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教育水平、换工次数与农民工务工收入研究——基于广州市2008年外来农民工的实证分析
2008年农民工转移就业及培训情况汇报—工作汇报
2008年农民工转移就业及培训情况汇报—工作汇报
一、农民工转移就业情况
2008年至今xxx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xx人。
1、主要工作措施:
1)宣传方面:发放大量的宣传资料(进城务工指南、春风卡、工伤保险、艾滋病预防知识等),同时对有外出务工者进行一对一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等常识的答疑。
2)组织方面:与有丰富劳务输出组织经验的xx委合作,准备于春节后,定向、有序的实施转移。
3)实施方面:多方联系用人单位,采集用工信息,将用工信息汇集并印制成招聘海报,通过各乡镇基层劳动保障站以多种形式(张贴、派发海报等)将信息传递给有意向外出务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
2、存在问题
春节前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愿望不强,转移就业意识淡薄。
3、意见及建议
加大宣传力度,以增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意识。
二、农民工培训情况
2008年至今技能培训xxxx人,涉及专业有:焊工、汽车修理、摩托车修理、家政服务、育婴员、车工、家政服务、烹饪、电脑等专业。
1、措施:
1)宣传方面:通过乡镇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发放免费培训宣传资料,逐村逐队进行免费培训政策宣讲、答疑;
2)组织方面:任务指标分解至乡镇,各乡镇分管领导为责任人,各村委村干部牵头,基层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协助组织参加培训;
3)实施方面:与市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合作,在当地动员,就地办班。
2、存在问题
受转移就业意识淡薄、就业观念的限制,农民工择选的培训专业过于单一。
3、意见及建议
加大宣传力度,以增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意识,增设有利于转移就业的培训专业。
广东双转移速度的影响因素及进程分析
广东省双转移战略的实施决非一蹴而就,其配套基础建设、融资环境培育、外来劳工队伍与企业同步迁移相关条件建设等均需较长时期,将历经实力弱小企业小规模被迫转移到行业龙头企业主动转移,再到众多中小企业追随龙头企业大规模转移三个阶段,而目前广东的双转移正处于第一阶段。
广东省双转移战略实施取得阶段性成果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全面铺开初见成效。
截止2011年4月,广东已建立35个经省政府认定的产业转移工业园,入园项目达2800个,总投资额超7000亿元。
35个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内企业2010年实现产值1953.6亿元、税收108.85亿元,比上年均翻番,比2008年底增长6倍。
全省产业转移工业园为欠发达地区创造产值累计超4000亿元,成为广东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1]。
珠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产业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珠三角地区充分利用转出产业腾出的空间,结合自身实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以产业转移促转型升级的模式。
广州市、深圳市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创意产业,佛山市、东莞市着眼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山市加快推进专业镇建设,珠海市致力于先进制造业大型项目引进取得并重大突破,等等。
珠三角地区现代服务业[2]、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珠三角地区的广州等六市的先进制造业占GDP的比重2010年较2009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人均GDP增速与GDP总量增速的差距也正在缩小。
以东莞市为例,该市2010年人均GDP增速高于GDP增速4.3个百分点,持续保持人均GDP增速高于GDP增速的良好势头。
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正从“双转移”获益。
“双转移”战略的实施成为广东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加速器[3]。
双转移战略推出三年来,广东省山区市县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超过了全省平均速度,广东欠发达地区与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有所缩小。
2008年,粤北山区GDP增长19.7%,高于珠三角地区5.4个百分点;一般预算增幅达到25.3%,高于珠三角地区6.3个百分点。
外来务工人员转工再流动意愿的研究——基于珠三角的调查数据
6 6
外来 务 工 人 员转 工 再 流 动 意愿 的研 究
动机会 。吴愈晓(0 1指 出无论在主要劳动力市场还是次要劳动力市场 , 21) 个体在企业工作的年限与 预期转工次数呈现显著的负 向关系。在组织结构视角 的研究中 , 认为劳动者所在工作单位的组织规
模 和 特 征 . 织 的外 部 环 境 都 将 深 刻 影 响着 内 部 成 员 的 流 动 决 策 和 流 动方 向 ( 国宏 、 勇 ,05 组 朱 桂 20 :
课 题 。根 据 观 察 经 验 , 来人 口再 流 动 的具 体 表 现形 式 可 以概 括性 地 分 为 两种 :换 地 区流 动 ” “ 外 “ 和 换 企 业 流 动 ” 梁 雄 军 等 ,07 。本 研 究 主 要 通 过 分析 “ 工 ” 换 企 业 流 动 ) ( 20 ) 转 ( 现象 来 透 视 外 来 人 口的再
[ 键词 ]外来 务工人 员 ;转工 ; 流动 ; 响 因素 关 再 影 [ 中图分类 号 ]C 2 0 9 —5 [ 献标识码 ]A 文 [ 文章 编号 ] 10 — 6 3 (0 2 2 0 6 — 8 0 4 1 1 2 1 )0 — 0 6 0
一
、
相关 研 究 与 问题 的提 出
一
代更 为强烈 , 转工是 他们 的一种 流动表 达方式 , 本身 就表 现出一种 个体 的选 择性 及工 作组 织的排 斥 其
性。 在影响 因素的分析 中 , 个人特征 变量是影 响外来 务工人员 转工再流 动意愿 的主导 因素 , 组织性 因素变 量 的影 响效应相对 较弱 , 主要 是 因为 外来务工 人员无法从 企业 内部劳动 力市场获得 流动提 升 。 这
技能 的劳动力大 多为外来 的农村劳 动力 ( 农 民工 ” , 即“ ) 由于制度 、 制等结构性 因素 , 体 他们在身份
工作转换对农民工收入的影响——基于珠三角两代农民工的调查
个 具 有 高 度 同质 性 的抽 象 群 体 , 它 已随着 时 间的变化 、 社会 的发 展在 内部 发生 了变化 , 逐 渐 呈 现
