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护理常规
体外循环护理常规PPT课件
清洁与舒适
• 晨晚间护理: • 口腔护理 • 会阴抹洗
• 保持皮肤清洁 • Q4h翻身,观察受压部位,预防压疮。 • 床单平整、清洁无异味。
第25页/共39页
疼痛护理
• 正中切口术后疼痛发生机会低 • 疼痛的程度 • 患者耐受能力 • 使用镇痛剂的目的
第26页/共39页
医院感染的控制与预防
• 年龄 • 体重 • 身高 • 基础血压 • 基础心率 • ABO和Rh血型,配血量
第11页/共39页
用物准备
• 约束带 • 纵膈引流管和心包引流管的标识 • 低负压吸引机
第12页/共39页
药物准备
• 多巴胺 • 硝普钠 • 速尿 • 西地兰 • 极化液
第13页/共39页
抢救仪器的准备
• 输液泵4台 • 心内及心外除颤仪 • 临时起搏器和导线(EO) • 呼吸机
评估与准备
• 环境准备 • 患者准备 • 用物准备 • 药物准备 • 抢救仪器准备 • 操作者的准备
第9页/共39页
环境准备
• 地板进行清洁以及表面消毒 • 紫外线消毒空气 • 室温保持在24-28℃,如接低温体外循环术后,不宜过高,22-24℃。 • 床单位铺麻醉床
第10页/共39页
患者准备
第37页/共39页
谢 谢!
第38页/共39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39页/共39页
第16页/共39页
术后患者观察要点
• 循环系统 • 呼吸系统 • 神经系统 • 电解质管理 • 管道的护理 • 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 • 舒适与安全 • 医院感染
第17页/共39页
循环系统
1. 无创血压监测
2. 自主心律与起搏心律的鉴别
体外循环护理常规及健康指导
体外循环护理常规及健康指导体外循环亦称心肺转流,是利用特殊的人工装置将静脉血引出进行体外氧合,再经血泵输回体内动脉系统的生命支持技术。
其特殊装置为人工心及人工肺,统称人工心肺装置或体外循环装置。
【护理常规】1.术前(1)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正确测量身高、体重,做好记录。
(2)保证休息、防止受凉。
适当活动,根据病情给予吸氧指导。
(3)指导饮食:高热量、高蛋白质、易消化食物,增强机体抵抗力。
(4)做好心理护理,消除患者思想顾虑。
(5)有针对性进行术后护理配合指导,如训练咳嗽、深呼吸、床上使用便器排便等,利于术后配合。
(6)应用利尿药的患者注意观察尿量及电解质的变化,告知患者术后控制饮水的重要性,维护心功能。
(7)手术日晨准备:测量生命体征,更换清洁病员服,取下活动性义齿、眼镜、首饰等物品,贵重物品交其家属保管,女患者不化妆、不涂抹指甲油,再次检查患者腕带佩戴情况,按手术需要将病历、术中用药、X线片等带入手术室,与手术室人员进行核对交接。
2. 术后(1)术后体位:术后给予平卧位,待循环稳定后给予床头抬高30°~45°。
(2)呼吸机辅助通气,妥善固定气管插管,防止气管插管脱出或移位。
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并发症。
拔除气管插管后,常规吸氧5L/min,应用超声雾化吸入,以减轻喉头水肿,降低痰液的黏稠度,预防和控制呼吸道感染,指导患者深呼吸及有效咳嗽排痰。
(3)病情观察:对血压、心率、心律、呼吸、尿量、神志等进行严密监测和记录,预防及积极处理患者心率过快、过慢及频发异位心律的发生,维持血压在术前血压的20mmHg范围内。
(4)伤口护理:观察手术切口有无渗血、渗液。
切口疼痛影响患者呼吸的深度和幅度,不利于术后肺部扩张,及时进行疼痛评估和对疼痛干预,利于患者休息和康复。
(5)管路护理:保持心包、纵隔引流管通畅,按时挤压引流管。
每小时记录引流量,色、性质的变化。
引流液短时间内增多,应用止血药物处理后不见效果,引流液大于4ml/(h·kg),连续2h 以上,应考虑有活动性出血的可能,密切注意有无心脏压塞征象,一旦确定立即做好开胸止血的准备。
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护理要点
03
饮食护理
给予营养丰富的食物
蛋白质
提供足够的优质蛋白质,如鱼、 瘦肉、豆类等,有助于伤口愈合
和身体恢复。
维生素和矿物质
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 铁、锌等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 果、全谷类食物等,有助于提高免 疫力。
脂肪
适量摄入不饱和脂肪酸,如橄榄油 、鱼油等,对心血管健康有益。
控制盐和水的摄入
一旦出现低心排综合征的症状,如血压下降、尿量减少、呼 吸困难等,应立即通知医生,并进行紧急处理,如应用血管 活性药物或机械辅助装置。
肺部感染的预防与护理
肺部感染是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预防和护理措施包括保持呼吸 道通畅、定期进行口腔护理、鼓励患者咳嗽排痰等。
