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距离产生美”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院:经济学院 班级:经济4班 学号:******** 姓名:李箕阳
浅论“距离产生美”
“距离产生美”是大家所默认的一条美学原理,大多数人都知道而且大都持赞同观点,然而有时我想这句话是极正确的,有时又会想这句话是错误的,而且简直可以说是荒谬的。什么是距离美?距离又为什么能产生美?如何去把握距离美?我想这些问题大家都可能思考过,不过每个人的观点可能不同,思考角度也有差异,所以就“距离产生美”这一问题我想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距离带给人们的是隔阂、痛苦等负面影响,然而我们却说距离会产生美,我想大概是因为距离让人可以宏观地把握事物,更重要的是距离带来了未知的神秘,引发了人们的美好幻想。对于考古学家来说,可能年代越久的文物越是美的,一面破碎的古镜,常人是无法觉得它是美的,然而考古学家却可能对它爱不释手,这是时间的距离所产生的美,这面古镜在诉说着遥远的过去的故事;中国从古时就流传着嫦娥奔月等关于月亮的美丽传说,尽管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月球是一个坑坑洼洼、“满目疮痍”的荒凉星球,但是每当我们远观月亮,就会产生美好的遐想,这是空间的距离所产生的美,因为月亮承载着祝愿、思念等美好的感情。
三、要把握好“心理距离”
审美活动的一项基本原则,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最佳的审美效果就产生于适当的心理距离。
生活中是不缺乏美的,有时美就在你身边,只是却因“当局者迷”而无法发现美,这时不妨退一步,保持一定距离,做一个“旁观者”,或许你就会顿悟,感叹美原来就在那里。
二、把握好“空间距离”
根据美学的审美距离论,审美主体要获得最佳的审美效果,还必须使主体和客体之间保持合适的空间距离。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距离太近,就领略不到事物的整体美。如果距离太远,看不清事物的细微之处也难以欣赏事物的美。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空间距离的位置关系上,这种空间关系在特定的环境中传递着不同的心理感受,人们在友好时接近,在对立或关系疏远时保持一定距离。所有这些都说明:在审美活动中保持适当的空间距离是必要的,必须把空间的远与近有机地结合起来。
什么是距离美
距离产生美,这是美学的一个著名命题,说的是人们在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等的审美过程中,必须保持特定的、适当的距离,如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否则就会影响和削弱审美主体的审美效果。或者可以说它是一种朦胧美,在一定距离产生的东西,在适当的距离,适当的空间与时间中,会让人产生一定的美感,而美的距离到哪个程度呢,是否有一个标准的度数,是否有一定的长度可以量出?我想这是无从说起的,因为距离美是抽象的,距离美中的距离既可以是空间的距离,也可以是时间的距离。距离美彰显在恋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中是最适合不过的了。两个相爱的男女,不在一起的时候会朝思暮想,在一起的时候各不相让;明明深爱着对方,却喜欢拼命地相互掐掰。双方心身交困,筋疲力尽之时呼喊:可不可以有点距离,留点空间啊!然而,真的不掐不掰了,感情也就走到了尽头,没有了花前月下,没有了卿卿我我,距离就会产生它根本的作用——疏远。两个恋人在一起,除了信任尊重等外,最重要的是沟通,不止语言的沟通,更多的是心灵的沟通。一旦有了距离,以前再深的感情,激情,感觉都会由于时间的流逝渐渐淡化,直至烟消云散。
如何去把握距离美
一、把握好“时间距离”
根据美学的审美距离论,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要获得最佳审美感受,必须把握好审美的时间距离,主要是处理好审美时间的早与晚、快与慢、长与短、远与近的关系。平常所说的“久居之处无美景”、“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说的就是由于审美时间过长而影响审美效果。而秦砖汉瓦、古景旧迹等等,则说明时间越长,越能给人以深沉、古朴之美。这些例子都是审美的时间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因素在起作用。
当然,也不可否认,距离可能会产生情感上绵绵的相思,心灵涌动阵阵的暖流。然而,这些可能终究是虚无。霎那间的美妙闪过,伴随而来的将是怎样的伤痛,怎样地熬煎。心灵既有了距离,恋情还会温暖吗?还可以比翼双飞吗?曾经我也有过一段短暂的爱情,只是却因为两人异地相隔,我在安徽,而她远在哈尔滨,最终她无法接受如此遥远的距离而提出分手,我想这不是她的错,而是距离让彼此的心灵疏远了。时间与空间的双重距离是对美的一种极大打击。 距离为什么能产生美
