

o理解并欣赏作者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精神。

o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词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含义。

•理解词作的内容,把握词作的情感和主旨。

教学难点:•深入品味词作的语言,分析意象,理解作者深沉的情感。

•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总时长:90分钟教学环节:导入新课( 5分钟)、作者及背景介绍( 10分钟)、生字词学习( 15分钟)、诵读与感知(15分钟)、深入研读(30分钟)、拓展延伸(10分钟)、总结与作业 5分钟)(一)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活动: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非常有特色的词——(《渔家傲·秋思》。

九年级语文下册《渔家傲秋思》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语文下册《渔家傲秋思》优秀教学案例
五、案例亮点
1.情境教学法的巧妙运用
在本教学案例中,巧妙地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多元媒介,营造了一个沉浸式的学习氛围。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词的意境,进而更深刻地理解词人的情感表达,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感。
2.问题驱动的深度探究
案例中注重问题驱动,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挖掘诗词内涵。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探究中不断成长。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在教学《渔家傲·秋思》时,我将运用情景教学法,为学生营造一个沉浸式的学习环境。通过多媒体展示秋天的江景图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词人所描绘的秋日江畔。在这种情境中,我将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是词人,感受秋风的轻拂和江水的波涛,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中的意境和情感。此外,我还将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词人的口吻朗诵诗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
5.创作实践的培养
在本案例中,作业设计包含了创作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词创作。这样的设计既巩固了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文学素养,实现了知行合一。
此外,我会对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他们在诗词鉴赏方面取得的进步,同时指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背诵《渔家傲·秋思》。
2.结合本节课所学,分析辛弃疾的另一首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谈谈自己的感悟。
3.尝试创作一首以秋天为题材的诗词,运用所学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学生的反思与评价。在每个环节结束后,我会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思考自己在诗词理解、分析方法、合作交流等方面的收获和不足。此外,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让他们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不断提高自己。

(新)部编版语文九下《词四首 渔家傲 秋思》公开课(教案)

(新)部编版语文九下《词四首 渔家傲 秋思》公开课(教案)

12词四首1.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感知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学会比照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第1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守边关的诗词(学生补充诗词名句)。

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也是描写边塞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特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渔家傲·秋思》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

明确:①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②异寒(霜满地);③异景(衡阳雁去,千嶂,孤城闭)。

这都充分说明了入秋以来,塞北的荒凉以及环境的恶劣。

(3)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目的是什么?明确: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

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2.品读本词,赏析语言美。

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1)衡阳雁去无留意。

明确:“大雁南飞〞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

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明确: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

“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由此也可见边塞战事紧张。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明确:“浊酒一杯〞“家万里〞多年戍守边疆,离家千万里,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燕然未勒〞运用典故,写出了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的现状,所以产生“归无计〞的慨叹。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2024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教案与反思第【1】篇〗《渔家傲秋思》教案【课型】教读课【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品味词中描写的边塞风光;2、体会词的韵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3、感知这首词慷慨壮烈的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清晰地了解整首词分上、下两阕写景和抒情,以及词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重点】解读全词,了解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教读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对照课文注释,通读全词;2、了解作者的生平概况以及写作背景。

二、导入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唐诗、宋词更是这座瑰丽花园中的两朵奇葩。

前两节课我们已经领略了盛唐诗歌的风味,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进入宋词的学习。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刚刚我们列举的这些诗歌,它们所描写的都是同一个主题——边塞,因此,人们把这一类的诗歌称之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渔家傲》也是反映边塞主题的。

但是,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

由于作者有丰富的边地生活经验,所以词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三、初步感知,学生朗读1、现在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体会词中的韵味,以及词人的思想感情。

(老师领读,学生齐读)2、同学们朗读得很好,已经把词中慷慨壮烈的韵味读出来了。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12 词四首 《渔家傲-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12 词四首 《渔家傲-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2 词四首《渔家傲-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渔家傲·秋思》教学目标1.朗读词作,读准节奏,感知此词慷慨壮烈的基调,读出情韵。