出第 一 代 农 民 工 和 第 二 代 农 民工 并 存 的 局 面 。第 一 代 农 民 工 通 常 是 6 0后 、 7 0后 甚 至 年 纪 更 大 的 群 体, 多 是 伴 随 中 国 城 市 化 进 程 的起 步 开 始 大 规 模 涌 入 城 市 的 , 是 计 划 经 济 体 制 下 成 长 起 来 的 。第 二 代 农 民工 是 在 市 场 经 济 条 件 下 , 由暂 时 、 零 散 的 小 群 体 逐 渐 发 展 并 形 成 的一 个 庞 大 而 全 新 的社 会 群 体 。他 们 是 在 改 革 开 放 后 于 8 0年 代 中期 到 9 0年 代 中期 从 农 业 和 农 村 中流 出 并 进 入 非 农 产 业 就 业 的具 有 农 业 户 口的 农 村 青 年 。不 同 的 成 长 社 会 背 景 和 生存 环 境 、 生 活 阅历 及 所 接 受 教 育程 度 造 就 了 这 两 代 农 民工 不 同 的 思 想 观 念 和价 值 观 人 生 观 , 进而 也表现 为对未来 不 同的生 活期望值 、 追 求 目标
南亏i 圣渣 2 0 1 3 年 第3 期
工作 转换 对 农 民工收入 的影 响
— —
基 于珠 三 角两代农 民工的调 查
陈媛 媛
摘要 :由于成 长 背景 、 家庭 负担 、 教 育水 平 以及 思 想 差异等 因素 的不 同, 一代 农 民 工和二 代 农 民工在 对待 非农 工作 的 态度 上 存在 差异 。前 者 更看 重丰 厚 的收入 养 家糊 口 , 后 者 更 想融入 城
广州外来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和回乡创业意愿分析
( )教 育状 况 四
生代农民工外出动机与上一代农民工有着较大的差 异 。他们外出动机更多偏向于人力资本和相关经验 的积累 ,因此家庭规模这一重要的家庭特征对于新
( )婚姻状 况 三
根 据 以往 的研 究 ,农 民工外 出动 机 一般是 养家
糊 口,因此家庭规模的大小对工作的选择 、 流动性
偏好和 回乡 创业 意愿有着 重要 的影 响作 用 。但 是新
根 据全 国总 工 会统 计数 据 ,新 生代 农 民工8 % 0
左右为未婚 ,考察婚姻状况对新生代农 民工流动性 和 回乡创业情况影响具有前瞻性和重要意义 。一般 说来 ,已婚人员背负着家庭费用 ,相对来说 ,固定
人 力 资 本 被 认 为 是 劳 动 力 最 为 关 键 的 因 素
[1 6 19
,
而教育反映的是人力资本存量 。一般说来 ,
教育程度高者有非常显著的自愿流动的倾向,教育 程度较低者则往往 出现规避风险而倾向于不主动 流动 。然而对于教育程度普遍较高的新生代农民
择比较而言并非最次的行为方式。” 口 因此收入差
性 、回乡 创 业意 愿 影 响 因素及 其 对应 比例见 表 3 。
工 作原 因可 以衡 量 劳动 力对 待工 作 的态 度 。新
生代农民工对外出有着更多的期望 ,不仅仅局限于 解决生存问题之需要 ,他们在外出的过程中不断建 构他们采取行动的动因和理由∞ 。
( )从 事行 业 九
农民工是相对于第一代农民工而言的,主要指 的是
“0 ” , “0 ” ,在 1 亿 农 民工 中 占到6 %, 8 后 9后 . 5 0 大 约涉 及 1 人 口。第 一 代农 民 工在 2 世 纪8 — 9 亿 0 0 0
2009年珠三角外来工劳动权益状况调查与分析——兼与2008年调查相比较
2009年珠三角外来工劳动权益状况调查与分析——兼与
2008年调查相比较
孙中伟;雍昕
【期刊名称】《南方人口》
【年(卷),期】2010(025)003
【摘要】本文根据09年7月对珠江三角洲1700多份问卷调查资料,并比较08年调查数据,描述和分析了2009年金融危机背景下外来工劳动权益的基本状况以及金融危机对外来工工作与生活的影响.文章的基本结论是:珠三角外来工的劳动权益状况并没有因为金融危机而恶化,并且还有些微进步或好转,09年的情况与08年相比基本平稳,但是,金融危机对外来工的工作和个人生活影响还是很大的.
【总页数】11页(P35-44,9)
【作者】孙中伟;雍昕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广东广州,510275;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2-05
【相关文献】
1.珠三角80后大学生职业成功状况调查与分析——兼谈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影响 [J], 张宇明;何清文;陈晓明;伍秀君;王佩佩
2.劳动权益、时间适应与外来工永久迁移意愿研究--来自广东调查的证据 [J], 安
凡所;吴红宇
3.珠三角外来务工人员工作权益与生活状况——基于2008年问卷调查的描述 [J], 陈小娟;汪建华;刘洁;王兆军
4."珠三角与长三角外来工比较研究"调查报告之一流动、打工、生活与外来工权益状况 [J], 万向东;刘林平
5.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工权益的实证分析——对珠三角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的调查[J], 宁凌;许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外来务工人员初次转工行为的代际差异研究——基于2008年珠三角外来务工人员调查的数据
次 转 工 间 隔存 在 显著 代 际 差异 ,8 “0后 ” 一 代 外 来务 工 人 员 比 “ 0前 ” 一 代 流 动 频 率 更 高 ; 代 外 来 务 工群 新 8 老 两 体 分 别 遵循 不 同 的转 工流 动 路 径 。个 人 特 征 中的 人 力 资 本 、 会 资本 因素 对 新 一 代 外 来务 工 人 员初 次 转 工 风 险 社
tef sjba di f ecn cos h n ig h w h e p f nc a g e b ,h n ei nu — h r n sil n igf t .T ef dn s o :tep o l o e h net ij s ec a n i to t nu a r i s e t h ro n
率有显著影 响, 而组织性 因素对老一代有 显著影响 。
[ 关键词 ] 外采务工人 员; 次转 工行 为; 际差异 ; 初 代 珠] A [ 文章编 号]0 7— 3 X(0 2 0 0 1 5 10 0 2 2 1 )3— 08—0
阻碍 , 外来务 工人 员难 以实 现市 民化 的转 变 , 中一 个重 要影 响 因素就是 工作 的稳 定性低 。以往研 究 中对 其
外来 人 口流 动 的关 注点 主要 集 中在 城 乡间人 口迁移 和 流动 的发 生 , 聚焦 在地理 方位 的流 动 , 缺少对 外来 人 口在劳 动 力就业市 场 流动 的讨 论 。事实 上 , 即便是在 同一个 城 市 , 来 人 口的流 动并 未 停 止 , 多 的是从 外 更 地 区间流 动转变 成企业 间流 动 】 2。国家 统计局 农村 司 2 1 发 布的数 据显示 , 三角地 区农 民工 流 动性 00年 珠
城市外来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广州市外来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个案研究
1 1 3公 办学校接 收外来工子弟越 多, .. 地方财政 压力越 大 据广州市计生委统计 ,0 3 2 0 年广 州市流动 人 口子女 ( 未包 括 无暂住登记的流动人 口) 与户籍人 口子 女出生人 数 比例 已接 近 11 “ :.广州适 龄入学 的流 动人 口已达到 3 2万人 , 如果 由
无法掌握其子女的人 口基数 , 也无相关法规制度对其子女 的
计, 仅教育经费一项广州每年至少要追加财政拨款 1 O多亿
元, 加上基建费用 、 师工资等 就不止 这个数 了 .如此 庞大 教 ”
的巨额财政支出, 难怪政府部门对解决外来工子女的义务教
育问题缺乏积极 性.
114地区教育水平越高。 .. 外来工子弟入学越难
1 广州 市外来 民工 子女 义务 教育 普及 情况
调查分析
1 1 现 阶段外来 民工子女的受教育与入学情 况 . 1 1 1政府部 门对外来 工子女义 务教 育的认识 还存在 一定 ..
学位年年告紧. 其中约有 9 万人在公办学校就读, 包括部分 政策性照顾借读生 ; 其余 2 0多万则分布在 20多所民办外 0
来工子弟学校 . 可见 。 在现 阶段 广州 市的公 办学校 不 能成为 接收外来民工 子女 的主要 渠道 , 无法贯 彻 中央“ 以公 办学校
为主” 的政策 .
