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企业云平台架构和关键技术实践
云原生技术和平台研究与实践

数字通信世界2023.08DCWTechnology Study 技术研究企业架构指引企业建立配套的业务架构、应用架构和数据架构,推动以虚拟化技术为核心的资源型云基础设施建设演进,以云原生为代表的新一代效能型云基础设施建设。
云原生是一套技术体系和方法论,涵盖应用开发、构建、部署、更新、运维、运营等流程,云原生技术包含操作系统内核、容器、编排、服务网格、可观测技术等,构建安全可控、高性能、高可靠高可用、可观测的云原生平台,可更好地服务于行业数字化转型。
1 相关知识1.1 企业架构企业架构(Enterprise Architecture,EA)是指企业整体上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信息系统和技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总体规划,旨在实现经验战略和目标。
企业架构定义了组织的愿景、战略和业务目标,并提供了实现这些目标所需的结构、流程、人员和技术等资源。
企业架构包含四部分:业务架构(Business Architecture,BA)、数据架构(Data Architecture,DA)、应用架构(Application Architecture,AA)、技术架构(Technology Architecture,TA)。
1.2 云原生云原生概念最早由Pivotal的MattStine于2013年提出。
2015年谷歌公司牵头成立了云原生计算基金会(Cloud Native Computing Foundation,CNCF),致力于推动云原生技术的普及和可持续发展。
2018年,随着服务网格(Service Mesh)的加入,CNCF对云原生的定义发生了改变:云原生技术有利于各组织在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等新型动态环境中,构建和运行可弹性扩展的应用。
云原生技术主要包括容器、服务网格、微服务、不可变基础设施和声明式API。
1.3 Linux内核Linux内核从技术层面讲是将应用层的请求传递云原生技术和平台研究与实践高 巍1,陈 磊1,张红兵2,杨红军2(1.麒麟软件有限公司,北京 100080;2.上海道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上海 200438)摘要:云基础设施由面向云迁移的“On Cloud”阶段演进到面向云构建应用的“In Cloud”阶段,即云基础设施建设由资源型演进到效能型;同时云原生将带来更复杂的安全挑战,构建安全可控的云原生平台对行业云转型至关重要,即从底层操作系统到容器调度来构建本质安全的行业云平台。
企业云搭建策划书3篇

企业云搭建策划书3篇篇一企业云搭建策划书一、项目背景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云计算的重要性。
企业云搭建可以帮助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
因此,我们制定了本企业云搭建策划书,旨在为企业提供一个全面、高效、安全的云计算解决方案。
二、项目目标1. 提供高效、稳定、安全的云计算服务,满足企业业务需求。
2. 降低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3. 增强企业数据安全性,保障企业信息安全。
4. 提供灵活的云计算解决方案,满足企业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
三、项目实施计划1. 需求分析与企业负责人和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了解企业的业务需求、信息化现状和未来发展规划,确定云计算建设的目标和范围。
2. 架构设计根据企业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设计云计算架构,包括计算、存储、网络、安全等方面,确保架构的合理性和可扩展性。
3. 产品选型根据架构设计,选择适合企业的云计算产品和服务,包括云服务器、云存储、云数据库、云安全等。
4. 实施部署按照设计方案和产品选型,进行云计算平台的实施部署,包括硬件设备的安装、软件的配置和调试等。
5. 测试验收对云计算平台进行全面测试,确保平台的稳定性和性能,验收合格后正式上线运行。
6. 运维管理建立完善的运维管理体系,对云计算平台进行日常运维管理,包括监控、备份、恢复、优化等,确保平台的稳定运行。
项目预算主要包括硬件设备采购、软件授权、实施部署、运维管理等方面的费用,具体如下:1. 硬件设备采购:[X]万元2. 软件授权:[X]万元3. 实施部署:[X]万元4. 运维管理:[X]万元5. 其他费用:[X]万元总预算:[X]万元五、项目风险及应对措施1. 项目风险(1)技术风险:云计算技术复杂,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技术难题。
(2)安全风险:云计算平台涉及企业核心数据,存在安全风险。
(3)成本风险:项目预算较高,可能超出企业承受能力。
(4)时间风险:项目实施周期较长,可能影响企业业务发展。
云计算服务平台架构规划

