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疾病鉴别诊断 (32个病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醫疾病鑑別診斷2(32個病症) 3中醫痞滿鑑別診斷:
3.1痞滿與胃痛:兩者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現。

然胃痛以疼痛為主,胃痞以滿悶不適為患,可累及胸膈;胃痛病勢多急,胃脘部可有
壓痛,而胃痞起病較緩,壓之無痛感,兩者差別顯著;此患者無明顯
胃脘部疼痛,故屬痞滿。

3.2痞滿與結胸:兩者病位皆在脘部,然結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滿而同,拒按為特徵;痞滿則在心下胃脘,以滿而不痛,手可按壓,觸之無形為
特點。

該患者胃脘、腹部柔然,壓之不
3.3痛,不屬結胸。

3.4痞滿與鼓脹:二者均有脹滿感,鼓脹以腹部外形脹大如鼓為特徵,胃痞則自覺滿悶,外無脹大之形;鼓脹病位在大腹,或有形或無形,胃
痞病在胃脘,均為無形;鼓脹按之腹皮急,胃痞按之柔軟。

3.5痞滿與胸痺心痛:胃痞常伴有胸膈滿悶,胸痺偶有脘腹不舒,但二者有病在心胸和病在胃脘之不同,可予區別。

胸痺心痛屬胸陽痹阻,心
脈瘀阻,心脈失養為患,以胸痛,胸悶,短氣為主症,伴有心悸、脈
結代等症狀;胃痞系脾胃功能失調,升降失司,胃氣壅塞所致,以胃
脘痞塞滿悶不舒為主症,多伴飲食減少,得食則脹,噯氣則舒等症狀。

4脅痛鑑別診斷:
4.1脅痛與懸飲:懸飲可表現為脅肋疼痛、但表現為飲留脅下、胸肋脹痛、持續不已伴咳嗽、咳痰、呼吸疼痛時加重、常喜向病側睡臥,側肋間
飽滿,叩呈濁音,或見發熱,一般不難鑑別。

4.2脅痛與胸痛:胸痛以胸部脹痛為主,可涉及脅肋部,常伴有胸悶不舒, 心悸短氣,咳嗽喘息,痰多等心肺病證候;脅痛部位在一側或兩側脅
肋部脹痛或竄痛為主,常伴口苦、目眩等肝膽病症狀。