一旦出现肺部感染症状,如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应立即通知医生,并进行 抗感染治疗和呼吸道护理。
限制盐的摄入
过量的盐摄入会增加心脏负担, 不利于术后恢复,建议每日盐摄 入量不超过6克。
控制水的摄入
根据医生的指导控制每日液体摄 入量,以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注意饮食卫生
避免食用生或半生的食物,以免感染病菌 。
注意食品的保存方式和保质期,避免食用 过期食品。
餐具要清洁消毒,确保饮食卫生安全。
04
康复护理
认知行为疗法
对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患者,可考虑进行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调整心态, 建立正确的认知模式。
出院后的随访与指导
定期随访
出院后应定期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评估康复效果,及时调整康复计 划。
日常生活指导
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避免剧烈运动等,同时 提醒患者按时服药和复查。
05
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体外循环手术中护理要点
体外循环手术中护理要点概述体外循环手术是一种通过机器代替心脏和肺脏的功能,维持血液循环和氧合的手术方式。
在体外循环手术过程中,护理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可以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成功进行。
本文将重点介绍体外循环手术中护理的要点和技巧。
护理要点1. 术前准备•配置好体外循环机,确保其正常工作。
•检查手术器械和药品,确保其齐全。
•确保手术室环境清洁、整齐,并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与手术团队沟通,明确分工和职责。
2. 患者护理•患者术前麻醉,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过敏史,确保用药安全。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在手术室内建立守望感知系统。
•保持患者的体温稳定,注意防止低体温、高体温的发生。
•注射抗生素预防感染,并密切关注患者的感染指标。
•确保患者的管路畅通,包括导尿管、胃管等。
3. 体外循环机操作•仔细检查体外循环机的各项参数,确保其正常工作。
•在开始体外循环前,应先补充适当的抗凝剂,以避免血液在循环中凝结。
•监测体外循环机的参数,包括流量、氧合率等,保持其在合理范围内。
•定期更换体外循环机中的滤器和管路,防止细菌和血栓的形成。
4. 心肺功能维持•监测心脏的功能状态,包括心率、心律、心肌收缩力等。
•调节体外循环机流量,确保心脏血液供应的充分和正常。
•确保体外循环机氧合系统的正常工作,以维持患者的血氧含量。
5. 出血和输血管理•注意监测患者的出血情况,包括术中和术后的出血量。
•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出血,包括止血药物的使用、手术细节的调整等。
•根据患者的输血需求,准备适量的血液制品,并做好输血记录。
6. 术后护理•术后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血压、心率等。
•确保患者的导尿管和胃管的正常使用,并记录相关数据。
•进行术后创面护理,包括消毒、敷料更换等。
•配合患者的康复训练,提供必要的沟通和心理支持。
结论体外循环手术是一项复杂的手术,其中护理是关键环节。
通过对术前准备、患者护理、体外循环机操作、心肺功能维持、出血和输血管理以及术后护理等要点的全面把握,可以确保体外循环手术的安全和成功。
体外循环病人手术后护理
体外循环病人手术后护理体外循环病人手术后护理:1.循环系统的护理(1)观察皮肤的颜色、温度、湿度、动脉搏动,口唇、甲床毛细血管和静脉充盈情况,以及早发现微循环灌注不足和组织缺氧,及时处理。
(2)持续心电图监护,观察心率、心律、血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左心房压及尿量等变化,以及早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维持正常体温:体温≤35℃应保暖复温,体温回升至常温时,及时撤除保暖措施,防止体温反跳。
体温≥38℃,立即草去预防性降温措施;体温>39℃时,加用药物及冰盐水灌肠降温。
3.呼吸系统的护理:术后常规使用机械通气。
(1)妥善固定气管插管,必要时镇静,防止气管插管脱出或移位。
