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钻、践、裹”三拳真意

揭示“钻、践、裹”三拳真意
王芗斋先生在《桩功与四形》一文里说到“惊蛇”一形,其中说过“三拳”“三棍”,他说:“所谓三拳(钻、裹、践)、三棍(肩头棍、胸前棍、脑后棍)皆从此式中化出,厉害无比也”。虽然是寥寥几笔,但是意味深长,因为没有做出详尽的解释,所以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虽说是众说纷纭,难免有误解,笔者于94--95年期间跟随孔庆海大师系统学习了《桩功与四形》,据己掌握,在此做一番阐述,以供同仁磋商。
三拳(钻、践、裹)即钻拳、崩拳、裹拳。
我认为王芗斋先生把三拳作为打法和技法以及原则运动形式做了归纳,是浑圆力的应用力在具体实战中的劲力走向的归类。
"钻"拳就是浑圆力中以上下为主要运动形式在具体实战打击中的体现,是在保持浑圆状态下“守中用中”,以上下运动爆发实施打击的手段.无论左右势即一手拧裹斜上"钻"出,高与眉齐,拳背拧裹略朝外,拳心向内,力达骨梢,肩沉肘撑,与后支撑腿成斜面支撑轴状态,另一手同时与之做相反方向的运动.即往下滚压至肚脐处略向外捋带,同时后腿猛然下坐获得强大的支撑反作用力,前脚猛然前踏进半脚距离与之对应,全身成互挣之势。
“践”拳就是“崩”拳,就是“不直的直拳”,是前后运动形式,不分左右姿势,即一手下压滚裹捋带向后,另一手如离弦利箭,崩射而出,疾若闪电,后腿蹬坐,前腿撑进踏地,浑然一声,催枯拉朽之势,所向披靡。在这里怎么样理解“崩”劲的含义?举例说明,把一竹扳子(或者弹性韧性较好的其他板材也可)一端坚实固定,用手拉另一端,当拉到弯曲的极限度时,突然脱手,其竹板子就猛然崩弹而出,这种干脆利索的劲就叫“崩”劲。“ 崩”拳取意就是这种锐利的劲。
“裹”拳就是横向运动用力形式,以左右撑拧爆发滚裹破坏对方身体平衡实施打击,其形在手臂,其劲在踏腰胯、坐裹合裆,须以贴身跟步不给对方间隙为沾、连、黏、随之,动以七珠妙灵用之。可互相挣撑对应滚裹,可顺向滚裹,当与对方手臂接触一刹那,随即调整身体角度撑拧滚裹,滚裹中既有控制其平衡,又有爆发打击,其劲棉里藏针,柔里裹铁是也。
浑圆力大致就是前后、左右、上下达到劲力均整匀衡的状态,而“钻、崩、裹”基本上囊括了这些劲力,所以说“钻、践、裹”三拳既是技法又是功法还是原则。 山东巨野孔系意拳养生技击研究协会 会长总教练 冯兴时 131********
挑灯看剑系列-戴家心意三拳
:张方
拳学大家王芗斋先生在《大成拳论》中说:形意拳当初有三拳,且三拳为一动作。所谓践钻裹,若马奔连

环一气演,成三种力之合一作用也。王芗斋先生确是一代宗师,拳论汪洋恣肆, 拳学大家王芗斋先生在《大成拳论》中说:“形意拳当初有三拳,且三拳为一动作。所谓践钻裹,若马奔连环一气演,成三种力之合一作用也。”王芗斋先生确是一代宗师,拳论汪洋恣肆,且多有惊人之笔,可惜一生竟未能得窥“三拳”的真面貌。这里所说的“钻裹践”是讲形意拳的手眼身法步六合后,每一运动走势“若奔马连环”,周身无处不整,无处不合,气势如破竹而锐不可当,并非论述某一具体拳法。在李洛能所传承的形意拳一系中没有“三拳、三棍”,其历史原因在本文之中容后阐述,至戴良栋的“墨本拳谱”和高降衡的《心意拳行功秘法》问世后,李洛能的传人均以未学“三拳”为憾,而此时戴文熊的其他各系传人则对“三拳”缄口不宣,这样,“三拳”就更显得神秘莫测了。
一 、“三拳”的源流
戴隆邦集八家以上的拳法,以心意六合拳为拳母,再创戴家心意拳,“钻、裹、剪”三拳当为其首。因为从拳法的外形上看,除“裹拳”之外,“钻拳”和“剪拳”均与姬龙峰的心意六合拳极其相似,钻拳源于心意六合拳中的“单抖把”,以左式为例:左拳由下向上冲起,拳心向内置于左耳旁,肘尖上挑,然后右腿一蹬,进左步,左拳猛下砸回收至左肋部。以上是“单抖把”的练法,而“钻拳”在练法上与“单抖把”的区别仅在于步法要结合“束展”,起成“寒鸡步”,落成“虎步”,手法是八字掌而不用拳。再看“剪拳”则是源于心意六合拳的“虎抱头”,“虎抱头”的落式是:双掌提至两耳旁,掌心向内,双肘尖上挑,“剪拳”的展身落式与“虎抱头”相同,只是在束身成寒鸡步时多了一个双剪手而已。
“三拳”的出现应是在“五行拳”之前,因为“三拳”倘没有脱离心意六合拳的雏形,而“裹拳”无疑是形意“横拳”的母拳。戴隆邦也曾在河南学过少林心意把,“三拳”、“三棍”延用的是“降龙、伏虎、猴观天”这三种少林独门桩功的“三形”说法,程天祥和程天禄还传给陈明洁先生一套以“三形”编创的“三仙献爪”的心意拳法。以“三”字编创的“三仙拳”(三形)、“三拳”和“三棍”应该是戴隆邦有心脱胎于心意六合拳而独创戴家武学的基础。
二 、“三拳”练法
二00三年五月,日本人安藤直哉来辽宁电视台拜访笔者,双方在电视台的网球场内切磋了功夫,接着又演示了三拳和五行拳,由此确定这位东洋武士真是戴氏心意拳的传人,且是王映海和任大华的弟子,于是就“三拳”的练法进一步地加以探讨。三