的差距
近年来由于广州市人 口增长较快 , 义务教育资 源对
有本市户 口的适龄儿童来讲 尚且相对 紧缺 , 教育经 费缺 口比
城市外来 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与对 策研 究
广 州市外来 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个案研究
张 旺 ,邓 小 燕
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公布广州市2008年企业工资指导线的通知-穗劳社函[2008]789号
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公布广州市2008年企业工资指导线的通知正文:---------------------------------------------------------------------------------------------------------------------------------------------------- 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公布广州市2008年企业工资指导线的通知(穗劳社函〔2008〕789号)各区、县级市劳动保障局,各集团公司(主管局),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逐步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让更多职工分享企业经济效益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要求和《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规定,结合本市2008年国民经济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劳动就业等预期目标以及2007年企业职工工资水平、企业人工成本等实际情况,现制订《广州市2008年企业工资指导线》,并予以公布。
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二○○八年七月二日广州市2008年企业工资指导线一、2008年企业工资指导线(一)基准线为14%对于正常生产、经济效益和工资水平均处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的企业,根据本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劳动生产率、人工成本承受能力、工会组织或职工意见等实际情况,可按照基准线安排本年度的工资增长。
已不享受国家政策性补贴的城市公用事业企业和以实现社会效益为主的企业,今年的工资增长不应高于基准线水平。
(二)上线(警戒线)为18%对于经济效益增长幅度较大或人均工资低于本地区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80%的企业,可以适当提高工资增长幅度,但一般不应超过警戒线。
对于劳动力市场较为紧缺的人才,如高级技术人才等,企业可考虑围绕上线水平,适度提高其工资水平。
(三)下线为5.5%对于工资水平一般,经济效益轻微下降的企业,可按照下线安排工资增长。
对人均工资水平已达到本地区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3倍以上的垄断行业的企业及国家财政补贴的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可按不高于下线的水平安排工资增长。
民族地区外出务工的四个发展阶段r——以广东连南县为例
民族地区外出务工的四个发展阶段r——以广东连南县为例张继焦;宋丹【摘要】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劳动力纷纷地涌向城市务工.连南县近40年的外出务工历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1989年)主要以政府主导组织的劳务输出,自主外出打工人员分散;第二阶段(1990—1997年)连南外出就业状况发展迅速,整体呈上升趋势;第三阶段(1998—2007年)连南农村劳动力尚有余,劳务输出状况平稳;自2008年至今的第四阶段,连南外出务工减少、就近非农就业增多.这四个外出务工发展阶段也是"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等五个不同年龄段者,参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真实写照.【期刊名称】《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39)002【总页数】10页(P112-121)【关键词】民族地区;外出务工;四个发展阶段;五个年龄段;广东连南县【作者】张继焦;宋丹【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7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3.6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多地涌向城市而且人数在逐年增加。
一方面,由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加上国家对城乡户籍制度的管理逐渐放宽,原本严格的城乡二元结构逐渐解体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能够进入城市。
另一方面,城镇居民较高的工资收入、城市的现代文明、完善的基础设施、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吸引着欠发达民族地区的农民选择外出打工。
目前,中国正处于一个巨大的社会转型时期:工业化(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城镇化(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和市场化(自然经济或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正在中国一些欠发达地区发生[1]。
本文以广东连南县为例,讲述民族地区外出务工的四个阶段,他们近40年的外出务工经历既是经济发展较快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参与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建设的一个部分。
农民工外出务工意愿与迁移机会成本的再讨论——基于农民工供给与“收入差”的弹性分析
分析 中涉及 的数据包括外 出务工农 民工数 量 , 农村整半劳动 力数量 , 农 民工年收入 , 农 村居 民年 收入。农 民工 劳动力供 给与 “ 收入差 ” 的弹性 : 农 民工外 出务工 劳动力供给数 量的变化 对“ 收
入差 ” 变 化的敏感 程度 , 计算方法 为农 民工 外 出务 工劳 动力 供给
数量各年变化 的百分 比与“ 收入差 ” 各年变化 百分 比的商 。相关
数据见表 1 。 .
表 1 农 民工外 出务工意愿与“ 收入差 ” 数据表
外出 农村 外 出务 外出 农村 农 民工 务工 整半 工农 民 务工 外出 年份 农 民 劳动 工 占农 农 民 农 民 居 民 年收入 收入
农 村 劳动 力总 量 比例 的 增加速 度 与“ 收入 差 ” 增加 速 度 并不 具 有正 向 相 关 关 系, 而是 呈反 向 变化 。这 表 明 , “ 收入 差 ” 增 加 对农 民工 外 出务
工意 愿的 刺激 效应越 来越 小。
差” 越大 , 农 民工外 出务工意愿 更强烈 , 外 出务工人 数 比例越 大 ,
一
、
农 民工是我 国非农产业 劳动 力 的重要 组成 部分 。2 0 1 2年人 力 资源和社 会保障部公布 的数据 , 我 国农 民工总 数 已经 达 到 2 . 6 亿人 , 其 中外 出务工农 民工 1 . 6 3 亿, 占农 村整半 劳动 力 的 3 0 % 以 上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提高 中国制造 的国际竞争力 , 推动我 国 经济持续发 展做 出了重要 贡献 , 但 另一 方面 “ 民工荒 ” 在 各地 不
珠三角外来务工人员工作权益与生活状况——基于2008年问卷调查的描述
(= 50 N 2 1) 户 口所 在地 ( ) 省份 (= 50 N 2 1)
户 口性质
( 20 ) N= 5 0
布依 8 (.%) 0 3 ;侗 7 (. ;其 他 2 ( 1 0 %) 3 8 1 %) . 广 东 56 (2 %) 6 2 . ;湖 南 4 1 (8 %) 5 6 1. ;广 西 39 (31 , 四 川 22 (. ;湖 北 29 4 2 1. %) 2 88 %) 0 (. ;河 南 15 (. ;江西 17 (. ;贵州 11 (. ;重 庆 8 (. ;其 他 省 8 %) 3 8 7 %) 4 4 5 %) 9 0 4O %) 7 35 %)
受 教育 程度
小学 3 5 (3 %) 3 1. ;初 中 18 (71 ;高 中 46 (8 %) 4 12 4 . %) 6 1. ;中专 25 (1 %) 6 7 1. ;职 高 、技 0
(=5 7 N 2 0)
婚 姻状 况
( 2 1) N= 5 1
校 4 (.%) 9 2 0 ;大专 18 (5 ) 8 7 % ;未 受过 正式 教育 1 (. . 2 05 %)
