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纪念《大宪章》
大宪章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大宪章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大宪章的内容
1.保障封建贵族和教会的特权及骑士、市民的某些利益,限制王权。
规定非经贵族会议的决定,不得征收额外税金。
2.保障贵族和骑士的采邑继承权。
3.承认教会自由不受侵犯。
4.归还原侵占的领主土地、抵押物和契据。
5.尊重领主法庭的管辖权,国王官吏不任意受理诉讼,对任何自由人非经合法判决,不得逮捕、监禁、没收财产或放逐出境。
6.承认伦敦和其他自治城市的自由。
7.统一度量衡,保护商业自由。
大宪章的意义
1.《大宪章》第一次以法律文本的方式规定了人权,开始了最早的人权实践。
权利与人权的区别在于人权有着与专制权力相对应的内涵。
换言之,权利只有在获得与专制权力相对应的地位时,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权。
2.《大宪章》宣告了“国王在法律之下”,将此规定凝渚文字。
在贵族和国王的长期抗征中,王权应当受到限制的思想逐渐形成。
法律开始成为约束王权的武器。
法律不仅针对臣民,而且也应束缚君主。
3.《大宪章》实质是一个封建文件。
它的行文完全是封建的表达,体现的封建贵族的利益。
它所保障的权利主体是教会、各大主教、贵族以及自由民。
作为全国绝大多数的农奴并不在它保障之列。
800多年来《大宪章》如何影响世界?
800多年来《大宪章》如何影响世界?2015年6月15日,英国举行《大宪章》颁布800周年纪念仪式。
一份最糟糕英王被迫签署的妥协方案,为什么却在800年后持续获得全人类的赞美?究其原因,也许正如美国大法官斯卡利亚所说,“《大宪章》每天都与我们同在”。
起初,《大宪章》只是一份失败的和平协议。
1215年6月15日,25名反叛男爵迫使英王约翰签署的《大宪章》(Magna Carta),只维持了10周生命。
但《大宪章》意义之深远完全超出了签署双方的想象:超过三分之一的条款限制了国王的权利范围,并且规定了“任何人,包括国王,也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
”英国保守党智囊费迪南·芒特(Ferdinand Mount)说,“1215年之后,任何英国统治者——无论是亨利三世、查理一世、奥利弗·克伦威尔还是詹姆斯二世——企图罔顾法律限制以便一手遮天时,就很容易面临激烈的反对、内战甚至被废黜王位或罢免。
”随后,约翰王陷入内战并因痢疾去世,《大宪章》于1216年、1217年和1225年被重新捡起、修订,并在1297年正式进入英国法典(statute books)。
1225年的《大宪章》,规定“国王不得随意课征任何税赋”,即“无代表,不征税”(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条款,并为1265年英国历史上第一次“议会召集”铺平了道路,这次议会召集正是为了“批准给予税收”。
正如《纽约客》作者吉尔·莱波雷(Jill Lepore)所说,“《大宪章》被遗忘了许多世纪,成为一个浪漫的遗迹”。
一直到17世纪英国内战时期,国王查理一世(1625-1649)的反对者开始援引《大宪章》对抗王权的专断,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并没有读过原始读本。
被认为对《大宪章》传播居功至伟的英国大法官爱德华·柯克(Edward Coke),在1628年起草了《权利请愿书》(the Petition of Right)。
大宪章诞生800年
大宪章诞生800年大宪章,英国对世界的一大贡献,却鲜为国人所知提起英国,人们习以为常地称之为“大英帝国”。
这或许是来自于那国号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那里有个“大”字。
不过,我们中国人习惯称之为“大英图书馆(British Library)”或者“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的,虽然都是英国国家级的场馆,其英文原文里并没有“大”字。
中文名字加进去这个“大”字,其实是因为那些场馆的规模在国人心中的地位使然。
总之,英国在这个地球上是个非常重要的国家,但是它的国土面积并不大。
若只论国土之大小,英国只能算个小国,其水陆面积一共才24.4万平方公里。
就这么大点儿国土,还是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以及北爱尔兰,这四个习俗、文化都不尽相同的地区拼凑出来的。
所以,“大英”的这个“大”,绝非以国土面积而论,应该是其影响力之大,在世界上贡献之大,换言之,是伟大之大。
过去有一种宣传论调,称大英帝国曾称霸全球,靠的是“船坚炮利”。
对此,我十分疑惑。
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是英国称霸世界的鼎盛时期,别说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新兴国家,它们哪个都比英国面积大得多,就是印度这样的文明古国大国,英国并未发兵征服,但是它们一个个都臣服英王,加入了英联邦。
何来“船坚炮利”?反过来,那日本岛国,也是野心勃勃,但其穷兵黩武,也曾一时在东南亚得逞,尤其是占据了我中华大半江山。
最后还不是被我国民浴血抗战赶出中华大地?被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彻底击垮?日本倒是“船坚炮利”,但是它在我国民心中地位如何?绝不是“大”,而是“小”,谁听说过有“大日本”之说?何以成为“日不落大英帝国”,必有深奥道理,我说不清楚。
我相信,那绝非因为“船坚炮利”。
英国之伟大,在于它对于人类的社会文明与科学技术的贡献,世界上罕有国家能与其比肩。
英国《大宪章》有多重要?