云计算服务平台架构规划第一章云计算服务平台概述 (3)1.1 云计算服务平台定义 (3)1.2 云计算服务平台发展历程 (3)1.2.1 初始阶段 (4)1.2.2 发展阶段 (4)1.2.3 成熟阶段 (4)1.3 云计算服务平台发展趋势 (4)1.3.1 混合云成为主流 (4)1.3.2 边缘计算兴起 (4)1.3.3 行业解决方案不断丰富 (4)1.3.4 安全性成为关键因素 (4)第二章云计算服务平台架构设计原则 (5)2.1 安全性原则 (5)2.2 可扩展性原则 (5)2.3 高可用性原则 (5)2.4 成本效益原则 (6)第三章基础设施架构 (6)3.1 数据中心规划 (6)3.1.1 场地选择 (6)3.1.2 设施布局 (7)3.1.3 供电系统 (7)3.1.4 网络接入 (7)3.2 网络架构设计 (7)3.2.1 网络层次 (7)3.2.2 网络设备 (7)3.2.3 网络冗余 (7)3.2.4 安全防护 (7)3.3 存储架构设计 (7)3.3.1 存储设备选择 (8)3.3.2 存储网络设计 (8)3.3.3 数据备份与恢复 (8)3.3.4 存储资源管理 (8)3.4 服务器架构设计 (8)3.4.1 服务器选型 (8)3.4.2 服务器集群 (8)3.4.3 虚拟化技术 (8)3.4.4 系统监控与维护 (8)第四章虚拟化技术 (8)4.1 虚拟化技术概述 (8)4.2 虚拟化技术分类 (9)4.3 虚拟化技术选型 (9)第五章服务架构 (10)5.1 服务架构设计 (10)5.2 服务组合与编排 (10)5.3 服务标准化与规范化 (11)5.4 服务质量保障 (11)第六章数据管理 (12)6.1 数据存储与备份 (12)6.1.1 数据存储策略 (12)6.1.2 数据备份方法 (12)6.1.3 备份周期与恢复 (12)6.2 数据共享与同步 (12)6.2.1 数据共享策略 (12)6.2.2 数据同步方法 (12)6.2.3 同步周期与异常处理 (13)6.3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13)6.3.1 数据加密 (13)6.3.2 访问控制 (13)6.3.3 隐私保护 (13)6.4 数据挖掘与分析 (13)6.4.1 数据预处理 (13)6.4.2 数据挖掘方法 (13)6.4.3 数据可视化 (13)第七章安全管理 (14)7.1 安全策略制定 (14)7.2 身份认证与权限管理 (14)7.3 数据加密与安全传输 (14)7.4 安全监控与应急响应 (15)第八章监控与运维 (15)8.1 监控系统设计 (15)8.1.1 监控目标 (15)8.1.2 监控架构 (15)8.1.3 监控工具选型 (16)8.2 运维管理流程 (16)8.2.1 系统部署 (16)8.2.2 系统监控 (16)8.2.3 故障处理 (16)8.3 自动化运维工具 (17)8.3.1 配置管理工具 (17)8.3.2 日志分析工具 (17)8.4 功能优化与故障处理 (17)8.4.1 功能优化 (17)8.4.2 故障处理 (18)第九章用户管理与接入 (18)9.1.1 用户认证 (18)9.1.2 用户授权 (18)9.2 用户接入方式设计 (18)9.2.1 Web端接入 (18)9.2.2 移动端接入 (19)9.3 用户服务定制与个性化 (19)9.3.1 用户偏好设置 (19)9.3.2 内容推荐 (19)9.3.3 个性化服务 (19)9.4 用户支持与售后服务 (19)9.4.1 常见问题解答 (19)9.4.2 在线客服 (19)9.4.3 售后服务 (19)第十章业务流程管理 (19)10.1 业务流程设计 (19)10.2 业务流程优化 (20)10.3 业务流程自动化 (20)10.4 业务流程监控与改进 (20)第十一章云计算服务平台功能评估 (21)11.1 功能评估指标体系 (21)11.2 功能评估方法与工具 (21)11.3 功能优化策略 (22)11.4 功能评估与改进 (22)第十二章云计算服务平台发展趋势与展望 (22)12.1 云计算服务平台技术发展趋势 (22)12.2 云计算服务平台市场发展趋势 (23)12.3 云计算服务平台在行业中的应用前景 (23)12.4 云计算服务平台的挑战与对策 (24)第一章云计算服务平台概述1.1 云计算服务平台定义云计算服务平台是指基于云计算技术,为用户提供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以及软件应用等服务的平台。
云计算架构技术与实践