20 0 8年 7 8月,由中山大学社会 学 系刘林平教授 承担 的广 东省普通 高校人 文社会科 学重点研 究基 地重 ~ 大项 目 “ 流动与权益—— 珠三 角农 民工的追踪研 究”课题 组 ,重 点针 对珠三 角地 区外来务 工人 员的工作 与 生活状 况 ,以及新 《 劳动合 同法》 颁布后 的企业管理 与福利 制度展 开 了问卷调查 。较 20 的 同类调查 , 06年
拜 神 24 (0 %) 6 1. ;其他 宗教 9 (. ;无宗 教信 仰 16 (0 %) 5 04 %) 7 0 7 . ;不确 定 12 (. 1 8 7 %) 3
广州市统计局关于进一步做好我市农民收入调查工作的通知
广州市统计局关于进一步做好我市农民收入调查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州市统计局•【公布日期】2008.12.29•【字号】穗统字[2008]70号•【施行日期】2008.12.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广州市统计局关于进一步做好我市农民收入调查工作的通知(穗统字〔2008〕70号)各区、县级市统计局:根据张广宁市长“要准确统计我市农民收入”的指示,以及张广宁市长和陈国副市长对我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市农村居民收入统计工作的请示”的批示精神,经研究决定,从2008年起扩建我市农民收入调查网络,调查样本1200户,分布在除越秀区外的所有区、县级市。
为做好此项工作,现通知如下:一、加强领导,抓好落实。
农村居民收入是重要的民生统计指标。
搞准我市农民收入数据既是市政府领导的要求,也是统计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这次我市农民收入调查增点扩户,按“全市统一抽取样本,为两级政府服务”原则进行,调查口径与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家庭户口径一致,数据对市和区、县级市两级均有较好的代表性,各区、县级市统计局对此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把扩点和完善市级农村居民收入调查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
二、规范建点,确保质量。
各区、县级市统计局按照《广州市农民收入统计调查工作方案》要求,做好扩建和完善市级农村居民调查网点,并指定专人负责,保证调查数据质量。
三、加强经费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市级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得到市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
为确保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市财政已安排专项调查补贴经费下达各区、县级市,请专款专用。
我市市级农民收入调查样本对区、县级市具有代表性,调查经费实行分级负责,各区、县级市统计局要主动向当地政府汇报,争取支持,落实本级调查经费。
各区、县级市为满足本级需要增加调查样本和经费的,请自行向本级财政部门申请经费预算。
四、加强业务指导与培训。
市和各区、县级市统计局要认真做好我市农民收入调查的培训工作,加强对辅助调查员的培训和对调查点的检查和监督,确保调查数据质量。
广东省2008年一季度就业情况分析
节 后入粤 农 民工总量 的5% 第2 高 峰为元 5; 个
宵 节后 的2 天 , 个 高峰 外 省入 粤 农 民 ~3 前2
难度 加大 , 但技 能型 农 民工 供不 应求 。 餐饮 、 零 售等 传统 服 务 业将 成 为扩 大 农 民工 就 业
2 0 .3 0 90
广 东省 劳动 和 社会 保 障 厅 的调 查统 计
数据 显 示 , 0 9 第 1 度 广 东省 人 力 资源 2 0年 季
和 新入 粤农 民工 为主 。 节后入 粤农 民工 中除
2 0 万 无 明确 就业 目标 的 , 0多 还包 括 节 前辞
市场 需求约 为10 人 次, 0 8 第4 9万 比2 0年 季度 下 降约4 9% 而 入 粤 的90 农 民工 中 , .9 , 7万 约 20 0多万 没有 明确就 业 目 。 标
统计 数据 显示 , 春节前 外省 农 民工返 乡
工 返 乡农 民工 、 金融海 啸影 响失 业农 民工 受
和 新入 粤农 民工等 三类 群体 。
根据第1 季度 农 民工就 业 形 势 , 动就 劳 业 部 门分析认 为 , 东省 20 年度 总体 就业 广 09 压 力加 大, 尤其 是 制造业 主渠 道吸 纳农 民工 就 业 能力 下 降 。08 20 年制 造 业 吸 纳 了5% 5 的 农 民工 就业 , 上年 度减 少 3 , 全 球金 融 比 %受 风 暴的 影响 ,09 制造行 业 的吸 纳农 民工 2 0年 就 业能 力将 继 续 下 降, l 第 季度 的用 工量 比
元 的小额 贷款 。 东省2 0 年2 日正 式公 广 0 9 月2 布 了关 于农 民工创 业的政 策 , 鼓励农 民工 自 主 创业 。 根据 新政 策, 就业 困难 农 民工 自主创 业
2008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 2008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广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州调查队2009年2月28日)2008年,受国内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影响和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广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积极解决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全力推动广州科学发展,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和建设宜居城市的“首善之区”。
全市经济呈现平稳增长、价格回稳、民生改善的良好局面,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经济经济总量初步核算,2008年,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215.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12.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7.72亿元,增长1.8%;第二产业增加值3198.96亿元,增长10.9%;第三产业增加值4849.14亿元,增长13.6%。
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2.04∶38.94∶59.02。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3%、35.1%和64.6%。
财政收支全年来源于广州地区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477亿元,增长17.1%。
其中,国税部门组织收入1495亿元,增长15.4%;地税部门组织收入727亿元,增长22.2%。
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621.96亿元,增长18.7%。
其中,营业税127.98亿元,增长3.6%;增值税128.72亿元,增长15.5%;企业所得税75.63亿元,增长26.8%;个人所得税35.34亿元,增长19.7%;房产税31.05亿元,增长18.5%。
三次产业间劳动力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1978—2011年时间序列的实证研究
三次产业间劳动力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1978~2011年时间序列的实证研究%笪艾文卫1%,王家庭2(1.%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100872;2.%南开大学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天津300071)眼摘要演在经典二元经济结构以及劳动力转移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城乡收入一体化为目标、以城乡三次产业间劳动力转移以及发展现代化农业为途径的新型城镇化模型。
随后,利用1978~2011年的时间序列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乡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城、乡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以及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因此,政府部门应该重视城乡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在当前阶段需特别注重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以及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农民创造就地增收的条件,实现农村就地城镇化、农民就地市民化。
