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厦门大学哲学系803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圣才出品】
厦门大学803中西哲学史2019年考研专业课初试真题试卷(回忆版)
机密 ★ 启用前和使用过程中厦门大学 2019 年招收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代码:803 科目名称:中西哲学史 招生专业:哲学系各专业 考生须知:答题书写须使用黑(蓝)色字迹钢笔、签字笔或圆珠笔;各类答案(包括选择
题、填空题)均必须写在答题纸上规定处,不得直接在试卷(试题纸)或草稿 纸上作答;凡未按上述规定作答均不予评阅、判分、后果考生自负。
第1页 共 1 页 803 中西哲学史
一、名词解释(每题 8 分,共 40 分) 1、五行 2、反者道之动 3、知行合一 4、奥康剃刀 5、阿维罗伊主义
二、简答题(每题 15 分,共 60 分) 1、简述斯宾诺莎的实体理论 2、简述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3、简述孔子的心灵修养方法 4、简述墨子对儒家的批评
三、论述题(每题 25 分,共 50 分) 1、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观 2、孟子的政治哲学
2019年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702哲学基础理论与803中西哲学史真题试卷与真题答案
2019年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702哲学基础理论与803中西哲学史真题试卷与真题答案《2019年厦门大学考研哲学系复习全析(含真题,共三册)》由群贤厦大考研网依托多年丰富的教学辅导经验,组织教学研发团队与厦门大学优秀研究生合作整理。
全书内容紧凑权威细致,编排结构科学合理,为参加2019厦门大学考研同学量身定做的必备专业课资料。
《2019年厦门大学考研哲学系复习全析》全书编排根据厦门大学考研参考书目:《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插图修订版)《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修订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李秀林第五版)本资料将结合提供的往年厦大考研真题内容,帮助报考厦门大学考研的同学通过厦大教材章节框架分解、配套的课后/经典习题讲解及相关985、211名校考研真题与解答,帮助考生梳理指定教材的各章节内容,深入理解核心重难点知识,把握考试要求与考题命题特征。
通过研读演练本书,达到把握教材重点知识点、适应多样化的专业课考研命题方式、提高备考针对性、提升复习效率与答题技巧的目的。
同时,透过测试演练,以便查缺补漏,为初试高分奠定坚实基础。
适用院系: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适用科目:702哲学基础理论、803中西哲学史内容详情本书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内容:Part 1 - 考试重难点与笔记:通过总结和梳理《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插图修订版)、《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修订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李秀林第五版)各章节复习和考试的重难点,建构教材宏观思维及核心知识框架,浓缩精华内容,令考生对各章节内容考察情况一目了然,从而明确复习方向,提高复习效率。
该部分通过归纳各章节要点及复习注意事项,令考生提前预知章节内容,并指导考生把握各章节复习的侧重点。
Part 2 - 教材配套课后/经典习题与解答针对教材《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插图修订版)、《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修订版)经典课后习题配备详细解读,以供考生加深对教材基本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做到对厦大考研核心考点及参考书目内在重难点内容的深度领会与运用。
2018年厦门大学哲学系803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8年厦门大学哲学系803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一、名词解释1.周易答:《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为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作为占卜之用。
《易经》由本文的“经”和解说的“传”构成。
“经”由六十四个用象征符号(即卦画)的卦组成,每卦的内容包括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组成。
