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义补释
241个《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大汇总
241个《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大汇总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
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
如“毛”,“莫袍切”。
《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
如“有缓急,非有益也。
”“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
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
,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
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
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
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
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报”义补释
语 林 考古
陈 说 以 让 别 人 知 道 ,都 不 能解 释 为 “ 告 ” 报 “ 知 ” “ 命 ”等 ;也 不 是 君 王 针 对 臣 子 所 上 书 疏 、奏 告 复 起 礼 足 。 ( 汉 竺 大 力共 康孟 详 译 《 行 本起 经 卷 下 ) 后 修 ( 4)菩 萨 问 日 : “ 惠 获 殃 ,受 施 者 如 之 乎 ? ”释 1 仁 章 等 进 行 回应 , 不 能 解 释 为 “ 复 ” ;也 不 是 就 对 方 所 遣 曰: “ 批 受惠者命终升天 。” 菩萨报 日: “ 吾之拯 济,唯 为 来 使 的询 问或 请 求 等 做 出回 应 ,不 能 解 释 为 “ 复 ” ;也 众生,假 如子云 ,诚吾愿 矣。慈 惠受罪 ,吾必 为之 ,危 己 答 不 是 针 对 来 信 的询 问 或 请 求 等 进 行 回复 , 不 能 解 释 为 “ 复 济众 ,菩 萨上志也。”释 曰: “ 尔何 志愿 尚斯 高行 ?”答 信 ” 。上 列 各 例 中 的 “ ”都 用 在 双 方 对 话 的 语 境 中表 示 日: “ 报 吾欲求佛擢 济众生 ,令得 泥 洹,不复生 死。” ( 三
按律 定罪 ;判 决 。② 报 答 ;报 酬 。③ 古 祭 名 。 为报 答神 灵 恩
报 曰: “ 善哉 ,善哉 ,火雯得思惟力耶 ,便 可时还。所以然
者,佛世难值故也。” ( 后汉康孟详译 《 兴起行经》卷下 ) ( )迦叶见佛 来,起迎 赞言: “ 3 大道人善来相 见。 自
“ ” 的 本 义 是 “ 分其 罪 以上 闻也 ” , 报 处 由此 引 申指 “ 知 ” “ 告 ” , 再 由 此 引 申指 对 别 人 施 加 于 自 己的 言 告 报
为 “ 答” “ 报 回赠 ” “ 报 ” “ 效 ”或 “ 复 ” ;表 示 回 报 报
《汉语大词典》疏漏补正七则
(宋晁端礼的《上林落·一落萦》) 上述三个例证皆自宋代,可见,宋代“登庸”作
为“科举应考中选”之义已经使用得比较广泛了。因 此,《汉语大辞典》义项三应该补充更早书证。
(二)“子女”之义 子女,《汉语大词典》第二个义项 “美女,年轻女 子”。首证举《汉 书 · 韩 安 国 传 》中 例:“朕 饰 子 女 以 配单于,弊帛文锦,赂之甚厚。”《汉书》为东汉班固编 撰,然在此之前古籍中“子女”就有“美女,年轻女子” 之义。 例 4.公子再拜稽首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 羽旄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又 何以报?”(《国语·晋语》) 例 5.为人臣者事公子侧室以音声子女,收大臣廷 吏以辞言,处约言事事成则进爵益禄,以劝其心使犯 其主,此之谓父兄。(《韩非子·八奸》) 上述例证 中,“子 女 ”皆 作 “美 女、年 轻 女 子 ”义。 如例 4《国语》中“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旄齿革,则 君地生焉。”可以理解为“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 都有。羽毛象牙兽皮,楚地盛产这些。”而这种用法在 《韩非子》中出现更为频繁,此处不赘举。 《国语》是 春 秋 时 期 的 典 籍,《韩 非 子 》是 战 国 时 期的著作,因 此 《大 词 典 》将 《汉 书 》中 书 证 作 为 首 证 并不合适,可 将 《国 语 》和 《韩 非 子 》中 的 书 证 补 充 一 二。 (三)“公家”之义 公家,《汉语大词典》第二个义项,指“朝廷、国家 或官府”,共 举 了 四 个 书 证,首 证 举 《汉 书 · 食 货 志 下》:“[商贾]财 或 累 万 金,而 不 佐 公 家 之 急,黎 明 重 困。”《汉书》乃 东 汉 时 期 典 籍,而 “公 家 ”早 在 春 秋 战 国时期的典籍里就有“朝廷、国家或官府”之用法,举 《春秋》书证如下: 例 6.孔某为鲁司寇。舍公家而奉季系。季系相