(2)检查双肺呼吸音;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和深浅;呼吸机是否与病人呼吸同步;有无紫绀、鼻翼煽动、点头或张口呼吸;监测动脉血气分析,根据情况调整呼吸机参数。
(3)做好呼吸道加温、湿化、雾化;随时吸痰,吸痰前后充分给氧,吸痰时间,<15秒/次,并注意观察病人的反应,痰多、粘稠时,可经气管滴入糜蛋白酶后再吸痰;及时清除呕吐物,频繁呕吐和腹胀的病人,行胃肠减压。
(4)拔除气管插管后,给糜蛋白酶、地塞米松、抗生素等超声雾化或氧气雾化吸入;指导病人有效深呼吸和咳嗽排痰,必要时吸痰。
4.各种管道的护理(1)心包纵隔引流:按胸腔闭式引流护理。
(2)动脉测压:参见第五章重症病人监护。
(3)中心静脉压:测压应在病人安静时进行;测压前须调试监护仪零点;没30分钟测量一次,并随时记录;保持管道无菌、通畅和密闭;预防感染、血栓形成、静脉导管折断或稻谷那接头脱落出血等并发症。
(4)右心房测压;避免在咳嗽、吸痰、抽搐时测压,以免影响数据的准确性;执行无菌操作,定时测定,准确记录;测压管应在心包、纵隔引流管之前拔除,拔管后严密监测血压、中心静脉压、心律等变化,防止出血、心包压塞症的发生。
(5)漂浮导管测压:在导管植入过程中和置入后,均应密切观察心律、血压变化;执行无菌操作;测量肺动脉契压时,充气量不超过1.5毫升,怀疑气囊破裂时,应将注入气囊的气体抽出,同时拔除导管;拔管操作应在监测心律的情况下进行,拔管后局部压迫止血。
体外循环护理措施
体外循环护理措施引言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ECC)是一种在手术中用于暂时替代心脏和肺功能的技术。
在进行心脏手术以及部分肺部手术时,体外循环能够维持病人的血液循环,确保组织和器官能够得到足够的氧供。
体外循环过程中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护理措施,以确保手术的成功进行以及术后的恢复。
体外循环护理措施1. 准备工作在进行体外循环前,需要进行准备工作,包括: - 检查体外循环机器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 准备适当的体外循环器具,包括体外循环管路、氧合器、泵等; - 评估患者的基本生理状况,包括血流动力学参数、血气分析等。
2. 体外循环装置的建立建立体外循环装置是体外循环护理的核心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在术中适时将静息心脏停跳,建立体外循环; - 将血液引流至体外循环管路,通过氧合器给血液进行氧合; - 使用泵机维持体外循环的血液流动; - 根据需要进行体外循环管路的调整和维护。
3. 合理使用抗凝药物由于体外循环过程中的血液暴露在人工表面上,容易导致血液凝血。
因此,在体外循环过程中需要合理使用抗凝药物,以避免血栓形成。
4. 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在体外循环过程中,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监测是十分重要的,以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监测的参数包括: - 心率和心律; - 血压; - 中心静脉压; - 尿量等。
5. 控制体温体外循环过程中,由于体内的血液循环被替代,患者体温容易下降。
因此,在体外循环过程中需要采取措施来控制患者的体温,避免低温对心脏和其他器官的不良影响。
6. 维持氧合体外循环过程中,氧合器负责将血液进行氧合。
为确保氧合器的正常工作,需要进行以下措施: - 定期监测和调整氧合器的通气参数; - 防止氧合器的堵塞和脱落; - 确保氧合器悬浮液的正常循环和更换。
7. 体外循环结束和撤离体外循环结束后,需要进行有序的撤离过程,包括: - 逐渐减慢体外循环泵的泵速,使心脏逐渐恢复自主搏动; - 逐渐关闭体外循环管路,将血液重新引流到患者体内; - 监测和维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确保病情稳定。
体外循环术后监护护理常规
体外循环术后监护护理常规体外循环在临床上用于心脏直视手术,是利用插在上、下腔静脉内或右心房腔静脉血,把静脉血引流出来(或者抽出来),使之通过人工肺(氧合器)进行氧合,变成动脉血,而后经单向血泵把动脉化的血通过插入主动脉的导管泵回体内,并使之循环直达静脉端,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以维持机体的血液供给及其脏器功能。
临床上实际使用人工心肺机的血泵动力和氧合功能,人工地把肺循环的功能在体外进行,而体循环仍在体内进行。
体外循环手术会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电解质紊乱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各系统的并发症,因此加强术后监护十分重要。
一、护理评估1、评估心肺功能各项指标。
2、评估血常规、血生化、凝血检查、血气分析。
二、监护要点1、一般生命体征监护,包括脉搏、呼吸、血压和体温等。
