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课件资料第七章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课件资料第七章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
结构与总量的关系
经济发展,是经济总量和结构不断演变的过程。

总量均衡是结构均衡的基础,有总量均衡才有结构均衡;结构均衡是总量均衡的实现形式,只有结构均衡才能促进总量增长。

结构对总量的制约作用:
总量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结构的状态。

只有结构均衡,才能充分利用资源,加快总量增长。

总量增长首先取决于资源的动员程度与配置,而结构主要针对资源的合理配置。

总量增长依赖于结构的转化和高度化。

一个产业在经历了成熟期之后,会遇到市场饱和和技术潜力枯竭的障碍,必须适时转化结构。

总量对结构的制约作用:
总量增长,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提升,促使结构相应变化;
总量增长,积累规模相应扩大,促进投资结构变化;
总量增长,为科技、人才增长提供基础,促进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

第一节产业与产业结构
一,产业的概念
产业:按照一定的社会分工标准,为满足社会某类需要而划分的从事生产和服务活动的各种集合体。

二,产业的分类
两大部类分类法
生产资料的生产与消费资料的生产。

两大部类分类的思想是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抽象。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它很难成为一种具有应用价值的分类方法。

此外,由于这一方法也不将非物质生产部门包括进去,因而它同样具有不完整性。

农、轻、重产业分类法
农—农业
轻---轻工业。

纺织、印染、食品、日用品等。

重--- 重工业。

机械、机电、石油化工等。

农、轻、重产业分类法,首先强调和突出了物质产品生产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

然而,这种分类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在体系上的不完备;在统计上的不准确,而且也缺乏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或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之间的普遍适用性。

按生产要素的集约程度分类方法
根据不同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要素的需求种类和需求依赖度的不同,可将国民经济各产业划分为劳动集约型产业、资本集约型产业和技术集约型产业。

按生产要素的集约程度分类,其好处在于可以从一个侧面研究一国的产业结构。

从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可以看到,经济发展的阶段与不同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有较强的相关性。

这种分类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各种类型的范围不易界定。

由于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可替代性,导致了同一产业在不同地区对各要素需求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会引起同一产业在不同的地区,可能会分属于不同的类型。

因此,从这一点来讲,这种分类方法的理论还尚未完善。

三次产业分类法
第一次产业是和人类第一个初级生产阶段相对应的农业和畜牧业;第二次产业是和工业的大规模发展阶段相对应的,以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并提供物质资料的制造业为主;第三次产业是以非物质产品为主要特征的、包括商业在内的服务业。

战略产业分类法
1.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是指能够依靠科技进步或创新,能够通过自身增长有效地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的产业。

2.先导产业。

先导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在国民经济规划中
应先行发展以引导其他产业向某一战略目标方向发展的产业。

3.支柱产业。

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重要的战略地位.其产业规模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份额,起着支撑作用的产业。

4.重点产业。

重点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在国民经济规划中被重点发展的产业。

三,产业结构的概念
产业结构指产业之间质的联系与量的比例关系。

它是社会分工高度发达的产物。

四,产业结构取决的因素
1.需求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1)消费需求。

需求变化分为两种,—是需求总量的增长,二是需求结构的变化。

需求总量与结构变化都会引起相应产业部门的扩张或缩小,也会引起新产业部门的产生和旧产业部门的衰败。

(2)投资需求。

如果对某产业投资增加,在一定时期内将推动该产业以更快的速度扩张,从而影响原有产业结构;对不同产业的投资比例不同,则会引起各产业发展程度的差异,导致产业结构的相应变化。

(3)国际贸易。

进出口贸易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表现为:出口资源、商品、劳务,对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进口国内紧缺资源、劳务,可以弥补本国生产该类商品的不足;同时进口某些新产品、新技术对开拓本国市场、为本国发展同类产业创造有利条件,有利于推动本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2.供给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1)自然条件和资源。