“报”义补释
“报”义补释古代汉语中,“报”可用于表示在双方对话交流的语境中针对对方的提问或陈说进行应答,即“回答”之义。
但《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都未收入“回答”这一义项,应予以增补。
《辞源》虽收有“回答”一义,据书证实为“报答”,应予以修正。
标签:报回答补释“报”是一个多义词,大型中文辞书中往往收有它的多个义项。
《辞源》中“报”的义项共八个:①判罪,审判。
②告知。
③回答,报复。
④返回,往复。
⑤种因而得果。
⑥祭名。
⑦私通辈分较高的女性。
⑧飓风。
《辞海》中“报”的义项共七个:①处分其罪以上闻也。
②告也,白也。
③酬答也。
④反也。
⑤祭也。
⑥淫也。
⑦同赴,急疾也。
《汉语大字典》中“报(bào)”的义项共十五个:①按律定罪;判决。
②报答;报酬。
③古祭名。
为报答神灵恩赐而举行的祭祀。
④报应。
⑤报复。
如:报仇;报怨。
⑥告知。
⑦答复;报告。
⑧我国古代用以传知朝政的文书抄本和政治情报。
由汉代始用。
⑨定期的新闻出版物。
⑩用文字报导消息或发表意见的某些东西。
指电报。
返回。
再;重复。
合;重合。
旧时指悖乱伦常的性行为。
《汉语大词典》中”报(bào)”的义项共十六个:①根据犯罪者罪行的轻重大小,依法判处相应的刑罚。
②符合。
③反复;往复。
④祭祀。
⑤回赠,回报。
⑥报效;报答。
⑦报复。
⑧犹言报应;果报。
⑨复命。
奉命办事完毕,回来报告。
⑩泛称报告;告知。
指小辈通于比其辈分高的人。
后视为乱伦。
复信。
泛指书信。
特指皇帝对臣下所上条陈、奏章等的批复。
指传达某种消息的书面通知单。
报纸。
“报”的本义是“处分其罪以上闻也”,由此引申指“告知”“报告”,再由此引申指对别人施加于自己的言行的回应:表示对别人针对自己的善恶行为的回报时,义为“报答”“回赠”“回报”“报效”或“报复”;表示对对方针对自己的言语的回应时,义为“批复”(皇帝对臣下所上条陈、奏章等)”“答复”(对来使、来询)、“复信”(对来书)。
实际上,“报”还可用于双方对话交流的语境中针对对方的提问或陈说进行应答,即“回答”之义。
训诂学概论笔记1
训诂学概论笔记1第一章训诂和训诂学第一节什么是训诂1.训诂:训诂又叫训故、训古、诂训,兼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作动词用时,指对古语作解释;作名词用时,指对古语所作的解释。
P22.“训”本义是劝道、教诲,引申出解释、解说义。
“诂”字始用于汉代。
也可作“故”指古语、名词。
诂和故是古今字。
诂可做动词,是训释故言之义。
训诂一词始源于汉代。
第二节训诂的起源3.产生训诂的原因:主要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的推移,语言发展变化了,后人读前人的作品,已经有语言上的障碍而不能通晓,需要有人来疏通解释。
于是,训诂就应运而生了。
P4 最早的训诂现象是殷商甲骨文中的训释性语句。
真正意义上系统的训诂工作从汉代开始。
第三节什么是训诂学3.训诂学:训诂学就是研究训诂的学问。
是汉语言文字学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对零上的、感性的训诂现象作理论上的归纳与总结,解释规律,阐述义例、总结方法手段,用以指导训诂时间。
P8第四节训诂学和相关学科的关系4.造字假借:是指语言中某些词有音无字,借用同音字来表示。
如“汝”,本来是河流名,借作第二人称代词。
P9---训诂学与音韵学5.用字假借:一般称之为通假,是指本来有这个字而不用,借用了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
如借“草”为“艸”。
P96.文字学:文字学是研究文字的起源、发展、性质、体系以及文字形、音、义关系的学科,汉字表意文字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古代文字学的特殊地位以及和训诂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P107.形训:形训是传统的训诂方式之一,指通过分析文字的形体构造来解释字义。
P11 8.语义学:指对自然语言中词语意义的研究,源自于西方语言学家。
语义学分为哲学语义学、历史语义学和结构语义学等。
1893年,法国学者M.布雷阿尔第一次使用“语义学”这个名称。
P129.训诂学与语义学的关系:训诂学是主要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因此,训诂学和语义学特别是历史语义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研究的重点是语义。
满语中的名词化手段和语言经济原则
满语中的名词化手段和语言经济原则
胡增益
【期刊名称】《语言与翻译》
【年(卷),期】1989(000)001
【摘要】在满语中数的范畴、格的范畴是名词所具有的语法现象。
对于形容词、动词来说,粘合了数或格的附加成分就具有了名词的语法性质,也就是名词化了。
但本文所谈的名词化是另一种名词化,是指一个词粘带ningge(类似汉语的“的”)以后,产生的语法性质和语法功能的变化。
关于ningge,在一些有关满语语法的著作中都有所叙述。
有的谈得简单,有的谈得略
【总页数】5页(P42-46)
【作者】胡增益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从范畴化看比喻型名名复合词中的名词形容词化 [J], 岳好平;徐静
