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权威解读
民法典二百七十八条解读

民法典二百七十八条解读引言民法典是国家法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第二百七十八条涉及特定的法律案例和相关规定,需要深入解读。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一法律条款进行解读,并探讨其实际应用。
一、背景民法典第二百七十八条规定了某种法律行为或案例,并具体阐述了相关规范和要求。
该条款在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解读根据对该条款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解读:2.1第一段该段落强调了特定情况下的法律限制和要求。
例如,在涉及合同签订时,双方应当遵守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在遗嘱执行方面,应当按照分配规定进行操作。
这一段落为相关法律行为设置了明确的准则。
2.2第二段该段落强调了在执行特定法律行为时,需要考虑到特定情况下的公共利益和个人权益的平衡。
例如,在房产转让中,应当考虑到当事人的投资保护和社会稳定的因素。
这一段落的存在提醒人们在行使权利时需要考虑到整体利益。
2.3第三段该段落强调了在特定情况下,法律行为可能受到限制或约束。
例如,在未成年人的法定代理人参与的合同中,需要满足合理性、真实性和自由意思表达的原则。
这一段落帮助人们明确法律行为的界限。
三、应用案例为了更好地理解第二百七十八条的具体应用,以下列举了一些常见的案例:3.1合同纠纷当合同一方未按照公平原则执行合同时,根据该条款,另一方有权要求终止合同,并可能要求违约方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3.2遗嘱执行在遗嘱执行过程中,执行人应当按照遗嘱规定进行财产分配。
如果遗嘱存在争议或不合法的情况,执行人应当根据该条款判断如何处理涉及遗嘱的各方利益。
3.3财产转让在财产转让过程中,双方应当遵循公共利益和个人权益的平衡原则,确保交易的合法性和公平性。
如果涉及到特殊类型的财产转让,例如文物、古董等,更要遵守相关规定并受到权威机构的认定。
四、结论民法典第二百七十八条作为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特定法律行为的执行提供了明确的准则和要求。
通过对该条款的解析和应用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法律条款。
民法典权威解读

民法典权威解读在人生重大事件中,如结婚、买房、生子等,随着个人成熟和事业发展,财产积累和知名度提高,了解《民法典》对于保障个人安居乐业至关重要。
问题1:XXX的女友患有重大疾病,但一直对XXX隐瞒,婚后XXX发现,能请求离婚吗?答案: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五十三条规定,一方患有重大疾病的,应在结婚登记前如实告知另一方;未如实告知的,另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撤销婚姻。
请求撤销婚姻的,应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问题2:孩子名字选取姓氏有哪些规则?答案: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五条规定,自然人应随父姓或母姓,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选取姓氏:(一)选取其他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氏;(二)因由法定扶养人以外的人扶养而选取扶养人姓氏;(三)有不违背公序良俗的其他正当理由。
少数民族自然人的姓氏可以遵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惯。
问题3:一对夫妻已经有子女,可以再收养孩子吗?答案: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八条规定,收养人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一)无子女或只有一名子女;(二)有抚养、教育和保护被收养人的能力;(三)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四)无不利于被收养人健康成长的违法犯罪记录;(五)年满三十周岁。
根据第一千一百条规定,无子女的收养人可以收养两名子女;有一名子女的收养人只能收养一名子女。
收养孤儿、残疾未成年人或儿童福利机构抚养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成年人,则不受前款和本法第一千零九十八条第一项规定的限制。
问题4:小区内占用公共道路的车位对外开放收费、小区公共电梯内贴广告的收入,属于谁?答案:根据《民法典》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建筑区划内的道路属于业主共有,但城镇公共道路除外。
建筑区划内的绿地属于业主共有,但城镇公共绿地或明示属于个人的除外。
建筑区划内的其他公共场所、公用设施和物业服务用房属于业主共有。
扣除合理成本后,业主共有部分的经营与收益情况,物业应以合理方式向业主公开。
民法典权威解读

民法典权威解读2020年5月22日,作为今年两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酝酿多年的民法典草案提交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
这将是中国第一部以该法典命名的法律。
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民法典草案,是由民法通则与各分草案相结合而成的,包括总则、财产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权、侵权责任和补充规定。
它涵盖了一个公民的出生、衰老、疾病和死亡的一生。
民法典出台后,现行的民法通则、物权法等相关法律将被取代。
民法典草案作为新时期人民权利的“宣言”,充分体现了时代特征。
草案直接回应了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70年期满、高处投掷物品、性骚扰、手机app收集个人信息等社会热点和人民群众关切的问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草案还体现了防疫工作的针对性。
手表1疫情相关:特殊情况下保护“监护人”,明确财产应急处置责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突然爆发,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给民事立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挑战。
结合防疫工作,民法典草案又作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新修改--为进一步完善监护制度,草案规定,监护人因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不能履行监护职责,被监护人生活无人看管的,由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安排病房必要的临时生活照料措施。
“实际上,监护人是孤立的,这导致缺乏照顾。
草案的这一修正是非常必要的。
”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黄琦表示,完善监护制度,可以有效加强特殊情况下对监护人的保护。
同时,基层组织要及时履行职责,发现有关情况,采取措施。
--草案在征收组织和个人不动产或者个人财产的原因中增加了“防疫”。
对于疫情中物业服务企业和业主的责任和义务,草案增加,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员应当执行政府依法实施的应急处置措施和其他管理措施,并积极配合相关工作,业主应依法予以配合。
“疫情期间,物业管理承担了大量的社区防疫工作,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让大家都看到了。
”北京市律师协会理事长高自成说,表示立法规定物业服务企业在疫情等特殊情况下开展应急响应的责任,明确业主的配合义务,有助于物业开展相关工作,维护小区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
民法典总则编详细解读--第八条--合法性、公序良俗原则

