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敦煌生态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敦煌生态环境
摘要:在评价敦煌市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敦煌市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原因和趋势,提出了生态建设与大农业可持续发展亟待研究的科学问题,并提出了生态建设与大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敦煌;生态环境;生态建设;大农业
敦煌市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自然生态环境特点独特。
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匮乏、植被覆盖率低、湿地退化日益加剧、土地荒漠化持续扩展。
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由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的因素造成,自然因素是生态环境恶化发生发展的潜在条件,人为因素则是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的重要外在原因。
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可以归结为“五滥”——滥垦(无计划、无节制的开垦土地)、滥牧(超载过牧)、滥伐(林木)、滥采(中草药、草皮等)、滥用水资源(超采地下水等)。
1敦煌市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1.1自然生态环境特点
敦煌市总面积3.12万km2,其中绿洲面积1 400 km2,仅占总面积的4.48%。
全市辖6镇3乡,总人口18.8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30万人。
地处大漠腹地,年平均气温9.30 ℃,年平均降水量39.90mm,蒸发量2 486mm,属典型的干旱性气候。
因气候干燥、极度风蚀,山地岩石及山麓砾石裸露,荒漠连片,形成典型的戈壁荒漠景观。
1.2生态环境现状与问题
敦煌区域内地表水主要有发源于祁连山冰川的党河、发源于祁连山西段托来南山和疏勒南山之间的疏勒河。
由于党河上游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实施“引党济红”工程分水500万m3、月牙泉治理回灌年用水600万m3,加之人口和耕地面积的急剧增加,造成党河断流。
瓜州县双塔水库、玉门市昌马水库的建成使用,拦截了河水,又造成疏勒河断流。
于是,敦煌市只得每年开采地下水 4 100万m3用于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造成地下水位年平均下降0.43m。
著名旅游景点月牙泉水域面积由上世纪60年代13 000多平方米锐减到现在的5 300多平方米,水深由过去的10多米下降到现在的平均水深仅1.10m。
持续的水位下降使敦煌境内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
1.2.1湿地萎缩。
湿地以每年0.13万hm2的速度递减,到2005年,境内湿地面积减少了近1/3,仅存18万hm2。
绿洲区内的0.07万余公顷咸水湖和66.67余公顷淡水湖中,80%已消失。
1.2.2植被锐减。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之初,敦煌东、西、北湖及南山一带有天然林14.60万hm2,其中胡杨林2.93万hm2,是敦煌绿洲的“绿色屏障”。
2005年,敦煌境内的天然林消失了近1/2,仅存8.67万hm2;据甘肃省草原队调查,1965年时敦煌有38.4万hm2草场,总载畜量12万羊单位,现在只有9万hm2,减少了77%,载畜量5万羊单位,减少了57%。
1.2.3沙进人退。
全市有3.33万hm2土地沙化,自1994年以来,绿洲区外围沙化面积增加了1.33万hm2,平均每年增加近0.13万hm2。
而现在沙尘暴以及浮尘天气也在增加。
沙尘暴的强度越来越大。
以前主要集中在3~5月份,现在几乎每月都会出现。
举世闻名的莫高窟也受到了风沙的侵蚀以及粉尘的危害。
来自鸣沙山方向的风沙对崖面露天壁画的撞击、磨蚀,已经导致了壁画褪色、变色,还使不少窟区、窟顶遗址残败不堪,相当数量的窟顶被剥蚀,甚至会引起崖体的坍塌。
浮尘天气的增多对莫高窟的威胁也在加剧。
观测表明,莫高窟窟区年降尘量已达到65.4t•km2,且83%以上为棱角状、次棱角状高硬度的颗粒,它们既能随湍急的气流运动对壁画、塑像进行磨蚀,又能侵入壁画和塑像颜料的空隙间,携带的细菌和化学物质还会对壁画的颜料产生多种生物和化学作用。
它们还不断地在壁画开裂处乘虚而入,使其龟裂。
而粉尘沉积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一种向外挤压的力,导致壁画颜料层、白粉层脱落,严重时可使整个壁画大面积脱落。
同时,大量粉尘沉降在壁画表面,不仅严重影响了艺术效果,而且很难在不损坏壁画的前提下将其清除,给壁画修复除尘带来许多困难。
2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原因与趋势
2.1自然因素
敦煌地处内陆腹地,降水量稀少,据气象部门资料显示,敦煌年降水量为39.90mm,蒸发量为2 486mm,蒸发量是降水量的62倍;
2.2人为因素
2.2.11970年,双塔水库和昌马水库的修建,导致以下400km的河段(其中300km河段在敦煌)断流;几乎同时,疏勒河的支流党河,也在上游被阿克塞县截留500万m3水。
在敦煌境内,水利部门也筑起了大坝。
党河断流,疏勒河断
流,造成流向敦煌的地下水量减少,外围的湿地萎缩、植被退化、动植物种群消失。
2.2.2敦煌库区水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实施的渠灌防渗,大大减少了地下水的补给,加之敦煌人口由解放初的不到4万人增加到现在的18.80万人,灌溉面积由0.89万hm2增加到2.53万hm2,每年旅游的人数超过百万人次,据统计,敦煌全市各类用水年需
