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与使用

合集下载

《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十章

《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十章

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国民收入的 物质生产领域进行分配。 经过初次分配所得的收入称之为 “原始收入”。
初 次 分 配
再 分 配
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之后在全社 会范围内进行的再分配过程。 经过再分配而获得的收入为“派生 收入”。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的: 一是国家的财政预算。 二是各种服务费。

② ③

— 8—
二、国民收入的核算体系与核算方法
本国消费者消费的产品、投资者投资物以及政府购买的产品中有一部分是本国的最终产品,也有一部 分是进口的。其中,本国最终产品中用于本国消费的产品等于(C+I+G-M),加上出口的部分才是本国 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即:
国民收入= C+I+G -M+X
= C+I+G+(X-M)
一种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简称MPS),适用于计划经济国家的国民经济核算。该体系以马克思主 义再生产理论为依据,认为只有物质生产领域的社会劳动才能创造国民收入,而非物质生产领域投入的社会 劳动,不增加供社会支配使用的物质产品总量,所以不计入国民收入。 另一种是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称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又称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简称SNA),广 泛适用于市场经济国家。该体系以西方经济理论为依据,认为创造物质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劳务活动算体系与核算方法
2.增加值法
增加值法是通过把经济各部门生产的增加值加总,从而得到国民收入。因为大多数产品都是分阶段进 行生产的,每个阶段增加的价值,就是最终产品增加的价值总和。把全社会所有部门的增加值加总就得到 了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核算的不同方法,分别反映了物质产品和劳务的产、 相互联系的各生产部门的关系以及各种收入的来源。

高一政治必修一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知识点

高一政治必修一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知识点

高一政治必修一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知识点高一政治必修一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知识点国民收入分配是指一个国家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在社会成员或社会集团之间分配的过程。

下面小编带来的《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一、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1、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品是指生产成果的物质形态,即使用价值形态2、社会总产值社会总产值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态,即货币形态▲社会总产品和社会总产值是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产品进行度衡3、国民收入(1)国民收入的含义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称作国民收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有两种存在形式,即实物形式和价值形式.(2)增加国民收入的实际意义国民收入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是一个国家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只有国民收入部分,才能用于扩大再生产和人民生活消费.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增加国民收入,才能实现“国强民富”.(3)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在社会生产过程中,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二、积累和消费国民收入从创造出来到最终用于扩大再生产和各种消费,需要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

在此以后,按最终用途,国民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积累;—部分用于消费。

1、积累和消费的关系(1)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2)积累和消费之间具有一致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积累和消费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一面.积累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而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积累和生产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必然落空.同时消费是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消费水平的提高不仅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而且可以对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生产的发展,促进国民收入的增加和积累的扩大.在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从根本上说,国民收入不论用于积累还是用于消费,都是为全体人民谋利益的。

第17章国民收入的分配

第17章国民收入的分配

2002222年年11月月229日9日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116
第16页,共83页。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 分配的特点
❖ 1、从国民收入的成果看,进入分配领域的生 产成果,是通过市场实现的价值成果或价值 财富。
❖ 2、从国民收入的主体看,具有法人财产权的 企业成为企业收入分配的主体。
❖ 3、从国民收入的主体的社会性质看,与资本 主义经济有根本差别。
❖ 在公有制企业中,分配的主体是企业总体劳 动者;在私营企业中,分配主体则是生产资 料的私有者。
202222年年11月月2299日日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225
第25页,共83页。
二、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多样化
❖ 1、各种初次分配主体的分配关系 ❖ 2、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形成的四种原始收入
202222年年11月月2299日日
202222年年11月月2299日日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20
第20页,共83页。
❖ 在资本主义社会,雇佣工人被剥夺了生产资 料,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 私人占有制,因此,控制和支配国民收入分 配的主体是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劳动 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大部分以利润、利息、 地租的形式被剥削者无偿占有,工人只能被 动地以工资的形式得到补偿劳动力消耗的份 额。这种分配关系反映了资产阶级和一切剥 削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
202222年年11月月2299日日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221
第21页,共83页。
❖ 我国实行的根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劳动人民在政治上是国家的主人,在经济上 是直接生产者,又是全民所有或集体所有的 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这就决定了国民收 入初次分配的主要支配权和控制权属于劳动 人民,国民收入的分配必须有利于广大劳动 人民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促进共同富裕。

