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工程大学马伟明院士

合集下载

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工程大学教授马伟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工程大学教授马伟明

为中国潜艇设计“心脏”——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工程大学教授马伟明赵兴德章汉亭吴超【人物小传】马伟明,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海军工程大学某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先后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获国家、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10多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荣获国家十大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章、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和第三届、第五届青年科学家奖等。

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代表。

海军工程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马伟明教授,被誉为中国潜艇“心脏”的设计者。

沿着他奋斗的足迹,可以探寻中国潜艇走向大洋的航迹。

马伟明是一位“登山者”,自然界的山有顶峰,马伟明心中的山是科学,这座山永远不会有顶峰到2001年,马伟明已经硕果累累:军队科技进步奖5项,国家奖3项,他的“舰船新型供电系统研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当年,这位年仅41岁的海军青年科学家,成为全国最年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当选院士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带领课题组的同志一鼓作气,在交直流综合集成新原理的方向上奋勇前进。

有时为了弄准一个数据要反复做几十次实验,有的实验一做就是几十个小时,马伟明带头坚守现场,困了轮换着打个盹儿,饿了吃点方便食品,几乎每一天都在忙碌中度过。

2002年,新华社播发了一条令国际电机界振奋的消息:“中国率先研制出能同时发交流和直流两种电的双绕组发电机!”马伟明的研究成果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填补了一项国际高科技领域的空白,被评为中国2002年度公众关注的十大科技事件、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之一。

有人说,马伟明为国家,为海军拼了命。

从十二相整流发电机,到交直流双绕组发电机,再到高速感应蒸发冷却发电机;从电机工程,到电磁兼容技术,再到“舰船平台智能化”研究,2001年之后的短短4年,马伟明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让沉寂多年的船电领域研究再现勃勃生机。

马伟明是一位“数学家”,用公式和数字说话是他的一贯风格,他用最拿手的“绝招”让中国潜艇走向大洋某型潜艇“心脏”部位的重要装置出现故障。

马伟明教授不惧强权的故事

马伟明教授不惧强权的故事

马伟明教授不惧强权的故事马伟明教授不惧强权的故事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工程大学马伟明教授荣获年度最高奖项“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成为海军首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马伟明教授不惧强权的故事,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马伟明教授不惧强权的故事这是一段令人荡气回肠的佳话,更是凸显马伟明人格魅力和个性色彩的最好例证:斯年,我国引进的E国某大型装备的发电机系统发生重大故障。

马伟明指派刘德志教授前往现场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的调查组进行事故鉴定。

经过现场勘察分析,刘德志很快与专家们得出肯定结论:引发故障的直接原因是发电机并头套端设计不合理与制造质量不合格。

刘德志回到学校,马伟明听完情况汇报,立即布置展开研究。

“这是通天的涉外事件,我们必须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找出足够的证据来。

”马伟明预见到,一场国际官司在所难免。

正应了老祖宗一句警语:“凡事预则立。

”就在马伟明的故障论证研究接近尾声时,从北京传来指令:以马伟明为首席专家组成中方代表团与E国代表团展开谈判。

E国派出的谈判代表团是高规格的。

10个人中,有8个是具有总设计师、总工程师头衔的资深电机专家。

一到故障现场,不问青红皂白,便铁定是中方使用单位违反操作规程。

高傲得近乎蛮横!针锋相对的谈判很快便在双方首席专家之间展开。

E国首席专家围绕“中国人操作不当”的主观臆断,想彻底推翻中方专家的鉴定结论;马伟明逐条予以反驳,并论证其设计上的重大失误与制造工艺的明显缺陷。

E国首席专家盛气凌人,把头摇得像拨浪鼓,矢口否认马伟明的说法。

马伟明镇定自若:“那么,请您提供装备的结构设计图,我们一起来分析。

”E国一位总工程师从皮包里掏出一张图纸放在了其首席专家面前。

刘德志为证实其实验结论,走过去看了看,抄下两组数据。

E国首席专家马上折合起图纸,不无嘲讽地挖苦道:“哈哈,今天可是让你们中方专家学到了不少东西。

”马伟明不愠不火,变戏法似地从身旁拿起一张大挂图,在谈判桌上铺展开来,面带微笑:“先生,我们这张图比你们的至少要大10倍。

电气领域的“中国骄傲”——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工程大学教授马伟明

电气领域的“中国骄傲”——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工程大学教授马伟明
新 型潜 艇 的 “ 家 医生 ” 专
量 的 交直 流 电力 ,一 直 是世 界各 国 界领 先水 平 ? ”马伟 明的理解 是 :
在海 军 工程 大 学 ,大家 都知 海军致力追求 的目标。经过研究论 “ 开辟 了一个研 究 方 向,始 终 有 你 道马伟明院士脾气犟、性子急 。那 证 ,马伟 明在 国际上 率先 提 出 电力 人 跟 着 你 做 ,这 才 叫 是 领 先 , 否
当 年 , 外 国 进 口给 中 国 的 风
力发 电变 流 器 ,便 从2 0 一 台 , 3万

路狂 跌 ,降到每 台9 万 元 。湘潭 8
电机厂 订 购 了4 0 兆瓦 级 并 网变 0 台2
流 装置 ,不过 这次 的价 格要 比之 前
便 宜得 多 。按 照 每 台 降 价 l 0 计 3万 算 ,湘 潭 电机 声道 : “ 照 再
生 ,这是 我们 的设计 图纸 ,你 们 所 加一 句 :我分 文 不收 ,免 费教 !” 破 了西方 国家 的技 术垄 断 ,为 我 国
说 的 一 切 , 只 不 过 是 主 观 臆 断 而 这次 ,外 方 人员 显然 是 听懂 了 ,证 大 功率 直 驱风 力发 电变 流器 技 术 国
没 有在 该 型潜 艇 出现 过 。
不 太 成 熟 的 相 关 技 术 交 给 外 方 来 的诱惑 力 ,但 它未 能 撼动 马伟 明:
“ 专利 技术 的转让 是 有价 的 ,但 到
过 去 ,我 海军 潜艇 电机 设备 主 做 。但 是 ,出 了 问题 ,责任 由外 方
要 依 靠进 口,严 重 制约 海 军战 斗 力 承 担 。一 直 处于 欧美 技 术前 沿 的两 底 多少 钱 ,则 不是 我 关心 的事 ,因 建 设 。 “ 不 受制 于人 ,核心 技 术 家 大 型 电气 公 司 ,被 马 伟 明这 种毫 为 作 为一项 职 务发 明 ,它 不仅 仅属 为

马伟明院士到底有多厉害?

