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第二章精心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一)、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政权的建立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发生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一个新旧交替时代的一场伟大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封建专制政权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但是这次农民战争的爆发除了根本原因外,还有新的一点就是鸦片战争的恶果(赔款等)压在了广大农民身上,此外全国遇到自然灾害,大量灾民流离失所。

洪秀全发动农民起义的思想武器:运用基督教宣传的平均、平等观念,结合中国斗争需要写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为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提供思想基础。1847年订定了《十款天条》作为教众的政治生活准则,起义后成为太平军的军纪。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发展历程

1、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1851年1月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及平天国。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太平天国首都。

杨秀清→东王萧朝贵→西王冯云山→南王韦昌辉→北王石达开→冀王所封诸王皆受东王节制。

2、达到全盛时期。到1856年上半年,达到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3、由盛转衰,再到失败。1856年,发生天京事变,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率部出走后败亡,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由盛转衰。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7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失败。天京事变则是太平天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天京事变的爆发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农民既是劳动者又是小私有者,既同地点阶级相对立,又同封建生产关系相联系。建立在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分散的小生产基础上的农民政权,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的属性,最还是会封建政权演变的。

(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天朝田亩制度》

性质:颁布于1853年,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纲领性文件。同时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内容:1、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田地分为9等,不论男女老幼按人口平均分配

2、规定了平均主义的社会生活方案,规定农副业产品的生产与分配,都以农村政权的基层组织“两”来管理。支出也由国库统一分配

3、太平天国领导人希望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不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意义:它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这个纲领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资政新篇》

性质:1859年,洪仁玕提出了《资政新篇》,它是一个带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

内容:在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

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吸取外国的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即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

在思想文化方面:提出设新闻官、设暗柜,用以监督官员,改革弊政,主张革除缠足、溺婴等社会陋习,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在外交方面:主张同世界各国交往、通商,强调允许外国人为天国献策,但不得毁谤国法。

评价:具有两面性,它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是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这一致命的弱点,决定了这个方案从一开始就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一)、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太平天国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第一、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清政府的统治根基。第二、它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第三、对孔子及儒家思想予以严厉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第四、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第五、它与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二)、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华野心的警惕性不高,缺乏理性的认识

教训:太平天国起义的发生和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力量,但它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第二节地主阶级统治集团“自救”活动的兴衰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一)、洋务派的形成

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奕

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坤一等主张仿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自强”、“求富”为目标,兴办洋务。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恭亲王奕是清朝统治集团中倡导洋务的首领。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综理洋务的中央机关,任命恭亲王奕为总理衙门大臣。

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他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个思想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二)、洋务新政的兴办

兴办洋务事业的目的:举办洋务是从近代军用工业着手的,

举办军事工业的目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有效的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同时也有加强海防、边防、抵御外国侵略的目的在内,既无事示威,有事御侮。

举办民用工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办军事工业原料、交通、资金等不足。

一、兴办近代企业(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洋务派最早兴办的是军用工业,有沪、宁、闽、津四局和张之洞在汉阳办的湖北枪炮厂。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可称之为近代军事工业的兵工厂。洋务派还开始举办民用企业,经营轮船、电报、采矿冶炼与纺织工业四个部门。洋务派是打着“求富”的招牌办民用企业(稍分洋商之利),洋务派举办的民用企业多数是官督商办的方式,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二、建立新式海陆军:开始使用洋枪洋炮,聘请外国军官为教练,建成福建、广东、南洋、北洋水师,北洋水师是清政府海军的主力,一直由李鸿章管辖。

三、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洋务派兴办了一些文化教育事业,主要有三种:一是翻译学堂,奕创办京师同文馆、李鸿章创办广方言馆。二是工艺学堂,主要培养电报、铁路、矿务、西医等专门人才。三是军事学堂,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四派遣留学生赴英、法、德等国学习。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一)、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第一、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第三、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第四、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面念的变化。

(二)、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30多年的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维护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学习西方发展一些近代企业,目的是要维持行将毁灭是的清朝封建统治。第二、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洋务派仰仗西方列强来过到求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第四、清朝统治集团中的顽固势力多方阻挠。

第三节、维新运动的进行和夭折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

(一)、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第一、向皇帝上书。最著名的是他在1895年的“公车上书”,使康有为成为倡导维新运动的旗手。第二、著书立说。康有为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人类公理》。梁启超写了《变法通义》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翻译了英国的《进化与伦理》汉译名为《天演论》。第三、介绍外国的变法。日本《日本变政考》第四、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影响较大的学会有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等,影响较大的报纸有梁启超《时务报》、严复《国闻报》、《湘报》,重要的学堂康有为《广州万木草堂》、梁启超《长沙时务学堂》他们还建议设立《京师大学堂》。三会三报三堂

(二)、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

守旧派:洋务派、湖广总督张之洞写的《劝学篇》,书中宣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这本书成为对抗维新变法的代表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