4.3脅痛與胃脘痛:胃脘痛部位在上腹中部胃脘處,兼有噁心噯氣,吞酸
嘈雜等胃失和降的症狀;而脅痛部位在上腹兩側脅肋部,常伴噁心,
口苦等肝膽病症狀。

5黃疸的鑑別診斷:
5.1黃疸與萎黃:黃疸的發病與感受外邪,飲食勞倦或病後有關,其病機
為濕滯脾胃、肝膽疏泄,膽汁外溢;其主症為目黃、身黃、小便黃。

萎黃之病因與飢飽勞倦、病後失血有關,其病機為脾胃虛弱、氣血不
足、肌膚失養。

其特徵是雙目不黃,常伴有眩暈、氣短、心悸等症。

5.2陽黃與陰黃的鑑別診斷:臨證應根據黃疸的色澤,並結合症狀、病史
予以鑑別。

陽黃以皮膚黃色鮮明、發病急、病程短、伴身熱口乾苦、
舌苔黃膩、脈弦數。

急黃為陽黃之重症,病情急驟,疸色如金,兼見
神昏、發斑、出血等危象。

陰黃面色晦暗、病程長、病勢緩、伴納少、乏力、舌淡、脈遲或細緩。

6積聚的鑑別診斷:
6.1積聚與痞滿:痞滿是指腹部痞塞不通,滿悶不舒,係自覺症,而無塊
狀捫及。

積聚是指腹內有結塊,或痛或脹,不僅是自覺症狀,而且有
結塊捫及。

6.2癥積與瘕聚:癥積是指腹內結塊有形可徵,固定不移,痛有定處,病
屬血分,多為臟病,形成時間較長,病情一般較重。

瘕聚腹內結塊聚
散無常,痛無定處,病在氣分,多為臟病,病史短病,病情一般較輕。

6.3積聚與鼓脹:鼓脹以肚腹脹大、鼓之如鼓為特徵。

其與積聚相同的是腹內均有積塊,但鼓脹的積塊多位於脅肋部,且鼓脹除腹內積塊外,
更有水液停聚,肚腹脹大。

而積證腹內無水液停聚,肚腹一般不脹大, 腹內積塊的部位亦不局限於脅肋部。

7鼓脹的鑑別診斷:
7.1鼓脹與水腫:水腫病位多在肌膚,主要為肺、脾、腎功能失調,水濕
泛溢肌膚。

其症狀是先出現眼瞼、頭面或下肢浮腫,漸次出現四肢及
全身浮腫,病情嚴重時才出現腹部脹大,腹壁無青筋暴露。

鼓脹病位
在腹部,主要是肝、脾、腎受損,氣血水互結於腹中。

其症狀為腹部
脹大,甚則腹大如鼓。

初期腹部脹大而按之柔軟,逐漸堅硬,以至臍
心突,四肢消瘦,皮色蒼黃;病情較重時可出現下肢浮腫,甚至全身
浮腫,腹壁多有青筋暴露。

7.2氣鼓、水鼓、血鼓的鑑別:腹部膨脹,噯氣或失氣則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叩之如鼓,是為“氣鼓”,多屬肝鬱氣滯;腹部脹滿膨大,或
狀如矽腹,按之如囊裹水,常伴下肢浮腫,是為“水臌”多屬陽氣不
振,水濕內停;脘腹堅滿,青筋顯露,腹內積快痛如針刺,面頸部赤
絲血婁,是為“血鼓”,多屬肝脾血瘀水停。

臨床上氣、血、水三者
常三者為患,但各有側重,掌握上述特點,有助於辨證。

7.3鼓脹與積證:積證是腹內結塊。

鼓脹以腹脹大為主症,而積證是以腹中結塊或脹或痛為主症,二者有別。

7.4鼓脹與痞滿:痞滿是腹中自覺有脹滿感,或雖有脹滿而無脹急之象。

鼓脹可兼有脹滿,且有脹急之狀,病程長且腹內有有形之物。

8頭痛的鑑別診斷:
8.1頭痛與眩暈:頭痛與眩暈可單獨出現,也可同時出現,二者對比,頭
痛之病因有內傷與內傷兩個方面,眩暈則以內傷為主。

臨床表現,頭
痛以疼痛為主,實證較多,眩暈則以昏眩為主,虛證較多。

8.2一般頭痛與真頭痛:真頭痛為頭痛的一種特殊重症,多表現為突發性劇烈頭痛,持續不解,陣發性加重,伴嘔吐、抽搐,症重與一般頭痛
區別。

8.3頭痛與類中風:類中風多見於45歲以上,眩暈反復發作,頭痛突然加重時,常兼半身肢體活動不靈,或舌謇語澀。

9眩暈的鑑別診斷:
9.1眩暈與中風:中風以突然昏撲、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失語;或不經昏僕,僅以渦斜不遂為特徵。

中風昏僕與眩暈之甚者相
似,眩暈之甚者亦可撲倒,但無半身不遂、不省人事、口舌歪斜之症,
也有部分中風的病人,以眩暈、頭痛為其先兆表現,故臨證當注意中
風與眩暈的區別與聯繫。

9.2眩暈與厥證:厥證以突然昏僕,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為特徵, 發作後可在短時間內甦醒。

嚴重者可一厥不醒而死亡。

眩暈嚴重者也
可有欲僕或暈旋撲倒的表現,但眩暈病人一般無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現。

9.3眩暈與癇病:癇病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兩目上視,四
肢抽搐,或口中如作豬羊叫聲,移時甦醒,醒後一如常人為特徵。


病昏僕與眩暈甚者之仆倒相似,而其發前多有眩暈、乏力、胸悶等先兆,發作日久常有神疲乏力、眩暈時作等表現,故應與眩暈鑑別,其
鑑別要點為癇病昏僕必有昏迷不省人事,且伴口吐涎沫,兩目上視,
抽搐,豬羊叫聲等症狀。

10中風的鑑別診斷:
10.1中風與口僻:口僻是以口眼歪斜,常伴耳後疼痛,口角流涎,言語不清,而無半身不遂的表現,多因正氣不足,風邪入脈絡,氣血痹阻所
致,不同的年齡都有發生。

