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9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八大行星: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与地球
自然界中大多数运动和变化就是太阳能如何分配和转移 (1)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 (2)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根本能源
煤、石油等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是生活和生产中多种能源的来源。
2.太阳活动与地球
1.太阳活动周期:________年 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太阳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类型
行星 运动特征
物理特征
公转方向
公转轨道
公转轨道面
体积质量
温度
光环
卫星 类地行星
水星
自西向东
(同向
性)
偏心率小
(近圆性)
倾角小 (共面性)
小
高
无
无 金性 无 地球 一颗 火星
两颗
巨行星 木星 大 中 有 有 土星 有 远日行星
天王星 较大
低
有
有 海王星
有
宇宙:________和________的总和 天体:宇宙间________的存在形式,是不断________着的 宇宙与天体
地球 ________ ________
太阳
其他行星系 ________ 其他恒星系 ________系
河外星系 天体系统层次:________系 天体系统:________间因相互________、相互________形成 天体系统及层次
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________ 体积质量适中——适宜的________ 内部物质运动——液态的________ 自身条件 适宜的________条件 安全的________
外部条件
条件 大气运动 风能 太
阳 能 海水运动
波浪能等 光合作用 生物能 地质作用 矿物燃料
水循环 水能 人类开发 水电等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 扰动地球上空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2. 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3. 作用于两极高空大气,产生极光;
4.
影响地球自然环境,产生自然灾害。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震与地震波
2.地球的内部圈层
3.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容积百分比:氧气21%,氮气78%,其他1%,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水圈:形态、位置(陆地、海洋、大气、生物),是一个连续单不规则的圈层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地球的演化
1.地层和化石
1.地层:是地壳上部呈带状展布的_________或堆积物。
2.化石:①古生物的_____,如贝壳、骨骼等;②古生物活动的_____,如足印、粪便等。
意义
案例
确定其所在地层的年代 三叶虫只存在于_______地层,恐龙化石为_______地层
推断当时的地理环境
红色岩层指示 环境;黑色页岩并含黄铁矿指示 环境;珊瑚化石指示 环境;破碎贝壳指标滨海环境
1.地质年代:地壳中不同地质时代_____的具体形成___________。
常用地质年代单位有三级,由大到小依次是
项目 地震波 概念 地震的能量以波的方式向四周传播 性质 能量波 地球内能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弹性波
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岩石弹性震动
分类
横波(S 波) 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纵波(P 波) 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
传播
特性
纵波传播速度快,可在三态中传播; 横波传播速度慢,且只能通过固态传播 共性
都能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意义
①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状态,划分内部圈层 ②研究地震的能量和划分
___________。
2.前寒武纪:(1)时间范围:古生代寒武纪以前,大约经历了_____年的时间。
(2)阶段划分:按早晚顺序划分为冥古宙、_______、元古宙。
(3)地理环境特征。
冥古宙地球初生阶段,经历了复杂而有序的发育与变化
太古宙地球上海洋广阔,无宽广的大陆;岩浆活动剧烈,火山喷发频繁,是形成_____的重要时代;早期无生命现象,中期出现最原始_____
元古宙地壳运动剧烈;海水中生命活动明显_____;生物进化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地球进入一个____________阶段
3.显生宙:
(1)时间范围:是_______以来的时期。
(2)阶段划分:古生代、_____代和新生代。
(3)地理环境特征。
古生代地壳发生剧烈变动,中后期,_____面积大大增加;动物:早期海生无脊椎动物繁盛,中期出现脊椎动物,后期两栖类动物出现;植物:中后期陆地出现大片植物,特别是_____植物;矿产:后期是重要的_____时期;末期,发生了地球历史上最大的_____事件
中生代陆地面积空前扩大;_____动物盛行,恐龙繁生;_____植物迅速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造煤时期;末期,_____从地球上突然销声匿迹
新生代发生规模巨大的_____运动,形成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大发展,出现了灵长类;第四纪出现了_____
*当堂练习*
(2015 北京东城高一期末)读“天体系统层次示意图”,完成第1题。
1.图中天体系统()
A.共有三级
B.最高级别的是银河系
C.地月系与河外星系为同级
D.具有从高到低的包含关系
2.下图为公转轨道相邻的三大行星相对位置示意图。
读图,与①②行星相比,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是
A.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B.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充足的水汽
