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笔记整理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重点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22ec49c9be1e650e53ea9972.png)
名词解释新闻政策:新闻政策就是关于新闻报道的政策限定。
时事新闻:是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
与国际民生、社会建设、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里发生的重要新闻。
媒介审判:指新闻报道形成某种舆论压力,妨碍和影响司法独立和公正的行为。
有偿不闻:新闻从业人员借舆论监督之名,接受或变相呗监督方的贿赂而使舆论监督活动中止或改变的行为。
实质是新闻敲诈。
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采写者利用新闻媒体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社会组织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
国家秘密:所谓国家秘密是指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情的事项。
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名誉所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
名誉权具有其他人格权所共有的特征,即法定性、人身专有性和财产关联性。
新闻职业道德: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新闻规范和准则,是社会道德对新闻记者这一职业所提出的特殊要求。
新闻传播法:广义的是指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体现这一国家的统治阶级意志的,用于调整人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狭义的是指规范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的专门性法律。
有罪推定:主要是指未经司法机关依法判决有罪,对刑事诉讼过程中的被追诉人,推定其为实际犯罪人。
简答题1、新闻自由与国家秘密之间的关系P162新闻传播活动与保守国家秘密绝不是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
新闻自由也从来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在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保守国家秘密都是新闻自由的底线,这是出于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而对新闻传播活动所做的必要限制。
在我国,做好新闻保密工作,对于有效地保护国家秘密、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新闻传播事业蓬勃发展,各类媒体百花齐放,新闻报道面日益扩大,媒体出口限制日益放宽,这些新情况同时给新闻保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进一步显示了加强新闻保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https://img.taocdn.com/s3/m/436a4a808762caaedd33d4ec.png)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答案整理1.媒介审判:是指新闻传播媒体在报道消息、评论是非时,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涉案人员做出定性、定罪、定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造成破坏司法原则的后果。
2.邻接权:又叫“传播者权”,是指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是作品传播者对其传播作品过程中所创造的成果所享用的权利。
3.著作权:也称版权,它是指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基于创作某种作品而享有的署名、发表、出版、获取报酬等权利。
4.名誉权:就是公民享有应该受到社会公正评价的权利和要求他人不得非法损害这种公平评价的权利5.记者证:是新闻机构新闻采编人员从事新闻采访活动使用的有效工作身份证件,由新闻出版总署统一编号并核发。
6.判例法:就是基于法院的判决而形成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定,这种判定对以后的判决具有法律规范效力,能够作为法院判案的法律依据。
7.煽动罪:是指通过演讲、文字乃至广播电视、书画等方式公然散布虚假的信息,以蛊惑人们的反常情绪,采取某种不利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罪名。
8.诽谤:是指散布虚假事实,无中生有、无事生非,损害他人名誉造成新闻严重失实或基本内容失实的后果。
9.两个分开:是指新闻报道活动与经营管理活动分开、新闻采编队伍与经营管理队伍分开。
10.国际公认的三大抗辩事由:内容真实、公正评论、特许权1.报纸出版秩序方面存在的较为突出的违法、违规现象有哪些?①擅自改变刊期、随意改变开版或版数、临时增版、增刊、增加“号外”,或是将专版、专刊、临时增版增期转由社外编辑部或个人承包,或是用一个刊号办多份报纸,或是故意把专版、专刊名的字号放大并让其占据报头位置,造成一种假象。
②擅自出版各种增刊、专刊或者搞“一号多报”。
③以“周末版”为代表的专版、专刊的刊头字样直接或间接取代报头名称,专刊、专版俨然是一份单独的报纸。
