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22讲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22讲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1.程朱理学(1)代表人物:北宋的1 程颢 、程颐与2 南宋 的朱熹,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内容
(2)主要内容:①“3 理 ”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 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②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4 格物致知 ”的方法。③“存天理,灭人欲”
(3)地位: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明初确立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2.陆王心学(1)代表人物:南宋的5陆九渊 与明朝的王守仁。 内容 (2)主要内容:①陆九渊主张“心即理也”,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6 发明本心 ”以求理。
2. [2020年山东省模拟]朱熹认为,家庭、家族的“冠婚丧祭仪章度数”隐含着“名分之守”“爱敬之实”。他 据此将古礼中繁琐的婚礼“六礼”简化为便于实行的“三礼”。他这样做旨在( D )
A. 推广儒家礼仪 B. 实现儒学生活化
C. 重塑儒家伦理规范
D. 巩固儒学主导地位
[解析]朱熹将古礼中繁琐的婚礼“六礼”简化为便于实行的“三礼”,便于儒学的传播与推广,从而巩固儒学的 主导地位,D项正确;推广儒家礼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A项错误;“六礼”与“三礼”都属于儒学的生活化, 这是二者的共性,B项错误;理学的形成重塑了儒家伦理规范,C项错误。
A. “经世致用” B. “人心一点灵明”
C. “循天下之公”
D.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解法指导:
获取信息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调动知识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分析研判
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即为学应求务实,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符合材料“我愿平东海,身沉心 不改”,A项正确;“人心一点灵明”体现的是心为天地万物之主,是王阳明的思想,B项错误;“循天下之公” 体现的是反对君主专制,C项错误;“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体现的是对君权的限制,D项错误

理学概况

理学概况

理学概况:理学: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 2.宋明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学派3.理学的发展时期:1)宋元①北宋(形成及初步发展): 周敦颐、张载、二程(程璄程颐)、邵雍②南宋(进一步发展及朱学统治地位的确立阶段):朱熹、陆九渊③元(朱学北行阶段): 赵复、刘因、许衡(2)明及清初时期:①明初(朱学统治阶段):宋濂、方孝孺②明中期(王学崛起及传播):王守仁(王阳明)③明末清初(总结批判):李光地、孙奇逢、汤斌、李颙4.理学派别(1)按地域分濂学:以周敦颐为代表的理学派洛学:以程颢、程颐为中心的理学学派关学:以张载为代表的的理学学派闽学: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学派 . (2)按理论内容分:①气学:张载②数学:邵雍:“相术”“占卜之术”③理学:朱熹、程颢、程颐④心学:陆九渊、王阳明 5.理学的特点:①以不同的方式为发源于先秦的儒家思想,提供了宇宙论、体论的论证②以儒家的圣人为理想人格,以实现圣人的精神境界为人生的终极目标③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为根本道德原理,以不同的方式论证儒家的道德原理,具有内在的基础。

④为实现人精神的全面发现,而提出并实践各种“为学功夫”即具体的修养方法,这些方法的条目主要来自《四书》,即早期道学的讨论,而特别集中于“心性”.的功夫一、理学兴起的背景: 1.儒家独尊地位动摇,“儒”需要注入新的血液以巩固其在社会政治中的地位2.宋代文人治国,学术自由的背景给其产生创造了条件.二、理学的发展脉络: 1.周敦颐(1)著作:《太极图说》①无极(太极前虚无状态)→太极(混沌状态,阴阳二气混沌,未分状态)→阴阳→五行→万物(无中生有)②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③圣人主静:只有无欲,才能达静(2)易通: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五常百行,非诚非也。

子思的“诚”为核心思想 2.邵雍(象数):(1)《皇极经世书》(2)象数体系:1生2, 2生4,4生8;运用等级比数的概念,来说明现实世界,推测过去和未来,诏谥“配享孔庙”(3)唯心→世界的本源是“太极”“道”“心” 3.张载:(1)《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张子语录》《崇文集》(2)主要观点:①气为宇宙本源②宇宙是无始无终的,存在沉浮、升降、动静的矛盾对立③见闻之知,德性之知④天地之性,气质之性⑤民胞物与 4.程朱理学:又称“程朱道学”,或“朱子学”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1)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 (2)二程的主要观点:①理为世界的本源,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认为阴阳二气和五行是基于天理的理/天理→气→阴气、阳气→五行→万物简述:A.理是自然的普遍法则 B.理是人类社会的当然法则②认识论:A 闻见之知:客观得到的“知”真知:直接亲身经历的常知:间接得到的 B 德性之知(人本性的认识)→主观得到的知C 知(认识)先行(实践)后:先德性的认识,再闻见之知④人性论人性是理气结合而成的理:天命之性,善;抽象的。

