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安徽大学年计算机学院学术型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版)
anhuijianzhudax 硕士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
![anhuijianzhudax 硕士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9be463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37.png)
anhuijianzhudax 硕士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摘要:1.硕士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的背景和目的2.硕士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的具体内容3.硕士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的实施和评估正文:一、硕士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的背景和目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为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制定科学、合理的硕士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硕士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旨在明确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等方面的内容,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奠定基础。
二、硕士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的具体内容1.培养目标:硕士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应明确培养目标,突出专业特色,注重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具备较高学术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2.培养要求:硕士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应明确培养要求,包括课程学习、实践环节、学术论文等方面。
硕士研究生应按照培养要求完成课程学习、实践环节和学术论文的撰写,达到毕业要求。
3.课程设置:硕士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应合理设置课程,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等。
课程设置应注重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结合,强化实践环节,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4.实践环节:硕士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应设置实践环节,如实习、实践课程等。
实践环节旨在加强硕士研究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5.学术论文:硕士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应明确学术论文的要求,包括论文选题、撰写、答辩等环节。
硕士研究生应按照要求完成学术论文的撰写,提高其学术研究能力。
三、硕士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的实施和评估1.实施方案:硕士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应按照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等方面的内容组织实施。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密切配合,确保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
2.评估与反馈:硕士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应定期进行评估和反馈。
2010年计算机系硕士培养方案
![2010年计算机系硕士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84ba2134a7302768e9939df.png)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09/6/24一、适用学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工学门类)●计算机系统结构(二级学科、专业)●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二级学科、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二级学科、专业)二、培养目标及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1.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专门人才。
要求本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较好地学习与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与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2. 课程学习及学分组成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需获得学位学分不少于27,其中公共必修学分5,必修环节2,学科专业要求学分不少于20。
任选课程及自学课程学分另计。
三、课程设置1. 公共必修学分(5学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自然辩证法(60610012)2学分(考试)●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60610021)1学分(考试)第一外国语(基础部分)(60640012)2学分(考试)2.必修环节(2学分)●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必修)(69990021)1学分(考查)●学术活动(必修)(69990031)1学分(考查)3、学科专业要求学分(≥20学分)(1)基础理论课(≥3学分)●组合数学(60240013) 3学分(考试)●算法与算法复杂性理论(70240193) 3学分(考试)●计算几何(70240183) 3学分(考试)●基础泛函分析(60420144) 4学分(考试)●最优化方法(60420194) 4学分(考试)●现代优化算法(60420174) 4学分(考试)●高等数值分析(60420024) 4学分(考试)●应用近世代数(60420153) 3学分(考试)●随机过程(60230014) 4学分(考试)●应用随机过程(60420094) 4学分(考试)●不确定规划(60420214) 4学分(考试)(2)学科专业课(≥17学分, 可用基础理论课代替)●微计算机系统设计(70240233) 3学分(考试)●高等计算机系统结构(70240013) 3学分(考试)●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70240023) 3学分(考试)●人工智能原理(70240033) 3学分(考试)●计算机控制理论及应用(70240043) 3学分(考试)●软件工程技术和设计(60240033) 3学分(考试)●分布式数据库系统(70240063) 3学分(考试)●知识工程(70240103) 3学分(考试)●计算语言学(70240052) 2学分(考试)●多媒体计算机技术(70240133) 3学分(考试)●计算机图形学(70240243) 3学分(考试)●数字系统自动设计(70240173) 3学分(考试)●智能控制(70240073) 3学分(考试)●计算机视觉(70240083) 3学分(考试)●数据安全(70240093) 3学分(考试)●语音信号数字处理(70240123) 3学分(考试)●VLSI设计基础(70240113) 3学分(考试)●计算机辅助几何造型技术(70240143) 3学分(考试)●计算机网络中的形式化方法与协议工程学(80240123) 3学分(考试)●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 (70240223) 