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转移癌的CT诊疗和鉴别诊疗讲义
肝脏肿瘤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
![肝脏肿瘤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e163e0fb7c1cfad6195fa79c.png)
目前 . 对 恶 性 肿 瘤 的诊 断 采 用 检 测 患 者 体 内肿 瘤 标 志 物 的方 法. 此方法简单 易操作 . 检 出率 高 。 为 了对 恶 性 肿 瘤 进 行 诊 断、 判 断预 后 、 疗效分析及检测扩散情况 . 测 定 肿 瘤 标 志物 是 目前 最 有 效 可 行 的办 法 肿 瘤 标 志 物 的 临 床价 值 主要 体 现
旦 出现 恶病 质 的情 况 . 机 体 的生 理 功 能 就 开 始发 生转 变 . 轻
者机体消瘦 、 贫血 , 重者全身衰竭 , 直至 死 亡 [ 3 ] 。 恶 性 肿 瘤 对机 体 的影 响 严 重 . 肿瘤检 测迟或治 疗不及时 . 导 致 恶 性 肿 瘤 晚 期. 机 体 的 生 理 机 制 会 发 生 一 系 列 的 改 变 晚 期 机 体 出现 恶
肿 瘤 可 分 为 良性 与 恶 性 . 恶 性 肿 瘤 导 致 的 死 亡 率 较 其 他
肿瘤 而言很高 . 其不仅 仅在原发 部位扩散 . 一 定 程 度 上 还 发 生转移 , 影 响其 他 组 织 器 官 的 正 常 生理 功 能 。 甚 至癌 症 晚期 ,
一
的关 系 [ J ] . 中华 肿 瘤 杂 志 , 2 0 0 6 , 8 ( 8 ) : 6 3 2 — 6 3 4 .
杂志 , 2 0 0 7 , 3 4 ( 2 ) : 7 3 — 7 6 . [ 4 ] 赵士艳 , 刘兴党 , 管 棵, 等. 肿瘤标志物( T M ) 在 临床中的应用 [ J ] .
病质 , 症状有机体严 重消瘦 、 无力 、 贫血及 全身衰竭等 , 最 后
可 导 致 患 者 死 亡 。所 以对 于 恶 性肿 瘤 的 检测 显 得 尤 为 重要 .
肝转移瘤CT影像诊断
![肝转移瘤CT影像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d17210e9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f0.png)
【诊断要点】
1.症状和体征: 1)肝转移瘤常以原发癌肿所引起的症状为主要表现。 2)当肝转移瘤灶较大或较多时,则会出现转移瘤症状,与原发性肝癌相仿,如乏力、
消瘦、肝大、肝区疼痛和腹部肿块。 3)后期有黄疸、腹水、发热和恶病质等。
2.实验室检查: 1)95%的患者AFP阴性,少数来自胃、胰腺、卵巢癌的肝转移瘤AFP可轻微升高
【CT表现】
肾癌肝转移 A~D.增强扫描 肝内不同层面 均见高密度强 化结节(↑)
【CT表现】
➢ 2.增强扫描: “牛眼征”表现为病灶中心为低密度,边缘为较高密度强化,最外层
又低于肝实质。多为平滑肌肉瘤、恶性神经鞘瘤和肉瘤的肝转移。 较小的病灶可有囊变,是肝转移瘤的特征。囊肿性转移瘤有时可见壁
PAGE
THANKYOU
低密度,显示为同心圆状。
【CT表现】
胃癌肝转移 A.CT平扫见肝内分布均匀、大小相仿的类圆形低密度结节,腹主动脉右侧膈肌脚后淋巴肿(↑); B.增强扫描见病灶边缘轻微强化,中心无强化
【CT表现】
结肠癌肝转移伴钙化 CT平扫见肝内大小不一的低 密度病灶,其内见多发菜花 状高密度钙化(↑)
【CT表现】
【CT表现】
➢ 1.CT平扫: 病灶的分布:病灶小而多是肝转移瘤的特点,病灶越多,大小分布越
趋向均匀。 病灶形态:绝大多数为圆形,个别大病灶外形可不规则或呈分叶状。 病灶密度:肝转移灶多为低密度,3%有钙化多见于结肠癌、胃黏液癌、
卵巢癌和乳腺少病灶中心为更
腹膜后纤维肉瘤肝转移 A.CT平扫见肝内多个大小不一的低密度病灶,边缘尚清晰,部分病灶中心呈更低密度; B.增强扫描见病灶边缘强化,病灶中心更低密度不强化,较大癌灶见高密度强化假包膜,左侧腹腔内有多个 转移灶与胃及肠管相连(↑)
肝癌ct课件ppt课件
![肝癌ct课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b0d0766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ab.png)
CT在肝癌诊断中的局限性
CT检查存在一定的辐射剂量,对于某 些人群济条件 有限的患者可能存在一定的负担。
CT成像过程中需要注射造影剂,部分 患者可能存在过敏反应或肾功能损伤 等风险。
03 肝癌的CT表现
肝癌的早期CT表现
01
02
03
04
肝脓肿
肝脓肿早期表现为低密度病灶,边缘模糊,增强后病灶可 强化,但与肝癌的CT表现有明显区别。
与其他腹部肿瘤的鉴别诊断
胰腺癌
结肠癌肝转移
胰腺癌表现为胰腺形态改变,可侵犯肝脏 ,与肝癌的鉴别需结合病史和其他影像学 检查。