2.与《天净沙·秋思》对比,品赏边塞之异景,感受诗词悲壮之风。

3.知人论世,感受范仲淹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与担当精神。

教学重难点与《天净沙·秋思》对比,以“异"立骨,通过品赏异景、解读异情、点评异人,了解边塞异域风光和边塞生活,体会词人的政治理想与担当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问答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猜字导入我们来看两个小篆书写的字,大家猜猜是什么字?秋,形声字,从禾从龟。

“禾”指谷物、收成。

“龟"指龟验,古人以龟甲卜算秋天收成。

本义:谷物收成时节、庄稼成熟季节。

思,会意字。

字从田,从心。

本义:“记挂谷物收成”“考虑吃饭问题"。

我们在七年级上册学过一篇《天净沙·秋思》,“秋思”一词指秋天记挂着或考虑着,那么,在秋天都会记挂什么,考虑什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范仲淹秋天会记挂,会考虑些什么。

二.知词作之意(一)朗读“秋思",初读解意。

1.听读《渔家傲·秋思》,听准字音。

个别学生朗读,要求读准节奏。

2.PPT出示注释,自由朗读词作,自主理解词意,师生一起梳理文意。

3.师生齐读,读出感情。

双调62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韵谐婉。

朗读时,上片语调要平稳悠长,略带凄凉,下片要把握好词人悲壮苍凉的心境,语调要低沉。

三.诵读“秋思”,赏“异"域秋情诵读《天净沙·秋思》《渔家傲·秋思》,对比两首题为“秋思”的作品,请你分别用一个字概括两首词的秋景特色,你会用哪两个字?明确:凄、异。

“秋思之祖"马致远让我们感受到了秋思之“凄”,今天我们跟随范仲淹一起来感受秋思之“异"。

1.寻读意象,品赏异景《天净沙·秋思》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勾勒出一幅萧瑟苍凉的深秋晚景图。

12诗词四首《渔家傲-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12诗词四首《渔家傲-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12诗词四首《渔家傲-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设计思路】一语立骨,以泪切入,层层深入,推进课堂。

从自然环境得出军旅凄苦之泪,从人事环境得出强敌难却之泪,从直接、间接抒情得出思念家乡之泪,从归与不归的矛盾中得出精忠报国之泪,以此,直抵范仲淹思想深处。

【设计流程】学生需求分析:词中暗用典故,内容充实,理解的难度较大,且流露出复杂的情绪,感情深沉,学生难以全面深入去体悟,很多学生对此词的情感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比如说在《渔家傲秋思》中学生就会粗浅地认为只有思归之情,而不能深入感知作者深切的优惠意识和敢于担当的爱国之情。

教学内容分析:此课文内涵丰富而深刻,阅读经典作品,要善于汲取思想精华,获得情感激励,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学会选择和坚守。

学习此课要把握古诗文的意蕴,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够运用历史眼光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并且在诵读中增强语感。

【教学目标】1.通过想象、一字定调法感受边塞之景的悲怆凄凉、紧张肃杀的特点。

2.通过资料助读,深挖作者流泪的原因,感知仁爱忠义的范仲淹形象。

3.运用历史眼光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1.通过想象、一字定调法感受边塞之景的悲怆凄凉、紧张肃杀的特点。

2.通过资料助读,深挖作者流泪的原因,感知仁爱忠义的范仲淹形象。

3.运用历史眼光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两宋时期,民族矛盾空前加剧,前有辽、西夏虎视眈眈,后有金、蒙古踏破山河,边疆烽火连绵不绝。

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若你生在此时,你想有合作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很多男孩子有着驰骋疆场,奋勇杀敌。

面对此一现状,志士文人或驻守边疆,或建言献策,或吟咏高歌,他们留下许多动人篇章。

后人将御边西夏之作命名为御夏词,取抵御西夏之意。

过渡语:(师读)“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我们来看看心忧天下的范仲淹,此时在做什么?读注释。

