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蔡元培传》有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蔡元培传》有感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浙江绍兴人。知识界的卓越先驱。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一,事母至孝、勤于读书

蔡元培生于商贾之家,10岁父亲病逝后。少年的蔡元培在母亲含辛茹苦的培养下,艰难度日。“孑民之宽厚,为其父之遗传性。其不苟取,不妄言,则得诸母教焉。”从中也可以看出其母十分重视对孩子们学业、品德及为人等诸方面的教育,正因为蔡元培深感母亲的精明和慈爱,在他19岁时,蔡母因长年操持家务,积劳成疾,服药也不见好转。事母至孝的蔡元培听说割臂肉入药,可以延寿12年,于是瞒着家人,竟忍着巨大的疼痛,从手臂上割下肉熬药给母亲喝,我无法想象在以前遥远的24孝子年代的事情竟也发生在这个学界泰斗上,他究竟需要多大的勇气!

蔡元培的一生都在与书打交道,从5岁起就进入家塾读书,而他接触的课本,全是《百家姓》,《千字文》。接着便开始读“四书”“五经”,“史记”等古籍。10余岁时即翻阅《史记》、《汉书》、《困学纪闻》、《文史通义》、《说文通训定声》诸书……蔡元培读书起书来也是非常专心的:有一次,他在楼上念书,楼下失火,家里人急忙叫他下楼,而他正专心致志地读书,竟听不到叫喊,家里人连忙去救他,这才脱离危险,更不用说“坛子驱蚊”这段佳话了。在晚年,他曾回顾说:“我自十多岁起,就开始读书;读到现在,将满六十年了;中间除大病或其他特别原因外,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我想这是多么惊人的毅力啊,“学界泰斗”真是当之无愧!

二,坚持正义独立不惧,

1894这年发生了中日甲午战争,泱泱的东方大国竟败在只有弹丸大小的日本,接踵而至的《马关条约》,更是如平地一声惊雷!同其他正直的中国人一样,入仕翰林院的蔡元培同样震惊了!悲愤交加的他感到,要挽救国家,必须像西方新进国家学习救命救国的道理。于是从孜孜不倦的经史子集中走出来改读西方的新式书籍,几年后便有了相当的民主与科学思想,随后任中西学堂、执教南洋公学,提倡女权,成立爱国女学,出版《警钟日报》,参加刺清暗杀团,投身光复会……在革命的洪流中,蔡元培日益成熟留下了一串串传奇的英雄故事。在这一时期的蔡元培身上我看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大德垂后世,古今一完人”他用无限的爱作出了无私的奉献,他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对学生,对亲人,于公于私乃是真君子!!

三,与时俱进勇于鼎革

民国成立后,他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虽然时间很短,但开始施展改革中国教育的制度。在他的努力下,废除了“忠君”和“尊孔”,小学废止读经,大学禁止经科,并在教育中首先提出“德智体美”四育,把胎教作为美育的起点,一系列具有极大创新的改革,揭开了近代教育史上的新篇章。

1917年,他就任北大校长。当时,北大校园制度混乱,学术空气稀薄,犹如一座衙门。蔡元培大刀阔斧改革北大,整顿教师队伍,调整科系及课程设置,倡导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网罗了一大批思想学术大师,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中华民族开始走出几千年封建思想的窒梏。试想在当年北京城中,只是些北洋军匪、袁氏余孽,而具人形之识字者寥寥

可数,蔡先生身为北大一校之长,为国家种下读书、爱国、革命的种子,是何等的大无畏!。

四,勤俭正直清廉自守

“有所不为然后可以有为”是蔡元培先生终身坚守的信条,在今天听来仍然振聋发聩。联想当今社会,一些人的“做不到或不愿有所不为”——他们为了一己私利,做些“出格”的事。蔡元培能坚持自律自省,不为所欲面对别人丰厚条件的“许诺”,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耕耘,是多么难能可贵。在蔡元培作教育总长时,每天自洗衣服,有人来访,穿短袄出迎,还手有皂沫。任中央研究长时,人见其经济困顿,增薪二百元,被他发现,立即退钱,并告知以后一切照规定办。到北大时,月薪六百元,因为经常周济他人,因此生活清贫,一餐只有一碟白菜,几个馒头。为民族为国家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经历却没为自己索取任何东西,蔡元培的无私让人感动敬佩!!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才,一方人才成就一方文化。一生好学,报效社会,“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将光耀后人,辉耀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