02
公序良俗原则
二、民事活动遵守公序良俗原则
公序良俗的概念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指公共秩序,包括社会公共秩序和生活秩序; 二是指善良风俗,即由全体社会成员所普遍认可、遵循的道德准则。 《民法通则》 第8条将其称为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德。
(一)我国公序良俗原则的立法演变 在《民法典》之前,我国法律并未明确采用公序良俗的概念。《民法通则》 第7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扰 乱社会经济秩序。”《合同法》第7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 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 社会公共利益。” 2014年11月,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第一款、〈中华人民共和 国婚姻法〉第二十二条的解释》中,出现了 “公序良俗”这一表述。
但是,究竟是判定绝对无效,还是相对无效,需要慎重处理。法官在适用 公序良俗原则时,还需注意: (1)只有当法律强制性规定不足,法律对于某项行为没有明确规定时, 法官才可以借助该条文对法律行为的效力进行评价。因此在性质上该条文 为补充性的强制性条款。当法律对于某个行为有明确的规定时,便无从适 用该条文。 (2)根据本法第10条的规定,“习惯”可以作为民法的渊源,在法律 没有明确规定时,法官可以依照“习惯”进行裁判,但该“习惯”仅仅限 于不违背公序良俗的习惯。
01
合法性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
学者认为,广义的合法性概念涉及广泛的社会领域,潜含着广泛的社会适 用性。道德哲学主要是从个人的角度来判断某个行为是否“合法”。在政 治学中,合法性一词通常用来指政府与法律的权威为民众所认可的程度。 在公法特别是行政法领域,合法性被认为是政府行政的最基本条件。 在现代法治国家,合法性既是政治活动、社会活动、公民活动的基本原则, 也是经济活动、市场交换、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遵循。本条规定的“民事 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是对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的合法 性要求。
民法典297-301条解读

民法典297-301条解读
民法典297-301条规定了关于债权的传承和债务的继承的情况。
以下是对这些法条的简要解读:
民法典297条规定了债权的传承。
根据这条法律规定,当债权人死亡时,其债权可以传给其继承人。
继承人有权行使债权、收取债权的利益以及对债务人提出相应的要求。
民法典299条规定了特殊情况下的债务继承。
根据该法律规定,如果债务人死后,在法律或遗嘱没有其他决定的情况下,其债务会自动转移到其继承人名下。
继承人有义务履行债务,并对债权人负责。
民法典300条规定了遗产权利的继承。
根据该法律规定,当某人死亡时,其遗产将根据法律或遗嘱确定的顺序继承给其合法的继承人。
继承人有权获得遗产并承担与之相关的债务。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对于民法典297-301条的解读是一般性的概述,为了更深入和具体地理解相关法律规定,应当研究法律本身并参考相关权威解释。
民法典496条内容解读

民法典496条内容解读
《民法典》第496条内容解读
《民法典》第496条是中国民法典中的一条重要法规,它涉及到继承法律的适用的问题。
下面就是对该条法规的解读。
根据《民法典》第496条规定,继承案件适用继承人当地人民法院的管辖。
这意味着在处理继承案件时,法院应当根据被继承人或继承人的住所或居所所在地进行管辖。
这样的规定主要是为了便利继承权的行使,使继承人可以方便地向当地的人民法院提起继承案件,降低了继承争议的成本和时间。
《民法典》第496条进一步明确了司法管辖的原则。
在继承案件中,被继承人的住所或居所所在地的法院应当具有第一审管辖权。
换句话说,一旦继承案件在被继承人的住所或居所所在地发生,当地的人民法院将成为继承案件的第一审管辖法院。
这项规定有助于确保审判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使争议当事人能够通过当地法院公正、公平地解决继承争议。
此外,《民法典》第496条还强调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当继承案件涉及多个当事人的住所或居所所在地不同的情况下,继承人可以选择将案件提交到住所、居所所在地的任一法院。
这为继承人提供了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使其能够更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法院去解决继承争议。
综上所述,根据《民法典》第496条的规定,继承案件的审理应当遵循继承人当地人民法院管辖的原则。
这项规定旨在保障继承权的合法行使,保证继承争议的公正处理。
当事人在处理继承案件时,可以根据住所或居所所在地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法院进行起诉。
这将有助于促进继承案件的高效解决以及法律的公正实施。
《民法典》全程编纂专家权威解读