通常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其产业结构或多或少地具有资源开发型的特征。

如果该国资源丰富,且又拥有资金或技术,那么,该国也可能形成资源开发、加工和利用全面发展的产业结构。

(2)人口因素。

从供给的角度来说,人口因素影响着劳动力的供给和人均资源拥有量。

(3)资金供应状况。

资金供应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包括资金的充裕程度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还包括资金在不同产业部门的分配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4)技术进步。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各产业部门发生变革,并通过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推动相关产业部门不断高度化;技术进步使产业部门不断细化,新的产业部门不断产生;技术进步还不断引发人们的新的需求欲望,从而促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3、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国内环境因素和国际环境因素,具体包括政治、社会、法律、文化等因素。

一国的国际政治环境对该国的产业结构变动有重大的影响。

尤其是良好的法律环境会促进投资的增加,加速产业结构的快速演进。

法律环境对科学技术提高等有重要影响;良好的法律环境可以使知识产权得到保护,这也必然刺激科技进步,从而刺激产业结构的加速高度化和合理化。

第二节产业结构的演进
一,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
1,配第—克拉克定律:
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的基础上提出:“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间变化—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人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

2,库兹涅茨的“∩”型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继承克拉克成果的基础上,又侧重于从三次产业占国民收人比重变化的角度论证了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在工业化起点,第一产业比重较高,第二产业比重较低。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都相应有所提高,且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幅度大于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优势地位被第二产业所取代。

当第一产业比重降低到20%以下
时,第二产业比重高于第三产业,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比重再降低到10%左右时,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工业化进入到后期阶段,此后第二产业的比重转为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

在整个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将经历一个由上升到下降的“∩”型变化。

3,钱纳里的动态演进理论
钱纳里等人在库兹涅茨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整个经济结构变化过程,得出了产业结构变化过程的动态形式:
第一阶段是传统社会经济阶段,经济增长主要由初级产业(首先是农业)和服务业支撑,速度很慢。

大量低效率使用的劳动力停滞在农业部门,还未发生向高生产率和技术进步快的非农业部门(首先是工业)大规模转移。

第二阶段是高速增长的工业化阶段,经济增长主要由急速上升的工业制造业支撑。

产业结构和生产方法剧烈转变,劳动力大规模从农业部门转入工业部门。

新技术得到迅速采用和不断扩散,新主导产业部门不断代替旧主导产业部门。

在第二阶段,还可以根据反映经济发展阶段的人均收人或人均GNP或人均GDP;反映国民经济中工业化程度的工业或制造业的份额,或三大产业部门的产值及就业比例;反映城市化程度的城市人口比重;反映生产要素密集程度的工业内部结构等四项指标,将工业化进程划分为工业化的初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初期以轻纺工业为主;中期又可以分为以原材料为主的中工业化时期和以高加工度为主的时期;后期即技术集约化阶段。

第三阶段,经济增长步入发达经济阶段,工业制造业的贡献率下降,服务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与耐用消费品有关的服务部门在减速,而与医疗、教育、文娱、旅游有关的服务部门则在加速发展,服务业就业人数所占比重日益增大。

二,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合理化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就是指产业的供给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资源结构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相互适应状态。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准有:
1.生产资源在各个部门之间得到合理的分配和使用。

2.与社会总需求的结构相适应,以实现较高的增长速度。

3.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在生产上相互衔接、紧密配合,以实现国民经济的顺利运行。

4.适合本国的基本国情,比较充分、有效地利用本国各种资源的优势和国际贸易的有利形势,使各种生产要素得到最佳结合。

产业结构高度化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就是指高附加值的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从而逐步取得主导地位的过程。

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程度看,高度化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1)产业高附加值化,即产品价值中所含剩余价值比例大,是企业技术密集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
(2)产业高技术化,即在产业中普遍应用高技术(包括新技术与传统技术复合);
(3)产业高集约化,即产业组织合理化,有较高的规模经济效益;
(4)产业高加工度化,即加工深度化,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我国产业结构分析
1,,我国产业结构的突出矛盾
(一)第一产业基础脆弱。

(二)第二产业整体素质不高
(三)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制约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因素
1、人均资源数量大多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资源的分布、利用状况也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3、从历史沿革来看,长期的封建经济延缓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4、我国的农业政策也是制约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因素
工业结构不合理
一是企业组织规模小而散,专业化水平低。

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多数行业的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