云计算架构技术与实践云计算架构技术与实践从将云计算技术引入传统数据中心所带来的独特商业价值角度看,重点可以从开源与节流两个方面来衡量云计算的核心竞争力。
在业务系统搭建过程中,云计算和虚拟化使得企业及运营商的烟囱式软件应用可以突破应用边界的束缚,充分共享企业范围内、行业范围内、甚至全球范围内公用的“IT资源池”,无需采购和安装实际物理形态的效劳器、交换机及存储硬件,而是依赖于向集中的“IT资源池”动态申请所需的虚拟IT资源(或资源集合),就可以完成相关应用的自动化安装部署,从而到达快速搭建支撑自身核心业务的IT系统与根底平台的目的。
这种模式可以减少系统搭建的人力和资源投入,降低系统初始构筑本钱。
在业务应用执行过程中,依托节能减排及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原那么,实现必要的智能资源动态调度,以完成既定的业务处理或计算任务,并在特性业务处理或计算任务完成后即时地释放相关IT资源供其他企业/行业应用进一步动态共享,从而实现IT建立与运维本钱的大幅度优化与降低。
另外针对涉及海量数据处理及科学计算的特殊行业,以往依托于造价昂贵小型机、大型机甚至巨型机、高端存储阵列,或者采用通用处理设备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完成的'复杂计算与分析任务,有可能在云计算数据中心基于通用效劳器集群,以更为低廉的本钱并花费更短的时间就可以轻松应对。
针对公有云数据中心运营商的价值:在于将SaaS等早在云计算概念出现之就已普及的资源效劳的概念进一步扩展到IaaS与PaaS 层,云计算数据中心运营商可以在IaaS/PaaS上建立自营增值业务效劳于云用户,也可引入众多第三方应用运行在IaaS/PaaS云平台之上,实现相比传统数据中心托管效劳具备更高附加值的虚拟机、虚拟桌面及虚拟数据中心租赁业务,或者在第三方应用开发/提供商、云运营商(IaaS/PaaS云平台提供者)以及云租户/云用户之间提供丰富的SaaS应用带来的增值利润。
针对企业私有云数据中心建立的价值:云计算使得IT根底架构可以对与企业、行业业务紧密绑定的业务软件形成更为高效和敏捷的集成融合,从而大大提升了企业IT资源灵活适应并支撑企业核心业务流程与业务模式快速变化的能力,有效地优化了企业业务的运作效率。
云计算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云计算及其关键技术研究云计算是近年来最热门的技术之一,其凭借着高效、便捷的服务模式和大数据处理能力,吸引了众多企业的青睐。
云计算的发展离不开若干关键技术的支撑,下文将从云计算的概念、类型、发展历程以及技术架构等方面进行论述,全方位地了解云计算。
一、云计算的概念与类型云计算是一种将计算机、存储、网络等资源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高效的、可定制化的服务模式的计算形式。
其最大的特点在于,所有的服务都运行于Internet上,使得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访问到所需的服务。
云计算一般分为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三种类型。
公有云最为常见,是指由云服务提供商所运营的计算资源,通过Internet开放给广大用户使用。
具有完善的服务体系和高度的可扩展性。
私有云是指由一个企业或组织所自建的云平台,其内部资源只开放给部分授权用户使用。
混合云结合公有云和私有云,具有弹性的资源配置和成本控制能力。
二、云计算的发展历程云计算由来已久,早在1950年代,计算机科学家们就开始探索使用网络进行分布式存储和计算。
直到20世纪90年代,云计算的雏形开始出现,Amazon 公司推出了Amazon Web Services服务,为用户提供Web服务和云计算服务,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基础设施成本。
而真正引爆云计算领域的是2006年Google推出的Google App Engine。
从此之后,云计算的发展趋势愈加明显,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其中。
三、云计算的技术架构1.虚拟化技术云计算的虚拟化技术可以使多个用户在同一物理服务器上共享计算资源。
其中,最常见的虚拟化技术是操作系统虚拟化和应用程序虚拟化。
操作系统虚拟化可实现多个虚拟机在同一物理服务器上运行不同的操作系统,降低硬件资源争用度并提高效率。
应用程序虚拟化则可将不同的应用程序运行于同一环境中,减少了不同程序之间的冲突。
2.网络技术云计算基于网络通信技术,在云计算中,虚拟网络技术可以将不同的虚拟机以及不同数据中心之间的网络连接来连接一起。
云平台 SDN 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展望

云平台 SDN 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展望李洁【摘要】SDN(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 constructs a new networking frame that separates the control plane and data plane. SDN proposes a solution for the research of next generation network protocols. From the origin of SDN, this thesis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of SDN controller and the evolution of SDN related standards.%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SDN)构建出一种网络框架,其将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分离,为研发新型网络协议及应用和未来网络技术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
从 SDN 的起源入手,总结 SDN 控制其的发展过程及 SDN 相关标准的演进进程。
对未来 SDN 在设备生产商和运营商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的展望。
【期刊名称】《软件》【年(卷),期】2015(000)007【总页数】4页(P71-74)【关键词】软件定义网络;SDN 控制器;云计算;ONF【作者】李洁【作者单位】上海科技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上海 2002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1.410 引言SDN[1-3]在2012年得到了广泛的商用,代表性的事件有VMware收购NicirOrcale收购Xsigo,Google部署SDN网,Cisco宣布开发网络环境战略。
据IDC预测,预计到2018年SDN市值将达35.2亿美元,SDN发展迅速,远超市场预期。
1 SDN相关技术现状1.1 SDN起源SDN起源于斯坦福大学,作为Clean Slate[2]研究项目的一个副产品诞生。
云平台的最佳实践