1215年6月15日,兰尼米德(Runnymede)泰晤士河岸边,约翰国王拿出了“玉玺”。
《大宪章》(Magna Carta)可以说是在一片刀光剑影之下签署通过的。
一伙贵族对国王至高无上的权力、高税收极为不满,在罗伯特·菲兹沃尔特(Robert fitzWalter)的带领下,给约翰国王下了通牒。
事实上,宪章也可以说是个和平条约,宗旨是要避免流血冲突。
不过,这一目标后来并未成为现实。
对于当代读者来说,大宪章绝大部分都晦涩难懂,充满了中世纪的套话、术语。
后来的事实还证明,宪章中最重要的一条创新举措、也就是那个由25名贵族组成的委员会有否决国王命令权力的“安全条款”根本无法实施。
但是,没过多久,大宪章就在英国政治生活中占据了中心地位,而且一直是英国自由的试金石。
不过,真正读过大宪章的人为数并不多。
今年是大宪章签署800周年。
英国将举行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
单说英国广播公司BBC,广播4台一月间将播出一套四集专题节目;电视2台将播出大型纪录片,3台推出刺激、搞笑的喜剧《大宪章2.0》,就连少儿频道都专门制作了一套《可怕的历史》,讲述约翰国王和大宪章的故事。
一个由800名美国律师组成的代表团将前往兰尼米德实地考察;汉普郡小镇奥迪汉姆(Odiham)自称,约翰国王出发前往兰尼美德之前就在这里下榻。
今年,小镇将隆重推出大宪章节,活动包括烤全猪、莫里斯舞,还将演唱一首特别创作的歌曲,歌词是由约翰国王时期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史蒂芬·朗顿(Stephen Langton)创作的,他在大宪章起草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大宪章原稿还将在多家博物馆、图书馆、大教堂展出。
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索斯伯里(Salisbury)、林肯(Lincoln)和大英博物馆即将展出保存至今的1215年原始版—四件羊皮纸卷复本。
2月,大英博物馆将把四个复本汇集在一起展出。
届时,抽签选出的1215名幸运儿将能一饱眼福。
广为人知的是,其实,在签署之后没过几个星期,大宪章就成了“废纸一堆”。
大宪章的意义是什么
大宪章的意义是什么关于《大宪章》的意义仍存在不一致的观点,有人认为这部文献被过度神化,也有人认为这部文献的时代意义仍不可低估。
到底大宪章的意义是什么?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大宪章的意义,希望对你有用!大宪章内容翻译英国大宪章 1215年受命于天的英格兰国王兼领爱尔兰宗主,诺曼第与阿奎丹公爵、安茹伯爵约翰,谨向大主教,主教,住持,伯爵,男爵,法官,森林宫,执行吏,典狱官,差人,及其管家吏与忠颇的人民致候。
由于可敬的神父们,坎特伯里大主教,英格兰大主教兼圣罗马教会红衣主教斯提芬;杜伯林大主教亨利……暨培姆布卢克大司仪伯爵威廉;索斯伯利伯爵威廉……等贵族,及其他忠顺臣民谏议,使余等知道,为了余等自身以及余等之先人与后代灵魂的安全,同时也为了圣教会的昌盛和王国的兴隆,上帝的意旨使余等承认下列诸端,并昭告全国:(1) 首先,余等及余等之后嗣坚决应许上帝,根据本宪章,英国教会当享有自由,其权利将不受干扰,其自由将不受侵犯。
关于英格兰教会所视为最重要与最必需之自由选举,在余等与诸男爵发生不睦之前曾自动地或按照己意用特许状所颁赐者,一一同时经余等请得教王英诺森三世所同意者一一余等及余等之世代子孙当永以善意遵守。
此外,余等及余等之子孙后代,同时亦以下面附列之各项自由给予余等王国内一切自由人民,并允许严行遵守,永矢勿渝。
(2) 任何伯爵或男爵,或因军役而自余等直接领有采地之人身故时,如有已达成年之继承者,于按照旧时数额缴纳承继税后,即可享有其遗产。
计伯爵继承人于缴纳一百镑后,即可享受伯爵全部遗产;男爵继承人于缴纳一百镑后,即可事受男爵全部遗产;武士继承人于最多缴纳一百先令后,即可享受全部武士封地。
其他均应按照采地旧有习惯,应少交者须少交。
(3)上述诸人之继承人如未达成年,须受监护者,应于成年后以其遗产交付之,不得收取任何继承税或产业转移税。
(4) 凡经管前款所述未达成年之继承人之土地者,除自该项土地上收取适当数量之产品,及按照习惯应行征取之赋税与力役外,不得多有需索以免耗费人力与物力。
钱乘旦:《大宪章》的历史启示
钱乘旦:《大宪章》的历史启示钱乘旦:《大宪章》的历史启示2015-06-15 16:38:00 《财经》记者马国川1215年6月15日,在泰晤士河畔的兰尼米德草地上,51岁的英格兰国王约翰(King John)与起兵反抗的贵族和主教们和解,签署了《大宪章》。
随后,这份文件被复制成13份,散发到英格兰各地。
800年过去了,《大宪章》不但没有被湮没在历史洪流之中,反而被翻译成各种不同文字在世界流传。
因为它不仅影响了英国的历史走向,也影响了欧美许多国家历史的进程,成为自由的象征。
从今年3月开始,大英图书馆举行为期半年的“'大宪章:法律、自由与遗产’八百年纪念展”,吸引了众多人士参观。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在镜头前为人们陈述《大宪章》的重大价值及意义。
“《大宪章》的本质,不是设计一种理想的状态,只是封建时期的贵族、教会和市民要求王权严格地遵守规范。
”北京大学教授钱乘旦在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说,“如果一定要给一个定性,那么它是封建的产物,是为了维护封建贵族、教会和市民的利益,跟普通老百姓毫无关系。
”钱乘旦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尤其长于英国史和世界史研究,担任中国英国史研究会会长、英国皇家历史学会通讯会士。
2003年,他曾为中共中央政治局讲解15世纪以来的大国兴衰。
2006年他担任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的学术指导,该片轰动一时。
钱乘旦说:《大宪章》也曾被遗忘,直到17世纪才被重新解释,并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
那时,《大宪章》被反抗专制王权的人们高高举起,成为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旗帜。
法制是英国历史发展的特点,英国从12世纪开始就逐渐形成法制传统,到专制时期也没有中断。
经过几百年发展,法制不断健全,《大宪章》可以被看作是贵族要求把约翰王放在某种约束之下的努力,当然,那个时候贵族们要求国王遵守的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法”,而是一种封建规范。
到17世纪人们反抗专制王权、再次搬出《大宪章》时,那时人们要求的才是某种形式的现代意义的“法”,到那个时候,英国法制传统已经相当稳固了。
800岁的英国珍档《大宪章》
800岁的英国珍档《大宪章》
胡劼
【期刊名称】《上海档案》
【年(卷),期】2015(000)007
【摘要】<正>今年,英国《大宪章》(拉丁文Magna Carta,英文Great Charter)
迎来其800岁生日。
从年初开始,一系列庆典活动相继在英国推出,以纪念这份标志着英国开始走向宪政的法律文件的诞生。
国王与贵族的博弈—《大宪章》的诞生