3学分(考试)●面向对象技术与应用(80240113) 3学分(考试)●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布图理论与算法(70240163) 3学分(考试)●工程数据库设计与应用(70240213)3学分(考试)●数字图像处理(70230043) 3学分(考试)●分布式多媒体系统与技术(70240203) 3学分(考试)●并行计算(70240263) 3学分(考试)●高级编译及优化技术(70240342) 2学分(考试)●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系统的性能评价(70240253) 3学分(考试)●微型计算机系统接口技术设计与实践(60240063) 3学分(考试)●人工智能(仅限本科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60240052) 2学分(考试)●计算智能及机器人学(80240033) 3学分(考试)●计算机视觉专题(80240023) 3学分(考试)●随机信号的统计处理(60220013) 3学分(考试)●模式识别(60230023) 3学分(考试)●现代优化算法设计与实践(80240133) 3学分(考试)●高性能路由器体系结构与高速信息网络技术(80240143) 3学分(考试)●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中的并行编程技术(80240153) 3学分(考试)●下一代互连网(80240173) 3学分(考试)●网格计算(80240183) 3学分(考试)●计算机网络前沿研究(80240193) 3学分(考试)●软件项目管理(80240203) 3学分(考试)●宽带交换网与Qos控制技术(80240213) 3学分(考试)●算法分析与设计(80240222) 2学分(考试)●计算理论导论(80240233) 3学分(考试)●无线网络与移动计算(80240333)3学分(考试)●小波分析及其工程应用(80240313) 3学分(考试)●网络系统的建模与分析(80240283) 3学分(考试)●网络存储技术(80240303) 3学分(考试)●计算机系统性能测试(80240242) 2学分(考试)●信息检索的前沿研究(80240262) 2学分(考试)●流媒体技术(80240292) 2学分(考试)●数据挖掘:理论与算法(80240372) 2学分(考试)●计算生物学(80240343) 3学分(考试)●信息隐藏和数字水印技术(80240382) 2学分(考试)●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80240352) 2学分(考试)●计算机网络管理(80240362) 2学分(考试)●人工智能基础理论选讲(80240322) 2学分●高等理论计算机科学(上)(80240434) 4学分(考试)●高等理论计算机科学(下)(80240464) 4学分(考试)●高级操作系统(80240442) 2学分(考试)●互联网路由算法与协议(80240452) 2学分(考试)●可信计算平台与可信网络连接(80240392) 2学分(考试)●计算机专业英文论文写作与投稿(80240441) 1学分(考试)●网络测量与分析技术(80240422) 2学分(考试)●高性能计算实验(60240093) 3学分(考试)●高等数值算法与应用(70240353)3学分(考试)●高等计算机网络(60240083)3学分(考试)●导师认可的其它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可跨一级5学分学科)●4. 任选课程为了扩大知识面,可由导师指定或研究生本人自选如下课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beab663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42.png)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12 授工学学位)一、培养目标1.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专业阅读和初步写作。
2.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创新求实精神和良好的科研道德,具备独立从事本学科的科学研究能力。
3.可胜任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和工程技术工作以及科技管理工作。
4.合格者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二、主要研究方向1.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1)海量存储系统与云存储服务(2)高性能计算与云计算技术(3)多媒体计算与网络(4)多核与虚拟化技术(5)新型存储技术与器件(6)嵌入式系统与SoC设计2.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1)现代数据库理论与技术(2)高性能软件关键技术(3)并行分布式及高性能计算(4)软件工程方法与技术(5)移动实时计算(6)计算辅助设计3.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1)并行计算与分布式处理及应用(2)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3)人工智能与知识工程(4)智能控制与嵌入式系统(5)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6)多媒体信息处理(包括生物信息技术)4.信息安全专业(1)密码理论与技术(2)计算机网络安全(3)信息系统安全(4)鉴别与授权管理(5)信息对抗(6)可信计算三、学习年限全日制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为3年。
四、学分要求与分配总学分要求≥36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要求≥24学分,研究环节要求≥12学分,具体学分分配如下表:总学分≥36学分修课学分≥24学分其中,全英语课程≥2学分,国际水平课程≥2学分校级公共必修课程≥5学分,其中:中国特色理论与实践2学分;辩证法概论1学分;硕士一外2学分;校级公共选修课程≥1学分:人文类或理工类或其它类1学分六、研究环节与学位论文1.严格执行学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的相关规定。
2.每位研究生至少阅读与论文课题相关的外文文献10篇以上,国内文献20篇以上,并提交综述报告。
3.必须至少参与并完成一项科研项目(分配任务),提交源码及相关文档。
安徽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安徽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57c4dba750e2524de4187e52.png)
安徽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安徽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安徽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门类:工学学科门类:工学一级学科代码:一级学科代码:0830一级学科名称: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名称:环境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代码:(二级学科代码:083002二级学科名称:环境工程二级学科名称:环境工程)一、培养目标一、培养目标1、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宽广的基础理论与系统的专门知识,较为熟练的掌握英语,能阅读和撰写本专业英语文献和论文,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高层次人才。
2、能够适应科学进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掌握环境化学、环境管理与评价、环境监测与分析、环境生态学等方面的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及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具有从事环境科学专业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环境科学领域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熟练地阅读专业文献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
3、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学习年限二、学习年限环境科学与工程硕士生修业年限为3年,特殊性情况可提前或延迟毕业,但需经学院学位委员会讨论决定,最长修业年限不超过4年。