云平台的最佳实践第一章:云平台概述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种基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新型计算方式。
云计算往往被描述为一种服务,而非一种技术或一种工具,它提供了一种动态的、可扩展的、供应商无关的、灵活的、高性能的、尽可能高的容错率的、虚拟资源池,供用户按需获取计算、存储、网络等服务。
云计算可以被视为一种新型的基础设施,提供了广泛的服务,包括虚拟机、存储、数据处理、应用程序开发和测试等,可以帮助企业降低 IT 成本、提高 IT 灵活性和可用性。
云平台(Cloud Platform)是云计算架构中体现的一种抽象层次,它提供了云计算资源的集中管理、调度和监控的平台,为用户提供了一种完整的 IT 存储、计算、网络、安全等服务。
第二章:云平台的架构和基础设施建设云平台的架构具有高度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可以根据不同应用的需求进行定制化的配置。
典型的云平台架构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组件:1. 虚拟化技术:虚拟化技术是云平台的核心技术,它可以将不同的物理资源抽象成线性的虚拟资源,为用户提供高度灵活的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
2. 自动化管理:自动化管理是实现云平台高度可扩展性和灵活性的核心,它可以自动完成用户对虚拟资源的部署、配置、监控和维护等操作。
3. 数据中心网络:数据中心网络是云平台稳定性和可用性的关键,它可以有效降低网络延迟和提升网络带宽,为用户提供高速稳定的网络连接。
4. 数据库服务:数据库服务是云平台数据库管理层的核心,它可以提供高可用性、高安全性、高性能的数据库服务,满足用户对云平台数据管理的需求。
第三章:云平台的最佳实践在实践中,云平台的构建和管理需要遵循一定的最佳实践,以确保平台的高度稳定性和可用性。
以下是云平台最佳实践的一些建议:1. 合理规划容量:云平台容量规划对于云平台的稳定性和可用性至关重要,需要根据企业实际业务需求和用户访问量进行合理规划和预算。
2. 手动调整虚拟机和网络设置:虽然自动调整虚拟机和网络设置可以提高平台的灵活性,但是过度的手动调整也会影响稳定性和可用性,需要保持适度。
企业数字化平台的架构设计与实践

企业数字化平台的架构设计与实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竞争的加剧,企业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许多企业的必经之路。
数字化平台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设施,是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关键。
本文将深入探讨数字化平台的架构设计与实践,旨在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一、数字化平台的架构设计数字化平台的架构设计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要考虑到平台的安全性、可扩展性、可维护性等因素。
以下是数字化平台的典型架构设计。
1、前端架构前端架构包括用户界面设计和前端技术选型。
优秀的用户界面设计可以提高用户体验,增强用户黏性。
前端技术选型要考虑可扩展性和性能。
“响应式设计”、“前端组件化”、“前后端分离”等技术应用能够提高性能和代码可维护性。
2、中间层架构中间层架构负责接收和处理前端请求,并调用底层服务。
中间层需要具备高可用性和高并发处理能力。
基于轻量级的RPC框架和分布式调度系统等中间件是可行的选择。
3、后端架构后端架构处理业务逻辑和数据存储,要求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和高性能。
常见的后端技术栈包括J2EE、Spring、MyBatis、NoSQL等。
4、数据架构数据架构是数字化平台的核心,要求稳定、安全、高效。
数据架构设计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例如数据生命周期、数据模型设计、数据安全策略、数据备份等。
5、安全架构数字化平台所涉及到的数据和业务系统都需要有高度的安全性保障。
安全架构应该包括访问控制、认证、授权、日志记录等。
二、数字化平台的实践数字化平台的实践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
下面我们将通过案例来详细讲解数字化平台的实践。
某某集团是一家大型多元化企业,旗下拥有多个业务板块,包括IT、金融、教育、娱乐等。
为了实现数字化转型,某某集团开发了一套数字化平台,实现了业务集成和数据共享。
1、前端实践某某集团采用了React框架和Ant Design组件库来实现用户界面设计。
同时,采用了Webpack工具来进行前端资源打包和优化。
此外,还利用了PWA技术来提供离线访问服务,提高用户体验。
H为企业架构设计方法及实例

3.1.1 企业级价值流示例
1
客户划分
价值主张
价值流阶段
2
3
我是谁?我服务谁?
定义从需求到满足的起点和终点
服务对象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什么能够满足需求
识别价值传递的关键活动阶段
XXXX电网公司利益相关者:政府(监管部门)、个人用户、企业用户、售电公司、数据使用者、资产租赁者、、用户/政府
业务流程协作矩阵
数据资产目录数据源清单数据字典表
概念数据模型逻辑数据模型数据流图
应用系统模块清单功能项清单功能子项清单功能项分布清单应用集成清单应用服务目录
应用架构图应用集成图
业务/应用矩阵角色/功能矩阵
技术组件清单技术服务清单技术平台清单
技术组件技术服务技术平台部署节点
注:红色为本次新增制品
XXX企业架构制品清单当前共35个,本次设计新增14个
XX年公司完成企业架构(EA)基线版并发布,架构成果包括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以及技术架构。
企业架构总体框架
企业架构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公司在充分继承原有架构方法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融合基于职能的业务能力分析、与基于价值的端到端流程分析,将”传统架构设计(TOGAF)”与“领域驱动(DDD)”方法相结合,形成了符合公司数字化转型发展要求的新版企业架构总体框架(CSG-EAF 2.0),对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统筹考虑,避免“走弯路”、“走回头路”情况。
企业架构内容框架
描述企业架构所关注的元素、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展现方式,包括元模型和视图两部分内容
TOGAF
企业架构设计方法
描述企业架构设计的步骤,各步的输入和输出,设计过程中重要考量点,包括总体架构设计方法和系统架构设计方法。
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及关键技术研究

