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地质信息技术之_地质成矿过程的动态模拟

合集下载

矿山地质模拟实训报告范文

矿山地质模拟实训报告范文

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矿产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矿山地质工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为了提高矿山地质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我校特开设了矿山地质模拟实训课程。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模拟矿山地质工作场景,让学生掌握矿山地质勘探、矿山地质测量、矿山地质构造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今后从事矿山地质相关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实训目的1. 熟悉矿山地质勘探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2. 掌握矿山地质测量的基本技能和仪器操作。

3. 理解矿山地质构造的基本原理和特征。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实训内容1. 矿山地质勘探(1)学习矿山地质勘探的基本流程,包括地质调查、采样、样品分析等。

(2)了解不同勘探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如钻探、槽探、坑探等。

(3)学习样品采集、记录和保管的方法。

2. 矿山地质测量(1)学习矿山地质测量的基本原理和仪器操作。

(2)掌握水准测量、经纬仪测量、全站仪测量等方法。

(3)学习地形图绘制、剖面图绘制等技能。

3. 矿山地质构造(1)了解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和类型,如褶皱、断层、节理等。

(2)学习地质构造的识别和描述方法。

(3)了解地质构造对矿山生产的影响。

四、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在实训开始前,教师对矿山地质勘探、测量、构造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操训练(1)矿山地质勘探: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勘探,包括采样、记录、样品分析等环节。

(2)矿山地质测量:学生分组进行模拟测量,包括水准测量、经纬仪测量、全站仪测量等。

(3)矿山地质构造:学生分组进行模拟构造识别和描述,了解地质构造对矿山生产的影响。

3. 团队协作在实训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通过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

五、实训成果1. 学生掌握了矿山地质勘探、测量、构造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学生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3. 学生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地质勘查信息技术与应用考核试卷

地质勘查信息技术与应用考核试卷
16. A
17. C
18. D
19. D
20. D
二、多选题
1. ABCD
2. AD
3. ABCD
4. ABCD
5. ABCD
6. ABD
7. ABCD
8. ABD
9. ABCD
10. ABC
11. ABC
12. ABC
13. BC
14. ABCD
15. ABCD
16. ABCD
17. ABCD
18. ABCD
D.网络调查
7.下列哪种技术不属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范畴?()
A.数据采集
B.数据存储
C.数据分析
D.互联网技术
8.以下哪个软件不是GIS软件?()
A. ArcGIS
B. QGIS
C. CAD
D. MapGIS
9.在地质勘查中,以下哪个参数不属于地球物理勘查的范畴?()
A.重力
B.磁场
C.气温
B.光学遥感
C.雷达遥感
D.无人机航拍
5.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A.数据管理
B.空间分析
C.地图制作
D.数据采集
6.以下哪些设备常用于地球物理勘查?()
A.重力仪
B.磁力仪
C.遥感卫星
D.地震仪
7.地质勘查项目实施过程中,以下哪些环节是必要的?()
A.勘查设计
B.野外勘查
C.数据处理
D.报告编制
8.在地质勘查报告中,以下哪些内容是必须包含的?()
A.勘查方法
B.勘查成果
C.勘查费用
D.结论与建议
9.以下哪些单位可能参与地质勘查项目?()

煤矿采空区岩层移动的动态过程与可视化研究

煤矿采空区岩层移动的动态过程与可视化研究

煤矿采空区岩层移动的动态过程与可视化研究【摘要】在对我国的矿山进行相关的开采过程中,由于矿山开采会引起上覆岩层的移动,进而会导致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

同时在岩层的移动过程中和岩层的变形过程中,由于岩体自身具有一定的流变性质,同时岩层的层状组合结构会在矿山开采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运动而呈现出相关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在进行相关的计算和研究相关问题的时候,由于要考虑到流变力学理论以及薄板弯曲理论从而来对岩层和地表在多方面来进行研究,如:岩层和地表的空间过程、移动的时间,进而推导出在进行岩层和地表的研究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的时间的因数,进而可以得出地表在下沉的过程中的基本公式,以及在研究岩层与地表的下沉时间这一问题的基本公式。

可以使用MATLt1B这一软件中的数学计算以及图形功能来进行使用,并且对应的开发了与其相对应的模拟地表沉陷的动态过程,并且将其进行可视化。

【关键词】采空区;岩层移动;动态过程;可视化研究引言由于近些年频繁的采矿活动而引起的上覆岩层的移动与破坏,导致出矿石开采的损害问题,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近几年,岩层与地表的移动理论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的在进行相关的发展,同时研究人员也相继的提出了以下有关岩层的各种理论,如:托板理论、层状介质之间理论、关键层的理论、损伤力学理论等等。

同时更有很多相似的方法来对岩层的移动与地表的沉陷问题进行研究,如:相似材料模型法、边界元法、有限单元法、离散单元法等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目前来看,对于覆岩运动在其相对应的时空过程以及时间系数的确定中还是没有一个确实有效的方法。

1岩层在移动的过程中,所建立的力学模型1.1岩层在移动的过程中相关力学模型的建立由于在进行采矿的过程中,其采场空间的逐渐的形成,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采矿的地区其上覆的岩层与其底板的岩层之间的本身所具有的应力的平衡状态遭到一定程度上的破坏。

所以一旦发现当其所承受的应力超过了其自身的岩石的既定的强度极限的时候,这一岩层就会发生断裂以及岩层的破碎。

成矿预测研究三维技术方法

成矿预测研究三维技术方法

成矿预测研究三维技术方法引言成矿预测是矿产资源勘探的重要环节,对于矿产资源的发现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开展,各种三维技术方法在成矿预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的成矿预测研究中使用的三维技术方法,并对它们的原理和应用进行介绍。

1. 地球物理方法地球物理方法是成矿预测中常用的一种三维技术方法。

它利用物理现象来探测矿产资源的存在和分布。

常见的地球物理方法包括地磁法、电磁法、重力法和地震法等。

这些方法通过测量地球物理场的特征参数来推断地下矿体的位置和性质。

例如,地磁法通过测量地球磁场的变化来判断地下矿体的磁性特征,从而预测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

2. 遥感方法遥感方法是成矿预测中另一种常用的三维技术方法。

它利用卫星和飞机载荷的遥感图像来获取地表的信息。

遥感图像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地表特征,包括地表形态、植被覆盖和地物类型等。

这些信息可以用来寻找潜在的矿产资源区域。

例如,通过分析遥感图像中的地表形态特征,可以判断地下可能存在的矿床类型,如断层矿床、岩浆矿床等。

3. 地质建模方法地质建模方法是一种将不同地质信息整合到一个三维模型中的技术方法。

它通过采集和整理地质数据,包括地质剖面、钻孔数据和地质图像等,然后利用地质建模软件进行三维模型的构建。

地质建模可以提供详细的地下地质信息,包括岩性、含量、空间分布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研究人员对潜在矿产资源的分布和性质进行预测。