中風病口舌歪斜者多伴有肢體癱瘓或偏身
麻木,病由氣血逆亂,血隨氣逆,上擾腦竅而致腦髓神機受損,且以
中老年人為多。

10.2中風與痙病:痙病以四肢抽搐、項背強直,甚至角弓反張,發生時也可伴昏厥。

中風患者多在起病時昏暈而後可出現抽搐。

痙病抽搐時間長,中風抽搐時間短,痙病無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的症狀。

10.3中風與痿病:痿病以肢體癱瘓,活動無力等類似中風的表現。

中風後半身不遂日久不能恢復,但痿病一般起病較緩,以雙下肢癱瘓或四肢
癱瘓,或肌肉萎縮,而中風的肢體癱瘓多起病急,且以偏癱不遂為主。

10.4中風與西醫的急性腦血管病相近,可做腦脊液、眼底檢查,短暫性腦
缺血發作檢查無明顯異常,局限性腦梗,患者腦脊液壓力不高,常在
正常範圍內,蛋白質含量高。

10.5中風與厥證:厥證神昏常伴有四肢逆冷,一般移時甦醒,醒後無半身
不遂、口舌歪斜、言語不利等症。

而中風以突然昏僕、半身不遂、口
舌歪斜、言語謇澀或不語為特徵。

10.6中風與癇病:癇病與中風中臟腑均有卒然昏僕的見症。

而癇病為發作性疾病,昏迷時四肢抽搐,口吐涎沫,雙目上視,或作異常叫聲,醒
後一如常人,且肢體活動多正常,發病以青少年居多。

11癭病的鑑別診斷:
11.1癭病與瘰癧:可在頸部出現腫塊,二者的具體位置與腫塊的性質不同, 癭病的腫塊在頸部的正前方,腫塊一般較大。

瘰癧的病變部位頸項的
兩側或下頜,腫塊一般較小,每個約黃豆大小個數多少不等。

11.2癭病與消渴:消渴以多飲、多食、多尿為主,三消的症狀可同時出現, 癭病中的陰虛火旺證雖有多食易飲,但無多飲多尿,伴有心悸易怒。

11.3癭囊與癭瘤:癭囊頸前腫塊較大,兩側對稱,腫塊光滑,柔軟,主要
病機為痰淤氣阻。

若日久兼瘀血內阻可局部出現結節。

癭瘤表現頸前
腫塊偏於一側,或一側較大,病情嚴重,腫塊迅速擴大。

12瘧疾的鑑別診斷:
12.1瘧疾與風溫發熱鑑別,邪在衛分時,可見寒戰發熱,多伴咳嗽氣短, 胸痛等肺系疾病,瘧疾則以寒熱往來,汗出熱退,休做有時為特徵。

在發病季節,風溫多見於冬季,瘧疾多發於夏秋季。

12.2瘧疾與淋證發熱:淋證初起,於濕熱相搏,常見於寒熱發熱,且兼小便頻急,滴瀝刺痛,腰部酸脹等症狀。

12.3寒瘧與溫瘧:虐發寒重熱輕,但寒不熱者,為偏於寒盛,屬於寒瘧。

熱重寒輕,但熱不寒者,為偏於熱,為溫瘧。

如高熱不退,頭痛,驚
厥、抽搐,昏迷等症狀。

13十一、心痛的鑑別診斷:
13.1厥心痛:疼痛時間較短,芳香溫通藥物可以緩解。

通過心電圖及心肌酶譜的變化,可以協助鑑別。

13.2心痛與胃痛:心痛之不典型者可以表現為胃脘部的劇痛,胃痛多伴有噯氣、呃逆、嘔吐、泛酸、腹脹等胃系症狀。

13.3心痛與脅痛:脅痛疼痛部位以右脅部為主,可有肋緣下壓痛,可合併
厭油、黃疸、發熱等,常因情志不舒而誘發。

膽囊造影、胃鏡、肝功
能、澱粉酶檢查等有助於鑑別。

14十二、咳嗽的鑑別診斷:
14.1咳嗽與喘證:喘證可以兼有咳嗽,但主要以呼吸困難,甚至張口抬肩, 鼻翼煽動,不能平臥為特徵。

14.2咳嗽與肺脹:肺脹常伴有咳嗽症狀,但肺脹有久患咳、哮、喘等病證
的病史,除咳嗽症狀外,還有胸部膨滿,喘逆上氣,煩躁心慌,甚至
顏面紫暗,肢體浮腫等症,病情纏綿,經久難愈。

14.3咳嗽與肺癰:肺癰以咳嗽、胸痛、發熱、咳吐大量腥臭膿血痰為特徵, 病機為熱壅血瘀,蘊毒化膿而成。

14.4咳嗽與肺癆:咳嗽是肺癆的主要症狀之一,其特點是乾咳,或痰中帶
血,或咳血痰,但尚有低熱、盜汗、身體消瘦等主要症狀,具有傳染
性,X線胸部檢查有助鑑別診斷。

