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斯防治设计实施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概况
第一节矿井概况
一、位置与交通
位于村委会;地理坐标:东经104º34´06”—104°34´47”;北纬25°35´09”—23°36´10”,行政区隶属大河镇管辖。矿山有柏油公路5公里与富源至罗平柏油公路相连接,距富源县城19公里,交通方便。
二、井田范围
矿区共有7个拐点坐标,面积为0.9113平方公里,开采深度1850—1600米;
三、矿井储量
矿井工业储量604万吨,可采储量565万吨。
四、地形地貌
矿区属构造剥蚀中低山区,地势北高南低,区内由于北北东向构造河流切割,形成一近南北向沟谷。海拔标高最高为小扎营山山顶2286m,最低标高为煤矿冲沟1801m,相对高差485m。
五、气象
矿区属亚热带气候:年降雨量为1093.7毫米,雨季多集中在5—10月份,月最高降雨量为4200毫米,最小降雨50毫米,气温-6℃-34℃;区内泉点较小,仅在滴水南侧,
黑路山煤矿沟谷南边和小河边附近等处有下降泉水点出露,一般流量不大,地形为西高东低,地面降水形成冲沟汇入沟谷中,对矿井开采影响不大。
区内地表水体为降雨补给,但矿区内年降雨量不大,主要集中在5-10月,故不致对矿井开采造成影响。
。
第二节煤层赋存情况
一、地层
矿区内地层自下而上为:上二叠统峨嵋山玄武岩组(P2β),龙潭组(P21)、长兴组(P2c)、下三叠统卡以头组(T1K),飞仙关组第一段(T1f1)、第二段(T1f2)及第四系(Q)组成。其特征分述如下:
(一)、上二叠统峨嵋山玄武岩组(P2β)
为灰绿色致密块状玄武岩,具气孔状杏仁状构造,出露于矿区南西角沟谷中,厚度>50米。
(二)、上二叠统龙潭组(P21)与长兴组(P2c)
为含煤地层,呈假整合于玄武岩之上,整合于卡以头组地层之下,为一系列由粉砂岩、泥岩,细砂岩、薄层菱铁岩及煤层组成,地层总厚度295.94~320.38米,平均厚度288.30米,含煤50~55层,煤层累计平均厚度34.53米,平均含煤系数为11.98%。可采煤层14层,可采煤层平均厚度18.84米,可采含煤系数6.5%。
根据岩性组合及化石特征,将龙潭组由下而上分为二段:
1)、龙潭组第一段(P211);
上至M16煤层顶板,下至煤系地层底界,地层平均厚度93.18米,平均含煤厚7.33米,平均含煤系数7.86%、岩性主要为灰色、深灰色、灰绿色薄至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细砂岩夹薄层状菱铁岩和煤层,中下部常含结核状黄铁矿。底部一般岩性较细,为泥岩或粉砂质泥岩,铝土质含量高。
2)、龙潭组第二段(P212):
上至M7煤层顶板,下至M16煤层顶板,地屋平均厚度87.78米,平均煤层总厚度16.75米,平均含煤系数19.08%为矿区的主要含煤段,岩性为灰色、灰绿色,灰褐色薄至中厚层状粉砂岩,细砂岩和互层状泥质粉砂岩、菱铁岩夹泥岩,该段底部常为20~30米的灰色、灰褐色中厚至厚层状细砂岩、粉砂岩夹泥质粉砂岩。
3)、上二叠长兴组(P2c):
上至煤系地层顶界,下层M7煤层顶板,地层平均厚度107.34米,煤层平均厚度10.45米,平均含煤系数9.73%,岩性主要为灰绿色、灰色、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细砂岩、泥岩和薄层状菱铁质粉砂岩、菱铁质泥岩、煤层等,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三)、下三叠统卡以头组(T1K)
岩性为灰绿色、黄灰色薄层状粉砂岩、细砂岩、泥质粉砂岩夹粉砂泥岩等。地层平均厚度132.55米,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四)、下三叠统飞仙关组(T1f)
1、飞仙关组第一段(T1f1):厚度99.58米,岩性为暗紫色、紫灰色中厚层状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泥岩夹岩屑细砂岩,常见蠕虫状构造,顶部8~10米为暗紫色中厚层状粉砂岩夹粉砂质泥岩,全区稳定,为具有蠕虫状构造特征岩性的最高层位,定为B9标志层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2、飞仙关组第二段(T1f2):平均厚度129.01m,岩性为灰紫色中厚层状岩屑细砂岩、粉砂岩夹泥质粉砂岩薄层,总体岩性粒度较粗,常形成相对较陡的地形。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关系。
3、飞仙关组第三组(T1f3),厚度145.38米左右,岩性主要为灰紫色、紫红色中厚层状泥质粉沙岩、泥岩夹粉砂岩、钙质长石细砂岩等。底部夹6层左右厚0.10~0.75米的紫灰色,风化后呈灰褐色,铁锈色的钙质粉砂岩或含砂质生物碎屑灰岩等,含大量瓣鳃类,腕足类化石,全区稳定,为标志层,其最低石层底界为下伏本组第二段的分界,顶部夹数层灰绿色、灰色薄层状钙质泥岩,泥灰岩等。
(五)、第四系(Q)
主要分部于低洼、沟谷、山坡等处,厚约0~20米的黄褐色、紫灰色松散亚粘土、砂、砾等残坡积物为主,次为洪冲积和人工堆积等,覆盖在各种基石之上。
二、煤层
黑路山煤矿煤层较稳定,在段层附近15米范围内有较大变化。
煤层特征
本矿区共有14个可采煤层(M2、M2+1、M3、M4+1、M5、M7、M9、M10、M11、M12、M13、M15、M16、M19),各煤层特征分述如下:
M2+1煤层:上距M2煤层3.48 m,煤厚0.33~0.87m,平均煤厚0.75 m。为粉状半亮型煤,结构单一。属局部可采较稳定煤层。
M3煤层:上距M2+1煤层10.54 m,煤厚0.84~1.82m,平均煤厚1.21 m,结构简单,一般夹矸1层,结构为:0.38(0.04)0.78,夹矸为灰色泥岩。属全区可采的稳定煤层。
M4+1煤层:上距M3煤层14.02 m,煤厚1.10~1.41m,平均煤厚1.26 m,为半亮型粉煤,结构单一。属全区可采的稳定煤层。
M5煤层:上距M4+1煤层8.55 m,煤厚0.20~1.09m,平均煤厚0.91 m。为粉状半亮煤。结构单一。属大部可采的较稳定煤层。
M7煤层:上距M5煤层45.91 m,煤厚1.60~3.09m,平均煤厚2.32 m,结构简单,常有夹矸1层,结构为:2.00(0.05)0.57 m,夹矸为棕灰色细晶高岭石泥岩。为粉状半亮型煤。属全区可采的稳定煤层。
M9煤层:上距M7煤层20.90 m,煤厚1.18~1.80m,平均煤厚