国民收入及其分配

国民收入及其分配

3.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1)在经营承包制的企业中,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分为三个部分: • 一部分是以税金形式按承包的数额,按期上缴国家财政,形成
国家集中的纯收入; • 一部分以企业基金的形式留归企业用于发展生产,举办集体福
利和职工奖励; • 一部分以工资的形式分配给企业职工,作为职工劳动的收入。
1.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含义
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各原始收入的获得者通过多种形式、多个环节 从其他收入主体那里获得一部分转移性收入,同时也要将初次分配收入的一 部分转移出去,包括收入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从而实现现金或实物 转移的一种收入再次分配过程。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不直接参与物质生 产的社会成员或集团,从参与初次分配的社会成员或集团那里获得收入。再 分配主要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管理和收入调节,是 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公正的基本机制。与原始收入相对而言,再分配获 得的收入表现为派生收入。
(式中的“要素收入”指劳动报酬和资本收入)
3.国民收入(NI)
指一个国家为了生产一定的国内生产总值 而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报酬的总和,是 一个时期的生产总值扣除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 后的净产出。
• 从实物形式看,表现为物质生产部门当年新创造出 来的那一部分财富,即包括当年生产出来的全部消费资 料,也包括扣除用于补偿已经消费的生产资料以后所剩 余的那部分生产资料。
2.资本主义制度下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分配过程是: • 工人劳动所创造的国民收入,首先归产业资本家支配,其中可
被剥削阶级集团所占有,在资本主义社会各剥
削阶级集团之间进行分配,其中一部分作为产业利润留归产业 资本家所有,另一部分则以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等形式归其 他资本主义剥削集团所有。

国民收入的分配

国民收入的分配
NNP=GNP-折旧(D)。
(三)国民收入:NI
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以货币计 算的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 部收入的总和。即V+M。它是反映一国综 合国力的综合性指标。由于它最终会形成 为一个国家范围内的各种收入,如国家收 入、企业收入、居民收入等,所以称国民 收入。
(四)个人收入:PI (五)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或DI。 PDI=PI-个人纳税额。
(三)关注国民财富的“第三次分 配”
据统计,1996年至2002年,中国累计受捐款达 94.93亿元人民币,接受衣被9.66亿件,其它物质 折款105.05亿元。这些捐赠使3.6亿人(次)困难 群众受益。
截至2004年底,全国共建立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 站、点27356个,比上年减少644个。全年直接接 收社会捐款14.2亿元,衣被6850万件,其中棉衣 被1722万件,其他捐物折合人民币8517.6万元; 间接接收其他部门转入的社会捐款8322.5万元, 衣被1319万件,其中棉衣被124万件,其他捐物 折合人民币2897.6万元,使1849.2万人(次)困 难群众受益。
研究范畴)。 公平,最初是个伦理学的概念。 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平,主要是指分配结果的公平,
即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获得与其提供的劳动或生产 要素相当的收入;在承认不同社会成员收入分配 合理差距的基础上,能共享受生产力发展的成果, 消除两极分化。 公平既是社会主义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 必要条件。
2.反映社会分配公平(平均)程度的曲线: 洛伦兹曲线。
美国的贫富差距虽然非常严重,但其富裕的人们热心慈善 公益蔚然成风。
卡内基、摩根、洛克菲勒、福特等巨们生前身后都把万贯 财产捐献给了社会。当今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已向社会捐 助了上百亿美元,而且还宣布,他死后,将把99.9%的财 产都捐献给社会。

(完整版)《国民经济核算教程》杨灿-周国富-课后答案

(完整版)《国民经济核算教程》杨灿-周国富-课后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教程第1章导论【思考题解答】1-1何谓“国民经济”?它包括哪两个紧密联系的方面?解答:国民经济是一个规模庞大、层次繁多、结构复杂的系统。

在这一大系统中,职能各异、数不胜数的经济主体运用各种经济资源、遵循一定的社会分工规则,从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各司其职又互为条件的经济活动,形成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

