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气温的变化和分布
小学科学32《认识气温计》精品教案
![小学科学32《认识气温计》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c2e04f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d1.png)
小学科学32《认识气温计》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1. 气温计的组成与结构2. 气温计的工作原理3. 如何正确使用气温计4. 气温的认识与记录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气温计的构造、工作原理以及使用方法,能够正确读取气温计的数据。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气温计的能力,提高学生观察、记录气温变化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气温计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如何正确读取气温计的数据以及记录气温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温计、多媒体设备、PPT课件。
2. 学具:每人一个气温计、记录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气温变化引入,让学生感受气温对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气温计的组成、结构以及工作原理。
a. 展示气温计,引导学生观察其结构。
b. 通过PPT课件,讲解气温计的工作原理。
3. 实践操作: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气温计,进行气温测量。
a. 分组进行气温测量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b. 学生记录气温数据,进行数据分享。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正确读取气温计的数据,以及如何记录气温变化。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自行测量并记录教室内外的气温,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气温计》2. 板书内容:a. 气温计的组成与结构b. 气温计的工作原理c. 正确使用气温计的方法d. 气温的认识与记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一周内每天的气温变化,制作气温变化表。
2. 答案:无固定答案,要求记录准确,表格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气温计的使用方法和数据记录掌握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气候变化,了解气温对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了解更多关于气象科学的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气温计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第2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第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81044937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2f.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学生在学习了经纬网、半球和时区等基础知识后,进一步深入探讨地理知识的重要章节。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分布的规律以及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气温变化的规律,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为今后学习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经纬网、半球和时区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温变化与分布这一知识点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气温变化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对其有一定的兴趣。
然而,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学生对于气温变化规律和分布规律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理解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2.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
3.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实例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气温变化与分布的特点。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讲解法:对于抽象的知识点,采用讲解法进行详细阐述,帮助学生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图片、地图、实例等教学素材。
2.多媒体教学设备。
3.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例展示气温变化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以及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章节测试习题(4)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章节测试习题(4)](https://img.taocdn.com/s3/m/90b9f42ef705cc175427093c.png)
章节测试题【答题】假如由你来完成上面表格的填写,32℃的气温值将填在哪个时间栏内()A. 2时B. 8时C. 14时D. 20时【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气温的时间分布,一天中最低气温出现在何时【解答】一天之中,最高温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题目中32℃为当天的最高温,所以应该填在14时时间栏内,C对,ABD错。
故选C。
1.【答题】下图为成都和拉萨某时段气温变化曲线图,与成都相比,拉萨()A. 气温日较差大B. 日均温更高C. 正午气温更高D. 气温变化曲线起伏更小【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图能力【解答】由图可知,图中拉萨的气温日较差更大,成都的日均温更高,正午气温也更高,气温变化曲线起伏更小,A对,BCD错。
故选A。
2.【综合题文】下图为徐州市某年11月3日10时至11月4日10时的气温变化曲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答题】一天之中,徐州市()A. 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候,气温最高B. 12点左右气温最高C. 半夜时分气温最低D. 日落时气温高于日出时气温【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图能力【解答】由图中徐州市的气温曲线图可以看出,一天中,徐州市气温最高的时候是在14时左右,而不是12时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候,故A和B错误。
气温最低的时候是在日出前后,故C错误。
日落时气温会高于日出时气温,故D正确。
根据题意可知,故选D。
【答题】影响徐州气温日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 云量B. 植被C. 太阳高度D. 降水量【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解答】影响一个地方气温的日变化主要是受太阳高度的影响,气温最高时是正午太阳高度最高后再持续两小时左右;在日落后热量散发一直持续到日出前后达到最低,云量、植被和降水量的影响不是最主要的,故选C。
【答题】赤道与两极地区气温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A. 地形B. 纬度位置C. 海陆位置D. 人为因素【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解答】离地球十分遥远,体积非常巨大的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线,几乎是平行的。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人教版)全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人教版)全](https://img.taocdn.com/s3/m/4197e08b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a2.png)
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P56 图3.17)
1、低纬度地区气温 高 ,高纬度地区气温 低 。 (从赤道往两极气温越来越 低 )
2、在同纬度地带,等温线在陆地和海洋弯曲
程度不同,表明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气温 不同。
想一想世界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
3、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北半部等温线比较
曲折 ,南半球等温线比较 平直 。
气温的变化和分布
人教7上 第三章第二节
目录
1.气温的变化 2.气温的分布
气温的变化
什么是气温
气温:指大气的温度。
单位:摄氏度(℃) 测量仪器:温度计
如何测量气温
日平均气温
一天中,不同时间(一般是
8时、14时、20时、2时)
气温值的平均数,称为日平
15℃
8℃
11℃ 6℃
10℃
均气温。
月平均气温=? 年平均气温=?
