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诗学 简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本书的第二部分论及《圣经》翻译研究及其历史大背景,之后 巴恩斯通讨论了相关理论和他自己的诗歌翻译。他著作中所论述的那 些真知灼见对翻译家、读者和文学批评家颇具吸引力。
巴恩斯通的《翻译诗学: 历史、理论、实践》是一部论述清晰的 先锋之作,他将文学翻译的历史和理论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加以探索。 认为文学翻译超越了语言信息的转换,强调存在于原文本中“具有想 象力的原创” ( imaginative originality)同样存在于翻译家的翻译作品中。 巴恩斯通在这部著作中还论述了一些文词字面的普通问题、忠实性和 原创性。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第六部分
章节 1—3 4—5 6—22
23—24 25 26
内容
论述摹仿艺术及其区别性特征,摹仿的对象以及摹 仿的方式
讨论了诗的起源与悲剧、喜剧的历史发展
详细地讨论了悲剧的定义,分析了悲剧的六个成分, 即情节、性格、言语、思想、形象与唱段,最后讨 论了词汇和风格等悲剧写作相关问题
捷克翻译研究学者以俄国形式主义诗学观为理论根基,并将其诗 学观引入当代翻译研究中,在进行文本分析时突破了传统翻译研究仅 限于研究原文文本和译文内部结构的静态模式,主张在研究文本时融 入历史因素,引入了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对文本进行研究的 动态模式。捷克翻译学者的研究进一步发展了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初 步形成了翻译研究学派的理论雏形,然而利维、米科和波波维奇却没 有对“翻译诗学”这一概念进行过界定,更没有对“翻译诗学”研究 的内涵展开过具体详尽的论述。
“翻译诗学”理论
乔姝姝 SZ1212007
一、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谈起
“诗学”一词可追溯至古希腊著名学者 亚里士多德( Aristotélēs,384B. C. - 322B. C. ) 所著《诗学》,后世学者普遍认为该 书成书于公元前335 年,距今约2346 年。 《诗学》是一部两卷本的著作,流传下来 的为第一卷,共由26 章组成,主要讨论一 系列重要理论问题,如人的天性与艺术摹 仿、悲剧艺术的成分、悲剧的功用、情节 的组合、悲剧和史诗的异同等。亚里士多 德在第六章明确指出,喜剧是他要探讨的 一个项目,从《诗学》本身布局看也应有 专门探讨喜剧的部分,而现存的《诗学》 却找不到相关论述,有学者认为失传的第 二卷可能是讨论喜剧。
当今西方世界对“翻译诗学”进行过深入研究并撰写过有分量专 著的学者主要有美国的巴恩斯通和法国的梅肖尼克,美籍比利时学者 勒菲弗尔也在其两部大作中论及其“翻译诗学观”。
( 一) 巴恩斯通的“翻译诗学”
“翻译诗学”这一概念出现于美国主流学术界,始于20 世纪90 年 代。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比较文学系著名文学教授威利斯·巴恩斯通 ( Willis Barnstone) 1993 年于耶鲁大学出版其大作《翻译诗学: 历史、理 论、实践》( The Poetics of Translation: History,Theory,Practice) 。巴 恩斯通在这本论著中将诗学的内涵概况为以下几个方面: 指艺术的形 式问题,如诗体论、可译性、忠实性、翻译方法、对等、差异、措辞 和句法; 指翻译的分类或变体; 双语翻译中的理论和方法; 各理论流派 中的诗学观。
巴恩斯通系美国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比较文学知名教授。他 在其著作的第一部分就建立起一个核心论点: 翻译不是从一种语言到 另一种语言的机械转译,而是一个重要的解释过程。翻译家要与作家 一样具有创造力。巴恩斯通视翻译为人们之间进行协商的范例,认为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永远在用不同相关的事物打着比方,我们正在阅读、 翻译着我们自己和整个世界。巴恩斯通还讨论了直译翻译家与意译翻 译家之间的不同等广泛论题。巴恩斯通认为所有的“原文”均为翻译, 而所有的“翻译”在精神上都是“原文”( All “originals” are translations and all “translations” are,in spirit,originals) 。