结肠癌肝转移表现为肝脏内多发低密度病 灶,增强后无强化,与肝癌的CT表现不同 。
肝脏超声 通过超声波检查肝脏形态和血流 情况,发现早期肝癌和小肝癌。
CT检查 通过多层螺旋CT进行肝脏扫描, 可以发现较小的肝癌病灶,同时 了解肝脏肿瘤的位置、大小和侵 犯范围。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1
控制肝炎病毒感染
预防乙肝和丙肝等肝炎病毒感染是预防肝癌的重要措施。接种乙肝疫苗
、避免与他人共用针头和注射器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02 03
避免长期接触致癌物质
长期接触某些致癌物质,如黄曲霉素、亚硝胺等,会增加肝癌的发生风 险。因此,应尽量避免长期接触这些物质,同时注意保持室内通风,避 免吸入有害气体。
体征
肝癌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黄疸、腹水、肝肿大等症状,部分患者可 能出现转移性肿瘤的体征。
02 CT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CT成像原理
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技术,通过X线束环绕人体某一部位进行一 定厚度的层面扫描,并利用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线,经模/数转换器转换成数字信号, 再传输到计算机进行处理。
肝癌的CT表现课件
![肝癌的CT表现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417ec0f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26.png)
肝细胞癌的病理分型
• 结节型:肿块小于5cm • 巨块型:肿块大于5cm • 弥漫型(浸润型):细小结节,广泛分布
早期肝癌:直径小于3cm 或两个直径之和小于3cm
结节型肝癌
• 小于5cm,形态较规则,多有完整包膜,可为单发或多发
巨块型肝癌
• 大于5cm,多在10cm以上,可以单发或多发,边界清楚或 不清楚,病变周围常有卫星病灶
主要内容
• 肝脏解剖复习 • CT读片基础 • 肝癌的CT表现
肝脏解剖
• 肝略呈楔形,右端园钝而 厚,左端逐渐变窄而薄
• 肝可分为上下两面,(膈面、 脏面),前后左右四缘
• 膈面上有镰状韧带,把肝 脏分为左、右两叶
• 肝右叶约是左叶的6倍
肝脏解剖
脏面:“H”沟
• 左纵沟:
– 肝圆韧带、静脉韧带
• 右纵沟:
– 门静脉和肝静脉强化明显 – 肝实质开始强化,CT值逐渐升高达到峰值 – 静脉血管的密度仍高于肝实质
• 肝实质期:
– 静脉血管的密度与肝实质相当或略低
正常肝脏不同平面三期CT
正常肝脏不同平面三期CT
正常肝脏不同平面三期CT
正常肝脏不同平面三期CT
正常肝脏不同平面三期CT
正常肝脏不同平面三期CT
• 肝动脉期:注入造影剂后20~25s • 门静脉期(静脉期):50~70s • 肝实质期(平衡期,延迟期):120S~数分钟
肝脏CT正常表现
• 正常肝脏的形状、大小和所显示的 结构因层面不同而各异
• 肝实质:
– 正 常 肝 实 质 密 度 均 匀 , CT 值 4060HU
– 密度高于脾脏、胰腺,更高于肾脏
肝脏的供血
肝脏有两套供血系统!
肝脏转移瘤的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肝脏转移瘤的影像学诊断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f54f556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1a.png)
增强CT扫描
通过增强CT扫描,可以观察到肝 实质内结节在动脉期、门脉期和延 迟期的强化特征,有助于鉴别良恶 性病变。
MRI检查
MRI检查在显示肝脏转移瘤方面具 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尤其是 动态增强MRI,能够更准确地评估 肿瘤的血流动力学特征。
肝血管受侵
肝血管受侵
肝脏转移瘤可能侵犯肝内血管,包括门静脉、肝静脉和下腔静脉 等。
血管侵犯的影像学表现
血管侵犯在影像学上表现为血管内充盈缺损、血管壁不规整或血管 闭塞等征象。
鉴别诊断
需要与肝血管瘤、肝细胞癌等肝脏原发性病变进行鉴别诊断,结合 病史和相关检查综合分析。
肝外转移
肝外转移
肝脏转移瘤可能通过血液或淋巴 途径转移到肝外其他部位。
常见转移部位
常见的转移部位包括肺、骨、脑、 肾上腺等。
对于多发或较小的肝脏转移瘤,射频消融 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通过将射频电极 插入肿瘤内,产生热效应使肿瘤坏死。
化疗
免疫治疗
