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强度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减排策略研究
![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减排策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0155309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3d.png)
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减排策略研究摘要: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气候变化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挑战之一。
自从人类发展进入了电气化时代,工业革命以来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化石能源为主的高碳增长模式逐渐显现出不可持续的态势。
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作为典型代表,减少其排放量,一直是各国政府强调的全球温升控制目标。
关键词: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排策1 发展低碳经济的机理与内涵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等多种手段,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倡导与环境和谐发展,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它对经济活动的要求是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程,物质和能源在过程中需要得到循环可持续利用,做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最大限度地降低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
低碳经济理念是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其定义为:“低碳经济是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基本特征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以资源的高效及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从根本上摒弃了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经济增长模式”。
因此,道路运输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内涵为:依据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在生产过程中可循环利用资源要循环利用,不可循环利用资源要提高其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利用率,实现低排放、低能耗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要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有序原则,实现资源的循环使用。
道路运输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首要原则是在输入端进行减量化,即在生产源头要考虑节约资源,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来实现既定的生产及消费目的。
这要求道路运输企业实现资源集约利用,减少浪费,从生产源头就开始注意资源的节约以及环境保护,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
道路运输企业资源的资源化为输出端,主要表现在交通运输工具的更新换代、系统管理及服务等方面。
目的在于再次资源化废弃物,减少最终处理量,通过避免产生、循环利用、最终处置的顺序来处理废物。
交通运输的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
![交通运输的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f4dade48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85.png)
混合动力汽车
混合动力汽车同时搭载燃油发动机 和电动机,在行驶过程中能够智能 切换,以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氢燃料电池汽车
氢燃料电池汽车以氢气为燃料,通 过化学反应产生电能,排放物仅为 水,是未来清洁能源的重要方向。
智能交通系统
01
02
03
交通信号优化
智能交通系统能够实时监 测道路交通状况,优化信 号灯配时,提高道路通行 效率。
动态导航系统
通过实时路况信息和导航 系统,为驾驶员提供最佳 路线建议,减少不必要的 行驶时间和里程。
自动驾驶技术
自动驾驶技术能够实现车 辆自主驾驶,减少人为因 素对交通安全和排放的影 响。
绿色出行方式
公共交通
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如公交车、地铁等,减少 私人车辆的使用。
共享出行
共享出行方式如共享单车 、共享汽车等,能够提高 出行效率,减少不必要的 车辆使用。
挑战
然而,实现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技术瓶颈、政策法规的制定与执行、资金投入等。此外, 公众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也是影响交通运输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 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政府为节能减排项目提供财政支持,如补贴、 税收优惠等。
绿色金融支持
鼓励金融机构为节能减排项目提供贷款、融资 等金融服务。
表彰与奖励
对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提高社会参与 度。
05
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优化交通结构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提高公共交通覆盖率和 便利性,鼓励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京津冀交通低碳发展现状及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京津冀交通低碳发展现状及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3c9392f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53.png)
京津冀交通低碳发展现状及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交通行业成为全球最主要的能源消耗领域之一,也是二氧化碳(CO2)等温室气体的最大排放来源之一。
为了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和碳排放,各地区都在探索交通低碳发展的路径。
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前沿区域,其交通业发展迅速,但同时也面临着环境资源压力的挑战。
目前,京津冀地区交通能耗总量约占全国的20%,其中道路交通是最主要的能源消耗领域。
同时,交通行业排放的碳排放量也占全国的20%左右,其减排任务非常重要。
京津冀地区交通低碳发展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政策体系逐渐完善国家、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交通低碳发展方案和政策,如《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等,为推进交通低碳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公共交通发展迅速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公共交通覆盖面逐步扩大,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上升。
城市轨道交通、公交、共享单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得到优化升级,推广新能源汽车,成为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手段。
三、道路交通沿海高速发展与此同时,京津冀地区的道路交通也在高速发展,车辆保有量不断增加。
因此,交通拥堵情况和交通事故频发问题需要被重视和解决,同时推广节油环保的行车方式,可以有效降低车辆碳排放量。
四、新技术源源不断京津冀地区交通领域正在发展一系列新技术,例如自动驾驶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交通系统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使用可以提高交通运行效率,降低碳排放。
总体来说,京津冀地区交通低碳发展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
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能源结构不可持续目前京津冀地区能源以煤为主,煤的使用导致了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碳排放较高等问题。