历程800年前的英国王室较之今日截然不同,当时的王权几乎完全凌驾于法律之上。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中世纪历史教授大卫·卡彭特(David Carpenter)说:
【总页数】3页(P43-45)
【作者】胡劼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75.1
【相关文献】
1.论封建契约下国王封臣间的斗争与妥协——从《亨利一世权利宪章》到《大宪章》
2.建构大宪章的现代性:学科分立视野下的19世纪大宪章研究
3.爱管“闲事”的人大代表——记区人大代表、青村镇街道党总支书记卫国珍
4.爱管"闲事"的人大
代表--记区人大代表、青村镇街道党总支书记卫国珍5.《民国珍档·民国名人户籍》正式出版发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为什么800年后人们依旧赞美《大宪章》?上:大宪章的起源
为什么800年后人们依旧赞美《大宪章》?上:大宪章的起源今年是《大宪章》(Megna Carta)签订800周年,这部于1215年在英格兰南部签订的法律条例被人们称为近代民主与自由的起源。
在今年,世界各地的文化中心如大英图书馆,华盛顿国家资料馆等都向公众展出了《大宪章》的原抄本,就连谷歌首页也在6月15日换上了大宪章的涂鸦。
到底什么是《大宪章》?它为何如此重要?它的签订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它在当今还有多大的影响力?什么是大宪章?《大宪章》,拉丁语Magna Carta,英语The Great Charter,又称作自由大宪章。
它最初由英格兰国王约翰在1215年6月15日签订,经历了100多年反复的废除,修改和恢复,最后在1297年由爱德华一世确立成为英格兰成文法的一部分。
大宪章的起源?在今年全世界范围内纪念大宪章诞生800周年的展出,或是新闻报道都会将其称为“现代民主的源头”。
但事实上,1215年英格兰国王约翰国王签署的这一份文件,仅仅是一份停战和平协议(The Articles of Barons),用以平息反叛贵族发起的内战。
可以说,最早的《大宪章》,是英国国王与贵族领主阶级的权利保障协议,是国王向贵族诸侯争取忠心的让步条例。
而它的签订,与当下的动荡政局,罗马教会的控制参与有着密切的关系。
I 四面楚歌的约翰国王John of England前任国王理查一世遗留的贵族矛盾自1066年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到12世纪亨利二世创立金雀花王朝的期间,英格兰土地上上的王权被牢牢的巩固,中央政府权利被提高。
因此,亨利二世的儿子,约翰国王的哥哥:大名鼎鼎的狮心王理查一世(Richard I,the Lion-Hearted)在1189年继位后并没有把心思放在英国的治理上,而是带领十字军东征,企图在欧洲大陆上闯出一片天。
理查一世要打仗就需要钱,虽然理查一世“狮心王”的美名肯定了他戎马勇猛的一生,但是作为治国之君,他是十分不称职的。
英国大宪章其实是封诉苦信
英国大宪章其实是封诉苦信作者:荆超来源:《方圆》2015年第14期6月15日是纪念英国《大宪章》签署800年的日子,英国举行了盛大的纪念仪式。
这一早在1215年签署的文件,有人说它对英国最终确立君主立宪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有人说它影响了法国《人权宣言》以及美国宪法,也有人说它是世界宪法的基石。
1941年,丘吉尔为了劝说美国参加二战,甚至提出以《大宪章》原件作为美国援军的交换。
然而,对于公众而言,全文通读过《大宪章》的人却是不多。
《大宪章》最初是用拉丁文写在羊皮纸卷上的,内容既不分段落也没有条款,只是记录下贵族们的各条意见,反而更像是向国王的诉苦信。
后来的63条内容是由专家翻译成英文后按照内容划分而成的。
对于当代读者来说,《大宪章》绝大部分都晦涩难懂,充满了中世纪的风格。
其中主要对自由、司法公正和财产权进行了规定,核心思想就是限制国王权力、保障贵族权利。
但是细看之下,《大宪章》居然还涉及了锄头、鱼塘甚至寡妇和嫁妆这些琐碎的内容。
其中,《大宪章》第5条规定了监护人在管理土地期间,要从收益中拿出一部分钱专门修缮房屋、园地、鱼塘、磨坊及其他附属物,同时在该土地的继承人成年后,监护人除了要向其归还土地外,还特别提到了犁、锄头等其他农具。
这主要是考虑贵族继承人的利益,要求监护人在继承人成年前代为管理其拥有的“庄园”。
尤其是,并非所有的贵族都擅长理财,他们要为孩子上学、佣人开销、各种礼服等等巨额花销头痛,要尽量避免继承大量欠债的情况。
除此之外,《大宪章》中还规定了寡妇不仅能不受任何约束地拿到属于她的财产,还允许在夫家居住40天,并且拿回自己的嫁妆。
为什么要提到寡妇的权利问题呢?这是因为中世纪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寡妇数量都特别多,这主要和男子死亡率高有关系,在15世纪英国贝德福郡的326份遗嘱中,有235份(占72%)遗嘱提到健在的妻子。
这些守寡的妇女大部分都选择改嫁,这样的选择和她们的经济条件有很大关系。
另外,这样一份文件中甚至还有专门涉及犹太人的规定。
《大宪章》八百年:历久常新的传奇文件
《大宪章》八百年:历久常新的传奇文件《大宪章》的意义并不呈现于现实中而是呈现于历史中。
《大宪章》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一个限制性的法律文件,最突出亮点是限制权力和宣布自由。
《大宪章》的产生不是和平条件下君主对王权的自我约束,而是在刀光剑影的闪烁中夺取来的自由和权利。
2015年6月15日,星期一。
八百年前的1215年6月15日,也是星期一。
这一天,在英格兰的斯泰因和温莎之间的泰晤士河畔一块被称为兰尼米德的草坪上,聚集了英格兰国王约翰和几十名贵族代表。
当年的这一天,对于英格兰、对于国王约翰和这些贵族代表们很重要,而现在,这一天对于整个人类的政治文明都显得很重要——当时,没人知道这一点。
诺曼征服后的英格兰在诺曼征服之前,英格兰是一个松散的军事民主制的封建王国,欧洲大陆的封建制度则发展得较为成熟。
1066年9月28日,法国的诺曼大公威廉趁英格兰王国内乱和遭遇丹麦入侵之际,跨过英吉利海峡开始了诺曼征服,打败了英格兰各个贵族,于圣诞节被加冕为威廉一世,史称“征服者威廉”。
后又经过几年征战,威廉在1070年全面完成军事征服。
为褒奖跟随作战的骑士们,威廉将抢来土地中的七分之一作为自己的直辖领地,其余都封赏给了诺曼底的骑士,并将他们封为男爵,所以,1215年的反叛又被称为“男爵叛乱”。
威廉还将欧洲大陆的封建制度也搬到了英格兰——不过他进行了一点修改,使之更有利于自己的利益。
在欧洲大陆,封臣只效忠直接的封主:“附庸的附庸不是国王的附庸”。
但威廉一世则强迫英格兰所有的贵族都直接臣服于自己,这样,附庸的附庸同样也是国王的附庸,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中央集权。
在封主与封臣之间主要有三大权利与义务关系,一、服骑士兵役;二、缴纳献纳协助金;三、向封主提供法律和政务的协助。
这三点对于封主而言是权利,对于封臣而言则是义务,同时,封臣也有自己的权利,如领地上的经济利益和司法裁判权等等。
当封臣提供了义务之后,封主则要保护封臣的利益。
封建时代,这些权利与义务都是具有人格化的人身依附,因而也是不平等的。
英国历史为什么要从“大宪章”说起?