马伟明院士到底有多厉害?

马伟明院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等多重身份的拥有者。

他是中国深海科学领域的杰出代表,也是国际深海科学领域的知名专家之一。

他的研究方向主要涉及深海资源与环境、深海生态学、深海地质学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中国深海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马伟明院士的研究成果丰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他在深海资源与环境方面的研究。

他曾参与中国第一次深海科学考察,发现了中国海域深海热液活动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深海热液生态系统研究。

他还发现了中国海域的深海油气资源,提出了深海油气勘探开发的技术路线,对我国深海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他还开展了深海生物多样性、深海地质学等方面的研究,为深海科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马伟明院士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泛认可,也在国际上获得了高度评价。

他是国际深海研究计划(InterRidge)的创始人之一,曾担任该计划的主席,并多次参加国际深海研究计划的工作。

他还是国际深海钻探计划(IODP)的成员,参与了多个深海钻探项目,为国际深海钻探计划的开展做出了贡献。

除了研究成果丰硕之外,马伟明院士还在深海科学领域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是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的主任,带领团队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研究,同时也积极推动深海科学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工作。

他还担任多个深海科学领域的学术组织的主席或委员,为深海科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马伟明院士是中国深海科学领域的杰出代表,他的研究成果丰硕,影响深远。

他对深海资源与环境、深海生态学、深海地质学等多个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我国深海科学事业的发展。

他还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深海科学领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马伟明院士是中国深海科学领域的一位巨匠,他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贡献堪称深海科学领域的瑰宝。

马伟明:决胜在没有硝烟的战场

马伟明:决胜在没有硝烟的战场

张图纸放在 了马伟明 面前 . 嘲讽道 : 奇 了 , 对不起 , 我们 听不懂 ! 言毕 。 专家 组 成 员 。 往 欧 洲 , 收 B公 ” 前 验
便 准备拂 袖而 去
马伟 明不愠 不火 . 身旁 拿起 从

马伟 明直视对方 :先生 .我 们 整 流 系 统 设 备 。 此 前 的 一年 时 间 “
出行 有 高 级 轿 车 , 饭 也 海军 T程 大学 。” 伟 明作 为第 一 吃 马 B公 司不 知就 里 . 快地 满 足 级 宾 馆 。 痛
了中方要 求 。然 而 , 在 中方专 家 不 要 自掏腰 包 了 , 就 宴请 不 断 从 电 发 明人 , 大名赫然 纸上 。
组 出发 前 夕 , B公 司 却 发 来传 真 , 机 公 司老板直 到 B公 司总裁 , 人人
“ . 。 不 不 这个 计 算结 果 不能 告 3 0岁 、 刚刚硕 士毕 业 两年 的马 伟 明
马 伟 明肯 定 地 说 : 我们 汁算 刚 与全 球 著 名 的跨 国 公 司 B公 司 “
该系 C国 派出 的 l 0名谈 判 代 表 一 的结果 是 , 们 的发 电机 端 部受 力 谈 判 引进 其 多相 发 电机 系 , 你 而 一 直 到 故 障现 场 。 问青 红皂 白 。 断 过 大 , 设 计 强 度 又 不 够 , 旦 电 统 的运行 稳 定性 . 接 关系 刮其应 不 便 定是 中方使 用 单位 违 反操作 规 程 , 流 过 大 , 可能造 成 短路 并 导致 烧 用装备 的成 败 。 就 高傲得 近乎 蛮横 ! 马伟 明镇 定 自若 :那 么 。 你 “ 请
的潘 多拉魔 盒 。
不料 却 打 开了 “ 荡” 振 马伟 明用 手指 着 图纸 的~ 角 : 代 科 技 人 才 已经 在 世 界 高 科 技 舞 依葫 芦 画瓢 ,

马伟明

马伟明
马伟明
• 马伟明(1960年4月6日出生),男,中国 工程院院士、动力与电气工程专家,江苏 省镇江市扬中人。1978年毕业于扬中县中 学(今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1996年毕 业于清华大学并获博士学位。 • 现任海军工程大学教授、博导。
• 马伟明长期致力于舰船综合电力技术原始 创新研究,承担国家和国防重大装备重点 课题40多项,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 明专利40多项,20多项关键技术成果居世 界先进水平;所有创新成果全部应用到我 国自行研制的作战舰艇。他领导研制成功 国产十二相整流发电机,填补国家空白, 装备多艘潜艇,这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 一等奖。
• 马伟明先后获国家“十大杰出专业技术人 才”、第三届和第五届“中国青年科学家 奖” 、“国家发明创业特等奖”及“当代 发明家”等荣誉称号,他领衔的科研团队 获“国家创新研究先进群体”。2002年7月 和2011年12月中央军委两次为马伟明记一 等功。
个人履历
• 1960年12月出生,江苏扬中人,中国工程 院院士。 • 1982年毕业于海军工程学院,1987年于海 军工程学院获船舶电气工程专业硕士,毕 业后留校任教, • 1993年至1996年在清华大学攻读并获电机 专业博士学位。 • 1996年评为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
• 提出M相/N相双绕组电力集成新原理,研制 出交直流双绕组电力集成供电系统,为国 际首创; • 研制成功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潜艇AIP发供 电系统; • 在独立电力系统电磁传导干扰预测理论和 抑制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 致力于独立发供电系统研究。创建并发展 十二相发电机整流供电系统的基础理论体 系,攻克系统中稳定性预测、固有振荡抑 制、复合故障诊断、短路保护等国内外长 期未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德国有关公司 购买其稳定装置专利),研制出具有国际 先进水平的十二相发电机整流供电系统, 已装备应用,获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 等奖(第一名)。