2.满语的实词化 [J], 中岛干起
3.从范畴化看比喻型名名复合词中的名词形容词化 [J], 岳好平;徐静
4.满语中的名词化手段和语言经济原则(续) [J], 胡增益
5.论名词动词化与“语言经济原则” [J], 张传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宋史全文卷十九中
宋史全文卷十九中宋史全文卷十九中宋高宗八乙卯绍兴五年春正月乙巳朔,日有食之。
上在平江。
金人去潦州。
丙午,诏户部出钱四十万缗付江西漕司增市军储。
丁未,知枢密院事张浚奏敌人潜师遁去,今已绝淮而北,见行措置招集淮南官吏还任、抚存归业人户等事,上曰:『刘豫父子强诱敌人拥众南侵,窥伺江浙,其志不浅。
乃今一夕遁去,其所亡失多矣。
然贼马方却,而浚已能为朕措置如此,可谓孜孜奉国,知无不为也。
大臣和于内,将相和于外,故举措得宜而敌人知畏,此其所以遁去也。
』诏诸路州县系官田舍,委守令出榜召人承买,拘催价钱起发。
己酉,宰相赵鼎奏:『敌骑遁归,皆自陛下圣画素定。
然善后之计,当屈群策。
愿诏前宰执各条具所见来上,断自圣意,择而用之。
』上曰:『朝廷能采众论则虑无不尽,虽刍荛之言,傥有可采,犹当用之,况前宰执尝在朕左右,必知朝廷事。
』沈与求曰:『国有大议,就问老臣,乃祖宗故事。
』于是赐诏书访以攻战之利、备御之宜、措置之方、绥怀之略,令悉条上焉。
庚戌,赵鼎曰:『祖宗差役本是良法,王安石但见差衙前一事州县奉行失当,变祖宗旧法,民始不胜其扰。
』上曰:『安石行法大抵学商鞅。
昔自安石变法,天下纷然,但差役之法行之既久,不可骤变耳。
』淮西宣抚司统制官王进薄金人于淮,降其将程师回、张延寿而还。
辛亥,上谓辅臣曰:『恢复之图,所宜爱日讲究,要须先求人才,有人才则天下之事无患不举。
然用人才在于进君子、去小人。
』赵鼎曰:『臣待罪宰相,为陛下分别君子小人而用舍之,乃其职也。
敢不奉诏?』淮东宣抚司统制官崔德明败敌于盱眙。
乙卯,张浚自江上还,入见。
丙辰,上谓赵鼎曰:『大臣朕之股肱,台谏朕之耳目,职任不同而事体均一。
或有官非其人所当罢黜者,卿等宜亟以告朕,不必专待台谏。
』丁巳,诏:『江北贼马已退,应大臣及侍从、职事官,各条具利害闻奏。
』诏榷货务每日入纳钱,以其半支给见钱关子。
戊午,辅臣进呈曲赦淮南事目,上曰:『敌虽退遁,然南北之民皆吾赤子,当示兼爱并容之意。
《诗经》互文疏证
《诗经》互文疏证姚莉【摘要】《诗经》共有互文76例,其中诗句互文2例,章内互文23例,章间互文51例,本文一一疏证,为之表出.【期刊名称】《合肥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3)004【总页数】6页(P60-65)【关键词】《诗经》;互文;疏证【作者】姚莉【作者单位】安徽教育出版社,安徽合肥2306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一、诗句互文所谓“诗句互文”是指同一语法句中诗句内文辞互补的现象。
例如:(1)方叔率止,钲人伐鼓,陈师鞠旅。
(《小雅·采芑》)《郑笺》:“钲也,鼓也,各有人焉,言钲人伐鼓,互言尔。
二千五百人为师,五百人为旅,此言将战之日,陈列其师旅誓告之也。
”故“钲人伐鼓”犹言钲人伐钲,鼓人伐鼓。
“陈师鞠旅”犹言陈师告师,陈旅告旅。
“鞠”是“告”的借字。
(2)干禄百福,子孙千亿。
(《大雅·假乐》)《诗毛氏传疏》(以下简称《毛传》):“禄、福义同,于禄言干,于福言百,互词也。
”“干禄百福”犹言求百禄,求百福。
干,求也。
二、章内互文所谓“章内互文”,是指同一章内一个语法句中上下诗句辞义互补,或同一章内各语法句间辞义互补。
这类互文又可分为三种类型。
1.一语法句内上下诗句句义互补。
例如:(3)薄污我私,薄浣我衣。
(《周南·葛覃》)《毛诗正义》(以下简称《正义》):“上句言私,见其燕亵,下句言衣,见其总名亦为衣。
故王肃述毛,合之云烦浣濯其私衣是也。
”私衣即亵衣,也就是内衣。
(4)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卫风·硕人》)《毛传》:“妻之姊妹曰姨。
姊妹之夫曰私。
”邢侯、谭公都是庄姜的姐夫(或妹夫),都称庄姜为姨。
《正义》:“谓我姨者谓之私,邢侯谭公皆庄姜姊妹之夫,互言之耳。
”(5)我东曰归,我心西悲。
(《豳风·东山》)《毛诗》序:“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劳归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
”由此可知,此句意为“我由东、西归而心悲”,互文。
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补助资金的自评报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补助资金的自评报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的问题备受关注,教育资源不均衡、师资力量不足、学生学习条件差等问题较为突出。
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教育部实施了能力提升补助资金政策,通过资金支持和改善措施来提升薄弱环节的教育质量。
本报告将对我校在薄弱环节改善和能力提升项目中的自评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未来改进提供借鉴和参考。