因此,需要推广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
二、交通工具老化京津冀地区的交通工具老化较为严重,造成车辆能效低、排放严重等问题。
因此,需要实施车辆年限限制、汽车报废鼓励政策等措施,逐步推广新能源汽车。
交通运输节能降耗经济分析
![交通运输节能降耗经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355cf9fdaef5ef7ba0d3cb7.png)
交通运输节能降耗经济分析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运输量的持续扩大,交通运输的社会成本也随之越来越大,其主要原因是交通运输的发展会占用土地、消耗大量资源,产生噪声、污染大气环境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同时还可能造成一系列交通拥挤,甚至有可能引发交通事故等,间接地加大了社会成本。
不仅如此,油价上涨进一步压缩交通运输企业的生存空间,人们对节能降耗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关键词:交通运输;环境问题;节能降一、交通运输节能降耗的提出1.交通运输快速发展,占用过多的土地资源众所周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依靠的资源是土地,然而大量的土地资源,因为建设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而被占用,在土地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农业用地与交通用地等其他产业用地之间具有相互制约、此消彼长的关系。
交通运输系统主要使用的能源是矿物燃料,如石油、煤和天然气,然而矿物燃料正在以比它们的形成快10万倍的速度被消耗着。
此外间接的能源消耗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如道路建设和养护产生的能源消耗,以及制造和维修运输车辆的能源消耗。
2.交通运输业发展伴随环境污染环境是与人类最为密切的生存客观条件。
随着道路事业和汽车工业的发展,机动车拥有量的不断增加,路网密度日益提高,导致道路交通所产生的某些不良现象如噪声、振动、废气、电磁波等相应增加,直接或间接地破坏了生态平衡,危及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严重影响了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成为了不可忽视的公害问题。
在国际贸易里,我们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内迅速发展,并成为了“世界工厂”,其中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功不可没。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国之所以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价值创造链条上分到一杯羹,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丰富低廉的劳动力比较优势。
从长远来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是我们的不二选择。
尽快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摆脱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作为竞争力的办法,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不断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交通运输成本水涨船高油价上调,对运输行业的影响首当其冲。
交通运输与节能减排.docx
![交通运输与节能减排.docx](https://img.taocdn.com/s3/m/fdb56126dd3383c4ba4cd265.png)
交通运输与节能减排专业班级学号作者目录摘要 (2)研究背景 (3)我国交通行业能耗现状 (3)国际交通运输与节能减排经验 (4)欧盟政府的节能减排经验 (4)日本政府的节能减排经验 (4)国内交通运输与节能减排经验 (6)影响交通运输与节能减排的因素 (7)管理性影响因素 (7)结构性影响因素 (8)技术性影响因素 (9)交通运输与节能减排方案 (11)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综合管理体系及其构建 (11)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制度规范 (11)加强各方对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的组织管理 (11)大力开展节能减排科技研发与成果推广 (12)不断拓展资金支持渠道 (12)加强节能减排宣传教育工作 (13)完善节能减排激励与约束体制 (13)健全节能减排服务体系 (14)技术结构策略 (14)构建集约型客运交通供给结构 (14)促进铁路货运的高效化,促进货运向节能方式转移 (15)限制小汽车出行及提高交通工具的燃油效率 (15)开发节能运输工具,大力发展智能交通 (15)参考文献 (16)摘要论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道路交通结构性节能减排进行概述,从道路基础设施结构、道路运输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三个方面出发,以节能减排为目标,总结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内容,并从宏观角度提出我国道路交通道路基础设施结构和运输结构优化方向。
我国公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但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妨碍了节能减排工作的快速推进。
在分析我国公路能耗和节能减排工作情况的基础上,构建节能减排综合管理体系,加快建立政府有效监管、市场主体自觉节能减排的公路节能减排长效机制,有利于统筹协调和解决节能减排工作中的各种矛盾,对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影响因素;综合管理体系;技术结构策略ABSTRACT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the paper sketches out the content of structural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of the road traffic transportation. Starting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road infrastructure structure-road transport structure and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with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as the goal,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at present in our country, analyzes the research content, as well as proposes macroscopic optimization direction for China's road traffic infrastructure structure and transportation structure from the macro perspective.Nowadays energy conservation& emission reduction of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are developing regularly in our country.Although,many problems exist preventing the work from developing more quickly.On analyzing the situation of energy conservation& emission reduction,we get the solution that developing energy conservation& emission reduction integrated management system of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to enhance governmentsupervision and increase the market awareness of the work is good for us to resolve problems effectively and will push forward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emission reduction work greatly.Key words: transportation industry;energy conservation& emission reduction;influence factor ;ntegrated management system;technical structure strategy1.1研究背景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在持续不断的增长,能源的日益短缺以及我国对外国能源的依赖程度的不断增强,使得能源节约成为现阶段亟需解决的问题。
公路运输的碳排放与减排策略
![公路运输的碳排放与减排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2d3c9054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1f.png)