④直接或变相转让,出卖报刊号或版面的行为。
⑤未经申请批准就私自编辑出版报刊⑥擅自编印非法报刊2.在我国,有哪些特殊新闻信息须由国家指定的统一部门发布?①地震等震况和抗震救灾信息由国务院统一发布②有关传染病疫情的新闻与信息的发布。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笔记大纲82页PPT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笔记大纲82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fe6f2fe483c4bb4cf6ecd19c.png)
61、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 有所亏 。 62、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
6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 深巷中 ,鸡鸣 桑树颠 。 64、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6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知识点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04f08afef90f76c661371a37.png)
案例分析和综合运用五选四问题涉及:为什么会出现,如何避免,在网络时代的新特点一、媒介审判:复旦投毒媒介审判:指新闻传播媒体在报道消息、评论是非时,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涉案人员作出定性、定罪、定刑以及胜诉或者败诉等结论,造成破坏司法原则的后果。
负面影响:亵渎法治原则导致新闻传播媒介角色错位如何防范:客观真实、不煽风点火,不添油加醋;理性,不偏不倚,重视记录历史;公正、平衡,给原被告双方同等说话机会;维护司法尊严网络传播环境下的媒介审判•有关犯罪事实的谣言更易传播•政策因素使得网络媒体更易滋生媒介审判•网络更易形成非理性舆论•网络中的议程设置理论二、新闻侵权:黄海波涉及名誉权与隐私权重点在黄海波事件中的女伴。
新闻侵害名誉权:是指用发表新闻的手段使公民或法人的名誉权受到伤害的行为。
新闻侵犯名誉权案的主要表现形式:1、报道内容无中生有,凭空捏造,造谣中伤他人;2、采访时偏听偏信,未找被批评人核实情况以至于报道的主要事实失实;3、报道内容真实,但使用了侮辱性的语言诽谤他人名誉。
新闻侵害隐私权:是指在新闻作品中公开他人隐私而使他人隐私权受到伤害的行为。
新闻侵害隐私权的方式主要表现为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
新闻记者擅自在作品中公布他人隐私的原因:并不认为自己披露的是他人的隐私;认为被采访者在接受采访时,讲诉这些情况就意味着同意公布;为了获得轰动效应。
三、有偿新闻:陈永洲事件定义:新闻机构向要求刊播新闻者收取一定费用的新闻陈永洲事件是陈永洲收受他人钱财,在报刊上发表关于中联重科的不实言论,给中联重科带来巨大的损失。
有偿新闻是经济利益驱动下对新闻自由权的滥用。
处理:第一,加强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第二,建立强有力的新闻监察机构第三,加速法制建设,颁布有关惩治“有偿新闻”的相关条例四、假新闻:外国小伙撞大妈事件虚假新闻是指由于思想不健康或采访不深入,有意或无意造成的新闻报道失实现象。
网络时代信息量剧增,无数传统媒体,看到信息不管真假,先报到了抢占头条再说。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 考试复习重点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 考试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092c91d750e2524de5187e3a.png)
人格权:是法律赋予公民和法人的专属权利。
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个人尊严。
人身自由、生命、健康、姓名、肖像、隐私、名誉、荣誉等方面的权力都属于公民人格权的范畴著作权:也称版权,它是指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基于创作某种作品而享有的署名、发表、出版、获取报酬等权利。
隐私权:就是个人有依照法律规定保护自己的隐私不受侵害的权利。
肖像权:是公民个人形象通过绘画、照相、雕刻、录像、电影等艺术形式,使公民外貌在物质载体上再现的视觉现象。
新闻传播职业道德:是从事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得到总和。
新闻法概念:1广义的新闻法是指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体现这一国家统治阶级意志的,用于调整人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
2狭义专门指适用于新闻传播的一部法律。
新闻法制:指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按照自己的利益和意志,通过政权机关建立起来的、用以调节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法律制度。
我国新闻法制有以下几个特点:(1)有极强的意识形态色彩(2)渗透在各部分法律中(3)限制滥用新闻自由的法规多,保障新闻自由的法规不多(4)新闻法制与党的政策和新闻职业道德辩证统一新闻侵权:新闻侵权是新闻采写者利用新闻媒体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