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及关键技术研究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工业互联网逐渐成为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的必要手段。
而工业互联网平台则是实现工业互联网的基础和核心技术之一。
本文将探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构建和关键技术研究。
一、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1. 概述工业互联网平台是集成互联网、物联网和工业自动化技术等多种技术的大型系统集成平台。
它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互联网技术将生产、管理、销售等方面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从而实现企业数字化和智能制造。
2. 构建要素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的关键要素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和数据安全等方面。
具体来说:(1)数据采集。
工业互联网平台需要采集工业设备和物联网设备等的数据,实现实时监控、诊断和预测维护等功能。
(2)数据传输。
数据传输必须高效可靠,具体包括局域网传输、WIFI传输、蜂窝网络传输等多种形式。
(3)数据存储。
大数据存储是工业互联网平台架构中的重要环节,需要满足高效、高可靠、高可扩展等要求。
(4)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需要包括实时数据处理、在线处理和离线处理等多种形式,以实现大数据分析和挖掘等功能。
(5)数据安全。
数据安全需要从技术层面、管理层面和人员层面等多个方面进行保障,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 平台架构工业互联网平台架构可以分为三层,即: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1)感知层。
感知层包括传感器、执行器、PLC、DSC等设备,用于采集现场数据和控制现场执行器。
(2)网络层。
网络层主要负责管理和控制感知层设备及其数据,包括设备管理、数据传输、协议转换等。
(3)应用层。
应用层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最上层,涵盖了数据处理、分析、应用和交互等多个方面的功能,可以根据不同的企业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
二、关键技术研究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构建需要依托多款技术的实现,而其中最关键的技术包括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
1. 云计算云计算是指通过网络将计算资源(包括计算机、存储器、应用程序、服务等)按照需求提供给用户使用。
大型平台技术架构与设计规范

标准化组织与标准体系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行业标准化组织(如IEEE、ITU等) 企业标准化组织(如华为、腾讯等) 标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对于大型平台的重要性
06
大型平台技术架构发展趋势与挑战
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融合趋势
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的融合背景
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融合的发展 趋势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展望未来大型平台技术架构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进 一步发展将推动大型平台 技术架构的变革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将在 大型平台技术架构中发挥 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区块链技术将为大型平台 技术架构提供更加安全、 可靠的技术支持
未来大型平台技术架构将 更加注重智能化、自动化 和高效化的发展
未来大型平台技术架构将 面临更多的安全和隐私挑 战,需要加强技术和管理 方面的措施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电商平台的技术架构未来发展趋 势
社交平台的架构实践
社交平台概述: 介绍社交平台 的定义、特点
和发展历程
社交平台技术 架构:详细阐 述社交平台的 技术架构,包 括前端、后端、 数据库等方面
社交平台实践 案例:分享一 些成功的社交 平台实践案例, 包括产品设计、 技术选型、架 构优化等方面
数据存储与备份:采用分布式存储、冗余备份等手段,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安全审计与监控:建立安全审计机制,对平台进行实时监控和日志分析,及时发现并应对 安全威胁
架构实践
电商平台的技术架构概述
电商平台的技术架构优化与改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电商平台的技术架构实践案例
社交平台架构 优化:探讨如 何优化社交平 台的架构,提 高平台的性能、 稳定性和可扩
云制造典型特征、关键技术与应用