1.中国正在逐步建立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通过市场机制促进碳排放的减少。碳交易市场将通 过价格信号引导企业进行减排投资。 2.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将推动企业进行自愿减排,提高碳排放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也为企业提 供了一种新的减排融资方式。
国内碳排放政策与法规解读
▪ 行业碳排放标准与政策
展望:公路运输碳减排的未来发展趋 势
1.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动车辆将在公路运输中发挥 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公路运输的效率,减少空 驶和拥堵现象,从而降低碳排放量。 3.未来公路运输将与铁路运输、水路运输等其他交通方式更加 紧密地结合,形成更加高效、环保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结论和展望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研究 数据来得出。
公路运输的碳排放与减排策略
公路运输碳排放现状分析
公路运输碳排放现状分析
公路运输碳排放总量
1.公路运输碳排放量增长迅速,已成为交通领域碳排放的主要 源头之一。 2.随着经济发展和物流需求的增长,公路运输的碳排放量仍将 保持高位。 3.需要采取有效的减排措施来降低公路运输的碳排放量。
公路运输碳排放结构
▪ 公路运输碳排放的主要来源
1.燃料燃烧:公路运输的主要能源来源于石油燃料,如汽油和 柴油。燃料的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是公路运 输碳排放的主要来源。 2.车辆维护:车辆的保养和维护过程中也需要消耗能源,从而 产生碳排放。 3.运输效率:运输效率低下会导致更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 影响公路运输碳排放的因素
1.柴油货车是公路运输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占比超过80%。 2.电动车辆和氢燃料电池车辆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具有 广阔的发展前景。 3.优化车辆能源结构是降低公路运输碳排放的重要途径。
船舶运输行业能源消耗统计及分析方法(doc 16)
![船舶运输行业能源消耗统计及分析方法(doc 16)](https://img.taocdn.com/s3/m/23b968bcb4daa58da1114a28.png)
附件一:船舶运输行业能源消耗统计及分析方法(征求意见稿)ICS船舶运输行业能源消耗统计及分析方法The statistical and analytical methods for energy consumption in shipping industry(征求意见稿)××××-××-××发布××××-××-××实施前言本标准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前言 (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船舶分类 (2)5 能源消耗统计抽样方法 (3)6 能耗指标的统计与计算 (3)7 能源消耗统计分析方法 (5)附表A(规范性附录):船舶运输行业营运船舶能源消耗报表 (7)附表B (规范性附录):标准中相关变量的计算方法: (9)船舶运输行业能源消耗统计及分析方法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采用典型调查的手段进行船舶运输行业能源消耗统计指标计算及分析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地区及企业的船舶运输能源消耗统计及分析。
本标准统计的船舶为从事水上客、货运输活动的我国企业或私人拥有的营业性机动船舶(含我国企业或私人拥有的悬挂外国旗的船舶),非运输船舶、驳船及农业、渔业生产船舶不包含在本统计范围内。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交通运输综合统计报表制度》3 术语和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
我国交通运输业能源利用效率及发展趋势
![我国交通运输业能源利用效率及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593c3e0eba1aa8114431d9ee.png)
行业。目前的道路运输能耗统计仅仅 局限于营业性车辆,而道路运输行业 中存在着大量的社会车辆,这些车辆 的能源消耗情况比较复杂。国家发展 改革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吴文化副研究 员在 2001 年提出了道路机动车能源 消耗测算的方法,该方法可以科学地 测算全国机动车能源消耗规模,难点 在于对各类车辆的行驶状况及燃油消 耗的准确掌握。根据相关统计数据, 并结合道路运输业专家对各类车辆的 年行驶里程、燃油消耗水平的基础数 据的经验估计,估算“八五”以来道 路运输发展及能源消耗见表 4。
2000 年至2005年运输飞机由527架增 加到 863 架;客运量由 6722 万人增长 到 13827 万人,年均增长率15.5%;航 油消耗由494.1 万吨,增加到878.1万 吨,增长 77.7%,年均增长率 12.2%, 见表 7。
民航运输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可 以按照换算吨公里航煤消耗水平和 按照生产飞行小时航煤消耗水平计 算衡量。民航运输企业能源利用效 率变化情况见表 8。按照换算吨公里 航煤利用效率计算,“八五”期间能
2909.6
3505
3598
3750
4072
4696
4853
512.1
870
890
919
922
1061
1077
#犚斦
4321.4
6774
7108
7667
8410
9895
10972
孟华牁(摖、牋牋)
177.41
245.03
274.3
291.84
339.08
396.72
476.63
盗《(摖 諣牨)
我国交通运输业能源强度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交通运输业能源强度影响因素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c24d33a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b6.png)
我国交通运输业能源强度影响因素研究呙小明;张宗益【摘要】The accelerating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China has led to an increased demand of energy use in the transportation sector, especially for the consumption of oil products. Compared with other sectors, the growth rate of energy use in the transportation sector has become the highest, thus challenging the task of energy consumption reduction in this sector, as set by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The nature of the transportation sector is unique because of its supporting role and leading role for other sectors. Effective control of energy consumption by the transportation sector can lay foundation for other sectors, resulting in more and more energy input into the transportation sector to meet the increased demand of passengers and freight for energy consumption.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national energy consumption reduction target, increasing energy efficiency in the transportation sector is critical.rnThe energy intensity indicator is measured by energy consumption per product, not per GDP. This paper combines index decomposition method with econometrics model to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nergy intensity of Chinese transportation sector from year 1985 to 2008. The two index decomposition methods used in this study are LMDI and Refined Laspeyres. The econometrics model Vector Auto-regression does not require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among variables and is effective to explain relations among multi-variables.rnFirstly, the authors explain and measureall the data used in this paper. The existing energy statistics