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有粮食企业(粮库)经营情况及经营机制转换的探讨(同名34516)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国有粮食企业(粮库)经营情况及经营机制转换的探讨(同名34516)

关于国有粮食企业(粮库)经营情况及经营机制转换的探讨

我市自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以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数由改革前的365个减为目前的62个,职工人数由改革前的34878人减为目前的2950人,虽然已取得产权制度改革的初步胜利,但从目前国有粮食企业运行的情况来看,距离将“企业搞活、做大做强,加快发展”这个目标相差甚远。2009-2011年全市粮食行业盈利分别为1018.93万元、861.96万元、218.05万元,其中2011年我市夏季小麦、秋季稻谷最低收购价预案均未启动,造成补贴收入大幅减少。因此,粮食企业改革、经营机制转换可谓任重道远,时不待我。下面就我市国有企业经营及经营机制转换情况分析如下。

一、全市国有粮食企业(粮库)的现状

(一)储备规模情况。目前我市62家国有粮食企业(粮库)中:储备规模1亿斤以上国有粮食企业(粮库)10个;储备规模5000万斤--1亿斤国有粮食企业(粮库)16个;储备规模3000万斤—5000万斤国有粮食企业(粮库)10个;储备规模1000万斤—3000万斤国有粮食企业(粮库)19个;储备规模1000万斤以下国有粮食企业(粮库)7个。从单个企业来看,库存量增加后,费用成本、人均费用和利润总额都会随着增加。人均粮食保管增加后,人均费用有所增加,但企业利润也随着增加。受企业前期设备投入、管理现代化程度、储存规模的影响,人均保管量盈亏平衡点对不同企业也有所不同。

(二)国有粮食企业(粮库)整体经营情况。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粮食由过去的“特殊商品”“战略物资”逐步向一般性商品过渡,粮食行业也由垄断性行业逐步向市场化转变。粮食购销企业过去靠行政推动收粮、靠计划调拨销粮、靠财政补贴储粮的“大锅饭”经营模式已被彻底打破。国有粮食企业(粮库)正面临着发展上的机遇和挑战。为了生存和发展,

我市国有粮食企业(粮库)主要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了体制改革和经营创新:一是以大刀阔斧的魄力精简人员。一方面鼓励职工自主择业,一方面尽力留住专业人才。二是以科学合理的分配方式鼓足干劲。普遍实行了以量计补,按量计酬分配方式。三是以全面细致的考评塑造职工主人翁精神。在企业管理各个方面实行考评制度,与奖惩直接挂钩。四是以分灶吃饭的方式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费用补贴实行定额补贴,包干使用,节约归已,超支自负。五是用正确的经营理念定目标。立足质量抓购销,面向市场抓质量;以质量促销售,以销售带收购,把掌握粮源作为创造企业效益的物质基础。六是用灵活的经营方式占市场。按照购得进,销得出,有效益的原则,做到单收、单放、单报收购进度、单独核算,确保安全存放。七是用良好的资金循环活企业。做到强化收购资金供应管理、建立资金月盘点制度、明确资金管理责任、严格资金管理纪律。通过以上七个方面,既充分利用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又强化市场经营理念、创新企业管理制度;既增强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本领,使政策性收购和市场化经营开展的有声有色,又使企业效益和职工福利得到明显提高、仓储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切实改善、经济实力得到增强,逐步迈上了科学发展的快车道。

二、国有粮食企业(粮库)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现行经营管理模式经过近几年的运转,取得了一些成绩,从2007年开始我市国有粮食企业(粮库)连续五年盈利,但同时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粮食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市场主体多元化已经形成。我国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后,多种经济成分涌入粮食市场,参与粮油经营。民营经济迅速扩张,国外粮食企业进军中国、争夺产地原料。国有粮食企业在粮食市场中的“龙头”地位受到强烈冲击。一是经济模式单一、经营观念老化,依赖吃政策饭生存。2011年夏季,我市由于没有启动小麦最低收购价