新闻侵权行为发生的原因有哪些?1采访不够深入②写作内容失实③无疑披露隐私④有意毁损名誉⑤批评褒贬过度⑥编辑核实不力新闻侵权行为有哪些特点:1首先必须是和新闻活动相关的,在新闻活动中发生的行为;2从形式看,主要对公民的人格权造成损害;3从传播方式看,具有广泛性和迅速性的特征;从后果看,会对受害人造成严重的损害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1行为人实施了侮辱、诽谤等侵害行为2指向特定的受害人3损害事实的存在4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新闻侵权的四个构成要件损害事实、侵权行为、行为人的过错、因果关系隐性采访:又称“暗访”、“秘密采访”等,指记者不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也不告知对方采访的目的,在对方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其形象和声音用暗藏的摄像机或录音机记录下来,并在媒体上发表的采访形式。
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 笔记 精品
![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 笔记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76516b270912a2161479294b.png)
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第一编:基础认知部分基础认知部分之一(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大众传播媒体的社会功能大众传播媒介的正功能一、信息功能二、舆论功能三、娱乐功能四、服务功能基础认知部分之二(信息自由流动原则)新闻传播的基石:信息自由流动信息合法、自由的流动是传媒发展的依据与方向信息自由流动原则得到了主要的世界性和地区性人权宣言和公约的确认。
其间是漫长且苦难的争取:——1789 年,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第 11 条:“自由地交流意见和见解是每个人最为宝贵的权利”,每个公民都“在对违法滥用权利承担责任的前提下,有言论、著作和发表的自由”。
——1791 年,美国《权利法案(宪法怱正案)》:“议会不得通过任何……限制言论或出版自由的法律”。
——1946 年,联合国第 59 号决议:“信息自由是一项基本人权,也是联合国所信仰的各种自由的检验标准”。
——1948 年 12 月,《世界人权宣言》第 19 条:“人人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此项权利包括……通过任何媒体和不论国界寻求、接受和传递信息和思想的自由”。
——1987 年,34 国的专业组织、人员通过《自由新闻宪章》:“停止直接或间接的新闻检查”;“防止对独立新闻机构,特别是在获得信息、利用传播手段和税收方面的歧视做法”;“允许消息的自由流动,允许新闻工作者及其设备自由穿越国境”;“不以发放许可敃的形式限制新闻工作”;“确保记者受到法律的保护,保敃记者战争期间被视为平民”。
政府对媒体信息传播的管理方式事前限制(Prior Restraint):政府在信息传播之前通过许可敃制度或节目审查制度(Program Censorship)对媒体传播内容加以限制,决定允许该节目播出、怱改后播出及限制、禁止该节目播出。
事后惩罚(Subsequent Punishment):事先不对媒体播出内容进行审查,但若播出内容违法法规和政令,则对媒体进行相应的惩罚。
强制近用(Forced Access):政府通过法令等强制媒介传播某些特定内容的节目,如政令发布、公益节目等。
新闻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重点复习
![新闻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重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ec6ffe31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fe.png)
新闻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重点复习新闻法律职业道德其伦理规范复习资料1、一个道德原则,若干条道德规范,有哪些原则?(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由哪些内容构成)P290-3121条道德原则和几条道德规范构成1条道德原则就是新闻传播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新闻传播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是新闻传播行业及从业者在调整职业活动中各种利益关系时必须遵循的最重要的一把尺子。
(1)新闻自由原则(2)社会责任论(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几条道德规范1.新闻要真实、客观与公正。
①力求准确②尽可能交代消息来源①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事物②将事实与观点严格分开、避免主观倾向③保持平衡2.清正廉洁,以正当方式从事本职工作。
①坚持新闻传播职业的独立性,不屈服于邪恶势力,避免主观干扰②不受贿,不搞“有偿新闻”等行业不正之风③不得混淆新闻与广告的界限,大搞“广告新闻”3.自觉遵守法律,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和公民合法权利。
①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团结②维护司法尊严与司法公正③不得伤风害俗,不得宣扬色情、凶杀、暴力、愚昧、迷信及其他格调低劣有害人们身心健康的内容。
④维护公民合法权利,不诽谤他人,不揭人隐私。
4.提倡公平竞争,加强协作与交流。
5.同情弱者,注意保护少年儿童等易受伤害者。
2、关系的主体和客体,新闻法律的主体和客体P14-17新闻传播法律关系定义:指新闻传播法所确认和调整的在新闻传播活动过程中参与者各方所形成的权力与义务关系。