三、研究方向三、研究方向083001环境科学1、环境生物地球化学2、水污染防治3、环境生态与资源管理083002环境工程1、生态工程与环境修复技术2、污染控制与资源化3、矿山环境工程四、课程设置与考试要求四、课程设置与考试要求组别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授课方式考试方式备注APoli000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362.001面授讲课笔试Poli0001自然辩证法概论181.001面授讲课考查Engl0004英语1084.001面授讲课笔试选1需修满4学分,多选无效Japa0001日语1084.001面授讲课笔试Russ0001俄语1084.001面授讲课笔试BReso1003环境工程543.001面授讲课笔试选3.根据不同学科方向选择,需修满8学分Reso1005环境生物地球化学543.001面授讲课笔试Reso1088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前沿讲座362.002面授讲课考查Reso1089现代环境分析化学362.001面授讲课笔试Reso1011现代环境生物学543.002面授讲课笔试CReso1090环境样品前处理与实验362.002面授讲课笔试选7需修满14学分Reso1093环境规划与管理362.001面授讲课笔试DReso1094湖泊学362.002面授讲课考查Reso1095环境分子生物学362.002面授讲课考查Reso1096数值分析362.002面授讲课考查Reso1097环境流体力学362.002面授讲课考查Reso1099环境工程进展362.002面授讲课考查Reso1100环境影响与评价进展362.002面授讲课考查Reso1101GIS软件应用与实验362.002面授讲课考查Reso1102环境工程CAD362.002面授讲课考查Reso1104环境工程项目管理362.002面授讲课考查Reso1105废水处理生化反应工程学362.002面授讲课考查Reso1106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362.002面授讲课考查Reso1107污水深度处理技术362.002面授讲课考查Reso1108给水处理技术362.002面授讲课考查Reso1109环境土壤学362.001面授讲课考查Reso1118生态影响评价362.002面授讲课考查Reso1121有机污染化学362.001面授讲课考查Reso1092污染生态学362.002面授讲课考查Reso1001环境毒理学362.002面授讲课考查Reso1035土壤生态学362.002面授讲课考查Reso1043高级生态学362.001面授讲课考查Reso1046实用统计分析362.001面授讲课考查Reso1052稳定同位素技术362.002面授讲课考查Reso1068微生物生态学362.002面授讲课考查Reso1083生物反应器原理与设计542.001面授讲课考查Reso1084高等环境化学362.002面授讲课考查Reso1085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技术362.002面授讲课考查Reso1086环境生物技术原理与应用362.002面授讲课考查Reso1007恢复生态学362.002面授讲课考查GReso的课程学习,夯实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anhuijianzhudax 硕士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
![anhuijianzhudax 硕士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893d58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e6.png)
anhuijianzhudax 硕士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摘要:一、前言二、培养目标三、培养方案1.课程设置2.实践环节3.论文写作与答辩四、教学管理五、附则正文:【前言】为了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根据我国教育部门的要求,我们制定了《anhuijianzhudax 硕士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
本方案旨在为研究生提供系统的学术与实践教育,以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较高思想政治觉悟、严谨治学态度、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毕业生应具备本专业领域的扎实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能胜任教育、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培养方案】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遵循“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原则,分为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选修课程等。
研究生需修满规定的学分,通过课程考核。
2.【实践环节】实践环节是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包括实习、社会实践、实验、实训、课程设计等多种形式。
研究生应认真完成实践环节,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3.【论文写作与答辩】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结合所学专业方向,选择适当的课题进行研究,撰写学术论文。
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完成论文撰写后,研究生需参加论文答辩,通过后方可获得学位。
【教学管理】研究生教学实行导师负责制。
导师应对研究生的学术成长和品行负责,关注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给予指导和帮助。
同时,学校将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确保培养质量。
【附则】本培养方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anhuijianzhudax 硕士研究生专业负责解释。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03be48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0a.png)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培养目标本方案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系统掌握计算机软件与硬件、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等方面的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二、培养方式1. 严格执行培养方案,采用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 发挥导师和研究生两方面的积极性,鼓励研究生自主学习与导师指导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坚持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工作并重,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相结合,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计算机技术与行业技术相结合的能力。
5. 发挥导师组的作用,会同有关教学系、学生管理部门对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学业与生活、科研工作等进行全面管理,保证培养质量。
三、学分要求实行学分制,以课内18学时为1学分,研究生在答辩之前须修完不少于36学分(包括必修环节学分),具体学分分配如下:1. 必修环节(12学分):学术报告会、文献阅读与综述、科研训练等。
2. 公共基础课程(6学分):数学类课程、外语类课程等。
3. 专业基础课程(6学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与算法等。
4. 专业方向课程(6学分):根据研究方向选择相关课程。
5. 选修课程(6学分):根据个人兴趣选择相关课程。
四、研究方向与课程设置1. 智能信息系统及复杂网络:开设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挖掘、计算机网络等相关课程,培养学生掌握智能信息系统及复杂网络的设计与开发能力。