理学2

理学2

格物致知
陆九渊
宋 明 理 学
课堂活动1
阅读材料,探讨心学思想
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材料一 陆九渊说: “宇宙便是吾 理在心中。 风吹旗动,一位僧人 心,吾心便是世界” 说是旗动,另一位说 主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 材料二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 是风动,慧能过去跟 界的本源在人的意识,它 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 这两位僧人说,既不 具体体现为人的感觉、精 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 是风动,也不是旗动, 神、意志等 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 是仁者心动。 关?
第3课 宋明理学
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教并立,成为中唐以后儒学复兴的 重要背景。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儒家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 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将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它绵延700 余年,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背景:
二、含义:
什么是理学? 它形成的历史 背景是什么?
宇宙观: “理”是世界的本源,理先气后
理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程朱理学
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 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 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朱文公文集》
材料二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 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 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四书章句集注》
陆王心学
(1)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 学的开创者 (2)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 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 完成 (3)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 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陆九渊三十四岁那一年途径富阳,当时富阳主簿(相当于 今天的法院院长)杨简向陆九渊讨教“什么是本心”这一 问题,恰好有人来打官司,杨简出去把案子处理好以后回 来,继续问:“先生,什么是本心啊?我还是不太明白。” 陆九渊说:“刚才你断案,知道怎样合理判断是非,不偏 不倚,这就是你的本心啊。”杨简问:“仅仅是这样吗?” 陆九渊大声回答说:“你还要什么?”杨简顿悟。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专题总结讲义-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专题总结讲义-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步步高】(通史版)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专题总结讲义专题线索传统社会主流思想社会地位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冷落孟子主X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虽有一定进步性,但在战乱纷争的时代,其主X无助于实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期:法家独尊,儒家思想遭压制儒生依然遵循守旧思想以古非今,非议郡县制,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

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

(3)西汉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儒家思想享“独尊”地位汉初黄老“无为”思想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面临的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

董仲舒兼采百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政治的需要,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因而获得“独尊”地位。

(4)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新阶段,理学统治地位确立在回应佛道挑战的同时,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理学产生并发展到心学,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5)明清之际:儒家思想遭批判,传统儒学遭挑战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而政府的传统政策是重农抑商;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另一方面统治者采取八股取士的政策来压制人的个性发展。

在思想领域开始出现对传统儒学的反思和批判,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

在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清,是对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中外关联1.诸子百家与智者学派思想的比较内容中国的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提倡注重实际,具有初步的某某色彩,但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批判封建制度,并为资本主义设立了一套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影响明清之际的某某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转型极大地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对后来亚洲的民族某某运动也起了鼓舞作用一、百家争鸣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儒家思想的发展

儒家思想的发展

一.中国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及原因(兼顾其它)及从其演变过程中得到的启示(一)演变历程及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1)春秋时期:儒学创立,孔子学说奠定基础(2)战国时期:成为显学,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思想界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原因: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虽有一定进步性,但在战乱纷争时代,其主张无助于实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期--------法家独尊,儒家思想遭压制。

原因:儒生依然遵循守旧思想以古非今,非议郡县制,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

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

3.西汉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儒家思想享“独尊”。

(1)西汉初期:盛行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2)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原因:①汉初黄老“无为”思想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面临的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

②董仲舒兼采百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政治的需要,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4.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儒佛道三教并立。

原因:社会动荡;受佛教和道教的冲击5.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原因:三教在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调和之风盛行。

6.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新阶段,理学统治地位确立。

(1)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原因:①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②“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社会生活各个领域③为重兴儒学,一些儒学志士的思考与探索④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思想活跃。

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科举产生的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2)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原因:①对程朱探究真理的繁琐方式不满。

②明中期程朱理学成为人们求取科举功名敲门砖,逐渐失去以之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

高频考点20 宋明理学-【高频考点专练】2023年高考一轮复习模拟题汇编(解析版)

高频考点20 宋明理学-【高频考点专练】2023年高考一轮复习模拟题汇编(解析版)