《民法典》全程编纂专家权威解读导语随着两会召开在即,新中国第⼀部《民法典》呼之欲出。
全新的法典时代即将到来,这也意味着法律⼈现有的知识体系将发⽣重⼤变化。
尽快的学习和掌握民法典,是每⼀位法律⼈的迫切需要。
对此,法律名家讲堂将在第⼀时间推出⽬前全⽹最全⾯、系统、权威的系列课程,让法律⼈可以更好的在办案中应⽤。
课程什么时间上线?课程今起开始正式预售,将在民法典正式通过后,由全程参与编纂⽴法的各领域专家领衔录⼊,课程将在6中旬正式上线,预售期间,价格从惠。
点击此处进⼊预售都讲什么内容?《民法典》正式实施后现⾏的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将同时废⽌,对⼟地使⽤、精神损害赔偿、⼈格权保护、撤销权代位权、法定解除权、离婚冷静期、遗嘱效⼒等民事法律的各个⽅⾯做出了重⼤调整。
《民法典》系列专题共有⼋⼤课程,分别讲授法律⼈最关⼼的合同法总则、物权、婚姻、继承、侵权责任、⼈格权、买卖合同、借款合同。
结合⽴法的背景、⽬的和意义,逐条讲解民法典,系统全⾯,全是⼲货。
由谁来给我们讲?法律名家讲堂特邀各领域全程参与《民法典》编纂⽴法的权威专家领衔主讲,能够更好的从⽴法背后原理设计的⾓度帮助法律⼈更准确地理解与正确地适⽤《民法典》(排名不分先后)逐条讲解《民法典》⼈格权条⽂主讲⼈:杨⽴新教授参与民法典编纂⼯作的主要⽴法专家,中国⼈民⼤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民⼤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主任。
时长共4⼩时。
⼀经购买永久观看逐条讲解《民法典》侵权编条⽂主讲⼈:杨⽴新教授参与民法典编纂⼯作的主要⽴法专家,中国⼈民⼤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民⼤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主任。
时长共8⼩时。
⼀经购买永久观看逐条讲解《民法典》物权编条⽂主讲⼈:谢鸿飞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法典编纂⼯作项⽬组学术秘书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民法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导师。
时长共12⼩时。
⼀经购买永久观看《民法典》合同法总则条⽂逐条讲解及重点新增条⽂解读主讲⼈:朱⼴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法典编纂⼯作项⽬组成员,全程参与《民法典》合同编修改⼯作,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民法研究室副主任,兼任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婚姻法司法解释一民法典八民纪要有关探望权纠纷条文权威解读理解与适用

婚姻法司法解释一民法典八民纪要有关探望权纠纷条文权威解读理解与适用婚姻法司法解释一民法典八民纪要有关探望权纠纷条文权威解读理解与适用是一项重要的法律课题,涉及到家庭、婚姻以及亲子关系等核心问题。
为了准确理解这些相关法规条文,并将其适用于实际案件中,必须进行权威解读。
本文将对婚姻法司法解释一民法典八民纪要中有关探望权纠纷条文的权威解读进行论述,并探讨其理解与适用。
一、对探望权纠纷条文的权威解读婚姻法司法解释一民法典八民纪要中的探望权纠纷条文,主要针对离婚夫妻之间探望子女的权利和义务进行规范。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 探望权的主体:根据民法典第8条和婚姻法第32条的规定,离婚后的父母均享有探望子女的权利。
常见的情况是,父母争夺子女探望的问题。
在权威解读中,应将父母双方的具体情况纳入考虑,确保在依法行使探望权的基础上,保障子女的切实利益。
2. 探望方式的确定:在确定探望权的具体方式时,应综合考虑父母的意愿、子女的需要以及实际情况等因素。
若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法院可根据一系列的考量因素来判断并决定具体的探望方式。
此时,权威解读需要明确法院权力的边界,将探望方式的确定与实际情况相协调。
3. 探望权的行使限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为了保护子女的身心健康或者其他合法权益,法院有权限制探望权的行使。
但必须明确,这样的限制应基于充分的证据和权威的解读,以确保其合理与合法。
二、对探望权纠纷条文的理解与适用1. 理解婚姻法司法解释的目的:婚姻法司法解释的核心目的是保护子女的合法权益,保障他们在离婚后与父母正常而稳定的联系。
因此,在处理探望权纠纷时,理解解释的精神和原则至关重要,以确保子女能够在稳定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2. 合理解读具体条文:在权威解读中,对探望权纠纷条文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解读。
例如,对于未成年子女,法院可优先考虑其意愿和需求,以确保其权益为前提。
同时,父母双方在行使探望权时应尊重对方的合法权益,避免对子女造成不良影响。
民法典总则编详细解读--第十条--民法法源

