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说课稿

八年级地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说课稿
八年级地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说课稿

八年级地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说课稿

八年级地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说课稿

各位评委上午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过程,说教学设计理念三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定位教材

我所说的课是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十三页第五单元第三课课题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在学生学完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基础之上进行了解地理位置,对分区地理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课进一步学习分区地理

3、三维教学目标

依据前倨后恭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我确立了以下数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运用地图说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与位置,范围及主要地形。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地图分析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景观与变化规律,并初步探讨其形成原因,了解地形与相互关系,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结合地图分析青藏地区以高寒为特征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由此形成与其他地理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本节课学习认识地理环境中各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地立统一关系,并地量步体会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4、重点和难点:

重点:(1)位置范围地形

(2)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青藏高寒的特征。

难点:地形各要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立统一关系。

5、教法与学法

学案导学,读图比较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6、教具学具、课件、导学案

多媒体课件比较直观,导学案使学生学习有目的地。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图片塔克拉马干沙漠,呼伦贝尔草原,西藏布达拉宫等等,西北和青藏的自然风光,同时播放歌曲青藏高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苦恼、恐惧等消极感受,使学生全力以赴的去学习,

2、自主学习:在学案上设置了填空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读图完成西北地区和青藏的范围和位置。

(1)西北地区大致位于以西,长城祁南山、以北

(2)西北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特征是,是典型的气候。

(3)西北地区河流稀少大多为,其中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少数民族是

(4)青藏地区位于以西,以北,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是素有之称,是典型的气候。

这些都是基础题目,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挑战学生的智慧,刺激学生的好奇心。

3、合作学习:1、分析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我把它分成几个小问题,

(1)读图本地区大部分降水是多少毫米。

(2)自东向西年降水量变化有什么规律?为什么?

(3)自东向西自然

(4)制约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是什么?

2、分析青藏高寒原因

(1)返图本区大部分地区海拔是多少千米?

(2)主要的地形河流是什么?青藏高原世界屋脊。

(3)气温海拔有什么关系?

(4)青藏地区由哪些资源?

改变以往机械的接受学习,在合作过程中注入童心、童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4、探究拓展:这是个让学生自己探究完成的题目,我的设计思

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责任感,并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1)西北地区的种植业分布在哪里?并分析原因?解决西北缺水有哪些建议?

关键词语:绿洲农业、灌溉农业、退耕还林、退耕还节,禁止过度放牧,南水北调。

(2)青藏地区种植业分布在哪里?阐述原因?

关键词语:河谷农业,(海拔较低、气温较高)

5、达标测试:本题设计有易到难,有一定的梯度,分选择题综合题。

本题设计的目的是: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得到巩固和锻炼,让学生在做题中体会成功的愉悦。

三、设计理念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1)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

(2)学生地理思维。

(3)培养地理科学研究能力。

(4)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5)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

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变接受学习为发现发学习,重视地理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

本课通过激趣导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达标测评的教学模式完成了教学任务,达成了教学目标,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全作意识,符合地理基本理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和谐积极的向上的师生氛围,使师生在课堂上换发出生命的活力。

我的说课完毕,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谢谢!

八年级地理下册 《西北地区》教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西北地区》教案八年级地理下册《西北地区》教案 《xx》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发解西北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区、主要地形区、主要矿产区和工业城市的位置,主要铁路线的分布;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用图、画图的能力概括出西北地区自然特征——干旱,并分析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讲述本区自然资源丰富、地域辽阔、草场众多,看到本区农牧业发展前景很好,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边疆的教育,激发学生开发边疆、建设祖国的决心和信心。教学重点 分析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 分析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解法 课前准备 、课前学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北方地区,现在,请大家欣赏某个地区景观图。(展示)请思考:你知道这是我国哪个地区的景象吗?和我们学过的几个分区一样吗?为什么有这样的景象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西北地区。(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展示学生课下搜集的成果。在“授课”活动中展示。) 二、新课学习 师:请同学们,看xx图。 思考:谁能指图说出本区的范围和作为地理界线的事物,及所包括的省区和相邻的国家,然后概括出本区的位置特点?(从纬度、海陆和相对位置不同角度引导。) 小结:西北地区位于我国北部和西北边疆,属于内陆地区,跟海较远,越往西跟海越远。 教师提问:本区深居内陆,距离海洋远,这对本区的降水有何影响? 学生回答:降水少,跟海洋越远降水越少,即越往西降水越少。 读图指导:指导学生用地图册“中国年降水量”图进一步说明本区降水量的分布:在内蒙古东部为400毫米,往西逐渐减少到200毫米以至50毫米以下。所以,干旱成为本区的主要自然环境特征。 想一想:除海陆位置外,还有什么能影响到水汽深入西北内陆呢?(地形)本区有哪些主要地形区? 读图: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出: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天山、吐鲁番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说明本地主要以什么地形为主? 师:本区主要地形区有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开阔,西部风蚀作用显著,戈壁滩上形成奇形怪状的风蚀城堡、