高频考点20·宋明理学1.(2022·广东·华南师大附中三模)宋代儒学家,兴起一股研究《易经》热,北宋时期的周敦颐专门写有《太极图说》主题,程颐和朱熹都专门为《周易》作注。

这一现象的出现A.体现儒学深受道教影响B.反映佛教与儒家有相通之处C.促进儒学的哲学思辨化D.导致宋代儒学地位受到冲击【答案】C【解析】宋代儒学家注重研究《周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易》包含大量哲学原理,而宋代儒学家研究《周易》推动了儒学走向思辨化和哲学化,C项正确;《周易》是儒家经典,排除A、B项;儒学的思辨化进一步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

故选C项。

2.(2022·江苏苏州·模拟预测)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

朱熹对地质、天文、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农业等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

朱熹研究上述问题的出发点是A.揭示自然界的普遍规律B.实现经世致用的儒家理想C.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D.达到知行合一的精神境界【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朱熹对地质、天文、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农业等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可知,朱熹通过格物,对这些领域的细致观察,到达天理的阶段,达到对天理的认识,C项正确;“揭示规律”属于近代自然科学,排除A项;“经世致用”是明末清初进步思想,排除B项;“知行合一”是心学的观点,排除D项。

故选C项。

3.(2022·湖南岳阳·模拟预测)北宋初年,私人讲学的书院大量产生,陆续出现应天府、岳麓、白鹿洞、嵩阳、石鼓等著名书院。

但到北宋仁宗末年,朝廷直接向州学派出教授,削弱书院和县学,北宋前期较有影响力的书院全部消失。

这一变化反映了宋仁宗时期A.理学官方地位确立B.书院脱离社会需要C.地方官学得到发展D.私人书院基本消失【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北宋初年,私人讲学的书院大量产生”、“但到北宋仁宗末年,朝廷直接向州学派出教授,削弱书院和县学”可知,政府在地方教育的作用更大,影响更大,C项正确;南宋时,理学官方地位确立,排除A项;“脱离”表述错误,排除B项;“基本消失”表述绝对,排除D项。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东汉末年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学 说相结合,形成了道教。魏晋南北朝时,道 教成为为统治者服务的宗教。唐朝皇帝奉老 子为祖先,道教地位很高。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笔记
1.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 儒学出现危机,其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三教合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
佛、道的迅速传播,儒学出 现危机。但三教彼此在反复 辩驳中也相互吸纳、渗透。 到了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 盛,许多知识分子兼修儒、 佛或三教并修,出现了“三 教合一”的趋势,为宋明理 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肥沃 的土壤。最终儒学的发展进 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材料五:良知即天理。 材料六:
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 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 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材料七: “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 “回复良知即可成圣贤”
二、宋明理学
(二)陆王心学: 笔记
1.代表人物: 陆九渊(南宋) 王守仁(明)
二、汉代——确立统治地位,成为主流思想 魏晋至唐宋——受到挑战,三教合一
三、宋明——继续发展:理学出现
思考:从政治、文化和经济角度探讨与宋代 理学的产生相关的因素是什么? 笔记
1.政治:宋代加强中央集权要求统一思想; 重文轻武,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
2.文化:儒学的危机 ①魏晋南北朝以来,传统儒学不适应时代要 求;佛、道盛行,挑战儒学; ②唐宋时期,儒学在三教合一的思潮中吸收 佛、道思想,逐步哲学化、系统化; 3.经济:经济迅速发展,科学进步,引发理 学家对自然界及社会的思考。
儒(根本)
(目的)
(4)实质: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专制统治的新儒学
鲁迅:翻开历史一 查…满本都写着两 个字“吃人”。

【通史复习】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深化——唐宋变革【文字版】

【通史复习】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深化——唐宋变革【文字版】

【通史复习】2021届⾼考历史⼆轮复习知识深化——唐宋变⾰【⽂字版】【阶段特征】唐宋时期是指从618年唐朝建⽴到1279年南宋灭亡的时期(本专题题上延到魏晋,下延⾄元朝)。

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①君主制进⼀步发展,中枢权⼒机构由三省向⼀省制发展;②中央集权进⼀步强化,汉、唐、宋监察区转为⾏政区的现象;③国家统⼀到民族政权并⽴,再到逐步⾛向国家统⼀,农牧⽂化逐渐融合;④科举制度创⽴并不断完善,⽂官制度发展。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①宽松的经济政策:唐中期均⽥制崩溃;宋代“不抑兼并”,租佃制发达;经济重⼼南移。