全身化疗可用于控制肿瘤生长和延长生存 期。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氟尿嘧啶、奥沙 利铂等。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 攻击肿瘤细胞,已成为治疗肝脏转移瘤的 研究热点。
预后评估
MRI诊断局限性
MRI检查时间较长,且对于某些金属 植入物或起搏器等患者可能存在禁忌 症。
MRI诊断优势
MRI可以提供高对比度、高分辨率的 图像,有助于更准确地检测和评估转 移瘤,尤其是对于较小的转移瘤。
超声诊断
超声诊断概述
超声是一种无创的影像学 检查方法,通过高频声波 显示肝脏结构和功能。
超声诊断优势
临床应用效果。
研究展望
进一步探索新型影像学技术,提高肝 脏转移瘤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
CT肝脏恶性肿瘤讲解学习
![CT肝脏恶性肿瘤讲解学习](https://img.taocdn.com/s3/m/ddb53178bd64783e09122b6d.png)
胆管细胞癌
胆管细胞癌
胆管细胞癌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有钙化、强化不均匀、持续强化,瘤周胆管扩
张、肝叶萎缩、门脉分支闭塞,血管受侵, AFP阴性。 【鉴别诊断】 与少血供肝细胞癌有时不易鉴别
肝转移瘤 (secondary tumors of liver)
肝脏是转移瘤的常见部位之一。 转移途径:血行(经门脉、经肝动脉)、淋巴和直接侵
分流,门静脉或(和)下腔静脉内瘤栓,表现为血管 腔内充盈缺损。 假包膜和血管受侵犯是可靠征象。
巨块型肝癌
右后叶肝癌
肝硬化并肝癌
肝癌
左叶肝癌并 腔静脉瘤栓
肝癌并门脉 广泛癌栓
右叶肝癌
肝癌大部囊性变(壁结节)
包膜下肝癌
包膜下肝癌
右叶小肝癌
肝癌并门脉癌栓
肝癌并包膜下出血
病例
男性53岁,以腹胀纳差消瘦3个月余加重1周入 院。有慢性肝炎病史10余年。
同前病例栓塞前造影 栓塞后造影图象
肝细胞癌影像学表现—MRI
T1WI稍低或等信号,肿瘤出血或脂肪变性为高信号, 坏死囊变则出现低信号;
T2WI为稍高信号; 巨块型肝癌T2WI信号多不均匀,呈“镶嵌征”。 门静脉周围出现高信号套袖状水肿,或肿瘤内出现 偶数回波重聚性高信号血管影提示肿瘤侵犯血管。 发现肿瘤假包膜和血管受侵或肿瘤内的脂肪变性 征象,则支持早期肝癌的诊断。
犯。 多来自消化道、肺、胰腺、肾及乳腺等。 转移瘤的大小、数目和形态多变,以多个结节灶较普遍,
也有形成巨块的。 其组织学特征与原发癌相似。可发生坏死、囊性变、病
灶内出血及钙化等。 临床兼有原发癌症状及转移癌本身引起症状,此外,
CEA生高有一定意义。
肝转移瘤影像学表现
肝脏的CT影像诊断最全版ppt课件
![肝脏的CT影像诊断最全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12c809d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3e.png)
❖ 肝细胞弥漫变性 坏死 ❖ 纤维组织增生 ❖ 肝细胞结节再生 ❖ 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被改建 ❖ 肝变形、变硬 ❖ 门静脉高压 ❖ 肝功能损害
肝硬化- 病理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 临床与病理 ❖ 临床表现各有不同,在原发病基础上多出现肝大,
高血脂症。 ❖ 根据脂肪浸润程度和范围,脂肪肝分为弥漫性和
局灶性脂肪肝。 ❖ 大体病理可见肝大,肝脂肪含量可高达40%-50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肝脏密度异常:
❖ 肝内胆管积气 最常见原因为外科术后 ❖ 门脉积气 常见肠系膜坏死,小儿坏死性小肠; ❖ 肝实质积气 产气杆菌引起的肝脓肿 ❖ 弥漫性肝密度增高 原发或继发性血色素沉着症; ❖ 肝内局限性钙化
肝硬化-CT表现
❖ 早期肝硬化患者CT表现可为正常或增大。 ❖ 中晚期表现为: ❖ ①肝缩小,全肝萎缩; ❖ ②肝轮廓呈结节状凹凸不平; ❖ ③肝叶比例失常,常是尾叶与左叶较大而右叶较小; ❖ ④肝门及肝裂增宽; ❖ ⑤脾增大; ❖ ⑥可伴有腹水。
肝脏转移癌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肝脏转移癌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5357627dc5da50e2524d7f61.png)
一、常见征象
CT表现
数目:多发 形态:圆形、类圆形、巨块形、不规则形 大小:不等 边界:清楚或不清楚,大部分清楚 分布:散在或弥漫,肝脏任何部位
平扫密度:均匀或不均匀,中心易坏死呈更低 密度,也可有囊变、钙化、出血 CT增强:表现多样,边缘性强化具有特征性, 根据病灶血供特点可分为三型: (1)富血供型:环状、结节状、斑片状强化,部 分可表现为“速升速降”
谢谢!