《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
《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2.独尊儒术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实行的统治政策。
汉初,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
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
武帝即位时,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
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
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
3.性善情恶论答:性善情恶论是唐代儒者李翱探讨性命观的哲学观点。
李翱依据《中庸》,又吸取了佛教的某些心性思想,提出了“复性”学说,企图建立一套儒家的成“圣人”的理论体系。
他提出,“性善情邪”,人有性和情两方面,性是善的,情是恶的。
性与情的关系是:“情不自情,因性而情;性不自性,由情以明。
”普通人若能消除情欲的蒙蔽,使他的“性”恢复原来的光明,同样能成为圣人,这就叫做“复性”。
受禅宗“无念为宗”说的影响,他宣扬直觉主义式的不动心(寂然不动)的修养方法,不仅排斥了感觉经验,而且也排除了理性思维。
4.火本原说答:火本原说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的。
他认为:“世界秩序(一切皆相同的东西)不是任何神或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
厦门大学哲学系《803中西哲学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目 录2009年厦门大学哲学系60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2010年厦门大学哲学系60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2011年厦门大学哲学系803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2011年厦门大学哲学系803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2014年厦门大学哲学系803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2018年厦门大学哲学系803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2018年厦门大学哲学系803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9年厦门大学哲学系803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2019年厦门大学哲学系803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09年厦门大学哲学系60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8题,合计40分)1本原2名家3柏拉图4法家5毕达哥拉斯学派6三纲领,八条目7《论法的精神》8心学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4题,合计60分)1简述韩非的社会国家学说。
2简述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3简述朱熹的“理气关系”。
4简述康德的“绝对命令”的意义。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2题,合计50分)1怎样看待“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2论析柏拉图的理念论。
2010年厦门大学哲学系60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8题,合计40分)1《老子》2王充3阴阳家4孟子5《人类理智新论》6四因7经院哲学8威廉奥康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4题,合计60分)1简述孔子的忠恕思想。
2评析休谟对因果关系的说明。
3孟子的政治哲学简论。
4洛克是如何批判天赋观念论的?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2题,合计50分)1儒家建构本体论的意义。
2论述水是万物之源。
2011年厦门大学哲学系803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8题,合计40分)1董仲舒2爱智3内丹4苏格拉底5《正蒙》6《小逻辑》7周敦颐8纯粹理性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4题,合计60分)1简述韩非的政治哲学。