特点:1.国家意志的体现2.以法律上的权力和义务为内容3.由国家强制力做保障主体:指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或组织。
1.新闻传播媒体(最重要)。
具有法人主体资格2.记者、编辑等新闻传播从业者。
3.政府、公民、法人和社会团体、群众团体内容:指新闻传播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是指由新闻传播法律规范所规定的、新闻传播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作出一定行为的许可和保障。
义务是指新闻传播法律规范所规定的、新闻传播法律关系主体所承担的某种行为行为的必要性。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复习重点(3)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复习重点(3)](https://img.taocdn.com/s3/m/f39234f702020740bf1e9ba2.png)
第一章1.什么是法?法的特点有哪些?法的渊源?p4法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社会控制手段,即人类社会用来指导、约束社会上各种人体与群体的一套行为规范.特点:法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是国家意志的体现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量来实施是以权力和义务为主要内容在法学上指的是法的效力来源,包括法的创制方式和法律规范的外部表现形式.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行政规章、军事法规和规章、特别行政区的法规、国际条约2。
什么是新闻传播法制?p15就是掌握着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将本集团的意志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出现,通过国家机关制定的调节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法律与制度的总和1、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2、“两个服务”方向的原则3、国家发展与行政管理的原则渊源:法律渊源——从形式意义上来使用这一概念,指依据法律效力的来源不同而形成的法律类别,其制订机关、效力范围、修改程序都有不同。
3.我国新闻传播法规及其渊源?p14即广义的新闻传播法,是指国家指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体现这一国家统治阶级意志的,用于调节人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渊源: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与规章、特别行政区的法律与法规、法律解释、国际条约与协定等。
4.什么是新闻传播法律关系?其构成要素有哪些?p15是指新闻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在新闻传播活动过程中参与者各方所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或组织新闻媒体、新闻记者或新闻从业人员客体: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包括物、新闻行为、智力成果三种5.什么是新闻违法行为?其特点有哪些?p20新闻传播媒体及其从业者在主观过错的支配下实施的违反法律规范要求和法定行为模式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新闻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行政违法行为。
1.新闻媒体创办的基本方式和制度?p60批准登记制、注册制等2.广播电视播出秩序的监管,包括商业广告播出的比例播出比例、时段;境外节目的播出限制等等?各电视频道每天播出的境外影视剧,不得超过该频道当天影视剧总播出时间的25%;每天播出的其他境外电视节目,不得超过该频道当天总播出时间的15%.未经广电总局批准,不得在黄金时段(19:00-22:00)播出境外影视剧。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笔记整理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b9eb771a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3e.png)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笔记整理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一、填空题20个20分1.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宪法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检查制度、审判制度:公开审判制度;辩护制度;两审终审制度;合议制度;回避制度;死刑复核制度;审判监督制度)2.与法律相应的门类包括:刑事法律制度、民商法律制度、行政法律制度、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律制度3.不得公开审理的案件有:涉及国家机密、涉及个人隐私和未成年人犯罪4.我国新闻法规的渊源具体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5..我国新闻传播法制的基本原则: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两个服务方向的原则、国家发展与行政管理的原则6.依法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主要原则有:公共利益原则、事后限制原则、明显而即刻危险的原则等7.两个服务原则是指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8..新闻传播行政管理包括报刊管理、广播电视管理、互联网信息管理和新闻记者管理。