眼关键词演城乡收入差距;新型城镇化;三次产业;劳动力转移;农业现代化[中图分类号]F1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6)03-0062-072016年3月第38卷第3期Mar.2016Vol.38No.3一、引言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以结构调整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城乡结构调整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而推进城镇化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的重要途经,《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①明确指出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
然而,如果城镇化发展不当,那么潜在的城乡冲突和矛盾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摩擦石,甚至威胁国家稳定。
目前城镇化进程已经暴露出土地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失业农民增加、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ZHANG&SONG ,2003)[1]。
在这种背景下,中央政府适时地提出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来应对城镇化进程中的风险挑战。
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农村就地城镇化、农民就地市民化,要实现这一点必须发展和完善农村的三次产业②,一方面为农民创造就地增收的途径,另一方面为农民提供就地消费的环境。
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代际间差异分析——基于更换工作频率的视角
度 进一 步夯 实农业农 村发 展基础 的若 干意见》中, 首次 使用了“ 新生代农 民工 ” 的提法 。根据 ( 0 9年农 民工监 20
测调查报告》 显示 , 生 代 农 民工 的 人 数 约 有 9 0 新 0 0万 人 , 约 占总 外 出农 民工 总 数 的 6 . % 。 与 新 生 代 农 民 工 相 16 … 对 应 的是 老 一 代 农 民 工 , 在 18 即 9 0年 以 前 出 生 ,0世 纪 2 8 O年 初 开 始 进 城 务 工 的农 民 工 。 很多学者都关注 到了新生代农 民工与老 一代农 民工 的 区别 , 特别是在就业 稳定 性方 面。李强 将农 民工 的 职 业 流 动 分 为 初 次 职 业 流 动 和 再 次 职 业 流 动 。 通 过 实证 调查数据和材料分 析 , 民工 的初次 职业流 动实 现 了职 农 业 地 位 的较 大 上 升 。 而农 民 工 的 再 次 职 业 流 动 基 本 上 是 水平流动 , 没有地位 上升 。农 民工再次 职业 流动 地位 未 能 上 升 的 主要 原 因 在 于 他 们 缺 少 地 位 积 累 、 位 继 承 和 地 社会资源 。王春光 通 过实 证调 查研究 得 出 , 生代 农 新 村流动人 口已经 出现代 际 间变化 , 他们 不仅 在 流动 动机 上 存 在 很 大 的差 别 , 许 多 社 会 特 征 上 也 很 不 相 同 , 加 在 应 快城 乡社会结构 变革 , 使他们成 为城镇 社会新 的居 民; 王 兴周 通过对珠 三角新老两 代农 民工 的 比较 研究 得 出 , 新生代农 民工的就业稳定性 比老一代农 民工的就业 稳定 性差 ; 刘新争 认为第二 代农 民工 已成为农 民工群体 的 主体部分 , 但是 由于现 存 的制度 安排 和政 策设 计使 他们 的 主 观诉 求 无 法 得 到 实 现 , 二 代 农 民工 目前 面 临 的 问 第 题 令 人 堪 忧 , 生 存 状 态 与 其 前 辈 一 样 都 处 在 困境 之 中 ; 其 陈 昭玖 等 通过 问 卷 调 查 和 实 证 分 析 得 出新 生 代 农 民工 的 就业 特 征 与 传 统 农 民 工 相 比存 在 较 大 的 差 异 , 遍 表 普 现 出 就业 稳 定 性 差 的 现 象 。
初始就业状态、工作转换与农民工就业质量变动
㊃城乡统筹与农村改革㊃第26卷第2期㊀2016年3月㊀Vol.26㊀No.2㊀Mar.2016DOI:10.3969/j.issn.1674⁃8131.2016.02.001初始就业状态、工作转换与农民工就业质量变动∗明㊀娟,王明亮(广东工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广州510520)摘㊀要:有研究认为,工作转换是农民工群体为了提高其就业质量(工资水平)进行的主动选择,而现实中工作转换是否能够有效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有待深入考察㊂利用RUMIC2008 2010面板数据,在区分受雇就业和自营就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控制工作转换前的就业状态,考察工作转换对农民工就业质量变动的影响,分析表明:工作转换对农民工就业质量变动的影响与其转换前的就业状态有关,转换前就业质量越高,转换后就业质量提升空间越有限,工作转换对原本处于低质量就业状态的农民工的就业质量有更大的提升作用;参加养老了保险以及有固定或长期劳动合同的受雇就业者在工作转换中处于不利地位,相对于未转换者,工作转换反而使其就业质量变差㊂关键词:就业质量;就业状态;工作转换;受雇就业;自营就业;就业收入;养老保险;劳动合同;工作时间中图分类号:F241.4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4⁃8131(2016)02⁃0001⁃13一㊁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填补了制造业㊁建筑业㊁餐饮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岗位空缺,成为支撑我国工业化㊁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㊂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全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㊂保障农民工就业稳定和就业质量明显改善,既是农民工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体现,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其市民化㊂然而,目前农民工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仍处于弱势地位,就业质量偏低,突出表现为:就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发展空间狭小,而且普遍存在工资偏低㊁劳动安全条件差㊁工作时间长和用工管理不规范等诸多问题(‘中国农民工战略问题研究“课题组,2009;高文书,2006)㊂同时,农民工外出就业流动频繁(白南生等,2008),其流动性明显高于城市劳动者,甚至比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流动率高出数倍(Knightetal,2004;田明,2013),而且可能出现了 短工化 趋势㊂频繁转换工作已经成为农民工市场的普遍现象和重要特征(白南生等,2008;高颖,2008;黄乾,2010),部分研究将其解读为农民工群体为了提高其工资水平进行的主动选择(蔡昉等,2005;刘林平等,2006),同时也是争取和维护自身1∗收稿日期:2015⁃11⁃04;修回日期:2015⁃12⁃29㊀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3AZD005);广东省教育厅特色创新项目(2014GXJK011);广东省教育厅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2014WQNCX009);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5A030313496)㊀作者简介:明娟(1980 ㊀),女,湖北黄石人;广东工业大学 青年百人计划 特聘副教授,经济学博士,在广东工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任教,主要从事劳动力流动与就业研究㊂王明亮(1969 ㊀),男,浙江江山人;教授,硕士,在广东工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任教,主要从事劳动关系研究㊂权益的具体行动,即 用脚投票 (简新华等,2005;梁雄军等,2007)㊂而工作转换究竟能否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有关理论和实证研究对此有不同见解和结论㊂在理论上, 转换者 停留者模型 认为低生产率的工人倾向于经历持续的流动,而且这种流动倾向特征不会随时间推移而消失,所以最终导致工作转换反而对收入产生负效应(Blumenetal,1955)㊂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则强调了人力资本的可迁移性,通用性人力资本投资可在不同工作之间进行转移,专用人力资本则具有不可转移性,最终工作转换对工资的影响取决于这两个效应的冲减程度(Becker,1962)㊂ 