②紧张的政府财政:巨额的军费开⽀;⽂官政府的形成。

③活跃的商业经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宋代“商业⾰命”出现;唐宋城市功能转变。

④成长的市民阶层:市民阶层壮⼤。

思想⽂化⾛向全⾯繁荣。

①三教合⼀的理学:宋代儒学的哲学化和思辨化,程朱理学地位确⽴;②科技创新的⾼峰:科学技术发展出现⾼峰,印刷术、指南针和⽕药发明与外传。

③⾛向⼤众的⽂学艺术:⽂学艺术世俗性增强,多元发展,出现了⽂⼈的世界。

民族关系民族融合加强:民族政权并⽴;民族交流加快;民族空间压缩;民族意识增强。

对外交往:航海技术发达,对外贸易繁荣。

【基础梳理】⼀、隋唐时期(⼀)政治【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1、演变:确⽴于隋朝,完善于唐朝。

2、唐代:三省六部制(1)内容:①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设六部。

②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下设吏、户、礼、兵、刑、⼯六部。

③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政的场所。

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相职。

(2)特点①相权三分,相互牵制;②职责明确,提⾼效率;③协商政务,集思⼴益;④制度约束,节制君权。

(3)影响①在当时的作⽤:相权⼀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提⾼了⾏政效率,有利于充分发挥国家结构效能,加强了中央的统治⼒量。

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3_《宋明理学》参考学案1

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3_《宋明理学》参考学案1

第4课宋明理学【图片说史】南昌市城雕“鹅湖之会”这是在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信州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

由吕祖谦邀集,意图调和朱熹和陆九渊两派争执。

双方却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长达三天的激烈辩论,会议辩论的中心议题是“教人之法”,实质上是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

“鹅湖之会”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

请你结合所学知识,猜一猜在“鹅湖之会”上朱熹与陆九渊辩论的内容。

【知识梳理】一、儒学的危机1、背景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发展出现了危机。

2、表现儒、佛、道三家在彼此反复辩驳中互相吸纳与渗透,到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

“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3、儒家学者的探索和思考儒家学者为了重兴儒学,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丰富和更新。

二、程朱理学1、概念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套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被称为“理学”。

2、代表程颢、程颐和朱熹。

3、主张(1)“理”是世界的本原: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天地万物始源的“理”,建立起理学体系。

(2)求“理”的方法:“格物致知”。

【思维拓展1】想一想: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4、统治地位的确立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元朝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初确定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思维拓展2】想一想: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是什么?三、陆王心学1、南宋陆九渊的心学理论(1)提出“心即理也”,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他的思想被称为“心学”。

(2)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2、明中期王守仁的心学理论(1)背景:明朝中期,程朱理学逐渐失去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

王守仁主张以心学来更新理学。

这种思潮的结晶是“阳明心学”。

(2)思想核心:“致良知”。

3、理学的影响(1)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罪人——朱熹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罪人——朱熹

纵观中国历史,旧中国输于世界,不是输在人力和物力,主要是因为思想的禁锢导致这一落后局面,旧中国就如同一个身强力壮的大汉,但是脑袋中确实空之又空:除了顽固不化的旧思想就没什么好称道的了。

而我所认为,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罪魁祸首就是——朱熹!朱熹不得不说算得上中国历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教育观和思想影响了南宋后的中国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我不得不说,他的思想也着实祸害了整个中国!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也就是所谓的程朱理学。

其理论是将天理是为哲学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

程朱理学是建立在儒学的基础上,但细想,其实就会发现,这种思想是脱离了儒学“仁者爱人”的思想。

而其主要的表现就是,在人性论方面,程朱理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为了所谓的理而去禁锢人欲。

而程朱理学这种理论也确实迎合了当时统治者的胃口,因而,宋元明清时期,程朱理学从而成为了官方的统治思想,虽说此思想确实在当时的教育等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总的来说,弊大于利!自从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之后,当时社会上的人都将这种思想当做了自己的行为准则,这种顽固的思想一旦成为准则,后果可想而知:理学越来越脱离现实,成为了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社会众人越来越依赖它,一切依它而定,程朱理学也就成了封建礼教的典范。