fails to provide data on the energy use of the transportation sector and that of each transportation mode. The authors make use of data about energy consumption per product to calculate the actual energy use of each transportation mode, and the energy intensity of each transportation mode. Secondly, based on the result of index decomposition the authors examine the influence of internal structure factor and efficiency factor on the total transportation energy intensity turbulence. This study also finds that the efficiency factor has a higher influence tha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factor. Specifically speaking, the efficiency of air-flight and road transportation dominates the change of total energy intensity in this sector. External factors has also been analyzed using VAR model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more investment on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would enhance energy efficiency and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energy price fail to do the same.rnFinally, the government should accelerate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like road pavement in both rural and urban areas, and adjust the structure of transportation mode to be more energy effici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extensiv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should be checked, and the energy should be priced based on market supply and demand. Most importantly,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hould be encouraged.%为深入研究我国交通运输业能源强度居高不下的原因,本文分别利用LMDI和Refined Laspeyres指数分解法和宏观VAR计量模型,从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对1985~2008年我国交通运输业能源强度的变动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交通运输业内部的结构变化和各交通子方式能源效率波动共同导致了整体行业能源强度的偏高,但效率因素的贡献度更大;就外部宏观经济因素而言,交通基础设施的发达有助于降低能源强度,但城市化进程却提高了能源强度,能源价格的上涨也未能起到降低交通运输业能源强度的作用.【期刊名称】《管理工程学报》【年(卷),期】2012(026)004【总页数】10页(P90-99)【关键词】交通运输;能源强度;指数分解;VAR模型【作者】呙小明;张宗益【作者单位】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400040;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40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110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逐步加快,导致交通运输需求迅猛增长,交通运输领域的能源消费,尤其是石油产品消费,也相应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交通能源消费量的增速高于全社会能源消费量的增速,已成为我国能耗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
辽宁省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强度变化及因素分解
![辽宁省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强度变化及因素分解](https://img.taocdn.com/s3/m/7de91fd8360cba1aa811daa3.png)
辽 宁省 交通 运 输 业碳 排 放 强度 变 化 及 因素 分解
王炜, 高鸽 , 陈渺
( 辽宁师范大学 数学学院 , 辽 宁 大连 1 1 6 0 2 9 ) 米
摘 要 : 运用 因素分解法将 辽宁省交通运输业碳排放 强度 分解为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 , 通过分 析辽宁省
近十年的统计数据 , 计算 出交通运输业 的碳 排放强度 的结 构份额 和效 率份额. 分 析数 据显示 , 辽 宁省交
普 遍 的方 法是 因素 分 解 法 . 因素 分 解 法 是 一 种 通
经济 因素 , 产业 因素 和地 区 因素对碳 排放 的影 响 , 而 以交 通运 输业 作 为主要 的研 究对 象 尚未有 过多
的涉及 . 因此本 文选 取 辽 宁省 交 通 运 输业 的碳 排
过数学转化运算将 目 标变量分解成若干关键 因素
s i s ) . 相 对 于 需 要 投 入 产 出 表 数 据 作 为 支 撑 的
响因素进行计算研究.
S D A法 , I D A法 因其 只需 部 门加 总数 据 , 适 合 分解
含 有较 少 因素 的 , 包 含 时 问序列 数据 模 型 的优势 ,
1 碳 排 放 现 状
城市 客运 、 城 间客 运 、 货 运 三部分 共 同构成 了
放量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 对其进行因素分解 , 并基
于L MD I 具 有 无 残 差 ,全 分 解 , 乘 法 分 解 和 加 法 分解 的一致 性 , 结果 的唯一 性 , 易 使用 , 易 理解 等 优点 , 采用了 L MD I 方法 对 交 通 运 输 业 的主 要 影
结构分解法 S D A( S t r u c t u r a l D e c o m p o s i t i o n A n a l y —
我国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研究综述_吕荣胜
![我国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研究综述_吕荣胜](https://img.taocdn.com/s3/m/daef691752ea551811a6870f.png)
作者简介:吕荣胜(1951-),男,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战略管理与市场营销、现代物流与商务营销研究;孙扬(1986-),女,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物流工程。
《经济问题探索》2012年第11期我国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研究综述吕荣胜,孙扬(天津理工大学,天津300384)摘要:交通运输业作为我国能源消耗主体之一,其降耗任务具有紧迫性和战略性。
了解当前交通运输能源消耗情况可为降低能耗提供有针对性的决策支持。
通过梳理近年来国内关于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的研究,识别出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城市交通、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等几个重要关注点。
基于此,对现有研究的特点和局限性进行系统分析,并展望其今后研究方向,以期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研究综述引言自1992①年来国产能源数量明显不能满足能源消耗的现状,我国交通运输能源消耗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如表1),能源问题日益突出。
为此,如何有效、节约利用有限能源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世界性主题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伴随“十二五规划”节能降耗目标以及发改委将根据实际情况把节能降耗指标分解到各行业的计划,作为能源消耗大户之一②的交通运输行业,施行节能运作刻不容缓。
因此,从微观透析学者对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的相关研究,从宏观剖析我国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现状,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解决交通能耗问题提供科学的、可操作性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A-JD )》收录的学术论文发现:20世纪90年代前,关于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的研究极少,之后相关研究呈逐年增加趋势。