部分的内容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中,首先概述了文章要探讨的主题,然后介绍了文章的结构,即各个部分的内容和目的。
在正文部分,将详细分析义务教育薄弱环节的现状,提出改善措施并进行效果评估,探讨能力提升补助资金的使用情况。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整篇文章的内容进行总结,展望未来的成果并提出建议和展望。
整个文章结构清晰,内容逻辑有序,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1.3 目的本报告的主要目的是对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补助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自我评估。
通过对现有情况的总结和分析,我们旨在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以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同时,我们也将展望未来的工作方向和目标,希望能够不断完善我们的教育体系,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内容2.正文2.1 义务教育薄弱环节的现状在我国义务教育领域,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这些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校设施条件薄弱。
一些农村地区的学校由于资金短缺,学校设施老化严重,教学条件较差,无法提供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
其次,教师队伍结构不完善。
一些农村地区的学校教师队伍大多数是青壮年教师,年龄偏大,技术水平有限,缺乏更新激情。
同时,由于薪资待遇差异较大,一些乡村学校存在招聘和留住优秀教师的难题。
再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存在较大差距,城市学校的教育资源相对丰富,而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匮乏,导致教育质量不均衡。
“挠劳”词义补释
“挠劳”词义补释
付建荣
【期刊名称】《江海学刊》
【年(卷),期】2022()1
【摘要】唐刘禹锡《答道州薛郎中论方书书》:"齐和之宜,炮剔之良,暴炙有阴阳之候,煎烹有少多之取。
挠劳以制驶,露置以养洁。
"例中的"挠劳"费解,陶敏、陶红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云:"挠劳:未详。
"(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1036页)今按,"挠劳"应读作"挠捞",表"搅捞"之义。
"挠"表"搅动"义,《广韵·豪韵》:"挠,搅也,呼毛切。
"《齐民要术》卷八"作酢法":"尖量曲末,泻著饭上,慎勿挠搅。
""挠搅"同义连文,挠"即"搅"义可证。
【总页数】1页(P133-133)
【作者】付建荣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出恭"词义来源及产生时间补释
2.杜白诗词义补释
3.《尔雅·释诂》中训释词与
被训释词的语义联系在词义内部的现象发微4.词义补释数则5.“师太”词义补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弥补词语的解析及近义词
弥补词语的解析及近义词弥补,汉语词汇,拼音是mí bǔ,选自清恽敬《答来卿》:“今年各用更加困乏,春间有诸相好劝刻书弥补,尚未动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弥补词语的解析及近义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弥补词语的解释填补;补偿。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七回:“就这几年里头,弥补以前的亏空,得了个营务处差事,阔了几年。
” 补救;挽回。
马南邨《燕山夜话·保护文物》:“这许多碑板经过几次损失,残缺的部分已经无法弥补了。
” 曹禺《日出》第四幕:“不过,你们轻轻把小东西又送回到金八手里,这件事是很难弥补的。
” 缝补,补缀。
许地山《空山灵雨·补破衣的老妇人》:“我这块原没有用线缝住,因为早晨忙着要出来,只用浆子暂时糊着,盼望晚上回去弥补;不提防雨丝替我揭起来了!”弥补词语的近义词补救[ bǔ jiù ]填补[ tián bǔ ]添补[ tiān bu ]弥补词语的造句1、不管有多少漂亮的词语可以弥补政府承诺和实际履行之间的差距。
2、需要超过七十亿美元来弥补地震造成的损失。
3、每当你发现自己做错了什么,尽一切努力弥补。
4、如果该运动因避免这一问题而遭受不可弥补的损失,那会是什么样的悲剧呢?5、政府不断努力弥补与部长面谈的负面影响。
6、争吵在一分钟内是最激烈的,你在那一分钟里说的话是一百分钟内你无法弥补的。
7、在生活中,总有许多沟渠可以穿越。
多年来,总有许多遗憾需要弥补。
生活总是有很多困惑需要理解。
8、我学习特别勤奋,因为我知道勤奋可以弥补天资不足,但天资不能弥补懒惰的缺陷。
9、帝国的历史空白了,自有史家填补,你我青春如若空白,那将永远永远无法弥补。