人教八年级上册地理2.2气候第一课时说课稿

八年级地理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 第一课时——南北气温的差异。 (二)教材分析 在自然地理环境诸要素中,气候与地理学习的所有章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节课“南北气温的差异”体现了气温作为气候最基本组成要素之一的重要地位。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是学习“东西干湿的差异”、“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等知识的前提和基础。 (三)教学重点分析 1 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是学习我国“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的前提和基础。 2 一月0 °C等温线的分布位置 一月0 °C等温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了解0 °C等温线的分布位置,东部与秦岭——淮河一线相似,对归纳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有很大帮助。 3 我国主要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不同温度带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教育理念。这部分知识的探究既能够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地理与 现实生产、生活的息息相关,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分析 1 对“等温线图”和“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的分析判读能力。 首先,在世界地理课程学习中,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世界气温分布图“,但对“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仍然存在难度。掌握了等温线图的判读,可以迁移到等降水量图的判读以及其他 等值线图的判读过程中。 其次,因为学生对“中国政区图”和“中国地形分布大势图”的掌握不牢固,所以“我国温 度带的划分图”的判读也是教学的难点。 2 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因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既受我国的纬度位置和地形地势的分布的影响,又受到冬季风的影响。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的掌握程度来看,仍然有一定的难度。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从实际生活出发,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并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 (2)通过阅读等温线图,培养学生观察,判读,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技能。 (3)通过对温度带划分的学习,了解我国主要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认识。 (2)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说教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使用情景导入法,读图、观察、比较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说课稿

《极地地区》说课稿 枫岭头中心小学张海泉 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极地地区》,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下面我就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流程、等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解说。 一、教学理念及对课程标准要求的理解 教学策略的应用,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活动的设计都源于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教学理念的设立。 本节课涉及到的标准是在地图上找出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环境、自然资源、极地的科考和保护。 为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小组合作为载体的高效课堂理念,我在设计本课时,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以人为本,从生活实际出发,降低学习难度。 2、把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引入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体验。 3、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极地地区》是本册教材最后一章,极地是地球上两个非常特殊的区域,也是目前人类最少涉足的地区,但却有很高的科学研究和考察价值。本节教材独立成章。体现了本节内容是世界区域地理学习的基础和重点。本章教学不仅是教授学生基本知识,更是对“人地和谐关系”主题的突出和升华。 根据课程标准和对本节教材内容的分析,确定了下面的学习目标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环境、自然资源。 2.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3、掌握我国在南极建立的考察站并知道位置。 根据地理学科特点,确定能力目标:通过读图、提问、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掌

握基本的读图技能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为了体现地理思想,确定思想目标: 1.学习探险者勇敢的精神和坚毅的意志品质 2.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两极的位置、气候、资源。 确立依据:这是本课的中心内容,也是新课程对义务教育阶段要求达到的阶段目标。 (2)教学难点: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 确立依据:因为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地理知识不系统,不完整。三、说学情 七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通过对前面四章世界区域地理的学习,相信学生能够利用已学的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通过相互合作,很好地完成极地地区的学习。学生通过电视、网络等信息渠道,对两极地区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比较感兴趣。学生对在“极地地图上判断方向”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课堂教学中,我将尽可能的指导学生如何阅读这类地图,再通过读图练习和巧妙记图来易化这部分难点。 四、教学策略 教无定法,以学定法,科学合理的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坚持“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理念,主要采用参与度较高的引导式教学法、情境创设法、合作学习法,再通过图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气氛。 学法上,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五、说教学流程 根据以上对教材结构、学生认知特点、教学策略的分析,为了更好的实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教学目标,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地理:中国区域地理部分必备知识点【经典】