1995年 2006年,关于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的学术论文年均3篇,到2007年以后,相关研究论文呈绝对水平上升趋势,发表论文年均超过20篇,且2000年以来的研究出现较多非常有影响力的文章。
主题设为“交通运输”和“能源消耗”检索文献136篇,其中核心期刊32篇。
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强度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强度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f8308102cc58bd63086bdba.png)
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强度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能源是国家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是国民经济的命脉。
交通运输业作为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对能源有极大的依赖性,只有在能源供应充足的情况下才能对国民经济起到足够的支撑作用,才能充分拉动社会经济中各行业的发展。
然而,随着大量能源的持续消耗,我国的能源储备和世界能源供应都在不断减少,能源需求和供给的矛盾正使得交通运输业和国民经济面临巨大挑战。
提高运输业能源使用效率,调整运输业产业结构,是我们解决矛盾,保证运输业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关于我国能源消耗强度的变化,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吴巧生(2006)认为中国的能源使用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只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能源消耗强度仍可以大幅下降。
刘畅(2009)认为在影响我国能源消耗强度的因素中,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和科研水平的作用是显著的,而能源价格对消耗强度的作用是逆向且不对称的。
但是,针对交通运输行业进行能源消耗强度分析的研究却很少。
本文针对交通运输行业,运用拉氏因素分解模型讨论效率和结构两个内部因素对运输业能耗强度的影响,然后将有理论影响的外部因素作为解释变量代入分位数回归模型,通过实证分析检验它们的影响是否显著。
二、因素分解模型及结果1. 模型构建及数据说明。
通过拉氏因素分解的计算,可以将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强度分解为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两个部分。
在现实中,交通运输业的基础属性是提供运输服务,实物产出的能源消耗更具有现实比较意义。
所以模型使用单位换算周转量的能耗评价运输业的能源消耗强度,我们用C表示能耗总量,用Ci(i=1,2,…,4)表示水路运输、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的能源消耗量,Ti表示各运输方式提供的换算周转量,那么ci=Ci/Ti则表示各运输方式当前的能耗强度。
其中ci0=Ci0/Ti0是基期的情况,cit=Cit/Tit是报告期的情况,ct是运输业总体能源消耗强度,应表示为:2. 我国交通运输业能耗强度分解模型计算结果。
交通运输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
![交通运输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2b9261b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51.png)
2023-11-08•引言•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模型•影响因素分析目录•案例分析•结论与建议•参考文献01引言1研究背景与意义23全球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和资源消耗。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作为衡量经济效益与环境压力的综合指标,对于交通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测度交通运输业的GTFP,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提高行业绿色发展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提供参考。
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内容本研究将详细探讨交通运输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方法,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改进策略。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综述、实证分析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交通运输业的GTFP进行深入探究。
02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模型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定义在考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条件下,交通运输业生产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
测度模型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构建多投入、多产出的生产前沿面,将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模型。
模型介绍选取我国交通运输业的相关数据,包括运输量、里程、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指标。
数据来源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消除量纲对模型测度的影响。
数据处理数据来源与处理测度结果分析测度结果根据DEA模型计算得到的GTFP指数,可以衡量我国交通运输业的绿色发展水平。
结果分析通过对GTFP指数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交通运输业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产效率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03影响因素分析宏观因素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影响交通运输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宏观因素之一。
政府制定的环保政策、能源政策、交通规划等政策将直接影响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方向和生产效率。
经济环境是影响交通运输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另一重要宏观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产业结构等都将对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生产效率产生影响。
社会文化环境包括公众的环保意识、社会价值观等,这些因素将影响交通运输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动力和程度。
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的时空异质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的时空异质性及影响因素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481fa07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22.png)
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的时空异质性及影响因素研究一、前言A. 研究背景和意义B. 研究目的和方法二、文献综述A. 交通运输产生碳排放的机理和模型B.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C. 现有研究不足和研究空白三、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的时空异质性A. 不同维度的时空异质性特征分析B. 区域间时空异质性差异探究四、主要影响因素分析A. 经济发展水平B. 交通运输方式结构C. 燃料种类及能源效率D. 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五、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评估A. 碳排放强度测算方法B. 碳排放率的计算和对比C. 碳交通指数和碳排放效率的评价六、政策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A. 政策措施和效果分析B. 政策的经济和环境效益评价七、中国交通运输碳减排技术路径研究A. 燃料替代技术B. 节能减排技术C. 物流运输优化技术D. 新兴技术的应用前景八、结论和建议A. 摘要B. 研究结果C. 研究缺陷和展望D. 政策建议和指导意义第一章节:前言A. 研究背景和意义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交通运输的规模和能源消耗不断增长,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