英国历史为什么要从“大宪章”说起?英国历史始于日耳曼人与凯尔特人,亦是后来的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其源头可追溯到罗马统治时期。
英国全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由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组成,而整个英国的历史也就是由这四个区域的历史交织组成。
丨英国崛起的秘密——制度精神制度精神体现在:第一、对制度的尊崇,这类似我们说的契约精神第二、善于用制度来解决问题丨英国制度精神的源头:《大宪章》为什么说这样一份契约是制度精神的源头呢?两个主要原因:第一、《大宪章》产生的过程就体现出某种制度精神“不是这个国王不好,就换个好国王,而是要用制度来限制国王的权利”800多年前,英格兰约翰王当政,能力比较差,不断打仗,不断失败,打仗没钱了,他就拼命加税,也不和大家商量。
当时的贵族,天主教徒,百姓,纷纷赶来包围约翰王,就因为约翰王为了打仗,没有经过大家商讨,就实行了加税政策。
没有经过大家讨论,就颁布一项税收政策,已经超越了国王的行事原则。
但大家把它包围起来,不是为了推翻它,建立一个新国王,而是为了让国王签署一项协议,遵守契约,和我们传统上废掉一个,再立一个的做法非常不同。
这个大宪章的条约,不是那种形而上学,上纲上线,只规定大视角下的社会政策,而是细化深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包含的是一个内容非常琐碎的文件,包括税收、监护、继承,甚至寡妇改嫁等等。
第二、《大宪章》包含了一些对后世非常重要的原则例如,英国政治学家洛克,后来西方政治理论的那些重要概念,像政治契约,全是从他那里来的。
那他的核心观点从哪里来的呢?就是《大宪章》。
可以说,洛克的学说本身就是对《大宪章》的一次重点强调。
《大宪章》的真正意义,实际上是给了后人一个依据、一个发力点,使他们可以强调制度,来限制权力。
在此后的几百年中,国王与贵族都会拿它作为依据来限制国王,国王又可以返回来反制贵族,这种来回地较量过程造就了一系列好处,比如,君主立宪政体被确立,习惯法的产生,都会引用以前的判案依据。
《大宪章》签署800周年
《大宪章》签署800周年作者:来源:《新金融观察》2016年第05期相信不少国人之所以知道英国的《大宪章》,是因为央视纪录片《大国崛起》。
在这部风靡一时的纪录片里,谈到英国率先成为现代国家的几个原因,其中就有这篇《大宪章》。
《大宪章》记录在一张羊皮纸上,只有区区63款,短短几千个字,却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2015年是《大宪章》签署800周年,世界各地的学者纷纷撰文,或是纪念或是批判。
《大宪章》原件也在2015年开始了全球巡展,并且在10月抵达了中国。
《大宪章》之所以如此重要,之所以被《大国崛起》认为是英国发展强大道路上的一块重要基石,是因为它对于权责的界定和对司法程序的尊重。
《大宪章》是一位暴虐的英国国王和他手下的贵族们在血腥内战后签订的,内战的原因是国王想要向贵族开征新税,但是在征税一事上国王与贵族之间一直有不成文的约定。
国王违反了这些俗规,终于引起贵族们的反抗。
在2015年涌现出来的许多纪念文章中,大部分都是对《大宪章》历史意义的再度确认。
但是也有不少言论表达了对这种推崇的批评。
许多学者认为《大宪章》的意义被神化了,它的大部分条文是从之前的一些宪章继承而来,它与现当代政治文明又隔了好几座大山。
相比对它大张旗鼓的纪念活动,它的真实历史价值却配不上。
这种批评自有其正确性。
毕竟《大宪章》是两个权贵阶层之间达成的一个停战协议,而且也不是顺风顺水地实施下来的。
签署《大宪章》的那位国王几乎一签字就反悔,最后身死人手。
在之后的几百年里,《大宪章》更是经历了多次交锋和修改,历代英国国王也将其重新颁布了数十次,以至于后来的版本与最初的那个版本相去甚远。
不过即便如此,原初版的《大宪章》还是有几个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最基本的一点就是限制了王权、把王权置于一些法律前提之下。
比如说除非得到王国上下的一致同意,国王不能征税。
这一点让英国政治走向了与当时世界主流的君主制完全不一样的道路,即君主立宪。
而《大宪章》更具有世界性意义的一条,则是它衍生了人身保护的概念:除非经过由普通法官进行的法律审判,或是根据法律行事,否则任何自由的人,不应被拘留或囚禁,或被夺去财产、被放逐或被杀害。
1215年大宪章名词解释
1215年大宪章名词解释《1215年大宪章》,这可是英国历史上一个超级重要的存在呢。
1215年,那时候的英国社会啊,矛盾重重。
封建领主们对国王的权力那是相当不满。
国王约翰呢,他在统治期间有很多不得人心的做法,比如随意征税啦,滥用权力之类的。
封建领主们觉得自己的权益受到了极大的侵害,于是就联合起来,逼着国王约翰签订了这个《1215年大宪章》。
这个大宪章里的内容可丰富啦。
它明确规定了一些限制王权的条款。
比如说,国王不能随意征税了。
在这之前,国王想征税就征税,老百姓和领主们那可都是苦不堪言啊。
就像有个领主,本来自己的领地收入就有一定的规划,国王突然来征税,把他原本用来建设领地、养活家臣的钱都拿走了,这怎么能行呢?大宪章这一规定,就像是给国王的权力上了一道枷锁,让他不能再这么任性。
还有呢,大宪章规定了司法公正的一些原则。
在当时的英国,司法很多时候是被国王操控的。
一些人可能因为得罪了国王,就被随便判罪。
大宪章就提出了要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来进行审判。
这就好比是给那些可能被冤枉的人提供了一个保护罩。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普通的农民,被国王无端指控犯了罪,要是没有这个大宪章的保护,那他可能就被随意处置了。
但有了大宪章,他就可以要求按照法律程序来审判自己,这是多么大的进步呀。
《1215年大宪章》的意义可不仅仅局限于当时的英国社会哦。
它对整个世界的政治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可是后来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源头呢。
很多国家在探索民主政治的道路上,都从《1215年大宪章》里汲取了灵感。
它所体现的限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司法公正等理念,逐渐传播开来。
而且呢,大宪章的签订也反映了一种社会力量的制衡。
在封建制度下,国王虽然权力很大,但领主们联合起来也有足够的力量去和国王抗衡。
这种制衡的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政治体制中也有着重要的体现。
比如说在一些民主国家,不同的政治势力相互制约,防止一方独大,这和《1215年大宪章》所体现的制衡思想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高中历史热门阅读 驯服统治者《大宪章》的政治遗产素材
驯服统治者:《大宪章》的政治遗产有时,一个糟糕的统治者也能成就一件好事。
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的英格兰国王约翰即是一例。
当无数统治者随着时间流逝为历史的尘埃所埋没时,约翰王的名字却时常为后世的学者所提及,被热爱自由的人们所铭记,甚至在八百年后仍然成为了一部儿童书的主角。