与最低气温的差。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 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气温日较差
科普小知识:为什么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 而不是中午12时?
午后2时才吸收完整
大气吸收
太
阳
地
辐 射
面 逆 辐
射
比较两幅图气温日较差的大小
气温(℃)
40
30
A 20
10
2
12
气温(℃)
40
B 30 20
10
2.读出最低月平均气温的数值及月份。 最低月均温1℃,在1月。
3.计算该地气温年较差。 气温年较差20℃。
4.该地位于北半球,还是南半球? 该地位于北半球。
某城市气温年变化曲线
气
变
温
小学科学32《认识气温计》(教案)
![小学科学32《认识气温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d7be5c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a4.png)
小学科学32《认识气温计》(教案)认识气温计引言:气温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气象要素,它关系到我们的着装、出行、居住环境等方方面面。
因此,了解和认识气温的变化对于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而气温计就是用来测量和显示气温的仪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了解气温计的种类和使用方法,以及如何正确读取气温计上的数据。
一、认识气温计1.1 了解气温计的种类气温计是根据物质的热膨胀原理来进行测量的。
根据不同的物质和工作原理,气温计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常见的类型:1. 气压式气温计:利用气体的热膨胀原理,通过测量气体的体积变化来确定气温变化。
2. 比例式气温计:利用了固体或液体物质的热膨胀原理,通过测量物质的长度、体积或电阻等物理量的变化来确定气温变化。
3. 电子气温计:利用了半导体材料的性质,通过测量材料的电阻或电压来确定气温变化。
1.2 探索气温计的工作原理气温计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基于物质的热膨胀性质。
当物体受热时,其分子内的振动速度增加,分子之间的间距增大,导致物体的体积或长度增大;而当物体被冷却时,分子内的振动速度减慢,分子之间的间距缩小,导致物体的体积或长度缩小。
通过测量这种变化,我们就可以确定气温的高低。
二、气温计的使用方法2.1 使用气压式气温计气压式气温计主要包括水银气温计和酒精气温计。
它们是通过测量气体体积的变化来确定气温的。
使用水银气温计时,我们需要将气温计放置在一个垂直且固定的位置上,并将其注满水银。
然后,我们可以观察到水银柱在气温的变化下上升或下降,通过读取水银柱上刻度的位置,就可以得知当前的气温。
使用酒精气温计时,操作和使用水银气温计类似,只是替换了测量液体为酒精。
2.2 使用比例式气温计比例式气温计主要包括普通温度计和电子温度计。
它们是通过测量物质长度、体积或电阻等物理量的变化来确定气温的。
使用普通温度计时,我们需要将温度计放置在所要测量的物体(例如水)中,等待一段时间后,读取温度计上的刻度即可得知当前的气温。
小学科学32认识气温计教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
![小学科学32认识气温计教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https://img.taocdn.com/s3/m/19546213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f9.png)
小学科学32认识气温计教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内容为第32课“认识气温计”。
具体涉及教材的第三章“气候与天气”中的第二节“温度的测量”。
本节课将详细介绍气温计的构造、使用方法以及读取数据的方式,同时让学生理解气温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气温计的基本构造,了解其工作原理,学会正确使用气温计进行气温的测量。
2. 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天气现象的能力,使其关注气温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育他们从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气温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气温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正确测量气温。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温计、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记录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气温变化对不同生物的影响,引发学生对气温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a. 介绍气温计的构造、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b. 讲解如何正确读取气温计的数据。
3. 实践操作:a. 教师示范如何正确使用气温计。
b. 学生分组进行气温测量实践,记录数据。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实际测量气温的例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气温计的使用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天气现象,进行气温预测。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气温计2. 主要内容:a. 气温计的构造:玻璃泡、毛细管、刻度板等。
b. 气温计的使用方法:放置、观察、记录等。
c. 气温对生活的影响:生物生长、出行、穿衣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记录一周内每天的气温变化,分析气温对生活的影响。
a. 气温较高时,生物生长速度加快,水分蒸发较快,需注意补水。
b. 气温较低时,需注意添衣保暖,防止感冒。
c. 气温变化对出行、运动等有影响,合理安排活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气温计的使用方法掌握程度,以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知识点归纳整理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知识点归纳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f314cd5d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37.png)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知识点归纳整理一、地球和地图1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 6371 千米,赤道周长约为 4 万千米,表面积约为 51 亿平方千米。
12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轴:地球自转所围绕的假想轴。
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两极,其中对着北极星方向的点叫北极,与北极对应的点叫南极。
纬线和纬度:在地球仪上,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赤道。
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赤道的纬度为0°,从赤道向北、向南各分为 90°,分别称为北纬(N)和南纬(S)。
经线和经度: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线的经度为 0°,向东、向西各分为 180°,分别称为东经(E)和西经(W)。
13 地球的自转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自转周期:约 24 小时,也就是一天。
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时间差异。
14 地球的公转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公转周期:一年。
产生的地理现象: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划分。
15 地图的阅读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方向:一般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图例和注记:图例是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注记是地图上文字说明部分。