交通运输中的碳排放成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对交通运输的碳排放效率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探究不同交通运输方式、不同地段和区域的碳排放水平、碳排放效率,能够为如何减缓碳排放抑制气候变化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B. 研究目的和方法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的时空异质性及影响因素,评估中国交通运输的碳排放效率,探讨政策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以及未来减排的技术路径。
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实证分析和政策评估等。
文献综述通过查找和评估相关文献,总结和归纳交通运输碳排放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实证分析则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揭示出不同地区和区域的碳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政策评估透过分析当下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探讨碳排放效率的提升途径。
通过本研究的研究内容,能够为政府、环保机构和交通运输企业提供关于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的时空异质性及影响因素的科学方法和有效决策,为实现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测算及影响因素_谢守红
![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测算及影响因素_谢守红](https://img.taocdn.com/s3/m/4dc3d0a8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74.png)
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测算及影响因素_谢守红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及减少碳排放,中国政府开始重视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降低碳排放。
本文将对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测算方法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首先,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测算方法主要包括两种方式:底层测算和顶层测算。
底层测算主要是通过调查和统计各种运输工具的能源消耗量和运输量来计算碳排放量。
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的数据收集和统计工作,但计算结果相对准确。
顶层测算是通过统计经济指标、人口数据以及运输业增长速度等来估算碳排放量。
这种方法不需要大量实际数据,但由于估算方法的抽象性,计算结果相对不准确。
因此,一般采用底层测算和顶层测算相结合的方式来得到比较准确的数据。
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运输需求的增长: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的进程,交通运输需求不断增加。
人们出行频率和距离的增加,会导致交通运输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的增加。
2.车辆类型:传统燃油车辆的碳排放量较高,而新能源车辆的碳排放量相对较低。
汽车的类型和比例对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有着重要的影响。
3.能源结构:交通运输业主要依赖石化燃料,而化石能源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进而增加碳排放量。
如果能够推广利用清洁能源,如天然气或电力,将会有效减少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
4.交通管理:优化交通管理,减少拥堵情况,可以降低汽车的行车阻力,从而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5.技术水平:提高交通运输设备的燃烧效率,控制排放物的处理,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量。
为了降低中国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例如,实施国家燃油效率标准、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强对尾气排放的监管和控制、提高公共交通的便利性等措施。
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可以减少碳排放,还可以改善交通状况和人民生活质量。
总结起来,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测算及影响因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时空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范文
![《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时空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39189d7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35.png)
《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时空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交通运输业作为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其碳排放的时空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分析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减排策略,为交通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碳排放量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研究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时空差异与影响因素,对于制定有效的减排政策、推动交通运输业的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文献综述前人关于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排放量的测算、影响因素分析以及减排策略等方面。
在碳排放量的测算方面,学者们通过建立不同的模型和方法,对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量进行了估算。
在影响因素分析方面,学者们主要从经济、技术、政策等方面探讨了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
在减排策略方面,学者们提出了多种减排措施和建议,为交通运输业的绿色发展提供了思路。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然后探讨其影响因素。
具体方法如下:1. 数据分析:收集交通运输业的相关数据,包括碳排放量、交通流量、能源消耗等。
2. 空间分析: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空间分布进行可视化表达,分析其空间差异。
3. 时间序列分析: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其时间变化规律。
4. 影响因素分析:运用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学方法,探讨经济、技术、政策等因素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影响。
5. 减排策略研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减排策略和建议。
五、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时空差异分析1. 空间分布特征:通过GIS技术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空间分布进行可视化表达,发现碳排放量在地域上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地区的碳排放量明显高于农村地区。
我国交通运输业绿色低碳发展对策
![我国交通运输业绿色低碳发展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010cf59d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79.png)
摘要:随着温室效应给全球生态系统带来的负面影响越发严重,控制碳排放量的急剧增长刻不容缓。