浅论“距离产生美”
“距离产生美”是大家所默认的一条美学原理,大多数人都知道而且大都持赞同观点,然而有时我想这句话是极正确的,有时又会想这句话是错误的,而且简直可以说是荒谬的。什么是距离美?距离又为什么能产生美?如何去把握距离美?我想这些问题大家都可能思考过,不过每个人的观点可能不同,思考角度也有差异,所以就“距离产生美”这一问题我想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距离带给人们的是隔阂、痛苦等负面影响,然而我们却说距离会产生美,我想大概是因为距离让人可以宏观地把握事物,更重要的是距离带来了未知的神秘,引发了人们的美好幻想。对于考古学家来说,可能年代越久的文物越是美的,一面破碎的古镜,常人是无法觉得它是美的,然而考古学家却可能对它爱不释手,这是时间的距离所产生的美,这面古镜在诉说着遥远的过去的故事;中国从古时就流传着嫦娥奔月等关于月亮的美丽传说,尽管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月球是一个坑坑洼洼、“满目疮痍”的荒凉星球,但是每当我们远观月亮,就会产生美好的遐想,这是空间的距离所产生的美,因为月亮承载着祝愿、思念等美好的感情。
三、要把握好“心理距离”
审美活动的一项基本原则,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最佳的审美效果就产生于适当的心理距离。
生活中是不缺乏美的,有时美就在你身边,只是却因“当局者迷”而无法发现美,这时不妨退一步,保持一定距离,做一个“旁观者”,或许你就会顿悟,感叹美原来就在那里。
二、把握好“空间距离”
根据美学的审美距离论,审美主体要获得最佳的审美效果,还必须使主体和客体之间保持合适的空间距离。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距离太近,就领略不到事物的整体美。如果距离太远,看不清事物的细微之处也难以欣赏事物的美。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空间距离的位置关系上,这种空间关系在特定的环境中传递着不同的心理感受,人们在友好时接近,在对立或关系疏远时保持一定距离。所有这些都说明:在审美活动中保持适当的空间距离是必要的,必须把空间的远与近有机地结合起来。
什么是距离美
距离产生美,这是美学的一个著名命题,说的是人们在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等的审美过程中,必须保持特定的、适当的距离,如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否则就会影响和削弱审美主体的审美效果。或者可以说它是一种朦胧美,在一定距离产生的东西,在适当的距离,适当的空间与时间中,会让人产生一定的美感,而美的距离到哪个程度呢,是否有一个标准的度数,是否有一定的长度可以量出?我想这是无从说起的,因为距离美是抽象的,距离美中的距离既可以是空间的距离,也可以是时间的距离。距离美彰显在恋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中是最适合不过的了。两个相爱的男女,不在一起的时候会朝思暮想,在一起的时候各不相让;明明深爱着对方,却喜欢拼命地相互掐掰。双方心身交困,筋疲力尽之时呼喊:可不可以有点距离,留点空间啊!然而,真的不掐不掰了,感情也就走到了尽头,没有了花前月下,没有了卿卿我我,距离就会产生它根本的作用——疏远。两个恋人在一起,除了信任尊重等外,最重要的是沟通,不止语言的沟通,更多的是心灵的沟通。一旦有了距离,以前再深的感情,激情,感觉都会由于时间的流逝渐渐淡化,直至烟消云散。
如何去把握距离美
一、把握好“时间距离”
根据美学的审美距离论,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要获得最佳审美感受,必须把握好审美的时间距离,主要是处理好审美时间的早与晚、快与慢、长与短、远与近的关系。平常所说的“久居之处无美景”、“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说的就是由于审美时间过长而影响审美效果。而秦砖汉瓦、古景旧迹等等,则说明时间越长,越能给人以深沉、古朴之美。这些例子都是审美的时间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因素在起作用。
当然,也不可否认,距离可能会产生情感上绵绵的相思,心灵涌动阵阵的暖流。然而,这些可能终究是虚无。霎那间的美妙闪过,伴随而来的将是怎样的伤痛,怎样地熬煎。心灵既有了距离,恋情还会温暖吗?还可以比翼双飞吗?曾经我也有过一段短暂的爱情,只是却因为两人异地相隔,我在安徽,而她远在哈尔滨,最终她无法接受如此遥远的距离而提出分手,我想这不是她的错,而是距离让彼此的心灵疏远了。时间与空间的双重距离是对美的一种极大打击。 距离为什么能产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