2. 计算机视觉:开设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等相关课程,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视觉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能力。
3. 网络及信息安全:开设网络安全、密码学、信息隐藏与检测等相关课程,培养学生掌握网络及信息安全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3f46c084254b35eefd3447.png)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1200)一、培养目标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宽厚的专业素养、独立的科研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包含: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学风严谨,具有实事求是、不断追求新知、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积极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
2、掌握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在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
3、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和科学论文写作能力,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本专业外文文献的阅读,并能准确地撰写论文外文摘要。
4、具有健康的体格和心理。
二、学习年限学制一般为3年。
课程学习时间和论文撰写时间(包括论文答辩)约各占一半,均不得少于一学年。
提前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其他培养环节,成绩优秀、科研能力突出、出色完成学位论文并符合学校有关规定者,可申请提前毕业,但其最短学习年限不得少于2.5年。
研究生在学制规定的基本年限内,未能完成全部学业,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5年。
四、培养方式和培养计划1、采用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导师为主导负责研究生的业务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发挥导师组集体智慧,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注重课程学习,夯实学科基础,通过课程学习使研究生掌握本学科专业的系统知识和前沿问题。
每位研究生都应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使研究生在参与科研课题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努力提高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研究生在入学后的三个月内(最迟在第一学期末)通过师生互选,确定导师,未参与互选的研究生由导师组分配导师,并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本学科培养方案和研究生本人的具体情况确定研究方向与制订培养计划,经学科负责人审定后报学院和研究生院备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092506376baf1ffd4fad01.png)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812)一、培养目标本学科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品德优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具备严谨科学态度和创新能力、能在国民经济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高层次专门人才。
通过硕士阶段的学习,要求研究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实事求是的学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人正派、身心健康;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并了解学科的现状和最新发展;具有良好的外语读、写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能力;具备一定的理论研究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能力。
能胜任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政府部门、IT产业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管理、应用开发等相关工作。
二、学科方向1.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2. 物联网理论与技术;3. 计算机应用技术。
三、培养方式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是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导师组负责学位点建设规划及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订,组织研究生入学考试命题、阅卷及复试,组织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的论证、专题讨论、中期考核、论文答辩,研究决定与研究生培养有关的其它重要事项。
导师负责指导制定培养计划、课程学习、文献阅读、教学生产或社会实践、论文选题、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等。
研究生与导师指导关系的确定采取研究生和导师双向选择的办法。
导师调离学校或外出时间超过一年,或因其它原因不能继续指导时,学院负责变更研究生的指导关系,并报学校备案。
四、学制及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三至五年。
五年不毕业者作结业处理。
五、课程学习与必修环节1.课程学分①课程总学分不低于 30 学分(含专题讨论与实践教育1学分)。
②学位课程不低于 16 学分。
2.必修环节专题讨论与实践教育1学分。
必修环节包括辅助教学、专题讨论和实践教育等,一般在第3-4学期进行。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cb366956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e2.png)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812,申请工学硕士学位适用)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为: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学风严谨,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对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应有深刻了解。
3,可胜任本学科领域较高层次的教学、科研、工程技术工作与科技管理工作。
4.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专业阅读和写作。
5.具有健康的体质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1.计算机系统结构2.计算机软件与理论3.计算机应用技术三、学制及学习年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一般为3-4年,最长不超过5年。
非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可适当延长,一般为3-4年,最长不超过6年。
休学创业的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为io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1.学分要求总学分数为≥30学分,其中课程学习学分为N25学分,必修环节学分为5学分。
所修课程由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和选修课三部分组成,其中公共学位课≥11学分,专业学位课N8学分,专业选修课”学分,跨学科选修课多学分。