16 地形图的判读海拔和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
等高线地形图: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叫等高线地形图。
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深线。
地形部位: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二、陆地和海洋21 大洲和大洋地球表面 71%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占 29%。
七年级地理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7932591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00.png)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具体内容包括:
1.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
2.气温的测量工具及方法;
3.世界上气温分布的规律;
4.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气温的概念、单位、测量方法、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素等基本知识,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气温变化的分析方法。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组织学生进行气温变化的调查活动,如收集当地气象数据,分析气温变化趋势等。
-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日常生活和家乡的影响,如水资源、农业生产、旅游等。
-鼓励学生探讨气候变化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如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
-推荐学生参加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科普讲座、竞赛和志愿者活动,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地图的阅读方法,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基础。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
1.提升学生的地理观察力:通过观察气温分布图,使学生能够发现气温分布的规律,并分析其原因。
2.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理解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小学科学32认识气温计教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
![小学科学32认识气温计教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https://img.taocdn.com/s3/m/5dc968db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3b.png)
小学科学32认识气温计教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册科学教材第四章“天气与气候”中的第三节“认识气温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温计的构造、原理及使用方法。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气温计,获取气温信息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气温变化对生活影响的认知。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气温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观察气温计,获取气温信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温计、多媒体课件。
2. 学具:记录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气温变化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气温变化的关注,提出问题:“气温变化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有什么影响?”2. 新课讲解:a. 介绍气温计的构造、原理及使用方法。
b. 演示如何读取气温计上的气温。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每组观察气温计,记录当前气温,并互相交流观察结果。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根据气温计上的数据,判断气温的变化趋势。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气温计上的数据,判断气温是上升还是下降,并说明原因。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气温计”。
2. 主要内容:a. 气温计的构造与原理。
b. 气温计的使用方法。
c. 气温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观察家中的气温计,记录一天内不同时间点的气温,并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b. 结合自己的生活,举例说明气温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2. 答案:a. 气温变化曲线图。
b. 例如:气温升高,人们穿着清凉,食欲降低;气温降低,人们需要添加衣物,注意保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气温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掌握程度,以及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做起,节能减排,保护地球家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气温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2. 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观察和记录方法。
3. 作业设计中的气温变化曲线图的绘制。
中图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32气温和降水课件
![中图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32气温和降水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7f1deae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36.png)
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一高,日出左右最低 年变化我国气温1月最低,7月最高
气温的变化
冬季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大 空间变化
夏季气温普遍高温
冬季有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冷空气
中国1月平均气温
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
除了青藏高原及个别地区, 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书本75页顶部“读图”活动
1、北京7月降水最多,12月最少 武汉6月降水最多,12月最少 广州7月降水最多,12月最少
2、我国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衡,降水集 中在夏季,冬季降水最少
请读书本75页
请看书本75页底部 “读图”活动
书本75页底部“读图”活动
1、广州降水量1600 ~3000毫米 武汉降水量800 ~1600毫米 兰州降水量400 ~800毫米 乌鲁木齐降水量200 ~400毫米
2、我国降水量东部多西部少,从东南向 西北逐渐减少
请读书本75页
请看书本76页底部 “思考”活动
书本76页 “思考”活动
我国干湿区的划分界线和200、400、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之间是大致重合关系,
降水量越高,地区就越湿润, 相反,则越干燥是吗?