中国区域地理与区域差异 〖中国的区域差异〗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中国自然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北方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主要城市。 〖南方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主要城市。 〖西北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农、牧业生产特点。保护草原,治理沙漠。主要矿产地。主要城市。 〖青藏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高寒气候。农牧业生产特点。能源和矿产资源。主要城市。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地理位置和范围。经济发展的特点。台湾省的地形、自然资源和主要城市。 第一节中国区域地理 1、我国四大区域自然条件一览 北方地区 范围:大兴安岭、贺兰山脉、巴颜喀拉山脉以东,秦岭、淮河以北,即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北部地区。 地形特征:平原面积广大,其中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黑土为主,多沼泽,北部冻土层厚;华北平原是我国最平坦的平原,主要由黄河、海河、淮河冲积而成,土层深厚;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广、最厚的黄土堆积区,土质疏松,直立性强,地表植被保护差,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流经高原区的河流含沙量大。 太行山脉两侧地形差异明显,以东为华北平原,以西为黄土高原。 本区主要地形单元有:东北平原(三江、松嫩、松辽)、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兴安岭山地、长白山地、山东丘陵、辽东丘陵。本区“名山”有:“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中岳”嵩山(河南)、“北岳”恒山(山西)。 气候特征: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其中大兴安岭北部为寒温带、长城以北为中温带、黄河中下游地区为暖温带,无霜期4-8个月,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大;年降水量400-800毫米,主要集中在7-8月,大部分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区(东北的东部及北部山地为湿润区);夏季温暖多雨(东北较短),冬季寒冷干燥(东北漫长严寒多积雪,漠河为我国的“寒极”);主要灾害性天气:冬季寒潮,东北地区夏季低温、秋季早霜,华北地区春季干旱多沙暴、夏季多暴雨。 水文特征:水文特征南北差异大。水量北丰南小,汛期北长南短(东北地区有明显融雪春汛),河流含沙量北小南大,结冰期北长南短。 主要河流:黑龙江及其支流松花江、乌苏里江,黄河(下游为“地上河”)及其支流渭河、汾河,海河,辽河,鸭绿江,图们江。 主要湖泊:白头山天池、兴凯湖。 植被:东北地区以针叶林为主(长白山地区为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落叶阔叶林。土壤:东北地区黑土分布广泛,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为钙质土。 主导因素:积温自北而南逐渐增大。

七年级地理下册《东南亚》说课稿

《东南亚》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七年级下册教材,主要是让学生放眼世界、认识世界。东南亚一节教材着重介绍了东南亚地理中具有突出特点的一些内容: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由于它是介绍区域地理的第一个章节,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也为以后区域地理的学习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再加上它和我国山水相连,又是初中中考要求掌握的五个地区之一,所以本节内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了解东南亚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 (3)了解东南亚的旅游资源和社会风貌。 2、过程与方法 (1)会读东南亚地形图、马六甲海峡图,会利用地图来分析地形特征和位置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区内差异,培养学生的区域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树立各国发展应该因地制宜的观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

热爱世界和平的优良品质。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 2.热带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 2.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主要分布、气候特征、成因和主要区别。 四、说教法: 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和资料,而后为学生提供了相关的地形图和政区图,让学生直接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并在学生获取的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归纳总结,并应用自己得出的知识进一步分析理解下面的知识,所以在多媒体的辅助下,我主要采用导图、读图、析图、练图完成教学目标,采用“情景创设—问题提出—查询资料—分析探究—意义建构”的课堂模式。 五、说学法: 学生已经学过半年多的地理知识,在知识含量上应该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在课堂上把尽量多的知识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究,根据教师提供相关材料,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方法得出结论,并应用自己得出的知识进一步分析理解下面的知识,体现知识间的循序渐进的同时,利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分析能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西北地区》测试试题(含答案)