10、红尘中,总会有一些无法弥补的遗憾,有一些心痛的无奈。
11、不要贪多,做精做透很重要,碰到一个强大的对手或者榜样的时候,你应该做的不是去挑战它,而是去弥补它。
12、咏诵的诗词镌刻着多年前熟悉的影像,随你温暖的笑,弥补这半生中无你的孤凉。
郭锡良《古代汉语》(修订本)课后习题详解-练习四~六【圣才出品】
3 / 36
圣才电子书
贾谊《吊屈原赋》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枚乘《七发》
晁错《论贵粟疏》
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欧阳修《泷冈阡表》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曾巩《墨池记》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带△的词或词组(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 划线):
1.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侍坐》) 2.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庄子·逍遥游》) 3.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4.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 也。(《荀子·天论》)
1 / 3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十三经注疏,是古人对十三部儒家经典的解释。注,是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 解、章句等;疏,是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 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 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 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 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 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 《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 (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高考文言文《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 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 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 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 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结果)。
(3)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古义: 小,用作自称的谦辞。
今义:(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
1
2
3
4
5
6
7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计划。 ②度义而后动 考虑。 ③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 计量长短的标准或工具。
(1)度 ④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扬州慢⟫) 谱写,作曲。 ⑤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 过。 ⑥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估计。 ⑦度,然后知长短(⟪齐桓晋文之事⟫) 丈量。
5
6
7
6. 将下列有关本课文化常识的内容补充完整。 (1)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官吏为“有司”。“有司”并非指某个部 门,而是泛指 官吏 。
(2)盘庚之迁:盘庚即位后,为了巩固统治、躲避自然灾害,将国都迁到 殷 (今
河南安阳)。
1
2
3
4
5
6
7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 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为天下理财 , 不为征利 ”。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 事”罪名加以反驳,并申述变法目的的句子是“ 举先王之政 , 以兴利除
敦煌古佚和疑伪经语词新考