三是主要生产工艺、技术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

四是劳动生产率低,劳动力结构亟待优化。

五是区域结构趋同,比较优势和协作效益不明显。

六是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落后。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影响因素
1,城市化进程之后
2.低消费率的影响
3.开放程度较低
4.观念和政策的影响
三,主导产业的确立
主导产业:具有一定的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主导产业的特征:
主导产业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较强的技术基础,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

主导产业能够对区域经济和其它产业产生较强的联系效应。

选择基准:1,收入弹性基准;2,生产率上升基准;3,关联效应基准;4,动态比较优势基准
确立主导产业的理论依据
⏹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
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说明,主导产业及其优势地位的发生是存在一定规律的。

美国的产业发展变化情况表明,产业结构的变动是因为单个产业部门的变动导致的。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通过对大量资料的分析,发现各产业部门增长速度的放慢,从长期看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

各产业增速的放慢一般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1)技术进步速度放慢;(2)增长较慢的产业对其增长的阻力效应和增长快的产业对其竞争的压制;(3)随着产业增长,可利用的产业扩张资金的相对规模下降;(4)受到新兴国家相同产业竞争的影响。

可见,从一个产业的较长的生命周期看,任何一个产业部门增速的减低都不是偶然的,或多或少总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

库兹涅茨对美国1880年至1948年间制造业的38个行业进行了统计分析。

一般衡量产业的优势地位有两种不同的角度:一是以产值进行衡量,即该产业产值占全部产业总产值的比重大小,比重大的产业即是占优势地位产业;二是该产业在经济增长中作用如何,即主要从产业间关联效应进行衡量,如该产业发展能否带动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在经济增长中起着主导作用的产业即是占优势地位产业。

可见,前者是着眼于利润率大小,主要表现能支撑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的繁荣,但它不能对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起直接推动作用;后者虽不一定能支撑特定经济发展阶段的繁荣,却能够积极创新引进新的生产函数,成为该产业以至整个产业保持高增长率的物质技术条件,是推动产业组成高级化的优势产业,这样的主导产业同时也符合产业演进规律的要求,是战略性的主导产业。

⏹罗斯托的研究
罗斯托认为,在经济发展各个阶段上建立和发展主导产业和主导产业综合体,是有具体条件的。

(1)要有足够的资本积累和投资,通常要求一国的净投资率(指投资额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要从5%左右提高到10%,要鼓励储蓄,限制消费,防止消费早熟,必要时引进外资;
(2)要有充足的市场需求,使主导产业产品的有效需求必须有所扩大,以推动主导产业的产出,
为主导产业的迅速增长打下基础;(3)要有技术创新并足以引起本部门的技术革新和满足其他部门增加生产设备以及从事新的潜在能力的需要;(4)要有制度创新,拥有大批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组织、管理和人力以及良好的运作条件。

主导产业形成的模式
主导产业需要选择和扶持,其发展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这就意味着产业演进不能仅依靠市场机制,并且还要从外部对产业结构变动进行干预和加以协调。

从世界各国采取的市场经济模式看,由于政府干预的强度和深度的差异,对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发展,大体可区分为如下两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强调市场自发调节,认为市场竞争和供求关系足以促进具有竞争能力产业的发展,协调问题也可以通过市场供求和价格机制来实现,认为政府在选择优先发展产业方面的认识不如市场力量更具权威性。

美国就是这种形式的代表国家。

美国知识经济的进程,主要是靠企业的科技创新推进的。

第二种模式,在市场自发调节的同时,政府积极进行干预,主动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选择主导产业和确定产业发展序列,不断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

第三节产业政策
一,产业政策的内容
产业政策是产业结构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和工具。

所谓产业政策就是指国家用于规划、塑造和诱导产业结构形成和演变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产业政策兴起与存续的理论依据:
(1)“市场失灵”说。

(2)“赶超战略”说。

(3)“国际竞争”说。

产业政策的目标体系
(1)实现经济振兴和经济赶超。

(2)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

(3)增强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产业政策的手段
直接干预
间接诱导
法律规制
二,产业扶持政策
产业扶持政策:所有对特定产业的发展起鼓励、刺激和保护作用的政策。