二、适用不违背公序良俗的习惯
习惯,是指在某区域范围内,基于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而为社会公众所知 悉并普遍遵守的生活和交易习惯。有论者指出,对于同一种类之事物,由 多数人继续通行而视为准则者,谓之习惯。习惯是人们长期生活经验的总 结,它既是人与人正常交往关系的规范,也是生产生活实践中的一种惯行。 此种惯行得到了人们的普遍遵守,尤其是对一些习惯而言,其效力在长期 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得到了社会公众的认可,长期约束人们的行为,因 此也被称为“活的法”。习惯根据其适用,可以分为区域性习惯和行业性 习惯、生活习惯和交易习惯等。
03
国家政策能否作为民法的法源
三、国家政策能否作为民法的法源
《民法通则》曾把国家政策作为法源。《民法通则》第6条规定:“民事 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 《民法典》没有再将国家政策作为民法法源。因为:(1)政策不具有稳 定性。(2)政策往往不以公告的形式告之于全体国民,有的只以内部文 件的形式下达给各有关机关。(3)政策的规范性太弱,缺乏对具体行为 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4)国家政策作为裁判依据不清晰、说理较为困 难。
(4)地方性法规。法律可以授权地方性法规对某种特定的民事关系作出 具体规定。 (5)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法律可以授权民族自治地方对特定民事法律 关系作出变通规定。 (6)国际条约与国际惯例。在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中,我国政府签 订并经全国人大批准的国际条约或双边协定,也是民法重要的法源之一。
02
人民法院适用习惯处理民事纠纷应当把握三个条件:(1)法律没有规定。 即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对某一类民事纠纷如何处理没有明 文的规定。(2)该习惯不违背公序良俗。即不违背本法第8条规定的公序良 俗。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层面的价值观念、民间道德 观念,如果适用习惯与此相违背,将极大地损害法秩序,破坏法律的权威 性。司法机关应当审查、判断是否存在该习惯,该习惯是否违反法律的强 制性规定,是否符合公序良俗原则。(3)当事人主张存在某种习惯时, 应首先负担证明义务。即当事人应当举证证明存在该特定的习惯。当然, 法官依职权主动适用习惯裁判案件也是应有之义。
司 法考试民法典重点条文解析

司法考试民法典重点条文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对于参加司法考试的考生来说,掌握民法典的重点条文至关重要。
以下将对一些重点条文进行解析。
首先,我们来看看关于物权方面的重点条文。
物权编中新增了居住权这一新型用益物权。
居住权的设立旨在满足生活居住的需要,其具有不可转让、不可继承的特点。
例如,_____为了保障_____在其房屋中的居住权益,为其设立了居住权。
这一规定对于解决老年人养老、离婚后配偶的居住问题等具有重要意义。
考生需要理解居住权的设立方式、权利义务以及与其他物权的关系。
在合同编中,情势变更原则的规定值得关注。
以往的司法实践中,对于情势变更的适用较为谨慎。
民法典明确规定,合同成立后,合同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继续履行合同对于当事人一方明显不公平的,受不利影响的当事人可以与对方重新协商;在合理期限内协商不成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解除合同。
这一规定为当事人在遭遇不可预见的重大变化时提供了法律救济途径,考生要准确把握情势变更的构成要件和法律效果。
人格权独立成编是民法典的一大亮点。
其中,对个人信息的保护规定更加细致和全面。
明确了个人信息的处理原则和条件,强调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处理。
同时,规定了个人信息主体的权利,如查阅权、复制权、更正权、删除权等。
这对于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具有重要意义,考生要熟悉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规定和法律责任。
婚姻家庭编中,离婚冷静期制度是一个热点问题。
自婚姻登记机关收到离婚登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任何一方不愿意离婚的,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撤回离婚登记申请。
前款规定期限届满后三十日内,双方应当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发给离婚证;未申请的,视为撤回离婚登记申请。
这一制度的设立并非限制离婚自由,而是为了引导当事人理性对待婚姻,减少冲动型离婚。
民法典重要法律问题权威解读之抵押权的变化