马伟明院士的获奖感言

马伟明院士的获奖感言

马伟明院士的获奖感言2014-01-27【编者按】我是含着泪水读完马伟明院士的获奖感言的。

就是这样一群人,在市场化的大潮中,仍然在坚守自己的信念。

正是他们铁一般的信念,支撑着共和国的四梁八柱。

他们是共和国的脊梁,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他们才是共和国最可爱的人,他们才是共和国真正的骑士。

他们应该成为崇高的榜样,他们应该成为共和国的明星,我们愿意做他们的粉丝。

马伟明院士获奖感言批露中国海军全电推进、电磁弹射器研制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我是一名军队的普通科技工作者,我叫马伟明。

今天,我的心情十分激动。

回顾近30年的科研创新之路,我深深体会到,作为党和军队培养的院士,必须以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军队战斗力为己任,以打赢未来战争为目标,勇于担当,敢为人先,全身心投入科技创新实践,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个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决定了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前途。

”谁抢占了自主创新的先机,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

我们知道,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我国的现代化进程长期受到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和制约。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研制新型常规潜艇,需要进口高效能的十二相整流发电机系统。

在与外商的技术谈判中,我们提出该型电机系统存在“固有振荡”问题,对方却不屑一顾,傲慢地声称他们的产品不存在问题。

这件事对我刺激很大,没有科技的强大,中国就谈不上真正强大,而科技的强大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唯有靠中国人自己发愤图强,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我们用仅有的3万5千元,造了两台小型十二相电机,在洗脸间改造的简陋实验室里开展研究。

1800多个日日夜夜,我们反复试验,拆了装,装了拆,测量、记录、分析,仅实验记录和报告就堆了半间屋子。

在对数十万组数据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我们终于查明原因,成功研制出带整流负载的多相同步电机稳定装置,发明了带稳定绕组的多相整流发电机,从根本上解决了“固有振荡”难题,此项发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马伟明院士“星”路历程

马伟明院士“星”路历程

马伟明院士“星”路历程马伟明院士谈科技创新驱动下的军民融合、技术整合、产研结合1960年4月6日出生,江苏省镇江市扬中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杰出的电气工程专家,现任海军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双聘院士、高级技术顾问、电气工程首席专家。

1982年获海军工程大学舰船电气工程专业学士学位,1987年获海军工程大学舰船电气工程专业硕士学位,1996年获清华大学电机专业博士学位。

1996年被评为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999年获国家十大"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章,同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年5月受聘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后兼任第五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理事、武汉市科协副主席、武汉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2011年12月,为表彰马伟明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突出贡献,时任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通令,为其记一等功。

2012年11月14日,马伟明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马伟明长期致力于独立系统集成化发电、电力电子、电力系统电磁兼容、舰船综合电力系统技术等领域的研究,30年来始终工作在教育和科研一线,为我国装备建设、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马伟明院士及其团队的努力下,成功研制了一系列适合海军装备和民用船舶使用的电力电气产品,相关产品技术达到或超越了世界先进水平,为国家电力工程装备的研发、国防建设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和军队科技进步奖。

“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合作,是在信息化时代双方共同作出的历史选择。

相信通过我们的精诚合作,不仅能够促进中船集团公司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科研队伍素质的提高,也能借此推动我国舰船动力装备研发技术的革新,促进船舶工业机械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加快船舶产业军用技术向民用技术的转化,为国家的科技创新战略作出更大贡献,引领相关技术领域的发展潮流。

“国宝级专家”马伟明:让我军舰艇拥有“中国心”

“国宝级专家”马伟明:让我军舰艇拥有“中国心”

“国宝级专家”马伟明:让我军舰艇拥有“中国心”作者:李蕊娟来源:《职工法律天地》2021年第07期30多岁,就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马伟明1960年出生于江苏扬中市,爸妈都是普通人。

他从小就体弱多病、骨瘦如柴,在邻居孩子眼中就是一个“病秧子”。

但他天资聪慧,学习成绩优异。

然而刚考上高中,父亲却要求他退学去学手艺,以分担家庭重担。

马伟明拗不过固执的老爸,只好放弃读书,拜师学起了无线电修理。

这下急坏了他的数学老师,亲自登门做工作,她告诉马爸爸:这孩子悟性极高,培养得好很可能成大器。

正是这位女教师的执着和坚持,中国少了一个会修无线电的师傅,多了一个为国家打造最尖端武器的军事科学家。

1978年,馬伟明参加高考,被海军工程大学录取。

师从我国电机界著名专家、海军首批教授张盖凡,学习船舶电气工程专业。

可是进入军校后他却受不了纪律约束,认为一个做科技创新的人,需要有足够的自由。

最后硬着头皮在这里学习4年后,他就不再想深造了。

张盖凡教授早就发现了他这个善于动脑、总有奇思妙想的奇才,于是就不断写信鼓励马伟明考研。

最后一封信是一纸命令:“你必须马上回校考取研究生!”张盖凡对马伟明的培养,可谓倾尽心血:逼他考上研究生,又将他逼上讲台,挑最难的研究生课程让他主讲,从如何思考到怎样定方案。

一步步带领马伟明走上科研之路,在实验初期,更是拖着病弱的身体,陪马伟明在实验室工作,直到深夜……马伟明心里清楚,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

由于长期受到西方的技术封锁和制约,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因为技术落后,船舰发电机这样的核心部件,只能依赖进口,海防发展处处受制于人。

当时,我国研制新型常规潜艇,需要进口高效能的十二相整流发电机系统。

而这种发电机,只在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投入军事应用,我们就必须花巨资购买。

一次,在与外商的技术谈判中,马伟明敏锐地发现,电机输出电流存在“固有振荡”问题,一旦超过临界点,就会造成整个动力系统的瘫痪,自负的西方专家根本不屑一顾,还傲慢地声称:他们的产品根本不存在问题!这件事深深刺痛了马伟明:“核心技术必须中国制造,否则,我们永远只能拴在别人的裤腰带上过日子。

钱学森接班人,外媒说他:一人抵十个师!

