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集成电路产业30年发展历程回顾--李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30年发展回顾
赛迪顾问半导体产业研究中心IC事业部总经理李珂
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起步于1965年,先后经历了自主创业(1965~1980)、引进提高(1981~1989)和重点建设(1990~1999)三个发展阶段。经过40多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但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并且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绩,特别是最近几年,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得到比以往更为迅速的发展。以2000年国务院18号文件颁布为标志,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进入了全面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回顾这一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呈现出如下八个变化。
一、行业规模迅速扩大
回顾30年来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的增长情况,从1979年到1993年这期间,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比较缓慢,总产量一直未能超过1亿块的规模,直到1994年产量才开始迅速上升,并以高增长率稳步提高。1997年到2007年这10年间,我国集成电路产量的年均增长率达到37.7%,集成电路销售额的年均增长率则达到37.3%。国内集成电路总产量在2003年首次突破100亿块,总销售额则在2006年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到2007年,国内集成电路产量已经达到411.7亿块,销售额达到1251.3亿元,分别是1997年产量和销售额的24.5倍和23.8倍。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已经由1997年不足世界集成电路产业总规模的千分之六提高到2007年的百分之八。中国成为同期世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二、产业链格局日渐完善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结构逐步由大而全的综合制造模式走向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三业并举,各自相对独立发展的格局。到目前,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已经形成了IC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三业及支撑配套业共同发展的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格局。
IC设计业方面,,自1986年北京成立了国内第一家专业设计公司(现中国华大集成电路设计公司)至今,各类IC设计大量涌现。目前以各种形态存在的设计公司、设计中心、设计室以及具备设计能力的科研院所等IC设计单位已有近
500家,设计行业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国内IC的年设计能力目前已超过1000种,产品设计的门类已经涉及计算机与外设、网络通信、消费电子以及工业控制等各个整机门类和信息化工程的许多方面。在企业规模上,2007年国内销售额过亿元的IC设计企业已有近30家。IC设计业已经开始成为带动国内集成电路产业整体发展的龙头。
芯片制造业方面,20世纪90年代908工程(无锡华晶项目)和909工程(上海华虹NEC项目)的建成,分别使我国拥有了第一条6英寸和第一条8英寸芯片生产线。2004年中芯国际北京芯片生产线的建成投产则使中国拥有了首条12英寸芯片生产线。截至到2007年底,国内已经有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企业近50家,拥有各类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50条。其中,其中12英寸生产线3条、8英寸生产线12条、6英寸生产线12条、5英寸生产线9条、4英寸生产线14条。
在国内封装测试业的发展上,1995年之前行业主体一直由无锡华晶(现华润微电子)、华越、首钢NEC等芯片制造企业内部的封装测试线和江苏长电、南通富士通、天水永红(现华天科技)等国内独立封装测试企业组成。但近10年来,随着Freescale、Intel、ST、Renesas、Spansion、Infineon、Sansumg、Fairchild、NS等众多国际大型半导体企业来华建立封装测试基地,国内封装测试行业的产量和销售额大幅增长,外资企业也开始成为封装测试业行的一支主要力量。目前国内具有一定规模的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企业已超过70家,其中年封装量超过10亿块的企业超过20家。2007年国内集成电路总封装能力超过500亿块。
随着IC设计和芯片制造行业的迅猛发展,设计业和芯片制造业所占比例迅速上升。国内集成电路产业格局正趋于合理,2007年IC设计业份额由2000年的不足10%上升至18%,芯片制造业所占比例由2000年的20%以下上升至
31.8%,封装测试业所占份额则由过去的超过70%下降至50.2%。
三、产业群聚效应日益凸现
近年来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其地区群聚效应也日益凸现,长江三角洲、京津环渤海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集中分布的地区。全国集成电路产业95%以上的销售收入集中于以上三个地区。其中,包括上海、江苏和浙江的长三角地区是国内最主要的集成电路制造基地,在国内集成电路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全国55%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80%的封装测试
企业以及近50%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集中在该地区。2007年该地区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占全国的70%。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已初步形成了包括研究开发、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及支撑业在内的较为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
此外,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和山东5省市的京津环渤海湾地区也是国内重要的集成电路研发、设计和制造基地,该地区已初步形成了从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到设备、材料的较为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具备了相互支撑、协作发展的条件。该地区2007年的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到占国内产业总销售收入的17.8%.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国内重要的电子整机生产基地和主要的集成电路市场,该地区依托发达的电子整机制造业,近年来其集成电路设计业发展较快。除以上三大区域外,近几年西安、成都、武汉等中西部地区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也很快并已经开始形成规模。
四、技术水平取得突破性发展
在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中国集成电路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在近几年也得到了全面提高。制造技术方面,随着国内多条8英寸生产线的建成量产,国内芯片大生产技术的主体已经由5、6英寸,0.5微米以上工艺水平过渡至8英寸,0.25微米-0.18微米,中芯国际(北京)、中芯国际(上海)以及海力士-意法无锡12寸芯片厂的相继投产标志着国内芯片大生产技术的最高水平已经达到12英寸、90纳米乃至65纳米的国际先进水平。中国芯片制造行业已经开始向国际先进行列迈进。与此同时,封装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传统封装形式:如DIP、SOP、QFP等都已大批量生产,同时随着跨国公司来华投资设厂和现有封装企业的改造升级,PGA、BGA、MCM等新型封装形式已开始形成规模生产能力。
国内各IC设计企业的技术开发实力也有显著的提高,并已经取得多项掌握核心技术的研发成果。2000年以来,以“龙芯”等为代表的国产CPU、中国华大、大唐微电子等开发的第二代身份证卡芯片、中星微电子的“星光”系列音视频解码芯片、展讯通信的GSM/GPRS基带处理芯片和TD-SCDMA手机核心芯片等大量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研制成功并投向市场,标志着国内集成电路设计业的设计水平已经开始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五、投资瓶颈得到根本缓解
资金不足一直是困扰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20世纪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