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交通运输行业作为能耗大户和主要的CO2排放源,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引导该行业绿色低碳发展也成为未来的主流趋势。
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交通绿色低碳发展现状以及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并针对当前绿色低碳交通面临的严峻挑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为尽早实现交通领域碳达峰的目标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交通运输;低碳发展;碳排放;对策0 引言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当前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形势十分严峻,据《2020 年中国碳中和综合报告》显示,2005 年至2019 年,货运周转量(吨公里)和客运周转量(人公里)分别增长了172% 和310%。
从能源活动领域角度来看,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约占据碳排放总量的9%。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交通运输行业也出现了新的变化,特别是全社会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增速明显放缓,但总量仍在增加。
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是连接各部门的链条和纽带,国务院也将其确定为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之一。
因此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目前的绿色低碳交通现状,其中包括碳排放现状和相关政策措施。
其次对交通运输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也是开展交通运输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的基础性工作。
最后根据当前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的问题,为实现行业的持续绿色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为实现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碳减排目标提供理论支撑。
1 交通运输业绿色低碳发展现状1.1 国外绿色低碳交通发展现状及政策在2021 年发布的东京净零排放战略中,明确应加快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行动,提出2030 年温室气体排放降幅达到50%,零排放车辆在新车销售中占比达50%,增设150 座加氢站等中期规划目标和2050 年实现净零排放的规划愿景。
运输能源消耗
![运输能源消耗](https://img.taocdn.com/s3/m/49c16d2f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6b.png)
定期对运输工具进行维护和保养 ,确保其处于良好工作状态,提 高能效。
发展新能源运输工具
01
02
03
电动汽车
推广电动汽车,减少对化 石燃料的依赖,降低碳排 放。
氢燃料电池车
研发氢燃料电池车,利用 氢能提供动力,实现零排 放。
混合动力车
鼓励使用混合动力车,结 合燃油和电力两种动力源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智能化和共享化发展
03
智能化和共享化的发展将有效降低运输行业的能源消耗,提高
运输效率。
03
运输能源消耗的优化策略
Chapter
提高运输能效
01
优化运输工具
采用更高效、低能耗的运输工具 ,如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 ,替代传统燃油车。
节能驾驶
02
03
车辆维护
驾驶员通过合理控制车速、避免 急加速和急刹车等措施,降低运 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运输能源消耗的影响因素
运输技术的进步和设备的更新换 代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 能源消耗。
政府政策法规对运输能源消耗具 有重要影响,通过制定相关政策 法规可以引导和规范运输行业的 发展。
运输方式 技术水平 运输需求 政策法规
不同运输方式的能源消耗量不同 ,合理选择运输方式可以有效降 低能源消耗。
治理措施
为了减少运输业对水体的污染,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加强船舶 废弃物管理和化学品储存管理、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等。
05
未来运输能源消耗的展望
Chapter
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减少碳排放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减少运输行业的碳排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求。 未来能源消耗需要向低碳、清洁的方向发展,以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交通运输中的社会与经济因素分析
![交通运输中的社会与经济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72d0cb5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17.png)
噪音污染:交通噪声影响人类 生活和野生动物栖息地
水资源污染:运输过程中产生 的废水、废油等对水体造成污 染
土地资源消耗:交通基础设施 建设占用大量土地资源,破坏 自然生态
生物多样性破坏:交通基础设施 建设和运营对野生动植物栖息地 造成破坏,影响生物多样性
交通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噪声污染:影 响居民生活质 量,影响身心
交通需求:上下 班、购物、旅游、 探亲等
交通影响:改变 生活方式,提高 生活质量
交通规划:考虑 社会因素,优化 交通布局
交通政策与规划
交通政策:政府制定的关于交通运输的法规和政策 交通规划:对交通运输系统的布局、建设和运营进行规划 交通政策与规划的目的: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障交通安全 交通政策与规划的影响:对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方面产生影响
运输业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运输成本: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国际贸易效率 运输方式:多样化的运输方式,满足不同国际贸易需求 运输网络:构建全球运输网络,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运输安全:保障运输安全,降低国际贸易风险
交通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空气污染:汽车尾气排放导致 空气质量下降,影响人类健康
温室气体排放:交通运输是温 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 加剧全球气候变化
交通对生态的影响
空气污染:汽车尾 气排放导致空气质 量下降
噪音污染:交通噪 声影响居民生活质 量
土地占用:道路建 设占用大量土地资 源
生物多样性破坏: 道路建设破坏自然 生态系统,影响生 物多样性
智能交通系统
智能交通系统的定义: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等,实现交通系统的智能 化管理与控制。
智能交通系统的功能:包括交通信息采集、交通信号控制、交通诱导、交通规划、交通管理、 交通服务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强度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能源是国家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是国民经济的命脉。
交通运输业作为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对能源有极大的依赖性,只有在能源供应充足的情况下才能对国民经济起到足够的支撑作用,才能充分拉动社会经济中各行业的发展。
然而,随着大量能源的持续消耗,我国的能源储备和世界能源供应都在不断减少,能源需求和供给的矛盾正使得交通运输业和国民经济面临巨大挑战。
提高运输业能源使用效率,调整运输业产业结构,是我们解决矛盾,保证运输业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关于我国能源消耗强度的变化,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吴巧生(2006)认为中国的能源使用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只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能源消耗强度仍可以大幅下降。
刘畅(2009)认为在影响我国能源消耗强度的因素中,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和科研水平的作用是显著的,而能源价格对消耗强度的作用是逆向且不对称的。
但是,针对交通运输行业进行能源消耗强度分析的研究却很少。
本文针对交通运输行业,运用拉氏因素分解模型讨论效率和结构两个内部因素对运输业能耗强度的影响,然后将有理论影响的外部因素作为解释变量代入分位数回归模型,通过实证分析检验它们的影响是否显著。