钱学森接班人,外媒说他:一人抵十个师!

钱学森接班人,外媒说他:一人抵十个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马伟明,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年轻科学家。

他在世界上最早提出“电力集成”理论,他自筹资金在没有国家项目支持的情况下,完成了中国首条、世界第二条电磁弹射器验证设施的建设。

他和他的科研团队仅用5年时间,就使中国在电磁弹射技术默默无闻的国家变成与美国齐头并进,不分伯仲。

这位被美国媒体誉为“一个人抵十个师”的超级科学家,正带领其科学团队在我国强军路上拔得世界电磁炮技术的头筹。

一1960年4月,马伟明出生在江苏扬中长江下游的江心小岛。

或许是从职小学教育体弱多病的母亲遗传,他自小就是个“病秧子”。

尽管瘦骨如柴、弱不禁风,马伟明胸膛里却燃烧着好强争胜的烈焰。

这是一场韧性的战斗。

从小学到初中,他在校的学业成绩榜单上一直名列前茅。

为激励他刻苦求学,饱经沧桑的奶奶曾教诲他:“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对奶奶所期许的“仕途”之路,马伟明虽然毫无兴致,但他发现,读书不仅不像奶奶想象的那样是一件苦差事,而且具有极大的乐趣。

在他眼里,似乎除了学习,他再难找到使自己快乐和愉悦的事。

学习,成了他生活乃至生命的第一需要。

然而,初中毕业后,父亲却强令儿子休学。

其理由是再读两年高中也得上ft下乡,不如及早学门手艺;二是母亲常年卧病在床,兄弟姐妹5人全靠父亲一人难以支撑。

父命难违,已经考上高中的马伟明拜师学起了无线电修理。

马伟明的数学老师马逸云闻讯急了,亲自登门做工作。

马老师告诉马伟明的父亲:这孩子悟性极高,培养得好很可能成大器。

是这位普通的中学女教师慧眼识珠,使马伟明得以重返学校继续学业,为25年后共和国工程院升起一颗耀眼的新星,铺就了第一块跳板。

1978年,高中毕业的马伟明恰逢其时,迎来了“文革”后的第二届高考。

他压根就没想当兵上军校,又是当县交通局长的父亲自作主张,替他报考了海军工程大学。

高考揭榜,马伟明被海军工程大学电气工程系录取。

科研先锋·马伟明

科研先锋·马伟明

科研先锋·马伟明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20年第15期要做就做最前沿的!为什么非要等外国人做成了,我们才开始跟着做?马伟明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工程大学教授,几十年来,他坚持奋战在科研一线,致力于舰船综合电力技术原始创新研究。

他带领的团队,先后承担了数十项国家和军队重大科研项目,使我军舰艇拥有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心”,推动我国全电化舰船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近10年来,马伟明团队先后培养了400多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他们牢记使命、矢志强军,在科技兴军的征程上奋起直追、弯道超越,完成了从“跟跑者”“并行者”到“领跑者”的转变,为我国锻造出一件件制胜深蓝的国之重器。

一个真正的探险者,总有一股拼命的劲头。

有人统计,工作起來“不要命”的马伟明,每年相当于完成了2.5个人的工作量。

他41岁时当选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有人劝他,既已功成名就,不必再那么拼。

他却说:“如果我现在不拼命,国家选我这个年轻的院士又有什么意义!”要想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发现新的“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离不开这种拼劲儿。

这种精神源自对事业的执着、对责任的担当、对岗位的热爱,就像“站立在海中的岩石一样,经得起海浪的冲击”。

科技强国矢志创新的探险者,词典里绝没有“妥协”二字。

当年,马伟明准备攻关电磁发射技术这个世界性难题,有人质疑他“是不是疯了”。

但他认定,中国需要这项技术,困难再大也要研究。

不服输的马伟明,带领团队在电磁发射技术领域取得全面突破,研发的多型装备和技术属国际首创。

可见,目标愈高远,愈能激扬奋斗精神;创新愈艰辛,愈能彰显英雄本色。

只有敢于挥洒“闯”的汗水,播下“创”的种子,才能激活创新的动能、书写创造的史诗。

科技强国、科技兴军,不是一句口号,也不能一蹴而就。

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需要更多心怀大义的“探险者”,秉承先辈们“计利当计天下利”的精神,投身科技创新的时代潮流。

马伟明议论段

马伟明议论段

马伟明议论段1978年,我国迎来文革结束后的第二届高考。

马伟明恰逢其时,被海军工程学院(海军工程大学前身)录取,并在毕业3年后重返母校攻读研究生。

从此,痴迷于电机领域前沿研究且初露锋芒的马伟明,在科技兴军的征程上奋起直追、弯道超越,完成了从“跟跑者”“并行者”到“领跑者”的转变,为我国锻造出一件件制胜深蓝的国之重器。