15十三、痺病的鑑別診斷:
15.1痺病與痿病:痿病以肌肉軟弱無力或萎縮為特徵,並無疼痛,因肌肉
軟弱無力而行動艱難,甚至癱軟於床榻;痺病以肢體肌肉關節疼痛、
酸楚、麻木為特徵,因疼痛或關節變形而行動艱難,因行動艱難肌肉
少用而漸瘦,但不至癱瘓。

鑑別主要看其有無疼痛。

15.2痺病與痙病:痙病以四肢抽搐,項背強直,甚至角弓反張為主症。

16十四、胃痛的鑑別診斷
16.1胃痛與胃痞:與胃痛的病位皆在心下,但胃痞以滿為患,胸膈滿悶, 觸之無形,按之不痛為特徵;胃痛以疼痛為主,可有壓痛。

16.2胃痛與心痛:心痛多發生於老年,其痛在胸膺部或左前胸,其位置相對較高,疼痛性質多為刺痛、絞痛,有時劇痛,且痛引肩背及手少陰
循行部位,痛勢較急,飲食方面一般只與飲酒飽食關係密切,常伴有
心悸,短氣,汗出,脈結代等心髒病症狀;胃痛部位在上腹胃脘部,
其位置相對較低,疼痛性質多為脹痛、隱痛,痛勢一般不劇,其痛與
飲食關係密切,常伴有吞酸,噯氣,噁心嘔吐等胃腸病症狀。

16.3胃痛與腹痛:腹痛的部位是胃脘以下,恥骨毛際以上為主,常伴腹脹、腹瀉、矢氣、大便乾結或便秘等症。

胃痛在上腹胃脘部,常伴脘悶,
噯氣,泛酸等胃失和降,胃氣上逆之症;
16.4胃痛與脅痛:脅痛部位在上腹兩側脅肋部,常伴噁心,口苦等肝膽病症狀,而胃痛部位在中上腹胃脘部,兼有噁心噯氣,吞酸嘈雜等胃失
和降的症狀。

17十五、心悸的鑑別診斷
17.1心悸與胸痺心痛:除見心慌不安,脈結或代外,必以心痛為主症,多
呈心前區或胸骨後刺痛惡、悶痛,常因勞累、感寒、飽餐或情緒波動
而誘發,多呈短暫發作。

但甚者心痛劇烈不止,唇甲紫紺或手足青冷
至節,呼吸急促,大汗淋漓,直至暈厥,病情危篤。

胸痺心痛常可與
心悸合併出現。

17.2心悸與奔豚:奔豚發作之時,亦覺心胸躁動不安。

《難經·五十六難》曰“發於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稱之為腎積。

《金
匱要略·奔豚氣病脈證治》曰:“奔豚病從少腹起,上沖咽喉,發作欲
死,復還止,皆從驚恐得之”。

故本病與心悸鑑別診斷要點為:心悸
為心中劇烈跳動,發自於心;奔豚乃上下衝逆,發自少腹。

本患者可
排除此病。

17.3心悸與卑惵:《證治要訣·怔忡》描述卑惵為“痞塞不欲食,心中常有所歉,愛處暗室,或倚門後,見人則驚避,似失志狀”。

卑惵病因為“心
血不足”,雖有心慌,一般無促、結、代、疾、遲等脈像出現,是以
神誌異常為主的疾病,與心悸不難鑑別。

本患者神誌清楚,故可排除
此病
18十六、癡呆的鑑別診斷:
18.1癡呆與鬱病:鬱病是以情志抑鬱,情緒不寧,悲傷欲哭,或胸脅脹痛、易怒、煩躁或咽中如有異物不適為特徵的疾病,主要因情志不舒,氣
機鬱滯所致,多見於中青年女性,也可見於老年人,尤其是中風過後
常並發鬱病。