这倒不是因为这位国王做了什么好事。
恰恰相反,与英格兰中世纪的其他国王相比,约翰王既算不上仁慈,又算不上强大。
而正是这位有些暴虐又有些软弱的国王,激起了英格兰封建贵族的反抗。
最后,他们迫使约翰王签署了后来被视为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文件之一《大宪章》。
这一天是1215年的6月15日,距今已整整八百年。
历史的吊诡或许正在于:一件好事有时却是一桩坏事的源头,而一件坏事却能成为一个有着重大裨益的历史进程的开端。
今年(2022年),英国和世界的许多地方都在举办《大宪章》八百周年的纪念活动。
英国还专门成立了纪念《大宪章》八百周年活动的**会,从西方到中国的很多媒体都刊发了纪念《大宪章》的长篇评论文字,甚至还有学者试图对《大宪章》重新做令人望而生畏的历史考证。
笔者既无力像中世纪史学者那样对历史的细节做深入探究,也对鉴别《大宪章》不同版本的细微差异概无兴趣。
笔者最关心的莫过于《大宪章》这一具有开创性的政治文件在英国乃至人类政治文明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笔者看来,《大宪章》的首要价值是以法律文件确立了“驯服统治者”的政治原则,由此成为人类现代政治文明的源头。
封建传统中的政治契约毋庸置疑,1215年《大宪章》并非从天而降。
公允地说,这份文件乃是中世纪英格兰封建传统演进的产物。
尽管《大宪章》是一份极富开创性的政治文件,但它所阐明的很多原则与条款并非为《大宪章》所独有。
实际上,国王应当遵守法律与习惯的观念,是当时西欧封建主义传统的一部分。
十二世纪到十三世纪的英格兰,是欧洲意义上的封建社会。
王权尽管在上升,但并未强大到足以建立起**集权化的**国家,社会治理的核心是封君与封臣之间基于土地、融合了财产权利与政治权利的契约关系。
大宪章》八百年
大宪章》八百年大宪章》八百年2015-6-15 0:57:07 发布在凯迪社区> 文化散论KCIS观察:今天是英国大宪章诞生800周年的纪念日。
1215年6月15日,英格兰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文件《大宪章》问世,人类社会由此拉开了推倒专制、走向民主的历程。
本文讲述了大宪章的起源与影响。
作者:杜君立2015年6月15日——今天是《大宪章》诞生800周年的纪念日。
1215年6月15日,英格兰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文件《大宪章》问世,人类社会由此拉开了推倒专制、走向民主的历程。
纪念《大宪章》800周年委员会主席罗伯特·伍斯特爵士说,《大宪章》不仅是“自由的基础”,而且是“民主的基础”。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大宪章》所创造的现代政治原则与法律精神,即对公民权利与自由的捍卫和对统治者与权力的制约,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的基本内容。
本文从马镫这个技术细节,讲述了《大宪章》的起源与影响。
历史学家克罗齐曾说:“无分国别,人类历史都是自由的历史。
”在人类历史上,有很多不起眼的细节决定了历史的走向,马镫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细节。
马虽然很早就被人类驯化并用于战争,但却一直没有马镫。
马镫出现之前,骑兵虽然也具有一定的速度优势,却并不具有太大的力量优势,因此骑兵只用于侦察、通信、小规模突击和骚扰。
直到公元8世纪,骑兵在西方的战争中始终只是配角。
马镫从中国传到欧洲之后,一支新型军队、乃至一种新的制度和社会结构冉冉诞生,这就是所谓的骑士时代。
有了马镫,全速行进的欧洲骑士迅速成为一支不可阻挡的力量,他们就像堡垒和攻城炮一样,完全是军事工程学的产物。
有200块钢板做成的盔甲和20万个小铁环联结而成的锁子甲保护,几乎任何刀剑长矛箭镞都难以伤害他们。
这些马镫上的贵族武士不仅是力量和胜利的象征,也是自由和正义的旗帜。
正是骑士和骑士精神不屈不挠的斗争,平民社会终于击败任性的王权,将权力这只野兽关入法律和文字的囚笼。
十字军骑士据传说,公元5世纪的英格兰有一位国王叫亚瑟,他在罗马帝国瓦解之后,率领圆桌骑士团统一了不列颠群岛,被后人尊称为亚瑟王。
简述《大宪章》的签署及其意义
简述《大宪章》的签署及其意义作者:姜雪松申冬梅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年第34期摘要贵族联合市民阶层与君王抗衡,促使历史上著名的《大宪章》诞生。
作为一份封建性的政治文件,它由约翰王签署;作为一个成文法典,它在亨利三世在位的半个世纪中被奉为法律基础,进而成为此后英国宪法政治发展的一个起点。
关键词约翰王教会贵族市民大宪章中图分类号:D921 文献标识码:A1199年5月约翰加冕为王(1199-1216年)。
约翰继位英王以后,纵情淫乐,奢侈无度,背信弃义,不听大臣劝告,破坏封建惯例,任意没收附庸土地,不断增加城市税收,使原已存在的王室与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在1202-1204年的对法战争中连连失利,大片土地均为法王腓力二世占领,使约翰获得“失地王”称号。
1205年,因干涉坎特伯雷大主教的选举,又与教皇发生冲突,教皇英诺森三世将约翰开除教藉,并宣布废除约翰王位,约翰被迫无奈,只得承认自己是教皇的附庸,每年向教皇交纳大量贡款。
为筹集贡款,他加紧横征暴敛,导致国内民怨沸腾,众叛亲离。
1215年,贵族诸侯在骑士和市民的支持下,发兵反叛国王,6月15日约翰被迫与大贵族在泰晤士河畔的兰尼米德草地上举行谈判,贵族代表向他呈递了一份文件,6月19日由约翰王与25名贵族代表签署生效。
这样,贵族联合市民阶层与君王的抗衡,促使历史上著名的封建性政治文件《大宪章》诞生。
《大宪章》(Magna Carta)共63条,主要是从教会、贵族、骑士及市民的利益出发,对国王的权力加以约束。
大宪章首先肯定了教会和贵族的特权,承认英格兰教会所享有的自由,其权利不受侵犯,其自由不受干扰;规定除下列三项税金外,如无全国“公意”之许可,将不得向贵族、骑士、伦敦城征收任何免役税与贡金:(1)国王被俘时,赎回国王之赎金;(2)国王策封长子为骑士时之费用;(3)国王出嫁长女时之费用,同时规定征收这三项税金时亦务求适当。
规定凡欲征收上述贡金之外的捐税和免役金,国王必须召集有大主教、主教、伯爵、显贵男爵及其他封建领主参加的会议,召集会议的诏书必须于开会前40日内送达,召集会议的缘由应在诏书中写明,会议召集后,征税事宜应按会议出席者的公意进行,不得以缺席人数相阻延。
《大宪章》在中国
Magna Carta in China
作者: 钱乘旦;梁跃天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100875
出版物刊名: 史学集刊
页码: 193-198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3期
主题词:�大宪章》,中文文献;国人理解
摘要:2015年是《大宪章》发布800周年,英国和西方许多国家都举办过多种纪念活动。
《大宪章》在西方被认为是"自由的基石"、"宪政之母",长期受到追捧。
19世纪中叶,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中国人开始关注西方历史,《大宪章》由此进入中国人的视野。