他把翻译视为比喻、美学变换和再创作。
他在讨论翻译史时使用世界上翻译得最多的《圣经》作为范例,
追溯了《圣经》从原希腊文、拉丁文到哲罗姆的拉丁文和丁道尔的英 文和英国詹姆士国王钦定本的历史,列举了这些作家出于宗教和政治 目的有意误译《圣经》的方式。巴恩斯通还提出了一些极具魅力的观 点,阐述了如何通过改变福音中人物的名字让圣母玛丽和耶稣成为非 犹太人,犹太人成为反派角色,让基督教成为原创而不是源于翻译。
巴恩斯通在专著的最后一部分以格言警语的形式论述了他对翻译
诗歌的观点。巴恩斯通在这部著作中论述的“诗学”概念是狭义的诗 学观,主要涉及“诗歌”创作,对“翻译诗学”的探讨主要局限于语 言层面的翻译问题。
(二) 梅肖尼克论“翻译诗学”
亨利·梅肖尼克( Henri Meschonnic) 1932年出生于法国巴黎,是当 代法国著名诗人、语言学家、语言理论家、文论家,法国巴黎第八大 学著名教授。梅肖尼克教授是当今世界为数极少的对翻译做过认真思 考的伟大的原创思想家,他精通希伯来文、希腊文、拉丁文,是极有 权威的《圣经》研究者。
讨论的是史诗的情节、结构、分类和成分等,并论 及史诗与悲剧的异同
讨论批评家对诗人的指责,探讨艺术批评的标准、 原则与方法
比较了史诗与悲剧的高低,得出结论: 悲剧能在较短 的时间内产生艺术的效果,达到摹仿的目的,因此 比史诗高
二、国外“翻译诗学”研究的出现以及三位大师的翻译诗学观
国外最初把“诗学”引入翻译研究的是捷克斯洛伐克一批著名的翻 译研究学者,利维、米科和波波维奇。他们的翻译理论源于俄国形式主 义的诗学观。俄国形式主义的诗学观旨在通过他们所认为的文学事实来 定义“文学性”( literariness) ,把文学制品从其他学科诸如心理学、社 会学和文化历史中剥离出来。俄国形式主义避免对深层结构进行探讨, 更为关注的是现实文本和文本具体特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国形式主义主张通过“历 时”( diachronically) 和“共时” ( synchronically)对文本进行分析,以了解 文本与决定性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
巴恩斯通的《翻译诗学: 历史、理论、实践》是一部论述清晰的 先锋之作,他将文学翻译的历史和理论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加以探索。 认为文学翻译超越了语言信息的转换,强调存在于原文本中“具有想 象力的原创” ( imaginative originality)同样存在于翻译家的翻译作品中。 巴恩斯通在这部著作中还论述了一些文词字面的普通问题、忠实性和 原创性。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第六部分
章节 1—3 4—5 6—22
23—24 25 26
内容
论述摹仿艺术及其区别性特征,摹仿的对象以及摹 仿的方式
讨论了诗的起源与悲剧、喜剧的历史发展
详细地讨论了悲剧的定义,分析了悲剧的六个成分, 即情节、性格、言语、思想、形象与唱段,最后讨 论了词汇和风格等悲剧写作相关问题
捷克翻译研究学者以俄国形式主义诗学观为理论根基,并将其诗 学观引入当代翻译研究中,在进行文本分析时突破了传统翻译研究仅 限于研究原文文本和译文内部结构的静态模式,主张在研究文本时融 入历史因素,引入了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对文本进行研究的 动态模式。捷克翻译学者的研究进一步发展了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初 步形成了翻译研究学派的理论雏形,然而利维、米科和波波维奇却没 有对“翻译诗学”这一概念进行过界定,更没有对“翻译诗学”研究 的内涵展开过具体详尽的论述。
“翻译诗学”理论
乔姝姝 SZ1212007
一、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谈起