4. 人工智能方法人工智能方法是近年来在成矿预测研究中兴起的一种新的三维技术方法。

它利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技术,通过训练模型来自动识别和预测矿产资源。

常见的人工智能方法包括分类算法、聚类算法和神经网络等。

例如,在地球物理方法中,可以使用人工智能方法来自动识别地下矿体的特征,并预测其性质和分布情况。

结论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成矿预测研究中的三维技术方法也在不断开展和完善。

地球物理方法、遥感方法、地质建模方法和人工智能方法等都在成矿预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动态地质保障技术

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动态地质保障技术

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动态地质保障技术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程建远曹丁涛摘要:在对已有矿井地质多元信息提取、处理和分析的基础上,主要利用采区三维地震数据信息与煤矿生产过程中揭露的地质动态信息相互融合,同时进行必要的补缺性勘探和井下验证,实现三维地震信息的地质动态解释,为煤矿高效安全开采全过程提供实时化、智能化、可视化的动态地质保障。

关键词:矿井地质三维地震多元信息地质保障1、引言煤矿地质工作既是煤炭工业的基础,也贯穿于煤炭生产和利用的全过程。

煤矿中水、火、瓦斯、顶板、煤尘5大灾害无一不与地质条件相关。

根据不完全统计:在煤矿重大事故中,与地质条件有关的各类重大事故近90%;而由于采区地质条件不清,致使工作面无法正常推进、接续失调,也给不少煤矿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煤矿地质保障技术作为煤矿高效、安全开采的关键技术之一,列入高产高效矿井的5大保障体系。

由于地下介质的非均质性、随机性和复杂性特点,人们对于地质问题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地质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离不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动态认识过程。

目前,包括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内的各种探测手段,都只是从不同侧面对地下地质体进行探测,都只能获得与地质体相关的某类信息,直接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地下地质条件进行准确的预测预报,由于缺少先验性的对比资料,有时还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和知识的不完备性,极大地制约着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成果效益的发挥。

煤矿开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采矿生产并不是一次完成,而是分阶段、分水平实施,因此采掘地质信息的获取、实时化的地质预报还具有明显的动态特征。

随着地质工作阶段的不断深入,井下揭露信息日益丰富,地质人员对于地质规律逐渐明朗,地质预报工作的精度也会相应的得到提高。

如果能够将煤矿生产所获得的动态地质信息,与包括地面钻探、地面物探、矿井地质、矿井物探等在内的矿井多元地质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三维地震信息的地质动态管理,使其服务于高产高效煤矿生产中矿井地质工作的全过程,为综采工作面的高效集约生产提供动态地质保障,必将成为今后矿井地质保障系统的主题和发展趋势。