2评析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观点。
3试述朱熹的形而上学。
4简述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厦门大学哲学系803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一、名词解释1.五行答:五行是指构成物质的五种基本元素,即金、木、水、火、土。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系统的世界观。
据传公元前12世纪中期武王克商后,箕子为武王讲治国之道,“五行”被列为洪范九畴的第一条。
人手有五指,故常列举五种事体。
五行所列举的是与人之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五种重要资材,并指出其特性和味道。
从三代到春秋,人们认为这五种材料各有主宰的神灵,国家专门设置五行之官供奉这五种神灵,并举行祀典。
2.反者道之动答:反者道之动是指向相反的方向变化发展,是“道”的运动。
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四十章。
一方面,老子以虚无为用;另一方面,老子又以反向为用。
举凡自然、社会、人类、各种事物现象,无不向相反的方向运行。
在这些现象中老子看到了事物相互依存、彼消此长的状况。
既如此,柔弱往往会走向雄强,生命渐渐会走向死亡。
所以老子主张提前预测设计,避免事物向相反的方向发展,防患于未然,因而提出了“不争”“贵柔”“守雌”“安于卑下”的原则。
3.知行合一答:知行合一是指良知良能必然会发用为行动,知与行在本体上是一致的。
王阳明也在工夫论上说知行合一,这是针对当时知而不行的社会风气而言的。
此理论,与其心即理的观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由于王阳明已经将天理作了伦理道德的规定,因而履践天理的“知行合一”便不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纯粹的道德实践与道德修养问题。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首先是指道德实践活动中知与行的本然关系,而不是指知行概念的逻辑关系。
从道德修养来说,知行关系是在实践活动中显现的问题,因此他的“知性本体”是指实践活动中知与行的本然关系而言的。
4.奥康剃刀答:奥康剃刀是指“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简单有效原理”。
由14世纪英格兰的逻辑学家、圣方济各会修士奥卡姆的威廉提出。
他在《箴言书注》中说“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
”奥康剃刀的提出目标直指实体观念,是唯名论对实在论者的尖锐批判,但目前已经成一种在各领域广泛应用的思维经济原则。
这一理论使科学、哲学从宗教中彻底分离出来,引发了始于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最终使宗教世俗化,形成宗教哲学,完成世界性的政教分离。
5.阿维罗伊主义答:阿维罗伊主义是指经过阿拉伯人解释的亚里士多德哲学,特别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阿拉伯亚里士多德主义。
阿维罗伊主义把物质世界作为自己的思考对象,把神仅仅看作是物质运动的第一推动者,实际上成了一个逻辑推论的结果。
此外,他们也放弃了灵魂不朽的说法,与建立在柏拉图主义基础之上、长期以来被罗马教会奉为基督教神学理论权威的奥古斯丁哲学发生直接的冲突。
出于自我保护的原因,这种哲学还提出了双重真理论,即神学的真理在哲学看来不一定是真理,哲学的真理在神学看来也不一定是真理,两种真理均独立存在,互不干涉。
二、简答题1.斯宾诺莎的实体理论。
答:(1)实体的定义斯宾诺莎关于实体的定义是: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
这一定义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做出的,但它的意义却完全是本体论的。
实体是自因的,无限的,唯一的且不可分割的整体。
(2)实体的属性和样式①属性是从理智看来是构成实体的本质的东西,人类所能认识的属性只有两种:广延和思想。
②样式是实体的特殊状态,亦即在别的事物内并通过别的事物而被认识的东西。
实体存在的特殊状态是个别事物。
(3)实体的性质①人类所能认识的构成实体的本质的东西只有两种:广延和思想。
广延和思想不是分别属于两个实体的两种属性,而是属于同一实体的两种属性。
实体存在的特殊状态是个别事物。
有形事物是广延属性的样式,观念是思想属性的样式。
②实体的规定性a.实体是自因,它的本质包含存在;b.实体是无限的,因为它不受任何东西的限制;c.实体是唯一的;d.实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切存在和认识都包含在实体之中,但实体不是它所包含的存在和认识的总和。
斯宾诺莎在一定意义下是循着笛卡尔使物质与精神两者最终都依赖于作为绝对实体的上帝这一思路,从另一角度来克服笛卡尔的二元论及其所引起的问题,这就是:把物质与精神、或广延与思维二者都看成唯一实体的两种属性。
他的理论进一步解决了关于自因的哲学概念与科学因果观的关系问题,并顺应了近代机械论的因果观,更新了实体定义的传统观念。
