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畜禽疾病防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自然因素 – 社会因素 – 饲养管理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侯、气温、阳光、雨 量、地形、地理环境。
– 作用于传染源:
一定地理条件(海、河、高山)----天然隔离条件
季节、气侯变换---机体抵抗能力下降(喘气病) 自然疫源性疾病(如森林,沼泽)
– 作用于传播媒介:流行性乙脑(蚊类),炭疽
–传染源:可排出病原体的发病动物。尤其是
前驱期和症状明显期的病畜,在急性过程或
病程转剧阶段可排出大量毒力强大的病原体。
潜伏期和恢复期的病畜随病种不同,其传染
源的作用也不同。
–传染期:病畜能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
传染期。各种传染病的隔离期就是根据传染
期的长短来决定的。
– 病原携带者: 是指外表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病 毒、细菌、寄生虫)的动物。 病原携带者据携带病原微生物可称为: – 带毒者 – 带菌者 – 带虫者
寄生虫的生活史——寄生虫生长发育、繁殖的全部过程及所需的外 界环境条件。
(人、猫、犬、野生肉食动物)
成虫
(肺)
( 经 口 )
虫卵
(痰)
水
毛蚴
(水)
胞蚴
母雷蚴 ( 川 卷 螺 )
例:卫氏并殖吸虫生活史
子雷蚴
童虫
(肌肉)
囊蚴
尾蚴
(水)
尾蚴
(猪、野猪)(溪蟹、蝲蛄)
寄 生 虫 直 接 生 活 史
寄生虫
7.交配感染 有些寄生虫可以通过动物之间的交配进行 感染。如马媾疫锥虫。
四、寄生虫病临床症状
1.吸虫纲的片形吸虫( 如华支睾吸虫 ),宿主动物为水生动
物、牛、羊、人。生吃或食用烹调不当的鱼生片、动物
肝脏而感染有食欲减退、消瘦贫血、黏膜苍白等症状
2.绦虫纲的囊虫(如米猪肉与囊尾蚴病),宿主动物为猪、
第二节 畜禽寄生虫病的防治
一、寄生虫病的概念
二、寄生虫病的特点
三、寄生虫病流行规律
四、寄生虫病的临床症状 五、寄生虫病的防治策略
一、动物寄生虫病概念
1.寄生:在一定的条件下,一种生物长期地或暂时地生
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获得营养,并因
此使对方受到损害。 2.宿主:能够为寄生物提供居留场所,满足寄生物营养 需求使之发育繁殖的一类生物。 3.寄生虫:营寄生生活的低等小动物(动物性寄生物) 4.动物寄生虫病:是一些寄生虫寄生在动物的身体里所 引起的,有明显临床表现的寄生虫感染性疾病。
病原携带者据发病时期可分为:
– 潜伏期病原携带者 – 恢复期病原携带者 – 健康病原携带者
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
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的途径 称为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可分两大类:
– 水平传播 – 垂直传播
预防家畜传染病的重要环节之一——切断 传播途径
水平传播概念: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 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传播
四、畜禽传染病流行规律
(一)传染病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数量和足够毒力的病原微生物;(传染源) 2.易感动物(机体免疫力);(易感者) 3.适宜入侵的外界环境条件。(传播途径)
(二)畜禽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
–就是从家畜个体感染发病发展到家畜群体发病
的过程,也就是传染病在畜群中发生和发展的 过程。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 经空气(飞沫,飞沫核,尘埃)
– 经污染的饲料和水
– 经污染的土壤
消毒!