拳的“钻拳”与五行拳的“钻拳”没有任何相似之处,三拳的“钻拳”是要向对方的中线里钻,用法是截神、截势,先要顾住对手的半边身子,然后再掌击、膀靠,是典型的近身打法。以右式为例,先进左腿之寸步,右掌拧裹钻翻,掌呈八字顾住右耳,掌心朝内,左掌护住右肋,提右腿成寒鸡步,然后展身成虎步,同时右掌向前、向下、向左削出,左掌置于右腕上助势。换左式则上右寸步,钻拧左掌,如此而已。
三拳的“裹拳”却与形意拳的“横拳”非常接近。以左式为例,束身提左脚成寒鸡步的同时,左八字掌向右拧裹划弧,掌心朝上,右掌置于左肘下,掌心转下,然后展身成虎步,右掌拧裹钻翻从左肘下打出,掌心朝上,左掌同时拉回左肋下,掌心转下,发劲的瞬间双掌有对挣之意。在“戴家三拳”里,“裹拳”是唯一与心意六合拳没有渊源关系的拳法,戴隆邦创拳之时参照了那一种功夫我还没有考证出来。但“裹拳”的技击方式也与心意六合拳那种大开大合的风格截然相反,“裹拳”的技击风格非常精巧,且具有很强的隐蔽性,练起来看似轻松,其实技击的实效性极强。
“剪拳”则是基本上承袭了原传心意拳的“虎抱头”练法。以左式为例,束身成寒鸡步的同时,双掌和左右小臂相对拧裹对剪,左掌在前向右剪,右掌在后向左剪,高度在眉梢之间;然后展身成左虎步,此时双臂也已经分别向左右各划了一个弧,再配合展身双肘向前向上顶击,同时双掌护住双耳。“剪拳”的技击方法是先以双臂做“剪”,截击对手的来势,然后进身发劲,以肘顶击对方前胸。“剪拳”的换式与“裹拳”无异:先进左寸步,提右腿束身成右式,同时右前左后双臂对剪,再展身成右“虎抱头”式。
陈明洁先生曾经师从于程天祥(程大先生)、程天禄(程二先生)和戴魁等三位名家,三位前辈传授的“三拳”稍有差异,陈先生小时候总也找不好“剪拳”的劲儿,戴魁先生告诉他:你先把丹田拧成一个劲,然后再把这股劲儿绷开,就行了。
三 、“三拳”因何不传
河北的形意拳中没有“三拳”,不仅王芗斋先生望文生义,而误解了三拳,既使像孙禄堂老先生那么广博的见识,也没见过“三拳”的真面目,孙先生在《拳意述真》中是如此解释三拳的:“三拳是天地人生法无穷,三棍是天地人生生不已。”显然也有点牵强附会。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戴魁先师在塞上归化城用“裹拳”打死了“六十二”李龄后,形意门的人才知道戴家确有“三拳”,此后戴魁对“三拳”更是秘不示人,据说戴先师曾被北京钱家请去教拳,与京、津二地的形