干湿地区的划分
降水量 < 蒸发量 ----→气候干燥 降水量 > 蒸发量 ----→气候湿润
中国7月平均气温
中国温度带 青藏高原高寒带
寒温带 中温带 暖温带 亚热带 热带
第三章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书本74-76页
降水的变化 干湿区
1.降水量的测定 降水: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固态或液态的水 日降水量:把一日各次降水量相加 月降水量:把一个月各日降水量相加
标准大气的高度和气温、气压的关系
![标准大气的高度和气温、气压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07849d28762caaedc33d440.png)
标准大气的高度和气温、气压的关系
工作中经常用到大气资料,总结如下
这里所说的标准大气指国际民航组织采用的“1964,ICAO标准大气”。
在海拔32公里以下,它与“1976,.标准大气”相同。
近地面(32公里以下)大气气温的变化为:
---地面:气温的℃,气压P=
---地面至海拔11公里的气温变化率:–℃/公里
在11公里的界面上:
气温为–℃气压P=
海拔11—20公里的气温变化率:℃/公里
海拔20—32公里的气温变化率:+公里
更详细的数据可以参考《北半球标准大气(-2~80公里)》给出的大气参数。
气压的国际单位制是帕斯卡(或简称帕,符号是Pa),泛指是气体对某一点施加的流体静力压强,来源是大气层中空气的引力,即为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
在一般气象学中人们用千帕斯卡(KPa)、或使用百帕(hPa)作为单位。
测量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表。
其它的常用单位分别是:巴(bar,1bar=100,000帕)和厘米水银柱(或称厘米汞柱)。
在海平面的平均气压约为千帕斯卡(76厘米水银柱),这个值也被称为标准大气压。
另外,在化学计算中,气压的国际单位是“atm”。
一个标准大气压即是1atm。
1个标准大气压等于101325帕,巴,或者76厘米水银柱。
大气压会随着高度的提升而下降,其关系为每提高12米,大气压下降1mm-Hg(1毫米水银柱),或者每上升9米,大气压降低100Pa。
下图给出了的大气温度、密度、压力分布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温度在0-11km 成线性关系,压力和温度在0-3km(甚至5km)都成线性关系。
v1.0 可编辑可修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和分布 提纲 (海伦市第十中学)
1. 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
生活中人们比较关心一天中的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
(1)气温的观测
观测项目 实时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
观测仪器 温度计,温度表(可以放置在百叶箱中使用) 观测时间 8时,14时,20时,2时,通常一天观测4次
之所以选择这4个时间观测,是因为这4个时间气温具有代表性,日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14时左右,日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的计算
日平均气温 4次测得的气温值相加,再除以4
月平均气温 一个月每天的平均气温值相加,再除以该月天数 年平均气温 一年中每月的平均气温值相加,再除以
12
2. 气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通常用气温曲线图来表示气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1)气温日变化,可以用气温曲线描述。
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日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14时左右,日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日出前后 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的差,叫气温日较差
(2)气温年变化,可以用气温曲线描述。
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北半球陆地,年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7月左右,年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1月左右(南半球相反)
年最高气温和年最低气温的差,叫气温年较差
北半球海洋,年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8月左右,日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2月左右(南半球相反)。
海洋吸热慢放热也慢,最高温和最低温都比陆地晚一个月。
3. 气温的分布
(1)地图上,把温度相同的各点连成线,叫做等温线。
同一条等温线上的各点,气温相等
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温差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温差小
等温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是高温中心,中间低四周高是低温中心 等温线的概念和等高线是相似的。
稀疏区
密集区
中间高四周低
中间低四周高
等高线 坡度缓和 坡度陡峭 山峰 山谷 等温线
温差小
温差大
高温中心
低温中心
等温线图如下,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情况。
B 地是低温中心,并且可能是山峰。
D 地是高温中心,并且可能是盆地。
(2)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回答问题。
① 洲最炎热, 洲最寒冷。
②南北回归线之间平均气温大致在 ℃以上。
南北极圈内气温大约在 ℃以下。
③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是:世界年平均气温从赤道向两极 。
④从图上可以看出,南半球和北半球相比,等温线比较平直,原因是 南半球大部分是海洋,而北半球是海陆交错。
(3)气温分布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三个因素的影响。
纬度位置 气温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递减,随着纬度增高地面受太阳光热减少。
海陆位置
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海洋冬暖夏凉!
地形地势 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C 。
第三章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和分布 阅读材料
1.气温分布口诀:气温分布有差异,低纬温高高纬低。
陆海温度不相同,夏季陆高海洋低。
2.冬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向低纬弯曲表示温度低),
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向高纬弯曲表示温度高)。
夏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向高纬弯曲表示温度高),
海洋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向低纬弯曲表示温度低)。
首先,温度从上到下逐渐升高,可判断此图位于北半球。
也可以知道,A 点温度高于B 点温度。
如果是冬季,那么A 点是海洋,B 点是陆地。
如果是夏季,那么A 点是陆地,B 点是海洋。
3.与气温有关的诗句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气温随地势的上升而降低。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气温随地势的上升而降低。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新疆一带气温日较差大。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我国春季气温多变、不稳定。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大。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四川盆地受地形影响经常有夜雨现象。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同一时刻,不同的地方天气是不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