工作搜寻模型 强调了在职搜寻在工作转换中的重要性,自愿流动者更可能在流动前进行在职工作搜寻从而获得更高的收入,而非自愿流动遭受工资损失的可能性更大(Longhietal,2013)㊂ 工作匹配模型 则强调工作转换提供了一个劳动力市场资源有效配置的机制,工人只有经历一系列的工作匹配㊁离职和新工作匹配后,才能找到与其能力相匹配的最大化生产率的工作,因此,工作转换对生命周期的工资增长有重要贡献(Topel,1990)㊂ 分割劳动力市场理论 则指出,制度分割的存在使得次要劳动力市场无法出清,难以实现长期均衡,最终导致处于次要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者无法通过职业流动来提升就业质量(Davia,2010)㊂目前国外文献关于工作转换对就业质量的影响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作转换与工资增长的关系上㊂Topel等(1992)认为工作转换在职业生涯工资增长中起重要决定作用,工作转换可以解释职业生涯早期工资增长的三分之一㊂Light(2005)的研究表明,与停留者相比,转换工作者与任期相关的生产率提高和工资增加因跳槽而中断,所以会经历较小的工资增长㊂不过,Maloney(2006)利用1999 2004年新西兰雇主-雇员匹配数据研究工作转换与工资增长的关系却发现,在控制年龄㊁首次就业特征后,工作转换者的收入增长要比未转换者低约0.3 0.5个百分点㊂同样,Hyslop等(2009)采用1999 2008年新西兰雇员-雇主匹配调查数据分析工人工作转换与工资变化之间的关系发现,虽然工作变换者最初收入与停留者一样,但控制可观察差异后工作转换者年收入增长比停留者低1.3%㊂不过,这些研究假定工作转换对工资增长的影响与工人工资分布是不相关的㊂但由于劳动者进行工作转换的抉择取决于其工资水平(Burdett,1978;Devineetal,1991),低工资工人工作转换的可能性更高(Groesetal,2014),低收入的工人在职业生涯中更可能通过工作转换来提升其收入㊂因此,与高收入工人相比,低工资的工人选择相对较低的保留工资(VanDenBerg,1992)以降低工作转换的成本,进而使其在短时期内获得满足个体偏好的职业生涯收入水平㊂如Pavlopoulos等(2007)利用来自1991 2004年英国和德国两个不同劳动力市场的面板数据,在控制初始工资分布后考察自愿性工作转换(VoluntaryJob⁃to⁃JobChanges)对工资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工作转换对工资变动的影响依赖于工资分布,仅低收入工人变换雇主具有工资增长效应㊂关于农民工工作转换对其就业质量影响的研究,需要考虑一个问题,就是农民工工作转换前的就业状态,不过国内现有研究大部分采用追忆数据(截面数据),无法获取农民工上一份工作的详细信息,所以研究大多停留在是否进行过工作转换或者工作转换次数对农民工工资增长的影响上(刘士杰,2011;马瑞等,2012),仅有邢春冰(2008)和黄乾(2010)在探讨工作转换对农民工工资增长的影响时考虑了初始收入水平㊂邢春冰(2008)使用中国社会科学院2002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探讨了转换工作对收入增长的影响,通过控制初始收入水平消除样本的异质性影响后,发现转换工作对收入增长的平均影响为正,而且对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效应更大㊂黄乾(2010)利用2006年在上海㊁天津等7个大城市的农民工调查数据研究工作转换对城市农民工收入增长的影响,在控制转换工作前收入后分析表明:行业内转换对低收入农民工收入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高收入水平农民工的收入增长则有显著负效应,而行业间工作转换对全部样本的收入增长都有显著的负效应㊂不过,这两项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黄乾(2010)把工作转换定义为 刚进城时的工作与调查时点工作是否为同一工作 ,可能会高估工作转换的收入效应㊂因为如果初始就业工作与调查时工作工资差距较大,可能更多的是由于受最低工资等劳动保护政策的影响,而不是转换工作带来的结果㊂而邢春冰(2008)的研究使用的截面数据并没2有区分受雇就业和自营就业,可能会导致最终估计出现偏差;同时,其研究对象是城镇劳动力,并没有针对农民工进行具体分析㊂基于此,文章将在区分受雇就业和自营就业的基础上,控制农民工转换工作前的就业状态(转换前就业质量指数㊁收入水平㊁工作时间㊁养老保险参保情况以及劳动合同签订情况),进一步讨论工作转换对我国农民工就业质量变动的影响㊂㊀㊀二、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1.就业质量的测量㊀㊀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测量,借鉴Leschke等(2014)的研究,使用多维就业质量指数(Multi⁃dimensionalJobQualityIndex)来测量㊂首先对测量维度包含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标准化公式为:xnorij=(xij-minj)/(maxj-minj)㊀j=1, ,4xnorij为标准化后的客观指标,i为农民工个体,j为四个测量维度:月收入(j=1)㊁是否参加养老保险(j=2)㊁周工作时间(j=3)㊁是否签订固定或者长期劳动合同(j=4)㊂minj为j维度指标的最小值,maxj为j维度指标的最大值㊂需要注意的是,月收入㊁参加养老保险㊁签订固定或长期劳动合同与农民工就业质量之间是正向关系,而工作时间与农民工就业质量之间则为负向关系(工作时间越长,加班越多,农民工就业质量越低)㊂为了实现指标加权平均,我们用 1-标准化后的周工作时间 获得周工作时间的反向指标㊂参考European(2008)和Eurofound(2012)等的测量框架,采用等权平均法来获得就业质量指数,为了便于估计,将标准化后的客观指数扩大100倍:Qoi= 4j=1xnorij/4ˑ100考虑到受雇就业者与自营就业者的差异,自营就业者不考虑劳动合同情况,其就业质量指数采用如下公式:Qoi= 3j=1xnorij/3ˑ1002.实证估计模型参考Pavlopoulos等(2007)和Hyslop等(2009)的思路,构建工作转换对就业质量影响的经验估计方程㊂而由于就业质量指数㊁收入㊁工作时间等因变量为连续变量,可采用含有个体异质性的线性模型来估计:yit-yitt-1=ρturnoverit+yitt-1+yitt-1ˑturnoverit+witγ+ziδ+gtθ+ci+uitt=1, ,T其中,yit为个体i在t期的结果变量,yit-1为个体i在t-1期的结果变量,如就业质量指数㊁月工资收入㊁周工作时间等;不可观测的个体异质性使用ci来表示,uit为时变误差项(IdiosyncraticErrors);turnoverit为本研究主要关注的解释变量工作转换,为虚拟二值变量,出现工作变换为1,没有发生工作转换则为0;wit为时变变量(年龄㊁外出时间等),gt为时间虚拟变量,zi为非时变变量(性别㊁受教育程度等)㊂对于养老保险和劳动合同的变动,大致有三种情况:情况变好㊁情况不变㊁情况变差,分别赋值为3㊁2㊁1,进而构成序列选择模型,使用OrderLogit模型来进行估计:y∗it= Κk=1ρturnoveri+yitt-1+yitt-1ˑturnoverit+witγ+ziδ+gtθ+ci+uit其中y∗it不可观测,其选择规则为:yi=1,㊀y∗iɤκ12,㊀κ1<y∗iɤκ23,㊀y∗i>κ2ìîíïïïïyi为个体i养老保险或者劳动合同变动情况㊂其他变量的定义同前㊂3.数据来源与说明本研究数据均来自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调查(RuralUrbanMigrationinChina,下文简称RUMIC)的外来务工人员调查问卷㊂该调查是包含多个年份的追踪调查,每轮调查在年初进行;调查问卷由北京师范大学㊁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中外学者共同设计;样本抽取以及入户访谈都由国家统计局系统协助完成,共包括三个子样本:农村住户样本㊁城镇住户样本和外来务工人员样本;抽样调查在劳动力流入和流出数量最大的典型城市进行,包括广州㊁东莞㊁深圳㊁郑州㊁洛阳㊁合肥㊁蚌埠㊁重庆㊁上海㊁南京㊁无锡㊁杭州㊁宁波㊁武汉㊁成都15个城市㊂探讨农民工就业质量,首先要对研究变量进行定义㊂一是对于农民工的定义㊂本研究将农民工3定义为16 64岁目前正从事工资性工作或者自我经营的农村户籍人口,并将其分为两类:受雇就业(或工资性就业)和自营就业(或自雇就业)①㊂由于外来务工人员追踪调查比较困难,2008年初次调查后,在2009年和2010年调查时均使用了新住户问卷和老住户问卷来区别填写,住户的跟踪存在一定的遗失率,数据为非平衡面板㊂二是对于工作转换的定义㊂国外文献通常采用 两个连续调查期内是否从事同一份工作 来衡量(Pérezetal,2005),主要强调调查时点之间是否进行了工作转换㊂而本文主要使用面板数据来探讨工作转换的影响,调查问卷设计了 您哪年开始从事当前这份主要工作的 和 您外出经商以来的第一份工作是不是您现在的工作 