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教师用书:专题8 第2节 热点主题7 书香中国全民阅读 Word版含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二轮复习文档: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精准训练八 Word版含答案
精准训练八探究散文的主题(情感、意蕴)练前提示探究文本的主题,指从全文整体上去探究文本的内涵或意蕴,或从“言”,或从“形”,或从“意”,或从“技”。
典型提问:①请探究文章的深刻意蕴(情感取向)。
②文章写了……这给我们哪些启示?③作者(文章)为什么要写……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分析)。
要探究文本的主题,意味着探究文本背后的社会、文化、传统、观念以及民族心理、时代精神等深刻丰富的东西。
一般从分析标题、理解首尾重要语句、挖掘形象内涵等角度入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赛里木湖周涛应该让思想的水散漫成湖,特别是当你处在人生的秋天。
让溪流聚集起来,让河水交汇起来,让雨水或雪水贮蓄起来,根据地形自然的状态造成一个非人工的海子,那就是湖。
湖不是海——它没有那么伟大;湖也不是水库——它要柔和自然得多;一般说来,它躺在那儿。
它使周围变得潮湿了一些,滋润了一些;它使天空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蓝,使近处的山呈黛色,阴坡的松林幽静,使远处的山白发肃然。
一般来说,它躺到那儿。
它不像山那样远远地就跑过来迎接你,而是躺在那儿,等着你突然发现它。
它喜欢静静地微笑着看你吃惊。
这就是赛里木湖。
一个思想就应该是这样,经过无数条水系的源源不断的补充,经过地貌之下的颅骨加固合拢,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圆或椭圆的、深邃的内陆液体领域。
思想之所以称为思想,就因为它是圆的。
从它的任何一点出发,走完全程终点都复合在起点上。
瞧,被称为思想的这个东西有多么深邃,同时又有多么清澈透明!它深邃到使人不敢轻率地去游泳,仅只挽起裤腿在岸边浅涉一番,就足以使人领略到它的内涵,它强大而令人畏惧的吸力;而它的清澈透明,则让人一望见底却倒吸一口凉气,那见底的明澈里,反射着无数层游动的光影、光环、光斑,造成无法分辨的幻象,使真实与虚幻浑然一体,因而更加捉摸不清。
这是那种比浑浊更深奥百倍的明澈!赛里木湖——多美的名字!这名字本身就有一种清澈的深邃,有一种高雅的韵味,有一种特殊的蓝,令人心醉。
2020版高考语文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新高考模式)教师用书:25专题二十五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考向定位]虽然近两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没有考查“扩展语句”这一考点,但是其他地区的试卷对其进行了考查。
它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考点,常与“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结合起来进行考查。
扩展语句有话题拓展、语句续写、意象组合、语句扩充等题型。
“压缩语段”这一考点2019年全国卷进行了考查。
该考点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分析、筛选、概括等能力。
压缩语段有拟写标题、概括语段的主要内容、结合材料给某概念下定义、提取语段关键词等题型。
考生应依据高考常见题型,加强对该类题型的认识和训练,避免眼高手低,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1.(2019·全国卷Ⅰ)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
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5分)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和欧洲的陶瓷贸易始于明代。
近日英国杜伦大学证实,该校考古系与中国故宫博物院考古所,联合整理研究了在西班牙萨拉戈萨等地出土的十余件中国唐代至宋代早期的陶瓷器残片,表明这些陶瓷是当时随阿拉伯商人经印度洋与红海贸易到达地中海地区的。
这就将中欧陶瓷贸易的起始时间大大向前推进了,证明了“海上丝绸之路”早在唐代就已延伸至西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
在解答题目之前,需要注意的是题目中的字数限制。
字数限制表面上是一个答题要求,实际上也给考生提供了一个答题暗示。
一般而言,规定不超过多少字,意味着答案接近于这个数字。
如果自己的答案非常长,比规定数字多许多,一定是有问题的。
这则材料是一则新闻报道,材料共三句话:第一句交代传统观点;第二句交代这次考古发现的内容;第三句是根据这次考古发现做出的推断。
概括时,首先要简洁交代发生了什么事,然后要把研究的重大发现概括进去,因为这些重大发现正是这个事情最有价值的地方。
(江苏专版)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群文通练家国情怀(含解析)
群文通练家国情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家国情怀与忧患意识张倩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内忧外患的挤压之下、在东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之中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
中国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开始反省自身,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更新文化传统。
在这个过程中,深厚绵长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在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中互相支撑,互相影响,均衍生出新的内容,可以称为“近代互构”。
“忧患意识”最初是针对殷商时期人们听凭鬼神来决定自己生活的习俗而提出的,其基本内容是:个体在面对广阔的外在世界和种种困难时,应在敬畏之心的基础上,通过谨慎的态度、坚毅的行为来解决问题,积极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并保持对潜在危机的洞见和预防,在政权与民生的关系讨论中,衍生出深刻的文化批判功能。
与之相应,“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其所生活的家庭、家族以及邦国共同体的认同、维护,表现为情感和理智上热爱共同体,并自觉承担共同体责任,其核心也是责任意识。
在周初统治者“敬德”“保民”的道德意识中,已经洋溢着浓厚的忧患意识,这也成为统治者家国情怀的重要内容。
“始于家邦,终于四海”(《尚书·商书》),即是君王家国情怀的集中表达。