“诗学”一词可追溯至古希腊著名学者 亚里士多德( Aristotélēs,384B. C. - 322B. C. ) 所著《诗学》,后世学者普遍认为该 书成书于公元前335 年,距今约2346 年。 《诗学》是一部两卷本的著作,流传下来 的为第一卷,共由26 章组成,主要讨论一 系列重要理论问题,如人的天性与艺术摹 仿、悲剧艺术的成分、悲剧的功用、情节 的组合、悲剧和史诗的异同等。亚里士多 德在第六章明确指出,喜剧是他要探讨的 一个项目,从《诗学》本身布局看也应有 专门探讨喜剧的部分,而现存的《诗学》 却找不到相关论述,有学者认为失传的第 二卷可能是讨论喜剧。
当今西方世界对“翻译诗学”进行过深入研究并撰写过有分量专 著的学者主要有美国的巴恩斯通和法国的梅肖尼克,美籍比利时学者 勒菲弗尔也在其两部大作中论及其“翻译诗学观”。
( 一) 巴恩斯通的“翻译诗学”
“翻译诗学”这一概念出现于美国主流学术界,始于20 世纪90 年 代。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比较文学系著名文学教授威利斯·巴恩斯通 ( Willis Barnstone) 1993 年于耶鲁大学出版其大作《翻译诗学: 历史、理 论、实践》( The Poetics of Translation: History,Theory,Practice) 。巴 恩斯通在这本论著中将诗学的内涵概况为以下几个方面: 指艺术的形 式问题,如诗体论、可译性、忠实性、翻译方法、对等、差异、措辞 和句法; 指翻译的分类或变体; 双语翻译中的理论和方法; 各理论流派 中的诗学观。
巴恩斯通系美国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比较文学知名教授。他 在其著作的第一部分就建立起一个核心论点: 翻译不是从一种语言到 另一种语言的机械转译,而是一个重要的解释过程。翻译家要与作家 一样具有创造力。巴恩斯通视翻译为人们之间进行协商的范例,认为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永远在用不同相关的事物打着比方,我们正在阅读、 翻译着我们自己和整个世界。巴恩斯通还讨论了直译翻译家与意译翻 译家之间的不同等广泛论题。巴恩斯通认为所有的“原文”均为翻译, 而所有的“翻译”在精神上都是“原文”( All “originals” are translations and all “translations” are,in spirit,originals) 。
他把翻译视为比喻、美学变换和再创作。
他在讨论翻译史时使用世界上翻译得最多的《圣经》作为范例,
追溯了《圣经》从原希腊文、拉丁文到哲罗姆的拉丁文和丁道尔的英 文和英国詹姆士国王钦定本的历史,列举了这些作家出于宗教和政治 目的有意误译《圣经》的方式。巴恩斯通还提出了一些极具魅力的观 点,阐述了如何通过改变福音中人物的名字让圣母玛丽和耶稣成为非 犹太人,犹太人成为反派角色,让基督教成为原创而不是源于翻译。
巴恩斯通在专著的最后一部分以格言警语的形式论述了他对翻译
诗歌的观点。巴恩斯通在这部著作中论述的“诗学”概念是狭义的诗 学观,主要涉及“诗歌”创作,对“翻译诗学”的探讨主要局限于语 言层面的翻译问题。
(二) 梅肖尼克论“翻译诗学”
亨利·梅肖尼克( Henri Meschonnic) 1932年出生于法国巴黎,是当 代法国著名诗人、语言学家、语言理论家、文论家,法国巴黎第八大 学著名教授。梅肖尼克教授是当今世界为数极少的对翻译做过认真思 考的伟大的原创思想家,他精通希伯来文、希腊文、拉丁文,是极有 权威的《圣经》研究者。
讨论的是史诗的情节、结构、分类和成分等,并论 及史诗与悲剧的异同
讨论批评家对诗人的指责,探讨艺术批评的标准、 原则与方法
比较了史诗与悲剧的高低,得出结论: 悲剧能在较短 的时间内产生艺术的效果,达到摹仿的目的,因此 比史诗高
二、国外“翻译诗学”研究的出现以及三位大师的翻译诗学观
国外最初把“诗学”引入翻译研究的是捷克斯洛伐克一批著名的翻 译研究学者,利维、米科和波波维奇。他们的翻译理论源于俄国形式主 义的诗学观。俄国形式主义的诗学观旨在通过他们所认为的文学事实来 定义“文学性”( literariness) ,把文学制品从其他学科诸如心理学、社 会学和文化历史中剥离出来。俄国形式主义避免对深层结构进行探讨, 更为关注的是现实文本和文本具体特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国形式主义主张通过“历 时”( diachronically) 和“共时” ( synchronically)对文本进行分析,以了解 文本与决定性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