2001年,41岁的马伟明当选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可谓功成名就。

许多人劝他该放松一点了,他却说:“只要稍微歇口气,别人就会跑到我们前面去。

如果我现在不拼命,国家选我这个年轻的院士又有什么意义!”舰船综合电力系统,是舰船由机械推进向电力推进转变的一次技术革命。

10多年前,马伟明的目光就瞄准这一目标。

当时,国外的技术路线是中压交流。

经过反复研判,马伟明提出了中压直流技术路线,先后3次召集国家顶尖专家研讨,得到的几乎是一片否定声:“英美等发达国家都没有选择这条路线。

凭我国现有的条件,这条路肯定是走不通的。

”“要做就做最前沿的!为什么非要等外国人做成了,我们才开始跟着做?”面对质疑,马伟明经过深入分析,毅然决定继续坚持往前走。

10年攻关,10年艰辛。

不服输的马伟明,硬是将这一世界公认的核心重大技术难题成功解决,实现了我国舰船动力的跨越发展。

近几年,马伟明带领团队在电磁发射技术领域取得全面突破,创新成果再次进入“井喷期”,多型装备和技术属国际首创,全面推进我国传统武器装备向电气化变革。

放眼万里海疆,马伟明带领科研团队留下一连串闪光足迹。

他们的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全部应用或转化为装备,实实在在提高了创新对战斗力增长的贡献率;培养出400多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人才,先后获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军队颁发的科技创新群体奖、全军人才建设先进单位,被海军授予“创新强军马伟明模范团队”荣誉称号,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2次荣立集体一等功。

马伟明: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

马伟明: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

马伟明: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
解放
【期刊名称】《中国青年科技》
【年(卷),期】2003(000)012
【摘要】在2001年新增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清华大学1996届电机系博士毕业生、41岁的海军工程大学教授马伟明最引人注目,他是中国工程院历史上最年轻的院士。

作为舰艇电力系统的学科带头人,马伟明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发明三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6项, 国家专利4项,为我军装备建设和电力系统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总页数】1页(P21)
【作者】解放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6.16
【相关文献】
1.奏出生命的最强音--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工程大学教授马伟明 [J], 杨勉红
2.电气领域的“中国骄傲”——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工程大学教授马伟明 [J], 汪鲁迅;刘迎军
3.活跃在科研工作最基层的院士——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后元 [J], 邱汉生
4.给中国潜艇安上“心脏”———小记著名舰船电气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马伟明 [J], 杨辑
5.祝贺本刊顾问程开甲院士、编委马伟明院士荣获“八一勋章”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军工程大学马伟明院士

海军工程大学马伟明院士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马伟明施昌学刘迎军 2010年12月01日07:08 解放军报马伟明(中)和同事进行科研交流胸前缀满军功章的马伟明马伟明和导师张盖凡一同研讨问题。

马伟明在给学生讲课马伟明,海军工程大学教授,海军少将军衔,国际电器工程青年科学家,34岁被破格晋升教授,38岁成为博士生导师,41岁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说:“我是做学问的人,不适合当领导。

”10年前,组织上到海军工程大学考察干部,一位领导和马伟明谈话,要言不烦,直奔主题:你是人选之一,你要愿意,可以先任命为副校长。

你考虑考虑。

海军工程大学是正军级单位,副校长是副军,而当时马伟明才40岁,这等好事还用考虑吗?首先感谢组织上的信任,然后说几句就怕自己能力不够,挑不起这副重担之类的谦虚话,心里偷着乐呗!可马伟明就是马伟明:“报告首长,我是个做学问的人,不适合当领导,也当不好领导。

”看他那认真样不像是故作谦虚,莫非他真的不适合当校长?组织上进一步调查了解,结果大多数人认为他当校长有利于引领学术风气。

组织上又来征求意见:“你还可以考虑一段时间。

”他的回答仍让人大感意外:我已经考虑过这个问题了,我真的不合适。

马伟明自己关上了进官场的门。

有人背地里说他是“天字第一号傻瓜”。

他的想法并非一时冲动。

当年马伟明在参加研究生面试时,张盖凡老教授给他出的第一道考题是:“研究生毕业后三条道,当官、发财、做学问,你选哪一条?”马伟明的回答是:“终身做学问!”当时谁也没把他的这个回答当真,只是暗笑老教授“迂腐”,越是这样关系到个人命运的选择题,学生越容易骗老师。

谁要回答升官发财,你还收他吗?然而,马伟明没有耍滑,他说的是真心话。

马伟明没入官道,而在一年后的2001年,41岁的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当年616位院士中,他是最年轻的一个。

问他为啥拼死拼活?他说:“就是因为我愿意。

”马伟明的科技成果多是原创性的。

是他,解决了多相整流发电机系统固有振荡的世界性难题,在世界上首次创立了三相交流和多相整流同时供电的基本理论,研制出世界上首台双绕组交直流发电机,等等,有多项成果属于“世界首创”或“国际领先”。

马伟明担任中船集团公司双聘院士并任高级技术顾问、电气工程首席专家

马伟明担任中船集团公司双聘院士并任高级技术顾问、电气工程首席专家

马伟明担任中船集团公司双聘院士并任高级技术顾问、电气工程首席专家12112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马伟明应聘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双聘院士并担任高级技术顾问、电气工程首席专家。

中船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胡问鸣在中船集团公司聘任仪式上向马伟明院士颁发了聘书(见图),仪式由中船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吴永杰主持,中船集团公司党组全体成员出席了聘任仪式。

胡问鸣高度评价了马伟明院士在电力电气工程领域的杰出发明和科研成就,并表示,聘任马伟明院士是中船集团公司科技工作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中船集团公司大力引进高端科技人才的一件喜事。

当前,中船集团公司正在大力推进全面转型发展战略,必须依赖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高端杰出人才的引进和科技研发队伍的壮大。

近年来,中船集团公司在推进企业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高度重视高端技术领域的科研开发和人才引进工作,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技术研发、专业设计、专业系统和科技人才方面积蓄了一定的力量,但在尖端技术开发和推动产业技术升级方面,目前仍存在“短板”,尤其是企业在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科研难题,需要尽快突破高端技术研发瓶颈,加快引进处于科技发展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潮流的人才,以科技创新来支撑企业跨越发展。