第八章《西北地区》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西北地区在黄河岸边的两大平原是() A.宁夏平原、河套平原B.三江平原、辽河平原 C.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D.太湖平原、汾河平原 2.西北地区的主要自然特征() A.湿润B.半湿润C.干旱D.半干旱 3.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是() A.腾格里沙漠B.塔克拉玛干沙漠C.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D.毛乌素沙漠4.在西部开发过程中,要发挥西部地区的自然优势,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业,正确的做法是() A.大量增加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 B.减少葡萄、蔬菜的种植 C.大力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如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等 D.改变农业种植结构,增加用水少、经济价值高、产量高的作物的比重 读谜语完成下列问题. 5.谜底所指的动物,其生活地区的主要自然环境特征是() A.冷湿 B.湿热 C.高寒 D.干旱 6.我国最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 A.四川盆地 B.塔里木盆地 C.柴达木盆地 D.准噶尔盆地 7.我国著名的“坎儿井”位于() A.青海B.西藏 C.新疆D.黑龙江 8.自称美食家的小明到新疆吐鲁番盆地度假,热情好客的维吾尔大叔可以用当地哪些丰富的美味来款待他( ) A.过桥米线、竹筒饭B.哈密瓜、葡萄 C.椰子、龙井茶D.大黄鱼、牡蛎

9.我们可爱的家乡——新疆乌鲁木齐属于我国(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读“塔里木盆地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关于该盆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盆地内河流众多,水量丰富②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③聚落多分布在山麓绿洲之上④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上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11.该盆地内河流多为时令河。但天越旱,这里的人们就越盼望见到太阳,主要是因为( ) A.天越旱,地下水越丰富B.气温越高,瓜果越香甜 C.天越旱,盆地光照越强D.气温越高,冰雪融水越多 读西北地区降水分布图,完成题 12.判断西北地区由西向东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是 ①荒漠草原②荒漠③半荒漠④草原 A.①②④③B.④③①②C.②③①④D.③②④①13.这种景观的变化,主要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A.海陆位置B.纬度位置C.地形因素D.气温因素 读西北地区植被东西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4.根据图示景观,西北地区总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初二地理青藏地区教案

初二地理青藏地区教案 【】下面编者为大家搜集了初二地理青藏地区教案教案 供大家参考,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第二课时 《青藏地区》教学设计 大连市长海县第八中学孙希杰 一、课程标准中对《青藏地区》学习的基本要求 a、运用地图指出青藏地区的范围,比较它与其他地理单元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 b、说出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通过对青藏地区的学习,掌握学习分区地理的方法和步骤,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山脉、河流等基本情况, 掌握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对青藏地区生态环境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及渗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的 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 学生分析、认识交通对本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本区是科 研旅游的宝地。掌握学习分区地理的方法和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青藏地区的美丽、神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开发、建设边疆的雄心壮志。 三、学生分析: 1、教学对象:普通中学初二学生。 2、特征: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但缺乏对地理知识综合分析的能力。 四、教材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青藏地区》是人教版教材第(四)册第五章第三节。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第三节的西北地区》,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具有与其他三大地理区域同等的地位,既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复习、巩固,又将为下一步省级 区域地理的学习奠定基础,在本章内容中,在教材知识体系 中占据承上启下的地位。 2.本节主要内容: 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海拔平均4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地高、天寒是本区主要的自然特征,一切地理 要素都受到它的严重制约。高寒牧区、谷地农业是本区农牧 业生产特征。交通运输的发展对本区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4.2农业》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说课设计 八年级地理上册《4.2农业》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农业》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农业及其重要性、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土地资源,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同时,本节课的理论、知识是学好第二课时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指出农业包括哪些部门,说说农业的重要作用. 2.能够运用图文资料,说明我国东部和西部农业类型分布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图文比较的方法说明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2.运用已学知识,分析我国农业东西分布差异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农业的重要性,了解家乡农业生产的发展 重点:农业的主要部门,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 难点:形成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二、说课程标准 《4.2农业》的课程标准要求是:指出农业的主要部门,说明农业的重要作用,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从水平考试能力要求来看均属于a层次。 三、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地理学习,他们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知识,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及探究能力,但还缺乏方法。他们的参与意识较强,思维活跃,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说教法: 本课时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形象、直观的优越性,营造情境,突出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引导以“问题解决式”学习为主要教学方式,灵活运用讲述、暗示、讨论、引导学生发现等教法来进行教学。本节课内容不多,但比较枯燥。如何做到高效?并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兴趣,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分组竞赛法,竞赛法在教学手段上加以变化,就会赋予地理课堂更高的生命力。针对学科现状及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竞赛这种形式容易激发学生斗志,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于,而且会让学生的注意力更为持久。更能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 五、说学法: 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师生互动等探究式的学 1