地质矿产预测信息化相关问题的探讨

地质矿产预测信息化相关问题的探讨
产预测信 息化相关 问题 的探讨
刘 志 强
f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 查中心新疆地质调 查所 , 新 疆 乌鲁木齐 8 3 0 0 1 1 ) 摘 要: 实现地质矿产预测信息化 , 不仅 有利 于我 国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还提 高 了人们 的生活质量。但是 由于其 中存 着一些不确 定的因素, 因此导致地质矿产预测信息化存在着许 多问题 。通过 对元数据概念和重要性进行 简要 的介 绍 , 讨论 了地质矿产预测信 息化 中 存在的相 关问题 , 以供参考 。
关键 词 : 地 质 矿 产预 测 ; 信 息化 ; 问题
地球物理信息数据 , 如重力 、 航磁数据 等属于矢量 , 主要应用位 在我 国社会发展的过程 中 , 矿产资源作 为我国国民经 济发展 的 物探 中的能谱数据等信息 物质基础 , 它不仅可 以有效 的提 高人们 的生活水平 , 还加快 了社会 场变换方法来进行数据处理 。化探数据 、 主要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来 处理 。 地质信息也是标量 , 发展的进程 。而且随着时代 的不 断进步 , 人们也将许 多先 进的科学 属于标量 , 但属于二态变量 , 主要应用数量化理论等定性数据分析处理 。 技术和理念应用到地质矿产当中。而地质矿产预测信息化 的出现 , 4综 合 信 息 预 测 中 的数 据 分 析 方 法 也大幅度的提高 了矿产资源的利用率 。但是 , 在实现地质矿产预测 综合信息矿产资源预测工作 E h _ -部分组成 : ①综合信息成 矿预 信息化 的过程 中 , 由于其 中存在 着许 多不稳定 的因素 , 因此地 质矿 ②综合信息矿产统计预测 和 ; ③综合信息矿产资源定量预测 , 其 产预测信息化存在着许多问题 , 这就对人们 的 日常生活和社会经济 测 ; 中: ①属于定性预测 , 是定量预测 的基础 ; ② 是矿产资源的靶区定位 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 。 预测 。 矿产资源是通过它们赋存 的地质载体 体现 的有工业价值 的地 1元 数 据 的概 念 和 重 要 性 自改革开发 以来 ,我 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得 到飞速的发展 。 质体 , 是预测的对象 ; ③是在矿产 资源体靶 区定位预测 的基础 上 , 对 主要通过 而在矿 产行 业发展的过程 中, 人们为 了实现信息化 的管理 , 也 将许 矿产资源 的资源量进行预测 。而且② 和③属 于定量 预测 , 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其 中,从而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数据 库 , 来 定性数据处理方法来实现。 对地质矿产信息数据进行相关的收集处理 , 为我 国国民经济 的可持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质体集合 和矿 产资源体集合 。地 质 、 地 球物理 、 地球化学和遥感信息是对地质体集合和矿产资源体集合 的 续发展提供 良好 的信息条件。 而所谓的元 数据也被人l " ' l ] P q 做关于数据的数据 , 它 主要社会通 多维标 度。 综合信息矿产资源资源预测首先通过综合信息成矿 预测 过对地理空间数据背景信息 的出来 , 从 而对地理 空间信息 的出来有 进行多维标度 的定性 预测 , 形成 以地 质体 、 矿产资源体 为单元 的划 地质体和矿产资源体 的有关属性表 的编制及定性地质变量 的提 着一定 的辅助作用。 除此之外 , 元数据在实际应用的过程 中, 还有着 分 , 取, 均属于地质变量研究过程 。 因此 , 定性数据分析是综合信息预测 许 多其他的作用 , 其主要作用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 面 : 是最基本 的数学方法 。化探数据处 理的多元 统计 1 . 1 有利于人们对数据信息的管理和维护 ,并且 建立 一个数据 的基本数学模 型 , 均属 于矿产 预测 工作 文档 , 让员工在工作 中可 以通过数据文档来对相关的数据 信息有着 分析和地球物理 的位场变换的数据处理方法 , 定 的 了解 。 的数据预测处理 中费时的工作。 综合信息矿产预测 的成果是通过综 1 . 2人们可以通过数据存储 、 分类 、 销售 以及网络交换 等方 面来 合信息矿产预测 图系表达 的。 5在 GI S平台上进行矿产资源决策分析 对信息进行整理 , 以便于人们对地理空 间信息的读取。 l - 3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 网络技术 ,来确保地理空间信息资源 简称 G I S的地理信息 系统 可定义为 “ 用 于采集 、 存储 、 管理、 处 的 共享 。 理、 检索 、 分析和表达地理空 间数据 的计算机系统 , 是分析和处理海 。通过各种空间分析方法对各种不同的空 1 . 4帮助数据使用 者面对相关 的信息数 据有着一定 的了解 , 从 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 ” 而做出正确 的判断 。 间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解释 , 确认空 间实体 之间的相互关 系 , 分 析在 不 由此可见 , 元数据在地理空 间数据管理 的过程 中有着十分重要 定 区域 内发生的各种现象和过程 。在矿产资源决策分析领域 , 的作用 , 它不仅可 以有效 的提高人们对数据信息 的利用 率 , 还 有利 管是进行 区域成矿 系统 的研究 ,还是确定矿床 的有利 靶区 , G I S不 于信息资源的共享 。不过 , 从我 国对地理信息元数据研究情况来进 仅提供 了在计算机辅 助下 对上述多源地学信息进 行集成管 理的能 灵活的查询检索能力 , 而且可在经验 与模 型的指导下 , 通过各种 行判断 , 我 国在对地理信 息元数据 的研究分析方面都还处于一个初 力 、 级 阶段 , 而且其 中也存 在着 一定 的问题 , 因此我们还要加 强对元数 空间分析方法对与成矿有关 的各种空 间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解 释 , 确 据 的研究分 析 , 进 而采 用相关的管理和维护手段 , 来对其 信息数据 定 成矿 的有 利 地 区。 进行分析。 地学信息 系统数据库可分为原始数据库和知识数据库两类 。原 2地 质 矿 产预 测 的数 字 化 、 定 量 化 和 模 型 化 始数据库是按 国家统一标 准建立 的。重点是元数据库 。知识数据库 I S 平 台上开展决 策分 析。必须是通 过综合解译 , 形成综合 随着知识经 济时代的到来 , 我国在经济发展 的过程 中, 必须要 用于在 G 以知识经济为核心发展方 向。而在地质矿产预测的过程中 , 由于矿 信息图层 , 划分空间实体 , 编制 属性 表 , 在此基础上建立数据库 。地 产资源是我 国经济建设过程 中重要 的物质基础 , 因此 为了实现社会 学信息标准化 , 实现信息共享是一个 国际潮流和 当前地学信息领域 也是信 息化社会 中全球空 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的核心 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 , 我们也相关将许 多先进 的科学技术 和知识理念 研究的热点 , 应用到其 中, 从而提高找矿效果 , 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矿产资源 。 内容 。 目前在地质成矿 和地质勘查理论进行研究的过程 中, 人们 已经 结 束 语 取得 了许多宝贵的知识 和经验 , 而且为了实现地质矿 产相关工作现 由此可见 , 要 实现地质矿产 预测 信息化 , 不仅 和 当前 的社会 知 代化 、 数字化 、 模型化 以及智 能化等 , 也将 采用了一些高新技术 , 并 识经济文化有着 十分密切的关系 ,还需求高新技术和手段的支撑 , 且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 , 来对其进行预测 、 施工和信息处理 等。 只有这样才有利 于我 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提高人们 的生 活水 从 统计 观点分析 , 地球 是 由不 同的性质 、 等级 、 时代 、 深度 的地 平 。不 过由于我国在地质矿产预测信息化方 面还处 于一 个初级 阶 质体集合而成 。可通过大地测量 、 地质 、 地球物理 、 地球化学和遥感 段 , 许多方面存在着一定 的问题 , 因此我们还要在实践的过程 中, 采 等多种测量来采集数据 , 对这些数据进行 综合 解译 , 并建立模 型从 用相关 的技术方法来对其进行处理 。 中提取综合地质信息而实现数字化 , 并了解地球。人们是从地 、 物、 参考文献 化、 遥多种信息的不 同侧面认识地质体的综合地质特征。信息是表 【 1 ] 王世称等编著. 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理论与方’ 法[ M】 . 北京 : 科 学 出版 0 0 0 . 达事物本质 的标志。 通过地质 、 地球物理 、 地球化学及遥感等多种数 社 .2 据 提取信息 , 必须借助计算机技术来实 现。 【 2 】 中国2 1 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编. 中国地理信息元数据标准研究【 M 】 . 3地质 科 学 领 域 的 数 据 特 点 北京: 科学 出版社, 1 9 9 9 .

矿山地质测量中数字化测绘的应用研究

矿山地质测量中数字化测绘的应用研究

矿山地质测量中数字化测绘的应用研究摘要:对于矿山开采工作而言,矿山地质测量属于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其重要性与价值是毋庸置疑的,能够使矿山开采工作得以有序进行。

由于矿山的开采深度不断加大,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容易被不同方面因素的干扰,因此,对地质测量人员的专业水平与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鉴于此,矿产开采企业更应该注重对数字化测绘技术的科学利用,该技术能够使地质测量工作的质量获得保证。

当数字化测绘技术得到广泛推广以后,也进一步提升了测绘过程中的安全性,对地质测绘行业的长远发展十分有利。

关键词:矿山、地质测量、数字化测绘、应用研究一、数字化测绘技术说明进行矿山地质测量工作时,为了增强实际的测量效果,可以合理运用先进的数字化测绘技术,其中涵盖了基于数字模式下的地图技术、数字成图方式。

对于此类测绘技术而言,体现出操作简单、较高的精准性等特征,能够把地质图中的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加以呈现出来。