发生率较低 原发肿瘤以大肠癌最多见,其次生殖系统肿瘤 钙化形成的机制:由于肿瘤中的坏死和(或)出 血致营养障碍而产生钙化
钙化的形态及与瘤灶的关系:结节斑块状钙化大 多位于瘤灶中心,少部分位于边缘或整个肿瘤中 ;蛋壳状钙化较典型,呈沿瘤周厚环状分布,可 连续或不连续;沙粒样钙化较少见 特点:同一病例的不同瘤灶钙化形态相仿 CT表现:境界不清的低或等密度,增强可有不同 程度强化,也可无强化,中心坏死少见
(2)少血供型(多见):门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明 显,典型者表现为“瞳孔”征、“牛眼”征、“ 圈饼”征等
(3)无血供型:无明显强化
门脉期肝实质增强达到峰值,病灶密度已开始下降, 这时两者差别最大,对发现平扫呈等密度的小转移 灶非常重要,故应强调门脉期的扫描
边缘强化的病理基础:与瘤周的纤维基质有关,即 肿瘤周边存在促结缔组织生成反应、炎症反应、血 管增生和炎症细胞浸润以及周围肝实质受压、肝索 萎缩。与组织病理学对照, 肿瘤周边强化的肝实质 的厚度较组织学上的肿瘤边缘的厚度更厚一些
section 2
section 3
肿瘤细胞离 开原发部 位进入血 液循环
到达一定部 位后附着 血管壁
突破血管, 生长繁殖 并形成新 的肿瘤
双重 血供
三、肝易发生转移 解剖学基础
讲义:综合影像对肝脏病变诊断
![讲义:综合影像对肝脏病变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b248190ebb68a98271fefabc.png)
综合影像对肝脏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叶慧义等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放射科综合影像•US: Ultrasound (Ultrasonography)•CT: Computed Tomography•MRI: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其他( 如:DSA,核素等)图像观察US•病变的回声类型(低、等、高或强)•病变内回声的均匀性•病变周围情况:有无低回声晕等•彩色多普勒显示病变内外血流信息•超声对比剂动态增强观察血流动力学图像观察CT•病变的密度(低、等和高密度)•病变内外密度的均匀性•病变周围:有无假包膜等•病变动态增强的方式(血流动力学)•双时相或三时相或多时相扫描图像观察MRI•病变信号强度(低、等和高信号)•病变信号的均匀性•病变周围:有无假包膜等•病变的血流动力学(多时相动态观察)•非特异性造影剂(如:Gd-DTPA )特异性造影剂(如:Resovist 或/ 和Feridex)影像检查流程或程序肝脏US + AFP单发多发螺旋CT或MRI 螺旋CT或MRI术前CTAP 肝穿或TAE影像诊断思维方式•定位诊断定性诊断•肿瘤非肿瘤•良性、恶性炎性、其他•准确诊断(具体病名)肝病变诊断与鉴诊思维方式•首先确认是局灶、弥漫还是其他病变•其次确认病变的血供(多或少血供)•再结合肝脏有无肝硬化背景进行分析•能否从上述特征确定病变的良、恶性•能否从上述特征确定病变为某一病种•如: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转移瘤血管瘤、FNH、HAML等•再逆向思维能否除外上述病变怎样看CT和MRI片?•首先观察CT和MRI的质量(特别是清晰度层次感)能否满足最基本的诊断要求•其次看片子的四角,特别是扫描参数的选择是否适当•病灶和背景的密度、信号及强化方式•先定位诊断,再定性诊断腹部MR 扫描参数•以横轴位为主,辅以冠状或/和矢状位•脂肪抑制的FSE T2WI,屏气梯度回波T1WI*,•不能屏气的患者可选用SE T1WI•行动态增强者可考虑选用屏气单次激发FSE T2WI•如T1WI可疑高信号或怀疑存在脂质,应采用脂肪抑制和/或化学位移成像(CSI)•常规用3D多时相动态增强扫描(Gd-DTPA)•据需要选用肝特异性造影剂(Resovist或Feridex)肝脏亚段的划分•三条肝静脉主干和门脉右主支为标记•I:尾叶V:右叶前下段•II:左叶外上段VI:右叶后下段•III:左叶外下段VII:右叶后上段•IV:方叶(左内侧段)VIII:右叶前上段MRI:长短、高低和黑白T1WI T2WI黑 低信号 长T1 黑 低信号 短T2白 高信号 短T1 白 高信号 长T2肝脏疾病的影像诊断肝脏局灶病变肝囊肿(单纯性、复杂性)•US:液性回声,无血流频普•CT:水样密度,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无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囊肿周围肝实质似见薄环状强化,这由肝实质强化衬托所致肝囊肿(单纯性、复杂性)•T1WI:低信号,T2WI:均匀高信号•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无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囊肿周围肝实质似见薄环状强化,这由肝实质强化衬托所致诊断•术前影像诊断:囊腺瘤或癌•术后病理诊断:肝囊肿并出血肝脏血管瘤•长T1,均匀长T2(“灯泡征”)•动脉期和门脉期:周边结节状明显强化,延迟期:显著强化,持续时间>5分钟•动脉期或门脉期:整个肿瘤明显强化,持续时间>5分钟•动脉期和门脉期:周边结节状明显强化,延迟期:显著强化,持续时间>5分钟,肿瘤内始终存在不强化的斑痕病例简介•男,46岁,US发现肝多发占位•患者否认乙型肝炎病史肝血管瘤影像表现肝血管瘤影像表现肝血管瘤影像表现诊断•完全性内脏转位•肝多发海绵状血管瘤肝血管瘤影像表现肝血管瘤影像表现肝血管瘤影像表现肝血管瘤影像表现肝血管瘤影像表现肝血管瘤影像表现肝脏脂肪肝•鉴别诊断要点:无占位效应,可见正常血管穿越•好发部位:左叶内侧段和外侧段•US:强回声,无异常血流频普•CT:稍低或低密度,动脉期无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轻或中度强化•T2WI 