从分析的角度,可将“国民经济”这一概念理解为互有联系的两个方面。

首先,从横向看,国民经济包括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微观单位──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社团组织、民间机构和住户,以及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等等。

在分析上,需要将有关经济单位(通常是其中的常住单位)依据一定的功能特征适当分类,形成不同的国民经济部门。

据此,我们可以说,国民经济就是各单位、各部门的总和。

其次,从纵向看,国民经济又包括上述经济单位和部门运用各种资源要素所从事的形形色色的经济活动──生产经营、市场交易、收入分配、消费支出、资金融通及资本积累,等等,这些活动彼此衔接、相互影响、不断循环,就形成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

据此,我们也可以说,国民经济就是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总和,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宏观经济运行过程。

但是,国民经济又并非上述各单位、各部门与各环节、各要素的简单总和。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所有这些方面总是纵横交错、相互渗透、紧密联系的。

研究国民经济系统的运行状况,就是要考察各单位、各部门所从事的各种经济活动,考察这些经济活动的条件、过程、结果和影响,考察国民经济各环节、各部门以及本国与国外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经济联系。

1-2试简要说明国民经济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的基本过程。

解答:一般而言,国民经济的循环流程起于产品(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抵于产品的使用(消费、消耗或投资等使用),周而复始;商品流通和收入分配则介于生产和使用环节之间,成为连接两端的中间环节。

于是,从运动形态上区分,国民经济循环表现为两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运动过程:一方面是“生产-流通-使用”这一过程,属于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国民经济核算的含义国民经济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对象的宏观经济核算,它通过对社会再生产全过程进行系统的计算、测定和描述,从数量上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使用各环节之间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提供依据。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国家和国际组织为国民经济核算而制定的核算标准和规范。

它是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基础,明确规定一系列核算概念和核算原则,制定一套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指标体系、分类标准和核算方法以及相应的表现形式,形成一套逻辑一致、结构完整的核算框架。

二、是指全面、系统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数据体系。

它是根据上述标准和规范对国民经济进行核算的结果,形成的一整套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和宏观经济信息系统,是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和调控的重要基础。

2、国民经济核算的作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国民经济宏观管理的重要工具,它对指导和调控国民经济运行,使其保持良好态势有着重要的作用。

(1)为宏观决策和制订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宏观决策和经济发展计划的制定必须建立在对当前经济发展状况的正确估计和对未来发展科学预测的基础上。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则可以全面地、综合地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过程和结果,为决策和计划提供基础数据,还可以为预测未来提供宏观经济模型。

(2)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监测。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定期提供的信息,可以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总体情况,以及各环节、各部门的运行动态,据以及时监测国民经济发展是否正常,及时发现各环节、各部门之间的不协调现象,以便于尽快采取调控措施,促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地发展。

(3)为宏观经济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根据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可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结构、重要比例关系及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对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平衡关系,投资与储蓄平衡、财政平衡、信贷平衡、国际收支平衡的关系,以及各部门之间相互依存关系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依据。

第五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资料讲解

第五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资料讲解
❖ 11。谁的职称高谁多分——从能力的标准看是公平的;······
❖ 这个思想实验说明,所谓“分平的分配”是一个复杂而充满争议的 话题,分平或平等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绝对公平的、能够让所有人 满意的分配规则是难以找到的。
二、现阶段我国个人收入及其构成
❖ 个人收入是指社会成员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不同 的途径或来源所获得的,并能够自由支配的货币 或可用货币来表现的财富的总和。
❖ 二是这些财富如何在各社会成员之间恰当地进行 分配(公平问题) 。
❖ 据此,形成“效率优先论”和“公平优先论” 。 ❖ “效率优先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弗里德曼、哈
耶克和科斯,其中以弗里德曼最为典型。 ❖ “公平优先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的勒纳、
罗尔斯以及英国的琼·罗宾逊等。
2。“公平与效率协调论”
❖ 理论界有不同看法: ❖ (1)按劳分配是按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分配。或者说是
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成果分配。 ❖ (2)只有在统一经营的公有制经济中的统一分配,才
是按劳分配。 ❖ (3)按劳分配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 (4)按劳分配是按活动的和物化劳动共同创造的价值
润=NNP—间接税—企业转移 支付+ 政府对企业的补贴
PI(个人收入) DPI(个人可支配收入)
GDP与GNP的关系
GNP=GDP+常住居民在国外的要素收入—非常住居民在本国的要素收入 =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要素收入”指劳动报酬和财产收入)
GDP——国内生产总值 GNP——国民生产总值
❖ 个人收入的构成: ❖ 劳动收入:个人向社会提供劳动所获得的报酬。
如工资、奖金、承包收入、经营管理收入、出售 个人发明专利或技术所获收入等。 ❖ 非劳动收入:投资收入、福利性收入、利息收入、 财产收入、其他收入等。