C.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
D.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3.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
A.地震发生时的地面变化 B.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
C.由地震波的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
D.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得的信息
4.地球成为太阳系中唯一有生物的特殊行星,其原因是()
A.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不断变化
B.宇宙时空无限大,天体运动互不影响
C.地球体积大小合适,使水以液态形态存在
D.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表具有适宜的温度
(2015 北京东城高一期末)读“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5-6题。
5.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A. 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氧
B. 水圈是被陆地分割成的不连续圈层
C.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全部
D. 生物圈是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6.联系图中四大圈层,并促进各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是
A. 太阳辐射
B. 大气环流
C. 水循环
D. 海陆变迁
东京时间2008年6月14日8∶43,日本东北地区发生里氏7.2级地震,震源位于地下15 km处。
日本气象厅此次在部分区域采用“紧急地震速报”系统,为各地居民赢得了数秒不等的避震时间,
从而大大减轻了地震灾难造成的损失。
右图中实线为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曲线,据
此回答7-8题。
7.地震发生的当地地震台网通过“紧急地震速报系统”,为当地居民紧急避险赢得的时
间约为()
A.1秒B.2秒
C.4秒 D.8秒
8.地震发生时,当地在水中游泳的人会感到()
A.左右摇晃B.上下颠簸C.先晃后颠 D.先颠后晃
[2016・上海卷]太空中隐藏着无限的奥秘,人类対大空的探索越来越深入…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9.人类在探月过程中发现,月球表面覆盖着厚厚的月壤。
月壤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月球表面()
A.平均温度过低
B.平均温度过高
C.温度变化无常
D.昼夜温差过大
10.2018年我国将发射嫦娥四号飞行器;实现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
飞行器在月球表面会受到诸多来自宇宙空间的威胁,其中人类难以预估的威胁可能是月球表面(
A.空气太稀薄
B.宇宙辐射太强
C.陨石撞击太多
D.月球引力太小
11.我国古代“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的故事中涉及的天体分别属于()
A恒星、卫星 B.星云、行星 C.恒星、行星 D.星云、卫星
12.下列有关图中所呈现天体及天体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月球是地球唯一的行星
B.图中包括三级天体系统
C.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
D.“嫦娥三号”与地球能构成天体系统
13.日地距离和日月距离相仿,地球上生机勃勃,而月球上却寂静荒凉,主要原因
是()
A.月球上火山活动剧烈
B.月球表面地形复杂
C.月球的自转周期太长
D.月球的体积和质量太小
[2017・安徽濉溪模考卷]2014年11月13日,在经历了长达10年的飞行后,“罗塞塔号”彗星探测器的着陆器球功登陆“楚留奠夫一格拉西门克”彗星,这是人类航天器首次登陆彗星。
据此回答19~20题
14.不列说法正确的是()
A.探测器在飞行中要对抗宇宙中高真空、超重、强辐射等环境
B.彗星质量较小,一般围绕行星运转
C.探测器在飞行过程中可借助太阳系中天体的引力进行加速和变轨
D.着陆器是降落在彗星长长的彗尾上的
15.历10年的飞行、“罗塞塔号”彗星探测器目前的位置
A.太阳系
B.太阳系以外的银河系
C.河外星系
D.地月系
云量是以一日内云遮蔽天空的百分比来表示。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分布,完成8~9题。
16.据图中信息判断()
A.甲地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小于乙地
B.甲地多年平均气温日差大于乙地
C.乙地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小于丙地
D.丙地云量空间变化大于丁地
17.影响乙地等值线向北弯曲的最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季风 C.纬度位置 D.海陆位置
18.某年初,在位于78°N的挪威斯瓦尔巴群岛上由于受到来自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的影响,出现了极光现象。
结合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这次到达地球的带电粒子流主要来自图中的处。
(
A.甲
B.乙
C.丙
D.丁
19.太阳耀斑强烈爆发,对地球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干扰某些人造卫星的正常工作和电网的正常输电
B.产生“磁暴”,导致全球变暖
C.人们在海上冲浪会受到严重影响
D.北京地区可以在夜晚看到极光
[上海卷]太阳黑子活动的变化会对地球的气候产生明显影响。
下图显示北半球部分高纬度地区太阳黑子活动与年均降水量的关系。
读四,回答下列问题。
21.图中所示的34个测站分布范围主要在()
A.亚洲
B.亚洲和欧洲
C.亚洲和北美洲
D.欧洲和北美洲
22.观测显示,所测地区年均降水量()
A.随太阳黑子活动的增强而增大
B.随太阳黑子活动的增强而减小
C.变化周期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吻合
D.变化周期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无关