伴随着古代文明的演进,家国情怀与忧患意识一起,成为知识精英所具有的核心思想,并通过教化系统影响普通民众。
《孝经》《大学》等经典中建构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体系是对传统家国情怀的凝练表达。
《颜氏家训》《曾文正公家训》等传世家训中,均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从立志、养德、行为等层面进行引导,表达士大夫阶层的文化诉求;而在百姓中广为流布的村规、民约,也把培育人们勤奋豁达的德性、持守道义的原则、居安思危的态度、和睦邻里的作风视为核心内容。
这种家国情怀在传统社会中,满足了国家稳定、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礼制的维护下,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忧患意识奠定家国情怀的人文底蕴。
第一,忧患意识是人努力把握自身命运、维系生活共同体的自觉,在中国文化的生命初期就奠定了重视主体性的品质,蕴含着“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是推动中国文化自我发展的动力。
精品解析: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Ⅱ)(原卷版+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
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
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
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
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来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
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
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
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
”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
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
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
2020年新课标2卷作文题目【解读】
2020年新课标2卷作文题目【解读】202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Ⅱ卷的语文作文题是什么?该怎么去立意呢?下面跟着一起去了解了解吧!全国新课标Ⅱ卷(贵州、甘肃、青海、西藏、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内蒙古、云南、海南、重庆等)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学习关系到每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的整体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个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上述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字三种形式的内容,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权威解析每个女人都要经历婚姻,每个女人都要用一段时间期待宝宝的来临,每个妈妈都希望自己在怀包包的时候有个舒心的假期。
如何让自己的产假过的更安心,更顺心,更无后顾之忧。
首要条件就是准备一张合格的产假请假条吧。
本文是为大家整理的2020年产假请假条范文大全,仅供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是在1995年1月中共中央颁布实施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试行)》(以下简称“试行条例”)基础上修订颁布的。
"试行条例"作为我们党历史上第一部保障党员权利的专门法规,施行9年多来,为规范党组织和党员在保障党员权利方面的工作和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也要看到,这些年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党的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课题。
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党所肩负的光荣使命,党员队伍的实际状况和党内民主建设的发展进程,都对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权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员权利保障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党中央审时度势,科学决策,作出了修订"试行条例"的重要决定。
解读一一是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学习生活,如果说2020年的试题指向是社会生活,关注法规与情感,谁最有风采;这个题目的指向就是要让学生要关注自身,而作为中学生来说,语文学习是其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教师用书:专题2 精准提升2 题型1 概括分析内容要点
题型1 概括分析内容要点(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武汉长江大桥的兴建,开辟了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新历史。
中国工程人员数十年来在桥梁建设工程中作过许多努力,有过很多成绩,钱塘江铁桥就是中国工程人员自己设计的。
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建设过一座规模巨大的铁路桥梁。
五十年前的黄河铁桥是由比利时包工的,其后的钱塘江铁桥的主要结构部分也是由德国、英国、丹麦三个“洋行”分别承包的。
这就不可能使我们系统地积累自己的桥梁建设经验,没有能组成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中国的桥梁建设事业也就长期停滞不前。
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将改变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面貌。