鬱病無智能變化,而癡呆是以呆傻愚笨為主要特徵的疾
病,常伴有生活能力下降或人格障礙。

症狀典型者不難鑑別。

但部分
鬱病患者常因不願與外界溝通而被誤認為癡呆,取得病人信賴並與之
溝通後,兩者亦能鑑別。

18.2癡呆與癲病:癲病是以沉默寡言、情感淡漠、語無倫次、靜而多抑為特徵的疾病,俗稱“文痴”,它可因氣、血、痰邪或三者互結為患,
以成人多見。

而癡呆則屬智能活動障礙,是以神清呆滯,愚笨遲鈍為
主要臨床表現的腦功能障礙性疾病。

另一方面,癡呆的部分症狀可自
製,治療後有不同程度的恢復。

重癡呆患者與癲病在臨床症候上有許
多相似之處,臨床難以區分。

CT、MRI檢查有助於鑑別。

18.3癡呆與健忘:健忘是指記憶力差,遇事善忘的一種病證,但神識如常, 明曉事理,善忘而告知可曉。

而癡呆則是以神情呆滯,或神誌恍惚,
告知不曉為主要表現,其不知前事或問事不知等表現,與健忘之“善
忘前事”有根本區別。

癡呆根本不曉前事,而健忘則曉其事卻易忘。

健忘可以是癡呆的早期臨床表現,這時可不予鑑別。

由於外傷、藥物
所致健忘,一般經治療後可以恢復。

CT、MRI檢查有助於兩者的鑑別。

19十七、厥證的鑑別診斷:
19.1厥證與癇病:常有先天因素,或有頭部外傷史,以青少年為多見。

癇之重者亦為突然昏僕,不知人事,發作時間短暫,發作時常伴有嚎叫,
抽搐,口吐涎沫,兩目上視,小便失禁等。

常反復發作,每次症狀均
相類似,甦醒緩解後如常人。

此外,還可作腦電圖檢查以資鑑別。

19.2厥證與中風:病以中老年人為多見。

素有肝陽亢盛病史,中臟腑者, 突然昏僕,並伴有口舌斜、癱瘓失語等症,神昏時間較長,甦醒後
有癱瘓、失語等後遺症。

19.3厥證與昏迷:為多種疾病發展到一定階段所出現的危重證候。

一般來說發生較為緩慢,常有原發病存在,有昏迷前的臨床過程,先輕後重,
由煩躁、嗜睡、譫語漸次發展,一旦昏迷後,持續時間較長,恢復較
難,甦醒後原發病仍然存在。

19.4厥證與眩暈:眩暈以頭暈目眩,視物旋轉不定,甚則不能站立,耳鳴
為特徵,但無神誌異常的表現。

20十八、癇病鑑別診斷:
20.1癇病與中風病:本病重證與中風病均有突然仆倒,昏不知人的主症, 但本病無半身不遂、口眼斜等後遺症;而中風病亦無本病口吐涎沫,
兩目上視,四肢抽搐,或病作怪叫等症,臨床上不難區別。

20.2癇病與厥證:厥證除見突然仆倒,昏不知人主症外,還有面色蒼白, 四肢厥冷,而無癇病口吐涎沫,兩目上視,四肢抽搐,或病作怪叫。

20.3癇病與痙病:該病除四肢抽搐與癇病相似外,其他症均不相同,且多無自然恢復者。

21十九、胸痺的鑑別診斷
21.1胸痺與懸飲:懸飲、胸痺均有胸痛,但胸痺為當胸悶痛,並可向作肩或左肩內側等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飽餐、情緒激動、勞累而突然發
作,歷時短暫,休息或用藥後得以緩解。

懸飲為胸脅脹痛,持續不解,
多伴有咳唾,轉側、呼吸時疼痛加重,肋間飽滿,並伴有咳嗽,咯痰
等肺系症候。

21.2胸痺與胃脘痛:心在脘上,脘在心下,故有胃脘當心而痛之稱,以其
部位相近。

胸痺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極易混淆。

但胸痺
以悶痛為主,為時極短,雖與飲食有關,但休息、服藥常可緩解。


脘痛與飲食有關,以脹痛為主,局部有壓痛,持續時間較長,常伴有
泛酸、嘈雜、噯氣、呃逆等胃部症狀。

21.3胸痺與真心痛:真心痛乃胸痺的進一步發展,症見心痛劇烈,甚則持續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節,脈微或結代等
危重症候。

22二十、水腫鑑別診斷:
22.1水腫與鼓脹:二病均可見肢體水腫,腹部膨隆。

鼓脹的主症是單腹脹大,面色蒼黃,腹壁青筋暴露,四肢多不腫,反見瘦削,後期或可伴
見輕度肢體浮腫。

而水腫則頭面或下肢先腫,繼及全身,面色晄白,
腹壁亦無青筋暴露。

鼓脹是由於肝、脾、腎功能失調,導致氣滯、血
瘀、水濕聚於腹中。

水腫乃肺、脾、腎三臟氣化失調,而導致水液氾
濫肌膚。

22.2水腫之陽水與陰水:水腫可分為陽水和陰水。

陽水病因多為風邪、瘡毒、水濕。

發病較急,每成於數日之間,腫多由面目開始,自上而下,
繼級全身,腫處皮膚繃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兼有寒熱等表證,屬
表、屬實,一般病程較短,風水、皮水多屬此類。

陰水病因多為飲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