9.非法出版活动和非法出版物在我国都是严格禁止的10.新闻采编工作人员从业资格证分为:新闻采编人员资格证和新闻记者证。
11..1983年6月,第六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和第六届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同时标志着“两会”的新闻发布会制度由此建立12.新闻发布会的类型包括:例行新闻发布会、突发事件、重大活动、宣告性、首脑、网络13.审判公开包括:公开举证、质证、公开宣判等程序与内容14.国家秘密的等级可分为:绝密、机密和秘密三级15.新闻传播与国家安全要求:禁止发表煽动言论、禁止泄露国家机密和禁止破坏民族团结。
16..我国法律禁止的传播破坏社会秩序行为包括:禁止散布谣言、禁止宣传邪教、禁止宣传淫秽和色情、禁止渲染暴力和凶杀17.《宪法》规定泄露秘密罪的三种罪名:泄露国家秘密罪、向境外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非法获取或持有国家秘密罪。
18..《宪法》规定传播淫秽色情内容的法律责任:刑事处罚;治安管理行政处罚;文化行政处罚19.信息时代公民权利最重要的价值是:知情20.侵权行为是一种民事过错行为21.公民的人格权包括:名誉权、肖像权和隐私权22.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包括:无害原则、保守机密原则、自主原则、知情同意原则、合理获利23.新闻传播职业道德的特点:阶级性与普适性的统一;职业性和大众性的统一;团体责任与个人责任的统一二、简答题4个20分1.法治和法制区别和联系?法制是静态的制度,即法律制度或法律和制度的总和;法治是动态的管理,即一种治国思想和方式2.我国审判工作的基本制度?(7条)公开审判制度等3..新闻传播法制的两大类型?(2条)15一是以立法的形式制定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规范性文件二是以最高法院和上级法院的判例为标准来审理新闻传播案件,即判例法,而没有成文的新闻法。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笔记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1d3dc7b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95.png)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笔记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当然,以下是一篇关于"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笔记"的中文示范文章,按照段落和子段落清晰列出,以体现不同层次的结构:一、导言1. 课程背景。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笔记大纲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笔记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78f9560ecc17552707220814.png)
(五)限制播放规定 对播放境外节目的时间与总播放时间的比例 的限制。按规定,各电视台每天播出的每套 节目中,境外电视剧不得超过电视剧总播出 时间的25%,其中18时至22时不得超 过15%。
对广告播出时间的限制。按《广播电视广告 播出管理办法 》第15条规定,第十五条 播 出机构每套节目每小时商业广告播出时长不 得超过12分钟。其中,广播电台在11:00至 13:00之间、电视台在19:00至21:00之间,商
行政许可: 审批制是报刊管理的基本制度
1. 审批制是我国新闻事业行政管理的重要 手段。 2. 实行审批制的意义。
报刊的主办单位和主管单位
一)报刊的主办单位即报刊的举办者,被规 定为报刊社的上级领导部门。其主要职责 和权限: 1、报刊内容方面; 2、在经济责任方面; 3、在人事制度方面;
主办单位与所办报刊应具备两个“一致”
禁止非法出版
1、 非法出版,是报刊管理中依法禁止和 制裁的主要违法行为。 非法出版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非法出版包括一切从程序到内容 违反法律的出版活动及其出版物; 狭义的非法出版,是指从程序上违反《 出版管理条例》,未经批准擅自进行的 出版活动。 2、违禁出版物:有反动、淫秽等禁载内容 的出版物
• 电视剧审查暂行规定 • 广电总局设立电视剧审查委员会和复审委 员会。省广电厅设立审查机构,负责电视 剧审查工作,提交电视剧30天内提出修改、 删剪意见、审查结论。
(三)转播规定 第37条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或者广播 电视站,应当按国务院广播电视行政部门的 有关规定转播广播电视节目。这里主要指转 播中央和省级电台、电视台的主要节目。转 播要准确及时、完整无误、不得掐头去尾和 中断插播。并把转播好中央台的节目视为上 述各台的“首要任务”。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重点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c7f4077c01f69e3142329404.png)
审判工作制度刑复核制度)我国新闻传播法制的基本原则(1)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2)“两个服务”方向的原则(3)国家发展与行政管理的原则新闻传播与社会秩序1禁止散布谣言 2 禁止宣扬邪教3 禁止传播淫秽、色情内容4 禁止渲染凶杀、暴力内容新闻传播与司法活动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将公众利益放在首位位臵,以追求社会正义为其主要的价值取向。