3.62亿m3,党河实际来水量为2.60亿m3(还要除去阿克塞分流的500万m3水),大大超过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2.2.3过度放牧,造成植被退化,沙化加剧。
2.2.4过量开采地下水。
1976~1986年,新开掘的机井数量为1 800余眼,相当于敦煌绿洲每平方千米至少有一眼机井。
敦煌市目前年采地下水6 000万m3(允许开采的地下水量为5 500万m2),其中2/3用于灌溉。
只有消耗而没有补充,敦煌的地下水位以平均每年0.20m的速度下降,到2001年,地下水位累计下降了近11m。
这种严重的“收支不平衡”,直接导致了月牙泉水位的下降—1986年时,月牙泉水位不足2m,到2005年只剩下0.90m。
2.2.5农业的大水漫灌增加了用水量。
据敦煌市水务局统计,敦煌目前每年缺水将近8 000万m3,其中农业缺口为3000万m3,生态用水缺口5 000万m3。
主要原因是水资源浪费严重,用水效率不高,农业灌溉方式粗放,多为大水串灌、漫灌和深浇满灌。
一方面水资源严重短缺,另一方面水资源浪费又十分突出。
究其根源,主要是水资源价格偏低,水价机制不合理,水价构成中没有考虑社会成本、生态成本和未来成本等费用。
敦煌市委、市政府已经制定实施各项政策措施,通过落实“节水、引水、放水、渗水、养水”措施,健全全民参与、协调配合、依法治理、责任考核4项机制,努力解决生态保护工作中的问题,在开源节流、建设节水型社会方面取得了实效。
但由于现有体制限制,解决敦煌生态问题还存在许多障碍:一是由于现行的条块分割体制,不能统筹兼顾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不能统筹兼顾生产、生态和生活用水,不能统筹流域上、中、下游。
二是当地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各自为政,缺乏协调制约机制,资源性开发造成生态系统功能性退化。
三是当地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耗水农业比重过大,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加剧水生态恶化。
3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意义
严重的土地沙化、湿地萎缩及植被锐减破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严重威胁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口的剧增和严重超载,增加了对自然资源的极度消耗和对脆弱生态环境的极大压力。
极端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超负荷
的人口对该地区构成了双重的压力,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严重失衡。
甚至影响到西北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敦煌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有着重大战略意义。
风沙肆虐、土地沙化、水资源匮乏,敦煌绿洲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容乐观。
如若得不到及时调整和改善将来甚至会危及到河西走廊,甚至整个西北地区。
4敦煌生态环境建设要从其根本入手
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也针对敦煌生态持续恶化问题派专人考察、调研,调研显示,敦煌生态保护形势十分严峻,迫切需要建立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通过跨流域、跨区域大范围统筹规划,切实保护敦煌脆弱的自然生态。
首先,要转变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变“工程水利”为“生态水利”,通过科学调控,让党河、疏勒河结束断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转变节水观念和方式,同时加大地下水补给;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种植结构,推广花卉、葡萄等节水高效作物的种植比例。
其次,要积极借鉴黄河、黑河断流治理经验,建立疏勒河、党河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机制;环保部门要充分利用环评制度,加大规划环评力度,严格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管理,以水供给量定发展规模,慎重移民,对流域资源的无序利用形成制约,最终实现流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三,要尽快对疏勒河、党河水生态进行全面评估,总结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经验和教训,运用综合生态管理理念,打破流域性行政管理界限,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统筹生产、生态、生活用水,建立敦煌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以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为载体,通过跨流域、跨区域大范围的生态保护,变农、林、水、土、草等要素管理为综合管理,维护脆弱的自然生态。
敦煌的生态环境问题,关系着敦煌的生死存亡,关系着莫高窟、月牙泉等人文自然景观的存续,更关系着敦煌及其周边县市、河西走廊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
敦煌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现状,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保护敦煌的生态环境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