马伟明院士的加盟,将会增强中船集团公司高技术装备研发能力,特别是电气工程领域的技术储备和研发能力,对中船集团公司积累高层次智力资源、加速科技创新发展、推动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将起到重要作用。

胡问鸣要求,中船集团公司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立即组织项目团队与马伟明院士领衔的专业团队进行对接,确定重点项目和进度目标,大力协同、合作攻坚,充分发挥马伟明院士及其技术团队广泛的科研实力,迅速形成设备、产品研发能力,提升中船集团公司在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胡问鸣认为,以分布式中压直流输电技术为核心的舰船综合电力系统将是船舶推进系统的发展方向,马伟明院士的先进科研理念、相关学术成就与科研创新成果一定能够在民船建造领域发挥更大的价值,为中船集团公司引领船舶工业发展做强作出重要贡献。

马伟明:志高则言洁,志大则辞弘

马伟明:志高则言洁,志大则辞弘

4无验而言之谓妄。

“中国电磁弹射之父”、海军工程大学教授马伟明院士当年参加研究生面试时,张盖凡老教授问:“研究生毕业后三条道,当官、发财、做学问,你选哪一条?”马伟明回答:“终身做学问!”清代诗论家叶燮说:“志高则言洁,志大则辞弘,志远则旨永。

”这句话用在马伟明的言语风格上可以说再合适不过了。

不能只盯商场,忘了战场马伟明34岁破格晋升为教授,组织上经过考察,拟提拔他担任校领导。

首长找他谈话说:“如果你愿意,准备任命你为副校长。

”马伟明婉拒说:“我知道自己的舞台重心在哪里,我想专心做点学问。

”有人说马伟明“不识抬举”,有记者问他:“学而优则仕,你却不愿当官,究竟图的是什么?”马伟明说:“有人说我不愿当官是为了出名、立功、获奖、当典型,这都是扯淡。

硬要问我为什么,一句话,就因为我想干,就因为我乐意干!我一不图名,二不图利,三不图官,就想实实在在为国家和军队做点事。

我认为,盯着名利,科研之路注定走不远;盯着权力,科研大门必将你排除在外。

说实话,如果我只是想着个人发财,早就成千万富翁了。

但作为军人,不能只盯商场,忘了战场;只图赢利,忘了打赢!我们搞科研的人必须心无杂念,远离功名,才可能有所成就。

”马伟明自断仕途,没有辜负当年对恩师许下的承诺。

他不当官、不爱钱,也许有人认为他“迂腐”,但其言语间的率性坦荡与心系国之重器的爱国精神,光明磊落、心无杂念的“国士”形象,却让那些醉心于功名利禄的庸人汗颜。

他的这一番话,对于我们如何对待功名利禄,不在浮躁的尘世中迷失自己,永葆对事业的清醒和坚定,具有重要意义。

我心甘情愿做一匹驾辕拉套的马马伟明在科研创新之路上一直马不停蹄,一年365天,没有双休日,没有寒暑假,基本上是“五加二”“白加黑”,天天在搞科研,一年就顶别人三年。

有人问马伟明:“你拼搏的动力来自哪里?”马伟明说:“我从事科研工作的第一天起,我心中就升起了一个‘太阳’;有了心中这个太阳,才会总有动力。

我觉得,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要有精神支柱。

马伟明院士

马伟明院士

马伟明在工作中。

新型战舰的“中国心脏”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之路布满荆棘。

面对国外技术封锁,马伟明态度坚决:“核心技术必须国产化,否则,我们永远只能拴在别人的裤腰带上过日子。

”在海军工程大学,大家都知道马伟明院士脾气犟、性子急。

那年,即将担负执勤任务的某型主力潜艇充电发电机突然出现严重故障,导致该型潜艇全部停航,部队上下心急如焚。

马伟明闻讯,星夜找到海军首长说:“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在别人眼里,这是一块“烫手山芋”,不仅技术风险高,而且费力不讨好:一旦查出问题来,就会得罪人。

[ 转自铁血社区 / ]别人躲都躲不及的事,为什么非要主动揽过来?马伟明的解释铿锵有力:“我是海军的院士,装备出了问题,我不去研究,海军还要我这个院士干什么?”春节,马伟明和同事们放弃了休假。

大年初二,马伟明因疲劳过度被送进了医院。

他人在医院,心却挂着研究进展,每天打完点滴就赶紧溜回实验室。

经过几十个日夜、近千次的反复实验之后,他们终于模拟出了与故障装备完全相同的故障形态。

很快,一套详细的技改措施,连同整个事故的分析报告送到了上级机关,“趴窝”3个月的潜艇,又重新起航了。

从此,同类的“病因”再也没有在该型潜艇出现过。

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之路充满荆棘。

有人形象地把动力系统比作现代舰船的“心脏”。

心脏的好坏直接影响潜艇的生命力。

过去,我海军潜艇电机设备大多依靠进口,严重制约海军战斗力建设。

“为不受制于人,核心技术必须国产化,否则,我们永远只能拴在别人的裤腰带上过日子。

”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马伟明态度坚决。

[ 转自铁血社区 / ]舰艇体积重量有严格限制,怎样在这种情况下提供高品质、大容量的交直流电力,一直是世界各国海军致力追求的目标。

经过研究论证,马伟明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电力集成的技术思想,即用一台电机同时发出交流和直流两种电。

用一台电机同时发出交流、直流两种电?!当时,国内外电机界都认为,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妄想”。

然而,“犟脾气”的马伟明不信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马伟明施昌学刘迎军 2010年12月01日07:08 解放军报马伟明(中)和同事进行科研交流胸前缀满军功章的马伟明马伟明和导师张盖凡一同研讨问题。

马伟明在给学生讲课马伟明,海军工程大学教授,海军少将军衔,国际电器工程青年科学家,34岁被破格晋升教授,38岁成为博士生导师,41岁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说:“我是做学问的人,不适合当领导。

