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形势对吉林省中小企业的影响及其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
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对我国中小企业造成严重冲击,而今时隔三年,危机尚未远去,新的危机可能即将来临之际,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分析当前经济形势与发展环境变化对吉林省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并提供针对性的政策性建议。
一、吉林省中小企业与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一)吉林省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
第一,企业增值和利润水平不断提高。
截止到2010年底,全省中小企业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9.2%,同比增长6.9%。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39万亿元,同比增长30.6%。上交税金412亿元,同比增长29%。从业人员470万人,同比增长11%。
第二,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
2010年,全省私营企业户数达到11.5万户,个体工商业户达到122万户,从业人员达到470万人,分别较上年纯增1.5万户、14万户和40万人。
第三,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增强。
2010年底,中小企业及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9.2%,较上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上交税金占全口径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34.1%,占地方级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68.4%,分别较上年提高1.3和3个百分点,从业人员占全省城镇职工总数的比重达到70%。中小企业及民营经济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壮大经济实力的重要力量。
(二)吉林省中小企业发展的特点
第一,大企业不大,小企业不多。
虽然吉林省中小企业呈现了显著扩展和发展趋势,但比较发现某些指标与其他省份还有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每万人拥有企业数量和大企业数量。吉林省每万人拥有民营企业数量42个,而江苏为118个,浙江为96个,辽宁为65个,山东为53个。2010年度吉林省进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的企业仅有大成、修正、皓月3户。
第二,企业规模偏小。
吉林省中小企业规模近几年虽有所增加,但截止到2010年,吉林省产值超千亿元企业仅为2户,100亿元-1000亿元企业仅为5户,1亿元以上企业为323户;另外,全省民营企业户均资产仅为国有企业的5.5%。上述数据充分显示了吉林省作为领头羊的企业数目偏小,整体规模不够强大。
第三,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竞争力。
由于吉林省中小企业总体数量和规模较小,且普遍从事普通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多数产品创新程度不够,由于其技术含量低,导致产品附加值低,进一步决定了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市场份额小。
二、当前经济形势变化对吉林省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
(一)经济形势变化
第一,经济运行由低通胀向高通胀转变。
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危机以来,各国采用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货币供给量远远超过了实体经济需求量。过量的超发货币直接导致了两个结果,购买力下降和物价上涨,换言之,中国经济已经告别了低通胀时代,正在走向高通胀。而且由于输入性通货膨胀和外需主导的发展方式所带来的被动型通胀以及经济调控可能带来的经济“硬着陆”,都增大了经济由高通胀向“滞涨”转变发生的可能性,需要高度警惕。
第二,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向适度偏紧转变。
早在2010年底,中国货币政策就由宽松转向稳健,在2011年,中央银行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预计央行未来在高通胀的压力下将被迫提高利率。准备金率和利率的提高毫无疑问将限制企业的融资量,并将提高融资成本。
第三,经济发展由低成本时代向高成本时代转变。
中国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促进经济发展的优势将不复存在,劳动力成本在未来将长期持续增加,能源价格由于其不可再生性也将长期处于上升渠道,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不断上升,还有最近由于人民币不断升值造成我国购买力出现对外升值,对内不断贬值的奇特现象。上述这些因素将直接或间接导致最终产品和服务成本的显著上升,加大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代价。
第四,发展方式由高耗能、高污染粗放发展方式向低能耗、低污染发展方式转变。
以往中国在经济领域所取得的快速发展是以高耗能和高污染为代价。但两点因素决定了中国必须要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第一,数据显示中国能源结构严重失衡,煤炭比重达到70%,而煤炭的利用效率却只有世界先进水平的50%,这造成了严重环境污染。第二,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将导致能源成本的显著上升。
当前经济形势
对吉林省中小企业的影响及其对策
唐艺彬庞德良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因通货膨胀、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国际经济变化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中小企业生存问题再次成为摆在政府、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吉林省中小企业比重很大,对就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有必要降低税负,增强企业发展动力;实施金融创新,缓解企业融资难;构建官产学研战略联盟,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他,同时加快构建中小企业共性技术平台。通过这些措施来破解吉林省中小企业发展难题。
156
现代营销
区域经济
(二)经济形势新变化对吉林省中小企业的影响
第一,成本压力加大,利润空间缩小。