通过应用这项新型测绘技术,矿山地质测量人员可以把结果输入到计算机中,制定出矿山地质测量工程项目的规划与勘测方案。

对比以往测绘技术来说,在运用数字化测绘技术以后,能够使数据形式变得更加直观,从中获取到很多不同类型的数据信息,覆盖面十分广泛,实现对矿山地质情况的监管效果。

除此之外,应用此项技术,也能够发掘出矿山地质分布的具体情况,同时模拟出非常近似的研究模型,带给矿山地质测量工作者很大的借鉴与帮助。

二、数字化测绘技术在矿山地质测量中的应用优势分析(一)较高的测绘精准性对于数字化测绘技术而言,拥有较高的测绘精准性,在很多的矿山地质测量工作中得到高效利用。

具体进行测量的过程中,应将相关地质数据信息当成技术支撑与依据,所以,如何提升数据信息的精准性可谓十分关键。

通过合理运用此项技术,不但降低了人为测量错误的发生几率,而且获得良好的测定成效。

借助该项测定技术,采用矿山地质坐标点形式,依靠定位的方式,构建相应的分析模型,避免出现耽误测绘工程进度的情况,进一步提升数字测绘技术应用的准确性。

透明工作面动态地质模型构建及应用

透明工作面动态地质模型构建及应用

透明工作面动态地质模型构建及应用哎呀,说起这个透明工作面动态地质模型构建及应用,可真是让我头疼啊!不过,既然咱们是好朋友,那我就得给你好好讲讲这个问题。

咱们得明白什么是透明工作面动态地质模型。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术,把地下的地质情况变成一个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模型。

这样一来,咱们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地下的情况,为煤矿开采提供有力的支持。

那么,透明工作面动态地质模型构建及应用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这个问题还得从头说起。

在很久以前,人们还没有现代的科技手段,要想了解地下的情况,只能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比如说挖开地面,看看地下有什么。

但是,这种方法有很多局限性,比如说成本太高、效率太低等等。

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开始尝试用一些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最早的时候,人们是用实物来进行模拟的。

比如说,他们会用一些石头、木头等材料来代表地下的矿物和岩石。

这样做的好处是直观性强,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就是无法做到真正的三维立体展示。

后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尝试用计算机软件来进行模拟。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以将地下的情况做得非常逼真,而且还可以随时修改和调整。

但是,这种方法也有缺点,就是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来进行操作。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透明工作面动态地质模型构建及应用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现在,人们已经可以用一些先进的算法和模型来构建出非常真实的地下地质模型。

这些模型不仅可以展示地下的矿物和岩石分布情况,还可以预测未来的地质变化趋势。

这样一来,咱们就可以更好地规划煤矿开采方案,提高开采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当然了,透明工作面动态地质模型构建及应用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比如说,咱们可以进一步优化模型的算法和结构,使其更加智能化、自适应;或者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人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地下的情况。

只要咱们不断努力,相信透明工作面动态地质模型构建及应用一定会取得更大的突破!好了,说了这么多,我相信你对透明工作面动态地质模型构建及应用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地质过程计算机模拟

地质过程计算机模拟
地质过程的计算机模拟
绪论
地球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的联系 数字地质科学 计算机在地学中的应用现状 计算机在地学中的应用领域 实例介绍
地球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的联系
数据采集与 资料收集
数据、资 料整理
处理解 释分析
地质制图
研究人员 或仪器
数据文件
数据库 管理软 件
数据库
处理、解 释和分析 软件系统
模式
数据挖掘的任务是从数据当中发现模
式。模式按功能分为两种:预测型与 描述型。预测型模式是根据数据就可
以精确确定某种结果的模式;描述型 模式是对数据中存在的规则作一种描 述,或根据数据的相似性进行归组。
根据模式的作用可分六种
1、分类模式:是一种分类函数,能够把数据 集中的数据项映射到某个给定的类上。分类模 式往往表现为一棵分类树,根据数据的值从树 根开始搜索,沿数据满足的分支往上走。走到 树叶就能确定类别。
构造分析
不同岩相 在地下分 布的3D视 图
孔隙度3D 分布的彩 色编码图
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
人工智能
人工神经网络 遗传算法 模式识别
专家系统
知识发现 数据挖掘
知识发现和数据挖掘
数 据 库 中 的 知 识 发 现 ( KDD , 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是数据库技术和机 器学习两个领域的交叉学科。KDD是利用机器 学习的方法,从数据库中识别出有效的、新颖的、
什么是“数字地质科学”
数字地质科学是以现代地球科学的理论 和方法为基础,充分利用信息科学的理 论和技术,研究地学信息提取、转换、 表示、存储、管理、分析和可视化,以 及建立地球科学定量模型和对地质过程 进行数值模拟的综合性学科。本学科是 地球科学、信息科学和技术、数学、物 理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成矿规律主要研究内容

成矿规律主要研究内容

成矿规律主要研究内容一、引言成矿规律是研究地球上成矿作用发生的规律性规律,并对矿床的形成与演化进行预测的学科。

通过对成矿作用的深入研究,可以为矿产资源的勘查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成矿规律的研究内容。

二、地质特征与矿床类型1.地质特征地质特征是成矿规律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涉及地质构造、岩石成因、岩石圈演化等方面的内容。

地质特征对于矿床形成的条件以及成矿作用的机制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对地质特征的分析,可以识别出矿床的类型和成矿规律。

2.矿床类型矿床类型是成矿规律研究的基础和核心之一。

根据成矿作用的性质和条件,矿床可以划分为热液矿床、沉积矿床、岩浆矿床等多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矿床具有不同的成矿规律和特点。

三、成矿过程与成矿因素1.成矿过程成矿过程是研究成矿规律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包括矿质组分改变、岩石圈物质转化、流体运移富集等多个环节。

成矿过程的研究可以揭示矿床形成的机制和路径。

2.成矿因素成矿因素是影响矿床形成的各种因素的总称。

它包括地质因素、地球化学因素、地球物理因素等多个方面。

成矿因素的研究是成矿规律研究的重点之一,也是为勘探找矿提供科学依据的基础。

四、成矿模拟与预测1.成矿模拟成矿模拟是通过建立合理的成矿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来模拟矿床形成的过程和规律。

通过成矿模拟,可以预测矿床的形成过程以及矿床中矿物的分布和富集。

2.成矿预测成矿预测是根据成矿规律和矿床地质特征,利用各种勘探手段和技术,对矿床的存在与分布进行预测。

成矿预测是地质勘查和矿产资源开发的重要环节,对于合理规划勘探区域以及提高勘探成功率具有重要作用。

五、成矿规律与矿产资源开发成矿规律的研究对矿产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充分理解矿床形成的规律和机制,可以更好地指导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工作。