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

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

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国民收入核算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进行总体统计和分析的重要手段。

它旨在全面了解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结构特征和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为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和评估政策效果提供依据。

本文将介绍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包括国民收入的定义、计算方法、核算表体系以及核算的应用。

一、国民收入的定义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其所有居民从各种经济活动中取得的全部收入总和。

这包括劳动报酬、企业利润、财产收入和税收等。

国民收入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国民经济增长和分配公平的基础。

二、国民收入的计算方法国民收入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生产法和分配法。

1. 生产法生产法是根据不同产业的增加值来计算国民收入的。

增加值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它等于销售收入减去原材料成本和中间消费品成本。

通过统计各产业的增加值,再将其相加,就可以得到国民收入的总额。

2. 分配法分配法是根据收入在不同层面的分配情况来计算国民收入的。

按照分配法,国民收入可以分为劳动者收入、企业收入和政府收入三个部分。

劳动者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它主要通过调查统计劳动者的个人收入来计算。

企业收入包括企业的净利润、红利和利息等,它主要通过统计企业的财务数据来计算。

政府收入包括税收和其他非税收入,它主要通过统计政府的财政数据来计算。

三、国民收入核算表体系国民收入核算表体系是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框架,它由国民收入核算表、产业核算表和使用核算表三部分组成。

1. 国民收入核算表国民收入核算表是对国民收入的总体核算,它包括国民收入的总量、构成和分配情况。

国民收入核算表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和收入来源的整体情况。

2. 产业核算表产业核算表是对各产业的经济活动和收入来源进行核算,它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产业的经济发展和贡献度。

产业核算表可以分析各产业的增长速度、结构特征和相互关系。

3. 使用核算表使用核算表是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和使用情况进行核算,它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收入的分配公平和经济活动的效益。

第四章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

第四章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

3、居民消费支出的核算算方法
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方法称为直接核算法,是按照消费实际流量, 把用于居民个人直接消费的货物和服务价值量加总来计算消费支 出。另一种方法称为间接推算法,是利用分配核算资料依据收支 平衡关系来推算消费支出。根据居民部门的可支配收入扣除相当 于储蓄的非金融投资和金融净投资,其差额即为消费支出。
收入再分配是指在收入初次分配基础上进一步完成的收入分配活动。不是交换性 的,而是转移性收支。收入再分配核算就是要通过帐户反映整个收入再分配 的过程和结果。
1、转移概念 转移是交易的一种形式,是指一机构单位向另一机构单位提供货物、服务或资产
等各种资源,而不从后者那里收取任何上述资源做为对等物回报之行为,因 此,它是"单方面"的交易。 2、资本转移及经常转移 它是以资产所有权被转让造成交易方资产量增减为前提的转移活动,一般不会直 接影响接受者和出让者的当期消费水平。 经常转移又称现期转移,它是与资本转移相对应的,影响交易双方的当期收入水 平和消费水平,但不会使交易者的资产量发生变化。 3、转移的形式 无论经常转移还是资本转移,都有现金转移和实物转移两种形式,前一种是货币 或其他金融资产的转移,后一种是货物、服务及非金融资产的转移。 收入再分配中的各项转移仅指经常转移。
公共消费则是由政府和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提供,由全社会 共享的消费。只有居民部门、政府部门和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 构才有最终消费。收入使用帐户分为可支配收入使用帐户和可支 配收入使用部门综合帐户(教材第116页表4-7)。 居民消费支出全称居民最终消费支出,是指核算期内由居民个人直 接购买消费性货物和服务所花费的支出。从消费对象的性质看, 个人消费支出包括下述内容:1)耐用消费品支出;2)非耐用消费品 支出;3)各种文化生活服务费用支出。居民购买住房或建房用材 料所花支出不应计入消费,计入消费的只是代表住房服务的房租 支出。 依照消费目的,居民消费支出可分为以下八类:1)食品、饮料、烟草 类;2)服装和鞋类;3)租金总额、燃料、动力;4)家具、陈设品、 家庭设备和管理;5)医疗和保健费用;6)运输和通讯;7)娱乐、 教育和文化服务;8)杂项用品和服务。