必修环节包括:实践环节3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选题报告及中期考核1学分。
2.课程设置:1.实践环节的基本类型(1)社会实践研究生可以通过组织和参与社会调查、支教、扶贫及其他志愿者服务等方式进行实践活动,提倡以小组或团队形式开展,累计不少于15个工作日。
研究生完成“社会实践”活动后,需撰写不少于2000字的社会实践总结报告,内容包括实践过程概述及体会、感想等,并附必要的佐证材料。
社会实践服务对象(单位或个人)应在报告上填写评语。
研究生提交由实践单位和指导教师签署意见的书面实践报告,学院审核通过后记1学分。
计算机技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讨论生培养方案2
![计算机技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讨论生培养方案2](https://img.taocdn.com/s3/m/8e60129c168884868662d65a.png)
计算机技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讨论生培养方案2目录一、学术学位培养方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ﻩ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专业学位培养方案计算机技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ﻩ9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775 学科级别: 一级一、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分别于2003年和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于201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至今已培养了200余名硕士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经验.围绕计算机领域发展所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充分发挥学科交叉优势,在多年的科研与中逐渐了网络化软件、智能信息处理、物联网与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网络及应用等4个特色鲜明且稳定的研究方向.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14人、副教授32人、高级工程师15人,有硕士生导师18人,双师型硕导10人.近五年来,本学科共承担**类科研课题80余项,研发的“高速公路联网收费拆帐系统"、“差示扫描量热仪”、“公共务审批系统"、“手持式无线多功能播演系统”等获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400余篇,三大检索收录120余篇。
获**奖励8项,地市级奖励15项.二、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掌握坚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掌握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或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专门知识,熟悉现代计算机软、硬件环境和工具,有娴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较为熟练的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通过与其他学科交叉,能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多种研究及应用课题。
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学风。
能胜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教学、工程技术和科研等工作.三、主要研究方向及四、学制与学分1。
学制为3年。
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2—4年。
2。
第一学年内完成所有课程学习。
3.学分要求:五、培养方式研究生培养实行以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导师负责研究生的业务指导和思想治教育,成立学科方向指导小组对研究生进行培养和考核.六、必修环节及要求1.教学为培养本学科研究生能力,提高他们工作能力和组织能力,要求研究生在第二到第三学期协助导师指导实验、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等,工作量要求不少于32课时。
2010年计算机学院研究生复试名单(公示)
![2010年计算机学院研究生复试名单(公示)](https://img.taocdn.com/s3/m/af629f7da26925c52cc5bfdb.png)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系统结构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系统结构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
2010年(计算机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拟复试考生名单(学术型) 2010年 计算机学院)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拟复试考生名单( 学术型)
序号
1
准考证号
106570000001108
姓名
阙从园 陈梦倩 何朝霞 李鹏飞 连丽娟 刘影 梅燕杰 穆倩倩 覃涛 王方 王小微 王昭 肖敏 肖扬 杨涛 张宏伟 王嵘瑜 张鹏浩 李洪旭 陈喜庆 田 杰 聂笃丹 李明辉 汤 玉
106 107020137093038 107 106140081203372 108 102800210005954 109 102800210000479 110 104870000136354 111 100070000005585 112 104590411150097 113 104970200334045 114 102880200004893 115 107010161130124 116 100080081200568 117 107010137014866 118 102170000060308 119 100130412610001 120 104880000020042 121 104220510004267 122 104630411000437 123 104870000136354 124 100070000005585 125 104590411150097 126 104970200334045 127 106570000001168
anhuijianzhudax 硕士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
![anhuijianzhudax 硕士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9ea89d5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12.png)
anhuijianzhudax 硕士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摘要:1.硕士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的概述2.硕士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的目标3.硕士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4.硕士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的实践环节5.硕士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的质量保障正文:一、硕士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的概述硕士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是我国高等教育机构为硕士研究生阶段提供的一种系统性、全面的培养模式。
它旨在为硕士研究生提供一个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学习平台,以培养具有专业素质、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高级人才。