最新七年级地理下册公开课教案

最新七年级地理下册公开课教案 七年级地理下册公开课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激发学生对地理的探索兴趣,让学生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地理之谜、地理问题。 2、通过联系实际,使学生知道在日常生活、经济建设、社会文化等方面离不开地理知识。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注意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动态的地理知识和发展中的地理知识。 2、通过熟悉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提高学生对生活的适应能力。 三、情感目标 1、教师通过丰富的图片、生活实例及愉快、融洽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对今后的地理课产生一种“企盼心理”。 2、通过了解地理与世界各地风土人情的关系,让学生体验到地理学习具有很强的美学价值。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理学科,培养对地理学习的热情、兴趣。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及风土人情的密切联系。 教学方法 愉快教学法 教材准备 搜集一些有关沙漠、海洋、山峰、南极、四季景观、风土人情、日常生活等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人们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样的词句来称赞一个人的博学多才、知识渊博。那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地理”吗?它离我们到底有多远呢? 二、课前热身 欣赏所搜集的图片,并让学生讨论:地理到底研究什么内容?我们耳边有哪些地理问题呢?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我们已经初步知道地理学方面的内容以及身边的地理知识,那么地理与我们的生活、生产、人文环境等有何密切联系呢?请同学们围绕这一问题自学课本内容。 2、四边互动 互动1:你知道为什么有的地方沙漠茫茫?为什么昔日的海洋如今变成了世界最高山峰?为什么酷寒的南极大陆沉睡着万顷煤田?为什么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吗?……这都是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你能解答这些是为什么吗?这也都是大家心中的地理之谜。本节课我们无法一一解决,需要留等以后学习中逐一了解。 (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就在身边,而且有许多耐人寻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互动2:地理与我们日常生活有何关系?(可以进一步熟悉自己生活的环境、懂得确认方位、知道天气与气候,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况,进而提高我们对生活的适应能力。 互动3:生产建设包括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等许多方面,那么地理与我们的工农业生产有何联系呢?(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工业生产也要考虑生产运输等方面的条件。) 互动4:展示千姿百态的风土人情,并提示风土人情指的是文化艺术、宗教语言、体育活动、风俗习惯等方面。(地理在显现世界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的同时,又给我们展示了各地风土人情的绚丽画卷,不同的种族与民族,多样的语言与服饰,各具特色的文化与宗教,体现地域特点的民情与风俗,可见地理就存在于我们生活和生产的各个方面、拥有丰富的地理知识是一个未来公民应具备的基

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国区域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区域地理复习资料●西北与青藏地区地理特征比较 ●南方与北方地区地理特征比较

我国农业区的气候资源特点和主要农产: 《地理必修三》复习资料 1、三种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遥感(RS)——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 全球定位(GPS)——定位导航(21颗工作卫星,3颗在轨备用卫星,至少用4颗卫星确定一个地点); 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2、资源跨区调配的原因:资源分布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

3、资源跨区调配的影响: (1)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从国家层面的上看,平衡各地经济发展 对输出地: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对输入地:缓解资源紧张的问题;促进经济发展 (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输出地、沿线地区、输入地三个方面分析。 4、产业转移的规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 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过渡 实行产业结构的升级,第三产业逐步成为区域的主导产业 5、产业转移的原因:①当地资源、环境问题(美国东北部的产业向西、向南转移)②寻求新的 市场(台商的IT企业迁至大陆)③实现区内产业布局均衡(珠三角将劳动密集型、资源型的产业向山区转移) 6、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为迁出区发展新产业腾出空间;促 进迁入区产业升级);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经济水平处于第一级至第四级的地区,依次重点发展处于开发期、增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的产业);③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乡村景观变为城市景观、转嫁污染);④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就业机会由迁出区转移到迁入区) 8、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①华北平原的盐碱化:自然:地势低平,气候上旱涝频繁变化,东部近海; 人为:不合理的灌溉。 ②西北的荒漠化:自然: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 人为:人口激增;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造成 植被的破坏,流域内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③长江中下游的洪涝:自然:有的年份流域内多降水,流量大;蓄洪、泄洪能力不足; 人为:中上游植破坏,水土流失,使中下游河道淤积,泄洪能力下降; 围湖造田使湖泊蓄洪能力下降等。 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自然:黄土土质疏松,易被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雨水冲刷能力强 人为:毁林、毁草开荒破坏了植被;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 土保持。 9、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 水土流失的危害:使土地退化;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易产生洪涝灾害;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