二、因素分解模型及结果1. 模型构建及数据说明。
通过拉氏因素分解的计算,可以将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强度分解为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两个部分。
在现实中,交通运输业的基础属性是提供运输服务,实物产出的能源消耗更具有现实比较意义。
所以模型使用单位换算周转量的能耗评价运输业的能源消耗强度,我们用C表示能耗总量,用Ci(i=1,2,…,4)表示水路运输、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的能源消耗量,Ti表示各运输方式提供的换算周转量,那么ci=Ci/Ti则表示各运输方式当前的能耗强度。
其中ci0=Ci0/Ti0是基期的情况,cit=Cit/Tit是报告期的情况,ct是运输业总体能源消耗强度,应表示为:2. 我国交通运输业能耗强度分解模型计算结果。
表1中显示的是2021年~2021年运输业能源消耗强度增量分解的结果。
从表1中可以看到,效率份额在绝大多数年份都在降低能源消耗强度,而且这种作用逐年增大。
说明21世纪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强度的下降主要是由于使用效率的提高。
而结构份额则一直在提高能源消耗强度,说明当前我国的交通运输业产业结构并不合理,不但没有对降低能耗做贡献,反而起到了负作用。
只有2021年~2021年比较特殊,这段时期交通运输业正大规模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可能在注重结构变化时忽略了使用效率因素,所以造成了效率份额提高能源消耗强度,而结构份额反而降低消耗强度的情况。
再从结构份额的组成上看,铁路运输份额的变化一直在降低能源消耗强度。
2021年以来,铁路运输的份额从37.4%降到了2021年的21.3%,并且铁路运输的能源消耗在运输业中处于低水平,所以铁路运输结构变化降低了运输业能耗强度。
但与此同时,公路结构份额的上升却起到了反作用,2021年开始,公路运输份额从14.1%上升到了2021年的34.7%,增长迅速,并快速提高了能源消耗强度,两者相互抵消使结构份额的作用不明显。
2021年后,水运和航空两种运输方式结构份额变化也开始降低能源消耗强度,但由于公路结构的提升效果更为明显,所以整体结构份额仍未在降低能耗强度上起到显著作用。
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加大调整运输产业结构的力度,在保证运输能力的同时,大力推进能耗较低的铁路和水路运输方式的发展。
三、影响运输业能源消耗强度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1. 预期有显著影响的社会经济因素。
在实证计算之前,需要先提出可能会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这些因素的提出主要根据理论分析,理论探讨之后,再通过实证方法进行验证。
(1)科技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社会经济生产的各个方面,科技水平都能起到显著的作用,交通运输业也不例外。
科技水平对运输业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包括两个部分。
首先,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能源使用效率势必会大幅提升,运输企业对能源的需求开始减少,能耗强度也会开始降低。
其次,科学技术进步后,很多新兴能源可以投入实际使用,运输业的能源消耗结构会发生改变,使用效率低的传统能源占比下降,效率高的新兴能源占比提升,这样结构的变化也会降低运输业的能耗强度。
本文采用交通运输业科研建设投资(万元)、专利数量(件)、科研工作投入工作量(人年)三个指标评价科技水平。
(2)能源价格水平。
在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化之前,我国的能源价格一度由国家控制,完全通过行政手段进行能源分配。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政府对能源价格的控制开始逐渐放宽,供需情况开始成为价格决定的主要原因。
在这个前提下,当能源供应开始减少,能源价格会逐渐提高,运输企业的经营成本也随之增长,从而促进企业节约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强度。
本文采用石油和天然气出厂价格指数(%)评价能源价格水平。
(3)能源消耗结构对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
不同的能源消耗结构有不同的能源使用效率。
2021年我国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结构中,原油占87.2%(汽油、航空煤油等按比例折算为原油),煤炭占2.06%,天然气占6.91%,电力占3.83%。
可见原油仍旧是交通运输业主要依赖的能源种类,但其使用效率较低,只有50%左右。
相对的,天然气的使用效率为57%,电力可以达到85%左右,这也是当前政策大力促进电力交通工具发展的原因之一。
过于依赖原油能源,能源结构失衡也是当前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强度较高的原因。
2. 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强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通过以上理论性分析,可以提出以下两点经验性假设,以待检验:(1)科技水平的进步、能源价格的提高可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从而降低交通运输业的能源消耗强度;(2)当前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结构的失衡会提高能源消耗强度。
下面通过实证模型进行检验:我们以交通运输业的能源消耗强度作为被解释变量(Y),以交通运输业科研建设投资(X1)、专利数量(X2)、科研工作投入工作量(X3)、石油和天然气出厂价格指数(X4)、能源消费结构(Ci)作为解释变量构建分位数回归模型,同时与最小二乘回归的结果进行对比。
其中能源消费结构是电力(C1)、原油(C2)、天然气(C3)和煤炭(C4)在运输业能源消耗量中的比例,由于它们的比例加起来必等于1,会产生多重共线性,所以本文只将电力(C1)、原油(C2)、天然气(C3)三项代入分位回归模型中。
我们使用的模型为:表2列出了R软件计算出的分位数回归模型计算结果,选取了10%、25%、50%、75%、90%五处分位点进行回归,同时给出了最小二乘回归的结果。
由于截距项并不是考察的主要影响因素,所以未单独列出。
从OLS回归结果上看,交通运输业科研建设投资X1、石油和天然气出厂价格指数X4、电力消耗C1、原油消耗C2的回归结果是显著的。
其中科研投资和出厂价格指数的系数是负数,说明两者可以显著的降低能源消耗强度,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电力消耗和原油消耗的系数是正数,说明我国目前的运输业能耗结构确实在提高能耗强度,这与分解模型中的结果是一致的。
从分位数回归结果上看,10%分位点处的结果对应的是能源消耗强度很低,使用效率很高时的情况,这时所选的7个变量没有一个是显著的,说明各变量并不能在消耗强度低水平时起到显著的作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能力还比较有限。
在25%分位点处,能源消耗强度相对较低,这时,电力消耗和原油消耗份额的影响是显著的,说明不合理的能源使用结构在能源使用效率较高时会起到显著的负面作用,拉高能耗强度。
50%分位点时,交通运输业科研建设投资、科研工作投入工作量以及消耗结构的影响是显著的。
说明在能源使用效率处于一般水平时,科研投入开始可以显著的降低能耗强度,提高使用效率。
在象征使用效率相对较低的75%分位点,石油和天然气出厂价格指数的回归结果开始显著,说明在使用效率处于低水平时,提高能源价格确实能够有效促进能耗强度的降低。
在90%分位点处,能源使用效率处于最低水平,这时交通运输业科研建设投资、石油和天然气出厂价格指数和能源结构都是显著的,说明在这个低水平线上,科研投入、高能源价格可以显著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而现有的能源结构则起到显著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各因素对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取决于能源使用效率的水平。
当使用效率处于较低水平时,加大科研开发投入、提高能源价格,可以明显的降低能源消耗强度;但当能源使用效率提高到一定水平之后,科研投入和能源价格的影响则越来越小,不再是显著的影响因素了。
而无论效率水平如何,不合理的能源消耗结构却一直都在提高能耗强度。
四、结语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交通运输业的能源消耗强度大幅度降低。
本文通过因素分解法和分位数回归法对能源消耗强度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第一,相比于结构份额,效率份额对能源消耗强度的下降起到了主要作用,说明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是运输业能耗强度降低的主因。
再将结构份额进行分解,发现铁路份额的变化一直在降低能源消耗强度,但公路份额变化提高能耗强度的作用更强。
第二,通过分位数回归模型我们发现,不合理的能源消耗结构是降低能源使用效率,提高能耗强度的显著原因。
而各因素对运输业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取决于能源使用效率的水平。
当使用效率处于较低水平时,加大科研开发投入、提高能源价格,可以明显的降低能源消耗强度,但当能源使用效率提高到一定水平之后,科研投入和能源价格的影响越来越小。
因此,在使用效率仍旧较低的现阶段,我们应积极加大科研投入,运用合理价格调节能源消费,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和能耗结构,从效率和结构两方面入手降低运输业能源消耗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