成矿规律的应用可以提高勘查效率,减少勘探风险,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六、结论成矿规律作为矿床形成和演化的研究领域,对于矿产资源的勘查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矿产资源形成的地质过程与机制

矿产资源形成的地质过程与机制

矿产资源形成的地质过程与机制矿产资源是地球上的宝藏,它们的形成涉及着复杂的地质过程与机制。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矿产资源的形成原因,并对其相关的地质现象进行解析。

地球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行星,内部有着巨大的热能,这为矿产资源的形成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条件。

首先,矿物质是矿产资源的基础,它们通常是在地壳中由岩浆或热液的形式产生的。

当地球的内部温度升高或地壳板块发生运动时,岩浆从地下深处升至地表,形成火山喷发或火山岩浆。

这些火山岩浆在地表冷却后会形成矿物质,如铜、铁等。

而热液则是地下水在高温高压下与地壳中的矿物发生反应形成的,如金、银等。

除了热能,地球内部的压力也对矿产资源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当地壳板块发生挤压或断裂时,会形成大型矿床。

例如,地壳板块的碰撞会导致地壳的挤压和褶皱,使其中的矿物质聚集成大型矿床。

而板块的断裂又会导致矿物质被挤压到地壳上层,形成浅层矿床或露天矿。

这些矿床是矿产资源富集的重要来源。

此外,地质时间的长河也对矿产资源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地质时间的长短决定了矿物质的形成速度和程度。

例如,一些稀有金属如钼、铌等的形成需要较长时间的地质过程,而一些常见金属如铁、铜等则形成得相对较快。

这也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某些矿产资源比其他资源更为稀缺。

地球的地质构造也对矿产资源的形成产生着影响。

按照地质构造的不同,矿产资源可以分为岩石型矿床和构造型矿床。

岩石型矿床主要形成于岩石内部,如煤炭、铁矿等;而构造型矿床则主要形成于地壳板块的断裂带或岩浆喷发的地区,如铜矿、金矿等。

这些地质构造的不同决定了矿床的类型和分布,也使得矿产资源的获取方式有所不同。

总之,矿产资源的形成离不开地质过程与机制的作用。

热能、压力、地质时间和地质构造都是矿产资源形成的重要因素。

对于地球上各类矿产资源的研究与利用,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地球内部的地质机制,以及不同地质区域的特点与规律。

只有通过深入的地质探测和研究,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矿产资源,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区域成矿学(专升本) 中国地质大学开卷参考资料题库及答案

区域成矿学(专升本) 中国地质大学开卷参考资料题库及答案

区域成矿学(专升本)阶段性作业1
总分:100分得分:0分
一、单选题
1. 矿床学中讨论的成矿作用主要是指使有用元素达到工业要求的最后那一
次。

(4分)
(A) 地质-地球化学过程
(B) 地质过程
(C) 地球化学过程
(D) 地质-化学过程
参考答案:A
2. 绝大多数有用元素在地球形成和地球的早期演化阶段都是处于状
态。

(4分)
(A) 分散
(B) 富集
(C) 相对分散
(D) 分散和相对分散
参考答案:D
3. 世界上大型、超大型矿床分布在板块构造边界带附近。

(4分)
(A) 100%
(B) 50%
(C) 95%
(D) 75%
参考答案:C
4.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俯冲带可以分成。

(4分)
(A) 沟-弧-盆系和陆缘弧
(B) 陆缘弧和安第斯型大陆边缘
(C) 安第斯型大陆边缘
(D) 沟-弧-盆系和安第斯型大陆边缘
参考答案:D
5. 板块构造理论是研究地球的动力学问题,是目前地球科学的主导思想。

(4分)
(A) 地壳
(B) 岩石圈
(C) 地幔
(D) 软流层
参考答案:B
6. 矿床分布的极不均匀性与分布的不均匀性相关。

(4分)。

成矿规律、成矿机制、找矿方向

成矿规律、成矿机制、找矿方向

成矿规律、成矿机制、找矿方向一、成矿规律成矿规律是指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和地壳演化过程中形成矿产资源的一种规律性表现。

它是通过对矿产资源分布、矿床类型、矿化蚀变带等进行系统研究,总结归纳出来的。

成矿规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矿产资源的形成机制,指导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工作。

1. 成矿规律的分类根据地质成因的不同,成矿规律可以分为热液成矿规律、沉积成矿规律、变质成矿规律和岩浆成矿规律等。

- 热液成矿规律:热液成矿是指在岩浆活动或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由于热液作用而形成的矿床。

常见的热液成矿规律有热液相分离规律、热液活动形成规律等。

- 沉积成矿规律:沉积成矿是指在地壳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由于沉积作用而形成的矿床。

常见的沉积成矿规律有河流沉积规律、海洋沉积规律等。

- 变质成矿规律:变质成矿是指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由于岩石圈内部高温高压作用而形成的矿床。

常见的变质成矿规律有接触变质规律、区域变质规律等。

- 岩浆成矿规律:岩浆成矿是指在岩浆活动或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由于岩浆作用而形成的矿床。

常见的岩浆成矿规律有火山喷发规律、岩浆侵入规律等。

2. 成矿规律的研究方法研究成矿规律的方法主要包括地质调查、地球化学分析、物理勘探、矿床模拟实验等。

通过对矿产资源的地质调查和研究,可以获取矿床的空间分布、岩相特征、矿石特性等信息,从而总结出成矿规律。

二、成矿机制成矿机制是指矿产资源形成的物理、化学和地质过程。

了解成矿机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矿床的形成过程,从而指导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工作。

1. 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物质来源主要有地幔、地壳和外部输入三个方面。

地幔来源的成矿物质主要是岩浆和热液,地壳来源的成矿物质主要是沉积物和变质岩,外部输入的成矿物质主要是降水和大气等。

2. 成矿过程成矿过程包括物理、化学和地质过程。

物理过程主要是岩浆侵入、岩浆喷发、热液活动等;化学过程主要是热液作用、溶解沉淀、离子交换等;地质过程主要是构造运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等。

专题04 地质地貌-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类汇编(学生卷)

专题04 地质地貌-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类汇编(学生卷)

专题04 地质地貌(2024·广东)发育于云南省临沧市某处半山腰的硝洞是一个石灰岩溶洞,洞内有较厚的夹杂石灰岩砾石块的粉砂质黏土沉积物,其表层有约2m厚的文化层(含有古人类活动遗留物的沉积层)。