在一个多世纪时间里,中国人对《大宪章》是如何认识的,如何评价这份中世纪的英国文件,他们如何试图将它与中国的变局联系起来或不联系起来?这是本文追寻的问题。
大宪章的意义
大宪章的意义年前地今天,年月日,内忧外患、走投无路地英格兰国王约翰(,)在泰晤士河旁兰尼米德()地一片美丽宁静地草地上被迫答应位贵族代表地要求,签署《大宪章》().因为这份世界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这位英国历史上最不得人心地国王之一得以永载史册.(为了庆祝大宪章周年,伦敦大英图书馆首次展出四份幸存地年大宪章()地原稿.)这份用拉丁文书写在一张差不多大小地羊皮纸上地文件地主要内容是限制国王权力,保障贵族和自由民地权利.后来地历史演进证明,《大宪章》所创造地“法治”()理念不仅是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地基石,也是人类民主宪政地源头.【一】迄今有关《大宪章》地各种学术研究可谓汗牛充栋,我并不是这方面地专家,因而无意在这里画蛇添足.我只想指出一点,这也是古往今来关于它地共识:就《大宪章》地文本来看,它地最大突破在于对“绝对王权”地否定.《大宪章》承认,英格兰国王地权力是上帝授予地,但却拒绝承认这一“神圣权力”是绝对地、不受限制地.相反,它声称,国王只是贵族“同等中地第一个”,没有更多地权力.而在总共条、多字地《大宪章》中,最重要地第条(即所谓“安全法”)规定,由名贵族组成地委员会可以随时召开会议,具有否决国王命令地权力;如果国王地行为违背了《大宪章》,必要时还可以使用武力,剥夺国王权力和财产.在信奉“君权神授”地中世纪政治合法性框架内,这种加诸王权身上“契约”是史无前例地.绝对权力终结地地方,就是法治开始地地方.然而,如同人类历史上地所有里程碑事件一样,《大宪章》地意义并不仅在于其文本所传递地精神本身,更在于以后地历史发展幸运地让它地价值得到了凸显.如果遍查世界各个文明地史籍,我们一定能够搜寻到许多类似于《大宪章》这样限制王权地事件和文献.就拿中国来说,史载,早在殷商初年即发生过贤臣伊尹“放太甲于桐”、年后还权给这位已经改过自新地殷王地重大政治变故,这也是历代儒生津津乐道地故事,在性质上与英格兰贵族胁迫约翰国王签署《大宪章》如出一辙;儒家经典《尚书?泰誓中》有“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地名言,它几乎已经将“受命于天”地统治者地政治合法性建立在被统治者地同意之上;甚至直到传统专制集权达到顶峰地明清时期,仍然有黄宗羲这样地学者对绝对王权发起强有力地批判……但恐怕没有人会认为,这些历史事件为中国地法治和宪政奠定了基础.因为后来地中国历史没有沿着这些事件所开辟地可能性演进,因而就使它们成为了偶然地、孤立地灵光闪现,湮灭在浩瀚地历史长河中.英国人幸运地抓住了机会,将偶然事件中蕴含地可能性充分展开成为了历史本身.因此,《大宪章》地真正价值在于它得到了践行.事实上,《大宪章》签署以后,英国地许多国王(包括签署它地约翰王自己)和统治者们并没有真正把它当回事.他们不是想要废除它,就是试图修改它,或者根本不打算遵守它……英国人民为了捍卫《大宪章》所赋予自己地权利,前赴后继地抛头颅、洒热血,战斗了整整年——他们以《大宪章》之名砍下了查理一世(,)地头颅;他们在奥利弗?克伦威尔(,)地领导下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国;他们又发动“光荣革命”(,),重建君主立宪制度……最终,英国人成功地驯服了“绝对权力”,使《大宪章》中蕴含地法治精神生根发芽,成长为制度地参天大树.随着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化国家和崛起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地“日不落帝国”,这一法治精神在全世界发扬光大.直到年后地今天,《大宪章》依然是英国地不成文宪法中地重要组成部分,它地个条目仍然具有法律效用,分别是:国王必须保证英国教会地自由、伦敦及其他市镇地自治权,并且未经依法审判不得对公民采取搜查、拘捕、放逐或没收财产等剥夺权利地强制行为.正是因为《大宪章》在英国历史上地成功,它激励着后世英国以及世界上其他地方地人们为捍卫自己地权利而不懈斗争,而这种斗争又进一步赋予它以新地生命力.一位英国首席大法官因此写道:“《大宪章》地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其实际上说了什么,更重要地是在于,后代声称它说了什么,相信它说了什么……”【二】上世纪年代以后,以弗里德里希?哈耶克(,)为代表地古典自由主义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大行其道.受此学术风潮影响,中国地自由派知识分子中逐渐形成一种新地思维定势,它认为,欧洲启蒙运动分为英国式地“演进理性主义”与法国式地“建构理性主义”两种截然不同地观念.前者以约翰?洛克( ,)、大卫?休谟(,)和亚当?斯密(,)等人为代表,后者以勒内?笛卡尔(é,)、让雅克?卢梭()和奥古斯特?孔德(,)等人为代表.英国和法国分别遵循地是“渐进改良”和“激进革命”地政治变革模式,而改良优于革命.我在这里愿意借讨论《大宪章》来简单谈一下对这个问题地认识.首先,将英国地政治演进模式简单地归纳为“改良”,是不符合历史真实地.正如我们在上文中已经看到地,历史上地英国人民并非一味地坚持改良,拒斥革命.一旦他们认为自己地权利受到侵害而忍无可忍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不惜以武力推翻统治者.而将改良与革命对立起来,并且推崇前者、贬低后者地当代思潮,可能是对过去一个世纪横扫中国地“革命崇拜”地一种有益地逆反,但它却同样不符合历史真实.就像革命并不必然优于改良一样,改良也并不必然优于革命,一切视乎究竟哪种方式对社会造成地破坏更小、取得地进步更大.我想提醒那些“革命恐惧症”患者,辛亥革命是“革命”,而明治维新是“改良”,但如果不考虑别地,仅从它们对社会造成地损害来看,因辛亥革命而死地人数远比因明治维新而罹难地人数少.因此,英国人真正地智慧并不在于支持改良,反对革命,而在于他们对传统地敬畏.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他们对《大宪章》所确立地法治传统地执着尊崇,导致了英国现代化地成功.英国人似乎对那种否定和打破既有地一切、对社会进行全盘重新规划地豪迈地进步信念怀有与生俱来地怀疑和恐惧,对他们来说,无论采取改良还是革命地手段,总是努力试图将它对社会造成地震动控制在最小范围.这一点,哈耶克正确地看到了,但他地大多数中国粉丝并没有深刻领悟.(年月日,约翰国王与反叛贵族在温莎附近签署大宪章地雏形《男爵条款》.)第二,观念固然重要,但它并非像许多中国知识分子相信地那样,是推动社会演进地全部动力.新观念与社会变革之间毋宁是一种种子与果实地关系——种子中蕴藏着可能性,但没有合适地土壤和气候,它便不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亦如我在前文中提到地,人类历史中产生过许多有利于形成法治地观念地种子,但它们几乎全部湮灭在了历史长河中.《大宪章》之所以成为一个幸运地例外,不是因为它地内容多么“先进”,而是因为英国地经济社会结构比世界上其他地方更加适合它地发育成长.哈耶克提炼出“英国观念”和“法国观念”,并将它们加以概念化地对比分析,只是出于一种学术上地抽象需要,它们并不是复杂多元地真实思想史.我可以轻易地举出许许多多具有典型“法国观念”地英国思想家,例如托马斯?