2.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答:(1)定义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主要指他所提出的解释道德行为与人生目的的一种伦理学说,又称享乐主义。
其理论源于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道德哲学,伊壁鸠鲁将其发展为理论体系。
该学说倾向于用纯粹生物学的或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人的行为与需要,认为人们以求得快乐为生活目的,快乐包括肉体与心灵的快乐。
趋乐避苦、追求快乐是道德的基础和内容,是善,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动因,也是人生的目的。
(2)主要内容①伊壁鸠鲁肯定快乐与德性之间相互蕴含。
若不谨慎、光荣和公正地生活,便不能快乐地生活;若不快乐地生活,便不能谨慎、光荣和公正地生活,因为德性与快乐生活自然相联,快乐生活与德性不可分离。
②伊壁鸠鲁虽然把快乐与幸福相等同,但却坚决反对把快乐与享乐相等同。
他强调人们应当谨慎地选择快乐。
如果一种快乐和另一种快乐同样持久和强烈,则彼此不相上下。
如果有些事情使放荡的人快乐,还能让他平安无事,对此不必加以谴责。
③伊壁鸠鲁区分了动态快乐和静态快乐,前者是欲望的要求和满足,如娱乐和高兴,后者是痛苦的消除,如无饥无渴、无欲无求的轻松状态。
他坚持静态快乐高于动态快乐。
其理由是:最高的幸福是不可增减的,人们在动态快乐中得到的享受或强或弱。
只有在静态快乐中才能处于平稳不变的幸福状态。
伊壁鸠鲁认识到,享乐无止境,欲望对快乐的追求和满足是贪得无厌的。
④伊壁鸠鲁所谓的静态快乐或无痛苦状态指身体免遭痛苦和心灵不受干扰两个方面,或用肯定的方式表述,指身体健康和心灵宁静。
伊壁鸠鲁认为这两个方面相互影响,身体遭受痛苦时心灵不能宁静;反之,心灵受到干扰时身体健康也会受损害。
但是,他更加强调心灵的快乐,宁静的心态是静态快乐的主要特征。
总之,伊壁鸠鲁认为选择明智生活的快乐,是聪明智慧的职责。
而研究哲学,了解自然是人们获取选择相关知识的途径。
在这里,快乐是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所推崇的德性,即聪慧、勇敢、节制和正直联系在一起的。
3.孔子的心灵修养方法。
答:(1)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出孔子的心灵修养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关联颇深,主要是一种修身处世之道。
(2)孔子所说的“学”,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学”。
在《论语·述而》篇中,孔子说:“志于道。
”在《论语·里仁》篇中,孔子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里所说的“道”,含义是“道路”或“真理”。
孔子说他自己“十有五而志于学”,是说懂得了立志学道。
现在人们所说的“学”,是指“增长知识”,而“道”则是指悟性的提高。
(3)孔子说:“立于礼。
”这就是孔子所说“三十而立”的含义,意思是他到三十岁时,懂得了行事为人的准则。
(4)孔子说四十而不惑,从《论语·子罕》篇“知者不惑”可以知道,他回顾自己,到四十岁时,懂得了人生的智慧。
直到这时候,孔子所认识到的大概只是道德价值。
但是自此以后,到五十、六十岁,他懂得了天命和顺命。
这时他进一步懂得了在道德以上的价值。
孔子所意识到的比道德更高的价值,和道家所意识到的有所不同。
道家并不承认一个有智能、有目标的上天,他们所寻求的是与浑元真体的神秘结合。
因此,道家所主张和经验的超道德价值比通常所说人际关系中的价值观念更为超脱世俗。
如我们在上面所读到的,孔子到七十岁时,可以从心所欲,而所做的都合于规范,他的行为不再需要意识去引导,可以顺乎自然。
这表明了圣人在心灵修养上最后阶段的造诣。
4.墨子对儒家的批评。
答:儒墨两家共享着相同的文化资源,但他们对礼乐态度却有异。
墨家从礼乐形式奢侈、礼数要求存在内在矛盾、行礼者苟且虚伪、礼乐于世无益等方面批评了儒家倡扬的礼乐。
墨子认为,“儒之道足以丧天下者,四政焉”:(1)儒者不相信天或鬼,结果是:“天鬼不悦”。
早在孔子之前,一些有学识、有思想的人已经开始放弃对天帝鬼神的信仰。
这时,开始兴起一种怀疑主义思潮。
处于社会底层的大众,通常总是落后于社会新思潮,墨子所反映的正是当时社会下层民众的观点。
(2)儒家坚持厚葬,特别是父母去世,子女要守三年之丧,浪费了民众的财富精力。
丧礼之“复”(招魂)亦被墨家批评:若以为人真可“复”,则愚不可及;若知道人死后不可复活而又有“复”之行为,则虚伪不实。
(3)儒家“盛为声乐以淫遇民”,结果只是少数贵族奢侈享受。
墨子认为人之着衣、居室、饮食之道是为了满足人之生存所需而非放任感官欲望之追逐。
但是,社会上亦有“非为身体,皆为观好”(《辞过》)的追求,“富贵者奢侈”“以奢侈之君御好淫僻之民”只能导致国乱。
尤其是儒家所言之葬礼及各种乐舞活动更是奢靡无实用。
(4)儒家主张宿命论,造成民众怠惰顺命。
墨子认为治乱兴废祸福并无所谓的命,一在于是否“兼相爱、交相利”,二在于是否有合理的宪令赏罚。
如果一切都顺应天命,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