意门和武林其它门派也有过交流,但仍是不肯将“三拳”拿出来演示。
那么李洛能当年究竟是跟戴家何人学拳呢?为什么没有学“三拳”?据高降衡传出的拳谱中记载:当年李洛能与戴文熊、戴文良和郭维翰四人是在剿“捻子”的民团中相识结交,并成为挚友。李洛能自幼习武,功夫出众,但与戴家兄弟和郭秀才切磋,才发现他们的功夫远在自己之上,于是虚心求教,戴家兄弟只好替父传艺,郭维翰也只能代师传艺。按过去的老规矩,这种传承方式属于“朋友拳”,是不可能倾囊相授的,像“三拳、三棍”及他们从金世魁那里学到的“螳螂刀”法和峨嵋刺、点穴橛等都没传给老能,这也是山西人的个性使然。高降衡的拳谱是距离那段历史时间最近的可信的文字资料,这也与河北形意门和山西宋家认定李洛能是师承戴隆邦的说法相符。
世上的事儿就是这样,越是神秘就越是有人想知道他,时间一长,就成了奇货可居的珍宝了。今天,“三拳”已经不再神秘了,它的技击功效也不一定就比“五行拳”高出多少,可能是当年戴魁先师一时手顺,用它打死过人。记得前辈对于“三拳”有这么几句说法:“钻拳似闪电,裹拳如虎蹦,践拳似马蹿,连环一气演。”
心意六合拳“裹、践、躜”的真实含义——“翻浪劲”浅说
练习心意六合拳的人,无不知道“裹、践、躜”乃为心意六合拳法之要义,但是对于“裹、践、躜”的真实含义,却没有多少人明白。有的人练了一辈子的心意六合拳,也没有了解其义,结果练了一辈子胡涂拳,功夫总也上不去。又有的人由于没有理解“裹、践、躜”的真实含义,为了装点门面,就将“踩鸡步”中的三种手法解释为“裹、践、躜”,而且进一步指出这是三种拳法,即裹拳、践拳与躜拳(可是古人在拳经里从来没有将“裹、践、躜”与拳法沾边)。这样一来,前头的错误没有改正,后头的错误就已经误人子弟了,其流毒是很深的。
实际上,所谓“裹、践、躜”并非是三种拳法,也不是某一个拳术动作,而是贯彻心意六合拳训练始终的根本原则,更是心意六合拳巨大技击威力的来源。可以说不懂“裹、践、躜”三字的含义,就不懂心意六合拳,而将“裹、践、躜”练成了裹拳、践拳与躜拳就是曲解了心意六合拳。练习心意六合拳,一上来就必须练习“裹、践、躜”,而在以后的学习中,又必须在每一个动作中找到“裹、践、躜”,理解“裹、践、躜”与运用“裹、践、躜”。那么,到底“裹、践、躜”的真实含义是什么?而且如何又能将“裹、践、躜”练上身呢?下面我来讲一讲。
刚才我们说了,“

裹、践、躜”是心意六合拳的原则方法,心意六合拳的独特力量就从“裹、践、躜”当中来。既然是原则方法,那么就必须在每一个动作中都能体现出来,而如果将“裹、践、躜”理解成了三种特定的拳法,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了。因此,我们说“裹、践、躜”不是特定的某种拳法动作。
正确的理解是这样的:所谓“裹”,实际上包括“束”与“存”两个部分,“束”指上身的收缩;“存”指下肢的沉蹲。是每一个动作发力前必须的蓄力方法。我们知道,无论哪一种拳法,只要它发力,就一定有一个蓄力的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很短暂,但这是必然的。而蓄力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如何利用地球引力与地面的反作用力的方法,因为这两种力是我们人类向外发放力量所必须借助的条件。心意六合拳的先贤充分了解这一原理,并且十分明确地运用这一原理来指导训练。
所谓“践”,就是在“裹”的力量的驱动下向前进步践踏或者不进步的下踩,以前脚的摩擦力驱使地面的反作用力向上支撑起身体,产生类似于汽车刹车时的瞬间碰撞力。
所谓“躜”,就是身体向前上方斜向挺身与发力,也就是要求以头上领之力促使挺颈、拔背、提中节,带动身体向前上方“躜”起,我方的攻击劲力也就由后下向前上方向发出。此为“进身”之法。我们说“进身”发力与“近身”发力是不同的,一般人大多混淆。所谓“进身”是身体“躜”起之法,而“近身”不过是接近对手而已。可以说不懂“进身”之法,就不可能获得心意六合拳打人如“拔草”的效果,更无法理解“打人如亲嘴”是什么意思。
在一个动作中,“裹、践、躜”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互为因果,共同作用,产生了心意六合拳的独特劲力——“翻浪劲”。其运动过程的基本模型应该是这样的:后腿坐实、束身存腿、掖胯收臀蓄势→蹬地以使反作用力上行于腰胯、前腿(虚腿)进步跨踩→展后胯顶前胯促使重心由后腿快速移动到前腿、头上领、拔中节、身子向前上方钻起、以身劲催动上肢向前上发力。(在这里,由于语言的局限性,表述是分段的,但是真做起来是不能停顿的。)
我们知道,心意六合拳练的是“三关九节劲”,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整劲”或者“混元劲”。“裹、践、躜”的身法调配正确了,“三关九节劲”便贯通了,所谓的“整劲”或者说“混元劲”也就出来了。
这一个过程的动作形态犹如海浪扑打礁石一般,形成了一种明显的起伏弧旋发力的所谓“翻浪劲”。这种劲力巧妙地包含了螺旋、开合、起落、升降、收纵、反侧等各种不同要素,在一个动作中同时展现出来,