云制造典型特征、关键技术与应用李伯虎;张霖;任磊;柴旭东;陶飞;王勇智;尹超;黄培;赵欣培;周祖德【摘要】在近两年来云制造理论研究、技术攻关、工程实施与应用示范的实践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云制造的内涵,提出云制造的典型技术特征,即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具有硬软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的"物联化、虚拟化、服务化、协同化、智能化",以实现全生命周期制造的智慧化;进而分析了云制造与制造信息化和云计算的关系。
基于对云制造典型技术特征的分析,进一步讨论了支持这些特征实现的技术体系与关键技术;给出了正在实施的面向集团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四个典型案例,最后对云制造的进一步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Based on the practices of Cloud Manufacturing(CMfg)'s theory,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a further discussion on the meaning of CMfg was conducted. The typical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Mfg were proposed, which included things networking, virtuaiization, service, collaboration, and intelligence of manufacturing resources and capability to aehive wholelife-circle smart manufactur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Mfg, cloud computing and manufacturing informatization were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typical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Mfg, the technology systems and key technologies to support technical realization were discussed. Four ongoing typical applications towards large-scale corporations and small and medium-size enterprises were presented respectively,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Mfg were given.【期刊名称】《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年(卷),期】2012(018)007【总页数】12页(P1345-1356)【关键词】云制造;云计算;物联网;制造云;制造能力;服务化;虚拟化;制造业信息化【作者】李伯虎;张霖;任磊;柴旭东;陶飞;王勇智;尹超;黄培;赵欣培;周祖德【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复杂产品先进制造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100191/北京仿真中心,北京100854;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复杂产品先进制造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10019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复杂产品先进制造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100191;北京仿真中心,北京100854;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复杂产品先进制造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100191;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078;重庆大学制造工程研究所,重庆400030;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广东东莞523808;北京恩维协同科技有限公司,北京100020;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11 云制造研究与应用现状云制造[1-2]是一种基于网络(如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和无线宽带网等)的、面向服务的智慧化制造新模式,它融合发展了现有信息化制造(信息化设计、生产、实验、仿真、管理和集成)技术与云计算、物联网、服务计算、智能科学和高效能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将各类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虚拟化、服务化,构成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的服务云池,并进行统一、集中的优化管理和经营,用户只要通过云端就能随时随地按需获取制造资源与能力服务,进而智慧地完成其制造全生命周期的各类活动。
私有云的架构技术及其实现【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通信工程私有云的架构技术及其实现一、课题研究意义及现状云计算是在2007年第3季度才诞生的新名词,但仅仅过了半年多,其受到关注的程度就超过了网格计算。
2009年,多家业界分析公司把云计算作为10大战略技术之首。
IDC预计,到2013年云计算服务开支将占整个IT开支增长幅度的近1/3。
云计算是多种技术混合演进的结果,成熟度高,发展极为迅速。
Google、亚马逊、IBM、微软等大公司是云计算的先行者,它们所开发的云计算平台(亚马逊EC2、Google App Engine、IBM蓝云、微软Azure)是现今最具代表性的。
我国云计算发展也非常迅猛,有无锡云计算平台,清华大学透明计算平台,世纪互联的CloudEc 产品线,中国移动研究院的云计算实验中心,解放军理工大学的云存储系统MassCloud等。
学术界有专门成立云计算专家委员会,还相继召开过中国云计算大会,云计算产业峰会,中国云计算学术会议等大型研讨会。
按使用范围,云计算可分为公共云、私有云和混合云。
私有云也称为内部云或专属云,它是指商业企业和其他社团组织不对公众开放,为本企业或社团组织提供云服务(IT资源)的数据中心。
全球最具权威的IT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Gartner指出,尽管公共云提供商提供规模经济和更成熟的云计算产品,在可预测的未来,私有云服务将大行其道。
直到2012年,相对在公共云提供商上的投资,IT企业在私有云计算上的投资更多。
与传统的数据中心相比,私有云数据中心支持动态灵活的基础设施,降低IT架构的复杂度,使各种IT资源得以整合、标准化;并且可以通过自动化部署提供策略驱动的服务水平管理,是IT资源能够更加容易地满足业务需求的变化。
同时由于私有云的服务提供对象是针对企业或社团内部,私有云上的服务可以更少地受到在公共云中必须考虑的诸多限制,比如带宽、安全和法规遵从性等。
而且,通过用户范围控制和网络限制等手段,私有云可以提供更多的安全和私密等专属性的保证。
大型企业上云解决方案

12
私有云优势
数据 安全虽然每个公有云的提供商都对外宣称,其服务在各方面都是非常安全,特别是对数据的管理。但是对企业而言,特别是大型企业而言,和业务有关的数据是其的生命线,是不能受到任何形式的威胁。而私有云在这方面是非常有优势的,私有云的数据主权在企业手中。
服务 质量因为私有云一般在防火墙之后,而不是在某一个遥远的数据中心中,所以当公司员工访问那些基于私有云的应用时,它的SLA(服务质量)应该会非常稳定,不会受到网络不稳定的影响。
几乎零成本 更多的尝试 试错成本低
公有云优势1. 不需要固定投资,按需付费
私有云定义
定义特点
为 客户单独使用 而构建的云平台,因而提供对数据、 安全性和服务质量的最有效控制。 企业拥有基础设 施,并可以控制在此基础设施上部署应用程序的方 式。 私有云可部署在企业数据中心的防火墙内,也 可以将它们部署在一个安全的主机托管场所,私有 云的核心属性是专有资源。是由企业自建自用的云计算中心,相对于公共云,私有云可以支持 动态灵活的基础设施,降低IT架构的复杂度,使各种IT资源得以整合、标准化,更加容易地满足企业业务发展需要 ,同时私有云用户完全拥有整个云计算中心的设施(如中间件、服务器、网络及存储设备等)。 11
而互联网时代,信息数据已成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 为此各大平台都在信息数据的安全性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那么一个不合规的机房无疑是与其发展背道相驰的。
而公有云提供商选择的机房,一般具备优质的机房条件,能够满足等保三级甚至四级的要求,因此选择上云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是更好的选择。
从机房安全角度看为什么要上云
7
互联网+
将固定资本变成可变费用——从固定IT设备投资变成云资源租赁
使用费
企业级云计算平台服务编排技术的设计与实现