预案,无资金来源的情况下,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小麦4.5亿公斤,欠付农民售粮款3.2亿元,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最后虽较好地解决了小麦收购资金问题,但所引发的不良社会影响不容忽视。全市国有粮食企业(粮库)自2006年执行最低收购价(含临时存储)以来,获得利息和费用补贴呈逐年下降趋势(2007年19487万元、2008年7548万元、2009年4309万元、2010年6009万元),而这项政策性业务是粮食购销企业的主要盈利来源。二是国有粮食企业经营阵地丧失,地方政府和粮食局调控手段受限。我市是产粮大市,正常年景粮食产量45亿公斤,商品量20多亿公斤。国有粮食企业年收储能力在10亿公斤以上。自2006年以来,粮油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各种民营企业以多种方式与中储粮发生业务往来,中粮、中纺集团等央企的介入,推动了粮源抢夺战的加剧,使国有粮食企业(粮库)仓库处于不饱和状态,并且随着央企的战略布局和地方布局的逐步完成,地方国有粮食企业(粮库)也将逐步为之所摒弃。三是国有粮食企业人员老化,青黄不接。改革后,企业人员包袱减少了,但真正懂专业技术的年青同志不多了,整个粮食行业显得后继无人。

(二)“老人”欠帐消化难。改制后,企业债务负担重,制约了企业正常经营和经济效益。各县(市、区)除2至3家企业经营效益相对好一些,其他多家都是负债累累,单凭经营托市粮和贸易粮,获取微薄的补贴资金和经营利润,勉强维持正常的经营管理费用,而部分支出如遗属补助、退休人员医保金、困难补助等费用还需各县(市、区)粮食局筹措资金解决。根据报表反映,截止2011年底,我市累计欠付职工款项19952万元,其中社保金等4622万元,上岗保证金、职工集资款等9426万元。主要原因:一是部分县(市、区)的离退休人员未纳入社会化管理;二是2004年企业改革时,由于资金不足,用收取返聘人员的上岗保证金,支付分流人员工龄补偿金。“老人”问题严重阻碍了粮食购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三)收购资金筹集难。执行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等政策,是国家在粮食购销市场化新形势下采取的一项重要调控措施,是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的一项惠农政策。但粮食购销市场化以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更多的作用,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需要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寻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除了收购政策性粮食,要想经营其他性质的粮食,在农发行不提供贷款的情况下,只能通过代中储粮收购轮换储备粮或贸易粮、向商业银行融资、外借和职工集资的办法解决少量资金。今年我市在最低收购价预案未启动前,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因缺乏收购资金收购量与同期相比减幅达89%。

(四)按国家标准收合格粮难。多渠道市场主体涌入,导致收购价格多变;粮食收购市场管理工作量加大;粮食外流严重,影响本地粮食供求平衡和宏观调控。在国家政策性收购的大环境下,谁掌握了粮源,就意味着有补贴收入。为了收到粮,就存在放宽粮食质量标准的现象,危害甚大,突出表现在:一是淡薄了部分农民的质量意识,反正是机器收割,田头数钱交货,根本不管整晒;二是增加了国有粮食企业的收储难度,为了收到粮,维持企业生存和发展,有些企业不惜贴进部分收购费用;三是增加库存损失。收进来的高水分、高杂质粮,最后出库时,形成短量亏损。

(五)企业发展融资难。近年来,随着农发行信贷政策的变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粮油收购资金贷款难度越来越大,部分企业经营性粮油贷款已基本停贷,自主经营十分困难。去年收购前期,各县(市、区)主动与农发行协商,以动产抵押的方式申请贷款,但没有得到批准。近年来省局与省农发行多次联合行文,对国有企业收购资金供应工作做出了很好的安排布置,由于粮食政策及收购资金放贷主体发生了变更,农发行对国有粮食企业贷款慎之又慎,文件精神在基层落实不了。同其他金融部门联系贷款事宜,前提都必须要办理土地、房屋他项权证,而办理土地、房屋抵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