2、循环功能监护(1)心电监护①心率:监测目的是使心率最佳化。
最佳心率的范围随年龄和心功能的不同而各不相同。
一般成年人保持在70-120次/分,婴幼儿可保持在140-160次/分,儿童在120-150次/分。
②心律:心律有无异常,特别是恶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等。
③传导阻滞:重点观察是否有二度、三度传导阻滞。
④心肌有无缺血或损伤波形的出现,有无高血钾和低血钾的心电图波形。
⑤心搏骤停的类型是心脏停跳还是心室颤动,用适当的方法抢救。
(2)心血管动力学监护:将中心静脉导管或者Swan-Ganz 导管以及动脉插管,分别连接压力传导器进行监测,观察波形及正常值。
(3)微循环的观察:观察手指甲颜色及毛细血管充盈时间;中心温度与足趾温度之差应>6℃。
(4)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
3、呼吸系统功能监测(1)通气功能:患者自主呼吸频率或者控制通气频率>25次/分;潮气量≥7毫升/千克;最大吸气和呼吸力>400cmH2O。
(2)术后最初三天应早晚监测动脉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2次,观察患者的气体弥散功能。
PaO2/FIO2比值应在400-500,比值<300时提示弥散功能不全,应予机械通气治疗。
医院心血管外科体外循环手术后患者护理常规
医院心血管外科体外循环手术后患者护理常规一、病人返回恢复室后,护士应主动向手术者、麻醉师、体外循环师及手术室护士了解手术方法、机器运转及心脏阻断时间、术中有无特殊情况及注意事项。
二、严密观察病情1.循环系统的观察每隔15~30分钟测量血压1次,病情平稳后逐渐延长测量间隔时间。
定时测CVP并观察其动态变化。
必要时监测其他血流动力学指标。
周围循环系统功能的观察:皮肤颜色、温度、湿度、有无紫绀及动脉搏动情况。
持续心电监测,严密观察心率、心律变化,发现异常要及时报告医生。
2.呼吸系统的观察妥善固定好气管插管,防止打折、移位或脱出。
气管插管套囊不要过度充气,避免长时间压迫气管黏膜引起喉头充血、水肿或痉挛。
保持呼吸道通畅。
气管内吸痰时注意呼吸、心率、心律的变化。
吸痰前、后要用加压给氧。
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防止急性缺氧。
预防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定时翻身、拍背,鼓励拔除气管插管后的病人进行有效咳嗽。
病人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时,要给予超声雾化吸入。
3.伤口及引流液的观察观察伤口有无渗血,胸腔引流液的量及性质,是否在单位时间内突然增多,如连续3小时多于4ml/kg时要报告医生,考虑2次开胸。
4.泌尿系统的观察观察记录尿量及性质,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留置尿管超过3天者要以1/1000呋喃西林冲洗尿管,防止尿路感染。
5.消化系统的观察观察胃肠减压管引流出胃液的量和性质,有无消化道出血征象。
是否腹胀,肠鸣音的恢复时间及强弱。
6.神经系统的观察观察意识状态,有无嗜睡、意识模糊、表情淡漠、兴奋躁动、多语、错觉等症状。
瞳孔大小,是否对称,对光反射是否灵敏。
视神经乳头有无水肿、充血、肌张力是否减退或增强。
7.水电解质酸碱代谢情况严格掌握经静脉输入的液体量,并准确记录出入量,密切观察水电解质及酸碱代谢情况。
三、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注意与病人及其家属的沟通,及时解释和说明病情,缓解病人及其家属的紧张和焦虑情绪,使其以愉快的心态配合治疗和护理。
体外循环手术中护理要点
体外循环手术中护理要点一、概述体外循环手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手术,在手术中需要使用体外循环机器。
护士在体外循环手术中的护理非常重要,需要注意许多细节,以确保患者安全。
二、前期准备1. 检查设备:在手术前检查体外循环机器和相关设备是否正常工作。
2. 检查患者: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生命体征、血液检查和身体状况等方面。
3. 安置导管:在手术前安置导管,确保导管位置正确。
三、手术过程中的护理1. 监测生命体征: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
2. 监测血氧饱和度:使用脉搏氧饱和度仪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
3. 给药管理:根据医嘱给予药物,并注意药物剂量和给药时间。
4. 管路管理:定期检查管路通畅情况,并注意防止空气栓塞。
5. 血液管理:监测患者的血液流量和血液成分,及时调整体外循环机器的参数。
6. 温度管理:根据医嘱调整体外循环机器的温度,保持患者体温稳定。