– 经活的媒介物
– 经使用的工具、器械
垂直传播:从母体到其后代两代之间 的传播。
垂直传播的类型:
– 经胎盘传播 – 经卵传播
– 经产道传播
掌握和了解传播途径有助于对现实的传 播途径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切断传播途径, 达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目的。
–多寄生现象(混合感染)
–幼虫移行与异位寄生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IgE水平升高 –机会致病性寄生虫感染
三、寄生虫病的流行规律
(一)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与影响因素
1.基本环节
– 传染源(患病动物、保虫宿主) – 传播途径 – 易感动物
2.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
寄生虫病的流行环节与影响因素
寄生虫病人、 带虫者、 保虫宿主
传染源
易感动物
感染阶段
感染途径与方式
传播途径
社会 因素
自然 因素
寄生虫病的传染源
感染来源:
1、寄生有某种寄生虫的宿主:终末宿主、中间宿 主、补充宿主、保虫宿主、带虫宿主及贮藏宿 主等。(生物源性寄生虫)
2、环境中被寄生虫污染的水、土壤、饲料、垫料,
以及含寄生虫的动物的粪、尿、痰、血液以及
内繁殖,散布在血液、体腔液,主要侵犯眼、脑、
心、肝、淋巴结等——脑炎、心肌炎、肺炎、肝炎、
胃肠炎与淋巴结炎 。
五、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
防治原则
– 消灭传染源:驱杀虫 – 切断传播途径:中间宿主
传染源
– 保护易感动物:营养、
(三)传染病的一般治疗方法
5.护理疗法:改善饮水、饲料、通风 、拥挤等
6.中兽医疗法:传染病在祖国医学属温病范畴。卫、气、
营、血分别代表传染病的病期,病程发展的不同阶段。 依次来用解表宣肺、清气泻下、清营开窍及滋阴化淤 的治则施以治疗。常用的方剂有银翘散、桑菊饮、白 虎汤、至宝丹、安宫牛黄丸、紫雪等。许多中草药具 有抗菌,抗毒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
(洪水)
– 作用于易感动物:影响动物机体抵抗力。长途
运输、过度拥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社会因素:
– 主要包括社会制度、生产力、人民的经济、文化、
科学技术水平、贯彻执行法规的情况等。---有效消 灭和控制疫病流行的主要关键。
– 严格执行兽医法规和防治措施是控制和消灭家畜疫
病的重要保证。
饲养管理因素:
– 饲养管理制度
三、传染病的发展阶段
1.潜伏期:由病原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直到疾病的临诊症
状开始出现为止,该段时间称为潜伏期。
2.前驱期:是疾病的征兆阶段,特点是临诊症状开始表现出来,
但该病的特征性症状仍不明显。
3.明显(发病)期:在前驱期之后,该期病的特征性症状逐渐表 现出来,该期是疾病发展的高峰阶段。 4.转归期:死亡,或逐步恢复健康,但病后一定时期内还有带菌 (毒)排菌(毒)现象存在。
– 地方流行型:较多(2%以上)
– 流行性:爆发 – 大流行:跨国、跨洲
流行过程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 流行过程的季节性:与病原及媒介生物的滋生及易感动
物的抵抗力下降有关
– 流行过程的周期性:一定时间后由于免疫力逐渐消失
(四)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主要是通过对传染 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的影响作用而 发生的。主要有:
牛。猪囊虫是有钩绦虫的幼虫。生吃或食用烹调不当致
病,可致癫痫;
3.线虫纲的旋毛虫 宿主:猪、狗、羊。生吃或食用烹调
不当而得病,症状为急性心肌炎、血性腹泻、肠炎等。
4.棘头虫纲的大棘头虫 宿主为猪。生吃或食用烹调
不当猪肉而感染,引起人肠炎。
5.孢子虫纲的弓形虫 宿主:猪、牛、羊。生吃或食
用烹调不当而感染,可在各种内脏细胞和神经系统
2.易感性:动物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力
(也就是无抵抗力)。
3.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
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
为传染病。
二、传染病的特点
1.由病原微生物和机体相互作用引起; 2.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3.被感染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
