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农田水利基本设施现状调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政治理论课
社会实践调研论文
题目:农村农田水利基本设施现状调查
学生姓名学号
所在院系指导教师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2011年 8 月 25 日
社会实践选题与方案设计表
农村农田水利基本设施现状调查
内容摘要: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问题也日益成为了一个焦点,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字:水利建设、基础、政府投入、结构调整
从调查上看,农村基地设施薄弱的现状,总体表现为建设的力度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底子较薄,投入不足,欠账比较多;相当一部分地方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电力、与通讯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总量和规模较小、水平较低,基本设施及配套的功能陈旧、老化、落后甚至失效的问题比较明显,等级化、现代化、综合化、系统化程度较低,抗御大灾大害的能力和对经济发展的承载力较弱。近年来年西南地区发生的特大旱灾充分暴露出我国农田水利设施薄弱、农田水利建设严重滞后等突出问题。
第一,对农田水利建设重视不够。农田水利建设是保障农业生产发展的关键环节,有利于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业的生态环境、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等,对当代和子孙后代都非常有利。但近年来,各级政府及广大农民群众对农田水利建设重视不够,从西南地区特大旱灾情况看,最严重的灾情主要集中在山区农村,这反映了山区农村基本农田水利建设十分薄弱的现状。从宏观层面看,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水利建设布局上,国家更重视“大江大河”的治理,各级政府把各种水利建设资源重点投放在大型水利设施建设和城市、工业用水保障上,对农田水利建设重视不够。西南地区的大旱旱情主要集中在农村、山区,就是因为农村山区的农田水利设施薄弱,造成各种蓄水设施汛期蓄不住水、枯期又无水可蓄的局面。另一方面,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属于“公共品”,需要集体投入,但现实情况是原有的“两工”(农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
体系被取消后没有相应的替代机制,导致农田水利建设公共投入缺失,甚至有些农村原有的沟、塘、渠、堰等因无人管护而荒废。
第二,农田水利建设主体缺位。税费改革后,农村原有的水利设施普遍存在老化失修、设备破损、效益衰减严重等突出问题。全国现有部分灌溉设施质量差,配套不全,尤其是末级渠系不配套,据有关资料,我国大型灌区骨干建筑工程的损坏率近40%,中小型灌区干支渠完好率只有50%,配套率不足70%。在新建的许多小型农田水利中,存在工程设计标准低、技术落后、服务功能严重退化等问题。这些问题折射出农田水利建设主体缺位的现状。一方面,部分基层政府官员在不科学政绩观的影响下,对农田水利建设不重视,不愿开展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大而短期效益不明显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我国的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两工”体系一度维系着农田水利设施修建与维护,“两工”取消后,农民投入产生外部性,若没有合理的报酬,农民不愿投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建设主体缺位,直接导致农田水利建设陷入困境,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无人管护。
第三,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近年来,农田水利建设资源投入力度不够,远远滞后于现实需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主体包括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农民等,地方政府是组织资源的投入者,金融机构是资金资源的投入者,农民是劳动力资源的投入者,在这三个投入主体中,地方政府如前所述,不愿提供花费资金多、短期显性效益不明显的农村基础设施,金融机构或民间资金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资大、风险高、资金回收期长、比较利益低等原因,缺乏投资激励,而农民作为“理性小农”对具有外部性的共用设施,更多的选择是“只用不管”。总体来看,在市场化条件下,这三大投入主体在利益权衡中最容易选择放弃投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第四,产权不清,激励不足。目前,农村基础设施的产权存在严重不规范,对投资者的回报得不到保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同样面临着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从而激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第五,财政、税收、金融政策支持不够。在财政上,我们没有建立起统一的发达国家普遍实行的补贴体系,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在税收上,我们的农业税制度延续了很长时间,直到最近才取消。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困难之处是资金需求大、回收周期长,需要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在城市基础没施建设中,国家早就出台了各种政策措施给与贷款额度、利息等支持,使得城市建设在金融机构的支持下迅速发展。但是我们还没有成型的金融制度来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没有专门的贷款、利息、担保等金融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村基础没施建设。而金融机构自身大多被欣欣向荣的城市建设的巨大利润所吸引,无暇照顾规模偏小、分布更广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因此,相对于城市,由于较小的贷款融资额度限制和较高的资金利用成本,农民、农业存在着贷款难、融资难,基础设施的建设更加困难
第六,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风险大,民间资金缺乏投资激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投资大、风险高、资金回收期长的特点,并且我国农业比较收益低,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很难获得预期收益,尤其是像农田水利这样纯粹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基础设施更是如此。对于私人企业或民间资本来说,农村的市场环境远不如城市,融资渠道狭窄,相应的社会服务落后,在农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成本高、效益低,对于逐利的企业来说,放弃农村市场,把资金投在城市是一种理性的企业行为。这恰恰反应出动员私人业主或民间资本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困难
第七,第六,地方政府“从上而不从实”,片面追求部门利益。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官员主要是对上级负责。在农村基础设施的提供中,出现基层政府不将有限的公共资源用于当地民众和当地经济发展最需要的基础设施,而用于上级政府认为最重要的方面。基层政府这种行为的直接制度诱因是官员升迁考评制度和政绩考核制度。在现有的制度体系下,一般说来只有当下级官员的行为得到上级认可的前提下才有升迁的可能。这就诱使基层政府在基础设施提供中“从上而不从实”。因此,各级政府(或者说政府官员)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不愿提供花费资金多、而短期显性效益不明显的农村基础设施,导致像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提供格局扭曲甚至主体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