”10年前,组织上到海军工程大学考察干部,一位领导和马伟明谈话,要言不烦,直奔主题:你是人选之一,你要愿意,可以先任命为副校长。

你考虑考虑。

海军工程大学是正军级单位,副校长是副军,而当时马伟明才40岁,这等好事还用考虑吗?首先感谢组织上的信任,然后说几句就怕自己能力不够,挑不起这副重担之类的谦虚话,心里偷着乐呗!可马伟明就是马伟明:“报告首长,我是个做学问的人,不适合当领导,也当不好领导。

”看他那认真样不像是故作谦虚,莫非他真的不适合当校长?组织上进一步调查了解,结果大多数人认为他当校长有利于引领学术风气。

组织上又来征求意见:“你还可以考虑一段时间。

”他的回答仍让人大感意外:我已经考虑过这个问题了,我真的不合适。

马伟明自己关上了进官场的门。

有人背地里说他是“天字第一号傻瓜”。

他的想法并非一时冲动。

当年马伟明在参加研究生面试时,张盖凡老教授给他出的第一道考题是:“研究生毕业后三条道,当官、发财、做学问,你选哪一条?”马伟明的回答是:“终身做学问!”当时谁也没把他的这个回答当真,只是暗笑老教授“迂腐”,越是这样关系到个人命运的选择题,学生越容易骗老师。

谁要回答升官发财,你还收他吗?然而,马伟明没有耍滑,他说的是真心话。

马伟明没入官道,而在一年后的2001年,41岁的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当年616位院士中,他是最年轻的一个。

问他为啥拼死拼活?他说:“就是因为我愿意。

”马伟明的科技成果多是原创性的。

是他,解决了多相整流发电机系统固有振荡的世界性难题,在世界上首次创立了三相交流和多相整流同时供电的基本理论,研制出世界上首台双绕组交直流发电机,等等,有多项成果属于“世界首创”或“国际领先”。

他因此两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四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先后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国家发明创业特等奖”以及国家“十大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当代发明家”等荣誉称号。

取得如此突出成果,对国家和军队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央和军队媒体的数十名记者前来采访,好不容易才把他从实验室里拉出来,他看了一下提问单,其中有个问题是:“你拒绝当官,而情愿没日没夜地搞科研,到底为什么?”他回答说:“有人说我不愿当官是为了出名,立功,获奖,当典型,这都是扯淡。

老实说,得了什么奖,登了什么报,我真的搞不清。

硬要问我为什么,一句话,就因为我愿意。

”这一句话是他回答类似问题的“标准答案”,对他的亲爸也是如此。

2007年,马伟明的父亲被查出患上了早期胃癌。

老爷子从江苏扬中市老家奔着当院士的儿子到武汉治疗。

然而,整整一个星期,马伟明除了吃饭睡觉,成天猫在实验室里,似乎就忘了家中还有一位等待住院手术的老父亲。

这天,听说儿子中午就要出差,老人家急了,直接闯进实验楼。

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研究所刘德志教授见状,立即把老人家让进自己的办公室。

“你问问马伟明能不能腾出5分钟时间。

”老人家气呼呼地盯着刘德志:“我就跟他说三句话。

”刘德志不敢怠慢,立即把正在布置科研工作的马伟明找来。

“我马上就要去机场了,”马伟明向父亲赔着小心:“咱俩回家边吃饭边说吧。

”“你听明白了,”老爷子指着马伟明吼道:“我之所以找到办公室来,就是不想当着媳妇和孙子的面说!”“您不是来治病的吗?”马伟明一边收拾文件资料,一边劝导老父亲:“等病治好了再谈吧。

”老爷子一听儿子还是不想跟他说话,顿时火冒三丈:“马伟明,你上不管老下不管小,家里什么事都不闻不问,是挣了多少钱,还是得了多少利,你为了谁像着了魔一样成年累月拼死拼活地卖命?”“啪!”没容老爷子再往下嚷嚷,马伟明把文件夹往桌上一摔,说:“不要再跟我说给谁卖命的话!我干的所有事情,没有哪一级组织、哪一级领导硬要求我干,命令我干,就因为我想干,就因为我乐意干!”“好!你干你愿意干的事去吧!我到上海去动手术好了。

”一看这对父子拧开了麻花,刘德志等人赶紧出来解释:“您老手术的事,马院士早都安排好了,就等床位,您就等两天住院,安心治病吧。

”老爷子其实不是为住院的事生气,因为马伟明也已告诉他了,他今天闯到实验室来,本意是要劝儿子不能只顾工作而不顾身体,你看他1.74米的个头,才55公斤的体重,瘦得像根豆芽,心痛啊!他对洋权威吼道:“你不懂,我可以教你!”上世纪末,我国制造的军舰被人戏称为“八国联军”,因为许多关键设备是分别从多国进口的,其中被喻为“舰艇心脏”的电机进口于某国的一家著名公司(以下简称E公司)。