等信号,T1WI 稍高或等信号肝脏局灶脂肪肝影像表现肝脏局灶脂肪肝影像表现肝脏弥漫脂肪肝影像表现肝脏弥漫脂肪肝影像表现肝脏弥漫脂肪肝影像表现肝脏弥漫脂肪肝影像表现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FNH:focal nodular hperplasia 典型表现•无肝炎病史,HBsAg(–);中青年女性多见,可见于其他年龄组的男女性•临床上常常无症状,多由US查体发现•病理:均匀肿块,无包膜,由正常或接近正常肝细胞、胆管和枯否氏细胞构成中心或偏心可见斑痕,很少坏死和出血FNH 典型影像表现•US:稍低或等回声,星芒壮丰富血流•CT:稍低或等密度,动脉期:中度~显著强化,门脉期:“W ash-out”轻度强化,斑痕无强化,延迟期斑痕轻度强化•MRI:稍低或等T1,稍高或等T2;Gd-DTPA 动脉期:中度~显著强化,门脉期:“W ash-out”轻度~中度强化,斑痕无强化,延迟期斑痕轻度强化•Feridex:T2WI呈低信号(与肝实质比较)病例简介•女,22 岁,否认乙型肝炎病史,右上腹不适US 发现肝实性占位,血供丰富(彩色多普勒血流呈星芒状)•CT 示等密度病变,动脉血供丰富,增强方式“快进快出”,未见斑痕FNH 典型表现诊断•Gd-DTPA:FNH•上海手术切除病理诊断:FNH病例简介•男,38 岁,无症状,无乙肝病史•外院US查体发现肝内多血供块影FNH 典型表现FNH 典型表现FNH 典型表现诊断•Gd-DTPA:FNH•Feridex:FNH•2001-09-29 手术切除病理诊断:FNH 病理号:369385病例简介•男,60 岁,US发现肝占位•患者否认乙型肝炎病史多血供肝肿块多血供肝肿块多血供肝肿块诊断•术前影像诊断:FNH•2001-10-30 手术切除病理诊断(病理号370677):FNH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Hepatic Angiomyolipoma•1976年首次报道至今,国内外120余例•中青年女性多见,肿块多单发,可多发•国外5%~10%合并结节硬化,国内未见•HAML与结节硬化的关系需进一步研究•病理分型:混合型,肌瘤型,血管瘤型脂肪瘤型。
肝细胞肝癌、结肠癌肝转移、肝脓肿、脉管癌栓、胆囊癌、脾血管内皮瘤等肝胆胰疾病CT影像学鉴别诊断
![肝细胞肝癌、结肠癌肝转移、肝脓肿、脉管癌栓、胆囊癌、脾血管内皮瘤等肝胆胰疾病CT影像学鉴别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cd69e7d0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c8.png)
临床肝细胞肝癌、肝内胆管细胞癌、结肠癌肝转移、肝脓肿、脉管癌栓、胆囊癌、胰腺癌、脾血管内皮瘤等肝胆胰疾病CT影像学
鉴别诊断
肝细胞肝癌:平扫呈低密度灶,动脉期快速强化,静脉期造影剂快速退出,延迟期可见假包膜。
肝内胆管细胞癌:动脉期不规则环形强化,边界不清;静脉期及延迟期造影剂缓慢向肿瘤中心渐入的延迟强化。
结肠癌肝转移:肝转移瘤一般在动脉期多发,呈「牛眼征」样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继续为环形强化;通常与肝内胆管癌需要用pet-ct、胃肠镜做鉴别诊断。
肝、胃间质瘤:胃肠比较容易出现间质瘤,肝往往为转移间质瘤;影像学特点是动脉期不均匀强化肿物影,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向周围浸润。
肝脓肿:CT 动脉期环形强化,静脉及延迟期界限不清,伴发热,消炎后好转。
脉管癌栓:肝细胞肝癌容易发生脉管癌栓,ct 平扫显示为沿门脉走形区增宽;动脉期可见门脉走形区内不规则强化影;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减低。
胆囊癌: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常表现为胆囊增大或萎缩,胆囊壁增厚、壁毛糙、动脉期壁不规则增厚、或可见动脉期不规则强化肿物影。
十二指肠乳头癌:动脉期十二指肠可见不规则强化肿物影,临床表现为低位胆道梗阻、黄疸等表现。
胰腺癌:胰腺是富血供器官、胰腺癌是乏血供肿瘤,因此表现为低信号肿物。
胰腺囊腺瘤:常常表现为壁可见强化的囊性肿物,容易与囊肿混淆。
脾血管内皮瘤:少见,低度恶性,动脉期强化明显,中央低信号区为瘢痕;静脉期强化程度稍减低,但仍然强化。
肝脏实性占位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讲课文档
![肝脏实性占位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讲课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a7699b95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62.png)