左图为硝洞剖面示意图;右图为自洞内望向洞口方向的景观照片。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地貌形成的因素)参与该溶洞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包括()①化学溶蚀②重力崩塌③冰川刨蚀④风力吹蚀⑤流水侵蚀A.①②③B.①②⑤C.①④⑤D.③④⑤2.(外力作用)可推断,该溶洞内的粉砂质黏土沉积物主要源自()A.洞顶的滴水化学淀积物B.人类活动遗留的堆填物C.洞内石灰岩崩塌堆积物D.地质时期的流水搬运物(2024·浙江1月)河流阶地是发育在河谷两侧高水位之上的阶梯状台地。

下图为某河流阶地剖面示意图,图中标注的时间为阶地形成的距今时间。

完成下面小题。

3.(河流阶地地貌)各级阶地形成过程中()A.T1抬升速率最大B.T2抬升幅度最大C.T3下沉速率最小D.T4下沉幅度最小4.(河流阶地地貌)与其他阶地相比,T2具有不同结构,可能是()A.形成时位于曲流的凸岸处B.形成时河流侧蚀河床展宽C.形成后风力侵蚀向上搬运D.形成后遭遇特大洪水事件(2024·山东)锡拉岛位于地中海,整个岛屿被厚厚的火山岩和火山灰覆盖,夏季岛上北风频发。

约3600年前的古锡拉岛是一个圆形的大岛(范围包括现在的锡拉岛和附近小岛,以及这些岛屿之间的海域),后来演变成环形群岛,其中最大的岛屿为锡拉岛(左图)。

锡拉岛的西部葡萄种植历史悠久,当地农民在管理葡萄时将葡萄藤盘成圆形的篮子状(右图),并将葡萄果实置于“篮子”内生长。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构造运动)导致古锡拉岛演变为环形群岛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火山喷发B.地壳运动C.海浪侵蚀D.风力侵蚀(2024·全国甲)阿拉斯加某冰川前端(61.5°N,142.9°W附近)的冰面上,呈斑块状分布着少量的矿物质,并生长着一种苔藓球。

GIS在地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

GIS在地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

232GIS 在地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徐瑞成(安徽省地勘局第二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安徽 芜湖 241000)摘 要:GIS具备多源信息空间数据库,可储存大量地质特征信息,在地质矿产勘查中被广泛应用。

本文为解决地质矿产勘查中成本过高,人工勘查效率低下等问题,将GIS技术应用到地质矿产勘查中,研究从GIS的技术特征和矿产勘查应用原理角度出发,分析其在矿产勘查中的实际应用。

研究结果表明,GIS基于蚀变遥感异常地质信息提取,通过图像处理、异常信息分析、成矿预测模型构建的方式,完成地质矿产勘查,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GIS技术;地质矿产勘查;图像处理;蚀变异常提取中图分类号:P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23)22-0232-3The application of GIS in geological and mineral explorationXU Rui-cheng(Anhuisheng Dekanju The second hydrological geological prospecting institute,Wuhu 241000,China)Abstract: GIS has a multi-source information spatial database that can store a large amount of geological feature information, and is widely used in geological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This article aim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high cost and low efficiency of manual exploration in geological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GIS technology is applied to geological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and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GIS in mineral exploration is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ts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 principles. The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that GIS, based on the extraction of abnormal geological information from alteration remote sensing, completes geological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through image processing, analysis of abnormal inform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mineralization prediction models, which has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value.Keywords: GIS technology; Geological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Image processing; Extraction of alteration anomalies收稿日期:2023-09作者简介:徐瑞成,男,生于1985年,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矿产地质。

地球科学中的地质过程模拟研究

地球科学中的地质过程模拟研究

地球科学中的地质过程模拟研究地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其中地质过程模拟研究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地质过程模拟研究一般是指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模拟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震过程、岩石圈动力学等大规模地质现象的研究。

它的出现可以说彻底改变了传统地质学的研究手段,为解决地球科学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地质过程模拟研究的基础在于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科学的不断发展,使得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存储能力和图形显示能力不断增强,为地球科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地质过程模拟技术主要涉及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法、格林函数法、边界元法等方法,其中以有限元法最为常用。

在有限元法中,地球体积被分成无数个小空间,其物理参数在每个小空间内被视为常数,然后在不同小空间之间构建一个方程组,来对地球物理过程进行建模和计算。

一般来说,地质过程模拟研究的对象包括地球构造运动、岩浆运动、岩石圈运动、地震活动等。

它们的研究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

比如,地震是地球科学中一个千古难题,虽然现代地震学在地震预测和风险评估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地震发生原因和机理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深入探索。

在地震数值模拟方面,地震波传递途中被速度和密度的变化影响,同时地球中的不同介质的物理性质又有着复杂和非线性的特征,因此如何在计算中准确地表达介质性质,以及如何在模型中有效地计算地震波的传播和反射,就是地震模拟的两个核心问题。

又比如,地球构造运动是指地球物质的移动和运动,它包括板块运动、构造变形、深部地震活动等,是地球动力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在地球构造运动的数值模拟中,需要考虑到地球内部的温度、压力、密度、速度等多种物理因素。

同时,板块边界的位置和形态、不同岩石的变形特性、地球物质的流动性以及其它非线性行为等都需要纳入模型中,这些都给数值模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困难。

虽然地质过程模拟研究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是它有着广阔的研究前景和应用前途。

地质过程模拟研究可以用于地震预测、矿产资源开发、天然气储藏研究、油气勘探等重要领域。

采动岩体动态力学模型

采动岩体动态力学模型

ϕ2
=
⎪⎪⎧0 ⎨
⎪⎪⎩K1W
h≤
k
m −
1
h≥
m k −1
(21)
式中:K1 为垮落岩体的地基系数。 右侧边界条件规定如下:
当 x= −l 时,
W2
= W1 ,
dW2 dx
=
dW1 dx
(22)
当 x= −l1 时,
W2
= W1 ,
dW2 dx
=
dW1 dx
(23)
3.2.3 岩体出现裂隙后岩梁的下沉 当岩梁出现裂隙但未完全断裂时,此时岩体移
关键词 采矿工程,力学模型,开采沉陷,岩层移动
分类号 TD 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6915(2003)03-0352-06
ON THE DYNAMIC MECHANICS MODEL OF MINING SUBSIDENCE
Wang Yuehan, Deng Kazhong, Wu Kan, Guo Guangli
垮落高度 h 满足:
h≥ m
(2)
k −1
时,垮落岩体充满采空区。岩层移动就是这样随工
作面推进前方悬梁周期性垮落、破裂区上方简支梁
断裂垮落、上部未断裂岩梁(关键层)位置逐渐上移,
直到地表达到充分采动。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采动岩体的动态移动过程
可分为 4 个阶段:
(1) 顶板岩体未垮落时,岩层移动量较小,可
(3) 岩体移动模型在变化,不同的时段有不同 的岩体移动模型。
(4) 弹性基础在不断变化,随着垮落范围的上 移,岩梁往上移动,弹性基础增大;且已垮落岩石
受压力作用处在不断压实之中,弹性地基非常数; (5) 随着工作面的推进,梁的位置上移,作用