政治经济学(2)6 第六章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和消费

政治经济学(2)6 第六章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和消费

价值构成
c+v+m

在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c)


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v)
产 品
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m)
实物构成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3、社会总产品的分配途径
用于补偿生产中消耗的生产资料部分。 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 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后备 基金或保险基金。 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管理费。 用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部分。 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设立的基金。
国 民 收 入
消费基金
扩大再生产基金
非生产性建设基金
社会后备基金
国家管理基金
社会消费基金
文教卫生基金 社会保障基金
个人消费基金
非生产部门劳动 者劳动报酬基金
生产部门劳动者 劳动报酬基金
1、保持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适度增长。
2、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比例要同国民收入 的实物构成相适应。
3、注意安排好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内部各 自的比例关系。
(2)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既有较高速度又平衡 协调的发展。
(3)社会一部分劳动者的收入是通过收取服务报 酬的形式,从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国民收入初 次分配得到的个人收入中转移到他们手中。
(4)为了应付突发事故和各种自然灾害,需要建 立社会后备基金。
(5)为了保证劳动者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解决劳 动者暂时困难,保障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和残 疾人的生活需要等。
第一节 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 第二节 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 第三节 社会主义积累与消费 第四节 社会主义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
一、社会总产品 二、国民收入 三、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

第三章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及其分配

第三章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及其分配

3、国民生产净值(NNP)
含义:国民生产净值是指国民生产总值扣除固定资产 耗费(即折旧)后的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折旧。
它是全社会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之和,反映了一定时 期内整个国民经济新创造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规模。其内 涵相当于MPS中的国民收入,即它们都是指活劳动创造的 价值,但国民生产净值的计算范围大于MPS中的国民收入。
⑷ 国民生产总值是以货币为计量尺度,必然受到价 格因素影响,生产同样的产品,当年价格高,则国民生 产总值高,当年价格低,则国民生产总值低。因此必须 剔除价格因素,以便真实反映当年的国民经济活动水平。
⑸ 国民生产总值存在着估算成分,如家务劳动收 入、居住自有房屋的租金收入等都是估算出来的。这样 势必影响国民生产总值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在SNA指标体系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 均国民生产净值和人均国内生产净值都可以用来衡量居民福利水平。
(4) 基于衡量范围的差异,两套指标体系的量存在着差
别,无法进行直接比较。其间的区别可用以下表格说明:
表6.物质生产部门与非物质生产部门产品(劳务)的价值构成
物质生产部门
非物质生产部门
国民收入〈社会净产值〉=工资+利息租金+利润 =社会总产值-中间消耗-折旧
优点:国民收入指标不包含社会总产值中重复计算的部分,其数量的增减 能够真正反映出一国物质生产部门经济实力的增减和经济效益的变化。 缺点:国民收入指标衡量范围过于狭窄,同样没有将五大物质生产部门 之外的其他社会部门的生产性劳务计算在内,因而无法完全准确地反映 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另外,国民收入也不能反映物质 产品是否符合社会需要。
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总和; 从价值形态考察,即为社会总产值。

12.2 国民收入分配及其管理

12.2 国民收入分配及其管理

12.2国民收入分配及其管理一、国民收入分配的含义与原则(一)国民收入分配的含义国民收入分配,是对于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创造的净产值进行的分配。

国民收入分配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初次分配。

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在生产过程当事人之间的分配。

初次分配依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的不同而不同。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实际上是在参与生产过程的各种要素的所有者之间的分配。