程朱理学的危害也可从其他方面来看。

南宋差不多算是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分水岭,在南宋之前,中国古代发明层出不穷,中国也长久占据着世界BOSS的地位。

而在南宋之后,中国的发明创造也基本没有了,剩下的只是总结性的理论书籍,正因为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的确立,导致有才学之人个个成为了害怕创新,一心只有“理”的榆木脑袋。

而在宋朝起源的裹小脚的陋习,为何会如此兴盛于后来的中国,也差不多有着程朱理学推波助澜的“功劳”。

清朝让中国彻底走向了衰败,其原因也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程朱理学禁锢了整个社会思想的原因,而其重大的危害也一代又一代传了下去,走过旧中国又进入了现在,大家可以发现,就是现在的社会,也残留着程朱理学迂腐的气味!朱熹的理论的发展壮大,虽说也是因为当时统治者的需求,但是朱熹作为此现象出现的根源,不得不说其罪太深!说了这么多,我的意思也很明显,我所认为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罪人就是朱熹!而程朱理学的危害也留给我们一个警告:“社会想要发展,依靠的是创新的思维,懂得正确学习的国家和人民,不会去灵活变通的国家,只会走着老路的国家,只会走在世界的后面!”。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4课 宋明理学教案(含解析)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4课 宋明理学教案(含解析)

〖第4课宋明理学〗之小船创作1.背景(1)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思想已经无法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

(2)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吸引了众多信徒,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危机,出现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

2.理学的兴起(1)三教之间在相互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到唐宋时期,三教调和之风尤其盛行,“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2)为了重兴儒学,唐宋儒家学者把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与佛教、道教思想结合,发展了儒学体系。

二、程朱理学1.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南宋的朱熹。

2.理学本质: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理”,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3.思想观点(1)理的本质:“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2)理的表现: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3)穷理方法:“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体会各种知识、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4.统治地位的确立(1)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官方哲学。

(2)元朝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3)明朝确立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三、陆王心学1.陆九渊(1)理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寻找,提出“心即理也”,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2)方法: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

2.王守仁(1)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2)认为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3)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四、宋明理学的影响1.消极:用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史料一程朱坚认①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

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人。九岁 丧母,事父极孝。酷 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 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 温暖被褥。
二十四孝故事
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人。八岁 时家里贫穷,没有蚊 帐,蚊虫叮咬使父亲 不能安睡。吴猛总是 赤身坐在父亲床前, 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 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 叮咬父亲。
二十四孝故事
郭巨埋儿 郭巨,晋代人,对母极孝。 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 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 会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 商议:不如埋掉儿子,节省 些粮食供养母亲。挖坑时, 在地下忽见一坛黄金,夫妻 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 并得以兼养孩子。
B、三教并立的局面形成
C、宗教的盛行 D、儒学发展面临的危机
不符合陆王心学特点的说法是: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B、“发明本心”以求理 C、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D、理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
下列对宋明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注重人的自然欲求,张扬个性
B.凸显人性尊严,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
理学在今天……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 学演讲时深情地引用理学 大师张载的一段话: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为社会建立精神价值体系,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 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
中国古代儒学发展历程
1、创立: 春秋时期
2、继承: 战国时期
3、重创: 秦朝
5、朱熹说:“......天得之(理)而为天,地得之 (理)而为地,凡生于天地间者,又各得之以为 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此话主要 是( ) A、从统治者的角度阐述封建伦理道德,规范 人们的言行,压制人民的反抗 B、阐述了君主专制的道理 C、阐述了自然界的法则 D、为了规范普通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历史-九月联考-答案

历史-九月联考-答案

参考答案9.291.A【详解】从材料中的“一锄一镰”“且遭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等信息可以看出,小农经济生产组织形式简单,具有顽强的再生产机制,很容易维持这种经济形态,从而导致小农经济形态长期存续,故答案为A项;这种特点与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没有关系,排除B项;在小农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水平也有一定提高,排除C项;农村租佃关系的发展是由于私有土地的集中,排除D项。

2.A【详解】由材料“男性的陪葬品依然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陪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

”可知男性的陪葬品和农业有关,女性的陪葬品和手工业有关,体现了劳动分工日益明确,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阶级分化,排除B项;性别分工形成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集体劳作,排除D项。

故选A项。

3.A【详解】由“天之罚”“天命殛之”“天命诛之”等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假托天命来维护政治统治,信奉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常以神的意志为借口发动战争,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以民为本,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假托天命来维护政治统治,而非以礼乐征伐,排除D项。

