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盐的味道,也是心的味道——看《舌尖》系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是盐的味道,也是心的味道——看《舌尖》系列
作者:刘春梅
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8年第12期
【事件背景】
随着春节的到来,《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终于来到观众们的眼前。
但是刚一播出,就得
到了广大观众们的吐槽,甚至豆瓣评分竟然低到4.4分。
要知道,第一季的评分是9.3,第二
季是8.4。
一时间,对于舌尖3,观众们褒贬纷纭…--
【话题延伸】
1.舌尖3几宗罪。
如:
(l)变成养生节目,第四集《养》,以“食养”为主题,主要讲述了各种中草药入食的养生菜肴。
例如,该集中介绍了《中草药炖猪脚》,有网友指出,曾有新闻曝《老汉误用断肠草炖
猪脚一家三口中毒殒命》,指出草药的风险……因为普通人没有分辨草药的能力。
(2)犯常识性错误,错将大口黑鲈当成花鲈。
(3)只讲器具,不讲美食。
比如用大篇幅介绍章丘铁锅、淮阳菜刀、银杏砧板等等。
(4)美食分不清。
讲麻辣烫的时候,介绍说麻辣烫源自乐山串串。
但是在这段旁白出现前,画面都是钵钵鸡,这跟热锅串串、麻辣烫并不是一个品种。
(5)故事线强过美食线。
有用十几分钟时间讲述一位老人收徒过程的;还有讲位席座次的,也耗时过多。
2.面对诸多网友的口诛笔伐,《舌尖上的中国》官方公众号以及微博均转载了一篇来自“影视观察家”的文章,文章解释了第三季的“舌尖”为什么“还是熟悉的配方,却不再是相
同的味道”背后的隐情:即使冒险,也要对美食文化的创新表达进行探索。
文中称,“如今,
观众的期待和反馈都已不同,在前两季的基础上,第三季如果没有更多的创新、突破和发展,
受众也不会满足。
”
3.在位于济南宽厚里的“同盛永”铁锅体验店里,每天人头攒动,他们都为锅而来。
自舌尖3播出后,章丘铁锅刷爆朋友圈,登上热搜榜,求锅者众。
章丘铁锅“同盛永”传承人之一
的刘紫木不得不面对“红”后的烦恼。
据刘紫木的不完全统计,除《舌尖3》播出当晚卖出的
近3000口锅外,截至目前,已有数十万口锅的订单砸向他们,其中,有一半订单来自海外。
令人意外的是,刘紫木他们一单都没接。
“手工的锅,都是一锤一锤砸出来的,我都没见过1万
口手工铁锅长什么样,不能因为赚钱,就以次充好。
章丘铁锅,不仅关系着铁匠师傅们的声誉,还关系着咱济南的口碑。
”
【相关评论】
1.《舌尖3》努力从历史演化过程中探究中国美食的迁徙与融合,让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
饮食文化浮出时间之海,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解构之勇气与理解之尊重。
不难看出,制作团队
在新一季另辟蹊径,已然上升到文化的高度,从器具等崭新角度对饮食文化进行大胆合理的剖
析和解读,追溯了从石器时代至今的华夏饮食习俗流传和变迁,揭示了中国人对
“器”“道”“技”等的理解以及从古至今投射在烹饪工具、技艺上的智慧和奇思妙想,同时以细小的美食掌故串连起荡气回肠的中国历史,让节目内容更显厚重和深刻,也为观众留下回味的空间。
正如导演骆永红所言,食物是中国人感知和把握世界的一个重要方式,《舌尖3》探索的是在这条发展之路上,中国人是如何一点点吃成了今天的样子。
——红网《近观食物之美,远眺文化之源》
2.在2018冬奥会的闭幕式上,上演了华丽的“中国8分钟”。
在这个向世界展示中国的8分钟里,中国志愿者们借助高科技实现的影像变换,在舞台上滑出漂亮的曲线轨迹,与智能机器人相映成趣,展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科技含量、五千年的文化以及如今中国的新面貌。
科技的发展取代不了厚重的文化,几千年的文化需要我们去坚持。
就像章丘铁锅的传承人刘紫木所说的,“衣食住行是中国人最重要的四个需求,选锅是舌尖上的大事儿。
德国的双立人、日本的电饭煲都能卖到好几千元,而中国的铁锅却没有叫得响的品牌,单凭这一点,我们就有责任和义务让手工铁锅焕发新生。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不忘初心”吧?
吉林松原二中易上惟《面对铁锅订单爆表》
3.文学作品被改成电影,这是我最怕的。
因为最怕导演理解错了原作者的意,或者火候不对。
更让我窝火的是拍系列片。
喏,《舌尖3》又来了,看第一部的时候,我口水直流,看第二部的时候呢,就有点惋惜了,总觉得好像比前一季差点什么,现在看到了第三季,我发现自己白白攒了四年的口水呀。
舌尖的人设崩塌了,味道不再是原来的味道,意境也不是原来的意境,是我变了吗?还是这部纪录片变了?这样的系列片,不再继续拍也罢。
——吉林松原二中刘博文《舌尖之上,还有关食吗?》
【经典旁白】 1.这是盐的味道。
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
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1日、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2.五味使中国菜的味道干变万化,也为中国人在况味和回味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时,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
在厨房里,五味的最佳存在方式,并不是让其中有某一味显得格外突出,而是五味的调和以及平衡,不仅是中国历代厨师和中医不断寻求的完美状态,也是中国在为人处世、甚至在治国经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3.中国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
从古到今,这个农耕民族精心使用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获取食物的活动和非凡智慧,无处不在。
不同地域的中国人,运用各自智慧,适度、巧妙地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
能把对土地的眷恋和对上天的景仰,如此密切系于一心的唯有农耕民族。
一位作家这样描述中国人淳朴的生命观: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