构成了一种极其科学的力量运作方式。这种方式确定了心意六合拳的的外部特征。所以,过去心意六合拳被称为“翻浪拳”,盖由此而来。我们说,“翻浪劲”是心意六合拳的基本特征,无论你怎么练,也无论你能练出多少个“真形”,有了“翻浪劲”,你练的就是心意六合拳。如果你根本没有将“翻浪劲”练上身,那么你会的动作再多,也不是心意六合拳。
“翻浪劲”是一种整体劲力,也可以说是一种整合身体各部分运动的整体性动作,所以它是一种身法劲。心意六合拳的身法劲是很有特色的,这种特色在一般拳法体系中很难看见。所以,过去许多门派的拳师都说心意六合拳的身法好,现在看来的确是好,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好,是特色明确,是一“绝”。
以前,老拳师教拳时总是强调:“不要用手劲,要用上身劲”,那么如何用上身劲呢?一般拳师未必就知道,所以教的人胡涂,练的人更胡涂,结果大家一味地晃着身子猛发力,无非是蛮练而已,实不足取。如此这般,将先贤智能练成了蛮俗之法,真是对不起创拳的姬际可老夫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裹、践、躜”不明也!
如果我们把话说回来,被世俗拳师误认为裹拳、践拳、躜拳的“踩鸡步、摇闪把”的拳势,实际上是先贤为练习“裹、践、躜”而设计的针对性的练功方法。在这一把拳势中,我们能够很直接地感受到“裹、践、躜”的运动方法与过程,长期练习以达到使“裹、践、躜”在身上动力定型的目的。刚开始练习心意六合拳的人,必须反复练习与体会这把拳势,所以它有“母拳”之称,并非过誉与虚妄之言。而且,过去人们说心意六合拳是“打遍天下老鸡形”,也并不是说练习了心意六合拳的鸡形就可以打遍天下,而是说“踩鸡步”的练习包含了“裹、践、躜”的根本之法,练好了它,才能得到心意六合拳的高深功夫,才能借此打遍天下。
当然,过去也有一些并不明确“裹、践、躜”真义的人,也练出了较深的心意六合拳功夫。这只能使我们佩服先贤的智慧,因为他们发明了能够使“裹、践、躜”定型于人身体的巧妙方法,使那些不明“裹、践、躜”真义的人由于来练习了历代拳师一贯相承的某些正确的动作,而无意之间获得的“裹、践、躜”正确方法,因此掌握了心意六合拳的真功夫。但是,这些人毕竟是胡涂的,于心意六合拳的拳理是无法贯通的,由于他们理解上的偏差而使心意六合拳逐渐失真,给后人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而且因此注定了他们永远无法达到一流高手的境界。
练拳贵在明理,只有真正理解与掌握了正确的拳理,并且使它牢固地定型

在自己身上,才能说我们学到了真东西。拳法是否正确,检验的标准应该是拳理是否正确,而不是盲目地按老师的要求,这一手应该放哪里,那一手应该放哪里……等等等等。我们说“不求形骸似,但求拳理明”,而拳理也有真伪之分。有的人名气不大,但拳理明确,那他就是一位“明师”。有的人名气大,但拳理一知半解,充其量不过是“名师”而已。我们追求的是拳术中的真理,而不是谁谁的名气大、谁谁的资格老。名气大、资格老大多与拳法修为无关,当然不能代表真理就在他手中。好在现在的武术爱好者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于拳理之良莠真假一般都能判别,留给层次不高的“名师”之流的空间是愈来愈小了。

心意六合拳总动力形态——“裹践躜变身运动模式”基本解析
马胜利
所谓“裹”,就是使肢体收缩以蓄力待发。“裹”者,缠也(《说文》),说明心意六合拳的蓄力之法不仅仅是肢体的单纯收缩,而且是带有螺旋拧裹的收缩。心意六合拳讲究 “开弓之势必不可少”,就是强调每一个动作的完成必须首先具备蓄力的“预动之势”。如果把这个预动之势比喻为一架弹簧,那么它不仅是被直向力压缩着的,更是被横向力拧裹着的,它必须同时具备直的、横的两种张力,才能构成心意六合拳要求的“裹”法,才是正确的蓄力之势。因为仅仅具有直向力的收缩,其运力的距离必然不如螺旋拧裹的横向距离长,其发力必然不如带有螺旋拧裹的发力巨大。而如果螺旋拧裹的力量没有直向力的统领,又必然失去方向,而形成涣散之力。所以,心意六合拳要求的“形长力短”的发力方法,必须通过正确的“裹”法来实现。应该说明的是,“裹”法一定是全身上下的整体拧裹与收缩,决不是某一个局部的动作。
所谓“践”,就是进步,不管是前脚的进步还是后脚的进步,只要是向前进步,都属于“践”的范畴。心意六合拳的进步,要求擦地而行,不能提脚过高。落地时要求脚跟先着地,同时脚掌踩碾地面,形成摩擦力以帮助整体前冲力的制动,这就是所谓“摩擦步”的来源。拳谱上说,脚的落地是“踩而非踏也”,也就是说绝对不能用脚跟去跺踏地面。所谓“如踩毒物”,是要求用脚掌碾死毒虫,而不是跺。现在练习心意六合拳的人,大多采用脚跟跺地的进步法,是与古法不合的。因为心意六合拳特有的翻浪身法,必须要有摩擦、踩碾地面的步法相配合才能产生作用。在实际运用中,步法的践进就好像浪的底部,它只有紧贴着地面,得到了巨大的摩擦力,后续的涌浪之力才能推起浪头来,才能形成扑打礁石的翻天之势。所以,