从行政行为主体看,我国对新闻传播机构与媒体实施行政监管的中央机构,主要⏹记者站的驻站人数不得超过5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关于重大政务新闻的发布与报道,一直实行⏹1949年12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办法》,规定:一切公告及公告⏹世界上唯一的对地震新闻与信息的发布实行法制化管理的国家⏹1982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了新中国第一个有关广告的行政法规《广告管理暂行条例》。
⏹播出机构每套节目每日公益广告播出时长不得少于商业广告时长的3%⏹一般时段每小时12分钟、黄金时段每小时9分钟的限制广告发布的三原则广告应当真实;广告应当合法;广告应当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电视台每套节目每日播出的烈性酒类商业广告不得超过12条,其中19点至21点之间不得超过2条。
⏹维护公序良俗是各国法律中的一项基本的法律原则,它的具体内容包括以⏹新闻侵权从形式看,主要是对公民的人格权造成损害,其中尤以侵害公民的名誉权和隐私权最为多见。
“媒介审判”:是指新闻媒介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对被报道对象所作的一种先在性的“审判预设”。
它是新闻竞争日趋激烈下的产物,从法理学的视角看,“媒介审判”损害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形象,是新闻媒体的职能错位,它使得司法独立和新闻自由的天平过分倾斜,有悖于法治精神。
有偿新闻:指某些企业单位、经营者个人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而想方设法在一些媒体上上镜头、占版面等,以新闻报道的形式给自己做广告,而给予记者或编辑以物质利益需求,或者是政府官员为了掩盖丑行而贿赂新闻人员以做出歪曲事实的报道的违法行为。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考前知识点整理 重点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考前知识点整理 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5c9551e89b89680203d8251e.png)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知识点题型:主观题60分(简答、论述、应用)客观题40分(填空、名词解释)1、法的定义P3法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社会控制手段,即人类社会用来指导、约束社会上各种个体与群体的一套行为规范。
2、法与政策的基本关系P6一是法是政策体系的一种表现形式;二是法在政策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3、宪法制度P7宪法制度,是指以宪法为核心的民主政治制度。
4、新闻传播法规的含义P14广义:是指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体现这一国家的统治阶级意志的,用于调整人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狭义:是指专门适用于新闻传播活动的一部法律。
5、我国新闻传播法制的基本原则P18一是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二是“两个服务”方向的原则(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三是国家发展与行政管理的原则。
6、报刊审读制度P26报刊审读制度是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和报刊主管单位在报刊出版后,组织有关人员依法对报刊出版质量进行的审阅和评定,是报刊出版事后管理的重要制度。
7、突发事件P29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8、煽动的含义P38煽动,是指行为人以语言、文字、图像等方式对他人进行鼓吹煽动,意图使他人接受或相信所煽动的内容或实行所煽动的分裂国家的行为。
9、国家秘密的含义及级别P39国家秘密,是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
国家秘密的密级可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级。
10、我国法律禁止传播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P41(1)散布谣言;(2)宣扬邪教;(3)宣扬淫秽、色情;(4)渲染暴力、凶杀。
11、名誉和名誉权P46 、212名誉,是社会或他人对公民品德、才干、信誉、功绩、资历和身份等方面评价的总和。
名誉权,就是公民享有应该受到社会公正评价的权利和他人不得非法损害这种公正评价的权利。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的复习资料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的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01a2c61daef5ef7bb0d3cde.png)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1、《宪法》是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大法,也是新闻传播法制建设的基本依据.2、新闻法制的基本原则:(1)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内涵:公民享有言论出版自由权利;言论出版自由权利不可滥用)(2)坚持党的领导和“两个服务”方向的原则(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3)国家发展与行政管理的原则3、新闻法制的核心问题是:言论、出版自由(新闻自由的问题)为什么?1)不是一种人为规定,是新传法历史客观演变进而确定的一个主题。