经过初次分配,国民收入分解为:劳动报酬、企业收入、政府收入(间接税)。

其中,企业收入将进一步分解为利润、利息、地租、租金,等等。

国民收入通过初次分配,形成了国家、生产部门本身及其劳动者个人的初次收入;第二个层次是再分配。

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基础上的再次分配。

再分配是对初次分配中不合理因素进行的修正,使其符合社会公平的要求;再分配也是为社会执行公共职能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再分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国家依法凭借行政手段强制地进行的再分配,主要手段是赋税制度(特别是所得税制、遗产税制)和财政的转移支付制度;另一种是自愿进行的再分配,如赠与、捐助等等。

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税种和税率的变动、价格的变动、流通中货币量的变化、各种非等价交换的摊派和收费等,都同时发生再分配。

由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导致的结果就是最终分配。

有的人把初次分配称为小分配,把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在内的最终分配称为大分配。

最终分配格局,是指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

要素收入分配的结果所形成的各收入主体的最初收入,经过各种社会收入再分配,最终形成各收入主体能够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收入,即可支配收入。

居民个人也获得最初收入的基础上,经过缴纳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金和取得各种社会转移收入后,形成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国家在获得最初收入的基础上,经过社会转移收入(包括各种非生产税)和社会转移支出(包括社会救济等)的分配调节后,便得到国家最终的可支配收入。

扣除个人最终收入和国家最终收入后剩下的余额,即形成企业的最终可支配收入,包括扣除上缴国家的收入和其他税收以及其他社会转移支出,再加上从政府得到的补贴后所余下的全部企业未分配利润,即为企业可用于储蓄或投资的收入总额。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网校经济师考试频道编辑整理2014年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供经济师考生参考复习!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一)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我国实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

(1)国民生产总值(GNP):又称为国民总收入,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它不包括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和重复计算因素,只计算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创造的全部新价值。

(2)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不包括能源、原材料等各种中间消耗的价值,只计算国民经济各部门以货币表现的全部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能较全面反映一国经济增长的动态和实力。

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多少,基本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富裕程度。

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

一国的GDP大幅增长,反映出该国经济发展蓬勃,国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也随之增强。

在这种情况下,该国中央银行将有可能提高利率,紧缩货币供应,国家经济表现良好及利率的上升会增加该国货币的吸引力。

2012年第二季度GDP是13个季度以来首次低于8%。

主要是由进口及固定资产投资(例如房地产)减缓造成的,但个人消费对GDP的拉动较大。

预计第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在第三季度应该会温和升温,因为政府正在积极推进节水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批复。

当然也需其他一些政策的支撑:例如减税、降息等。

国内生产总值三种表现形态:1.价值形态。

2.收入形态3.产品形态与此相对应,三种计算方法(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1.生产法(总支出减中间收入)2.收入法(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之和)3.支出法(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之和)2.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国民收入分配的性质和形式是由社会生产方式,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的。

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
另一方面,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国民收入亦会经常被比较,通常不会直接比较,而是会扣除价格变动后,计 算出固定价格或实际国民收入,才作比较。至于未扣除价格变动的国民收入则称为当时价格或名义国民收入。
还有,国民收入亦会被用于反映该地区居民的富足情况,但是有其限制。 国民收入只反映当期的收入,并没有反映累积的收入。 国民收入没有反映收入分布。
谢谢观看
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中的各种比例关系,例如,消费基金和积累基金的比例关系及其内部各部分之 间的比例关系,是社会再生产中的重要比例关系,对社会再生产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应用
应用
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国民收入会经常被比较,除直接比较外,亦会计算人均的国民收入,以增加其可比性。而 不同地区的国民收入通常会以本地货币计算,所以需要以当期的汇率先作转换,另外亦有一些做法是以购买力平 价作转换,以避免因汇率的扭曲可能。
生产资料利用的节约。这意味着社会总产品中用于补偿消耗了的生产资料的减少,从而使国民收入的使用价 值量增加。节约生产资料可以用同量生产资料生产更多的社会总产品,从而使得同量社会总产品中,国民收入所 占的比重相对增大。在这3个决定因素中,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国民收入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国民收入的初 次分配是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各方面当事人之间进行的。再分配则是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在物 质生产部门与非物质生产部门之间、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各部分人之间进行的。一般来说,国民收入再分配 是借助于税收、价格、保险费、国家预算等经济杠杆进行的。
在使用价值上,国民收入是由体现新创造价值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所构成。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 有农业、工业、建筑业和作为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内继续的运输业、邮电业及商业等。反映国民收入的两个主要 统计数字是本地生产总值(GDP,即国内生产总值)及本地居民生产总值(GNP,即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