三年来,主持武汉长江大桥勘测设计工作的工程人员和地质人员,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既考虑了最经济地建设桥梁,又考虑了航运等有关部门对利用长江的要求,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完成了这个伟大工程的初步设计。
同时武汉长江大桥的全部工程还将用自己的材料由我国自己的人力来建设。
因此,这个工程也将是我国一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校,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设人才。
(摘自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人民日报》1954年2月6日) 材料二: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对于这座目前世界上综合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而言,每项荣誉的背后,都是一组组沉甸甸数据的支撑。
全长55公里,世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长5.6公里,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海底隧道最深处距海平面46米,世界上埋进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对接海底隧道的每个沉管重约8万吨,世界最重的沉管;世界首创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截至通车前夕,港珠澳大桥共完成项目创新工法31项、创新软件13项、创新装置31项、创新产品3项,申请专利454项,7项创世界之最,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
在这一大国重器的背后,不光有千千万万建设者的汗水,更有不少为其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团队。
2020高考全国二卷语文试题分析解析解读
2020高考全国二卷语文试题分析解析解读内蒙地区参加的全国II卷,整套试卷基于高考“一核四层四翼”的评价体系,在全民抗疫、精准扶贫、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形势下选材命题。
文学性与思想性并重,社会责任与家国情怀交融。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命题方向——紧扣时代旋律,坚持立德树人导向。
即紧跟时代脉搏,传承工匠精神,激励青年奋发图强;厚植理想信念,树立家国情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比如文学类文本小说《书匠》,表现出的匠人技艺固然会被科技所取代,匠人精神却不会泯灭,故事所表现出的正是中华民族文化思想渐染下,普通百姓的人格魅力和人性之美。
第九小题,则是要求分析“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这种匠人精神也是我们今天所应该具有的,体现出一种精神传承。
再如第22题作文所给的墨子的话和抗疫援助物资上的诗词,都彰显传统文化的内涵。
以全球抗疫为背景,将重大的社会生活事件有机融入试题,精心选择传统文化引领,厚植家国情怀,放眼全世界,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试题结构——题型稳定,充分落实考试大纲的各项要求。
整套试题紧密贴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凸显语文学科的应用导向;题型稳定,试题全面覆盖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与核心价值。
全国II卷是一套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内的试题,命题组人性化的考虑到了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对考生复习的影响,保持了试卷结构、题型、题量以及考试难度的相对稳定。
作为“后考试大纲时代”的第一次高考,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承受了新旧高考更叠带来的影响,完全延续了2019年高考的试卷结构,试题模块、试卷小题数和各小题的分数全部保持不变。
比如语言文字运用题,对接了“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仍然延续语段式形式,以“三合一”的方式考查词语辨析、语句衔接、修改病句,略有差异的是今年没有考成语辨析,而是加入了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入文中,难度较成语考察有所下降。
主观题方面,无论是补写语句还是压缩语段,继续沿用老题型,考生只要准备充分,这类题型对考生来说难度不大。
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教师用书:专题7 精准提升4 语言表达得体提高用语交际水平 Word版含解析
(2018·全国卷Ⅲ)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5分)获悉文学院下周举办活动,隆重庆贺先生教书50周年,我因俗务缠身,不能光临,特惠赠鲜花一束,以表敬意。
随信寄去近期出版的拙著一册,还望先生先睹为快。
盛夏快来了,请先生保重身体。
[尝试答题]得体修改“3步骤”[满分示范]步骤一:题干的审与析——明确要求,分析提示题干“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要求是“找出不得体的五处并作修改”,提示有“信”(文体提示,应是书面语体,后面不符合书面语体的要修改)、“五处”(数量提示)。
提示信息让我们提前知晓了下面材料的性质,初步判断了材料的格式和用语风格等,也知道了存在5处错误,心中有“数”。
步骤二:材料的读与标——把握大意,边读边标材料大意包括3个层次,一是写信人对不能参加文学院庆贺先生教书50周年活动的说明,二是恳请先生对自己作品的指点,三是祝福语。
书信要用书面语体,还要考虑写信人和收信人的身份,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标画圈注不符合书面语体的词语(“教书”“快来了”都是口语化的语句,需要改成书面用语),不符合写信人和收信人身份的词语(“光临”“惠赠”是敬辞,只能用于他人,不符合写信人身份;“先睹为快”也不符合先生的身份)。
步骤三:答案的拟与润——拟写答案,润色完善“教书”“快来了”都是口语化的语句,应将“教书”改为书面语“从教”,“快来了”改为书面语“将至”或“将临”。
“光临”是指宾客到来,敬辞,只能用于他人,不能用于自己,应改为“前往”或“参加”。
“惠赠”指对方赠予(财物),敬辞,只能用于他人,不能用于自己,应改为“奉上”“奉送”或“敬赠”。
“先睹为快”指以先看到为快事,形容殷切盼望,用于此处不得体,应改为“指正”或“斧正”。