7. 出血管理:注意手术过程中的出血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止血。
四、手术后护理1. 监测生命体征:手术后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
2. 监测出血情况:注意手术后出血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止血。
3. 管路拆除:根据医嘱拆除导管,并注意拆除过程中的感染预防。
4. 通气管理:手术后对患者进行通气管理,确保呼吸道通畅。
5. 恢复室护理:将患者转移到恢复室进行进一步观察和护理。
五、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1. 空气栓塞:发现空气栓塞时应立即停止体外循环机器并采取措施排除空气。
2. 心律失常:对于心律失常,应根据医嘱给予相应的治疗。
3. 出血:注意手术过程中的出血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止血。
六、注意事项1. 护士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体外循环机器和相关设备有深入了解。
2. 护士需要密切配合医生和其他医护人员,确保手术过程顺利。
3. 护士需要注意感染预防和控制,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护理常规
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护理常规1、体温观察与处理(1)患者回监护室后,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四肢末端。
(2)24小时内连续监测直肠温度。
若体温低于35℃,要予以复温。
(3)体温稳定后,每隔1~2小时测量1次。
(4)体温上升至38.5℃时,应予物理降温:冰枕或温水擦浴等。
2、按心外科术后一般护理常规。
3、严密观察病情(1)循环系统:①每15~20分钟测量血压1次,平稳后视病情延长测量时间,如应用升压药维持血压时,收缩压应维持在90mmHg以上。
定时测中心静脉压(CVP)并观察其动态变化。
②注意观察与血压下降的有关因素,如患者切口有无渗血,胸腔引流液单位时间内是否增多,连续3小时多于4ml/kg时要及时报告医生。
③对周围循环功能的观察,注意皮肤颜色、温度、湿度、有无发绀、动脉搏动情况。
④严密观察心律(率)的变化,持续心电监测,发现异常的心律应立即报告医生。
(2)呼吸系统:①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固定好气管插管,吸痰时要注意呼吸、心律(率)变化,每次吸痰时间不应超过15秒,防止缺氧发生。
②注意呼吸频率、呼吸音及胸廓起伏情况,并随时监测血气的变化,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好呼吸机参数。
(3)消化系统:若放置胃管的患者应注意观察胃肠减压吸出胃液的量和性质;有无消化道出血征象及腹胀,观察肠鸣音的强弱和恢复时间(4)泌尿系统:注意尿量变化,防治急性肾衰;出现尿少,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5)神经系统:注意观察意识精神状态,有无嗜睡、意识模糊、表情淡漠、兴奋躁动、多语、错觉等症状,瞳孔大小是否对称、对光反应是否灵敏,视神经乳头有无水肿充血,肌张力是否减退或增强。
体外循环术后的护理
通过观察、交流等方式,评估患者术后是否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了解患者心理需求
了解患者对手术结果、康复进程等方面的担忧和期望,为后续心理护理提供依 据。
心理疏导与支持
解释手术结果和康复进程
向患者解释手术结果和后续康复进程,消除患者的疑虑和担忧。
提供情绪支持
通过安慰、鼓励等方式,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增强康复信心。
如有不适,及时就医,不要自行处理 或拖延就诊时间。
出现异常症状的紧急处理
胸痛、胸闷
如出现胸痛、胸闷等症状,应立 即停止活动并休息,如症状持续
或加重,应及时就医。
心率失常
如出现心悸、气促、乏力等症状, 应立即就医检查和治疗。
出血与血肿
如出现伤口出血不止、皮下血肿等 症状,应立即就医检查和治疗。
THANKS
03
饮食护理
术后饮食原则
清淡易消化
术后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 主,避免过度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高蛋白、高热量
为了促进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 应提供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