扶持政策选择:
(1)国际贸易保护政策:①关税保护:②非关税措施:
(2)国内生产扶持政策。

①财政扶持政策。

②金融扶持政策。

③技术扶植保护。

④直接规制扶植保护。

扶持对象:
(1)瓶颈产业
(2)幼稚产业
(3)主导产业
三,衰退产业的调整政策
1.衰退产业的概念与特征
所谓衰退产业是指经历了幼小期、成长期、成熟期之后,进入了产业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衰退期的产业。

2.产业衰退的原因
1)、消费者某些需求的根本消失
⏹收入水平的变化
⏹生活或生产方式的变化
⏹实际消费成本的变化
2)、技术进步造成产品结构的变化
3)、同样产品的国际比较优势发生了转移
3.衰退产业的调整方式
(1)产业升级方式:生产定制化;流程再造;产品升级。

(2)区位调整方式
4.退出壁垒:(1)沉淀成本高
(2)劳动者解雇费用高
5.制订衰退产业撤让政策的意义
1)、实现有计划的撤退次序
2)、降低撤退成本
3)、维持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四,产业组织政策
1.产业组织政策的概念和存在的依据
所谓产业组织政策,是指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效果,由政府制定的干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调节企业问关系的公共政策。

产业组织政策的实质是协调竞争与规模经济之间的矛盾,以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促进有效竞争态势的形成。

其产生的依据在于:市场力量本身并不能自发地避免过度竞争,也不能防止大规模企业凭借其垄断地位,采用共谋、卡持尔和价格歧视等不正当手段来获取高额利润、抑制竞争。

2.产业组织政策的分类
(1)从政策取向看,一类是鼓励竞争、限制垄断的竞争促进政策(即反垄断、反托拉斯和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政策),它着眼于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另一类是鼓励专业化和规模经济的产业合理化政策,它着眼于限制过度竞争的作用。

(2)从政策对象看.产业组织政策可分为市场结构控制政策和市场行为控制政策两大类。

五,日本产业政策实践
日本产业政策的推行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是通过经济政策的法制化进行的。

这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定“一般法”,如通过对反垄断法的修改,放松对控股公司的限制,促进企业兼并和联合,实现经济规模,提高竞争力;另一类是制定“特别法”,如通过制定各种振兴法、产业结构改善法等,直接影响产业发展。

日本的产业政策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对扶持、保护、促进其发展的战略产业和新兴产业,通产省制定并经国会通过振兴法;第二类是对需要加以援助以顺利压缩过剩设备、转移人员的衰退产业,制定萧条产业临时措施法;第三类是对介于前两者之间,需调整其结构的特定产业,制定改善结构法。

这些产业临时措施法有效期一般为5年左右。

六,我国的产业政策实践
国家产业政策分为五类:A类-倾斜性产业政策国家将通过注入资本金、财政贴息、发行债券、债转股手段来支持这些行业、这些企业的发展。

B类-鼓励性产业政策对传统产业改造以及成长性的战略产业和战略产品,在一定时期内,国家将给予减免税收的办法,鼓励其发展。

C类-竞争性产业政策国家将从公平的投资税收政策、严格的技术质量标准、规范的反垄断法规和快速的市场信息服务等四方面创造公平、公正和透明的政策环境,实现优胜劣汰。

D类-限制性产业政策对污染环境、技术水平落后、严重供过于求的产品,实行限制性产业政策,坚决予以淘汰。

E类-保护性产业政策针对农业和服务这两个竞争能力较弱的产业,可以实施既不违背世贸组织法律框架,又能适度保护我国产业安全,又有利于加快幼稚产业及农业和服务业发展的保护性产业政策。

本章参考资料
⏹《美国早期制造业集中的转变及其对中国西部开发的启示》,《经济研究》2002年8期
⏹《从垄断市场到竞争市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改革》2002年1期
⏹《中国工业的技术选择与技术进步:1985-2003》,《经济研究》2006年9期⏹《对我国产业安全若干问题的看法》,《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年9期复习思考题
⏹产业结构取决于哪些因素?
⏹简述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

⏹简述如何选择主导产业?
⏹简述产业组织政策的主要内容。

⏹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调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