成岩成矿条件及过程

成岩成矿条件及过程

成岩成矿条件及过程
成岩成矿是指在地壳中由于地质作用而形成的矿床。

成岩成矿条件和过程是地质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它涉及到地质、化学、物理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在地质学中,成岩成矿条件和过程的研究对于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成岩成矿条件主要包括地质条件、热液条件和物质条件。

地质条件是指岩石的种类和构造、地层、断裂等地质条件。

不同类型的岩石和地质构造对成矿作用有着不同的影响。

热液条件是指地下水或者热液对岩石中的矿物质进行溶解和迁移的条件。

物质条件是指地下岩浆或者热液中所含有的矿物质和元素的含量和组成。

成岩成矿过程主要包括岩浆活动、热液活动和变质作用。

岩浆活动是指地下岩浆的运动和喷发,它会使地下岩石中的矿物质熔融并形成矿床。

热液活动是指地下水或者热液对岩石中的矿物质进行溶解和迁移的活动,它会使矿物质重新结晶并形成新的矿床。

变质作用是指地下高温高压条件下岩石中的矿物质发生变质和重结晶的作用,它会使矿物质重新组合并形成新的矿床。

总的来说,成岩成矿条件和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地质过程,它受
到地质、化学、物理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只有深入研究成岩成矿条件和过程,才能更好地指导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为人类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盆地模拟的任务、性质和内容
盆地模拟的方法是一种定量化方法,盆地模拟系 统是以石油地质机理为基础、应用多学科知识而建立起 来的大型综合软件,通常包含有地史、热史、生烃史和 排烃史等四个模型,相互间组成有机的统一体。这种针 对含油气盆地整体演化历史的定量模拟技术的出现,第 一次使石油地质学家直接定量地揭示盆地油气本质和规 律的理想成为现实。 盆地模拟的近期发展,主要是从单因素的有机地球 化学模拟,转变为多因素的盆地演化综合模拟;从1维 空间的单井序列模拟,转变为2维空间的联井剖面模拟, 并且正在向3维空间的区块或盆地整体模拟前进。盆地 模拟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涉及到一系列基本观念、基本 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改进,需要加以认真的探讨。
通常认为,一个完整的盆地模拟系统由如下四个模 型有机组合而成: ——地史模型; ——热史模型; ——生烃史模型; ——排烃史模型(油气初次运移)。 地史模型的功能是重建油气盆地的沉积史和构造史、 应考虑沉积间断、沉积压实、欠压实(超压)、单层剥蚀、 多层连续剥蚀、断层及后面四个模型的精度。 采用的模拟方法可分为三种:回剥技术(适用于正常压 实带);超压技术(运用于欠压实带);回剥与超压相结合 的技术(适用于正常压实带和欠压实带)。这三种技术都 是建立在垂直沉降假设的基础上。近年来,为了超越这 一假设的限制,普遍引进了适用于拉张或挤压条件的平 衡剖面技术。
2.概念模型的相似性问题与构造-地层格架的反 揭再造
油气成藏动力学模拟系统的研制遵循由实体模型到概 念模型,再由概念模型到方法模型,然后由方法模型到软
件模型的建模过程。概念模型是实体模型的抽象描述,它
与实际过程的符合程度,即概念模型的相似性,是模拟成 败的关键之一。
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模型所描述的过程应该是盆地演化的实际过程; (2)模型应当考虑到盆地本身的复杂性,不能过分简化。
热史模型的功能是重建油气盆地的热流史和地温史。 该模型是盆地模拟的关键,因为地温史是烃类成熟度的最 重要客观因素。采用的模拟方法通常为两种:地球热力学 法(可靠性较差);地球热力学与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 (可靠性较好)。 生烃史模型的功能是重建油气盆地的烃类成熟度史和 生烃量史。该模型是盆地模拟的的核心部分,因为生烃量 史是油气资源评价的基本依据。所采用的模拟方法有三种: TTI-Ro法(TTI(时间温度指数)-Ro(镜质组反射率) )(适用 于勘探程度较高地区);化学动力学法(适用于勘探程度中 等地区);Easy% R。法(适用于勘探程度较低地区)。 排烃史模型的功能是重建油气盆地的排烃史(又称油 气初次运移史)。该模型也是盆地模拟的重要的部分,所 采用的模拟方法有:压实法求排油史,适用于孔隙度变化 正常的情况;压差法求排油史,适用于孔隙度变化异常的 情况;物质平衡法求排气史;渗流力学法求排油史、排气 史、排水史。
国内外已有的盆地概念模型多以构造模型为格架, 大致可分为拉张型(裂谷和裂陷盆地)、挤压型(前陆盆地 和压陷盆地)和剪切型(走滑盆地和拉分盆地)等3种单一模 型。这些模型尽管符合某些典型盆地的实际情况,却与我 国多数盆地的演化历程有较大的差别。使用单一机制和单 一演化历程的动力学概念模型来设计三维盆地构造模拟系 统,很难得到理想的效果。此外,地层和沉积体的三维动 力学模拟在近期内也不可能真正解决。为此,需要采用序 列回剥、体平衡技术和可视化技术,客观地再现盆地构 造—沉积格架的四维时空演化,解决概念模型的相似性问 题。 此外,在使用常规的动力学模型模拟油气成藏作用时, 为了使模拟结果与勘探实际相吻合,人们常采用“约束反 演”方式,即通过修改输入参数值来逼近模拟对象。
盆地分析的实质是在查明盆地演化的时空 结构要素的基础上,重建盆地各个子系统(包括 次级子系统)及其相互作用的演化历史,进而再 造整个沉积盆地及其中矿产资源的演化历史, 对盆地的油气及其它矿产资源作出准确评价的 系统方法。 盆地模拟的目标,是再造盆地系统的构造 史、沉积史、地热史和有机质成熟史,实现盆 地油气资源潜力的概略定量评价;油气系统模 拟系统作为盆地模拟系统的发展,目标是再造 各级油气系统的油气生成史、排放史、运移史、 聚集史和散失史,实现各级油气系统油气资源 潜力的精细定量评价。
地质信息技术之
地质成矿过程的动态模拟