多喝水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维 持身体正常代谢和预防便秘。
适宜的食物选择
蛋白质来源
新鲜蔬菜和水果
选择鱼、肉、蛋、奶等富含蛋白质的 食物,有助于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
感谢观看
。
康复训练计划
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 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
循序渐进
康复训练应循序渐进,从简单 的关节活动开始,逐渐增加运 动强度和时间。
注重全身运动
康复训练不应只局限于手术部 位,应注重全身运动,提高整 体身体素质。
定期评估与调整
定期评估患者的恢复情况,对 康复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
体外循环的护理常规
体外循环的护理一、护理评估1、健康史的相关因素:评估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手术史、过敏史及家族史。
有无出血性疾病和凝血系统的异常,近阶段是否服用抗凝药或其他药物史、2、身体状况:了解生命体征和心肺功能状况,有无发绀和杵状指,呼吸是否平稳以及患者的活动耐力和自理能力等。
3、辅助检查:主要评估患者X线检查,CT检查、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及超声心电图检查等结果。
4、心理评估:评估患者有无恐惧、焦虑及对疾病的认知。
评估家属对患者的关心程度及支持力度,家庭对手术的经济承受压力。
二、护理措施1、术前护理(1)按心胸外科疾病患者一般护理常规。
(2)活动与休息:适量活动,注意休息,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冠心病或主动脉瘤患者术前应卧床休息。
(3)饮食护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增强手术耐受力。
冠心病患者应进食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心功能欠佳者限制钠盐摄入,进食较少者可静脉补充营养,如输注白蛋白、血浆、全血等,以纠正低蛋白血症和贫血。
(4)病情观察:观察生命体征及有无胸闷、胸痛、缺氧征象等,做好相应处理。
(5)药物应用:遵医嘱补液,给予强心、利尿、抗凝等药物治疗,观察用药后的效果。
术前3-5天停用抗凝血药、洋地黄、利尿药等药物,给予口服氯化钾,以防术中出血或发生洋地黄毒性反应及心律失常。
(6)预防及控制感染:指导患者戒烟,冬季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和呼吸道感染,加强口腔、皮肤卫生,积极治疗感染病灶。
(7)术前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表面积等,便于计算术中、术后用药剂量。
(8)心理护理:关心、安慰患者,消除其顾虑和恐惧,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信心,使其积极配合。
(9)特殊检查:做好心导管及造影等特殊检查的护理。
2、术后护理(1)按外科术后患者一般护理常规。
(2)体位护理:麻醉未清醒时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
清醒后,生命体征平稳者取半坐卧位,利于呼吸和引流。
(3)饮食护理:患者清醒,拔出气管插管后,进流质、半流质饮食,逐渐过渡至普食。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护理常规
二、术前护理
鼓励安慰患者,让其熟悉监护室的环境, 消除紧张心理,以其配合治疗。 呼吸道准备。 术前晚遵医嘱给予镇静剂。 紫绀型心脏病患者,术前3日给予氧气 吸入,每日3次,每次一小时,以改善 缺氧状态。
二、术前护理
测量身高、体重、基础血压并记录。 备皮范围按心脏手术要求。 术前晚给予灌肠。 备好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呼吸囊、除 颤器、起搏器、氧气装置及吸引器等。
三、术后护理
循环系统监护。
密切观察患者血压计中心静脉压的变化。 连续监测心率、心律及末梢氧饱和度,若 发现异常及时协助处理。 密切观察四肢末梢的颜色、温度、动脉搏 动和毛细血管充盈度的变化。
三、术后护理
பைடு நூலகம்
监测体温,每1~2小时监测一次,一般以肛 温为主,高热者按高热护理常规。 保持胸腔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量、颜 色及性质,一般术后5小时内每小时引流量不 超过100ml,24小时引流量约为500ml。如引 流液为鲜红色,有较多血凝块,并伴有低血 容量表现,考虑胸内活动性出血,如引流量 突然减少或停止,应注意有无心包压塞征象。
三、术后护理
6.
7.
8. 9.
10.