[尝试写满分答案][答案]示例:①“教书”改为“从教”;②“光临”改为“前往”或“参加”;③“惠赠”改为“奉上”“奉送”或“敬赠”;④“先睹为快”改为“指正”或“斧正”;⑤“快来了”改为“将至”或“将临”。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2卷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2卷一、积累与运用(28分)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共4分)篆刻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直溯渊源,常通书画之理,兼具镌刻技艺,内含着作者的人品性格和文学修养,从里到外都散发着艺术的魅力,在方寸之间雕世间万物,以刀情笔趣载千秋讯息,zhāng显华夏民族的审美特质,诠释中华文化的审美内hán,是中国传统艺术瑰宝之一。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shuò sānB、sù sànC、sù sānD、shuò sàn(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2分)Zhāng()显内hán()2、古诗默写。
(8分)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引“山”入诗,抒发情感。
见南山,陶渊明借“山气日夕佳,①”[《饮酒(其五)》]表现闲适恬淡的心境;望泰山,杜甫用“②,③”(《望岳》)表现登上高峰的决心;登飞来峰,王安石用“④,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表现无所畏惧的气概。
都写到巴山,刘禹锡用“⑤,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现遭受贬谪的辛酸和悲凉;李商隐用“⑦,⑧”(《夜雨寄北》)想象未来重聚的期盼。
3、名著阅读。
(4分)阅读名著要有自已的思考和判断。
在“名著人物大家谈”活动中,下面两个问题是同学们的争论,请选一个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名著内容简述两点理由。
①(西游记)中的沙僧是一个才能平平的人吗?②(水浒传)中的鲁智深是一个性情急躁的人吗?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登封观星台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
它是一座高大的青砖石结构建筑。
(),();(),(),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天文科学发展的卓越成就。
①石圭用来度量日影长短,又称“量天尺”,圭面上刻有水槽和刻度②它保存了我国古代圭表测影的实物③由踏道环绕的台体和自台体北壁凹槽内向北平铺的石圭组成④四壁用水磨砖砌成,向中心内倾⑤台体呈方形覆斗状A、②③①⑤④B、②③⑤①④C、③⑤④①②D、③④①⑤②5、河南卫视传统文化创新节口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班级围绕此话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全国Ⅱ卷)语文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全国Ⅱ卷)语文巴巴是一只肚皮雪白的穿山甲,它的特点是覆盖着浅橙色的鳞片,形成了一件防御力极强的外套。
它生活在既安全又轻松的环境中,性格温顺,训练得当,是圣迭戈动物园的形象大使。
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常常带着巴巴去福利院、儿童医院等地方,为患病的孩子带去快乐,并向他们普及关于各类珍稀动物的科学知识。
XXX是一名研究微观生命的学者,他研究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特别着迷存在于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微生物。
他用棉签轻轻擦拭巴巴的脸部边缘,收集穿山甲体内的微生物。
巴巴不仅是一只穿山甲,也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一些微生物生活在它的体内,绝大多数分布在肠道内,还有一些附着在它的脸部、肚子、爪子和鳞片表面。
人类身上也寄宿着微生物,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一样。
我们身上仿佛在举办一场盛大的微生物展览,展品统称为微生物组。
其中大部分是细菌,也有一些是其他的微小生命体,例如真菌和古菌,还有数量多到难以估量的病毒。
C。
我们很难用肉眼直接看到细菌,但我们可以感受到它们的影响。
比如当你腹泻时,可能是因为你肠道菌群的稳定性被破坏了。
D。
以前我们认为个体是由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
但微生物的研究证明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A。
本文用可爱的动物园形象大使巴巴开篇,这种行文方式有助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达到科学普及的目的。
B。
为了说明自然界中的动物身上都寄宿着微生物这一观点,作者使用了结构简单的海绵和结构复杂的北极熊这两个例证。
C。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微生物与疾病联系在一起,作者针对这种看法,给读者普及了一种全新的观点:人类与微生物是共同生活的。
D。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我们身上仿佛在举办一场盛大的微生物展览”、“人体都自成一个动物园”,这三句话在本文中都表达了同一种观点。
A。
“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这说明在人类登上月球之前,月球上可能还没有地球上的微生物。
通用版2020年高中语文二轮复习专题8第2节热点主题7书香中国全民阅读
热点主题7 书香中国,全民阅读阅读可以励志、养性、立德,是对人生的磨炼和对意志的考验;阅读能提升个人素质及品位;阅读是传承文明、更新知识、提高民族素质的基本途径。
一个人阅读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他的成长、职业能力和他对社会作用的发挥;一个国家国民阅读率的高低、国民阅读力的大小,则直接关系到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强弱,影响到全社会的总体文明程度和创造能力。
国民阅读水平更标志着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
阅读已经不仅仅关乎个人的成长,更关系到民族的复兴、社会的和谐与全人类的进步。
1.让全民阅读蔚然成风百年前,张之洞尝劝学曰:“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
”此言不虚也。
纵观中华史,乃至世界史,人民争相读书,庠序人才济济,士风崇文尚道,则国家蒸蒸日上,人人行己有耻。
时光流转,书香益浓。
从身边生活的感受上看,读书的人在增多,读书之风气渐盛。
就笔者的观察,在轻轨上、地铁里看书的人变多了,周末逛书店、听讲座的人变多了,二手书交易市场更活跃了,买书的人多了,买书的渠道更便捷了,写作的人多了,分享读书心得的文字和活动也多了……至于读书的益处,古今中外,其论述浩如烟海。