心意六合拳高手往往一进身就能够将对手托发出去,而对手感觉身体就好像突然被水浪涌托起来一样,这种“欺根拔节”的浑厚力量,实际上首先得益于其独特的步法。
所谓“躜”,带有三层含义:一是向上或向前冲;二是钻或者穿;三是飞速移动。将这三层含义综合,就是在快速移动的过程中,身体向前、向上钻起冲击,或者催动上肢发力(向前上的上弧旋力,比如“虎扑”),或者与上肢形成上下的对争之力(比如“单把”)。所以,“躜”是进身之法,是近身发力的整体性动作。有人将“躜”写成了“钻”是不准确的,当然在字义上更不能将“躜”与“钻”等同,因为“钻”只是“躜”的过程中的一个动作要求而已。“躜”是衔接与统领“裹”与“践”的整体动作,如果说 “裹”是动力之源,是“起”。那么“躜”就是动力之终,是其作用,是“落”。“躜”的目的,是为了将收束的力量展开,同时将后腿蹬地而得到的反作用力,充分地传递到肩上,以合上肢之用,这就是我们在实际训练中经常强调的“一脚蹬到肩上”的要求的本义。
从人体工程学的发力“髋-胸-上肢”的 “三程序”规律来看,“裹”以后腿部蹬踩使地面的反作用力到达髋部,再往上传递就必须有一个身体的动作来支持,而“躜”正是这个支持动作,即身形猛长,将身体中段拔长(所谓“拔中节”),将力量传递到胸背与上肢上,这个身体中段拔长的动作,使躯干在一刹那间形成了“满弓状”,这个状态孕育着最强的爆发力。所以,古人创造“躜”法不是偶然的,而是在长期的拳法实践中总结体会而来的,是符合科学原理的。以“劲法”而言,“裹束以蓄,踩扑以决”,这里的“扑”与 “决”,就是“躜”法的作用。在心意六合拳的演练中,如果不懂得“躜”法的意义与运用,便可谓“全体皆非”,一无是处。
以上,讲解了“裹践躜”的具体内涵,在此,我们还想强调一个包含于“裹践躜”之内的字,就是所谓“就”。这个“就”字,是心意六合拳谱上的“练习十六法”的第四法,现在大多遵从心意前辈宝鼎的解释。宝鼎说:“就”是方言,“就如蛋”,也就是将“就”解释为“束”,说“上下束住,成其就也。”但是,我们知道“十六法”的第一法“存”就是“束”的意思,这里再来一个被称为“就”的“束”,其意义何在?而且,通观“十六法”,用的都是正统的文言,为什么惟独这里使用方言?而且如果是方言,姬际可是山西蒲州人,宝鼎是陕西西安人,马学礼是河南洛阳人,那么这个“就”字究竟是哪里的方言?所以,我认为宝鼎的解释

是不对的。如果按照正规的字义来说,“就”的动词本义是“就高”(《说文》),也就是“往高处去”的意思。按照“裹践躜”的运动要求,躜身而起的同时,头部要顶挺上拔,以领起全身之力。那么很显然,这里的“就”字是对“裹践躜”运动过程中的头部动作的要求,即拔顶竖项。如果我们详细阅读前人对“十六法”的解释,身体各部的动作要求都有了,惟独没有对头部的要求,但是对于拳法而言头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古人创拳之初,决不可能遗漏对于头部动作的要求。所以,如果不是古人的遗漏之错,必然是后人的解释之错。(也有的书上将“就”写为“蹴”,而“蹴”的本义是“踏、踩、踢、追”,其义与“践”重复,必然是不对的,所以就没有必要再论述了。)
我们之所以强调这个“就”字,是因为虽然“就”包含在“裹践躜”之中,但是如果不特别提出来,在“裹践躜”的练习过程中,很多人往往会注意了身体的上躜,而忽略的头的提顶,因为头的提顶是统领全身的,其重用巨大,必须要充分重视。所以,我们平时也可以将“裹践躜”称为“裹践躜就”。
所谓“变身” (即所谓“龙折身” )就是身法从拧裹状态突然向另一侧展开的翻身动作。它包括两种形态:一种是“回旋变身”;一种是“反弓变身”。所谓“回旋变身”就是在身体的回旋拧裹状态下向另一侧的变身动作;所谓“反弓变身”,就是身体在反弓拧裹状态下向另一侧的变身动作。
“两个变身”与“裹践躜”是同时并存的,也就是说,在一个动作当中,要不就是“裹践躜”加“回旋变身”;要不就是“裹践躜”加“反弓变身”。
概括地说,心意六合拳的总动力形态就是“一个裹践躜加两个变身” 即“裹践躜变身运动模式”。“裹践躜”是所有动作的总原则,而“两个变身”是所有动作的纲领。练“裹践躜”是为了调动身体的整体力量;练“变身”是为了打出猛烈脆快的折叠闪劲。只有这两者的完美结合,才能产生高速度的强大杀伤力。这就是拳谱上所说的:“拳如炮,龙折身,遇敌好似火烧身。”这里所描述的,就是心意六合拳总动力形态爆发的震撼性效果。
也谈老三拳
裹、践、钻是心意老三拳,形意拳没有这三个具体拳势,但继承了这三个重要原则,使之成为区别于其他拳种的运动规律。
裹,即将左右两臂裹至自身中线,上身下身也向中间就。象包袱裹东西,紧严不漏;又象做鞭炮,缠裹的越紧,炸得越响。用于裹敌就是横顾和控制对手,以便打击和发放。
践,即后手顺前手路线出入,左右不散不离,不交叉,总在一条中心线上