4.耐过动物可获得特异性免疫; 5.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 通风、饲养密度、饲料
五、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一)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二)传染病的扑灭措施 (三)传染病的一般治疗方法
(一)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针对传染源:加强兽医卫生监督,包括国境检疫、国内检 疫、市场检疫、屠宰检验 2.针对传播途径:加强消毒工作
3.针对易感动物:
(1)进行预防接种,包括紧急接种(免疫血清)和预防接种 (疫苗), (2)加强饲养管理,增强易感动物的免疫力:营养全面的饲 料、干净的饮水、舒适的环节,减少人为的应激等
畜群的易感性(易感动物):
– 动物对某种传染病抵抗力的大小,抵抗力大,
易感性小。
畜群易感性的决定因素
– 畜群内在因素 – 畜群外界因素 – 畜群特异免疫状态
– 畜群的内在因素:遗传特性、不同品系、抗病育
种的结果:如白来航鸡对鸡白痢抵抗力有一定的
抵抗力。
– 畜群的外界因素:各种饲养管理因素:饲料质量,
间接生活史
*动物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
(一)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
1. 掠夺营养 2. 机械性损伤(入侵—移行—定居—繁殖) 3. 化学性损伤(毒性作用) 4. 引入病原性寄生物(细菌、病毒和原生动物)
(二)宿主对寄生虫的免疫作用
诱导的免疫不如病毒、细菌的强
二、动物寄生虫病的特点
–无临床症状的带虫者较多 –慢性感染与隐性感染
用药原则
提倡策略性用药,因为疫病的发生发展都是有规律性的
提倡重点阶段性给药 ,既要降低药物成本 , 又要有效控 制疫病
提倡脉冲式给药 , 净化有害菌,保持猪群体内有效抗菌
浓度
提倡饲料与饮水给药
要考虑耐药性,同群猪尽量不重复用同一类抗生素 预防用药与治疗药物要分开(不交叉重复使用) 药物的选择与用法很关键:剂量;疗程;用药途经
(二)传染病的扑灭措施
1.查明和消灭传染来源 (1)疫情报告 (2)早期诊断 (3)隔离病畜 (4)封锁疫区 (5)消毒:预防性、临时性、终末消毒 2.切断病原体传播途径:消毒 3.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加强饲养管理,避免应激
(三)传染病的一般治疗方法
1.特异疗法:如针对某种传染病的高度免疫血清、痊愈血 清 2.抗生素疗法:进行药物敏感性实验,选择对此敏感的抗 生素用于治疗 3.化学疗法:用磺胺药、抗菌增效剂、喹诺酮类药物、黄 连素、大蒜素等化学合成药进行治疗 4.对症疗法:为了减缓或消除某些严重的症状,调节和恢 复机体的生理机能而进行的内外科疗法,均称为对症疗 法。如使用退热、止痛、止血、镇静、兴奋、强心、利 尿、轻泻、止泻、防止酸中毒和碱中毒、调节电解质平 衡等药物以及某些急救手术和局部治疗等,都属于对症 疗法的范畴。
其它分泌物、排泄物。(土源性寄生虫)
寄生虫病的感染途径
感染途径是指病原从感染来源感染给易感动物所需要的方式。 1. 经口感染 即寄生虫通过易感动物的采食、饮水,经口腔进入宿
主体的方式。多数寄生虫属于这种感染方式。如鸡球
虫,猪带绦虫,马胃蝇。 2. 经皮肤感染 寄生虫通过易感动物的皮肤,进入宿主体的方式。 例如钩虫、血吸虫的感染方式。
3.接触感染 即寄生虫通过宿主之间互相直接接触或用具、 人员、垫料等的间接接触,在易感动物之间 传播流行。属于这种传播方式的主要是一些 外寄生虫,如蜱、螨、虱等。 4.经节肢动物感染 即寄生虫通过节肢动物的叮咬、吸血,传给 易感动物的方式。这类寄生虫主要是一些血 液原虫和丝虫。
5.经胎盘感染 即寄生虫通过胎盘由母体感染给胎儿的方式。 如弓形虫等寄生虫可有这种感染途径。 6.自身感染 有时,某些寄生虫产生的虫卵或幼虫不需要排 出宿主体外,即可使原宿主再次遭受感染,这 种感染方式就是自身感染。例如猪带绦虫的患 者呕吐时,可使孕卵节片或虫卵从宿主小肠逆 行入胃,而再次使原患者遭受感染。
畜舍的卫生,粪便的处理,拥挤,饥饿,隔离检 疫
– 特异免疫状态:流行时,易感性高个体易于死亡。
流行过后,易感性降低。幼畜,先天性被动免疫
(母源抗体)畜群的免疫性:一般有 70—80%是
有抵抗力的,就不会发生大规模流行。免疫接种 就是加强畜禽的免疫性。
(三) 传染病流行过程
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
– 散发性:少量发生
第四章 畜禽疾病的防治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畜禽传染病的防治 第二节 畜禽寄生虫病的防治 第三节 畜禽中毒病的防治
第一节 畜禽传染病的防治
一、传染病的概念 二、传染病的特点 三、传染病的发展阶段 四、畜禽传染病流行规律 五、传染病的防治策略
一、传染和传染病的概念
1.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部 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 理反应,这一过程称为感染。
