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同盟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是1905年8月20日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日本东京建立的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革命政党。
20世纪初年,随着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尖锐化,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的涌现,爱国运动的广泛开展,革命派的队伍也日益扩大,中国已处于革命高潮的前夕。此时,中国革命面临着一个紧迫的课题,即亟需将分散的革命力量聚合为一个统一的全国性政党,以促进革命的发展。亚洲方兴未艾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独立意识的形成,为此提供了客观条件。随着革命风潮的勃兴,国内1904年前后成立了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和干部上为建立全国性政党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1905年7月19日,孙中山从欧洲抵达日本,同在日本的革命团体领导人商组统一的革命政党问题。他指出:“中国现在不必忧各国之瓜分,但忧自己之内讧。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元末朱、陈、张、明之乱。此时各国乘而干涉之,则中国必亡无疑矣。故现今之主义,总以互相联络为要义。”孙的主张,得到了黄兴等多数人的支持。
7月30日,原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军国民教育会等团体的成员及全国十多个省的留日志士70多人,在东京赤坂区三番黑龙会内召开建立统一组织的筹备会议。会上,孙中山首先发表演说,阐明革命的理由、形势、进行方法及联合组织统一团体的必要性,与会者一致赞成。在讨论团体的名称时,孙提议为“中国革命同盟会”,有人主张叫“对满同盟会”。孙指出革命宗旨不专在对满,其最终的目的尤在废除专制,创造共和。还有人提出此会为秘密组织,不宜明用“革命”二字。经反复讨论,遂定名为“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在讨论政治纲领时,孙提议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为宗旨。有些人不同意把“平均地权”列为政纲,经过孙中山的耐心解释,最后政纲获得多数通过。会议随即举行宣誓加盟仪式,并推举黄兴、陈天华、宋教仁、马君武等8人负责起草同盟会章程,提交成立大会讨论。
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赤坂区灵南坂,借日本人阪本金弥的住宅召开成立大会,到会者百余人。大会一致通过了《中国同盟会总章》;确定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为同盟会宗旨;推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并选举了总部各部负责人,推选了各省主盟人。依照《总章》的规定,同盟会总部设于日本东京,按“三权分立”原则,下设执行部、评议部、司法部;黄兴被任为执行部庶务科总干事,居协理(副总理)地位,总理外出时,代总理主持总部工作。章程规定在总部统一领导下,各地分设支部;国内按地区设东、西、南、北、中五个支部,支部以下各省设立分会,支部部长由总理指任,分会长由会员选举产生;国外设南洋、欧洲、美洲、檀香山四个支部,支部以下各国设立分会。同盟会机关刊物是《民报》(原名《二十世纪之支那》,为华兴会机关刊物,同盟会成立后易名民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同盟会成立后在孙中山领导下,努力开展各项活动和斗争,担负起了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同盟会本部分派的会员先后在国内二十一省市建立了支分会近70处,海外南洋及欧美各地陆续建立同盟会支部、分会七八十个,革命派力量因而日益壮大;《民报》在章炳麟、陶成章等主编下,由胡汉民、汪精卫等执笔,与主张保皇、由康有为、梁启超执笔的《新
民丛报》展开激烈论战,成为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随后海外各地同盟会报刊也开展对保皇派的批判,从而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从1906—1911年,孙中山和同盟会本部积极联络会党、新军等,先后发动了萍浏醴、黄冈、七女湖、防城、镇南关、钦州、廉州、河口、广州新军、广州“三·二九”等反清起义,动摇了清廷统治基础。到武昌起义爆发,全国纷纷响应,终于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同盟会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武昌起义后,同盟会总部由日本东京迁至上海,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迁至南京,旋又迁回上海。1912年8月7日在宋教仁的组织下,同盟会、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和共和实进会在北京合并改组为国民党,孙中山为理事长,宋教仁为代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