三、肝转移癌( liver metastases)
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以门脉转移者多见,消 化道转移癌占首位,其次为肺、乳腺癌
临床表现:早期多无症状,或被原发肿瘤症 状掩盖。出现症状时,病灶常较多且较大, 表现与原发肝癌相仿,乏力、呐差、腹胀, 恶心,腹部包块等AFBiblioteka 多为阴性,消化道转移者,CEA可升高
HCC有肝炎肝硬化史,AFP常阳性;HCC 增强后,常有强化表现,强化往往不均匀
FNH为肝内少见良性病变,血供丰富,强 化方式与腺瘤相同,但无包膜;中心性瘢痕 为FNH特征性表现,呈条状放射状
大的血管瘤一般以病灶边缘开始强化,逐渐 向中心扩展,易于与其区别,腺瘤一般为均 匀强化。
现在五十五页,总共六十六页。
现在四十七页,总共六十六页。
肝血管瘤
现在四十八页,总共六十六页。
肝血管瘤
现在四十九页,总共六十六页。
鉴别诊断(与HCC鉴别)
血管瘤与HCC增强方式不同
➢ HCC表现为整个病灶的均匀或不均匀强化,门脉期 信号下降,为低信号或等信号,极少数为高信号(门脉 参与部分供血造成)
➢ 血管瘤往征从周边开始强化,呈点状,结节状 或环状,强化信号(密度)高于HCC,与主动脉 信号一致,门脉期延迟期始终保持强化,且强化区 域扩大,大部分或全部填充
现在十六页,总共六十六页。
HCC CT灌注。a示HCC, b示肝动脉灌流量,C示肝 动脉血容积,d示肝动脉血通过时间
现在十七页,总共六十六页。
肝癌动脉期(MIP/VR)
现在十八页,总共六十六页。
肝癌门脉期(MIP/VR)
现在十九页,总共六十六页。
巨块肝癌
现在二十页,总共六十六页。
结节型肝癌
肝脏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讲座)ppt模板
![肝脏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讲座)ppt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b5376d2f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ae.png)
A,平扫右肝下叶边 缘5cm圆形外生性肿 块,不均匀低密度 B,动脉期肿瘤不均 匀强化
A
B
C,切除标本显示:
1,广泛出血(空箭),
2,胞浆内含大量脂肪的细胞
聚集区(直箭)
C
肝腺瘤--鉴别诊断
肝腺瘤:钙化和 血管期显著强化
A
A,CT平扫;B,
B
CT门脉期;C,
MR动脉期
C
肝腺瘤--鉴别诊断
肝腺瘤:包膜 T2
fatty liver
不典型肝血管瘤--鉴别诊断
hypoattenuating hemangioma from hypo-dense to isodense. A, plain scan. B, arterial phase. C, 41 seconds later. D, 3 minutes 39 seconds later . E, 6 minutes 55 seconds
3,腺瘤:T1多为高信号,T2亦为高信号,信号不均匀,增 强表现与FNH类似,但可见包膜。
鉴别诊断
4,转移瘤:注意,T2像可见肿瘤中央坏死-高信号“靶征”和肿瘤周围水肿—高信号 “环征”,与低信号肝癌假包膜不同。 5,肝内胆管细胞癌:见讲义。 6,肝肉瘤:见讲义。 7,肝淋巴瘤:见讲义。
典型肝血管瘤--鉴别诊断
血管期
延迟期
FNH--鉴别诊断
局灶性结节增生诊断原则
1,T1为等-低信号,均匀,中央可有更低信号 瘢痕区; 2,T2为稍高或等信号,中央瘢痕更高信号;3, 增强早期显著均匀强化,中晚期呈稍高—等信 号,中央瘢痕无强化或延迟强化。 4,部分病例没有中央瘢痕,仅见线样分隔。
肝腺瘤--鉴别诊断
临床上好发育龄女性,与口服避孕 药有关;肿瘤细胞胞浆内含大量脂 质和糖原;CT和MR表现与FNH极为相 似,但易发生出血,没有中央瘢痕 和包膜。如果没有包膜,则与没有 中央瘢痕的FNH鉴别困难。
《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2023版)》解读PPT课件
![《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2023版)》解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c41305e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8f.png)
药物研发进展
目前已有针对PD-1/PD-L1等免疫检查点的抑制剂在临床试验中取 得显著疗效,如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等。
未来趋势预测
免疫治疗有望成为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重要治疗手段,联合其他治疗 方法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MDT讨论内容及流程优化建议
讨论内容
包括患者病情评估、治疗方案制定、手术时机选择、术后管理等方面。
流程优化建议
建立定期MDT讨论会议制度,确保各成员充分参与讨论;加强成员间沟通与协作,确 保信息共享;设立专门协调员,负责MDT讨论的组织和记录。
MDT对患者获益分析
提高诊断准确率