杨永国 中国矿业大学 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地质与成矿过程的动态模拟是地质信 息技术领域最为活跃也发展最快的领域 之一。这方面的内容难度较高,这里主 要介绍简单介绍盆地模拟和油气系统模 拟初步知识。
第一节 盆地模拟和油气系统模拟简介
盆地模拟和油气系统模拟是近年来在石油地质勘 探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仿真技术。它们综合地质学、 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的资料,采用计算机技术定量 地再现盆地形成、演化历程及其中石油、天然气的生 成、运移和聚集状况,对降低油气勘探风险、深化地 质认识并促进地学定量化等方面有着重大意义。 盆地模拟的目标,是再造盆地系统的构造史、沉 积史、地热史、有机质成熟史、生烃史和排烃史,实 现盆地油气资源潜力的总体定量评价; 油气系统模拟的目标,是再造各级油气系统的油 气生成史、排放史、运移史、聚集史和散失史,实现 各级油气系统的油气资源潜力定量评价。前者是总体 的概略模拟评价,后者是局部的详细模拟评价;前者 是后者的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和深化。
当前的盆地系统和油气系统研究与模拟工作,多数
只强调子系统之间的控制作用。常规的做法是将一个子系
统(或次级子系统)的模拟结果,作为另一个子系统(或次级
子系统)的初始条件和(或)边界条件,而忽略它们之间的相 互作用和反馈控制机制。 例如,通常只注意生烃作用对排烃作用的控制,却忽 略了排烃作用对生烃作用的反馈控制。借鉴和引用技术控 制理论来揭示盆地系统和油气系统的反馈控制机理,并且 近似地加以描述,是油气成藏动力学模拟工作者面临的重
1.盆地模拟和油气系统模拟的系统观念
对于盆地整体系统而言,其构成要素包括各个坳(凹) 陷级子系统;而对于各个子系统而言,其构成要素为下属 次级子系统或者各有关参数,包括与天然气生成、运移与 聚集有关的各种地质作用子系统,例如同沉积构造作用、 后沉积构造作用、沉积作用、地热作用、成岩作用、生烃 作用、排烃作用、运烃作用、聚烃作用,等等。
但是,沉积盆地和油气系统却更多地表现出随机性、 模糊性和非线性的另一面,导致人们无法逐一精确地测定、 评价其有关参数,更难以——用微分析方程来描述事件发 展的全过程。从根本上说,地质演化进程所表现出来的上 述随机性和模糊性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地质作用的非 线性动力学机理所决定的。 然而,目前的非线性动力学还不足以帮助我们建立起 完善的数学模型,来模拟盆地系统及其中油气生成、排放、 运移、聚集和散失作用子系统的演化历程。为了解决这个 问题,一方面可引入描述地质体特征的新参量——分维和 多标度分形谱,来描述其复杂程度和成因特征;另一方面 可根据耗散结构论和协同学原理,采用选择论的方式分阶 段地选用相应的数学模型,把确定模型和随机模型、准确 模型和模糊模型有机地结合起来。
要课题。
4.油气成藏的非线性动力学过程和多种方法模 型的综合应用
数学模型的正确选择,是合理制定盆地模拟和油气系 统模拟方法模型的另一个重要条件。选择什么样的数学模 型来描述地质过程,涉及地质体的数学特征问题。地质体 的数学特征是指地质体各种属性的数量规律性,只有当揭 示出地质体的数量规律性或当各种数学特征能反映地质体 的本质特征和总体特征时,才能称其为地质体的数学特征。 这里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如何正确认识地质体的 数学特征;其二是如何准确描述地质体的数学特征。 目前盆地模拟所采用的数学模型主要是常规动力学模 型——描述精确的物理和化学定律的微分、偏微分方程的 集合。毋庸置疑,沉积盆地和油气系统有其精确的一面, 例如盆地古地热场、有机质热演化、古构造应力场和生烃 作用,在总体上就具有较高的精确性,采用常规动力学模 型来描述较为合理、可靠。
一、盆地模拟和油气系统模拟的方法论
盆地模拟与油气系统模拟软件的研发涉及盆地地质 与油气成藏作用的各个方面,需要运用系统工程的思想与 方法,提出明确的预定功能和目标,协调好各元素之间及 元素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同时考虑参与系统活动的人 的因素及其作用,以便使系统从总体上达到最优。这里着 重介绍盆地模拟与油气系统模拟的系统观念和方法基础。
二、盆地模拟技术简介
所谓盆地模拟(Basin Modeling)是从石油地
质的物理化学机理出发,通过地质模型的数学化
和程序化,运用计算机定量地模拟油气盆地的形
成和演化、烃类的生成和排放的一项高新仿真技 术。国内外多年的研发与应用实践证明,盆地模 拟是实现含油气盆地分析和石油地质勘探定量化、 信息化和自动化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在描述某一子系统时,如果整体上采用确定性模型, 其中某个次级子系统或某些控制参数仍可以采用随机模 型来推测;反之,如果整体上采用随机模型,其中某些 控制参数或现象也仍然可以采用确定性模型来求解。 此外,在对沉积盆地和油气系统中一些复杂的、 尚未查明的局部非线性过程,例如油气的运移和聚集过 程,进行动力学模拟时,还可以考虑人工智能模拟方 法——人工专家系统和人工神经网络系统方法以及二者 的结合应用,以便发挥地质专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特殊才能,完成各个子过程之间的衔接和交替。这就是 说,在进行盆地模拟、油气成藏动力学模拟系统设计时, 应当采用综合性的方法模型。这当中不但包括多种数学 模型的综合运用,而且包括数值模拟与人工智能模拟的 结合,同时也包括常规动力学与非线性动力学的结合。
盆地模拟的任务是实现石油地质研究和勘查过程 的定量化和自动化,为石油地质家提供一个快速、定 量、综合的研究手段。盆地模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着 眼于研究对象的整体,从分析影响盆地形成演化和油 气生成排放的诸因素入手,关联地、动态地、全面地、 定量地把握盆地及其内部各独立的油气生聚单元(坳 陷、凹陷或次凹等)的沉积史、构造史、热流史、地 温史、生烃史和排烃史。盆地模拟系统的工作方式, 是尽可能精确地输入地质、地震、测井、地化以及开 发试验等数据资料,通过模拟演算实现对盆地整体或 盆地内某一个地质单元的油气资源综合评价,为勘探 开发提供决策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