23.下列关于太阳辐射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太阳辐射是太阳以机械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B.太阳辐射中的大部分到达地球
C.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为0.4~0.76微米
D.太阳辐射能最强的部分集中在可见光波段
24.下列关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描述,正确的是(
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占总能量的50%
B.其主要波长范围为0.4~0.76微米
C.其主要波长范围为0.15~0.76微米
D.其主要波长范围为0.76~4微米
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売在海洋中缺失
B.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
C.②是软流层
D.岩石圈的范围是指①②的全部和③的大部分
26.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
A.莫霍面附近
B.上、下地幔之间
C.古登堡面上部附近
D.内外核之
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共同构成地球的圈层结构,有人提出,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7.该图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层的个数是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28.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
A、生物圈 B.水圈 C.岩石圈 D.地壳
29.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
A.瀑布
B.岩石
C.树木、花草
D.大气
30.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A.图中的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的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2017・河北石家庄模考卷]北京时间2014年2月12日17时19分,位于尾念山北麓的新疆于田(36.1°N,82.5°E)发生里氏7.3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读图,回答
31-32题。
3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地壳
B.软流层
C.上地幔顶部
D.下地幔
32.下列关于图中地球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C层是由岩石构成的,故称为岩石圈
B.B所在的圈层使地球表面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带和自然景观类型
C.A圈层是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
D.D圈层一般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右图为某区域地壳厚度等值线图。
33.下列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壳厚度自南向北增加
B.地壳厚度最大的地区海拔最高
C.断层分布的区域均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D.两地地壳厚度的差异不等于其相对高差
34.图中新德里与拉萨之间地売厚度的最大差值范围可能
A.24-29千米
B.26~34千米
C.27~33千米
D.30~34千米
35.若绘制地売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处可以表示(
A.海平面
B.莫霍面
C.岩石圈底面
D.古登堡面
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层状岩石称为地层,它主要包括沉积岩、火山沉积岩以及由它们经受一定变质的浅变
质岩。
据此完成36~37题。
36.水平地层 ( )
A.下新上老
B.下老上新
C.同时形成
D.陆地缺少
37.地层不能够反映的是( )
A.生成顺序
B.新老关系
C.发展阶段
D.时间长短
38.确定某地层形成时间依据( )
A.化石种类和数量
B.组成物质成分和性质
C.岩石的绝对年龄
D.植物化石的埋藏深度
下图是在山东沂蒙山区的费县、平邑县等地发现的裸露于山体中的化石。
据此完成39-40题。
39.该化石所在地层形成于 ( )
A.显生宙
B.古生代
C.中生代
D.第四纪
40.当时山东沂蒙山区的地质环境是 ( )
A.山地丘陵
B.高原盆地
C.平原谷地
D.温暖海洋
下图为欧洲东部第四纪冰川界线变化示意图。
完成41、42题。
41.图示冰期中,气温最低的时期是( )
A.冰期Ⅰ
B.冰期Ⅱ
C.冰期Ⅲ
D.冰期Ⅳ
42.与现在相比,第四纪冰期Ⅲ时期( )
A.温带自然带北界偏南
B.山地雪线上升
C.全球陆地总面积更大
D.全球降水增加
某地层分布有下图所示的化石,读图,回答43.44题。
43.该地层形成的时间最不可能的是 ( )
A.寒武纪
B.奥陶纪
C.志留纪
D.泥盆纪
44.该地层形成的地理环境是( )
A.湖泊
B.高山
C.高原
D.盆地
读下列古生物化石图片,完成45、46题。
45.四种化石可以推断地理环境,海洋占优势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6.图中两种化石之间能够体现地球演化规律的是 ( )
A.②→④
B.②→①
C.③→④
D.③→①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地球在距今约22亿年到1万年间的漫长地质年代里
经历了三次大冰期。
距今6亿年到3亿年间为震旦纪冰期;在距今2亿年至3
亿年,地球又发生了第二次大冰期。
这次大冰期始于石炭纪末期,止于二叠纪中期,大约延续了一亿年,根据动植物化石和冰碛层的分析发现,这次大冰期主要影响南半球,被称为“南半球的冰期”;距今二三百万年到一百万年间为第四纪冰期。
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
大冰期时气温比平均值下降4~7 ℃,海面降低,陆地大面积被冰雪覆盖。
间冰期时气候转暖,高纬度大陆冰川面积缩小,中纬度山岳冰川大规模后退,雪线上升,全球自然带向两极方向推移,海面上升。
(1)推测大冰期和间冰期期间,地球上的物种数量各有什么变化
及变化的原因。
(2)在距今1万年到19世纪末的历史时期,我国经历了四次寒冷
期和四次温暖期。
说出我国历史时期气候寒暖变化依据的获得途径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