。这样集中一个突破口攻,保住一个洞口守,始终占据中线有利地形,而且增加了后手的隐蔽性,减少了进攻的难度。进脚时也是这样。
钻,是指手从心口起,过嘴处沿中线弧形挤钻而出。即拳谱所说“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拳在怀中变,步在后足蹬;三口并一口,打人如同走”;“嘴是洞口,怀是虎窝”。
裹践钻的趋向是“中”。由上述阐述可以看出,裹践钻分别就向中线或出入中线,又是围绕一个“中”字统为一体的。这就决定了形意拳守中用中的技击原则。
怎样理解守中用中呢?一是“出手先占正门,此谓之巧”。守住自己中线不受侵犯,以保持稳定、平衡、合适的间架;攻击和威胁对方中线,以破坏其平衡。拳家所谓“我顺人背”、“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这是攻其必救,打实不打虚。进时破中门,拳谱讲“踏破中门夺地位,纵是神仙也难防”。二是“凡势都要留有余地”。不失中才能不失重,才能稳。“中”除了中线的意思外,还是中和、中庸之意,就是既不过、又无不及。身要看斜似正、看正似斜,拳高不过鼻低不过脐、前不露肘后不露手,这样才有弹性和活力,尤忌大步跨裆、直臂挺胸。拳谱讲“曲则勿远、直则少力”。三是两侧肢体不交叉。中线是两手两拳的分界线,左手在中线以左活动,右手在中线以右活动,各有各的防地,不要过界交叉。这是必须遵守的间架原则,否则会散乱失中、封住自己,落于背势。一手要去的位置,在中线另一侧,而另一手无暇顾及,怎么办?转身、动步,身一转手又不过中线了。一旦两手交叉了,就打横拳,用分开之力打击对手、恢复间架。(杨秋)
说说形意三拳
练形意的人都说三拳三棍,众说纷云,我过去也有不同的理解,后练戴家拳法后,才知过去都是误解,有很多东西都是误解,首先三棍并非人们讲得拦,拿,扎,这个以后再说,下面说说三拳:所谓三拳,并不在于拳势,而在于内在的劲法与身法。有人说向上的劲为钻,向前为践,横为裹,因而三拳是指钻,崩,横.我过去也这么想,其实这是错的.岂知三拳之外,还有追,押,里,三拳,称为补手,拳谱上讲钻拳似闪电,裹拳如卷饼,践拳似马奔。下面先说说躜拳。
躜拳也叫截拳,这个很重要,拳谱上讲顾,开,截,追其实顾就是开就在于截因这样读叫截顾开,截法就是顾法,截了对方,对方门户自然就开了,才可进身,这个叫追,所以顾开截追要连在一气.躜拳正好就表现在这里,从外形上看,其手法如同我们形意的掩肘而后用肩打,拳势很简单,但内里它有独特的身法,即束