机械通气时,气管插管气囊充气应适度,以不漏气 为原则,长期使用者每4~6小时在严密监测下放松气 囊一次,以免气管粘膜长期压迫致坏死。 分泌物粘稠者,经气管内滴入a-糜蛋白酶稀释痰液后 再行吸痰,吸痰前后充分吸氧并严密监测心电、血 氧饱和度,若有异常立即停止。 频繁呕吐和扶杖给予胃肠减压。 术后当日晚及次日晨床旁摄胸片。 拔除气管插管后,协助患者咳嗽、咳痰、深呼吸, 给予雾化吸入,持续吸氧2-3l/min。
体外循环的护理范文
体外循环的护理范文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MO)是一种通过机械装置为患者提供体外循环支持的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重症监护、心外科手术等领域。
由于ECMO的操作复杂,需要专业的护理团队进行协调和管理,下面将详细介绍体外循环的护理。
一、术前准备1.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计划选择适当的ECMO适应症。
2.与患者和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解释ECMO的原理、目的和可能的风险,并取得知情同意。
3.确保ECMO设备及相关监测设备的正常运作,并进行负压测试。
4.准备好所需的血管插管装置、引流管、回流管等器械。
5.确保手术室环境整洁,准备好术前常规消毒手术准备。
二、术中操作1.完善静脉通路。
将导管放置于患者的颈部或股静脉,确保导管的通畅和正确位置,并监测导管周围的深浅温度。
2.固定导管和检查导管位置。
使用透明胶带和肤贴等固定导管,以防止导管脱出。
并定期检查导管的位置,确保导管在正确位置并没有移位。
3.连接导管和ECMO设备。
将导管与血液泵和气体交换仪连接,确保连接处严密,无渗漏并能够承受正常工作压力。
4.监测和记录。
监测和记录患者的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以及各种器械和仪器的相关参数。
并及时记录和报告异常情况。
5.维持导管的通畅和正常工作。
保持导管的通畅,避免导管被扭曲或压迫。
根据医嘱进行百叶窗的打开、关闭和调整,以确保ECMO的流量和功能。
6.监测和处理潜在的并发症。
密切监测患者的氧饱和度、血气分析、凝血功能等指标,并根据医嘱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干预。
三、术后护理1.检查导管的状态和位置。
检查导管的引流和回流情况,确保导管没有堵塞或漏血,并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检查导管的位置,确定导管没有移位或脱出。
2.监测生命体征和仪器指标。
继续监测和记录患者的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以及各种器械和仪器的相关参数。
密切监测患者的氧饱和度、血气分析、凝血功能等指标,并根据医嘱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干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外循环护理常规
(一)术前护理
1、按心胸外科术前护理常规护理。
2、做好心理护理,消除病人的思想顾虑,使病人身心处于接受手术的状态。
3、术前防止受凉,适当限制活动。
4、术前量身高、体重。
5、指导病人多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增强机体抵抗力。
6、术前晚督促病人及时休息,并服镇静药。
(二)术后护理
1、按心胸外科术后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置监护病房加强护理,取斜坡卧位。
立即连接好呼吸机、心电监护仪、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中心静脉压及肺动脉压监测;连接好胸引瓶、导尿管、起搏导线和肛温探头等,保持各项监测处于良好工作状态。
约束四肢至病人清醒,能合作者可解除约束。
3、向麻醉医生和术者了解术中情况,如有无意外,如何处理,术中出入量(含胶体和晶体)、输血量、尿量、电解质平衡、血气分析和肝素中和情况等,目前特殊用药的用法和用量。
4、持续监测深部温度,低于36.0℃采取保暖复温措施。
一般肛温达38.0℃,要积极作降温处理。
5、胸腔引流管接水封瓶者,按胸腔闭式引流常规护理。
6、对血压、心律、心率、呼吸、尿量、神志等进行严密监测和记录,有异常情况者及时报告医生。
7、注意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情况,特别是血钾的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观察出入量的情况,记录24小时出入量。
8、加强呼吸道管理,及时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
按医嘱吸氧。
气管切开者,按气管切开护理常规护理。
9、病人清醒后,拔除气管插管后4-6小时无恶心呕吐者,可分次少量饮水;术后18-24小时,如无腹胀、肠鸣音恢复可进流质饮食,并逐渐增加进食量和更改品种。
10、保持心包及纵隔引流通畅,注意有无心包填塞征象和内出血现象,记录每小时胸引量,如有异常立即报告医生。
11、注意观察尿的量、颜色、比重、酸碱度等变化,记录每小时尿量。
12、切口疼痛影响呼吸的深度和幅度,不利于肺扩张,不利于患者休息,增
加体力消耗。
遵医嘱适当给予止痛剂,以减少患者痛苦,有利康复。
13、加强基础护理。
保持口腔、皮肤及床铺清洁,定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预防褥疮、泌尿道和肺部并发症。
14、鼓励病人尽早活动,活动应循序渐进。
15、从监护室转至普通病房的术后早期病人,应加强巡视,注意生命体征的的监测,并做好交接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