2)从新闻传播实践上看,任何一次新传法规定的制度与修改,其根本问题都是新闻出版和言论自由是否能实现、怎么实现以及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3)寻找真理的手段,保障社会成员参加国家决策的方法,维持社会稳定与变化的手段。
4、新闻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或组织。
主要包括:新闻媒体主管机关、新闻媒体、新闻记者或新闻从业人员、受众5、新闻泄密的含义:指在新闻媒介中公开国家秘密,以致使国家安全或者国家利益遭到破坏的行为。
6、新闻保密制度包括:①新闻出版保密审查制度②通过内部途径反映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的制度③采访涉及国家秘密的事项由主管机关批准制度④新闻发布制度8、传媒监督司法的必要性:①满足公众知情权的需要②监督公共权力的需要③传媒的职责所在④司法实践的需要17、我国新闻工作者应遵循的五条原则: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③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④维护新闻真实性⑤保持清政廉洁的作风新闻传播与国家安全1)禁止发表煽动言论 2)禁止泄露国家秘密 3)禁止破坏民族团结新闻传播与社会秩序1)禁止散布谣言【是指行为人以制造社会混乱、扰乱社会秩序为目的,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包括互联网的制作、下载、复制、发布、传播或者以其他方式)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 2)禁止宣传邪教 3)禁止传播淫秽、色情内容4)禁止渲染凶杀、暴力内容新闻传播与公民权利1、传媒侵害名誉权(指公民和法人对自己的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名誉,享有不可侵犯的权利,它具有法定性、人身专有性、财产关联性)的方式:侮辱和诽谤2、传媒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①行为人实施了侵害名誉权的行为②行为人传播的内容直接指向受害人③行为人传播的内容确有造成受害人精神损害的事实④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3、名誉权的抗辩事由:①内容真实②公正评论③特许权(特定人同意)4)消息来源权威4、隐私权(是法律保护的,公民不愿公开的个人生活私密和个人生活自由的人格权利)主要包括四部分:①个人信息②私人领域③个人私事④私人活动5、侵害隐私权的方式:1)公布、宣传他人的隐私2)窃取个人资讯3)侵入私生活领域4)侵入互联网的私生活区域6、新闻侵权的特点:涉及隐私信息报道越真实,新闻侵权越严重。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个人整理】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个人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4f24841f55270722192ef72f.png)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一.名词解释1.新闻出版保密制度:新闻出版保密审查实行自审与送审相结合的制度。
新闻出版单位和提供信息的单位,对拟公开出版、报道的信息,应当按照有关的保密规定进行自审;对是否涉及国家秘密界限不清的信息,应当送交有关主管部门或其上级机关、单位审定。
涉及其他单位工作中的国家秘密的,应当负责征求有关单位的意见。
2.舆论监督:是指新闻传播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治和社会生活共同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
3.著作权:著作权也称版权,它是指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基于创作某种作品而享有的署名、发表、出版、获取报酬等权利。
4.合理使用:主要表现在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在使用他人作品时所享有的一种抗辩权。
指在特定情况下使用他人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著作权法》享有其他权力的制度。
合理使用制度也是对著作权人使用著作权的限制,其立法目的也是满足公共利益的需要。
5.法定许可使用:法定许可不需著作权人许可由法律直接许可,但需向著作权人支付一定的报酬;法定许可,著作权人只有“获得报酬权”而无“禁止权”;法定许可仅限于法律列举的五种方式:报刊的相互转载,营业性演出,录音录像制作者,播放录音制品节目,编写出版教科书。
6.强制许可:在特定条件下,由相关主管机关根据申请人的申请,对已发表的作品,强制著作权人许可申请人对作品进行使用。
7.新闻专业主义:新闻专业主义是资产阿阶级新闻学的重要概念,也是西方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
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概念有两个,一是客观性新闻学,二是新闻呢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
新闻专业主义、客观性新闻学和新闻媒介的独立性这些概念,是相互交叉的,它们都是历史的产物,经历了发展变化。