故, 梵住 故 , 觉分故 , 修 证菩提 故 , 闻胜 戒
故 , 应道理 。 ( 艺 13 瑜 伽 师地论 》 不 津 1(
卷七)
台智者大师说《 妙法莲华经玄义》 卷八下 : 譬如 “
黄石 中金 , 愚夫无 识 , 之谓 石 , 在粪 秽 , 不顾 视 掷 都 录 ; 客得 之 , 出其 金 。 ( 3 n76723—5 估 融 ” T 3 1 1p 8a )
念 、 恤 。上 揭 例 即其 例 。失 译 后 汉 《 方 便 佛 体 大
报恩经》 卷一 : 汝师瞿昙实是 恶人。适生一七 , “
其母命 终 , 岂非 恶 人 也 ?逾 出宫 城 , 王 苦 恼 , 父 生
收 稿 日期 :0 1 2— 1 2 1 —1 0
宝池。 若人 至彼 , 多获七 宝。若入 池者 ,
术带头人资助项 目“ 敦煌佛经语词和俗 字研 究” 苏教 师[0 8 3 ( 2 0 ]0号) 作者简介 : 于淑健 (9 5 ) 男, 16 一 , 江苏涟 水人 , 文学博 士 , 苏经 贸职业技术学 院副教授 。 江
( / / / b 分别表示所引佛经 资料在《  ̄T n p ac 大正经》 中的册数 ( ) 编号( ) 页码 ( ) T、 n、 P 和每页的上 中下三栏 (b ) ac 。下 皆同 。
( 26  ̄ 斯 19 佛说智慧海藏经》 卷上) ② 尔时伴 中有 一 长 者 , 我 父母 旧 是
所知 识 。我 即前 问父母 消息。 尔时 长者 即答 我 : 汝 父 母 家 昨 夜 失 火 , 烧 荡 “ 所 尽, 父母 亦丧 。 我 闻是 已, 绝踔 地 , ” 闷 良
( 26  ̄ 土五会 念佛诵 经观 行仪》 伯 06 净 卷
文言文翻译的补
夫文言者,古之遗言也。
其辞简奥,意蕴深厚,然非通识之士,难以卒读。
今欲译之,非补其义,则失其真;非释其难,则碍其通。
故笔耕不辍,补遗疏漏,以冀后学之参考。
一、补义文言文之翻译,首在补义。
义者,言外之意也。
古人言简意赅,往往一字一句,蕴含千言万语。
故译者在翻译时,须揣摩其意,补其所缺,使译文达意准确,不失原意。
例如,《论语》中有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若仅译为“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则失之肤浅。
实则,孔子意在告诫弟子,学习之道,在于反复实践,方能体会其中的乐趣。
故宜译为:“学习并时常温习,岂非乐在其中哉?”又如,《史记》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若译为“天下的兴衰,每个人都有责任。
”则未免浅显。
实则,此句强调的是,无论身份地位如何,每个人都应关注国家大事,肩负起责任。
故宜译为:“国家兴亡,匹夫亦当分忧。
”二、释难文言文翻译之难,难在释难。
古人用词精炼,往往以一字代数词,以一语概括一节。
译者若不解其意,则难以翻译。
故在翻译过程中,需释难解惑,使译文通顺易读。
例如,《庄子·逍遥游》中有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若译为“朝菌不知道晦朔,蟪蛄不知道春秋。
”则失之晦涩。
实则,此句意在说明,朝菌、蟪蛄皆不知岁月更替,故宜译为:“朝菌不知岁月之更替,蟪蛄不知春秋之变换。
”又如,《左传》中有云:“公羊之尾,马之腹。
”若译为“公羊的尾巴,马的肚子。
”则不解其意。
实则,此句比喻国家兴亡,犹如公羊之尾易断,马之腹易破。
故宜译为:“国家如公羊之尾,易断;如马之腹,易破。
”三、注解文言文翻译之注解,亦为补之一法。
古人用词丰富,有些词汇已失传,译者需借助注解,了解其意,使译文更加准确。
例如,《诗经》中有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若不知“夭夭”之意,则难以翻译。
实则,“夭夭”为茂盛之意,故宜译为:“桃花盛开,色彩鲜艳。
”又如,《楚辞》中有云:“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若不知“越鸟”为何物,则难以翻译。
字谜法
灯谜猜制100法2008-06-04 21:46:44| 分类:谜材收集|举报|字号订阅灯谜,作为文义谜,其表现手法不同于民间谜语。
它的特点是利用汉字音、形、义的变化,依照一定的规律来选字、遣词、造句,构成谜面与谜底之间的有机联系,使之产生出引人入胜的谜趣。
总的来讲,制作灯谜要依据六书造字原理来释字解意,根据语法规则来构词组句。
但是,仅有字学、语法方面的知识,还不能制谜。
正如谢会心《评注灯虎辨类》中所说:“制谜有法门,犹作文之有题法”,灯谜也自成规法,有它自己的法门。
只有熟谙这些法门的人,才能掌握制谜、猜谜的规律,在谜海中遨游。
一、改造谜底法门制谜,一般都从选取底材入手。
当拿定底材之后,还要进行一番改造原义的工作。
改造的方法,是对字(词)义的歧解、字形的增损、字音的异读,或将原句作变读,或集字、集句组成一个完整的句义。
这样,才能使谜材成为谜底,为下一步拟制谜面打下了基础。
改造谜底是成谜的第一步。
这一步工作又往往被初学者所忽略。
所以在本文的第一部分,就把几种改造谜底的法门加以介绍,以便让读者首先了解和掌握如何改造谜材,使之成为适合谜面入扣的谜底。
1、【别解法】书上的句子,口头的语言,事物的名称,都有其通常的含义。
谜人偏要从它的词里寻觅歧义,别作解释,以求生出另外的妙趣来。
这就是“别解法”。
别解后的词要能助句别义,但以不影响文意通顺,又能经得起语法的检验为原则。
试看下例:同盟领袖是中山(猜话剧名)文成公主题面为朱德《辛亥革命杂咏(其一)》诗中的一句。