民法典重要法律问题权威解读之抵押权的变化(摘自最高院司法案例研究院)一、法律条文第四百零六条抵押期间,抵押人可以转让抵押财产。
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
抵押财产转让的,抵押权不受影响。
抵押人转让抵押财产的,应当及时通知抵押权人。
抵押权人能够证明抵押财产转让可能损害抵押权的,可以请求抵押人将转让所得的价款向抵押权人提前清偿债务或者提存。
转让的价款超过债权数额的部分归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债务人清偿。
二、法条主旨本条是关于抵押期间转让抵押财产的规定。
三、法条解读抵押权是不转移财产占有的物权。
传统理论认为,抵押期间,抵押⼈不丧失对物的占有、使⽤、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抵押⼈转让抵押财产的,抵押权⼈对转让的抵押财产具有物上追及的法律效⼒。
⽐如,甲向⼄借款时,为担保借款的偿还将房屋抵押给⼄,之后⼜将该房屋卖给丙,如果债务履⾏期限届满甲没有向⼄归还借款,⼄有权拍卖或者变卖丙所购买的房屋,并就拍卖或者变卖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
上述理论和做法有利于加速经济流转,更好地发挥物的效⽤,但也使抵押权⼈和抵押财产的买受⼈承担了⼀定的⻛险。
⽐如,抵押⼈转让已抵押但没有办理抵押登记的汽⻋,买受⼈根据善意取得的规定取得该汽⻋所有权的同时,抵押权消灭,抵押权就⽆法实现了。
⼜⽐如,转让负有抵押权的财产,抵押权⼈有权就受让⼈买受的抵押财产实现抵押权,就可能出现买受⼈因抵押权的实现⽽丧失买受的抵押财产,⼜⽆法从抵押⼈处取回已⽀付的转让价款的情况。
因此,在设计抵押期间抵押财产的转让规则时,既需要考虑发挥物的效⽤,⼜要维护抵押权⼈和抵押财产买受⼈的合法权益,作出符合我国实践情况的规定。
我国⺠事法律中关于抵押期间抵押财产的转让规则经历了以下变化:(一)物权法的有关规定物权法》第191条规定:“抵押期间,抵押⼈经抵押权⼈同意转让抵押财产的,应当将转让所得的价款向抵押权⼈提前清偿债务或者提存。
转让的价款超过债权数额的部分归抵押⼈所有,不⾜部分由债务⼈清偿。
民法典合同编通则部分的修订与解读

民法典合同编通则部分的修订与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中国大陆的现行民法典,包括总则、物权、合同、侵权、婚姻家庭、继承六个部分。
其中,合同编是民法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范围内最为受关注的部分之一。
在2020年5月28日民法典通过后,合同编的通则部分也进行了一些修订,本文将对民法典合同编通则部分的修订与解读进行相关参考内容的撰写。
一、修订内容1.约定自由原则被强化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合同是自愿订立的平等协议,合同成立后,各方应当按照约定履行各自的义务。
”这一原则被强化。
在新法中,通过明确强化自由的禁止出现“不公平、不合理和不公正”的情况。
2.认定放宽要求,便捷合约的订立合同认定,将变得更加便利。
新法规定,当事人可以用体现意思同一的双方或多方合意的方式订立合同,包括口头、书面或电子形式。
同时,认定合同有效的标准也得到了升级,将更多地考虑相关因素并形成具体标准。
3.守信诚信原则得到加强守信诚信原则在新法中得到了加强。
新法规范了恶意违约的惩罚力度,包括最高500元的赔偿或相应惩罚比例的财产损失。
同时,新法的认定合同无效的标准也得到了升级和更全面的覆盖。
二、解读1.便捷性和效率增加新的合同编允许口头、书面或电子的方式下达合同,这意味着通过互联网订立合同将会更便捷。
此外,合同的认定标准也更加成规范化,不再是单方主观意愿的自由形式,可以更好地应用到更全面的情况下,并便于申诉和执行。
2.约束力的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规定守信诚信原则,在合同的订立和执行过程中,受到了更多的保护。
新法规范了恶意违约的惩罚力度,一方面要求违约方赔偿相应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也要求违约方承担损害方的社会公共利益,提高了合同的约束力和权威性,也保证了合同有平等、公正、公平的基本条件。
三、结论总体而言,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合同编通则部分,是以合同订立和执行过程中的公平、公正原则为核心,并通过加强守信诚信原则来增加合同的约束力。
民法典商业法规要点解读