水平传播方式:
– 直接接触传播 – 间接接触传播
接触性传染病:能以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 接触传播两种方式传播的传染病称为接触 性传染。
直接接触传播: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
参与下,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传 染源)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交配、舔 咬等)而引起的传播方式。
– 狂犬病
– 破伤风
间接接触传播:必须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参与下, 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传染的方式, 称为间接接触传播,多数传染病为此传播方式, 如口蹄疫、猪瘟、鸡新城疫等 间接接触传播的主要传播途径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侯、气温、阳光、雨 量、地形、地理环境。
– 作用于传染源:
一定地理条件(海、河、高山)----天然隔离条件
季节、气侯变换---机体抵抗能力下降(喘气病) 自然疫源性疾病(如森林,沼泽)
– 作用于传播媒介:流行性乙脑(蚊类),炭疽
–传染源:可排出病原体的发病动物。尤其是
前驱期和症状明显期的病畜,在急性过程或
病程转剧阶段可排出大量毒力强大的病原体。
潜伏期和恢复期的病畜随病种不同,其传染
源的作用也不同。
–传染期:病畜能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
传染期。各种传染病的隔离期就是根据传染
期的长短来决定的。
– 病原携带者: 是指外表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病 毒、细菌、寄生虫)的动物。 病原携带者据携带病原微生物可称为: – 带毒者 – 带菌者 – 带虫者
寄生虫的生活史——寄生虫生长发育、繁殖的全部过程及所需的外 界环境条件。
(人、猫、犬、野生肉食动物)
成虫
(肺)
( 经 口 )
虫卵
(痰)
水
毛蚴
(水)
胞蚴
母雷蚴 ( 川 卷 螺 )
例:卫氏并殖吸虫生活史
子雷蚴
童虫
(肌肉)
囊蚴
尾蚴
(水)
尾蚴
(猪、野猪)(溪蟹、蝲蛄)
寄 生 虫 直 接 生 活 史
寄生虫
7.交配感染 有些寄生虫可以通过动物之间的交配进行 感染。如马媾疫锥虫。
四、寄生虫病临床症状
1.吸虫纲的片形吸虫( 如华支睾吸虫 ),宿主动物为水生动
物、牛、羊、人。生吃或食用烹调不当的鱼生片、动物
肝脏而感染有食欲减退、消瘦贫血、黏膜苍白等症状
2.绦虫纲的囊虫(如米猪肉与囊尾蚴病),宿主动物为猪、
第二节 畜禽寄生虫病的防治
一、寄生虫病的概念
二、寄生虫病的特点
三、寄生虫病流行规律
四、寄生虫病的临床症状 五、寄生虫病的防治策略
一、动物寄生虫病概念
1.寄生:在一定的条件下,一种生物长期地或暂时地生
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获得营养,并因
此使对方受到损害。 2.宿主:能够为寄生物提供居留场所,满足寄生物营养 需求使之发育繁殖的一类生物。 3.寄生虫:营寄生生活的低等小动物(动物性寄生物) 4.动物寄生虫病:是一些寄生虫寄生在动物的身体里所 引起的,有明显临床表现的寄生虫感染性疾病。
病原携带者据发病时期可分为:
– 潜伏期病原携带者 – 恢复期病原携带者 – 健康病原携带者
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
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的途径 称为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可分两大类:
– 水平传播 – 垂直传播
预防家畜传染病的重要环节之一——切断 传播途径
水平传播概念: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 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传播
四、畜禽传染病流行规律
(一)传染病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数量和足够毒力的病原微生物;(传染源) 2.易感动物(机体免疫力);(易感者) 3.适宜入侵的外界环境条件。(传播途径)
(二)畜禽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
–就是从家畜个体感染发病发展到家畜群体发病
的过程,也就是传染病在畜群中发生和发展的 过程。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 经空气(飞沫,飞沫核,尘埃)
– 经污染的饲料和水
– 经污染的土壤
消毒!