霍布斯(,)和杰里米?边沁(,);我也可以同样轻易地举出许许多多具有典型“英国观念”地法国思想家,例如邦雅曼?贡斯当( ,)和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 ).因此,在我看来,英国和法国之所以走上截然不同地道路,主要不是由休谟和卢梭们所决定地,而是受制于英法两国截然不同地经济社会结构.由于篇幅关系,这里无法就此展开深入讨论,但我认为以下两点是关键:第一,英国一直拥有强大地贵族势力;第二,英国地经济结构历来更加依赖于商业,而非农耕.从《大宪章》地诞生过程本身来看,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重要道理:法治产生于势均力敌地利益博弈,它不是由什么人(或组织)根据一套理念从无到有地规划出来地.【三】令人悲哀地是,在庆祝《大宪章》问世周年地此刻,英国和欧洲正深陷为得以继续生存而斗争地凄凉境地,这使得人们为《大宪章》所结出地果实地未来命运感到担忧.如果说希腊和英国分别是人类民主和现代法治地发源地地话,那么它们同时陷入困境则是整个西方文明陷入严重危机地象征和缩影.由于经济持续低迷以及移民问题、恐怖主义等一系列严峻挑战,一种前所未有地浓厚地怀疑主义和失败情绪正弥漫在英国和整个西方地精神世界上空.一个多月前刚刚进行地那场英国大选虽然是对英国现政府正确地经济政策地确认,但它却加剧了英国和欧盟分裂地可能性.不仅如此,选民们所表现出来地空前地政治冷淡、对领导人地不信任以及无力感深刻地折射出这个被称为“议会之母”地国家地不健康政治生态.仅仅在不久以前,大选地获胜党还能得到超过选民地支持.而现在,胜选地政党只能努力争取不比对方输得更惨,让支持率勉强超过.无论是赢得连任地保守党人戴维?卡梅伦()还是输掉选战地工党领袖埃德?米利班德( ),都没有展现出能够带领国家走向未来地领袖气质.地确,不仅是英国,在整个西方,政治领导人地形象和威望比起他们地伟大前辈而言是一落千丈.当今这一代总是挨骂地被吓坏了地政客从来不敢向选民提出更为宏大地愿景,他们只能在严峻地情势推动下随波逐流,做出一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短期行为.这种精英地无力与草根地缺席结合在一起,使人们在更大范围上渐渐丧失了对体制地信心和对政治人物地信任,这正在导致更为不幸地后果.在英国和欧洲,它催生了一个巨大地合法性真空.而那些反体制地民粹主义极端思潮恰好趁虚而入,填补了它所留下地大片空间.它们抓住了这个时代地普遍情绪,向失望地选民提供了廉价地情绪发泄对象,而非积极地解决方案.它们反精英、反移民、反全球化、反欧洲……直至反政治.传统上,西方地左翼总是将自己地政治理想定位在梦幻般地未来,它们地口号里通常带着“前进”之类字眼;相反,西方地右翼总是将自己地政治理想定位于黄金般地过去,它们地口号里通常少不了“回归”之类字眼.但在这个危机重重地关键时刻,西方地确有必要从历史中重拾信心,进而再次获得向前地动力.让我们把目光放到大西洋地另一边.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宪章》在美国人心目中地分量一点也不比在英国人心目中地分量轻.它是“独立革命”地重要精神指引,美国国会至今仍然陈列有精细仿制地《大宪章》;它还被编入了美国教科书;签署地兰尼米德地“大宪章纪念址”,也是由美国人出资设计建造地.据媒体报道,作为周年纪念活动地重头戏,当下正在伦敦大英图书馆展出地,除了有英国各地仅存地四份岁高龄地《大宪章》原件副本外,还有专程从纽约公共图书馆运来地托马斯?杰斐逊(,)亲手撰写地《独立宣言》草稿以及美国国家档案馆提供地《权利法案》原件,这两份珍贵文件都是第一次漂洋过海在美国以外展出.它们一起见证着人类为争取自由权利而不懈斗争地漫长而光辉地历史,它们还能够继续照亮人类未来地道路吗,就像它们在过去几百年里成功做到地那样?写于年月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6月15日,是英国《大宪章》签署纪念日。
《大宪章》虽诞生于800年前,它的光芒却未因漫长的时间而被遮蔽,未在人们的记忆中暗淡。
相反,它日久弥新,被世界各地的人们心怀崇敬地纪念。
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5月13日晚应邀出席在大英图书馆举办的纪念英国《大宪章》签署800周年展览,并在年利达律师事务所为展览举办的晚宴上发表题为《法治照耀中国》的主旨演讲。
他声言800年前的《大宪章》在英国历史上具有崇高的政治、法律地位,以及对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权利法案》有着深远影响,并谈及法治思想即使在中国也源远流长,中国古人就曾认为“法者,治之端也”,“一断于法”,不分贵贱尊卑。
只是数千年人治历史的干扰消弭了法治的微光,使命途多舛的民族至今还在法治与人治的岔路口徘徊。
一、《大宪章》为国家制度设计奠定基石在英国历史上,约翰王并不是一个好国王。
但在大兵压境之下,为了皇位的安宁,他选择了避险之策:1215年6月15日,51岁的英格兰国王约翰(kingjohn)与起兵造反的贵族和主教们和解,签署了《大宪章》。
《大宪章》其实是一个停战协议,它是一群对王权霸道、私权阙如的现实强烈不满而对限权力、保权利有强烈诉求的臣属与一个雄心勃勃而又霸气不足的君主拔剑相斗后讨价还价的结果。
在这个“停战协议”中,国王对臣民做出承诺,承认臣属的权利。
《大宪章》一共有63项条款,对自由、司法公正和财产权做出了规定,最重要的部分是限制国王权力,保障臣属权利。
1864年的木刻版画描绘了英王约翰签署《大宪章》的场景其中关于自由的条款有:第1条承诺“英国教会当享有自由,其权利将不受干扰,其自由将不受侵犯”;第13条承认伦敦等城市的“拥有自由与自由习惯”;第63条除重申“教会应享有自由”,并承诺“英国臣民及其子孙后代”“充分而全然享受《大宪章》所述各项自由、权利与特权”。
关于保障臣民财产权益的条款有:第2条到第11条对继承权、未成年继承人的权益保障、寡妇的权益保障、债务人抵偿债务等方面做出规定。
关于限制王室和政府权力的条款有:第25条规定,一切郡、百户邑、小邑、小区均应按照旧章征收赋税,不得有任何增加;第28条规定,治安官和王室管家吏不得自任何人那里擅取谷物或其他动产;第30条规定,未经自由民同意,任何郡长或执行吏都不得擅取其车马作为运输之用;第31条规定,王室不得强取他人木材建筑城堡等;第23条规定,不得强迫任何市镇与个人修造桥梁;第5条规定,一切不正当不合法的地租与罚金一概免除。
《大宪章》第12条的内容是:如果国王被俘需要赎金,如果国王为长子举行授爵仪式需要花钱,如果国王为长女出嫁准备嫁妆需要费用,在这3种情况下,国王可以向他的直属附庸征收适当的援助金。
除此而外,未经全国公意许可,国王将不得征收任何免服兵役税和援助金。
《大宪章》第14条规定,如果国王因某个事项,譬如对外战争,确实需要附庸们的经济支持,需要额外征收税赋,必须为此召开由教会主教、修道院院长和贵族参加的全体会议讨论决定。
召开这样的会议,国王必须提前40天向所有与会者送达会议通知,并在通知中明确会议的事由、时间和地点。
《大宪章》第38条规定了关于司法公正和法治的条款:未有可信证据,不能使任何人经受审判。
第45条规定,所任命法官、治安官、郡长和执行吏必须熟知法律。
第39条写道:“任何自由民,如未经同侪(地位相当的人)的合法审判,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
”该条款成为现代英国和美国“保证人生而自由”的宪法概念的基础。