民法典商业法规要点解读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商业领域越发繁荣发展。
为了更好地规范商业行为,我国于2020年1月1日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民法典商业法规是商界人士需要了解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解读民法典商业法规的要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法规。
一、民法典商业法规的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我国第一部以典范形式立法的民法典。
它由总则和六分编组成,其中第九编为商法编。
商法编自然形成了民法典商业法规的核心内容。
民法典商业法规的出台,旨在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法规体系,提升商业法律的权威性和适用性。
二、民法典商业法规的要点解读1. 经营者行为的规范在民法典商业法规中,对经营者行为进行了一系列规范。
比如,经营者应当遵守商业道德和诚实信用原则,不得虚假宣传,欺诈消费者。
此外,经营者还应当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不得限制消费者的自由。
2. 契约法的适用根据民法典商业法规,契约是商业交易合法、有效的约束和约定方式。
契约法的适用体现了合同自由原则,并规定了诚实信用、平等协商等原则的具体要求。
例如,契约法规定了当事人对交易标的的明确约定,交易标的应当具备合法性、真实性和确定性。
3. 商业合同的规范商业合同是民法典商业法规重要的一环。
商业合同的缔结、效力、变更和解除等方面都得到了相应的规范。
例如,商业合同的形式可以是书面、口头或者其他形式,但对于一些特定的合同需要采用书面形式。
此外,商业合同还强调了合同各方的履约义务,以及对违约行为的惩罚措施。
4. 不正当竞争的禁止为了促进公平竞争、保护市场秩序,民法典商业法规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了禁止。
不正当竞争包括虚假宣传、商业诋毁、侵犯商业秘密等行为。
此外,民法典商业法规还规定了追究不正当竞争行为责任的方式和途径。
5. 商标权和专利权的保护在民法典商业法规中,对商标权和专利权的保护进行了明确规定。
商标的注册、使用和侵权行为都有相应的规定,以保护商标权人的利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要点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要点解读引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重要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民法典》的出台对于构建法治社会、保障人民权益、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民法典》的要点进行解读,帮助读者了解该法律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一、《民法典》的总体框架《民法典》共分为七编,分别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
这一总体框架涵盖了现代民法学的重要领域,对于规范人民的经济、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民法典》的主要内容1. 总则编总则编是《民法典》的开篇章,包括了民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定。
这一编规定了民事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明确了民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界定了民事法律行为的要素和效力,为后续的编分奠定了基础。
2. 物权编物权编是《民法典》的核心编之一,规定了人们对物的所有权和其他物权的设立、变更和消灭的一般规则。
这一编对土地使用权、房产权等具体物权进行了规范,保护了人民的财产权益。
3. 合同编合同编是《民法典》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规定了民事主体通过自愿协议设立民事合同的一般规则。
这一编适用于各类合同,包括买卖合同、租赁合同、借款合同等。
合同编的出台有助于规范经济活动,促进市场交易的公平和有序。
4. 人格权编人格权编是《民法典》对个人权益保护的一个重要体现,明确了人身权利、人格尊严的保护范围和方式。
这一编规定了个人的姓名权、肖像权等,保护了公民在人身领域的自由和尊严。
5. 婚姻家庭编婚姻家庭编规定了婚姻家庭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成立、维持、解除的一般规定。
这一编对婚姻关系、夫妻权益、亲子关系进行了规范,保障了婚姻家庭的稳定和幸福。
6. 继承编继承编规定了财产继承的一般规则和继承人的继承权和保护。
这一编主要涉及遗嘱继承、法定继承和遗赠的规定,保护了个人的财产权益和家庭的传承。
7. 侵权责任编侵权责任编规定了民事侵权行为的法律后果和赔偿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百五十九条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百五十九条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百五十九条是我国家民法典之一,它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深入解读这一条,探讨其背后的深层含义,不仅从法律角度,还从生活实践中进行分析,并共享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第一部分:民法典第三百五十九条概述1.1 民法典第三百五十九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民法典第三百五十九条中,提到了什么情况下,我们要怎样处理。
1.2 民法典第三百五十九条的背景意义为什么我国要在民法典中明文规定这一条款?其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意义是什么?第二部分:民法典第三百五十九条的深层含义2.1 法律意义从法律的角度,这一条款到底包含了哪些法律意义?它对于我国的法制建设有何影响?2.2 社会实践意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民法典第三百五十九条究竟有怎样的社会实践意义?它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决策?第三部分:民法典第三百五十九条的个人理解3.1 对于我而言,民法典第三百五十九条意味着什么?在我看来,这一条关于什么情况下怎么处理的规定,对于我的生活和工作有着怎样的影响?3.2 我对民法典第三百五十九条的建议和期待基于我个人的理解和观点,我对民法典第三百五十九条有哪些改进建议?我对于未来对待这一条款有怎样的期望?总结回顾:民法典第三百五十九条的启示与指导在民法典第三百五十九条的深入解读之后,我们发现在生活中需要遇到什么情况处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法律规定和社会实践的结合,也需要注重个人的理解和观点。
民法典第三百五十九条给予我们法律指导,也启示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
在未来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需要充分理解和尊重这一条款,以便更好地发挥其启示与指导作用。
个人观点与理解从我的个人观点来看,民法典第三百五十九条不仅仅是一项法律条款,更是对我们每个人生活和行为的指导。
在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时,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并遵守这一条款的规定,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民法典》第1176条(自甘风险)评注》