从人类层面,读书可以擘画未来;从国家层面,读书可以经国济世;从个人层面,读书可以义理悦心。
开卷有益,早成共识。
单从社会或风气层面而论,多一个读书人,整个社会就可能多一份理性,少一点戾气;多一份快乐,少一点痛苦;多一份豁达,少一点刻薄;多一份明快,少一点晦暗;多一份充实,少一点空虚。
中华传统中有“耕读传家”“书礼传家”。
读书风气的养成多有赖于家风传承。
曾国藩祖父曾玉屏对读书有着严格的家训,曾国藩父亲曾麟书经过数十年苦读终于成为“大界曾氏”数百年来首位秀才,曾氏家族自此志士名人不断涌现,实亦得益于读书家风。
远有“三苏”“二程”文章传世,近有钱基博、钱钟书父子著作等身。
以读书传家风,以家风正世风者,不胜枚举。
也许有人说,平时工作太忙,无暇读书。
2020学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卷)语文及答案解析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卷)语文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以往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
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九(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共5题)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
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
《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
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
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
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城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
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
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
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
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
2020年高考全国二卷语文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全国卷Ⅱ语文答案解析1[答案]B[解析]A错。
原文第一段“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
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
”原文意思是需要质疑也就是怀疑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直觉上我们都会认为实物就是原物,作者的意思是我们要全面的去看待实物和原物的关系。
并没有表达出因为实物不同于原物,所以要怀疑馆藏品的真实性。
错误点在于乱加因果。
C错。
原文第四段“一幅卷轴画可能在它的流传和收藏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形态上的重大变化,但是各代的藏家在上面盖上图章、写下题跋,尤其是乾隆等帝王把这类操作全面系统化之后,即使形态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
”选项“导致这些画作的原初状态已不可考。
”导致二字强加因果,原文没有提及原初状态可不可考。
D错。
原文“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
选项中”更有价值的生命”和原文有关的“生命”不是同一个概念,无中生有,且“使得”强加因果。
2[答案]C[解析]C错。
原文“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
”只是论据,或者可以理解为浅层论点。
这里是由小见大,证明“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也就是标题所呈现的中心论点。
本文想说明的是美术作品是具有“历史物质性”的,也就是说,美术馆陈列的作品在它产生的那个时期的功用(比如是拿来裱墙的),和如今陈列在那里的功用(比如是供人们欣赏的),是不一样的。
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实物,虽然是真实的文物,但是和它原来所起的作用,所展现的方式是不同的,所以“实物”不等于“原物”。
原文是想说明“《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进而证明与全文的中心论点“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
”也就是标题”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相关的”历史物质性”的转换。
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教师用书:专题7 精准提升2 扣话题明逻辑补写句子
(2019·全国卷Ⅰ)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研究发现,人们所受压力会增加血液中糖皮质激素的含量,而糖皮质激素可将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所以①,但人们过去不清楚,为什么白天压力大不一定会变胖,而上夜班之类的压力则常与肥胖相联系。
最近一项研究揭开了谜底:健康人的糖皮质激素水平在24小时内呈节律性涨落,早8点最高,凌晨3点最低。
如果打破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②,糖皮质激素的增加就会导致更多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
如果顺应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本来就是峰值时,即使增加很多糖皮质激素,也不易引起脂肪细胞增加。
可见,③非常重要,夜间长期经历持续性压力体重会明显增加。
[尝试写满分答案]①②③“4步骤”速解补写句子题[满分示范]第一步:明确话题,抓中心通读文段,抓住“压力”“肥胖”“夜间”“增加”等关键词,明确本段的主要内容是谈压力产生的时间与肥胖有联系。
第二步:厘清关系,划层次文段共五句话,共分两层,前四句话为第一层,最后一句话为第二层,它们之间是分总关系。
第三步:再读材料,重细节第①处抓关联词语“所以”,是因果关系,所填的具体内容应结合横线前面的压力会增加血液中糖皮质激素的含量、糖皮质激素可将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等内容考虑;第②处抓后面并列句子中对应的“在糖皮质激素水平本来就是峰值时”一句,所填句子自然是说在糖皮质激素水平本来就是低谷时;第③处是结论句,结合语境中“早8点最高,凌晨3点最低”以及“夜间长期经历持续性压力”的提示,可推出“压力产生的时间”是结论句的陈述对象。