两个选项㊂结合Pérezetal(2005)的定义,把工作转换定义为到调查期当年变换过工作,具体设定为:调查年份为t年,如果被调查者开始从事当前这份工作的时间大于或等于t或者外出经商以来的第一份工作不是现在的工作,那么就定义为进行了工作转换,否则界定为未进行工作转换㊂与国内的定义相比,我们的定义更加强调最近一次转换工作经历,或者说我们更加强调最近一次转换工作前的工作状态与当前的差异性㊂由于面板为非平衡面板,为了保证差分后的回归效果,仅保留了三年都能追到的样本,并删除主要解释变量有缺失值的样本,获得单年追踪样本1248个;进一步对因变量进行差分处理,最后获得受雇就业样本1363个㊁自营就业样本978个㊂表1给出了主要解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从中可以看出样本概况㊂受雇就业者以年轻已婚男性为主,就业者平均受教育年限略高于义务教育年限(9.5年),外出就业时间平均达到10年,说明能够三年观测到的样本受教育程度较高且在外工作时间较长;自营就业者的平均年龄和外出就业时间都略高于受雇就业者,不过其受教育年限和培训经历则比受雇就业者低;受雇就业者就业重点领域为服务业,半数以上在中小规模企业就业;而自营就业也以服务业为主,绝大多数自营活动规模不超过50人㊂表1㊀主要解释变量描述性统计变量受雇就业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自营就业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年龄性别(男=1)受教育年限婚姻(已婚=1)培训(有培训经历=1)外出时间制造业建筑业50人以下企业50 100人企业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离校成绩32.272(9.2989)0.6390(0.4805)9.5444(2.4108)0.7043(0.4565)0.3258(0.4688)10.496(5.9583)0.2003(0.4004)0.0668(0.2497)0.5371(0.4988)0.1299(0.3363)0.2179(0.4130)0.1665(0.3727)3.1849(0.6884)16010020000001621161133111111536.722(8.0528)0.5961(0.4909)8.2065(2.2955)0.9509(0.2161)0.08793(0.2833)12.821(6.3057)0.03067(0.1725)0.01227(0.1101)0.9806(0.1381)0.01022(0.1007)0.2382(0.4262)0.01840(0.1345)3.1288(0.6617)170100200000016111611421111115样本数13639784①样本中务农㊁失业的比例较低(不足1%),而家庭帮工大多不领取工资,所以把三者全部删掉,仅考虑就业样本,即本研究只分析受雇就业和自营就业两种就业类型农民工㊂㊀㊀表2给出了主要因变量的分布情况及均值检验㊂对于受雇就业者,转换工作者就业质量变动为负,而未转换工作者就业质量变动为正,工作转换对受雇就业者就业质量提升有负面影响㊂从收入来看,工作转换者和未转换者月收入水平都在增加,转换工作者月收入增加要高于未转换工作者,但两者的差异并不显著㊂从养老保险来看,转换工作者的养老保险有变差的趋势,而未转换工作者养老保险有转好的趋势,但两者的差异并不显著㊂从劳动合同来看,转换工作者的劳动合同有变差的趋势,而未转换工作者的劳动合同有变好的趋势,两者的差异显著,说明就业转换对劳动合同变动产生了显著负面冲击㊂从工作时间来看,转换工作者和未转换工作者的工作时间都在减少,转换工作者工作时间的减少幅度要高于未转换工作者,但差异并不显著㊂对于自营就业者而言,转换工作者就业质量有提高趋势,而未转换工作者就业质量下降,不过两者的差异并不显著㊂从收入来看,转换工作者和未转换工作者收入都有增长趋势,转换工作者的收入增长要高于未转换工作者,不过两者的差异并不显著㊂从养老保险来看,转换工作者养老保险有明显变好的趋势,且显著好于未转换工作者㊂从工作时间来看,转换工作者和未转换工作者的工作时间都有增加的趋势,转换工作者的工作时间增加略高于未转换工作者,但两者的差异也不显著㊂由此可以看出,工作转换对于受雇者和自营就业者的就业质量变动及其分指标的影响并不明确,更严谨的分析需要借助于计量分析来完成㊂表2㊀工作转换与就业质量变动均值检验:总指数与指标分解就业质量变动收入变动养老保险变化劳动合同变动工作时间变动受雇就业总样本未转换工作转换工作均值差1.34671.7510-1.93143.6823∗∗163.52161.519179.142-17.6232.02342.02721.99370.03352.03202.04161.95570.0859∗-0.5591-0.5485-0.64100.0926自营就业总样本未转换工作转换工作均值差-0.0250-0.12354.7352-4.8587205.33188.561506.863-318.3021.99171.98842.0545-0.0662∗0.92230.87511.8163-0.9412㊀注:∗㊁∗∗㊁∗∗∗分别表示在10%㊁5%㊁1%水平下显著㊂下表同㊂三㊁估计结果与分析实证估计步骤为:首先估计工作转换对就业质量指数的影响,然后分别估计各分指标的影响;同时,针对受雇就业和自营就业的差异,对两者分别进行估计㊂由于面板回归中使用的部分关键变量(如受教育程度㊁性别㊁就业地区等)是非时变变量,而固定效应回归时非时变变量将被忽略,加之只是短面板,采用随机效应进行估计效果更好;进一步通过Hausman检验也表明选择随机效应模型比固定效应模型更好㊂因此本研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实证估计分析㊂其中,对养老保险和劳动合同变动的估计,考虑到短面板PanelOrderLogit的平行假定很难保证,控制了年份差异,采用截面估计方法进行㊂1.工作转换与就业质量变动:总指数工作转换对就业质量总指数变动的影响,对受雇就业者和自营就业者均使用三个模型来估计:模型①为基准模型,除主要关注变量工作转换外,控制了个体特征(年龄㊁性别㊁婚姻㊁受教育程度㊁培训经历和外出时间)㊁就业特征(就业行业㊁就业单位规模㊁就业地区)和年度虚拟变量;模型②在基准模型的基础上,还控制了转换前就业质量(就业质量t-1),以考察初始就业质量的差异及影响;模型③在模型②的基础上再加入了转换前就业质量与工作转换的交互项,以进一步考察初始就业质量与工作转换的交叉影响㊂5表3㊀工作转换与就业质量变动:总指数受雇就业①②③自营就业①②③工作转换(转换=1)-3.2971∗(1.9040)-5.6341∗∗∗(1.6002)5.1300∗(2.9716)4.8070(3.9818)5.8628∗(3.4002)17.2359∗∗(7.8079)年龄0.0065(0.0627)-0.0518(0.0656)-0.0661(0.0653)-0.0494(0.0479)-0.0088(0.0520)-0.0067(0.0521)性别1.1589(1.0381)1.8526∗(1.0580)1.8572∗(1.0539)0.3294(0.7776)0.7795(0.7537)0.8520(0.7543)受教育年限-0.0478(0.1935)0.9833∗∗∗(0.2138)0.9847∗∗∗(0.2106)-0.2397(0.1545)0.4338∗∗(0.1930)0.4329∗∗(0.1926)婚姻(已婚=1)-0.0384(1.3070)1.2401(1.3481)1.1857(1.3264)0.8277(1.7915)-1.5472(2.0269)-1.4021(2.0413)培训1.5373(0.9347)4.4095∗∗∗(1.0565)4.3878∗∗∗(1.0403)-0.8557(1.3136)2.0690(1.2966)2.1693∗(1.3012)外出时间-0.0440(0.0848)0.1004(0.0973)0.1098(0.0959)0.0774(0.0632)-0.0473(0.0640)-0.0526(0.0642)制造业-2.5992∗(1.3410)2.4098∗(1.4086)2.1993(1.3899)-0.5386(2.3096)1.2336(1.9003)1.2016(1.8996)建筑业1.0269(1.4837)-4.4744∗∗∗(1.5151)-4.0916∗∗∗(1.4763)-1.8087(2.2124)0.6940(2.1050)0.7206(2.1158)50人以下企业-3.0164∗∗(1.2115)-8.7752∗∗∗(1.2493)-8.6556∗∗∗(1.2363)-0.6072(1.4234)4.8876∗∗∗(1.4195)4.8403∗∗∗(1.4181)50 100人企业0.0632(1.6783)-1.8089(1.6163)-1.8270(1.6053)0.2405(2.7098)0.9100(2.1360)0.8396(2.1307)长三角地区1.5229(1.1192)8.8168∗∗∗(1.2053)8.7934∗∗∗(1.1946)-0.2981(0.8715)2.6719∗∗∗(0.9586)2.7310∗∗∗(0.9585)珠三角地区0.1749(1.2367)8.0609∗∗∗(1.3322)8.3419∗∗∗(1.3166)-0.2435(2.2523)-2.3851(1.5269)-2.7570∗(1.5933)年份(2009年=1)-0.4856(1.2928)-1.2010(0.9643)-1.1525(0.9601)0.1034(1.0629)-0.2411(0.7433)-0.3187(0.7448)离校成绩-2.0077∗∗∗(0.6088)0.4862(0.7162)0.3092(0.7022)0.5872(0.5570)0.0497(0.5333)-0.0043(0.5371)就业质量t-1-0.6329∗∗∗(0.0305)-0.5992∗∗∗(0.0309)-0.7137∗∗∗(0.0590)-0.7096∗∗∗(0.0591)工作转换ˑ就业质量t-1-0.2997∗∗∗(0.0783)-0.5663∗(0.3117)常数项9.4648∗∗∗(3.4518)14.4908∗∗∗(3.6908)14.0075∗∗∗(3.6462)0.5395(3.0583)6.3697∗(3.3058)6.3413∗(3.3045)R-sqWaldtestLMtestN0.018031.