编排,可灵活实现弹性伸缩的目标。
在弹性伸缩设计中,重点关注对应用负载均衡的调度、配置和更新设计,在新建、克隆云管理平台适配基
础云资源的同时,通过将伸缩资源的IP和服务信息准确更新至现有的应用负载均衡中尤为重要。本文利用 平台标准交付的应用负载均衡环境和适用于用户自定义的配置文件的路径进行适配 ,满足复杂情况下的业
对于已完成云基础资源纳管和交付的“上云”企业而言,迫切需要构建一套灵活度高、易扩展和耦合度低 的“新一代”云计算管理平台。采用服务编排技术,在云资源自动交付的基础上,结合云应用的前后置关系和
收稿日期#020-12-07 作者简介:王骏翔(1987—),男,上海人,工程师,主要从事云计算、大数据和系统架构设计方面的工作(
云服务交付模式,其中多种资源在多云环境下的服务编排和业务关联性是影响较大的因素。本文所述技术
方案在设计初期就已考虑到这些因素,在整体架构和功能设计中充分结合实际交付和配置中的难点和重复
性进行技术突破,并以面向对象的设计原则逐步实现和调试相关技术,以满足企业在云计算交付模式下的多
元化业务需求。
122
设计
王骏翔! 徐一言
(中远海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200135)
摘 要:为构建能适应企业复杂应用环境和异构多云资源交付特点的云计算管理平台,利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
结合跨平台、多语言的研发手段,设计一套适用于大型集团型企业的云计算服务编排技术。详细阐述该云计算服
务编排技术的设计目标和设计原则,在基本实现纳管企业基础云资源的情况下,进一步实现企业多元化的云基础
资源和云应用自助交付能力(以某大型集团型企业为例,分析其在云计算服务编排技术下的技术变革,结果表明&
该技术能较好地解决云资源服务部门对复杂云资源场景的快速交付问题(
大型企业云计算技术框架研究分析

摘要: 云计 算 的 出现是 软硬 件 技术 发展 到 一定 阶段 的产 物 。 大型 企 业发 挥 资源 是 规模 效应 的关 键 。文章 旨在分 析大型 企 业中的云 计算 技术 框架 , 云计算 架构 和 对
各类 技术 组件 进行 了梳理 , 并分 析 了云计算 技术 对大 型企 业信 息 系统体 系带 来的
中 图分 类 号  ̄ P 9 . 33 T
文献 标 志 码 : B
文 章 编 号 :6 2- 8 4( 0 1 0 - 0 8 0 1 7 - 4 2 1 )8 0 0 — 4 4
1三—三●}1}1}●}1E ●}●三●}'}●}1∈ ●} ( ( ( ( ( ( 1∈—}1∈'量1}1E ■} ( ( ( —}■}1E—}1 1}1 —}1 1} ( 1}●} 1 —}'}1}1} 云计算 ; 业云 ; 企 技术框 架 ; 维体 系 运
大型企业云计算技术框架研究分析
徐 其 春 ’杨 永 艳 , 宁 , 杨 (. 1 国家 电网 公 司 办公 厅 , 京 1 0 3 ; . 京 中 电普 华 信 息 技 术 有 限公 司 创 新 研 究 中心 , 京 1 0 9 ) 北 0 0 12北 北 0 1 2
- I上 久 信 工 有 公3 … … … … …EE {P w R I : 海 隆 息 程 限 - … … … … LC c 0 E ’ ! T … ,
■ ■ ● S N H JU ON IF R A I HA G AI IL G N O M TONT C N L GYE GN E I GC , O E H O O N IE R N O.T L
1 云 计 算 的 概 念 涵 盖 了并 行 )
计 算 、 布 式 计算 、 格 计 算 、 分 网 虚 拟 化 、 用 计 算 等 概 念 , 计 算 是 效 云 这 些 概 念 混 合 演 进 并 跃 升 的 结 果 。 计 算并 不是 一个 新事物 , 云 而 是 随着 技术 的进 步 、 络 规模 、 网 处
大型企业“云档案馆”系统架构模型