第四步:斟酌词句,拟答案[尝试写满分答案][答案]①压力与肥胖有联系②本来应该是低谷时③压力产生的时间(每句2分)[即时训练]1.(2019·全国卷Ⅱ)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20学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卷)语文-含答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语文注意事项: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题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20世纪后期,陕西凤雏村出土了刻有“凤”字的甲骨四片,这些“凤”字的形体大致相同,均为头上带有象征神权或王权的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鸑鷟,凤属,神鸟也。
.……江中有鸑鷟,似凫而大,赤目。
”据此,古代传说中鸣于岐山、兆示周王朝兴起的神鸟凤凰,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象普通、类似水鸭的短尾水鸟。
那么,普通的短尾鸟“凤”为何在周代变为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了呢?我们看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弄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
综观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凤鸟的演变应该是鸟在先,凤在后,贯穿整个商代的不是凤而是鸟。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在商人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重要角色。
《左传》记载郯子说:“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凤鸟氏历正也,……九扈为九农正。
”凤鸟氏成为“历正”之官,是由于它知天时,九扈成为“九农正”,也是由于它们带来了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
殷人先祖之所以“鸟师而鸟名”,应该是由于这些随着信风迁徒的鸟,给以少皞为首的商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四季节令的消息。
对凤鸟的崇拜起于商代,其鼎盛却在周代。
正是在周代,“凤”完成了其发展程序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变为神鸟凤凰。
许多历史资料记载了周王室在克商前后对“天命”的重视。
《尚书》“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出现的“命”字多指天命,“殷革夏命”也是常见的语句。
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紧接着就“不革服”“格于庙”(来不及换衣服就到神庙参拜),这个“庙”自然不可能是周庙,而是商人的神庙。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语文试题(新高考新教材) 信息性阅读群文通练 含答案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语文试题(新高考新教材)信息性阅读群文通练高频主题1文化自信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强国是其中应有之义。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我们必须走属于自己的文化发展之路,这就是说,不能跟在其他国家后边亦步亦趋,而是应该自信自强地举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心聚力,以富有活力的现代文化展示当代中国形象;同时,也不能故步自封,而是应该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要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只有这样,才能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激发我国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引领文化发展的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文化发展的导向,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基础上,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巩固壮大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
通过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进行持续深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入人心。
要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促进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能力,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我们应该提高中国文化形象的自塑能力,以中国在崭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发展、进步的客观事实为依据讲好中国故事,以世界能够听得懂的语言传播好中国声音,以理性包容的叙事方式展现当代中国可信、可爱、可敬的形象,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互动,在充分的交融互鉴中促进文明丰富发展。
2020新课标2卷语文
2020新课标2卷语文
2020新课标2卷语文指的是2020年高考语文科目的第二套试卷,即全国卷以外的另一套试卷。
这种试卷是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编写的,测试学生的语文阅读、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以下是一个示例的2020新课标2卷语文的题目: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惊蛰座谈会融会贯通雷声大作
B. 宽恕青纱帐人才倍出涸辙之鲋
C. 嫡亲玄虚话循序渐进言不及义