目前,吉林省劳动力成本上升明显,尤其是建筑和服务业人员工资上升幅度最大;运输、人工、能源等相应成本的上升导致了原材料价格上升;政府土地财政政策直接导致了土地价格的上涨,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在保护环境要求下,中小企业必须在企业成立前接受环境测评,加大了中小企业的环评成本。以上因素不断消减企业的利润能力。除此之外,在通货膨胀压力下,收紧银根是未来的必然选择,吉林省部分中小企业有可能将因缺少流动性资金失血而亡。
第二,融资成本上升,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
目前,央行存款准备金比率不断上调已达历史高点,近22%,急剧缩小了银行信贷规模,其直接的后果就是中小企业融资来源进一步萎缩,再加之央行加息的可能性逐渐加大,融资成本已经显著上升。
第三,转型压力大,发展新定位困难。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在经济结构调整、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等方面加大实施力度,这些政策从长远角度看是利国利民的,但短期内对吉林省中小企业的冲击效应较大。不调整、不转移,受到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和产业发展政策的制约就越来越大;调整、转移,又难以和原有产业集群、产业链条相衔接,重新组织产业链配套,既面临技术选择压力,也面临成本升高的压力;因此,如何转型,往何处转,如何在发展中实现新的定位是困扰我省中小企业的重要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发展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当前经济形势与发展环境对吉林省中小企业的影响,应积极采取措施,积极予以应对。
(一)降低税负,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针对目前吉林省中小企业高成本运行问题,有必要降低中小企业过高的税负问题,增强企业发展动力。这是对中小企业发展最为根本的支持,具有普惠制性质。首先,降低税率和减少税种是未来的大趋势,晚实施不如早实施,这样才能走在其他各省前面,为吉林省中小企业的发展争取更多的机会和时间;其次,在降低中小企业税负的同时,政府要有意识地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去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重点投资于吉林省优先发展的产业。
(二)实施金融创新,缓解企业融资难
第一,成立跨地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战略联盟
应该说,吉林担保机构近几年有了长足发展,但缺陷在于吉林省担保机构数量并不多,规模和实力也不够强,机构之间联系较少。因此,为了增强吉林省担保实力,做大做强担保业务,是否可以考虑在成立一个跨区域的融资担保联盟。该联盟组织形式类似于省内商业银行,可以采取股份公司形式,设有总公司,各地区设分公司,这样将全省担保机构集合在一起,机构规模和担保实力将显著增强,与此同时,政策的贯彻和实施效果将得到极大改进,效率可能会得到显著提高。
第二,平衡民间资本的供需矛盾,引导民间资本向中小企业倾斜。
在资金趋紧情况下,一些中小企业只好转向民间借贷。从吉林省实际情况看,民间资本存量有相当规模,潜力巨大,急需保值增值,资金供给动力充足,但目前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进入到实体经济中。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平衡民间资本供需矛盾,引导民间资本向资金需求巨大的中小企业倾斜。最为紧迫的是将民间借贷合法化、透明化。资金体外循环风险大,成本高,并且越禁止,利率越高,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增加了资金供给,加强金融竞争,这样利率反而会降下来。
第三,鼓励中小企业组团融资,发行集合债券。
目前,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作为我国债券市场的新品种,国内已有多个省市的中小企业成功发行。因此,在吉林省中小企业融资依然困难的条件下,有必要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应积极利用国家政策,选择发展基础好、有一定规模,成长性优良,符合产业未来发展方向的中小企业组团融资,加快推动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集合信托、集合票据发行,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增强其发展动力。
(三)构建官产学研战略联盟,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吉林省中小企业最为欠缺的就是缺少核心技术,产品附加值低,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而要成功解决唯有两个途径:一是利用自身资源,开发新技术,但反观吉林省中小企业普遍不具备研发实力;二是利用本地资源,将各科研院所当做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实验室和创新平台。这样做的好处是企业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同时使科研院所开发的新产品新技术得以快速转化。但要做到此点,没有政府的支持和沟通很难做到,因此政府是连接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技术需求与供给的桥梁,发挥搭建合作平台的组织和协调作用。
(四)加快构建中小企业共性技术平台
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发展双重压力下,吉林省必须加大力度尽快在产业相对集中地区或依托优势产业构建一批中小企业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健全的公共技术服务,这既是我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转型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吉林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由低成本优势向具有可持续性质的创新优势和技术优势转变的需要。由于共性技术的外部性较强、研发投入高、风险大,技术研发实力要求高,中小企业大多无能为力,积极性不高,这要求政府必须加大扶持力度,不但要引导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的方向,还要组织集群内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集群内外的相关科研院所、高校形成官产学研联盟,合作开展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确保共性技术的有效供给。
参考文献:
[1]2011年《吉林省政府工作报告》
[2]郭威《吉林省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3]张聪群《基于产业集群的浙江中小企业转型模式研究》载《经济纵横》,2009年第12期
[4]洪银兴、曹勇《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地方政府功能》载《经济研究》,1996第5期
[5]祁京梅《“新36条”将扩宽民间资本的发展空间》载《中国金融》,2010年第11期
157
现代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