大型企业“云档案馆”系统架构模型
邱航明;邢博
【期刊名称】《中国档案》
【年(卷),期】2014(000)003
【总页数】3页(P52-54)
【作者】邱航明;邢博
【作者单位】北京电信规划设计院;北京电信规划设计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大型企业集团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实践与思考--以紫金矿业集团档案馆为例 [J], 邱巧艳
2.用友发布企业云平台——推出大型企业私有云、小微企业畅捷云、行业云、企业公共云服务 [J],
3.基于区块链的云制造平台系统架构模型 [J], 杜兰;陈琳琳;戴丽丽;张丽;沈雅婷;
4.基于区块链的云制造平台系统架构模型 [J], 杜兰; 陈琳琳; 戴丽丽; 张丽; 沈雅婷
5.把握云计算机遇实“新长城计划” 推出大型企业私有云、小微企业畅捷云、行业云、企业公共云服务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停 止
升 级
回 滚
资源 动态 调度
下 线
测试环境 Sandbox 灰度环境 生产环境
DEV环境 CD环境 镜像环境
自动部署引擎
Inventory payment.jar customer
并行 分发 执行
自动 配置
微服务的大规模节点部署
量变到质变,企业级大规模部署需要考虑的问题: 1、如何支持多国多地部署? ->分层分布式部署:资源分域、服务分组、AA容灾 2、千级万级节点同时部署,带宽开销与节点数成倍增加? ->分布式软件仓库、P2P高速软件分发 3、部署中遇到各种部分异常,如何处理? ->断点续传、断点续做、失败重做
资源调度
分布式数 据访问
分布式 缓存
监控系统
#1 微服务的设计
“经 验” “标 准” 1、服务化拆分切莫忘了初衷 2、识别业务领域模型,以业务对象为核心进行微服务设计 3、不要一味追求扁平化的微服务,做好微服务分层和聚合 4、服务的数据完整性是关键
业务流程服务
出账流程(示例)
用户 开户 产品 管理 产品 订购 余额 管理 客户 管理 资源 管理 收入 管理
华为软件微服务架构视图
持续交付流水线 生命周期管理 微服务框架 服务治理 开 发 部 升 署 级 灰 度 伸 缩 服务负载均衡&路由 服务通信
(Netty+ProtocolBuffer)
运维系统 运维 展现 开放 接口
运维分析
服务注册中心
(Zookeeper)
服务运行容器
(OpenAS,CSC)
信息收集
粒度是难点,也是团队争论的焦点。 不好的实践:Ø 只关注功能不关注数据
建议的原则:
Ø 以领域模型为中心、功能完 整性、职责单一性 Ø 粒度适中,团队可接受 Ø 迭代演进,非一蹴而就 Ø API和兼容性优先考虑 Ø 交互性能、部署综合考虑
#3 微服务的云化自动部署
1、服务独立打包,物理交付件独立 2、基础设施自动化,异构I层(PM/VM/Docker) 3、自动部署(部署引擎、并行分发和执行、Docker) 4、持续交付流水线(CD pipeline、sandbox)
启 动 软件制品仓库
promotion policyNotification.jar order.jar account Foun.jar plan.jar policy
Ø 服务提供者专注于内部实现, 而不是优先提供契约化的接口 Ø 担心接口变更,迟迟不提供接 口契约,消费者无法并行开发 Ø 只重视快速开发,堆到最后联 调测试发现问题
建议的原则:
Ø 接口优先 Ø 契约驱动测试,实现服务提供 者和消费者解耦 Ø IDL,代码骨架自动生成 Ø 每日构建、持续集成联调,快速发 现和解决问题 Ø 允许契约的变更,但项目组需 就接口的兼容性做约束
#2 基于微服务的开发测试和构建
“自主性” “一致性”… 1、众多的微服务,接口交互和业务协同复杂问题通常引发灾难 2、微服务模板化、框架化、工程化是保证开发效率和质量的基础 3、做到 “开发即测试+每日端到端集成构建 ”是关键
服务并行开发
微服务框架&规 范 模板化
测试&仿真
接口MOCK契约 测试 仿真测试
解决问题的关键思路
海量灵活变更、快速 上线
大系统小做,快速创新
集约化云化建设, 可扩展性和伸缩性
自动部署、弹性伸缩
敏捷运营,Easy运维
分而治之、自动运维
服务架构演进之路
表现层 逻辑层 数据层 系统1 系统2 事件驱动 功能 分割 数据 分割
服务总线ESB 系统3 系统n
无中心集群
MVC架构
SOA服务架构
大型企业云平台架构和 关键技术实践
华为公司
华为软件云平台架构师 苗彩霞
自我介绍
苗彩霞 华为软件云平台架构师 • 2000年加入华为,历经了华为软件的 发展和技术演进与变革 Ø 融合智能网业务平台 Ø 分布式SOA中间件平台 Ø 微服务化云平台DigitalCube
目录
1 大型企业软件架构的挑战 2 微服务架构的实施实践 3 微服务架构新的关注点
复杂企业应用的特征和云化巨大挑战
B2C消费者应用 B2B企业应用
User
User
User
User
User
User
User
User
User
User
flow
flow
flow
flow
User
User
User
User
User
User
平台、用户、功能
平台、应用、数据 Application Application Application System&Data System&Data
u 行业领域经验 u 工具 u 迭代实践
u TMF u 业务/技术规范 u …
漏斗形的服务模型,支撑快 速构建新功能和新流程
>100 业务流程服务
…
业务组件服务
批价 出账 语音业 务计费 事件 计费 调账 余额 管理 转帐 缴费 营业 收费 …
>40 核心组件服务
鉴权 信控
微服务设计的实践总结
微服务拆分原则:围绕业务功能进行垂直和水平拆分。大小
可伸缩架构
微服务架构
1、MVC:解决前后端、界面、控制逻辑和业务逻辑分层问题 2、SOA:服务化架构,企业级资产重用和异构系统间的集成对接 3、RPC/事件驱动可伸缩架构:远程过程调用,无中心集群,本质是系统解耦和分布 式通信 4、微服务化架构:功能细粒度解耦,服务自治,敏捷交付、云计算、容器化发展的 产物
分层分布式部署方式
Resource Central 苏州中心 南京中心 无锡中心
P2P分发架构
华为电信软件的挑战: Ø 一套软件交付全球上千局点,新需求/新特性/特性变更频繁 Ø 业务复杂,周边几十上百个系统,千余人并行开发上百个模块 Ø 大/中/小局点(用户从数亿到数十万不等)要求部署灵活,部署维护成本低 Ø 契约化产品交付,5个9的可用性 庞大复杂的企业软件如何做到高效敏捷、弹性、自动化?
即需即用 的PaaS环境
动态环境分配 自动部署
自动集成验证
自动用例执行 Sandbox/镜像 测试
自动打包发布
依赖和合规检查 自动打包
框架+模板
环境+测试…
微服务的开发构建的实践总结
微服务开发构建原则:接口先行,语言中立,并行开发,
提升产能;自动测试和版本级持续构建,持续集成联调。 不好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