然而,E公司提供的第一套发电机系统在试运行时就发生了重大故障。

马伟明和老搭档刘德志教授会同有关部门的专家在事故鉴定中,得出结论:引发故障的直接原因是发电机某部件设计不合理与制造质量不合格。

一场国际官司在所难免,可人家是全球电机研制权威,会承认你的事故鉴定吗?然而,打官司不是打嘴仗,而是拼证据。

马伟明说:“我们必须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找出足够的证据来。

”证据在哪里?在严谨的科学实验中。

马伟明组织人员按1∶1做出故障设备仿真模型,夜以继日展开一系列试验。

为了检测其制造质量,他找到E国的制造工艺标准,逐项逐项进行对照。

还邀请本校振动噪声专家施引教授、结构力学专家王安稳教授、材料力学专家王德石博士等共同会诊,反复进行电脑模拟仿真……终于从各方面掌握了铁证。

就在马伟明的故障论证研究接近尾声时,从北京传来指令:以马伟明为首席专家组成中方代表团,与E公司代表团展开谈判。

E公司的谈判代表团10个人,8个是具有总设计师、总工程师头衔的资深专家。

其首席专家一到故障现场,不问青红皂白,便一口咬定是“中国人操作不当”,高傲得近乎蛮横!马伟明不慌不忙,逐条论证其设计上的重大失误与制造工艺的明显缺陷。

对方似乎不想跟你论理,只是矢口否认,把头摇得像拨浪鼓。

“那么,请您提供设备的结构设计图,我们一起来分析。

”马伟明要来真格的了,他用手指着图纸的一角:“请问,你们的端部设计经过力学计算吗?”“计算过。

”“那就请把你们的计算结果拿出来。

”对方拒绝了马伟明的要求,以教训的口吻说:“这属于另一个技术合同范畴,没经协议拿到报酬之前,我们是不会公开计算结果的。

”此时,马伟明已是怒火中烧,但他还是忍住了:“你们算没算我不知道。

但我们计算的结果是,你们的发电机端部共振频率与柴油机机械共振频率相近,这是造成故障的主要原因。

”看了马伟明拿出的数据,对方首席专家愣了一下,但故作镇定地问:“请问你们是如何计算共振频率的?”马伟明随手写出一个公式递了过去,对方不经意地瞅了一眼,便指责马伟明的公式是错的,而另写了一个公式。

谁对谁错?刘德志翻开一本该国出版的教科书查看,证明弄错了的是对方首席专家。

“这是电机学的基本常识,你们国家出版的教科书上也是这样写的。

”马伟明说的不动声色,而对手的脸红了。

他们低估了中方的实力,没料到眼下这位身材瘦小甚至有些羸弱的年轻人,会运用众多学科领域的理论来支撑他的结论,让对手无法招架。

E公司首席专家坐立不安,热汗浸湿了鬓角。

突然,他将手臂使劲一挥:“马博士,既然你已经分析出故障原因,还要我们来中国干什么?顺便说一句,你的理论太离奇了,我们听不懂!”言罢,夹起皮包要走。

马伟明见状,一股热血直冲头顶,他再也无法遏制怒火,双眼圆睁,直视对方,一字一板地吼道:“先生,我们是在讨论科学。

你不懂,我可以教你!”对方顿时惊呆了,马伟明接着厉声道:“再加一句:我分文不收,免费教你!”这一下连我方代表团的人都惊诧不已,这未免太不礼貌了吧?何况我们有求于人家呀!可要没有他这一通怒吼,对方说不定当时就走了,等你再低声下气地去求他哩!最后的结果是对方老老实实认可了中方的鉴定结论。

谈判取得了胜利,但马伟明一点高兴不起来,对手凭什么如此傲慢?凭什么蛮不讲理?因为他们在科技上胜人一筹,是国际动力设备巨无霸,自认为你离不开他。

“没有科技的强大,中国就谈不上真正强大,而科技的强大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唯有靠中国人自己奋发图强。

”马伟明说。

“这项发明的知识产权属于中国。

”又是外国公司,而且是称霸全球的跨国公司。

1997年,该公司(以下简称M公司)为中国生产的第二套12相发电机整流系统在工作电压范围内遭遇“振荡”。

这个问题不解决,整个产品等于一堆废铁。

你产品不合格,我不接收,退还定金;误了工期,你付违约金。

理论上如此,但实际上没那么简单。

这套设备是为我某大型装备配套的,而12相发电机我们当时制造不了。

人家就是掐你这根筋,竟然没有做先期稳定性试验。

马伟明出马了,与中方验收装备的专家组一起,要求M公司做振荡试验。

当难以抑制的“低频振荡”像幽灵一样附身发电机整流系统时,该公司从上到下顿时方寸大乱。

他们临时抱佛脚,紧急约请其国内著名专家会诊,然而折腾了好几天,白忙乎了。

山穷水尽,他们不得不低下了高傲的头颅。

一夜之间,中方专家组的待遇全变了样。

住宿,被请进了高级宾馆,出行,配备了高级轿车,吃饭也不要自己掏腰包了,每日宴请不断。

从电机公司老板直到公司总裁,都对来自中国的年轻教授马伟明博士表现出无以复加的尊重。

双方的谈判在看似十分轻松友好的气氛中重新开始了。

马伟明的发言毫不客气:“我的导师早在1989年就曾提醒贵公司注意…低频振荡‟问题,我本人随后到此验收第一套系统时,也发现并敦请贵公司切实研究解决…低频振荡‟问题。

但令我感到吃惊和遗憾的是,八九年过去了,作为一家世界顶级的电力设备跨国集团,贵公司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竟然毫无进展!”M公司此刻已无心顾及面子问题,更焦虑的是公司的利益。

如果“低频振荡”隐患不解决,一旦中方要求退货和索赔,那损失的将不仅是巨大经济利益,而且是损失不起的商业信誉。

“马博士,在您看来,我们的设计问题出在哪里?”M公司首席谈判代表绵里藏针,反守为攻。

如果中国人也破解不了这个难题,那么就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马伟明直截了当,一语破的:“关键性的两个参数不对,比值选择失当。

”“应当如何修正这个问题?可以请教您吗?”M公司的高级专家态度十分谦恭。

马伟明淡淡一笑,对方察言观色:“看来,您已经掌握了解决振荡问题的技术。

”“是的。

”马伟明随手在一张便笺上写下两道公式,十分大度地交给了对手。

如此重要的国际谈判,怎能轻率地将自己的护身法宝拱手送给对手呢?马伟明失策了吧?是的,一般来说不应如此,但在当时他不得不如此。

国内有关决策部门作出决定:“由马伟明协助M公司现场解决问题,以确保我方整体工程进度。

”且说M公司拿到马伟明写出的两道公式,如获至宝,连夜组织高级技术人员展开会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