谜底四字本是一个固定词组,现将“文”专指孙文(孙中山),“成”作关联动词,“公主”释作公举的主事。
经此字字别解,便成了主谓句。
读来字不梗句,犹见义通理达。
此谜是用劲十足的别解谜例。
其实,谜中只要有一字别解,便可带起全句别义。
其例见下:战俘营(猜《阿房宫赋》句)输来其间谜底取自人多传颂的唐代杜牧名篇《阿房宫赋》。
“输”本来是动词,这里别解作人称代词“输者”,即失败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义补释摘要:古代汉语中,“报”可用于表示在双方对话交流的语境中针对对方的提问或陈说进行应答,即“回答”之义。
但《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都未收入“回答”这一义项,应予以增补。
《辞源》虽收有“回答”义,据书证实为“报答” ,应予以修正。
关键词:报回答补释报”是一个多义词,大型中文辞书中往往收有它的多个义项。
辞源》中报”的义项共八个:①判罪,审判。
②告知。
③回答,报复。
④返回,往复。
⑤种因而得果。
⑥祭名。
⑦私通辈分较高的女性。
⑧飓风。
辞海》中“报”的义项共七个:①处分其罪以上闻也。
②告也,白也。
③酬答也。
④反也。
⑤祭也。
⑥淫也。
⑦同赴,急疾也。
汉语大字典》中“报(b d o)”的义项共十五个:①按律定罪;判决。
②报答;报酬。
③古祭名。
为报答神灵恩赐而举行的祭祀。
④报应。
⑤报复。
如:报仇;报怨。
⑥告知。
⑦答复;报告。
⑧我国古代用以传知朝政的文书抄本和政治情报。
由汉代始用。
⑨定期的新闻出版物。
⑩用文字报导消重合。
旧时指悖乱伦常的性行为。
据犯罪者罪行的轻重大小,依法判处相应的刑罚。
②符合。
报复。
⑧犹言报应;果报。
⑨复命。
奉命办事完毕,回来报 告。
⑩泛称报告;告知。
指小辈通于比其辈分高的人。
后视 为乱伦。
复信。
泛指书信。
特指皇帝对臣下所上条陈、奏章 等的批复。
指传达某种消息的书面通知单。
报纸。
报”的本义是“处分其罪以上闻也” ,由此引申指“告知”“报告”,再由此引申指对别人施加于自己的言行的回应:表示对别人针对自己的善恶行为的回报时, 义为“报答语的回应时, 义为“批复” (皇帝对臣下所上条陈、 奏章等)”答复”(对来使、 来询)、“复信”(对来书)。
实际上,“报”还可用于双方对话交流的语境中针对对方的提问或陈说进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等辞书均未收入“回答” 这一义项。
《辞源》虽列出了“回答”这一义项,却与其后 书证并不相符。
《辞源》在第三个义项“回答,报复”后列 举了两个例子。
一是《诗 ?卫风 ?木瓜》中的“投我以木瓜,息或发表意见的某些东西。
指电报。
返回。
再;重复。
合;汉语大词典》 中“报(b d o )”的义项共十六个:①根”“回 赠”“ 回报”“ 报效”或“报复” ;表示对对方针对自己的言行应答,即“回答”之义。
从以上所引辞书释义看, 辞海》报曰:“隋国称臣,犹此称奴耳。
”(《隋书 •北狄传5)庆则又遣称臣,沙钵略谓其属曰: 何名为臣?”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此例中的“报”显然是“回报”“报答”之义。
第二例为《史记 ?范睢传》 处的“回答”实际上是“报答” 。
当面对话的语境中表示应答,即“回答”之义。
例如:1)明年,匈奴单于来朝,宴见,群臣在前。
单于怪《汉书 ?佞幸传 ?董贤》)(2)火?N 语护喜曰:“我从迦叶佛,闻菩萨行三恶缘对,不复乐在家, 我欲从此还至佛所, 求为比丘。
”护喜报曰:“善哉,善哉,火 ?N 得思惟力耶,便可时还。
所以然者,佛世难 值故也。
”(后汉康孟详译《兴起行经》卷下)3)迦叶见佛来,起迎赞言: “大道人善来相见。
自安隐乎?”佛报曰: “无病最利,知足最富,有信最友,无为最安。
”(西晋竺法护译《普曜经》卷八)译《出曜经》卷四)中的“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 其中的“报”应是“报复”之义。
两例中的“报”均不能解释为对问题的“回答”,此由文献资料 的用例可知:自汉时起, “报”就可用在贤年少, 以问译, 上令译报曰: 大司马年少, 以大贤居位。
”4)儿语母曰: “速放我去。
若违我情, 当取母杀。
”母报儿言:“宁取我杀,不忍见汝为他所害。
”(姚秦竺佛念•突厥》)6)尔时满财见须摩提女端正,见已问?邸曰:“此是谁家女?”?邸报曰:“是我所生。
”满财曰:我有小息,未有匹偶。
可适贫家不?”时?邸报曰:“事不宜尔。
”(唐道世撰《法苑珠林》卷五五)7)尔时迦叶在于窟中问:“是何人敲我此户?” 答言:是佛侍者比丘阿难。
”迦叶语曰:“汝漏未尽,不得入来。
我已证无漏。
”迦叶报言:“汝既证无漏,可现神变以遣众疑。
”(《祖堂集》卷8)陈朝尝令人聘隋,不知其使机辩深浅,乃密令侯白变形貌,著故弊衣,为贱人供承。
客谓是微贱,甚轻之,乃傍卧放气与之言,白心颇不平。
问白曰:“汝国马价贵贱?报云:“马有数等,贵贱不同:若从伎俩,筋脚好,形容不恶,堪得乘骑者,值千已上;若形容粗壮,虽无伎俩,堪驮物,值四五千已上;若弥尾燥蹄,绝无伎俩,傍卧放气,钱不值。
”使者大惊,问其姓名,知是侯白,方始愧谢。
(《太平广记》卷二五三引《启颜录》)9)帝语徐阶曰:“自蓝道行下狱,遂百孽扰宫。
今大顺来,可复用乎?”对曰:“扶乩之术,惟中外交通,间有验者,否则茫然不知。
今宫孽已久,似非道行所致。
且用此辈,孽未必消。
小人无赖,宜治以法。
帝悟,报曰:“田玉无状,去冬代廷玉进水银药,遂诈传密旨,征取大顺,不治无以儆将来。