故选A项。

4.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由奴⾪制向封建制过渡,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作为上层建筑⾪部分的法律制度也发⾪了深刻的变⾪。

法律由秘密变为公开,体现奴⾪主贵族意志的奴⾪制法逐步被体现新兴地主阶级意志的封建制法所取代。

新兴地主阶级坚决要求将成⾪法公布于世,以保障他们的私有财产和种种权利,摆脱旧贵族的压制和宗法等级制度的束缚,C项正确;等级秩序并未瓦解,排除A项;制定成文法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与法家思想关系不大,排除B项;“率先”一说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

故选C项。

5.D【详解】由材料“以劳收禄”“察能而授官”“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使封君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和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变法运动使贵族政治特权受到打击,世卿世禄制被逐渐废弃,代之而起的是“尊贤尚功”的官僚制度,因此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一些诸侯国卿士的改革主张,无法反映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排除A项;材料“循法令”“明法审令”等体现依法治国思想,但据此不能说法律教化阻碍社会发展,排除B项;材料没有论述军功爵禄与法律制度的关系,“分离”的结论无法得出,排除C项。

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共41页

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共41页
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_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_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_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被称为中国古代的一部“微缩的百科全书”。

答案:《墨经》2.《用间篇》在《孙子兵法》中属于第几篇答案:第十三篇3.《孙子兵法》中,下列哪一种手段为“不得已”而使用答案:攻城4.《道德经》中,“大国者下流”一文中,“下流”的含义是答案:处在水的下游5.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确立于答案:明朝6.《墨经》是()的著作集答案:后期墨家7.《论语》记载的是()的对话录答案:孔门师徒言语行事8.《庄子》中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答案:技近乎道9.庄子的整个核心思想是()答案:道法自然10.《周易》乾卦九四爻辞说,“或跃在渊,无咎”,其中,或代表了一种什么思想:答案:相时而动11.《大学》八条目的具体内容是答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2.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水具有多种品德,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水的品德的是答案:推己及人13.墨家所提倡的“爱”是()答案:兼爱14.()是“礼”的基础答案:仁15.佛教中的四圣谛是指答案:苦集灭道16.慧能得传衣钵所写的记中最能体现“空”的思想的是哪一句答案:本来无一物17.下列属于王阳明“理”的思想的是答案:心即是理18.《中庸》中,人之所以不诚在于答案:言、思和行之间的不一致19.下列不符合宋代哲学思想发展特点的是答案:认为气是第一性,理是第二性20.在王阳明看来,做人的最高目标是答案:读书做圣贤人2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直面死亡的哲学家是答案:庄子22.下列属于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是答案:欲食之心即是意,意即是行之始矣23.慎独就是()答案:人所不知己独知之时仍然能够做到诚之24.《论语》作为对话录,对话涉及到了()答案:孔子与弟子、弟子与再传弟子25.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齐家”“治国”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答案: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统治26.关于“般若”的解释错误的是答案:复杂繁多广大27.周文王对周易的主要功绩是,正确的是答案:撰写卦爻辞发明六十四卦后天八卦28.下列有关老子所讲“无为”的含义正确的是答案:不妄为不多为有所不为29.下列属于王阳明良知说体系的是:答案: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有善有恶意之动无善无恶心之体30.根据课程内容所讲,庄子的生平可以用哪些字概括?答案:博穷。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
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2、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 南宋:陆九渊 明朝:王守仁
2)主要思想主张
A、陆九渊: “心即理也”,并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
B、王守仁: “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王守仁之励志诗——
象棋终日乐悠悠, 苦被严亲一日丢。 兵卒堕河皆不救, 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 象入山川逐浪游。 炮响一声天地震, 忽然惊起卧龙愁。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 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 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 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 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 能治国的学说——理学。
二、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
1、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 程颢、程颐、朱熹
2)主要思想观点
A、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 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B、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3)主要理论著作: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4)统治地位的确立:明初
2、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
程颢程颐朱熹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陆九渊王守仁孔孟儒学乃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启蒙至程朱理学才使中国哲学形成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哲学体系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
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社会动荡不安; 受到道、佛教的冲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 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鲁迅
贞洁牌坊的背后是 血泪
பைடு நூலகம்
宋明理学的影响
观点1:以往对宋明理学,常常批判多于肯定, 对朱熹、王阳明全盘否定说: “宋明理学是封建后 期的统治思想,为强化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服务。 从政治作用说,理学是思想史上的浊流。” 观点2:目前一些学者们,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 理学:侯外庐、邱汉生诸先生主编之《宋明理学史》 有一段说得十分精辟:“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 史上的新的水平。它提出的范畴、命题,所讨论的 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 是前所未有的。”
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人。九岁 丧母,事父极孝。酷 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 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 温暖被褥。
二十四孝故事
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人。八岁 时家里贫穷,没有蚊 帐,蚊虫叮咬使父亲 不能安睡。吴猛总是 赤身坐在父亲床前, 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 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 叮咬父亲。
二十四孝故事
郭巨埋儿 郭巨,晋代人,对母极孝。 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 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 会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 商议:不如埋掉儿子,节省 些粮食供养母亲。挖坑时, 在地下忽见一坛黄金,夫妻 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 并得以兼养孩子。
宋明理学的影响
地位: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 消 极 影 响 积 极 影 响 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 压抑、扼杀自然欲求。
• 批判、继承、改造;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
•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 —(宋)文天祥 •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 —(明)于谦 •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 —(清)林则徐
“美丽”的三寸金莲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 之?” ——戴震 (清)
儒(根本) (目的)
“理”
• 理是世界的本原,是万事万物都要遵循的 普遍原则,是事物存在的根据。 “理一分殊” • 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 身上就是人性。将个人、社会、宇宙联系 起来
一同学研究中发现西方学者一般将宋明理学称 为“新儒学”(Neo-onfucian-ism)。试结合相 关知识简析与传统儒学相比,从背景、内容和 影响三个角度分析“新儒学”新在何处?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程朱理学:外在的“理”, 陆王心学: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 “格物致知” 陆王心学: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二十四孝故事 :
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 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 读物。