展,戴氏的束展与河南的又不同,要比河南的动作小,有反弓劲,俗称猴势,是从武当导引法得出来的,所以讲打法以身顾,用肩肘打人,所以躜拳不在拳法而在身法,要一触即发,一碰人就倒,所谓有躜拳似闪非闪也,有山倒岭塌之势,无身法,如何能有山倒岭塌之势。
现在讲讲裹拳,从外形上看,裹拳就是我们形意八字功里的掩肘,是顾法,但裹拳有一个补手,叫押,就是当对方打来时,我要束身,掩手回顾,然后将裹手贴到对方身上,别一手做趁手,其手法类似太极的竖挤,劲法类似辟拳上举时之劲,因为身子束着,所以稍一展,给对方一点劲,对方就会被连根拨起飞出,当然也有其他变手,比如戴奎和李伶动手时,所用的也是裹拳,只是戴在展身时,另一手从肘底翻出。反手击中对方肋部,使其不治而亡的。所以三拳很重要,在戴家拳里,三拳和双把是最自然,最本能的拳法,有一个日本人和我动手,被我用裹拳一下子飞出,起来后说,没见我动,他怎么就出去了,一个劲的对我弯腰。可见拳谱中说三拳三棍非等闲,又说世人若得其中味,武艺之中状元郎。此话不虚呀。
下面再谈谈践拳,拳谱中讲,践拳似马奔,所以要用践拳,没有身法是根本不行的,践拳的外形象形意用的挑肘,是打顾一体的拳法,当对方向我胸以上打来时,我不出手去架,而是用身法往上冲,要用独特的束展劲,肘往上挑,自然就将自身护住,自己的前脚要踩对方的后脚,一起身,一进身,对方就被跌出老远,所以践拳是肘法说得更白一点是身法而不是拳法,另外根据练法不同,践拳又有单践与双践之分,践拳完后,如果不得手,要用里拳来
补,类似车派八字功中裹里的展势。
除三拳外,另外还要练三拳合一,即将三种劲力与手法合在一起练,练到纯正自然,一出手本能的就有。
综上所述,三拳的要点不在拳法,而在身法,只有有了身法,惊劲真正上了身,才好用,李文彬先生说不管他动也打,静也打,刚也打,茅也打,如果身上出不来惊劲,能这样吗吗,所以我说按我的标准,看一个人是否是高手,不管他是练什么的,只要惊劲没上身,就不能算是高手。
说了三拳下面该说双把,五行了。
在谈双把五行之前先谈谈戴氏心意拳的丹田功,戴氏入门是很严格的,如果是正式的弟子,师父一般先要弟子练二到三年丹田功,然后才开始教其他拳法的。人们都知道戴家不站三体势而是蹲猴,其实这只是个俗称,蹲猴的真正名称叫乾坤六合混元一气功,其形似胎儿在母体,所以又称胎形,是武当导引之法。所谓乾坤就是指天地。戴家拳每一势都要有内外天

地翻,拳谱上讲。欲求丹田气,先练束展功。又讲,世人若得真消息,全在内外天地翻。所以戴家的丹田气是通过内外天地翻养丹田而练就的。每一势都要有三翻,即头翻,手足翻,丹田翻。一个束展天地翻就在于一个周天,通过练养丹田,使丹田之气运化于周身,无微不至,和而不流,渐而达到混元一气的。
而今世人受俗见,大谈浑圆而不提混元,其实混元与浑圆相差是很大的。混元是一种本能的由丹田
发出来的向四方膨胀的一种内劲,是无意识的,不是通过所谓精神假借得来的。如同我们遇冷觉凉,遇热觉炀一样,根本不需去想的一种本能的反应,是通过胎息产生的,得真诀中讲,混元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得真形,真形藏有真形像,真像内藏真精神。通过精神假借神气则会为意所拘,不会有一触即发,风吹草动即应的本能的。况且有无胎息所出来的整劲区别是很大的,孙禄堂为什么功夫高,就是因为他的东西里有胎息,我们讲拳与道合,先讲得是丹道之道,而非道可道非常道之道,所以无丹不为道,有的人说丹田之说误人。只不过是他们没得到真东西而己,误认为气沉小腹,小腹鼓汤就是丹田,所以方有此说。
戴家在蹲完丹田后开始练搬丹田,有两种练法,一种是虎步练法,另一种是鸡步练法,也叫小鬼穿化,然后再练射丹田,继而是闸丹田,要通过闸丹田将周身经脉都打开,达到抖丹射顶,然后还有坐丹田,是静坐功夫,练时要五心向天戴家的练法和太极相同但又不同于太极,似气功而非气功,练时也讲松,慢,要由松入邓,运邓成刚,继而要练快,这是太极没有的,急上加急,以求一触即发.在我所见过的拳种里,戴家拳是最难练的一种了,实在是太难了,所以传不广,依我的观点,在练戴家之前最好有形意或其他拳的底子,然后再练要容易些。
下面讲讲双把,有人说双把就是虎形,其实虎形只是按劲,双把比虎形劲力要精巧,两者都是双手打人,要通过身法贴身沾身纵力,但两者劲力动作是不同的,双把是从武穆双推手演化来的,用时要两手拇指相交成十字,拳谱上叫作双推莫露锋,其动作只有一个,但根据内在的劲力变化不同,又分为三把,叫抽,搂,丢,所谓抽,是来用祁地方言,意思是往上掇,这种手法是打身高比自己高的人时用的,当对方比自己身高时,用虎形按是不顺手的,所以要用抽把,先给对方一个向上的劲然后再用向外丢的劲,二劲连在一气,发到对方身上诐会觉得是舜间有两个劲作用有自己身上,一般是化不掉的,所以会被连根据起飞出,搂把也叫按把或漂把,取水中按瓢之意,是打身体委壮的人用的