除此之外,《大宪章》第61条还明确规定保障《大宪章》得以落实的监督性条款:贵族须推选出25位代表,监督《大宪章》的落实。
如果其中有4人发现国王违约,即可向国王指出,要求其立即改正。
国王须在40天内改正。
如果国王没有改正,这25位代表即可联合全国人民,以一切方法向国王施以抑制与压力,诸如夺取王室城堡、土地与财产,以及他们认为合理的其他方式,但不能伤害国王及其家眷。
这一条实际上赋予了在国王“违章”造成对国民的伤害的情况下,国民推翻国王的权利的正当性。
《大宪章》虽然是国王与他的贵族臣属所签署的,但第60条规定,其适用范围为全国臣民。
二、《大宪章》的历史价值源远流长与一些文明史悠久的国家相比,英国还是文明发育较晚的国家。
但重要的是,由于外族统治的时间较长和统治者的不断更换,英国的政治文化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一方面外来统治者会带来一些其民族文明进步的理念,比如在盎格鲁-撒克逊人统治英格兰的时期,他们把部落社会的选举产生首领、重大问题由民众大会决定这样的做法移植到对英格兰的治理中。
包括国王的产生都已有民主选举的路径。
另一方面,这种治理方式对民众有启迪作用,他们不会甘心对统治者俯首称臣,同时还会本能地对统治者有一种排拒和防范心理。
这种心理会对统治者造成精神层面的抗衡和牵制,使他们有所顾忌。
就像我们今日所说的有何等素质的民众,就有何等水准的政府一样,民众的心态会直接影响统治者的心态和行为。
所以说《大宪章》在英国的产生并不突兀。
因此可以说,早在《大宪章》签署之前,英国就有了初步的民主传统,这种传统构成了对集权、专制极具价值的阻碍和警戒。
《大宪章》的价值在于以规范文本的“法制”形式颠覆了王权不受制约的道统,开创了通过法律划定权力与权利边界的先河。
它不仅为容易任性的权力设置了边界,为易被侵害的权利设置了保护屏障,还为此组建了“边防军”――监视权力笼子的人。
这是现代国家制度架构必不可少的核心元素。
哪个国家缺乏这样的基本制度设计形态,哪个国家就尚未摆脱集权、专制的梦魇,哪个国家的民权就不可能有好的保障,哪个国家也就不可能真正迈入现代国家的行列。
《大宪章》能名留青史,其神话延续800年,是因为它通过谈判、协商达成的制度符合社会良性发展的规律,符合人在社会中相互关系的合理布局――防止倚强凌弱及由此导致的社会冲突。
如此方有公正,方有社会的和谐与安宁,方有社会风气的清明与人心的和畅。
如果有一个强势的权力凌驾于一切之上,那么这个国家肯定潜伏危机并最终爆发危机。
靠强权维护的稳定脆弱如危卵堆积,总有一天会倾覆。
应该说,《大宪章》的和平谈判及最终签订,使国王和贵族及市民多方受益。
民选政府在皇权的注视和民众的监督这种双重的“关注”下,其权力也不敢稍有放肆。
尽管在有了《大宪章》之后,权力扩张的企图也曾滋生过,并激起英国贵族和民众的保权抗争,最终导致流血。
如在1649年把违约的国王查理一世送上了断头台,这种血的警戒迫使以后的国王不再僭越权力,最终使整个国家回归到《大宪章》设计的框架中。
2015年10月,英国《大宪章》800周年在北京巡展《大宪章》也对世界发生影响。
人类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成文宪法――1787年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及随后的《权利法案》,法国最早的宪法性文件《人权与公民宣言》,都与《大宪章》血脉相连。
甚至美国人对《大宪章》的珍视胜过英国。
美国最高法院在审理案件中在不停地引用《大宪章》的条款和原则。
英国人曾用《大宪章》来对抗媒体审查制度,并用《大宪章》为自由辩护。
从欧洲到北美,从澳大利亚到印度,《大宪章》都在发挥作用。
印度独立时,把《大宪章》作为制定宪法的立法基础;黑人领袖纳尔逊?曼德拉用《大宪章》谴责审判他的法庭;《世界人权宣言》被富兰克林?d?罗斯福比喻为“全人类的国际《大宪章》”。
三、《大宪章》的现实意义深刻《大宪章》作为一部名留青史的政治文件,是社会管理中出现冲突后双方博弈的结果,是妥协的产物,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
其现实意义在于,它的限权原则和实践价值对现代社会具有永不过时的导航意义。
在今天的世界上,受《大宪章》光泽惠及的国家和地域早已在光明中前行,可仍有一些昏暗的角落未能被阳光普照。
在那些被阴霾笼罩着的角落里挣扎的,不仅包括被统治者,甚至也包括统治者。
而今天,理智的执政者已无须再和抗争的民众斗智博弈,也无须再留恋无法无天自我膨胀的不名誉状态,应该借鉴《大宪章》造就的功名,主动为自己建构制度的笼子,把自己保护起来。
公权力被关进笼子,看似被束缚了手脚,同时也限制了胡乱作为的冒险性,既自保安全与声誉,也保护了公民和社会。
美国的华盛顿珍视国家的未来、珍视自己的名誉胜过生命。
因此他一次次在关键时刻做出惊世骇俗的决定,包括他在声誉日隆时刻拒绝第三次竞选总统的决定。
华盛顿的鄙视专权、不恋栈的性格,使他带领一众前贤为美国缔造了科学的权力制约机制。
任何专制者都是臣民权利的天然剥夺者。
所有的当权者都希望自己可以随心所欲,随意剥夺臣属和人民的自由。
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种对抗到一定的程度就使政权倾覆,从而改朝换代。
这是铁律!因此,专制制度下不可能创造出和谐、稳定与人心凝聚,而且在统治过程中充满着血腥与谎言。
在专制制度下,民众的尊严被损毁,执政者的尊严也必然荡然无存。
正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绝无例外。
随着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精英、智者把他的国家或地区的人民导入宪政限权之路,把权力让渡给公民,使公民拥有权利,使自己体面,让公民有尊严。
综观世界上数百国家,没有任何国家的国民愿意在专权者的统治下。
那些寥寥无几的国家的部分国民依然为专权唱赞歌者,要么不得不,要么被经年愚昧教化而黑白不分。
真正有尊严的政治家不愿自欺欺人,不谋求廉价的恭维礼赞,不期望他的虚高威望建立在国民愚钝的基础上。
他们的理念支撑他们去追求权力来源的正当性,并享受正当性所负载的坦然与光荣。
如今,甘愿在专权的泥沼中沉沦的从政者已经越来越稀少了。
像某国的独裁者数代世袭把国民糟蹋得神志不清,把国家折腾得穷困不堪。
专权者自己也堕落成小丑般的异类为世人诟病,虽作威作福,为所欲为,但他真的幸福快乐吗?他不会心存畏惧和恐慌?实际上,他们的日子也好过不到哪里去,大都或悲惨或暗淡收场。
反观《大宪章》引人凝神注目的历久弥新现象,它的签订已是久远之800年前的事了,却至今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回荡。
包括东方古国――中国也四处举行纪念研讨活动。
《大宪章》这种经久不息的魅力源自哪里?它的恒久价值彰显于何处呢?溯根求源,《大宪章》是现代宪政制度的源头,这使它具有了国家制度文明奠基性的意义。
与《大宪章》的精神内核已有制度衔接的国度与民众感谢它的惠及,纪念它的价值和作用;尚未领受其光芒的地域也借它的指引去扫除昏暗,祈望它的价值延展。
只要某些地域宪政尚未达成,《大宪章》的现实意义就不会空置,它的文明之光就会熠熠不灭,那里的民众就会不断地遥望它,祈愿它的照耀。
世界原本一体,文明理应共享,哪里宪政不彰,哪里就难得安康。
在通往法治中国的路径寻觅中,我们今天必然会追溯《大宪章》的核心理念,去建构自己的宪政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