– 经活的媒介物
– 经使用的工具、器械
垂直传播:从母体到其后代两代之间 的传播。
垂直传播的类型:
– 经胎盘传播 – 经卵传播
– 经产道传播
掌握和了解传播途径有助于对现实的传 播途径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切断传播途径, 达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目的。
–多寄生现象(混合感染)
–幼虫移行与异位寄生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IgE水平升高 –机会致病性寄生虫感染
三、寄生虫病的流行规律
(一)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与影响因素
1.基本环节
– 传染源(患病动物、保虫宿主) – 传播途径 – 易感动物
2.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
寄生虫病的流行环节与影响因素
寄生虫病人、 带虫者、 保虫宿主
传染源
易感动物
感染阶段
感染途径与方式
传播途径
社会 因素
自然 因素
寄生虫病的传染源
感染来源:
1、寄生有某种寄生虫的宿主:终末宿主、中间宿 主、补充宿主、保虫宿主、带虫宿主及贮藏宿 主等。(生物源性寄生虫)
2、环境中被寄生虫污染的水、土壤、饲料、垫料,
以及含寄生虫的动物的粪、尿、痰、血液以及
内繁殖,散布在血液、体腔液,主要侵犯眼、脑、
心、肝、淋巴结等——脑炎、心肌炎、肺炎、肝炎、
胃肠炎与淋巴结炎 。
五、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
防治原则
– 消灭传染源:驱杀虫 – 切断传播途径:中间宿主
传染源
– 保护易感动物:营养、
(三)传染病的一般治疗方法
5.护理疗法:改善饮水、饲料、通风 、拥挤等
6.中兽医疗法:传染病在祖国医学属温病范畴。卫、气、
营、血分别代表传染病的病期,病程发展的不同阶段。 依次来用解表宣肺、清气泻下、清营开窍及滋阴化淤 的治则施以治疗。常用的方剂有银翘散、桑菊饮、白 虎汤、至宝丹、安宫牛黄丸、紫雪等。许多中草药具 有抗菌,抗毒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
(洪水)
– 作用于易感动物:影响动物机体抵抗力。长途
运输、过度拥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社会因素:
– 主要包括社会制度、生产力、人民的经济、文化、
科学技术水平、贯彻执行法规的情况等。---有效消 灭和控制疫病流行的主要关键。
– 严格执行兽医法规和防治措施是控制和消灭家畜疫
病的重要保证。
饲养管理因素:
– 饲养管理制度
三、传染病的发展阶段
1.潜伏期:由病原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直到疾病的临诊症
状开始出现为止,该段时间称为潜伏期。
2.前驱期:是疾病的征兆阶段,特点是临诊症状开始表现出来,
但该病的特征性症状仍不明显。
3.明显(发病)期:在前驱期之后,该期病的特征性症状逐渐表 现出来,该期是疾病发展的高峰阶段。 4.转归期:死亡,或逐步恢复健康,但病后一定时期内还有带菌 (毒)排菌(毒)现象存在。
– 地方流行型:较多(2%以上)
– 流行性:爆发 – 大流行:跨国、跨洲
流行过程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 流行过程的季节性:与病原及媒介生物的滋生及易感动
物的抵抗力下降有关
– 流行过程的周期性:一定时间后由于免疫力逐渐消失
(四)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主要是通过对传染 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的影响作用而 发生的。主要有:
牛。猪囊虫是有钩绦虫的幼虫。生吃或食用烹调不当致
病,可致癫痫;
3.线虫纲的旋毛虫 宿主:猪、狗、羊。生吃或食用烹调
不当而得病,症状为急性心肌炎、血性腹泻、肠炎等。
4.棘头虫纲的大棘头虫 宿主为猪。生吃或食用烹调
不当猪肉而感染,引起人肠炎。
5.孢子虫纲的弓形虫 宿主:猪、牛、羊。生吃或食
用烹调不当而感染,可在各种内脏细胞和神经系统
2.易感性:动物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力
(也就是无抵抗力)。
3.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
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
为传染病。
二、传染病的特点
1.由病原微生物和机体相互作用引起; 2.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3.被感染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
4.耐过动物可获得特异性免疫; 5.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 通风、饲养密度、饲料
五、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一)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二)传染病的扑灭措施 (三)传染病的一般治疗方法
(一)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针对传染源:加强兽医卫生监督,包括国境检疫、国内检 疫、市场检疫、屠宰检验 2.针对传播途径:加强消毒工作