,要先有一个向下按的劲,对方本能就会有向上跳,按得越紧跳得越高,然后再向外丢,二劲连在一气,对方也会被发得很远,所以讲抽把,搂把不离丢把.拳谱中讲,抽搂丢三把经,连环一气向前攻,就是此意,需要说得是三把的变劲不在手上变,而在身内变,所以拳谱上讲腰内缩展变化灵,就是此意,其形很笨,其劲实巧,,妙极,妙极。
这个在形意拳里是没有的,所以我看到有人在形意拳著作中也讲抽,搂,丢三把经,连环一气向前攻.找了很久,也末发现有三把的介绍.另外根据练法不同,三把也有很多变手,另外还有单把,因为把是贴着对方发的,可发寸劲,伤其内,所以说宁挨三拳,不挨一把。
拳谱中讲,内五行要顺,内五行要和,内五行要催。外五行要变.所谓内五行就是五脏,内五行要和,要顺,就是从内里出来的劲要和顺,有些人努腹,汤腹,以增加暴发力,这样内五行怎能和顺呢。长此下去。会腹大锅,硬如铁而不良于行的,所以发劲时内里要有和顺之意,慢慢积养,方不失正路,是为练习者鉴,记之,记之。
所谓外五行要变,也称变脸,外五行指得是五观,是内气足后,在内气的催动下,五官骤变,与对方交手时脸色一变,铮狞吓人,这些都不是强求而得的,是功夫的体现。
传闻戴龙邦据武穆九要论而创五行拳,不知此话真否.戴家的五行拳与形意的有很大不同,下面将依据拳谱,一一道来,现在讲讲五行拳。
先讲一下劈拳,劈拳似斧非斧也,有捧撑掇碟之势。是讲劈拳要像斧一样,但不直接去劈,要先打向上的举劲与向外的捧劲,先把对方的根拔掉,然后再向下向外劈,这样可使对方跌得更远,这个和形意拳的劈拳一样。劈拳的功夫是要将对方双脚离地飞出方为得法。如使对方单脚离地跳出,则说明功力不够,或发劲还是不对。这个要悉心体会。戴家的劈拳要比形意的架子更小,因为有束展劲,所以发出的劲更大。只有劈拳和形意的差别不是太大。
其余的几个五行拳和形意的差别就很大了。
下面说说躜拳。躜拳似闪非闪也,有山倒岭塌之势。躜拳似闪电。就是指截得要快,拳谱中讲,实来须寸挫,左右裹风行,得机得势截,寸步巧躜身,敌快何须惧,精神通目神。对方来得越快,打得越实,才能截得越好,此即所谓打实不打虚。
躜拳也叫截拳,这个很重要,拳谱上讲顾,开,截,追其实顾就是开就在于截因这样读叫截顾开,截法就是顾法,截了对方,对方门户自然就开了,才可进身,这个叫追,所以顾开截追要连在一气.躜拳正好就表现在这里,从外形上看,其手法如同我们形意的掩肘而后

用肩打,拳势很简单,但内里它有独特的身法,即束展,戴氏的束展与河南的又不同,要比河南的动作小,有反弓劲,俗称猴势,是从武当导引法得出来的,所以讲打法以身顾,用肩肘打人,所以躜拳不在拳法而在身法,要一触即发,一碰人就倒,所谓有躜拳似闪非闪也,有山倒岭塌之势,无身法,如何能有山倒岭塌之势.只有用身法逼得上,才能使对方感到山倒岭塌,无处躲藏。
现在讲讲炮拳,炮拳似炮非炮也,有江涛拍岸之势。是讲炮拳要像炮一样有炸劲。但炮拳不光有炸
劲,而且人像江涛拍岸一样,有卷劲,还要有拥劲。炸卷拥三劲合一,打顾一体,戴家的炮拳和形意的炮拳练法不同,形意的炮拳戴家叫射球势。戴家的炮拳劲力有点像形意的横拳。但比形意的横拳要刚猛。
崩拳似箭属木非箭也,有舟行浪头之势,是指崩拳要如同箭一样射出,但崩拳走的路线不是直的,则是像形意拳的钻拳一样斜向上走,如同舟行浪头一样随高打高,随低打低。一般打三点,即丹田,心口,咽喉。因为身子是弓着的蓄着劲,挨着那在那发,即所谓的暗劲,才能随高打高随低打低。另外,手不够时要用肘补,所谓肘手同攻,拳去不空回,空回总不奇。
横拳似弹非弹也,有轮行壕沟之势。 是讲横拳要如同弹丸一样射出, 所谓身如弩弓拳如弹, 但横拳所行路线不是
直线,而是如同轮行壕沟一样走下弧线,先打截劲,然后走下弧线,
这样做很隐蔽,当拳面帖着对方丹田时,拧转发寸劲以伤其内,横拳伤人是很历害的。
所以老师在说横拳时,往往要在学生腹前垫一个厚枕头,然后将学生发出,使其尝试横拳的劲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