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文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九世纪法国文学概述

一、历史背景与文学主流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彻底摧毁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浪漫主义文学应运而生。

19世纪三十年代,劳资矛盾日益加深,浪漫主义的空洞呼唤和抽象抗议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于是作家从理想的天空回到坚实的陆地,深入揭示和批判社会的种种矛盾,批判现存秩序,这股文学思潮被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文学主要成就是诗歌(特别是抒情诗)、其次是戏剧和小说。

批判现实主义最主要的文学体裁是长篇小说。

二、浪漫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区别

(一)浪漫主义

1.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作品思想丰富,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2.热情讴歌大自然,在作品中寄情山水,通过对大自然美和崇歌的歌颂、抒发愤世嫉俗的情感和对自由的向往。

3.重视民间文学,尤其是中世纪的民间文学,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这是因为中世纪的民间文学不受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的束缚,其想象丰富,情感真挚、表达自由、语言通俗。

4.浪漫主义作家往往在作品中追求离奇的情节和强烈的艺术效果,喜欢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为主人公设置奇异或富有异国情调的环境。

(二)批判现实主义

1.主张文学真实地反映生活。

2.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对现实予以相当深刻的揭露。

3.作家一般不在作品中直抒感情,作品的思想倾向较为隐蔽。

(*英国:拜伦、雪莱

*鲜明的对比是浪漫主义显著的艺术特色。)

4.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反映广阔的时代画面、并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追求深入细致地揭示出人物内心的矛盾变化。

三、代表作家作品

(一)维克多·雨果

维克多·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人道主义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九三年》、《笑面人》和《悲惨世界》等。

(二)司汤达

司汤达原名亨利·贝尔,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人、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善于从政治角度把握社会被誉为最重要和最早的现实主义的实践者之一。代表著作为《红与黑》(1830年)、《巴马修道院》(1839年)。

(三)巴尔扎克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俄罗斯小说家,被称为现代俄国小说之父,1829年,他发表长篇小说《朱安党人》,迈出了现实主义创作的第一步,1831年出版的《驴皮记》使他声名大震。在30至40年代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大量作品,一生创作甚丰,写出了91部小说,合称《人间喜剧》。《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四)梅里美

普罗斯佩·梅里美法国现实主义作家,中短篇小说大师,剧作家,历史学家。他是著名

歌剧《卡门》的作者。

(五)莫泊桑

居伊·德·莫泊桑,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拜福楼拜为师。长篇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六)福楼拜

居斯塔夫·福楼拜,19世纪中叶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莫泊桑就曾拜他为师。著名作品有《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和《布瓦尔和佩库歇》等。他对19世纪末及至20世纪文学,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自然主义文学的鼻祖”“西方现代小说的奠基者”。

《巴黎圣母院》

主题:抨击封建神权统治对人民的迫害,宣扬人道主义。

人物形象:心灵美的化身,外表丑陋。——卡西莫多

美和善的化身,纯洁善良,酷爱自由、富有同情心。——艾斯米拉达

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1.奇异曲折的故事情节

2.夸张的描写

人物美丑对照

福比斯——虚情假意——外美内丑

艾斯米拉达:真挚爱情——爱憎分明——表里如一

劳苦大众——美好——光明

克洛德:过去虔诚善良——后来虚伪邪恶

外表道貌岸然——丑陋淫欲

自然人的正常欲求——神甫的扭曲压抑

封建教会——邪恶——黑暗

格兰古瓦:文人外表——庸人的灵魂——懦弱无能

写作手法

1.美丑对照、悲喜对照、情节场景对照

2.人物形象对照

3.史诗气质——场景宏阔,事件重大,人物众多,画面丰富

4.情节传奇

5.心理描写

6.景物叙事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浪漫主义长篇小说。作品通过法国路易十一时期一个天真少女惨遭封建王朝和教会迫害而死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反封建反教会的民主精神和人道主义思想。爱斯梅拉达是个纯洁善良、宽厚正直的吉卜赛姑娘,她面对克洛德的淫威宁死不屈,敢于给烈日下遭受皮鞭抽打的加西莫多送去一坛解渴的泉水。然而,这样一个光彩照人的形象却惨死在中世纪教会的暴虐之下,作家对她的悲惨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巴黎圣母院的钟楼怪人加西莫多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又一个人物。他虽然貌丑,但却内心善良。雨果认为,“仁慈”和“爱情”可以出现奇迹,爱斯梅拉达的一口清凉泉水,使他第一次感受到人间温暖,从而唤醒了内心深处判别美丑的本能,激起了善行的激情。从此,他不仅能识别爱斯梅拉达的美,也能判别克洛德的恶,并作出种种非凡的举动。作者借此来歌颂真、善、美。

克洛德是巴黎圣母院副主教,他虚伪、阴险、歹毒,企图占有爱斯梅拉达,而当目的不能达到时,便煽动宗教狂热,诬陷她是女巫,最后把她送上绞架。他是恶的代表。然而,作者没有对他作简单处理。克洛德并不是天生的恶人。早年也是一个聪明可爱、充满幻想的孩子,但在宗教统治一切的年代里,他只得在“弥撒书和辞典中长大”。他也有过爱心,收养过弟弟和被遗弃的加西莫多,但教规逐渐使他的人性异化。吉卜赛女郎的出现,使他的“信仰生存”出现了危机。尽管他认为这是魔鬼作怪,会将他带入地狱,但他仍然无法抗拒这一诱惑。这说明,人文主义的春风不仅唤醒了广大市民争取爱情幸福的意识,同时也动摇了宗教圣职人员禁欲主义的“铜墙铁壁”,“人性”开始冲击“神性”。但是,在宗教毒汁里浸泡太久的克洛德,无法像正常人那样爱一个女子,一旦目的不能达到,妒忌便有可能变为可怕的迫害,加上副主教的地位和权力,惨剧更加无法避免。雨果是通过这个性格矛盾的形象更深刻地表达了主题。

小说的背景虽然是15世纪的法国,但富于现实意义。作者热情歌颂“奇迹王朝”游民攻打巴黎圣母院,并指出,流浪汉的暴动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古往今来,暴政能持续多久?黑夜就要过去,光明必将来临,善终能战胜恶!小说中的这些描写进一步体现了作家的民主思想。

这部作品情节离奇,人物形象怪诞,充满巧合和夸张,尤其是美丑对照原则的运用,更增添了浪漫主义的气氛。如16年前爱斯梅拉达被拐走,而母女重逢之日又是诀别之时;加西莫多独自在圣母院顶楼抵挡众人的进攻;公墓里紧抱在一起的爱斯梅拉达和加西莫多尸骨分开时,立即风化等。又如两个王朝、两个国王、两个审判法庭的对照,一个洋溢着平民的善良、友爱,另一个充斥着残暴、昏庸、伪善;爱斯梅拉达和加西莫多的善,跟副主教和法比的恶的对照,以及人物自身的光明与黑暗、崇高与卑下的对照等。作者对中世纪绚丽多姿风光的展现,对巴黎圣母院这座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的赞美等,也使作品更具浪漫主义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