八年级地理上册《南方地区》说课稿 湘教版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南方地区》说课稿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南方地区是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一个重要地理分区,同时学生们也居住在该区,对南方地区的地理特点,更应做一个充分的了解。了解我们家乡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点,为以后的学习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分析与处理: 重点:运用地图说出该区的位置、范围;在地形图上识别主要的地形类型。 难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本节课学生们已有学习北方地区的经验,教师可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归纳。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 (2)了解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区、河流、湖泊和岛屿的分布。 (3)了解南方地区的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的分布,并分析其临海分布对经济发展的有利之处。 (4)了解南方地区自然环境的重要特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南方地区地形图》和《南方地区地形图》,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能力和记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对南方地区的学习,认识家乡的自然地理特征,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3)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为建设家园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过程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并有我国的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行政区划作为基础,可采用教师提问,学生读图回答,并引导学生做出归纳总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 设问导入→合作探究→互动启思 教学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设问 导入 1、如何描述南方地区的位置?包括哪些省份? 2、南方地区有哪些主要的地形区? 3、该区有哪些主要的河流湖泊?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说课稿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说课稿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说课稿(一) 一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是湘教版七年级第三章第一节《日本》第一课时。 二课程标准:1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 首都。 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前后联系: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学生在认识大洲,了解地区之后走进的第一个国家。因此,,学好它又为今后学习其它国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具有承上 启下的作用。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首都等重要城市和海港的位置 2.知道日本的地形特点。 3.掌握日本多火山多地震,并且分析其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A、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自然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析 图的能力。 B、运用板快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通过对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的学习,对日本有初步 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读图、用图、析图探究问题的能力。(读图技能) 2通过认识日本,.培养学生防震、减灾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以及读图分析图形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日本的位置,范围,说出首都位置及日本河流的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日本的地势及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 六说教法 根据初中生的发展特点,我认为初中生对一些图片视屏比较感兴趣,因此如果本节课一直采用讲授法,同学们不会吸收的很好,因 此我采用图片导入,希望能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整个教学 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地理知识的判读并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培 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讨 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探究问题的兴趣,达到主动 获取知识的目的。通过讲授法,读图法,和讨论法,带领学生从已 知的知识推理未知的知识,这样他们能够更好的理解日本的一系列 知识,并且能够主动地学习,这样他们学到的知识就有很深的印象。 七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获得必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学生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学习。 (1)探究能力指导: 学生对日本较为熟悉,因此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思考、讨论来解决问题,重在参与积极思考的这一过程,以培养自我 的学习探究能力。 (2)利用生活中的地理:

(完整版)八年级地理西北地区测试题(2)