二、硕士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的目标硕士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的目标是为了使硕士研究生在完成学业后,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1.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2.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专业领域的问题;3.具备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能够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或工程项目;4.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三、硕士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硕士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
其中,公共课程旨在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帮助硕士研究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选修课程则让硕士研究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进行深入学习。
四、硕士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的实践环节硕士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验、实习、实践课程和毕业论文。
课程实验和实习旨在让硕士研究生在实际环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课程则让硕士研究生结合实际项目进行学习和研究;毕业论文则是硕士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的一项学术成果。
五、硕士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的质量保障为了确保硕士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各高等教育机构采取了一系列质量保障措施,包括定期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和优化,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和监控,对硕士研究生的学术成果进行严格把关等。
硕士研究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培养方案
![硕士研究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2b9116d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7d.png)
硕士研究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论与方法,具有创新意识、较强科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1)深厚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知识和系统掌握计算机系统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等核心专业课程的能力;(2)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前沿知识,具备较强的科研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3)具备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问题分析、系统设计、软件开发和工程管理的能力;(4)具备良好的专业道德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感。
二、培养要求1.课程学习(1)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等核心课程;(2)学习课外专业相关的前沿知识和技术,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新兴技术;(3)强化对软件工程、系统集成、项目管理等实践技能的学习,培养实际工程应用能力。
2.科研训练(1)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论文撰写技能;(2)参加学术交流,培养科学研究和学术论文阅读能力;(3)完成科研论文,掌握科学研究成果的整理和表达能力。
3.实习实训(1)参与校内外企业或科研院所的实习实训项目,掌握企业需求分析、系统设计、软件开发等实际应用能力;(2)参与科研团队或工程项目,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综合素质(1)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2)注重专业道德修养,培养责任心和职业操守。
5.毕业要求(1)完成所有培养计划和课程学习,取得《硕士研究生学位证书》;(2)完成科研训练,发表至少一篇学术论文或完成科研项目,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3)通过实习实训,取得实习单位给出的实习鉴定报告;(4)综合素质评价合格,没有违纪违规记录。
三、培养模式1.学术学位研究生采用导师制培养模式,导师负责学术指导和管理学生的学术生活。
2.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导师制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校内导师和校外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学校和企业共同负责学生的实习实训安排。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eb3e2c2af90242a895e5e2.png)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0年6月修订)一、培养目标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弘扬“科研为国分忧,创新与民造福”的价值理念。
2、在本学科内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从事本门学科研究工作所需的研究手段,了解本学科和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动态及发展方向,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3、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撰写论文摘要,有一定的听说能力。
4、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二、适用范围及学习年限1、本培养方案适用于本所各研究方向的硕士生培养。
2、硕士生的学习年限3年~4年。
三、培养方式1、硕士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与科研工作相结合的方式,着重培养硕士生从事本门学科研究工作的能力,使硕士生在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的基础上,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2、硕士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由导师或以导师为首的指导小组指导。
3、建立规范化的学术交流和学术报告制度,按期检查培养环节的完成情况。
4、导师应与学生定期交流,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研究生所在的党支部、辅导员和导师要积极帮助和关心学生的思想进步和政治成长,在研究生在学期间,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集体主义、国情与爱国主义教育。
四、主要培养环节硕士生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环节:制定个人培养计划、课程学习、必修环节及论文工作。
1、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导师应在硕士生入学后第一学期内,制定出学生的培养计划。
内容包括:培养目标和要求、课程安排、文献阅读、实验技术、科研与开发、学术交流、社会实践、学位论文等方面的要求和进度计划。
2、课程学习硕士生的培养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不低于30学分,其他必修环节不低于5学分。