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

1个农民干13年才能供养1个大学生
按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收入计算,供养一个大 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 13.6年纯收入,这还没有考虑吃饭、穿衣、医疗、养 老等费用.
学生要为培养自己的25%买单
我们对高校生均年日常的运行经费进行过充分 调研,高的超过1.4万元,低的在1万元左右,综合一 下,按25%提取,每个学生每学年的学费定在3500 元,现行的学费标准就是这样计算出来的.
3、实行分税制的做法和作用:P295---296
四、国民收入的使用 1、消费和投资:
(1)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用于消费 和投资
(2)正确处理消费与投资的关系:在生产发展的基础 上使二者有所增加,在生产发展缓慢时首先保证消费。 2、如何提高投资效益:P297---298
第三节
个人收入的分配
国务院变“救助院”合适吗?
国务院不是“救助院”,如果全国的困难群体都 通过国务院解决困难,要那么多部委局办做什么?要 那么多地方政府做什么?要那么多社会团体、群团组 织做什么?显然是我们政府的救助机制出现了问题。
国务院是国家行政中心,通盘负责全国行政事务, 不可能事无巨细什么都管。具体问题的解决还要依靠 基层政府。如果有了困难都要惊动国务院才能引起重 视,才能得到解决,那我们的基层政府岂不有失职的 嫌疑?
二、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NI:一国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年内所创造的新 价值。
第二节
国民收入的分配和使用
一、国民收入的分配过程
1、国民收入分配的性质: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 的性质和国家的阶级性质 2、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1)含义:首先在生产部门进行分配 (2)分解为:国家收入、企业收入和个人收入
3、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国民收入分配

国民收入分配
第一,满足社会公共部分的需要。 第二,满足国家进行经济建设的需要。 第三,满足社会保障的需要。 第四,满足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 第五,调节经济关系和收入分配关系。
三、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工具
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工具是国家财政经济杠杆。
财政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主要是通过预算支出来进行 的。通过预算支出,国家将在初次分配中集中的那一部分 国民收入,通过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分配各种用途。
第二个是需要标准,即按社会成员对生活必需品的需 要分配国民收入。
第三个是平等标准,即按公平的准则来分配国民收入。
五、收入分配平等性的衡量
(一)洛伦兹曲线
洛伦兹首先将一国总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 然后计算出收入最低的任意百分比人口所得到的收入百分比, 最后,将得到的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 系在图中描绘出来,即得到了洛伦兹曲线。
基尼系数越大,说明一个国家收 入分配越不平等,即贫富差距越大; 基尼系数越小,说明一个国家的收入 分配越平等。
六、收入分配政策
收入分配政策的目标就是既要有利于经济效率,又要 有利于平等。
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是贡献标准,而收入分配的平等 化总是要通过其他政策来实现的。
为了实现收入分配平等化,世界各国都采用了一些有 关的政策,这些政策包括税收政策与社会福利政策。如果 说税收政策是要通过对富人征收重税来收入分配平等化, 那么,社会福利政策则是通过给穷人补助来实现收入分配,各种经济杠杆也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 工具。税收、价格起着调节收入、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作 用。银行存款利息是在银行、居民之间进行国民收入再分 配。保险费这种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工具,将补偿个别单位 和个人的损失转归社会负担。
四、收入分配标准
收入分配有三种标准:

《国民收入的三次分配》课件

《国民收入的三次分配》课件

1.维护社、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下列属于初 次分配中提高劳动报酬的是( )
A.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B.扩大国有企业职工收入差距 C.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D.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
2、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
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以下属于第三次分配 的是( )
A.企业员工获取加班劳动报酬 B.中国红十字会出资救助患病儿童 C.银行为家庭困难学生办理助学贷款 D.政府向困难家庭发放低保
小结:国民收入的三次分配
• 一、国民收入的含义 • 二、国民收入的三次分配 • 三、国民收入三次分配的侧重点
二、国民收入的三次分配
1、初次分配 2、再次分配 3、第三次分配
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内部进行的分配。
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内部分成三部分:
一是以税金和利润的形式上缴给国家,形成国家的收入;
二是以工资等方式分配给劳动者,形成劳动者的报酬;
三是企业(集体)自留部分,形成企业(集体)的收入。
国民收入的三次分配
一、国民收入的含义
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 常为一年)内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者 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
1、国民收入是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 国民收入是由工业、农业、建筑业等物质生 产部门的劳动者共同创造的。
2、国民收入是新创造的社会财富 在物质形态上,它是社会总产品扣除用于补偿已消 耗的生产资料后余下的那部分产品。 在价值形态上,它是社会总产品价值减去用于补偿 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余下的那部分价值。
个 家国 人
业企
个人 企业 国家
以税金和
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 部门的分配(初次分配)
利润的形式 上缴国家

国民收入分配理论

国民收入分配理论
第11章 国民收入分配理论
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 第二节 国民收入流程 第三节 均衡国民收入决定
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
导入案例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 “GDP是20世纪最伟 大的发现之一。”没有GDP这个发现,我们就无法进行国与 国之间经济实力的比较;贫穷与富裕的比较,我们就无法知 道我国的GDP总量排在全世界的排位,没有GDP这个总量 指标我们就无法了解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快还是慢,是需 要刺激还是需要控制;因此GDP就像一把尺子、一面镜子, 其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和生活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
2.1 传感器的基本概念
随着半导体器件与集成技术在传感器中的 应用, 传感器的信号调理与转换电路可安 装在传感器的壳体里或与敏感元件一起集 成在同一芯片上, 构成集成传感器(如美国 ADI 公司生产的AD22100 型模拟集成温 度传感器)。此外, 信号调理与转换电路以 及传感器工作时必须有辅助电源。传感器 的组成如图2.1 -1 所示。
(3)GDP是一定时期(一年) 所生产(而不是所卖掉) 的最终产品价值。若某企业年生产100万美元产品,只卖掉 80万美元,所剩20万美元产品可以看作企业自己买下来的 存货投资,同样可以计入GDP。
(4)GDP是一年内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价值,因此在计算 时不得包含以前所生产的产品价值。例如2005年建造的房 屋,在2007年售出,售出房屋的价值不能纳入2007年的 GDP中。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DP) 和国民生产总值(GNP) 是有区别 的,GNP是按国民原则核算的,即只要是本国(或地区)居 民,无论是否在本国境内(或地区)居住,其生产和经营活 动新创造的增加值都应计算在内。比方说,我国的居民通过 劳务输出在境外获得的收入就应计算在GNP中。而GDP则 是按国土原则核算的,它衡量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 在一 定时期内所在常住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最终成果,并不 将国与国之间的转移计算在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_1章总产出的生产、分配与使用
总产出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生产出来的产品归谁所有?
生产出来的产品到了谁手中?
总供给与总需求能否取得均衡
一个经济体能生产多少生产商品和劳务取决于
(1)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
(2)把投入转换成产出的能力
K (capital) = K Y =F (K, L )
= Y
I(r) I’
return
3.2.1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恒等式
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收入的角度
GDP = 个人可支配收入+税收-政府转移支付+折旧+存留利润= (消费+个人储蓄)+(税收-政府转移支付)+企业储蓄
= 消费+(个人储蓄+企业储蓄)+(税收-政府转移支付)=
Saving, S
Equilibrium
interest
rate
Desired Investment, I(r) S
复习:S = (Y –T –C) + (T –G)
私人储蓄公共储蓄
An increase in the demand for
investment goods shifts the investment schedule to the right. At any given interest rate, the amount of investment is greater. The equilibrium moves
from A to B. Because the amount
of saving is fixed, the increase in investment demand raises the interest rate while leaving
I 1Saving, S
S A B
I 1S(r)I 2
A B
Upward-sloping saving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