《渔家傲 秋思》优质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渔家傲 秋思》优质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教师姓名单位名称填写时间学科语文年级/册九年级(下)教材版本部编版课题名称第三单元12《渔家傲·秋思》难点名称体会作者复杂而矛盾的情感。

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词中描写边塞秋景满是苍凉与悲壮,下片抒情又苦闷凄凉,要注意这不是消极应战,而是作者深刻的体验与希望有所作为的英雄气概的表达。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学生难以理解古代戍边将士既渴望建功立业又思家的交织情感,以及这种情感的真实感人的魅力。

难点教学方法1.通过想象切身感受作者内心丰富的情感。

2.通过词中关键字眼准确把握作者英雄气概和忧国思家的情怀。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一、情景导入导语:亲爱的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秋天是个宁静又凄美的季节,看着那纷飞的落叶和安详的夕阳,你会有怎样的秋思呢?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的一首词《渔家傲·秋思》来品味他的秋思吧。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二、学法指导1.知人明事:对作者及作品风格有一定的了解,明了写作背景知识。

2.读透词意:朗诵读熟诗词,理解透词的意思及手法。

3.品悟意境:通过想象或设身处地品悟词中的意境。

4.把握情感:通过归纳分析,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文学资料介绍1.解题渔家傲:词牌名,又名“渔歌子”“渔父词”等。

思:思念之意。

2.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祖籍郑州(今陕西彬县),移居吴县(今江苏苏州)。

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范仲淹曾积极推行“庆历新政”,为人廉洁公正,奉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做人准则。

词作仅存五首,描写边塞秋思,羁旅情怀,突破了宋初词专写儿女柔情的界限,风格明健豪放。

有《范文正公集》。

写作背景:1038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

宋廷派范仲淹到边塞延州上任,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

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四、扫清理解障碍1.指导朗诵师示范朗诵,指导学生注意停顿、语气、节奏等,让学生自由朗诵。

《渔家傲·秋思》公开课教案

《渔家傲·秋思》公开课教案

《渔家傲·秋思》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渔家傲·秋思》诗歌。

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了解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会从诗歌的、作者、背景、意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国情怀的抒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诗歌背景和作者生平的介绍。

2.2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词,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秋天的印象和感受,引发对《渔家傲·秋思》的思考。

3.2 诗歌朗读与翻译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

分组讨论并翻译诗歌中的难懂句子,分享翻译成果。

3.3 诗歌分析引导学生从、作者、背景、意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如夸张、对比、借景抒情等。

第四章:课堂练习与拓展4.1 课堂练习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渔家傲·秋思》的短文,可以是抒发对秋天的感受,或是对诗歌中的某一意象的描述和赏析。

4.2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运用肢体语言和表情来表达诗歌的情感。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古代诗人或诗歌,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分享。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练习等。

5.2 练习与拓展评价学生写的短文,关注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对诗歌的理解深度。

评价学生在拓展活动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的创新和合作精神。

第六章:教学策略与方法6.1 教学策略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诗歌的深层含义。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诗句和意象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

《渔家傲秋愿》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九年级下册)

《渔家傲秋愿》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九年级下册)

《渔家傲秋愿》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愿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渔家傲秋愿》这首诗的意境和主题。

2. 学会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写景等。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才能。

5. 通过多角度理解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渔家傲秋愿》诗的意境和主题。

2.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写景等。

三、教学准备1. 课件和投影仪。

2. 课堂小组活动所需的活动卡片和笔。

3. 课程导图和教案副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秋天的景色,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对秋天的感受和联想。

- 提问学生关于秋天的感受和印象。

2. 阅读理解- 分发《渔家傲秋愿》诗的副本给学生,让他们独立阅读。

- 学生自主思考,然后与同桌合作回答一些问题,如:诗中主要描写了什么?诗中有哪些修辞手法?诗中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 随机请学生回答问题,并讨论他们的观点。