1)课程设置硕士生选修的课程分为学位课(含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和非学位课(含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812修订本)
一、培养目标
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
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热爱祖国,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献身科学的精神,自觉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1.具有坚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系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并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与作风;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言。
2.研究生毕业后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从事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科学的教学、科研和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规划、组织、设计与开发等工作。
3.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智能软件
2.并行算法
3.数据库与web技术
4.中间件技术
5.智能计算理论与应用
6.智能信息处理
7.智能算法及应用
8.图像处理与识别
9.信号处理与模式识别
10.机器学习及应用
11.信息安全
12.计算机网路
13.信息检索
14.计算机视觉
15.嵌入式系统
16.数据挖掘
17.计算机图形学
二、学习期限
硕士研究生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二至四年。
硕士生应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完成培养计划要求的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
若提前完
成培养计划,需提前申请,经院学位委员会审查,学校批准,方可进行论文答辩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四、学期安排
实行五学期制,上半学年分春、夏两个学期,下半学年分秋、冬两个学期。
每门课程原则上在一个学期集中授课。
暑期由各培养项目组自定,主要用于科学实验、社会实践等环节。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课程总学分数:不少于30分)
1、学位课程
公共课程与一级学科通用课程属学位课程,学分分别为7学分与8学分,修课时间为第一学年;学位课考试成绩必须在75分以上方可申请学位,否则需重修。
2、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程
此类课程的修课学分要求不低于15学分,主要开设专业或培养项目课程,修课时间为第一学年至第二学年秋冬学期;非学位课程须取得60分以上或合格以上方可取得相应学分。
六、其他培养环节
此培养环节共20学分,其中中期考评1学分;学位论文9学分;其他实践实验科研环节10学分,包括科学实验、文献综述、实践活动、学术交流、参加导师或学科点的科研课题等,具体由导师组商定。
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进行。
对跨专业报考的研究生,导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要求研究生补修2—4门专业课程,随该专业本科生上课,不计入总学分,修课时间为第一学年。
补修的课程从以下课程中选择:离散数学、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
补修的课程均需取得60分以上为合格。
七、中期考核与分流
中期考评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秋冬季学期。
通过考评的,进入其他模块的培养环节;未通过考评的,另修满8学分(3—4门课程);成绩合格,符合毕业条件的,准许毕业,发给研究生毕业证书。
八、培养方式
所有理论课程学习必须在硕士生的前三学期全部结束,而后进入其他培养环节。
教学实践是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重要环节,应纳入培养方案中统一安排,一般在第三、四学期进行,内容为协助导师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工作或为本科生辅导、指导实验等工作。
学术活动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工作内容主要有:(1) 在公开出版的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2篇,鼓励参加专业学术会议1-2次;(2) 为本专业高年级学生(含硕士生)或教师作学术报告1-2次;(3) 协助导师完成科研项目中的1-2项具体工作,并写出总结报告。
1.培养方式实行指导教师负责与教研室及硕士点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办法。
整个培养过程由导师负责具体指导,导师应在思想道德和业务学习两方面关心和教育硕士生,引导他们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道路。
同时,重要的教学环节可通过教研室或硕士点指导教师委员会集体讨论后,根据讨论决定的方案实施,以发挥教研室或硕士点的集体智慧。
2.硕士生培养工作应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因材施教,结合硕士生的研究方向和特点,制订个人培养计划。
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应贯彻课程和论文并重的原则,即硕士生既要系统学习理论,也要进行较深入的科学研究,特别是加强硕士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3.政治课教学除在课程设置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列入必修课外,应与经常性的政治、思想、纪律和理想教育相结合,对硕士生加强形势、政策、法纪、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教育,组织硕士生参加政治学习、社会实践、咨询活动和公益劳动。
九、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硕士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学位论文工作培养硕士生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工作能力,培养分析综合及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
学位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开展,具体要求有:
1.各研究方向的硕士生的研究课题均应在导师的指导下于第四学期前确定。
2.硕士生应在第三学期末写出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立题意义,文献综述初步,研究计划与目标,主要技术(或理论)难点及拟解决方案等。
开题报告应由硕士生本人向硕士生点指导教师委员会宣读,在听取意见并修改后提交正式书面报告。
3.经中期考核合格者(一般在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初),进入学位论文和撰写学位论文阶段。
3.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本人独立完成。
要把重点放在对选题和动手能力的训练上。
对于实践性强的课题,论文应有实验研究和验证。
每月至少一次向指导教师汇报论文工作的进展情况,论文工作中期应作“课题进展报告”,以确保学位论文的进度与质量。
4.学位论文书写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位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87)。
论文评阅及答辩工作按安徽大学研究生工作细则的有关条款执行。
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环节与学分简表
若行数不够,可自行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