通过多学科团队协作,综合各成员专 业意见,提高诊断准确率。
优化综合治疗策略
根据最新临床数据和专家共识,对结直肠癌肝 转移的综合治疗策略进行了优化。
强化个体化治疗
强调了个体化治疗在肝转移患者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基于多模态数据的精准治 疗方案。
02
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及分期系统
临床表现
肝区疼痛、黄疸、消瘦、乏力、食欲 不振等。
分期系统
TNM分期系统,包括原发肿瘤(T) 、区域淋巴结(N)、远处转移(M )。
。
医学成果共享
02
关注最新医学研究成果,及时将最新治疗方法和药物应用于临
床实践。
患者教育与知情
03
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和知情,让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
方案。
THANKS
感谢观看
临床实践中问题与挑战
诊断准确性问题
探讨了如何提高肝转移诊断的准确性,降低误诊和漏 诊率。
肝脏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课件
![肝脏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6bc6b70482fb4daa48d4b3f.png)
学习交流PPT
23
不典型肝血管瘤--鉴别诊断
hyperattenuating hemangioma from hyper- to iso. A, plain scan. B, arterial phase. C, 80 seconds later. D, 5 minutes later
2,局灶性结节增生:T1为等-低信号,均匀,中央 可有更低信号瘢痕区;T2为稍高或等信号,中央瘢 痕更高信号;增强早期显著均匀强化,中晚期呈稍 高—等信号,中央瘢痕无强化或延迟强化。
3,腺瘤:T1多为高信号,T2亦为高信号,信号不 均匀,增强表现与FNH类似,但可见包膜。
学习交流PPT
18
鉴别诊断
浆细胞瘤
畸胎瘤
恶性畸胎瘤
转移性 肝肿瘤
胃、肺、胆、胰、结肠、 卵巢、子宫、乳腺等的癌 瘤转移至肝
瘤样疾病
肝囊肿 结节性肝细胞增生 炎性假瘤
学习交流PPT
2
原发性肝癌
病理组织学分: 1,肝细胞性肝癌 2,胆管细胞性肝癌 3,混合癌(肝细胞和胆管细胞)
学习交流PPT
3
肝细胞癌
病理分型
1,弥漫型 病灶呈浸润性生长,弥散分布;无
肝脏肿瘤的影像诊断
学习交流PPT
1
肝脏肿瘤的分类
良性
恶性
原
上皮性肿瘤
肝细胞腺瘤 胆管腺瘤
发
囊腺瘤
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 肝母细胞瘤、鳞状细胞癌 腺鳞癌、囊腺癌、类癌
性
错构瘤
肝
肿
间叶组织肿瘤 肝血管瘤 血管内皮细胞瘤
血管内皮细胞肉瘤 纤维组织细胞肉瘤
瘤
淋巴管瘤
平滑肌肉瘤
脂肪瘤
骨肉瘤
肝转移瘤影像诊断以及鉴别诊断讲义
![肝转移瘤影像诊断以及鉴别诊断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d4d6faeea0116c175f0e486a.png)
• 无血管型:动脉期无肿瘤血管,实质期无肿瘤染色而表现为增强
的肝实质背景上的充盈缺损
左下肺癌患者,动脉晚期和肝实 质期肝左右叶多发转移瘤的肿瘤
染色
门脉期
直肠腺癌术后患者
肝脏右叶2个大小不等环 形中央有囊状透亮的转移
灶(瘤)
卵巢癌术后 肝脏右叶多发环形囊状转
移灶
肝动脉化疗术后转移灶消 失
• 平扫:
大多数FNH在CT平扫 呈孤立的等密度或略低 密度肿块,其境界清楚, 密度均匀,很少有钙化。 少数在病灶中可见低密 度瘢痕。当肿块呈等密 度时仅表现有占位效应 或低密度中心瘢痕。
早期(动脉期和门静 脉早期)肿块呈快速 明显的均匀强化,中 心不强化 。
门脉期:病灶实质 强化部分造影剂开 始迅速退出,趋向 等密度 。
• 肿瘤的坏死或出血致营养障碍可产生钙化,钙化形态不固 定,呈斑片状、斑点状高密度影,偶尔可表现为整个病灶 钙化,而多发性细点状钙化为肝脏转移瘤的特征性表现, 最常见于结肠黏液性腺癌转移。转移灶在脂肪肝背景下可 呈现为相对高密度或等密度影。
肝转移瘤常见CT平扫表现
• 肝内单发或多发低密度病灶;也可为巨块型。 • 可以有囊变(囊内水样密度)、钙化或出血(高
• 钙化:密集的强回声,在大肠癌转移瘤常见
转移性肝癌超声特征
局限性病变:靶形或牛眼征
结肠癌患者转移瘤中的钙化
肝转移瘤的鉴别诊断
• 原发性肝癌 • 肝血管瘤 • 肝脓肿 • 局灶性结节样增生 • 弥漫性或局灶性脂肪肝的局部脂肪变性
原发性肝癌
• CT平扫:边缘清楚---假包膜征;边缘欠情---提示侵润性生长;以
原发性肝癌MRIT1
T2
肝血管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伴有其他部位转移表现
2010-09-23
男性,64 岁,胃小 弯贲门部 中低分化 腺癌
2011-04-20
肝内囊性 转移瘤
囊壁 厚薄 不均
壁结节
男,50岁, 鼻窦恶性黑 色素瘤肝内 多发转移, 部分呈囊性
牛眼征
实质期中心结 节状强化
钙化性转移瘤
胃癌术 后+胆囊 切除术 后1月余
WBC:12.8×10*9 发热咳 嗽2天
强化为速升速降型肝转移瘤 需与
原发性肝癌鉴别
原发性肝癌
巨块形肝癌:巨大肿块周围大多可见多发小结 节状卫星病灶 病灶边缘可见假包膜形成的周围“晕圈征” 常可见门静脉瘤栓形成 50-90%伴有肝硬化,AFP升高