八年级地理《西北地区》检测题 姓名:分数: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西北地区从东到西,植被变化规律大致是() A、森林→草原→荒漠 B、森林→荒漠→草原 C、草原→森林→荒漠 D、荒漠→草原→森林 2、植物生长与水分关系密切,由此推断西北地区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 ) A、南多北少 B、北多南少 C、东多西少 D、西多东少 3、你认为西北地区最适合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是() A、种植业 B、林业 C、渔业 D、畜牧业 4、下列关于西北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干旱是本区最显著的自然特征 B、高寒是本区最显著的自然特征 C、本区的河流多为内流河、冬季是汛期 D、内蒙古西部草原出产三河牛、三河马 5、下列关于西北地区降水少的原因错误的是() A、身居内陆、距海遥远 B、是非季风区 C、沙漠面积大导致气候干旱 D、重重山岭阻挡了夏季风 6、河西走廊是西北地区的粮棉瓜果之乡,其灌溉水源主要来源于() A、黄河 B、青海湖 C、祁连山的冰雪融水 D、天山的冰雪融水 7、新疆的瓜果特别甜的原因是() A、平原广阔,黑土肥沃 B、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C、瓜果品种好 D、利用冰雪融水浇灌 8、与深圳、珠海经济特区相比,在新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的独特优势是() A、工农业发达,水陆交通便利 B、劳动力充足,科技力量雄厚 C、毗邻海洋便于发展对外贸易 D、位于西北边陲,便于和中亚国家贸易往来 9、西北地区的特色农业属于() A、立体农业 B、高寒农业 C、河谷农业 D、绿洲农业 10、你认为解决西北地区缺水的根本措施是() A、从中亚引水 B、南水北调 C、融化高山冰雪 D、大力开发地下水 二、非选择题(30分) 1、读新疆地形分布简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1)山脉:A B C (2)盆地:①② (3) ②盆地中的沙漠名称是 最大的内流河名称是。 (4)新疆的优良畜种有。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章从世界 __ 第一节疆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识记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理解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 培养读图能力;形成地理位置空间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读图,掌握地理事物的分布;运用资料,分析、对比,获得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深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掌握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理解其优越性。 【教学难点】 1. 地理位置空间感的建立。 2. 地理位置优越性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回顾七年级地理学过的知识,还记得从哪些方面描述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吗? (学生回答、更正) (教师补充、归纳)主要从经纬度位置(包括半球位置与五带位置)、海陆位置(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关系)等方面来分析,有时还从与邻国或邻区的相对位置来描述。

二、展示目标 识记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并理解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三、问题引导自学探究 1、猜一猜:“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两 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最大洋,尾靠全球最大陆。”请同学们猜一猜:描述了我国的哪些位置? (学生回答、更正)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 2、“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两分它居东”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1)在地图上指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并说出中国在哪个半球? (2)在地图上指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并说出中国在哪个半球?

(3)观看教材第3页图1.2标出的五个国家,说说从东、西半球看,与中国在同一半球的是哪些国家?从南、北半球看,与中国在同一半球的是哪些国家? (学生回答、更正)(1) __、蒙古、日本(2) __、 __、蒙古、日本 3、综合比较以上五个国家,说说从经度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三者来看,最能体现我国位置优越性的是什么位置? 4、在世界政区图上,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以及北纬30°、60°纬线的大致位置。探讨下列问题: (1)在地图上指出高、中、低纬度的划分界线,并说出中国所处的纬度范围。 (2)在地图上指出五带的划分界线,说出中国位于哪个温度带? 5、与 __、 __、巴西相比,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是什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总结出分析纬度位置优越性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纬度位置→气候(气温)→农业

3.八年级地理第一章第三节《民族》说课稿

八年级地理《民族》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节《民族》。我认为说课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接下来,对本节教材做以下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节《民族》,本节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和分布特点,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征,我国的民族政策。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要从疆域、人口和民族三个方面认识我国的国情,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课既是第二节《人口》的延伸和拓展,又为以后深入的学习区域地理和高中地理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我校八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对我国的民族知识了解甚少。我乡是满族乡,多数学生是满族人,汉族人少,学生们可能会出现误区,认为满族人最多。 三、教学目标 (一)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了解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和民族分布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收集有关少数民族的服饰、风土人情和文化的图文资料,然后进行整理,开拓视野,了解我们祖国丰富的民族文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树立各少数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二)依据生本教学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我国的民族构成和分布特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重点和难点已经确定,怎样处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四、教法学法 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用启发引导式教学法和利用图形演示的直观教学法。在教学手段上,把文字、图象、声音、等有机集成,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课堂效率。 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渗透教学法:利用问题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重、难点问题。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这种直观导入法的优点是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出我国是一个有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的大家庭。 (二)新课讲授 1、让学生读画学习目标和重难点,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 2、进入自主学习,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的分布特点 3、参照课本中少数民族的文字,来辨识人民币上面的文字以及民族头像,彰显出我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团结、平等的景象。 4、进入团队合作学习,分组展示 合作讨论一:课本图形反应哪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你还知道哪些?(让