《《民法典》第1176条(自甘风险)评注》一、引言《民法典》作为我国民法的基石,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权益具有重要作用。
其中,第1176条“自甘风险”的规定,对于理解与适用我国民法典中的相关内容,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解读第1176条“自甘风险”的内容、含义及其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并对其进行全面的评注。
二、法条原文《民法典》第1176条规定:“自愿参加具有一定风险的文体活动,因其他参加者的行为受到损害的,受害人不得请求其他参加者承担侵权责任;但是,其他参加者对损害的发生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除外。
”三、法条解析(一)含义解释“自甘风险”原则是指在参加具有一定风险的文体活动时,参与者需自行承担因活动本身带来的风险。
这一原则体现了民法中的“自负其责”原则,即参与者在享受活动带来的乐趣的同时,也要自行承担可能产生的风险。
(二)适用范围第1176条适用于自愿参加的具有一定风险的文体活动,如体育比赛、登山、潜水等。
在这些活动中,因其他参加者的行为导致受害人受损的,受害人一般不得请求其他参加者承担侵权责任。
(三)例外情形然而,如果其他参加者对损害的发生存在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那么受害人可以请求其承担侵权责任。
这体现了民法典在保障个人自由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之间的平衡。
四、司法实践中的运用(一)案件实例在司法实践中,第1176条“自甘风险”原则的应用案例逐渐增多。
例如,在体育比赛中,因参赛者之间的碰撞导致受伤的案件,如果受伤者不能证明其他参赛者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一般不得请求其承担责任。
(二)问题分析在运用“自甘风险”原则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如何界定“具有一定风险的文体活动”;其次,如何判断参与者是否“自愿参加”;最后,如何认定其他参加者的行为是否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
这些问题需要在具体案件中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五、评价与建议(一)积极意义第1176条“自甘风险”原则的设立,有助于鼓励人们积极参与文体活动,提高社会活力。
民法典权威解读

民法典权威解读结婚、买房、生子,都是人生大事,此时的你更加成熟,拥有了自己的事业,有了更多财产,可能在所从事行业内有了一定知名度,看《民法典》如何保障你安居乐业。
1、问:小赵的女友患有重大疾病,但一直对小赵隐瞒,婚后小赵发现,能请求离婚吗?答:可以向法院请求撤销婚姻。
《民法典》第一千零五十三条规定,一方患有重大疾病的,应当在结婚登记前如实告知另一方;不如实告知的,另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撤销婚姻。
请求撤销婚姻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2、问:孩子名字选取姓氏有哪些规则?答:《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五条规定,自然人应当随父姓或者母姓,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选取姓氏:(一)选取其他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氏;(二)因由法定扶养人以外的人扶养而选取扶养人姓氏;(三)有不违背公序良俗的其他正当理由。
少数民族自然人的姓氏可以遵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3、问:一对夫妻已经有子女,可以再收养孩子吗?答:若符合条件,只有一名子女的收养人只能收养一名子女,若收养孤儿则不受是否有子女的限制。
《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八条规定,收养人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一)无子女或者只有一名子女;(二)有抚养、教育和保护被收养人的能力;(三)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四)无不利于被收养人健康成长的违法犯罪记录;(五)年满三十周岁。
第一千一百条规定,无子女的收养人可以收养两名子女;有一名子女的收养人只能收养一名子女。
收养孤儿、残疾未成年人或者儿童福利机构抚养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成年人,可以不受前款和本法第一千零九十八条第一项规定的限制。
4、问:小区内占用公共道路的车位对外开放收费、小区公共电梯内贴广告的收入,属于谁?答:扣除合理成本之后,属于业主共有。
业主共有部分的经营与收益情况,物业应以合理方式向业主公开。
《民法典》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建筑区划内的道路,属于业主共有,但是属于城镇公共道路的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重点知识解读讲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重点知识解读讲稿1. 民法典的重要性在2021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标志着我国民法制度建设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民法典是我国民事法律的根本性法律,也是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民事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法规。
它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民法典内容概述民法典共有七编,分别是总则、物权、合同、侵权责任、婚姻家庭、继承、和审判监督程序。
每一编都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包括财产、合同、婚姻、亲情等各个方面。
3. 物权编重点解读物权编规定了民事主体对于自己的财产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包括对不动产和动产的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等内容。
这一编的出台,为我国的财产制度和市场经济秩序提供了更为完善的法律保障。
4. 合同编重点解读合同编规定了我国合同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包括合同成立、履行、修改、转让、终止等方面的规定。
合同是市场经济活动的基本形式,合同编的出台,为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基础和保障。
5. 侵权责任编重点解读侵权责任编规定了民事主体因侵害他人合法权益而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规则,包括侵权行为、民事责任、损害赔偿等方面的规定。
侵权责任是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
6. 婚姻家庭编重点解读婚姻家庭编规定了我国婚姻家庭制度的基本原则,包括结婚、家庭关系、离婚、抚养等方面的规定。
婚姻家庭是社会基本单位,婚姻家庭编的出台,为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提供了法律支持。
7. 继承编重点解读继承编规定了我国继承制度的基本原则,包括继承顺序、继承份额、遗赠等方面的规定。
继承是保障家族财产传承和个人合法权益的重要制度,继承编的出台,为我国家族和个人财产的合法继承提供了更为完善的法律保障。
8. 审判监督程序编重点解读审判监督程序编规定了我国审判监督制度的基本原则,包括审判监督的方式、程序和机构等方面的规定。
《民法典》要点精编解析