少数少血供的原发肝癌不典型,增强无强化或 部分原发肝癌表现多发病灶甚至是弥漫浸润, 与转移瘤鉴别困难
肝脏转移癌
的CT诊疗和 鉴别诊疗
主要内容
肝转移瘤概述 CT征象 鉴别诊断
概述
一、临床与病理 转移是指肿瘤细胞离开原发部位进入循环的 血液,在一定的部位离开血管后生长繁殖并 形成新肿瘤的过程 肝脏是恶性肿瘤最易发生转移的器官之一, 以胃肠道的恶性肿瘤最为突出
原发肿瘤:结肠癌,胃癌,胰腺癌,乳腺癌, 肺癌
突破血管, 生长繁殖 并形成新 的肿瘤
双重 血供
三、肝易发生转移 解剖学基础
门脉血液 分层
肝窦内 皮细胞 间缺损
肝右叶 血流量 为左叶2
倍
CT征象
一、常见征象 二、少见征象 三、脂肪肝背景下的转移瘤
一、常见征象
CT表现
数目:多发 形态:圆形、类圆形、巨块形、不规则形 大小:不等 边界:清楚或不清楚,大部分清楚 分布:散在或弥漫,肝脏任何部位
发生率较低 原发肿瘤以大肠癌最多见,其次生殖系统肿瘤 钙化形成的机制:由于肿瘤中的坏死和(或)出 血致营养障碍而产生钙化
钙化的形态及与瘤灶的关系:结节斑块状钙化大 多位于瘤灶中心,少部分位于边缘或整个肿瘤中 ;蛋壳状钙化较典型,呈沿瘤周厚环状分布,可 连续或不连续;沙粒样钙化较少见 特点:同一病例的不同瘤灶钙化形态相仿 CT表现:境界不清的低或等密度,增强可有不同 程度强化,也可无强化,中心坏死少见
不规则;瘤体中央部分多为低密度;肿瘤周围 血管推挤移位--有一定的鉴别意义
(2)富血供型(少见):动脉期瘤体内斑片状、 条索状强化,门脉期部分轻度持续强化
少数病灶延迟期呈等密度充填--需与血管瘤鉴别
男性,72岁,直肠癌术后5个月入院复查
2010-09-27
女性, 72岁, 胃癌术 后1年, 入院复 查
男性,64岁,消瘦原因待查
胃角粘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门静脉期边界显示更清楚
同一病例,肝VI段不规则形转移灶
男性,61 岁,食管 癌肝转移
典型“牛 眼征”
女,60岁,胃 癌术后半年复 查
肝左右叶转移 灶,动脉期强 化明显
动脉期强化较明显
女性,68 岁,结肠 癌术后10 月余,发 现肝占位
2011-03-02
伴腹膜 后淋巴 结肿大囊性源自移瘤肝转移瘤中约8.1%呈囊性,大部分多发,少数 单发 原发肿瘤:结肠癌,平滑肌肉瘤,鼻咽癌等 囊变的原因:(1)肿瘤自身分泌囊液;(2) 肿瘤内广泛出血;(3)肿瘤自发液化坏死或 栓塞化疗后液化坏死
——局部囊腔形成
CT表现
具有一般转移瘤的特点---多为多发,呈类圆形 主要的CT表现可分为3种形式:即单囊型、单囊附壁 结节型(多见)及分隔型 囊壁可厚可薄,大多不均匀,分隔常为粗大不全分隔 增强扫描大部分囊壁、壁结节及分隔可见不同程度强
动脉期明 显环形强 化,门脉 及实质持 续强化
二、少见征象
单发转移瘤
发生率:约15%(文献报道) 分布:肝脏边缘多见 形态、密度:与常见转移瘤相似 特点:直径偏小,一般<3cm;边缘清楚,欠锐
利;肝包膜凹陷征;假包膜征
增强表现: (1)乏血供型:边缘连续环状强化,门脉期较动
脉期强化明显;强化壁多数较薄,边缘毛糙、
(2)少血供型(多见):门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明 显,典型者表现为“瞳孔”征、“牛眼”征、“ 圈饼”征等
(3)无血供型:无明显强化 门脉期肝实质增强达到峰值,病灶密度已开始下降, 这时两者差别最大,对发现平扫呈等密度的小转
移 灶非常重要,故应强调门脉期的扫描
边缘强化的病理基础:与瘤周的纤维基质有关,即 肿瘤周边存在促结缔组织生成反应、炎症反应、血 管增生和炎症细胞浸润以及周围肝实质受压、肝索 萎缩。与组织病理学对照, 肿瘤周边强化的肝实质 的厚度较组织学上的肿瘤边缘的厚度更厚一些
鉴别诊断
肝脓肿 原发性肝癌 肝海绵状血管瘤 肝囊肿 肝岛
增强表现为典型“牛眼征”的 单发或少发肝转移瘤 需与 肝脓肿鉴别
肝脓肿
肝脓肿的环状强化范围较大, 壁厚薄均匀,强 化较转移瘤更明显, 且持续时间长,在强化环 外常可见低密度水肿带 较大病灶往往可见较多强化明显的分隔, 部分 病灶内可见气体 强化范围有逐渐缩小趋势 病人临床上有高热、 肝区疼痛的病史
三、脂肪肝背景下
的 转移瘤
CT表现
CT表现比较复杂 形态:结节状、环形 密度:与脂肪肝程度相关,轻度——低密度; 中度——等密度(易漏诊);重度——高密度 增强扫描肿瘤周边可见环形强化、牛眼征、结 节内密度不均匀 转移瘤出现占位效应时有血管绕行的现象
男,60岁,直肠癌肝转移
女,43岁,左乳癌术后,肝转移
原发肿瘤病史有助于转移瘤的诊断!
AFP阴性
女性,56 岁,左乳 癌术后一 年半,发 现肝占位
强化方式: 速升速降
肝左叶 多发 环形 强化灶
男性,51 岁,体检
AFP:403.2
富血供型肝转移瘤 需与
海绵状血管瘤鉴别
海绵状血管瘤
单发或多发;圆形、椭圆形,少数形状不规则 边缘清楚但欠规整 平扫为低密度,密度均匀 增强:动脉期病灶边缘出现结节状、斑片状明显 强化,与同层大血管相当,且增强区域逐渐向中心 扩展,延时扫描呈等、相高密度充填
转移途径:可经门静脉、肝动脉、淋巴道、直 接浸润
常为多发,少数单发 易发生坏死,也可出现囊变、钙化、出血
二、可能的转移机制
近年来分子 学研究显示 :可能是由 于化学因子 受体CXCR4 基因出现突
变
section 1
section 2
section 3
肿瘤细胞离 开原发部 位进入血 液循环
到达一定部 位后附着 血管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