D. 腐烂一柱香两全齐美一筹莫展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这篇文章集中分析了形势,辩证地回答了在大开放、大交往、大融合的
世界里,我们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观念来协调各种关系。
B. 扭曲的价值观会影响人的品德的塑造,甚至让人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
干扰社会的秩序。
C. 这种记音设备最初是为语言学家研究所用,慢慢地才进入其他领域。
D. “东方美食生活家”李子柒是一位传播中华美食文化,深受人们喜爱的
知名美食博主。
二、作文题
题目:以“传承与创新”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字数不少于800字。
要求:观点鲜明,逻辑清晰,语言流畅,有一定思想深度。
总结:2020新课标2卷语文指的是2020年高考语文科目的第二套试卷,即非全国卷的另一套试卷。
这种试卷的题型和难度可能不同于全国卷,但同样是为了测试学生的语文阅读、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高考二卷语文通常包括选
择题和作文题等题型,考生需要通过认真准备和练习来应对不同类型的题目,全面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应用能力。
2020高考语文二轮提分广西等课标3卷专用课件:专题7+第2讲 分析概括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怎样得满分 高考怎么考 常见的设问方式: ①某一意象(物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②某一环境有哪 些特点?请结合诗句概括分析。③诗人说“××”的原因是什么?结合 诗句简要分析。④诗人为什么而愁(喜、忧等)?请简要分析。
-15-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如何解题
1.审清方向,依题作答。审清题干所要求作答的内容,以免答非所问。
我要这样答 答题模板:内容(用一个词概括特点)+分析(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7-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对点训练
(2016·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
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2.审清详略,全面作答。试题要求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就要围绕提问,
紧扣原诗句内容,用原诗中的相关语句具体分析,不能泛泛而谈。答
题时要做到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又要有点上的细致剖
析。
3.审清范围,依诗作答。概括内容时,首先要审清题干是要求结合全
诗作答,还是结合某几句诗作答,以便锁定诗词具体内容。
-10-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
项是(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
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
自居第一。
关闭
C通.过从注李释揆可的知故,苏事辙推在断当,如时果的苏名位辙很承高认,诗自人己引的用家唐世代第李一揆,的很典有故可,用能李被揆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点主题7 书香中国,全民阅读阅读可以励志、养性、立德,是对人生的磨炼和对意志的考验;阅读能提升个人素质及品位;阅读是传承文明、更新知识、提高民族素质的基本途径。
一个人阅读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他的成长、职业能力和他对社会作用的发挥;一个国家国民阅读率的高低、国民阅读力的大小,则直接关系到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强弱,影响到全社会的总体文明程度和创造能力。
国民阅读水平更标志着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
阅读已经不仅仅关乎个人的成长,更关系到民族的复兴、社会的和谐与全人类的进步。
1.让全民阅读蔚然成风百年前,张之洞尝劝学曰:“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
”此言不虚也。
纵观中华史,乃至世界史,人民争相读书,庠序人才济济,士风崇文尚道,则国家蒸蒸日上,人人行己有耻。
时光流转,书香益浓。
从身边生活的感受上看,读书的人在增多,读书之风气渐盛。
就笔者的观察,在轻轨上、地铁里看书的人变多了,周末逛书店、听讲座的人变多了,二手书交易市场更活跃了,买书的人多了,买书的渠道更便捷了,写作的人多了,分享读书心得的文字和活动也多了……至于读书的益处,古今中外,其论述浩如烟海。
从人类层面,读书可以擘画未来;从国家层面,读书可以经国济世;从个人层面,读书可以义理悦心。
开卷有益,早成共识。
单从社会或风气层面而论,多一个读书人,整个社会就可能多一份理性,少一点戾气;多一份快乐,少一点痛苦;多一份豁达,少一点刻薄;多一份明快,少一点晦暗;多一份充实,少一点空虚。
中华传统中有“耕读传家”“书礼传家”。
读书风气的养成多有赖于家风传承。
曾国藩祖父曾玉屏对读书有着严格的家训,曾国藩父亲曾麟书经过数十年苦读终于成为“大界曾氏”数百年来首位秀才,曾氏家族自此志士名人不断涌现,实亦得益于读书家风。
远有“三苏”“二程”文章传世,近有钱基博、钱钟书父子著作等身。
以读书传家风,以家风正世风者,不胜枚举。
也许有人说,平时工作太忙,无暇读书。
梁实秋先生则直言道:“我不太同情这种说法。
不管他是多么忙,他总不至于忙得一点时间都抽不出来。
一天当中如果抽出一小时来读书,一年就有三百六十五小时,十年就有三千六百五十小时,积少成多,无论研究什么都会有惊人的成绩。
”也许有人说,平时没有读书的环境。
曾国藩在家书中曾写道:“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
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今天的读书条件、读书环境,越来越好地满足着人们对读书的热情、对知识的渴望。
所以,让我们放眼展卷,让全民阅读蔚然成风。
(来源:《吉林日报》作者:王瑞) 2.读书要与人生相伴,如影随形又到一年一度“世界读书日”。
今年的4月17日,我应邀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做“人图领读者”讲座。
在这次讲座中,我再次提到了自己一直所倡导的主张:人生太短,好书太多,要读经典。
在讲座结束后的互动阶段,有位同学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
她说:“您说要读经典,但我有一个困惑,为什么在读了之后,我常常感觉不到这些经典书目对自己有什么用?而我看了一些实用图书之后就会觉得很有用。
我该怎样去面对这样的困境?”这似乎是许多大学生的阅读困惑,我想用一种比喻的方式来回答这个问题。
就学生而言,如果把阅读简单分类,大体上有三种。