3.针对易感动物:
(1)进行预防接种,包括紧急接种(免疫血清)和预防接种 (疫苗), (2)加强饲养管理,增强易感动物的免疫力:营养全面的饲 料、干净的饮水、舒适的环节,减少人为的应激等
畜群的易感性(易感动物):
– 动物对某种传染病抵抗力的大小,抵抗力大,
易感性小。
畜群易感性的决定因素
– 畜群内在因素 – 畜群外界因素 – 畜群特异免疫状态
– 畜群的内在因素:遗传特性、不同品系、抗病育
种的结果:如白来航鸡对鸡白痢抵抗力有一定的
抵抗力。
– 畜群的外界因素:各种饲养管理因素:饲料质量,
间接生活史
*动物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
(一)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
1. 掠夺营养 2. 机械性损伤(入侵—移行—定居—繁殖) 3. 化学性损伤(毒性作用) 4. 引入病原性寄生物(细菌、病毒和原生动物)
(二)宿主对寄生虫的免疫作用
诱导的免疫不如病毒、细菌的强
二、动物寄生虫病的特点
–无临床症状的带虫者较多 –慢性感染与隐性感染
用药原则
提倡策略性用药,因为疫病的发生发展都是有规律性的
提倡重点阶段性给药 ,既要降低药物成本 , 又要有效控 制疫病
提倡脉冲式给药 , 净化有害菌,保持猪群体内有效抗菌
浓度
提倡饲料与饮水给药
要考虑耐药性,同群猪尽量不重复用同一类抗生素 预防用药与治疗药物要分开(不交叉重复使用) 药物的选择与用法很关键:剂量;疗程;用药途经
(二)传染病的扑灭措施
1.查明和消灭传染来源 (1)疫情报告 (2)早期诊断 (3)隔离病畜 (4)封锁疫区 (5)消毒:预防性、临时性、终末消毒 2.切断病原体传播途径:消毒 3.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加强饲养管理,避免应激
(三)传染病的一般治疗方法
1.特异疗法:如针对某种传染病的高度免疫血清、痊愈血 清 2.抗生素疗法:进行药物敏感性实验,选择对此敏感的抗 生素用于治疗 3.化学疗法:用磺胺药、抗菌增效剂、喹诺酮类药物、黄 连素、大蒜素等化学合成药进行治疗 4.对症疗法:为了减缓或消除某些严重的症状,调节和恢 复机体的生理机能而进行的内外科疗法,均称为对症疗 法。如使用退热、止痛、止血、镇静、兴奋、强心、利 尿、轻泻、止泻、防止酸中毒和碱中毒、调节电解质平 衡等药物以及某些急救手术和局部治疗等,都属于对症 疗法的范畴。
其它分泌物、排泄物。(土源性寄生虫)
寄生虫病的感染途径
感染途径是指病原从感染来源感染给易感动物所需要的方式。 1. 经口感染 即寄生虫通过易感动物的采食、饮水,经口腔进入宿
主体的方式。多数寄生虫属于这种感染方式。如鸡球
虫,猪带绦虫,马胃蝇。 2. 经皮肤感染 寄生虫通过易感动物的皮肤,进入宿主体的方式。 例如钩虫、血吸虫的感染方式。
3.接触感染 即寄生虫通过宿主之间互相直接接触或用具、 人员、垫料等的间接接触,在易感动物之间 传播流行。属于这种传播方式的主要是一些 外寄生虫,如蜱、螨、虱等。 4.经节肢动物感染 即寄生虫通过节肢动物的叮咬、吸血,传给 易感动物的方式。这类寄生虫主要是一些血 液原虫和丝虫。
5.经胎盘感染 即寄生虫通过胎盘由母体感染给胎儿的方式。 如弓形虫等寄生虫可有这种感染途径。 6.自身感染 有时,某些寄生虫产生的虫卵或幼虫不需要排 出宿主体外,即可使原宿主再次遭受感染,这 种感染方式就是自身感染。例如猪带绦虫的患 者呕吐时,可使孕卵节片或虫卵从宿主小肠逆 行入胃,而再次使原患者遭受感染。
畜舍的卫生,粪便的处理,拥挤,饥饿,隔离检 疫
– 特异免疫状态:流行时,易感性高个体易于死亡。
流行过后,易感性降低。幼畜,先天性被动免疫
(母源抗体)畜群的免疫性:一般有 70—80%是
有抵抗力的,就不会发生大规模流行。免疫接种 就是加强畜禽的免疫性。
(三) 传染病流行过程
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
– 散发性:少量发生
第四章 畜禽疾病的防治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畜禽传染病的防治 第二节 畜禽寄生虫病的防治 第三节 畜禽中毒病的防治
第一节 畜禽传染病的防治
一、传染病的概念 二、传染病的特点 三、传染病的发展阶段 四、畜禽传染病流行规律 五、传染病的防治策略
一、传染和传染病的概念
1.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部 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 理反应,这一过程称为感染。
水平传播方式:
– 直接接触传播 – 间接接触传播
接触性传染病:能以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 接触传播两种方式传播的传染病称为接触 性传染。
直接接触传播: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
参与下,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传 染源)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交配、舔 咬等)而引起的传播方式。
– 狂犬病
– 破伤风
间接接触传播:必须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参与下, 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传染的方式, 称为间接接触传播,多数传染病为此传播方式, 如口蹄疫、猪瘟、鸡新城疫等 间接接触传播的主要传播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