了解这些概念、历史及其变化,对于中国的新闻工作者也许不无裨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
一、填空题20个20分
1.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宪法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检查制度、审判制度:公开审判制度;辩护制度;两审终审制度;合议制度;回避制度;死刑复核制度;审判监督制度)
2.与法律相应的门类包括:刑事法律制度、民商法律制度、行政法律制度、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律制度
3.不得公开审理的案件有:涉及国家机密、涉及个人隐私和未成年人犯罪
4.我国新闻法规的渊源具体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
5..我国新闻传播法制的基本原则: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两个服务方向的原则、国家发展与行政管理的原则
6.依法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主要原则有:公共利益原则、事后限制原则、明显而即刻危险的原则等
7.两个服务原则是指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8..新闻传播行政管理包括报刊管理、广播电视管理、互联网信息管理和新闻记者管理。
9.非法出版活动和非法出版物在我国都是严格禁止的
10.新闻采编工作人员从业资格证分为:新闻采编人员资格证和新闻记者证。
11..1983年6月,第六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和第六届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同时标志着“两会”的新闻发布会制度由此建立
12.新闻发布会的类型包括:例行新闻发布会、突发事件、重大活动、宣告性、首脑、网络
13.审判公开包括:公开举证、质证、公开宣判等程序与内容
14.国家秘密的等级可分为:绝密、机密和秘密三级
15.新闻传播与国家安全要求:禁止发表煽动言论、禁止泄露国家机密和禁止破坏民族团结。
16..我国法律禁止的传播破坏社会秩序行为包括:禁止散布谣言、禁止宣传邪教、禁止宣传淫秽和色情、禁止渲染暴力和凶杀
17.《宪法》规定泄露秘密罪的三种罪名:泄露国家秘密罪、向境外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非法获取或持有国家秘密罪。
18..《宪法》规定传播淫秽色情内容的法律责任:刑事处罚;治安管理行政处罚;文化行政处罚
19.信息时代公民权利最重要的价值是:知情
20.侵权行为是一种民事过错行为
21.公民的人格权包括:名誉权、肖像权和隐私权
22.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包括:无害原则、保守机密原则、自主原则、知情同意原则、合理获利
23.新闻传播职业道德的特点:阶级性与普适性的统一;职业性和大众性的统一;团体责任与个人责任的统一
二、简答题4个20分
1.法治和法制区别和联系?
法制是静态的制度,即法律制度或法律和制度的总和;法治是动态的管理,即一种治国思想和方式
2.我国审判工作的基本制度?(7条)
公开审判制度等
3..新闻传播法制的两大类型?(2条)15
一是以立法的形式制定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规范性文件
二是以最高法院和上级法院的判例为标准来审理新闻传播案件,即判例法,而没有成文的新闻法。
4.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特点?(3条)16
一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二是它以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三是由国家强制力作保障5.我国新闻传播法制的基本原则?(3条)18
言论出版自由原则;两个服务方向的原则;国家发展与行政管理的原则
6.在我国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包括两层涵义?(2条)19
一是公民享有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二是言论出版自由权利不可滥用
7.行政管理包括哪些方面?(5条)27
报刊管理;广播电视管理;互联网信息管理;新闻记者管理
8.新闻、广告等各类信息发布的类型?
重大新闻的发布与新闻发布会制度的建立(重大政务信息的发布与报道;新闻发布会制度的建立);
特殊新闻的发布(灾害新闻与气象信息的发布与报道;司法新闻的发布与报道;证券信息的新闻发布);
境外新闻在境内的发布与境外报刊的进口
广告的发布及其规范
9.新闻传播媒体不得公开的报道事项?(7条)165
未公开的党和国家的政策、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和活动等信息;
不能公开的军事信息;
科学技术信息;
外交、外事活动发展信息;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
追查刑事犯罪信息;
灾情信息;
10.新闻传播权利的实现途径?(5条)199
收集信息;选择信息;传播信息;社会监督;影响受众
(即采访权、编辑权、报道权、舆论监督权和议程设置)
11..媒介审判的概念?58
是指新闻传播媒体在报道消息、评论是非时,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涉案人员作出定性、定罪、定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造成破坏司法原则的后果。
舆论监督的概念?201
指新闻传播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治和社会生活共同标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