(完整版)关于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的说课稿

关于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的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欧洲西部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欧洲西部》是初中数学教材第 2 册第 3 章第 2 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世界气候类型气候分布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区域地理部分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 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读图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及运用其他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以课堂教学为主了解欧洲西部位置、地形、气候概况及对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课堂讨论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欧洲西部的气候特征分布情况通过欧洲的农业产业结构突出重点 难点:欧洲畜牧业繁荣发展的原因通过对气候地形地势的分析突破难点 关键:对气候和地形的分析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上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1. 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教学方法。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 2.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

新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青藏地区知识点填空

第九章青藏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附参考答案 1、青藏地区位于我国部,以西,—以南,南至国界。 2、青藏地区在高原上,青藏高原地势高耸,平均海拔在米以上,是世界最高的大高原,素有“”之称。高原上分布着一系列的山脉,山脉之间是宽广的和。“”是青藏高原地形的显著特征。由于海拔高,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广布。青藏高原是、、、等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3、青藏地区具有独特的气候,冬夏,年温差,日温差。由于海拔高,空气,日照,太阳辐射。 4、是藏族的传统服饰,主要是为了适应青藏高原日温差大的特点而设计。 5、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受人类活动干扰少,大部分地区仍保持着原始的自然状态,是野生动物的天堂,生长着、、等多种高原特有动物。 6、青藏高原上有全国最大的咸水湖,是高原淡水湖。 7、青藏高原是我国的牧区。在独特是高寒条件下,青藏地区耐寒的分布广泛,生长着能适应、、等特殊环境的牲畜——、、。 8、青藏地区气温较低,日照较长。在一些海拔较低的地区,如南部的、东部的,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较好,分布着农业。这里气温较高,土质较肥沃,适宜喜温凉的、等作物的生长。 9、青藏地区居民的日常主食主要是,也是常见的食物,人们爱喝。牧民一般居住在用厚重的牛毛毡搭成的中,在农区和城镇多见。 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1、三江源位于省南部,是源区、源区、源区的总称。三江源地区如同一个巨大蓄水塔,长江、黄河、澜沧江就像一条条“输水管道”,源源不断地向下游地区输水。三江源地区被誉为“”。 2、和的融水是江河的最初水源。每至温暖季节,“固体水库”的冰雪消融,形成涓涓细流,进而蜿蜒汇集成江河最初的源流。和是三江源地区重要的调蓄器,它们和雪山、冰川一起,使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水源源源不断,流向大海。 3、三江源地区众多,湖泊是河流的补给源之一,同时还对河流流量起着天然的作用。三江源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分布区,其也对河流流量起着天然的作用。 4、三江源地区是我国尤为关键的地区。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最集中的地区。三江源地区孕育了三大江河,是我国重要的。保护好“中华水塔”,不仅对当地人们的和至关重要,而且直接关系到河流下游流域的 与。 5、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逐年萎缩,这直接影响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人教版全册教案)

地理教案 八年级上册

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情况分析 总体上来说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 判断的能力,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 二、学期教学目标、任务和培养目标 本学期地理教学任务:主要是学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 然资源、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主要学习中国的疆域、行政 区划、人口、民族,介绍了我国的领土情况、行政区域的划分、人口概况及其政策、 民族的基本情况、我国的民族政策。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介绍了我国地形、气候、 河流的基本情况,介绍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并指出了不足。第三章:中国 的自然资源。介绍了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分布、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 施。第四章:中国经济:介绍了区域地理的划分。重点讲述了四大区域的情况。 三、教学措施 根据本学期地理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可供利用的教学资源等情况,我决 定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1、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学会读图。2、学生运用所学的地 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以课改的精神和要求指导教学。特别要注重激发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4、注重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整合:教 学活动应该是由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不仅要重视学生 学习的结果,更应注重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重视学生学习的经历和经验,关 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5、通过勤于钻研、辛勤劳动,精于业务、精备教案, 周到思考、周密安排,严格要求、严把关口;勇于改革、勇于创新,来夯实每一位学 生的学习基础。6、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重视知识点与时事地理的结合,进行全方 位的开放性试题训练。 四、教学计划安排 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周次 第一章 6 1-4 第一次月考及考试分析 2 5 第二章 8 6-9 期中考试及考试分析 2 10 第三、四章 14 11-17 总复习 4 18-19 期末考试 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