”(《明史?佞幸传?田玉》)以上各例中的“报”都用在面对面交流的语境中,而不是单方面陈说以让别人知道,都不能解释为“报告”告知”复命”等;也不是君王针对臣子所上书疏、奏章等进行回应,不能解释为“批复” ;也不是就对方所遣来使的询问或请求等做出回应,不能解释为“答复” ;也不是针对来信的询问或请求等进行回复,不能解释为“复信” 。
上列各例中的“报”都用在双方对话的语境中表示对对方的言谈做出回应:或者针对对方的提问做出解释、给出答案,如例(1)、例(3)、例(5)、例(6)、例(8);或者针对对方的陈说做出回应、表示看法,如例(2)、例(4)、例(7)、例(9)。
这些例句中的“报”都可以解释为“回答” ,实际上都相当于“答”。
古代汉语中常用“对”和“答”表示“回答” 。
“对”“般只用于对上回答,对下回答则不用‘对' ”;而“答”则无此限制,对上、对下和对平级、平辈的回答均可使用“答”报”的用法则与“答”同。
“报”可用于下答上、晚辈答长辈,如例(1)记叙“译(翻译人员)”回答“单于”的询问,例(5)记叙“属”回答“沙钵略”的问话,例(8)记叙装扮成“贱人”的侯白回答陈朝使者“客”之问,文中都用了“报”。
“报”也可用于上答下、长辈答晚辈,如例(记叙“佛”回答弟子“迦叶”的问话,例(4)记叙“母”3)回应“儿”的请求,例(9)记叙“帝”对“徐阶”的回话表示看法,文中也都用了“报” 。
“报”还可用于平级、平辈之间的问答,如例(2)记叙两童子“护喜”与“火?N”的对话,例(5)记叙商讨儿女亲事的“ ?邸”与“满财”的对话,例(6)记叙佛弟子“迦叶”与“阿难”的对话,文中也都用了“报”表示“回答” 。
实际上,文献中也不乏“报” 与“答” 并用表示“回答”的例证。
例如:10)后因使,至一驿厅上,暂时偃息。
于时梦见一青衣妇女,急来乞命。
文若惊寤,即唤驿长问曰:汝为吾欲杀生不?”驿长答云:“实为公欲杀一小羊。
”文若报云:“汝急放却,吾与价直。
”赎取放之。
(《太平广记》卷三八一引冥报记》)11)后因公事至驿,忽梦一青衣女子求哀,试问驿吏曰:“有何物食?”报云:见备一羊,甚肥嫩。
”诘之,云:青?家病!蔽娜粼唬骸拔也怀匀狻!彼焓攴胖?。
(《太平广记》卷O二引《报应记》)12 )昔孔子游行,见一老人在路,吟歌而行,孔子问曰:“脸有饥色,有何乐哉?”老人答曰:吾众事已毕,何不乐乎?”孔子曰:“何名众事毕也?”老人报曰:“黄金已藏,五马与绊,滞货已尽,是以毕也。
”(《敦煌变文集新书》卷八)例( 10)、例(11)所记为同一事, 所引则出自两文,叙述驿站官员回答“ (赵)文若”的问话,一篇用“答”既用“答”也用“报” 。
可见,“报”与“答”同,可表示“回 答”之义。
在汉译佛经中, “报”与“答”并用表示“回答”尤为常见,各个时期的译经都有不少例证。
例如:13)于是王与群臣出诣道士,遥见太子光相殊妙,便从何国来?何所姓族?”太子报言: “吾出香山之东、雪山 悉达乎?”答言: “是也。
”惊起礼足。
(后汉竺大力共康孟 详译《修行本起经》卷下)14)菩萨问曰: “仁惠获殃,受施者如之乎?”释曰:如子云,诚吾愿矣。
慈惠受罪,吾必为之,危己济众,菩萨 上志也。
”释曰:“尔何志愿尚斯高行?”答曰: “吾欲求佛 擢济众生,令得泥洹,不复生死。
”(三国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是,不信深经,佛故默然。
”阿难又问: “颇有信者,悉不信篇用“报”;例( 12)中 记叙“老人”回答“孔子”的问话,问太子:“是何神乎? ” 太子答言:“ ” “ 。
”吾非神也。
”“若非神者, 之北,国名迦维。
父名白净,母名摩耶。
”瓶沙问言:“将非受惠者命终升天。
菩萨报曰: “吾之拯济,唯为众生,假15)贤者阿难承佛威神,问文殊师利曰: 何故世尊 默而不言?” 文殊师利报曰: “最于后末五浊世时,人法如笃乎?”答曰: “信者少耳。
”(西晋竺法护译《阿惟越致遮 经》卷中)16)时值彼国童女节会戏笑之日,莲华色所生女著好服饰亦在其中。
此女端正, 长者见之即系念在心, 便问傍人: 此是谁女?”报言: “此某甲女。
”复问:“住何处?”答 言:“在某处。
”复问:“在何街巷?”答言: “在某街巷。
” 长者复问:“其家门户何向?”答: “向某处。
”即往其家问 此是汝女耶?”答曰: “是我女。
”复问:“能嫁与言:“与我百千两金即便与之。
”(姚秦佛陀耶舍译《昙无德 律》卷六)17)时天帝释即便顾命主食天子言: “上意,汝能为此亿数菩萨及此欲界诸天大众堪能食者办上味膳不?”时主谨当毕备。
”(隋?八那崛多译《大法炬陀罗尼经》18)尔时善思复问最胜: “天王受记,为何所得?”最胜答言:“我虽受记, 而无所得。
”善思复言:“无所得者, 乃至不得知者见者,不得诸蕴及诸界处。
若善非善,若杂染 若清净,若有漏若无漏,若世间若出世间,若有为若无为, 若生死若涅 ??。
于如是等皆无所得。
”(唐玄奘译《大般若波其父言: 我不?”报曰: “可尔。
” 长者问:“索几许物耶?”其父报食天报言:“如是,如是。
我悉能为七 亿那由他众设诸妙食。
”帝释问言:“何时当办?”答言:天王,一弹指间 不得何法?” 最胜报 士 无所得者, 谓不得我, 不得有情,罗蜜多经》卷五七一)例(13)记叙“太子”回答“瓶沙王” 的问话,例(14)记叙“菩萨”回答“ (天帝)释”的问话,例(15)记叙“文殊师利”回答“阿难”的问话,例(16)记叙“傍人”回答长者”的问话以及“ (莲花色女之)父”回答“长者”的问话,例(17)记叙“主食天子”回答“天帝释”的问话,例(18)记叙“最胜”回答“善思”的问话,都既用“答”也用“报”。
可见“报”与“答”同用表示“回答”这种用法在汉译佛经中分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