3. 诗歌分析- 通过投影展示《渔家傲秋愿》诗的彩色课件,重点呈现一些关键词和句子。

- 分组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每句话或诗句的意思。

- 帮助学生理解并分析诗中的写景手法和情感表达。

4.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诗句进行演绎。

- 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诗句朗读和解读。

-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出问题或意见,进行互动讨论。

- 每个小组有限时间展示他们的解读和理解。

5. 总结和展望- 教师总结《渔家傲秋愿》诗的表达手法和情感内涵。

- 提问学生对这首诗有什么新的认识和体会。

- 展望下一堂课的主题和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中的积极程度。

2. 回答问题: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集体评价:通过学生展示和合作讨论的效果,评估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了多种教学策略,如阅读理解、诗歌分析和小组讨论,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沟通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范仲淹
一、教材分析
我授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5课《词五首》中的《渔家傲秋思》,由范仲淹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这是一首抒怀词。

当时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

这是当时第一首描写边塞题材的作品,也是宋代最早表现军旅生活的词作。

二、教学目标
本课时,我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
(一)、能力目标:通过反复吟咏,培养学生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情感及学生感悟诗歌意蕴的能力。

(二)、情感目标: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方法
诵读感情法,熟悉词作的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学习一些诵读的技巧。

感悟法:深入品读,体会诗中的人生体验、词人的思想内蕴。

四、教学重难点:
1、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五、教具和学具: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电脑、投影及课件。

六、课时安排:拟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七、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影片介绍,使学生了解词作的创作背景。

(二)通过播放影像资料,简单了解词作内容及诗歌朗诵的节奏变化。

(三)通过朗读竞赛,使学生熟悉词作内容,初步形成对词风的感性认知,步骤如下:
1.听读播放的录音,要求学生在下面跟读,跟读的同时注意字音,注意语调和停顿。

2.学生通过放胆大声自读,形成初步印象。

3.学生分组(每组5-6人)朗读,选出二人报名赛读,其它学生把自己的点评写下来。

4.学生点评。

学生在点评的过程中,会谈到重音、语速、停顿,并涉及到词的内容和风格,老师适当点拔、引导。

(四)自主学习,回答问题,并诗歌赏析
1、“塞下”与“秋来”分别点明了什么?“塞下”点明了地点,“秋来”点明了时间。

2、“衡阳雁去无留意”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3、从“四面”到“孤城闭”给我们描绘什么样一幅图景?描写边塞黄昏的苍凉景色。

4、“浊酒”和“家万里”分别写出了什么情况?浊酒”表明边塞生活的艰苦,“家万里”表现了思乡之切。

5、“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作者的什么心情?慨叹功业未建,边患未除,归乡无期。

6、“羌管悠悠霜满地”带给人什么样的感受?惆怅难眠。

7、本词最后一句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互文
(五)问题探究
通过理解进一步把握朗读。

步骤如下:
为了理解词的内容,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

(投影展示问题)
1、上下阕分别侧重写什么?
答:上片侧重于写景,下片侧重于抒情。

2.写的是何时何地的景色?哪个字统领了全部景色的特点?
答:描写塞下秋景用一个“异”字统领了全部景色的特点。

3.都写了哪些景物?异在哪?
答:A、衡阳雁去无留意。

“衡阳雁去”,实为“雁去衡阳”,“无留意”这是突出边塞的异常苦寒——秋一到,雁就无留恋之情,这是与家乡大“异”的。

B、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连角起”表明战事紧,“孤城闭”暗示敌人强恶,戒备森严。

再加上群山连绵,狼烟落日,构成一幅边塞黄昏的苍凉景色。

——这与内地的繁华的景象迥然有“异”的。

4.下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哪些语句可以读出?
答:哀伤。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为什么会这样?词中哪句点明了原因?
答: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是全词的核心,作者揭示了自己和征夫们的的矛盾心理:既思念万里之外的家乡,却又为家国未定,功业难成而不甘归退。

教师小结:.在寥寥几十字间,描写了景融入了情,将宏达广博浓缩在咫尺之间,真可谓是:古诗词哪!想让我不爱你可不容易!
6.同学们带着此情此意来配乐试背一遍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
1、请把这首词用散文话的内容表现出来。

2、课外积累:摘抄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