87∗∗∗0.0012570.2779470.18∗∗∗7.50∗∗∗12570.2878501.84∗∗∗8.07∗∗∗12570.00747.910.007980.3381160.64∗∗∗4.90∗∗7980.3404172.14∗∗∗4.96∗∗798㊀㊀注:行业以其他行业为参照组,地区以中西部地区为参照组,企业规模以100人以上企业为参照组㊂下表同㊂6㊀㊀从模型的整体检验来看,受雇就业者估计模型①㊁模型②和模型③均通过了整体系数显著性检验(Waldtest),不过模型①并没有通过LM检验;而从拟合优度来看,依次加入转换前就业质量和转换前就业质量与工作转换交互的模型②和模型③的解释力度更强㊂同样,对于自营就业者,模型③整体上优于模型②和模型①㊂因此,最终选择模型③的估计结果来解释工作转换对就业质量变动的影响㊂从工作转换对受雇就业者就业质量的影响看,工作转换者初始就业质量越高,其就业质量增幅反而越低;进一步计算得到,工作转换对就业质量产生不同影响的初始就业质量指数分界点为17.12,大概处于就业质量的25分位上㊂也就是说,如果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在25分位以上,工作转换就对农民工就业质量增长会产生负效应;如果在25分位及以下,工作转换对其就业质量增长有正效应㊂从工作转换对自营就业者就业质量的影响看,工作转换对就业质量增长的平均影响为正,不过,工作转换者转换前就业质量越高,就业质量提高越低㊂计算初始就业质量指数分界点为30.44,处于就业质量的80分位上㊂也就是说,对于自营就业者来讲,如果就业质量处在80分位以上,工作转换对就业质量增长会产生负效应;如果就业质量处在80分位以下,则工作转换对就业质量增长具有正效应㊂从两者的比较来看,工作变换对于就业质量增长同样产生正效应,而且转换前就业质量低的人群工作转换更有利于其就业质量增长㊂不过,受雇就业者和自雇就业者在分界点上存在较大差距,仅有就业质量处于25%以下分位的受雇农民工能够通过工作转换实现其就业质量增长;而对于自营就业者来说,这个比例达到80%㊂也就是说,工作转换对于大部分受雇就业者就业质量增长具有负效应,而对大部分自营者就业质量增长有积极影响㊂这也进一步显示,农民工中的受雇就业者大部分处于次要劳动力市场,工作转换对其就业质量的提升作用十分有限,仅仅是就业质量低㊁处于就业底层者进行工作转换才能明显地提升其就业质量㊂2.工作转换与就业质量变动:分指标比较进一步将就业质量采用分指标来表示,估计步骤与对就业质量总指数的估计相同,同样使用三个模型进行估计㊂表4㊁表5㊁表6和表7分别给出了工作转换对收入㊁养老保险㊁工作时间和劳动合同影响的估计结果,从模型的整体检验来看,模型③整体上优于模型②和模型①,最终选择模型③来解释农民工工作转换对就业质量变动的影㊂(1)工作转换对收入变化的影响:对于受雇就业者,工作转换的系数为正,而工作转换与转换前收入交互项的系数为负,进一步计算临界值为960 91(67.7441/0.0705,大概位于转换前收入10分位上),与邢春冰(2008)的研究结果近似,对于初始收入低的样本(10分位以下),转换工作对其收入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不过这个效应并不显著㊂而对于自营就业者,在控制初始收入及初始收入与工作转换的交互项后,估计结果显示工作转换系数为负,而工作转换与初始收入的交互项为正,进一步计算临界值为1168.44(70.223/0.0601,大概位于转换前收入约30分位),说明工作转换对高收入者有正效应,收入在30分位以上者,工作转换对其收入增长有积极效应,不过也不显著㊂(2)工作转换对养老保险变化的影响:对于受雇就业者,工作转换对其养老保险变动有显著正效应,即转换工作者养老保险转好的概率要远高于未转换者;而转换前养老保险与工作转换的交互项显著为负,说明有养老保险的受雇就业者进行工作转换,会对其养老保险参保情况产生显著的负向冲击㊂而对于自营就业者,工作转换对养老保险参保率的增长有正向影响,但并不显著㊂(3)工作转换对工作时间变动的影响:对于受雇就业者,工作转换的系数显著为正,而工作转换与转换前工作时间交互项的系数显著为负,进一步估算临界值为59.6(大约处于工作时间分布的60分位),也就是说工作时间低于60分位者,如果进行工作转换可能会增加其工作时间;而工作时间高于60分位者,工作转换将会导致其工作时间减少㊂对于自营就业者,工作转换系数为正,工作转换与转换前工作时间的交互项系数也为正,但这两个效应都不显著㊂(4)工作转换对劳动合同变化的影响㊂由于自营就业者不涉及劳动合同问题,仅对受雇就业者劳动合同进行了估计㊂在控制了转换前劳动合同和转换前劳动合同与工作转换的交互影响后,工作转换对劳动合同的变动产生显著负影响,而且拥有固定或者长期劳动合同的受雇农民工进行工作转换会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 t a t a e n t e s r e b u h i i g c n i o so g a t r e s i 0 8 a d a c r i g t h n o s r c :B s d o h u v y a o tt e l n o d t n fmi r n k r n 2 0 n c o d n o t e i c me v i wo
剩余劳动力 ;其次 ,与工业 生产相 比,农业 生产仍
一
3 9
受教育水平 、 换工次数与农 民工务工收入研究 一b n e 17 ),h a e d s osm tes ai ls c sgn e da eo e go t d l o s u t yMic r(9 4 tep prad o eoh r v r be u ha e d r n g f h r d t a s a t
长模型基础上 ,适 当增加 了性别和年龄等主要反映农 民工 自身特征变量 ,分步建立了农民工收入增长的计量 模型。运用 S S (3 )统计软件 综合分析和处理数据 ,结果表 明:农 民工在其收入分配过程 中存在 着非常 PS 1. 0 明显 的性 别差 异现 象 ,而农 民工 的收 入 随其年 龄 的增 长 呈现 出下 降的趋 势 ,在短 期 内 ,农 民工换 工 次数 及 次
数 的 平方值 与 其务 工收 入 增 长分 别呈 现 出负向相 关和 正 向相 关 关 系。
关键 词 :广 州 ;农 民工 ;学历 ;流 动性 ;收入 增 长
An Em pr a u y o h n o e G rwt ft e M i a tW ore s wi h ic l i St d n t e Ic m o h o h gr n k r t t e h
mir n r e i ef n o sr cs t e i o r wt d lse -b -se g a two k rh ms l,a d c n tu t h nc me g o h mo e t p y tp.Usn he sa itc ls fwa e o SS i g t t tsia o t r fSP
Ed c t n an mb ro o k u a i d Nu o e fW r
b s d o h u v y fo f r i n mir n r e si a g h u i 0 a e n t e s r e r m o eg g a two k r n Gu n z o n 2 08 W uc hen
(30 t cmpe e s ea ayi a dd t, rc sigters lso s h th r e l r i r nt ni te 1.) o o rh n i n ls n a poes ut h w a teei avr c a s i ai v s a n h e t s y e d c mi o n h
受教 育水平 、 换工 次数与农民工 务工收入研究
受教 育水 平 、换 工次 数 与农 民工务 工 收 入 研 究
基 于广 州市 2 0 0 8年 外来农 民工 的实证分析
吴 晨
摘
要 :本 文结 合 广 州 市 20 0 8年 外 来农 民工 生 存状 况所做 的 实地 调 查 ,在 Micr (94 所 构 建 的收 入增 ne 17 )
e u s ft e i c me d srb t n w t e d r tt e s me i ,t e i c me o g a two k r h ws a d wn a d o re o h n o iti u i i g n e ,a h a t o h me h n o f mir n r e s s o o w r t n t h i a e i as h w e a ie c re ai n a d p st e c r ea i n r s e t e y b t e h u e f r d wi t er g , t lo s o s a n g t o r l t n o i v o r l t e p c i l ewe n t e n mb ro e h v o i o v w r o v r in a d t e s u r f r u e t h e e u r w h i h r p r d o me o k c n e so n h q a e o k n mb r h t e r v n e g o t n a s o t e i f i . wo wi o t Ke r s y wo d :Gu n z o a g h u, Mi r n o k r , Ed c t n Mo i t , I c me Gr w h ga t W r es u ai , o bl y n o o t i
1 引 言
然存 在 比较 收益 相 对 较 低 的客 观 事 实 ,驱 使 大 量 农
首 先 ,随着 科 技 的进 步 、推 广 及 其 应用 ,农 业 劳 动 生产 率 得 到进 一 步 提 升 ,农 村 中出 现 了 大量 的
村剩余 劳动力 向城市 和非农 生产领域转移 ;第三 , 目前 国 家 正 积 极 贯 彻 实 施 城 市 化 和 工 业 化 发 展 战 略 ,为加 快农村 剩余 劳动力 转移创 造 了有利 的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