限届满之日起计算。 (3)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受害人
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计算。 时效抗辩: 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的,义务人可以提出不履行义务的抗辩。期间届满后, 义务人同意履行的,不得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抗辩;义务人已经自 愿履行的,不得请求返还。 人民法院不得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18
不让好人流血又流泪
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 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 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 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 担民事责任。
19
诉讼时效需谨记(1)
诉讼时效:3年 最长时效 :20年 时效起算: (1)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
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民事法律行为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 分仍然有效。
17
行使撤销权期限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 (一)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 重大误解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九 十日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二)当事人受胁迫,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没有 行使撤销权; (三)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 表明放弃撤销权。 当事人自民事法律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的,撤销权消灭。
12
出资人滥用权利及地位的责任
营利法人的出资人不得滥用出资人权利损害法人或者其他 出资人的利益;滥用出资人权利造成法人或者其他出资人 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营利法人的出资人不得滥用法人独立地位和出资人有限责 任损害法人债权人的利益;滥用法人独立地位和出资人有 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法人债权人的利益的,应当 对法人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民法典 解读

民法典解读
民法典是我国民法典颁布后,我国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一套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以下是对民法典的解读:
1. 统一法典的结构和内容
民法典是我国首部统一法典,包括总则、民分编、合同编、侵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等7个部分,共2855条法律条款。
与其他法典相比,民法典的内容更加全面、系统,覆盖的领域也更加广泛。
2. 强调法律的平等、公正和诚信
民法典在制定过程中注重体现了法律平等原则,即人人都是平等的法律主体,享有相同的权利和义务。
同时,民法典也强调了公正原则,通过确立法律的正确性和权威性,保证法律的公正执行。
此外,民法典还注重体现了诚信原则,通过明确法律规定的诚信义务和禁止条件,
保障交易安全和互信基础。
3. 注重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民法典在制定过程中注重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特别是财产权和人身权。
例如,人身权中包括姓名权、肖像权、荣誉权等,这些权利是每个人都应该受到保护的。
同时,民法典还明确了侵权赔偿的标准和计算方法,以确保受害人能够得到及时的赔偿和恢复。
4. 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民法典在制定过程中注重体现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例如,在环境权利方面,民法典明确了个人享有环境保护权,有权采取措施保护环境和资源。
同时,民法典还规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
染的法律法规,以确保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5. 重视维护家庭关系和社会伦理道德
民法典在制定过程中注重维护家庭关系和社会伦理道德。
例如,在婚姻家庭编中,民法典规定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爱义务,以及离婚和继承等法律规定,以维护家庭和谐和社会伦理道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月28日,你是否在民法典更新?
中国第一部民法典于下午15时正式通过,共有1260条,超过10万字。它是我国法律规定最多、篇幅最长的一部法律。
她是温柔的,1,260条,陪伴每个公民的出生和死亡;她也很霸道,引进了现行的民法通则后,物权法等相关法律都不会保留。
作为中国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她又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和“市场经济基本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她到底有什么魔力,让14亿人如此认真地庆祝她的生日?它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它会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什么“色彩”?
社区公Hale Waihona Puke 场所的收入归业主所有要求:
建设单位、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员使用业主共有部分取得的收入,扣除合理成本后为业主共有部分。
阅读:
电梯广告和外墙广告的收入归谁所有?物权法的规定不明确,造成了一些矛盾和纠纷。民法典草案明确规定,使用社区内共有房地所产生的收入属于共有房地。这将发挥解决纠纷和维护业主合法权益的作用。
保护个人信息
要求:
对自然人个人信息的处理应遵循合法、适当、必要的原则,不得过份,并应满足以下条件:
(一)取得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的同意,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信息处理规则的披露;
(3)表达处理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
(四)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或者当事人的约定。
阅读:
如何在数字时代保护个人信息?面对挑战的人肉搜索等垃圾短信和电信欺诈、民法典草案承认和保护的权利和利益的个性与个人信息和规定基本规则使用个人信息,提供法律对个人信息的使用,这将有效遏制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障碍。
高利率贷款是被禁止的
要求:
禁止高利贷,借款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借款合同对利息的支付没有约定的,视为无利息。
借款合同中对利息支付约定不明确,当事人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当地或者当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利率等因素确定利息;自然人之间借贷,视为无利息。
阅读:
近年来,“校园贷款”、“日常贷款”等频繁出现,高利贷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民法典草案禁止了高利贷,表明国家鼓励人们投资实体经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解决了高利贷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好心人不受惩罚
要求:
侵权人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的赔偿。没有侵权人或者侵权人逃避或者不能承担民事责任的,受害人请求赔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的赔偿。因自愿紧急救助的行为给被救助人造成损害的,救助方不承担民事责任。
阅读:
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了许多从被告手中救人的事件,“救不救”和“救不救”的问题一度困扰着公众。民法典草案明确了侵权人和受益人各自的责任,并明确了见义勇为者依法不承担民事责任,有助于杜绝“英雄流血流泪”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