第一类是大家平时学习时所常用的教材与专业性书籍;第二类是日常的实用性书籍;第三类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史哲类的书籍,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著作。
人们通常所说和我所强调的要阅读经典,大多指的是这里的第三类文史哲著作。
这类著述经过时光荏苒而流传下来且被人们广泛接受,一般称之为经典。
第一、二类书籍固然经常能够让人感到其实用价值,但第三类经典著作才是彰显无用之用乃为大用的最佳范例。
对此,我有个比喻。
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一日三餐是常态。
那么您感受到这三顿饭中,哪一顿对您的成长有特别明显的实用价值了吗?我想,也许会有。
但即便如此,一顿饭的重要性,也是相对于个人感觉以及自己的身体健康来说的,至于具体的实用价值,其实很难说清楚。
记得杨绛先生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文革”时期,钱钟书先生被下放到“五七干校”进行思想改造。
当时被分配到一个小窝棚。
杨绛先生指着这个窝棚问钱钟书先生:“可否终老于此?”钱钟书先生回答:“没有书读。
”是的,没有书读,无疑将是人生终老于此所面临的最大问题,这个问题也有可能变成生活中无法忍受的其他难题。
但如果有书读,那么,即使终老于蜗居似乎也不成问题。
作为学生,既要读知识性很强的教材或者专业书籍,同时,也要读各种各样可以让自己增长智慧、丰富思想、陶冶情操、修正品行、融通性格的文史哲类的著述。
这类著述往往不会像教材、专业书籍或者实用性图书那般,让一个人读完之后感到学到了某种技能、策略或者手法,但它们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无疑将会起到难以觉察到的重要作用。
读书,应该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人们的日常阅读,恰如一日三餐。
读书,就该像一日三餐般自然而然不可或缺;读书,也该像呼吸空气般吐故纳新不知不觉。
但正是这样自然而然、吐故纳新的阅读,成就了人们的成长,改变了读书人的命运,见证了人类的进步。
阅读经典,总有一种无言的力量。
在默默地阅读中,人们聆听来自古代传统的空谷足音,感受来自历史深处的喜怒哀乐,从而帮助人们反思当下,坚定信念放眼未来。
其实,“世界读书日”的目的,并非号召人们要在这一天去读书,其最大的作用更多的是要提醒人们:读书,要与人生、与生活相伴,如影随形。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郭英剑) 3.通过阅读提升认知能力在一个知识快速迭代、信息大量过剩的时代,我们正需要通过阅读来提升认知能力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很多简单、重复的工作将被机器取代,每个人都需要通过阅读来“重新发现自己”随着世界第二十四个读书日到来,读书再次成为一个受人关注的公共议题。
近年来,图书销售额不断攀升,2018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码洋规模达894亿元,同比增长11.3%,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书正在被消费者带回家。
但购买书籍或者拥有书籍本身,并不等于认真看了、消化吸收了。
把书当成一种摆设,书里的世界自然也就擦肩而过。
诗意人生,不应该是空有其表的外壳,而要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内在,更要有“书卷多情似故人”的精神体验。
为什么要读书?一位网友的回答有意思:看到美景时,其他人只会说“厉害了”,然后拍照发朋友圈时,你却因为心头闪现的那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感动。
诚如所言,你如今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
书籍不应是任人摆布的装饰品,也不该是曲高和寡的艺术品,而要成为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日用品。
“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
”说到底,在一个知识快速迭代、信息大量过剩的时代,我们正需要通过阅读来提升认知能力。
展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很多简单、重复的工作将被机器取代,每个人都面临着“重新发现自己”的挑战。
一个人不可能终身都依靠某种一成不变的本领,也不可能只是作为信息的接受者,而应该不断让自己具有“算法”所不具备的想象力、判断力与认知能力。
这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通过阅读来实现。
伴随真正的阅读,我们才能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完成自我刷新。
换句话说,通过阅读,我们才能理解过去;也只有通过阅读,我们才能应对未来。
这也是建设书香中国的题中之义。
如今,线上市场依然火热,实体书店逐渐回暖,一些图书馆成为城市地标,小图书甚至在精准扶贫中书写“大文章”……这意味着,“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的夙愿正在加快实现。
但是,也有一些地方与群众需求还不相适应,一些做法仍然在制约阅读率和阅读量的提升。
例如,有的农村书屋平日里大门紧锁、无人问津;有的学校图书馆建了、图书买了,但不向学生开放。
换个角度看,让这些闲置的图书“动起来”“活起来”,就能成为促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的重要推动力。
一位作家说道,“如果有一天,我独自漂流在茫茫大海上,我会选择一本书为伴”。
相信这种陪伴,一定是透过纸张的心灵对话、超脱言语的灵魂共鸣。
不妨在这个书香四溢的季节,打开一本书,遇见一个新的世界和自己。
(《人民日报》2019年4月23日05版) ■热点押题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快节奏时代,时间变得碎片化,“短平快”的阅读方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人们已经很难静下心来进行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了。
为什么?因为没有时间,也因为没有心境。
在推进全民阅读的背景下,你认为如今的我们需要怎样的阅读方式?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我来立意][写作导引]材料反映了当今国人的阅读现状:碎片化、娱乐化的浅阅读颇为流行,读书正呈现功利化的趋势,经典名著死活读不下去……“没时间读书”“没有心境读书”成了许多人不读书或少读书的理由。
这则材料虽倾向于提倡国人深阅读或者经典阅读,但若反弹琵琶或者辩证分析也不失为巧妙的立意方向。
本材料可立意如下:(1)速读时代,经典阅读必不可少;(2)拒绝“快餐式”阅读,慢读书是一种修养;(3)浅阅读与深阅读各具其妙;(4)我的阅读我做主。
■标杆作文观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