程 颐
程朱 理学

朱 熹
陆王 心学
陆 九 渊
王 守 仁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共同点:
1、内容相同: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
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 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 A、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 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B、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 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 积极影响
⑴、在外来佛教文化与本土道教文化的不断冲击下建 v构的。 董仲舒思想 v⑵、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 背景:社会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v形式来表达 内容: “春秋大一 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 ,中国上古哲学中的“天”所具有的本体地 人感应” , “君权神授” ,“三纲五常”。 位,开始用“理”来代替,更具理论化、思辨化。 v 影响: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⑶、作为一种哲学化的儒学,理学具有鲜明的双重性。
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 元朝曾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 的内容。 • 明成祖亲自主持编纂了以程朱理学为规范 的《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 等书,作为官定读本和朝廷科举考试的准 绳,程朱理学发展到鼎盛阶段,确立了在 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理学
道、佛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在封建社会统治者的倡导下,在理学卫道 士的鼓吹下,节妇烈女越来越多。据记载, 清代仅安徽休宁县就有2200多个“节烈” 妇女。这些妇女不仅有夫亡不嫁,从一而 终的“节妇”,还有丈夫死后,以死尽节 的“烈妇”;不仅有未婚夫死不嫁他人的 “望门寡”,还有未出嫁男方死亡以自杀 表明贞节的“烈女”。中国的“节烈”文 化,要求妇女为男子守节,守得越苦越好, 节得越惨烈越佳。死了以后那些卫道士的 父母还附掌大叫:“死得好,死得 好!”——这样的社会是变相的妇女屠宰 场。
C.注重气节、品德
D.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
B、三教并立的局面形成
C、宗教的盛行 D、儒学发展面临的危机
不符合陆王心学特点的说法是: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B、“发明本心”以求理 C、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D、理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
下列对宋明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注重人的自然欲求,张扬个性
B.凸显人性尊严,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
4、复苏: 西汉初年
5、正统: 西汉武帝时
6、冲击: 魏晋南北朝时期
7、融合: 唐时期 8、新发展:宋明
中国近现代儒学曲折历程
• 1、严重 • 冲击: • 2、动摇: • 3、正统地 位结束:
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占 据主导地位,彻底推翻儒家思 想的统治地位。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 楼台烟雨中”反映了: A、儒学的兴盛
理学在今天……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 学演讲时深情地引用理学 大师张载的一段话: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为社会建立精神价值体系,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 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
中国古代儒学发展历程
1、创立: 春秋时期
2、继承: 战国时期
3、重创: 秦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